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觉入声 [jué jiǎo][jué,知觉][ké qiào][lè,音乐][shuò,频数][详注1]涿[bào bō][同确][详注2][详注3][zhuō bó][详注4]


注1:药 《广韵》於角切,音渥。《博雅》白芷,其叶谓之药。《山海经》崃山,其草多韭薤,多药。《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
注2:瞀 《广韵》莫角切。《集韵》墨角切,尨入声。目不明也。
注3:棹 音浊。树枝直上貌。《尔雅》梢棹,见梢字注。
注4:飑 音璞。《广韵》众多貌。《班固·西都赋》飑飑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洒野蔽天。《注》言弓矢众发,获禽兽多也。又《集韵》音雹。飑飑,物自空堕貌。
末字词组
猎较诠较参较角较龈龈计较披较斤斤计较端较
比较齐较锱铢必较课较检较推较拷较稽较
重较大较金较平较铢施两较批较期较程较
商较考较从长计较估较钩较揣较彰较痊较
雠较详较轩较辜较扬较对较简较 

词语解释:猎较  拼音:liè jiào
(1).争夺猎物。《孟子·万章下》:“ 孔子 之仕於 鲁 也, 鲁 人猎较, 孔子 亦猎较。” 赵岐 注:“猎较者,田猎相较夺禽兽,得之以祭,时俗所尚,以为吉祥。 孔子 不违而从之,所以小同於世也。”后因以表示和众随俗。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蟆》诗:“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 宋 王安石 《招丁元珍》诗:“画墁聊取食,猎较久随时。”
(2).泛指打猎。《水浒传》第十一回:“ 林冲 答道:‘每日只在郊外猎较乐情。’”
词语解释:比较  拼音:bǐ jiào
(1).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不顾羞慙,比较材能,斟量功伐。”《朱子语类》卷十九:“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 明 唐顺之 《答江五坡提学书》:“比较同异,叅量古今。” 鲁迅 《准风月谈·喝茶》:“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2).指比试较量武艺。 宋 司马光 《乞罢保甲札子》:“若见充弓手人有勇力武艺衰退,许他人指名比较,若胜於旧者,即令充替。”《西游记》第三三回:“若不是我大王敬重你这行人,就和比较起来。” 蒲州 梆子《归宗图》第一场:“今逢三、六、九,与众将校场比较弓马,中军听令!”
(3).比照。 清 冯桂芬 《请减苏松太浮粮疏》:“为 苏 松 太 三属岁徵浮额积弊太深,请比较近年完数,酌中定额。”
(4).旧时官府征收钱粮、缉拿人犯等,立有期限,至期不能完成,须受责罚,然后再限日完成,称做“比较”。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禀爷,这两箇名下,欺侵窝脱银一百多两,带累小的们比较,不知替他打了多少。”《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三日一比较, 强得利 无可奈何,只得将田产变卖上库。” 明 归有光 《遗王都御史书》:“乡民离农亩,日在官府听候比较,昼夜捶楚,流血成沟。”《醒世姻缘传》第三二回:“这样人也没得吃的年成,把那钱粮按了分数,定了期限,三四十板打了比较。”
(5).比。用以比较性状、程度的差别。 宋 司马光 《二十六日作真率会别用韵》:“座中七叟推年纪,比较前人少几多。”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开调查会……这是比较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
(6).表示具有一定程度。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这时敌我双方的炮火都比较岑寂。”
词语解释:重较  拼音:zhòng jiào
指古代卿士所乘车箱前左右有伸出的弯木(车耳)可供倚攀的车子。《诗·卫风·淇奥》:“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陆德明 释文:“较,古岳反。车两傍上出軾者。” 朱熹 集传:“重较,卿士之车也。较两輢上出軾者,谓车两傍也。”
词语解释:商较  拼音:shāng jiào
亦作“ 商校 ”。
(1).研究比较。《晋书·文苑传·伏滔》:“试商较而论之。”《魏书·皮喜传》:“其所陈计略,商校利害,料其应否,寧边益国,专之可也。”《北齐书·李稚廉传》:“ 高祖 行经 冀州 ,总合 河北 六州文籍,商校户口增损。”
(2).品评。《南史·谢晦传》:“ 灵运 登车,便商较人物。” 清 戴名世 《〈黄昆圃稿〉序》:“予友 汪君 武曹 ,好商校人士,多否少可,而亦极独称 黄君 。”
词语解释:雠较  拼音:chóu jiào
亦作“讐较”。 校对。 清 黄宗羲 《雪簑闵君墓志铭》:“ 敬夫 与闻 庄 事,其选诗讐较姓氏,有 徽 人 范希会 ,富室也。奸人遂居为奇货,以逆案胁之。”
词语解释:诠较  拼音:quán jiào
权衡比较。詮,通“ 銓 ”。 唐 白居易 《和〈知非〉》:“因君知非问,詮较天下事。”
词语解释:齐较  拼音:qí jiào
谓与车厢两旁横木等高。《后汉书·舆服志上》:“鸟旟七斿,五仞齐较。”
