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玉辇 拼音:yù niǎn
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晋 潘岳 《籍田赋》:“天子乃御玉輦,荫华盖。” 唐 杜牧 《洛阳长句》诗之二:“ 连昌 绣岭 行宫在,玉輦何时父老迎?” 清 纳兰性德 《王明君》诗:“椒庭充选后,玉輦未曾迎。”词语解释:翠辇 拼音:cuì niǎn
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北史·突厥传》:“ 启人 奉觴上寿,跪伏甚恭。帝大悦,赋诗曰:‘ 鹿塞 鸿旗驻, 龙庭 翠輦回。’” 唐 李贺 《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一:“行云霑翠輦,今日似 襄王 。” 元 虞集 《和马侍御西山口占》:“岧嶢宫殿水西头,春日时闻翠輦游。” 清 洪昇 《长生殿·冥追》:“这不是羽盖飘扬,鸞旌荡漾,翠輦嵯峨!”词语解释:凤辇 拼音:fèng niǎn
(1).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 西王母 乘翠凤之輦而来。”后用“凤輦”称仙人的车乘。 隋炀帝 《步虚词》诗:“翠霞乘凤輦,碧雾翼龙舆。”《旧唐书·音乐志四》:“﹝《送神》﹞车移凤輦,斾转红旗。”
(2).皇帝的车驾。 唐 沉佺期 《陪幸韦嗣立山庄》诗:“虹旗縈秀木,凤輦拂疏筇。”《宋史·舆服志一》:“凤輦,赤质,顶轮下有二柱,緋罗轮衣,络带、门帘皆绣云凤。顶有金凤一,两壁刻画龟文、金凤翅。” 清 孙枝蔚 《题梨园图》诗:“ 渔阳 尘起昼昏黑,凤輦西行诸将力。”
(3).华贵的车驾。 唐 谢偃 《尘赋》:“蒙凤輦於铜衢,翳龙媒於金埒。”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凤輦时经,蜗居乏款,敢问姐姐,何由落籍,遽尔洗妆。”词语解释:步辇 拼音:bù niǎn
(1).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轿子。《赵飞燕外传》:“帝即令舍人 吕延福 以百寳凤毛步輦迎合德。”《晋书·山涛传》:“帝尝讲武于 宣武场 , 涛 时有疾,詔乘步輦从。” 晋 陆翽 《邺中记》:“ 石虎 少好游猎,后体壮大,不復乘马。作猎輦,二十人担之,如今之步輦。”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步辇召学士》:“ 明皇 在便殿,甚思 姚元崇 论时务,七月十五日苦雨不止,泥泞盈尺,上令侍御者抬步輦召学士来。”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晦辞 于坐间与官妓 朱良 别,因掩袂大哭。 赡 曰:‘此风声贱人,员外何必如此?’乃以步輦随而遗之。”
(2).乘步辇。 汉 班固 《西都赋》:“乘茵步輦,惟所息宴。” 三国 魏 曹丕 《校猎赋》:“步輦西园,还坐玉堂。”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太子纳凉梧下应令》:“北园凉气早,步輦暂逍遥。”词语解释:雕辇 拼音:diāo niǎn
玉饰的车子。多为对车驾的美称。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駑蹇矫首於琱輦,駥驥委牧乎林坰。” 唐 赵彦昭 《奉和幸大荐福寺》:“刹凤迎琱輦,幡虹驻綵旗。”《宋史·乐志十五》:“回羽斾,驻琱輦,旧地访 睢阳 。” 明 屠隆 《昙花记·夫人得信》:“他待要驾金鰲踏寳莲,又待要驂白鵠乘琱輦。”词语解释:京辇 拼音:jīng niǎn
