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轩冕 拼音:xuān miǎn
(1).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则有轩冕、服位、穀禄、田宅之分,死则有棺槨、绞衾、壙垄之度。”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既轩冕之非荣,岂緼袍之为耻。”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碑》:“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轩冕,轩冕化宫室,宫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禄。《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唐 《过陶徵君隐居》诗:“田园三亩緑,轩冕一銖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轩冕失之,有时而復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简袁永之狱中》诗:“本同江海人,俱为轩冕误。”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恒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轩冕。”
(3).指国君或显贵者。《管子·轻重甲》:“故轩冕立於朝,爵禄不随,臣不为忠。”《后汉书·崔駰传》:“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唐 王昌龄 《灞上闲居》诗:“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明史·文苑传四·徐渭》:“当 嘉靖 时, 王 李 倡七子社, 谢榛 以布衣被摈。 渭 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4).指为官。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然性素高介,当官则死其职,过即澹然无轩冕情。”词语解释:轩窗 拼音:xuān chuāng
亦作“ 轩窓 ”。 窗户。 唐 孟浩然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 河伯 轩窓通贝闕,水宫帷箔卷水綃。”一本作“ 轩窗 ”。 宋 陆游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 锦屏 。”《红楼梦》第七九回:“﹝ 宝玉 ﹞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只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嫗。” 清 舒大成 《当时》诗:“晓日轩窓閒梦少,晚凉庭院别怀多。”词语解释:轩车 拼音:xuān chē
(1).有屏障的车。古代大夫以上所乘。后亦泛指车。《庄子·让王》:“ 子贡 乘大马,中紺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 原宪 。”《后汉书·刘盆子传》:“ 侠卿 为制絳单衣,半头赤幘、直綦履,乘轩车大马。” 唐 沉佺期 《岭表逢寒食》诗:“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 清 顾炎武 《寄次耕》诗:“入 雒 乘轩车,中宵心有愠。”
(2).即楼车。《墨子·备城门》:“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轒輼、轩车,敢问守州十二者奈何?” 孙诒让 间诂:“此攻城轩车,未详其制。《左宣十五年传》云‘登诸楼车’, 杜 注云‘车上望櫓’。此轩车疑即楼车。”参见“ 楼车 ”。
词语解释:楼车 拼音:lóu chē
古代战车。上设望楼,用以瞭望敌人。《左传·宣公十五年》:“﹝ 解扬 ﹞登诸楼车,使呼 宋 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 杜预 注:“楼车,车上望櫓。”《史记·五宗世家》:“ 淮南王 谋反时, 寄 微闻其事,私作楼车鏃矢战守备,候 淮南 之起。”《南史·宋纪上·武帝》:“帝修攻具,城上人曰:‘汝不得 张纲 ,何能为也。’及至,升诸楼车以示之,城内莫不失色。”词语解释:轩辕 拼音:xuān yuán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黄帝 的名字。传说姓 公孙 ,居于 轩辕之丘 ,故名曰 轩辕 。曾战胜 炎帝 于 阪泉 ,战胜 蚩尤 于 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 中华 民族的始祖。《楚辞·远游》:“ 轩辕 不可攀援兮,吾将从 王乔 而娱戏!”《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名曰 轩辕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轩辕 之世,史有 仓頡 ,主文之职,其来久矣。” 明 王世贞 《登岱》诗:“ 轩辕皇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
(2).借指中华民族。 鲁迅 《集外集拾遗·〈自题小像〉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轩辕 。”