词语解释:大较  拼音:dà jiào
(1).大略;大致。《史记·货殖列传》:“夫 山西 饶材、竹、穀、纑、旄、玉石; 山东 多鱼、盐、漆、丝、声色; 江南 出枬、梓……此其大较也。” 司马贞 索隐:“大较犹大略也。”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因事与名,物有其号。哭谓之哀,歌谓之乐。斯其大较也。”《晋书·刘颂传》:“今臣所举二端,盖事之大较;其所不载,应在二端之属者,以此为率。”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西洋各国税额大较以值百取二十、取四十为衡,又多则有值百取六十者,有值百取百者。”
(2).大法,大体。《史记·律书》:“岂与世儒闇於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 司马贞 索隐:“大较,大法也。”
词语解释:考较  拼音:kǎo jiào
见“ 攷校 ”。
(1).查考比较。 南朝 宋 裴駰 《〈史记集解〉序》:“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辨其实。”《老残游记》第十九回:“自己却到中西大药房里,找着一个掌柜的,仔细考较一番。” 茅盾 《林家铺子》二:“瞧见他的眼光瞥到什么货物上,就赶快拿出那种货物请他考较。”
(2).稽查,检查。《元典章·户部八·杂课》:“年终作数,考较了当,失收布税四十六定二十八两五钱一分。”《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时 郭嘉 、 程昱 考较钱粮方回,知 曹操 已遣 玄德 进兵 徐州 。”
(3).考课。考核官吏的政绩。《宋史·选举志六》:“类考较前三年定为三等,中者无所赏罚,上者或转官、或减磨勘,下者降官、展磨勘,各有等差。”
(4).考核,考试。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下》:“若夫温故知新,中年考较,以蘄至於成材,则当参酌乎古今之法。”《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天申兄 ,还是去年考较时相会,又早半载有餘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周世宗 ﹞令 赵匡胤 考较武艺,选取优异,成立特精军队,称为殿前诸班。”
词语解释:考校  拼音:kǎo xiào
亦作“ 攷较 ”。
(1).考试。《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伏惟祖宗以来,得人不少,攷较文艺,固有规程,不须变更,以长浮薄,请并如旧制。”
(2).考察比较。《红楼梦》第一回:“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攷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器》:“非由驻洋明练之大员精心攷校,无从得其要领。”
(3).考订,校对。 清 张惠言 《江安甫葬铭》:“受 郑 氏《礼记》,日夜诵习,旁及他 郑 氏书、先 汉 诸儒説,攷校推究,往往通大义。”
(1).考查比较。《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郑玄 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后汉书·皇甫规传》:“ 羌戎 未动,策其将反; 马贤 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
(2).校核;研究。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西晋 已往字书,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须消息。”《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御史 张盛藻 疏奏,谓天文、勾股,宜令钦天监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责成工部考校。”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
(3).犹考课。《北史·房彦谦传》:“左僕射 高熲 定考课, 彦谦 谓 熲 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虽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职,计劳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歷、言辞俯仰之间。”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不次之擢。”参见“ 考课 ”。
(4).犹考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后 袁州 人 李夷宾 上言,请别加誊録。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絶。”《宋史·选举志二》引 宋 朱熹 《私议》:“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过甚么梦兆?”