指国都。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谓京輦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 宋 刘敞 《雨过前轩偶记》诗:“忽惊谢去尘中游,不知正自居京輦。”词语解释:辞辇 拼音:cí niǎn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成帝 游於后庭,尝欲与倢伃同輦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 三代 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后因以“辞輦”为称颂后妃之德的典实。 晋 潘岳 《西征赋》:“壮当熊之忠勇,深辞輦之明智。” 唐 白居易 《昭德王皇后挽歌词》:“凤引曾辞輦,蚕休昔採桑。” 唐 许尧佐 《柳氏传》:“向使 柳氏 以色选,则当熊辞輦之诚可继。”词语解释:御辇 拼音:yù niǎn
皇帝乘车。亦指皇帝乘坐的车子。《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帝初法服御輦,祀西郊。”《隋书·礼仪志五》:“ 徐爰 《释问》云:‘天子御輦,侍中陪乘。’” 唐 沉佺期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主家山第早春归,御輦春游绕 翠微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徵梦·妖梦》:“伪 楚 张邦昌 为中书舍人时,梦乘 宣和 帝御輦,拥仪卫以出,回视輦后,二马相逐。”词语解释:同辇 拼音:tóng niǎn
指与天子同车。辇,天子之车。《汉书·梁孝王刘武传》:“入则侍帝同輦,出则同车游猎 上林 中。”《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成帝 ﹞尝欲与倢伃同輦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无近似之乎?’” 南朝 梁元帝 《班婕妤》诗:“何言 飞燕 宠,青苔生玉墀。谁知同輦爱,遂作裂紈诗。”词语解释:香辇 拼音:xiāng niǎn
指帝王后妃所乘之车。 唐 崔涂 《过绣岭宫》诗:“苑路暗迷香輦絶,繚垣秋断草烟深。”词语解释:驻辇 拼音:zhù niǎn
谓帝王出行,途中停车。《新唐书·柳公权传》:“ 公权 从幸 未央宫 ,帝驻輦曰:‘朕有一喜。’”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 裕陵 幸尚书省,驻輦环视久之。”亦指帝王出巡,停留某地。《天雨花》第十五回:“皇长子驻輦 山东 。”词语解释:帝辇 拼音:dì niǎn
天帝或皇帝之车。 南朝 梁 刘孝威 《乌生八九子》诗:“高飞帝輦侧,远託日轮中。” 唐 苏瓌 《兴庆池侍宴应制》诗:“瑞凤飞来随帝輦,祥鱼出戏跃王舟。”词语解释:宝辇 拼音:bǎo niǎn
(1).帝王所乘的车。 唐 广宣 《驾幸圣容院应制》诗:“清殿虔心随宝輦,广庭徐步引金轮。” 宋 柳永 《御街行·圣寿》词:“燔柴烟断星河曙,宝輦回天步。”
(2).高贵华丽的车子。 唐 李商隐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輦隘通衢。”词语解释:朱辇 拼音:zhū niǎn
古代帝、后乘的车子。 宋 梅尧臣 《祫享观礼二十韵》:“黄麾转槐路,朱輦驾云虬。” 宋 曾巩 《和史馆相公上元观灯》:“法曲世人听未足,却迎朱輦下端闈。” 金 赵秉文 《牡丹应制》诗:“天香护月迎朱輦,国色留春待翠华。”词语解释:舆辇 拼音:yú niǎn
亦作“轝輦”。 车驾。多指天子所乘。《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益州 传 公孙述 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輦,於是法物始备。”《周书·武帝纪上》:“省轝輦,去百戏。” 宋 梅尧臣 《拟杜甫〈玉华宫〉》诗:“当时从舆輦,石马埋棘荆。” 王闿运 《上巡抚恽侍郎书》:“至於降舆輦,执鞭轡,礼士於敝庐,屈尊於穷巷,则皆难之。”词语解释:降辇 拼音:jiàng niǎn
谓帝王下车。 明 屠隆 《綵毫记·拜官供奉》:“青藜照夜思 刘向 ,綵笔凌云羡 马卿 ,何妨降輦迎。”词语解释:铜辇 拼音:tóng niǎn
(1).太子所乘之车。《文选·陆机〈赴洛诗〉之二》:“抚劎遵铜輦,振缨尽祗肃。” 吕延济 注:“铜輦,太子车也。” 明 高启 《皇太子游东苑池上呈青坊诸公》诗:“铜輦出紆徐,春宫昼讲餘。” 清 钱谦益 《见盛集陶次他字韵诗重和》之三:“秋衾铜輦梦频过,四壁阴虫聒谓何!”
(2).借指太子。 唐 李贺 《还自会稽歌》:“臺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輦。”参见“ 铜龙 ”。
词语解释:铜龙 拼音:tóng lóng
(1).铜制的龙形器物。(1)装饰品。《汉书·成帝纪》“太子出 龙楼门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张晏 曰:“门楼上有铜龙,若白鹤、飞廉之为名也。”(2)喷水器。 晋 陆翽 《邺中记》:“ 华林园 中, 千金堤 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 天泉池 。” 唐 李绅 《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自注:“寺内有 梁 朝铜龙吐泉,铜鲸饮水,以注诸院。”(3)漏器的吐水龙头。亦借指漏壶。 唐 李商隐 《深宫》诗:“金殿销香闭綺櫳,玉壶传点咽铜龙。” 明 李东阳 《送进士归省》诗:“宵辞禁漏铜龙尽,晓散朝行白鷺稀。” 清 王韬 《变法上》:“铜龙沙漏,璿璣玉衡, 中国 已有之於 唐 虞 之世。”(4)受水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晋文王 欲修九龙堰, 阮步兵 举 陈协 , 文王 用之,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5)笔架、笔套之类文具。 南朝 梁 庾肩吾 《谢赉铜砚笔格启》:“管抚铜龙,还笑 王生 之璧。”(6)铜制曲柄小喇叭状吹奏乐器。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吹铜龙送枉死魂锅上有守饭童子》:“铜龙以铜为之,曲其柄,如今之马上小叭喇状,声甚凄切。”
(2).见“ 铜龙门 ”。
词语解释:铜龙门 拼音:tóng lóng mén
汉 太子宫门名。门楼上饰有铜龙。亦借指帝王宫阙。《文选·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属叨 金马 署,又点 铜龙门 。” 刘良 注:“ 铜龙 ,太子门名。” 唐 王维 《寓言》诗之一:“驪驹从白马,出入 铜龙门 。” 明 陈子龙 《寒夜行兼忆舒章》:“鼓角城头芦叶秋, 铜龙门 外金吾客。”亦省作“ 铜龙 ”。 南朝 梁 萧纲 《上昭明太子集别传表》:“出入 铜龙 ,瞻仰故实。”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控代》:“敢叩 铜龙 ,要把孤忠控。” 清 吴伟业 《赠同年嘉定王进士内三》诗:“ 曲江 细柳新蒲緑,回首 铜龙 对策年。”词语解释:云辇 拼音:yún niǎn
(1).有云状文饰的车子。《魏书·崔光传》:“纵云輦崇凉,御筵安畅。”泛指华美的车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花含葱靨,翠联珠串,金妆獭髓霞絃,玉铸鱼纹云輦。”
(2).相传神仙以云为车。《云笈七籤》卷一○六:“忽闻林泽中有人马之声,簫鼓之音,须臾之间,渐近此山,仰而望之,见千骑万乘浮虚空而至,神人乘三素云輦。”词语解释:进辇 拼音:jìn niǎn
谓推车近前请尊者上车。《后汉书·逸民传·井丹》:“及 就 起,左右进輦。”《宋史·寇準传》:“ 琼 即麾卫士进輦,帝遂渡 河 。”词语解释:注辇 拼音:zhù niǎn
古国名。故地在今 印度 科罗曼德耳 (Coromandel)海岸。 宋 大中祥符 八年曾遣使来 中国 通好。自十一世纪前期至十五世纪前期,同 中国 保持悠久的友好关系。 宋 欧阳修 《答圣俞白鹦鹉杂言》诗:“海中洲岛穷人迹,来市 广州 纔八国。其间 注輦 来最稀,此鸟何年随海舶?”参阅《宋史·外国传五·注辇》。词语解释:虬辇 拼音:qiú niǎn
古代帝皇乘坐的饰有龙形的车子。 唐 元万顷 《奉和春日池台》:“凤楼通夜敞,虬輦望春移。”词语解释:都辇 拼音:dū niǎn