(5).拷囚讯罪。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视事,考校罪人。”
词语解释:详较  拼音:xiáng jiào
详细比较。《宋史·选举志一》:“荐举数既减半,主司易以详较,得士必精。”
词语解释:参较  拼音:cān jiào
参酌比较;比照核验。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类聚参较,别行立法。” 清 沉大成 《学福斋杂著·西洋测时仪记》:“测法,以日晷参较,引二针分指时刻。” 梁启超 《泰西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试举两说之要领,而参较之。”
词语解释:锱铢必较  拼音:zī zhū bì jiào
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明史·汤开远传》:“事急则鉅万可捐,事平则錙銖必较。” 夏衍 《论正规化》:“涉及个人,则睚眦必报,锱铢必较。”亦作“ 錙銖较量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况你学业日进,发达有时,何苦錙銖较量,讨人便宜怎的。”《镜花缘》第十一回:“些须银色小事,何必錙銖较量。”
词语解释:金较  拼音:jīn jiào
车箱两旁板上供凭倚的金饰龙形横木。《文选·张衡〈西京赋〉》:“戴翠帽,倚金较。” 李善 注引《说文》:“较,车輢上曲鉤也。” 薛综 注:“黄金以饰较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俯倚金较,仰抚翠盖。”
词语解释:从长计较  拼音:cóng cháng jì jiào
犹言从长计议。《水浒传》第四五回:“婶子且住,休要急速行,我从长计较,慢慢地商量。”《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如今且留他进去坐了,你们再去从长计较回他,不要连累我后日受气。”《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如今既要商量正事,我们且撤去这酒席趁早吃饭,好慢慢的从长计较怎的个办法。” 茅盾 《蚀·动摇》:“我这意见对不对,请大家从长计较。”
词语解释:轩较  拼音:xuān jiào
指显贵者所乘之车。轩,古代车前直木;较,古代车前横木。《荀子·非相》:“ 楚 之 孙叔敖 , 期思 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 楚 霸。” 杨倞 注:“言修文德不劳甲兵远征伐也。《説文》云:‘轩,曲輈也。’ 郑 注《考工记》云:‘较,两輢上出式者。’” 章炳麟 《訄书·儒侠》《上武论徵张良事》:“是故登为大帅,而不任举一佩刀,谋於轩较之下,目可瞻马。”
词语解释:角较  拼音:jiǎo jiào
竞争比较。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卷二三:“则招募 闽 粤 两省之水勇,以补其额,使其与在官之水师互相角较,优其或倍或三之餉,而配以战舰。则在官之水师必耻居其右而争献其长,悉为劲旅矣。”
词语解释:课较  拼音:kè jiào
见“ 课校 ”。
词语解释:课校  拼音:kè xiào
亦作“ 课较 ”。 计算校核。《史记·匈奴列传》:“秋,马肥,大会 蹛林 ,课校人畜计。”《后汉书·律历志中》:“部太子舍人 冯恂 课校, 恂 亦復作《九道》术,增损其分,与 整 术并校,差为近。” 唐 柳宗元 《天对》:“东西南北,其极无方。夫何澒洞,而课校修长。” 清 阮元 《畴人传·王锡阐下》:“然既习其事,又不敢自弃,每遇交会,必以所步所测,课较疎密,疾病寒暑无间。”
词语解释:平较  拼音:píng jiào
车箱两旁板上的横木。《诗·卫风·淇奥》“犄重较兮” 唐 孔颖达 疏:“《舆人》注云:‘较,两輢上出軾者。’则较谓车两旁,今谓之平较。”参见“ 平鬲 ”。
词语解释:平鬲  拼音:píng gé
谓车两旁之上高出于轼的平木。《周礼·考工记·舆人》“以其隧之半为之较崇” 郑玄 注“较,两輢上出式者。” 唐 贾公彦 疏:“较,谓车舆两相,今人谓之平鬲也。” 孙诒让 正义引 郑珍 云:“《説文》:‘輢,车旁也。’则輢止是车两旁之称。注云‘两輢’,犹两旁也。‘上出式’者,谓两旁之上,高出於式之平木。此平木为较,犹较前平木为式。式崇较崇,并是平木距箱底之高……较木平设,故此及《车人》疏谓之平鬲。《山虞》疏及《诗·卫风·淇澳》 孔 疏又作平较。”按,式即轼,车前扶手的横木。参见“ 平较 ”。
词语解释:估较  拼音:gū jiào
亦作“ 估校 ”。
(1).谓官府评定物价。《晋书·南蛮传·林邑国》:“初,徼外诸国尝齎寳物自海路来贸货,而 交州 刺史、 日南 太守,多贪利侵侮,十折二三。至刺史 姜壮 时,使 韩戢 领 日南 太守, 戢 估较太半,……由是诸国恚愤。”