京城,国都。《三国志·吴志·胡综传》:“ 权 又问可堪何官, 综 对曰:‘未可以治民,且试以都輦小职。’”《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国郡在輦轂下,故曰都輦。”《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乐只衎而欢飫无匱,都輦殷而四奥来暨。” 李善 注:“輦,王者所乘,故京邑之地,通曰輦焉。”《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陛下常言:‘吾当跨三皇,超五帝,下视 商 周 ,使万世不可及。’今日之势如何?能自復回都輦乎?”词语解释:鸾辇 拼音:luán niǎn
天子的车乘。 唐 李白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幸陪鸞輦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词语解释:逍遥辇 拼音:xiāo yáo niǎn
宋 代帝王坐轿名。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一:“﹝帝﹞至 琼瑶苑 ,回望 西太乙宫 ,上有云气如香烟以起,少时,雷电雨甚至。帝却逍遥輦,御平輦,彻盖还宫。”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明堂不乘辂》:“﹝ 度宗 ﹞宿太庙,至晚,将登輅,雨忽骤至……服通天冠,絳纱袍,乘逍遥輦入 和寧门 。”《宋史·舆服志一》:“逍遥輦以椶櫚为屋,赤质,金涂银装,朱漆扶版一,云版一,长竿二,饰以金涂银龙头。常行幸所御。”词语解释:龙辇 拼音:lóng niǎn
皇帝的车驾。 明 屠隆 《綵毫记·官兵大捷》:“宫墙禾黍,龙輦间关 西蜀 路。”词语解释:簇辇 拼音:cù niǎn
皇帝出行时,拥随在车驾旁供役使的人。《金史·仪卫志上》:“捧日队从领人员一十七人,簇輦茶酒班三十一人。”词语解释:车辇 拼音:chē niǎn
(1).泛指各种车辆。《周礼·地官·小司徒》:“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輦,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徵令。”
(2).天子之车。《史记·梁孝王世家》:“ 景帝 益疏王,不同车輦矣。”词语解释:扈辇 拼音:hù niǎn
随侍皇帝的车驾。 唐 贾至 《咏冯昭仪当熊》:“平明出金屋,扈輦 上林 中。”词语解释:丹辇 拼音:dān niǎn
帝王、贵族所乘的红色车辆。 南朝 梁 江淹 《倡妇自悲赋》:“侍青鑾以云耸,夹丹輦以霞飞。”词语解释:彤辇 拼音:tóng niǎn
朱漆宫车。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诗之二:“云路移彤輦,天津转明镜。”词语解释:从辇 拼音:cóng niǎn
犹从驾。《后汉书·顺帝纪》:“近臣尚书以下,从輦到 南宫 ,登 云臺 ,召百官。” 三国 魏 曹操 《上书让封》:“臣祖父中常侍侯,时但从輦,扶翼左右,既非首谋,又不奋戟,并受爵封,暨臣三叶。”词语解释:遥辇 拼音:yáo niǎn
契丹 氏族名。《辽史·太祖纪赞》:“ 玄祖 …… 太祖 之父也。世为 契丹 遥輦氏 之夷离堇,执其政柄。”《辽史·营卫志下》:“ 涅里 相 阻午可汗 分三 耶律 ……三 耶律 :一曰 大贺 ,二曰 遥輦 ,三曰 世里 ,即皇族也。”词语解释:小辇 拼音:xiǎo niǎn