(2).评议;评价。 明 徐渭 《子侯芳园》诗:“冯他閒估校,何处定媸妍。”
词语解释:辜较  拼音:gū jiào
(1).搜刮聚敛。指对财利的把持。《后汉书·皇后纪下·孝仁董皇后》:“交通州郡,辜较在所珍宝货赂,悉入西省。”《后汉书·宦者传·单超》:“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官设工场,辜较其所成之直,四分之以为餼廪。”
(2).大略;大概。《孝经·天子》“盖天子之孝也” 邢昺 疏:“ 孔 传云:‘盖者,辜较之辞。’ 刘炫 云:‘辜较,犹梗概也。’”
(3).比较。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隐》:“驰説者不暇钩校,而空尊尚西方,或沾沾欲復《唐律》,此皆目録辜较之学。” 蔡元培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上之所著,仅具辜较,神而明之,在心知其意者。”
(4).查对;计点。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然以之清丈田亩,辜较粟米,虽有其术,而不能行。”
词语解释:龈龈计较  拼音:yín yín jì jiào
同“ 斤斤计较 ”。 梁启超 《中日交涉汇评·解决悬案耶新要求耶》:“以吾两国脣齿兄弟之交,就情分上原可不必齗齗计较。”
词语解释:检较  拼音:jiǎn jiào
查考校勘。 清 钮琇 《觚賸·自怡编序》:“焚膏检较 涑水 《通鑑》,为之标举。”
词语解释:铢施两较  拼音:zhū shī liǎng jiào
谓一铢一两都斤斤计较。形容非常吝啬。 明 方孝孺 《答许廷植书》:“其赋於人也,銖施两较,不肯多与。”
词语解释:钩较  拼音:gōu jiào
查对。 宋 沉遘 《入内东头供奉綦元亨可内殿崇班制》:“出纳无违,鉤较甚明。” 宋 苏辙 《论三省事多留滞状》:“先帝改定官制,因 唐 之旧,布列三省,使出入相鉤较。”《明史·华允诚传》:“以多士靖共之精神,为案牘钩较之能事。”
词语解释:扬较  拼音:yáng jiào
犹扬搉。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研书赏理,敷文奏怀;凡厥意谓,扬较以挥。”参见“ 扬搉 ”。
词语解释:扬榷  拼音:yáng què
亦作“ 扬攉 ”。亦作“ 扬榷 ”。
(1).约略,举其大概。《庄子·徐无鬼》:“頡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淮南子·俶真训》:“若藏天下於天下,则无所遁其形矣。物岂可谓无大扬攉乎!” 高诱 注:“扬攉,无虑,大数名也。” 晋 左思 《蜀都赋》:“君子岂亦曾闻 蜀 都之事歟,请为左右扬搉而陈之。”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必扬搉而论之,言传者固当以 左氏 为首。” 章炳麟 《辨诗》:“扬搉道之,有韵者皆为诗,其容至博。”
(2).商榷;评论。《宋史·张观传》:“诚愿陛下听断之暇,宴息之餘,体貌大臣,以之扬榷。”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中》:“斯足以扬搉诚伪,平章白黑矣。”
词语解释:披较  拼音:pī jiào
披阅考较。 清 钮琇 《觚賸·姜楚兰》:“帷幄之谋,金鼓之役,皆非贱妾所敢预闻,至於披较琴书,品置服玩,窃有微长。”
词语解释:推较  拼音:tuī jiào
亦作“ 推校 ”。 推求考校。《后汉书·左雄传》:“ 雄 推较灾异,以为下人有逆上之徵。”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事踪笔跡,皆可推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以《山海经》推校里数,不殊 仲治 所记。” 唐 柳宗元 《献〈平淮夷雅〉表》:“推校千古,无所与让。” 明 归有光 《〈洪范〉传》:“ 汉 儒不原 箕子 之意,规规然务离而析之,所以流为灾异之学,庶徵以天道人事相推较。”
词语解释:批较  拼音:pī jiào
旧时官府对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公差施以杖责,然后再限日完成。《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只苦得批较差人 张千 、 李万 ,一连批了十数限,不知打了多少竹批。”参见“ 比2较 ”。
词语解释:揣较  拼音:chuāi jiào
犹揣度。 明 方孝孺 《祭赵希颜》:“天道至神,为万化原。凡得丧与祸福,孰能揣较乎其间?”