人力挽行的轻车, 汉 以后为帝王专乘。《汉书·张敞传》:“国辅大臣未襃,而 昌邑 小輦先迁,此过之大者也。”《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新城 太守 孟达 反”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又王外出,乘小輦,执 达 手,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 刘备 刺客邪?’遂与同载。”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仁宗 ﹞乘小輦东向,欲登城堞。”词语解释:出舆入辇 拼音:chū yú rù niǎn
谓动必乘车。 汉 枚乘 《七发》:“且夫出舆入輦,命曰蹷痿之机。”《宋史·吕大防传》:“前代人君虽在宫禁,出舆入輦。”词语解释:附辇 拼音:fù niǎn
指京城附近。 宋 陈亮 《送徐子才赴富阳序》:“今天下郡县固不可为,而附輦之邑尤不易为也。”词语解释:象辇 拼音:xiàng niǎn
(1).象拉的车。 后魏 时太皇太后、皇太后助祭郊庙时所乘。《魏书·礼志四》:“象輦:左右凤凰,白马,仙人前却飞行,驾二象。羽葆旒苏,龙旂斾麾,其饰与乾象同。太皇太后、皇太后助祭郊庙之副乘也。”
(2).犹象辂。指帝王车驾。 元 蒲道源 《和霍思齐接驾》:“象輦尘清千里至,龙颜喜动万人看。”词语解释:蒲辇 拼音:pú niǎn
金 代军队中的一种职称。《金史·陈规传》:“今之军法,每二十五人为一谋克,四谋克为一千户,谋克之下有蒲輦一人、旗鼓司火头五人,其任战者纔十有八人而已。”《金史·选举志二》:“武卫军, 大定 十七年定制,其猛安曰都将,谋克曰中尉,蒲輦曰队正。”《金史·高松传》:“﹝ 高松 ﹞年十九,从军为蒲輦,有力善战。”词语解释:华辇 拼音:huá niǎn
有画饰的车子。《三国志·魏志·杜恕传》:“使侍中、尚书坐则侍帷幄,行则从华輦。” 晋 郭璞 《流寓赋》:“游华輦而永怀,乃凭軾以寓目。”词语解释:胡辇 拼音:hú niǎn
同“ 瑚璉 ”。 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隶释·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脩造礼乐胡輦器用,存古旧字。” 洪适 释:“胡輦者,瑚璉也。”词语解释:肩辇 拼音:jiān niǎn
皇帝乘用的肩舆。《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晋中兴书》:“会三月三日, 中宗 出禊,乘肩輦, 敦导 并骑从。”词语解释:辎辇 拼音:zī niǎn
车辆。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石贤士神》:“輜輦轂击,帷帐絳天,丝竹之音,闻数十里。”词语解释:输辇 拼音:shū niǎn
运送。 明 徐渭 《胡市归》诗:“即苦新输輦,犹胜旧杀伤。”词语解释:轺辇 拼音:yáo niǎn
皇后用的轻便车子。词语解释:起辇 拼音:qǐ niǎn
见“ 起輦谷 ”。
词语解释:起辇谷 拼音:qǐ niǎn gǔ
山谷名。为 元太祖 及其后代葬地。在今 内蒙古 鄂尔多斯 右翼中旗 、 黄河 西北 阿尔泰山 之阴。《元史·太祖纪》:“言讫而崩,寿六十六。葬 起輦谷 。”亦省称“ 起輦 ”。 明 马中锡 《元世祖庙》诗:“ 蓟门 此日瞻遗像, 起輦 何人识故坟。”词语解释:驴辇 拼音:lǘ niǎn
即驴车。《后汉书·邓训传》:“ 永平 中,理 虖沱 、 石臼河 ,从 都虑 至 羊肠仓 ,欲令通漕…… 训 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 肃宗 从之,遂罢其役,更用驴輦,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参见“ 驴车 ”。
词语解释:驴车 拼音:lǘ chē
驴拉的车。《后汉书·张楷传》:“家贫无以为业,常乘驴车至县卖药,足给食者,輒还乡里。”《辽史·耶律沙传》:“ 宋 主宵遁,至 涿州 ,微服乘驴车,间道而走。”词语解释:运辇 拼音:yùn niǎn
犹运载。《礼记·月令》“﹝仲秋之月﹞阳气日衰,水始涸” 唐 孔颖达 疏:“﹝ 郑玄 ﹞云‘除道致梁以利农’者,农既收刈,当运輦,故法地治道,水上为梁,便利民之转运,故云‘以利农’也。”词语解释:云母辇 拼音:yún mǔ niǎn