词语解释:对较  拼音:duì jiào
见“ 对校 ”。
词语解释:对校  拼音:duì xiào
(1).亦作“ 对较 ”。古代校书,两人对坐,一持原本诵读,一持副本核对有无讹误,因称“对校”。后泛指用两种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毛子晋 家亦有 宋 刻 王肃 注者,与 兴公 藏本稍异。憾不能合 徐 毛 两本对较鎸行。”
(2).对照比较。《老残游记》第十八回:“ 白公 传 四美斋 王辅庭 ,一面将这两种月饼详细对校了,送 刚 王 二公看。”
词语解释:斤斤计较  拼音:jīn jīn jì jiào
过分计较无关紧要的小事。 鲁迅 《彷徨·弟兄》:“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 马南邨 《燕山夜话·说大话的故事》:“ 陆灼 写出这个杜撰的故事,其目的是要教育世人不可吹牛。我们应该承认他是善意的,似乎不必用考证的方法,对它斤斤计较。”
词语解释:拷较  拼音:kǎo jiào
犹拷问。《西游记》第九七回:“今日却该我拷较你们了!枉拿平人做贼,你们该个甚罪?”
词语解释:期较  拼音:qī jiào
犹言考虑计较。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琴趣》:“鸣弦转軫,要先有鉤深致远之怀,不规规於絃手之间,期较工拙,便为造微入妙。”
词语解释:彰较  拼音:zhāng jiào
见“ 彰明较著 ”。
词语解释:彰明较著  拼音:zhāng míng jiào zhù
形容非常显明。《史记·伯夷列传》:“ 盗蹠 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司马贞 索隐:“较,明也。”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下》:“视朝廷之上,小人既胜,而君子既败,则阴阳消长之辨,亦甚彰明较著矣。” 孙中山 《敬告同乡书》:“可见彼辈所言保皇为真保皇,所言革命为假革命,已彰明较著矣。”亦省作“ 彰较 ”。 章炳麟 《文学说例》:“其离合聚散,如是其彰较也。”
词语解释:简较  拼音:jiǎn jiào
亦作“ 简校 ”。 查核;察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明日早起来,区处家务,简较庄租簿书,分毫不爽。” 清 钱谦益 《奉谒少师高阳公于里第感旧述怀》诗:“入郊先问躬耕地,简较秋原几树桑。”《福惠全书·荒政·积贮》:“委社司简校,吏不得操。”
词语解释:端较  拼音:duān jiào
匡正;评定。 唐 刘禹锡 《献权舍人书》:“今谨録近所论撰凡十数篇,蘄端较是非。”
词语解释:稽较  拼音:jī jiào
计较,争论。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韩文公与大颠论佛法》:“今世所传《韩退之别传》,乃一切掎摭《昌黎集》中文义长短以为问答,如市俚稽较然。”
词语解释:程较  拼音:chéng jiào
亦作“ 程校 ”。 考核;衡量。《新唐书·魏玄同传》:“上疏言选举法弊……今贵戚子弟一皆早仕,弘文、崇贤、千牛、輦脚之属,程较既浅,技能亦薄。” 明 李东阳 《送宪副李君提学浙江序》:“纲纪法令欲其振举,文章学艺欲其程校。”
词语解释:痊较  拼音:quán jiào
痊愈。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小诗便是得效药,读罢顿然痊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