即云母车。《晋书·安平献王孚传》:“﹝ 武帝 ﹞每拜, 孚 跪而止之。又给以云母輦、青盖车。”参见“ 云母车 ”。
词语解释:云母车 拼音:yún mǔ chē
车名。以云母为饰,故名。一说用云母代替车上的窗纱,四望透明。古为帝后所乘。《太平御览》卷七七五引 晋 傅玄 《傅子》:“以云母饰车,谓之云母车。臣下不得乘,。时赐王公贵臣。”《隋书·礼仪志五》:“太常卿 穆绍 议皇后之輅,其从祭则御金根车,亲桑则御云母车,并驾四马。”《晋书·谢玄传》:“获 坚 乘舆云母车。”《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 赵彦絟 《续古今註》: 石虎 皇后乘輦,以纯云母代纱,四望皆通彻。”词语解释:乾象辇
饰有天象图纹的皇家车驾。《魏书·礼志四》:“乾象輦:羽葆,圆盖华虫,金鸡树羽,二十八宿,天阶云罕,山林云气、仙圣贤明、忠孝节义、游龙、飞凤、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奇禽异兽可以为饰者皆亦图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庙则乘之。”词语解释:鹿辇 拼音:lù niǎn
鹿拉的车。《太上灵宝五符序》:“有夜光玉女,服云林之翠罗,乘灵虬以啟真,驾鹿輦於天河。”词语解释:马辇 拼音:mǎ niǎn
帝后乘坐的马车。行藉田礼或小祀时乘之。《魏书·礼志四》:“马輦,重级,其饰皆如之。繢漆直轴六,左右排驾。天子藉田、小祀时,则乘之。”词语解释:平辇 拼音:píng niǎn
见“ 平头輦 ”。
词语解释:平头辇 拼音:píng tóu niǎn
天子乘舆的一种。《宋史·舆服志一》:“平輦,又名平头輦,亦曰太平輦,饰如逍遥輦而无屋。”《秦併六国平话》卷下:“路行不使平头輦,宣过龙车马骏负。”词语解释:平头辇 拼音:píng tóu niǎn
天子乘舆的一种。《宋史·舆服志一》:“平輦,又名平头輦,亦曰太平輦,饰如逍遥輦而无屋。”《秦併六国平话》卷下:“路行不使平头輦,宣过龙车马骏负。”词语解释:楼辇 拼音:lóu niǎn
车盖高耸的辇。《魏书·礼志四》:“大楼輦:輈十二,加以玉饰,衡轮雕綵,与輦輅同,驾牛十二。小楼輦:輈八,衡轮色数与大楼輦同,驾牛十二。天子、太皇太后、皇太后郊庙,亦乘之。”词语解释:还辇 拼音:huán niǎn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成帝 游於后庭,尝欲与倢伃同輦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 三代 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后以“还輦”为称颂贤妃之典。 唐 张说 《和丽妃神道碑铭奉敕撰》:“在蒙被之辰,答还輦之问,生可捐於浮假,心犹係於元真。”词语解释:干象辇 拼音:gàn xiàng niǎn
饰有天象图纹的皇家车驾。《魏书·礼志四》:“乾象輦:羽葆,圆盖华虫,金鸡树羽,二十八宿,天阶云罕,山林云气、仙圣贤明、忠孝节义、游龙、飞凤、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奇禽异兽可以为饰者皆亦图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庙则乘之。”词语解释:七辇 拼音:qī niǎn
唐 代宫廷的七种辇车。 唐 白居易 《韩苌授尚辇奉御制》:“勑 韩萇 :局分六尚,职奉七輦;兹惟优秩,列在通班。”《宋史·舆服志一》:“ 唐 制,輦有七:一曰大凤輦,二曰大芳輦,三曰仙游輦,四曰小轻輦,五曰芳亭輦,六曰大玉輦,七曰小玉輦。”词语解释:七香宝辇 拼音:qī xiāng bǎo niǎn
即七香车。《花月痕》第四三回:“ 痴珠 正要説话,忽见屏门洞开,门外停两座七香宝輦。”词语解释:七宝辇 拼音:qī bǎo niǎn
旧时皇帝坐的用多种宝物装饰的车。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徽宗 南幸还京,服栗玉并桃冠、白玉簪、赭红羽衣,乘七宝輦。”《宋史·舆服志一》:“又有七宝輦, 隆兴 二年,为 德寿宫 所製也。高五十一寸,阔二十七寸,深三十六寸。比附大輦、平輦制度为之。上施顶轮、耀叶、角龙、顶龙、滴子、鐸子、结穗毬。下施梅红丝裙网,加缀七宝。中设香木御座,引手为转身龙,靠背为龙首,靠枰子织以红黄藤。舁以长竿……,竿为螭首,金涂银饰焉。”词语解释:方辇 拼音:fāng niǎn
(1).并排两辇。《北史·后妃传下·隋文帝皇后独孤氏》:“帝每临朝,后輒与上方輦而进,至閤乃止。”《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方輦,并两輦也。”
(2).同辇。 唐 徐蕙 《长门怨》诗:“旧爱 柏梁臺 ,新宠 昭阳殿 。守分辞方輦,含情泣团扇。”按,《汉书·外戚传下·班倢伃》:“ 成帝 游於后庭,尝欲与 倢伃 同輦载, 倢伃 辞。”词语解释:猎辇 拼音:liè niǎn
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 晋 陆翽 《邺中记》:“ 石虎 少好游猎,后体壮大,不復乘马,作猎輦,二十人担之,如今之步輦。”词语解释:班妾辞辇 拼音:bān qiè cí niǎn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成帝 游於后庭,尝欲与倢伃同輦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后以“班妾辞輦”称妃嫔之德。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嘉 班妾 之辞輦,伟 孟母 之择邻。”亦作“ 班姬辞輦 ”。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须仿, 冯嬺 当态, 班姬 辞輦,永持彤管侍君旁。”词语解释:班姬辞辇 拼音:bān jī cí niǎn
见“ 班妾辞輦 ”。
词语解释:班妾辞辇 拼音:bān qiè cí niǎn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成帝 游於后庭,尝欲与倢伃同輦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后以“班妾辞輦”称妃嫔之德。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嘉 班妾 之辞輦,伟 孟母 之择邻。”亦作“ 班姬辞輦 ”。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须仿, 冯嬺 当态, 班姬 辞輦,永持彤管侍君旁。”词语解释:畿辇 拼音:jī niǎn
京城地区。辇,天子的车,借指京城。 南朝 陈 沉炯 《陈情表》:“臣之屡披丹款,频冒宸鉴,非欲苟违朝廷,远离畿輦。”词语解释:城辇 拼音:chéng niǎn
京城。旧以帝王所居为辇下,故称。 南朝 宋 谢庄 《黄门侍郎刘琨之诔》:“过 建春 兮背闕庭,歷 承明 兮去城輦。” 南朝 齐 谢朓 《临海公主墓铭》:“鬱彼崇芒,睠然城輦。”词语解释:大辇 拼音:dà niǎn
(1).古代宫中用的一种可坐多人的辇。《晋书·桓玄传》:“﹝ 玄 ﹞以其妻 刘氏 为皇后……更造大輦,容三十人坐,以二百人舁之。”
(2). 宋 代皇帝郊祀回宫或巡视四方回都时所乘之辇。《宋史·舆服志一》:“ 太祖 建隆 四年,翰林学士承旨 陶穀 为礼仪使,创意造为大輦……主輦六十四人。亲祀南郊、謁太庙还及具鑾驾黄麾仗、省方还都,则乘之。”
(3).指大车。 郭沫若 《题傅抱石画〈延安画卷〉》诗之五:“烟筒林立入云霄,大輦如潮过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