(3).指车輈。《战国策·赵策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 秦 患而不与其忧。”《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闕轩辕,后有长姣美人。”《说文·车部》“輈,辕也” 清 朱骏声 通训:“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輈,故亦曰轩辕,谓其穹隆而高也。”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后多借指皇后。《史记·天官书》:“权,轩辕。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后宫属。” 张守节 正义:“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后宫之象也……二十四变,皆轩辕主之。其大星,女主也;次北一星,夫人也;次北一星,妃也;其次诸星皆次妃之属。” 清 钱谦益 《皇后册文》:“上应张星,主太庙明堂之位;下临角亢,叶后宫 轩辕 之占。”
(5).运行。 清 龚自珍 《尊隐》:“夫日胎於溟涬,浴於东海,徘徊於华林,轩辕於高閎,照耀人之新沐濯。”
(6).传说中的国名。 汉 张衡 《思玄赋》:“超 轩辕 於 西海 兮,跨 汪氏 之龙鱼,此国之千岁兮,曾焉足以娱余。”
(7).复姓。 唐 有 轩辕集 。见《全唐文》卷九二八。词语解释:轩昂 拼音:xuān áng
(1).高峻貌;扬起貌。 唐 韩愈 《南山诗》:“崎嶇上轩昂,始得观览富。” 唐 柳宗元 《招海贾文》:“舟航轩昂兮,下上飘鼓。”
(2).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宋 王安石 《示蔡天启》诗:“忽然变轩昂,慎勿学 哥舒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一眼看见那个小后生,人物轩昂,衣冠济楚,心中已自三分欢喜。” 鲁迅 《彷徨·长明灯》:“方头说着,便轩昂地出了门。”
(3).骄傲貌。《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卓 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毛成翼长,蝉蜕泉壤,便自轩昂,目不步足,器满意得,视人犹芥。”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松杉的苍翠披着银铠晶甲的圣衣,固然明明轩昂有骄色,表示他克己能耐忍受强暴的涵量。”
(4).形容音调高昂。 唐 韩愈 《听颖师弹琴》诗:“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陵阳论晚唐诗律卑浅》:“ 唐 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 元 耶律楚材 《和景贤又四绝》之三:“幽人寥落思无穷,付与轩昂一曲中。”
(5).形容文字雄健。 唐 韩愈 《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开缄忽覩送归作,字向纸上皆轩昂。” 清 施补华 《岘佣说诗》三:“如 摩詰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 渭城 ’,倒戟而入,笔势轩昂。”
(6).宽敞;宏大。《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喘息始定,抬头远见一簇松阴,内有几间房舍,着实轩昂。”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明武宗遗事》:“择日前往赴任,县令趋改衙署,规制轩昂,亦用辕门鼓吹,与抚按等。”词语解释:轩裳 拼音:xuān cháng
(1).犹车服。 晋 陶潜 《杂诗》之十:“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 一妹 以天人之姿,藴不世之艺,从夫之贵,以盛轩裳。” 明 高叔嗣 《再调考功作》诗:“轩裳日待旦,閶闔凌云排。”
(2).指官位爵禄。 唐 元结 《忝官引》:“而可爱轩裳,其心又干进。” 宋 叶适 《谢除华文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表》:“追忆悔尤,滥轩裳之非据;自嗟衰耄,指林壑以言归。” 元 张养浩 《山坡羊》曲:“琴书笔砚为功课,轩裳倘来何用躲。行,也在我;藏,也在我。”
(3).代称有高位的人。 唐 沉佺期 《洛阳道》诗:“白日青春道,轩裳半下朝。” 宋 王自中 《酹江月·题钓台》词:“到底轩裳,不如蓑笠,久矣心相与。” 明 刘基 《太公钓渭图》诗:“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清 魏源 《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之五:“ 尧 时石户农,肯易轩裳苦。”
(4).用为对人的敬称。 康有为 《怀翁常熟去国》诗:“早携书剑将行马,忽枉轩裳特执裾。”词语解释:轩轩 拼音:xuān xuān
(1).舞貌;飞动貌。《淮南子·道应训》:“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鬢,泪注而鳶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 唐 韩愈 《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山狂谷很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 金 司马朴 《无馀居士斋壁有沉传师游道山岳麓诗石刻穆仲等和之因亦次韵》:“卷藏篋笥已戢戢,风生襟袖何轩轩。” 清 曹寅 《射堂柳已成行命儿辈习射作三捷句寄子猷》诗之三:“画鼓鼕鼕簇羽繁,《黄麞》命舞亦轩轩。”
(2).高扬貌;飞举貌。 南朝 宋 谢惠连 《长安有狭斜行》:“帟帟雕轮驰,轩轩翠盖舒。”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香山寺》:“ 香山 流泉茂树,一著屐即有轩轩白雪之气,於 西山 中当据上座。”
(3).扬扬自得貌。 晋 傅玄 《傅子》:“ 王黎 为黄门郎,轩轩然得志,煦煦然自乐。” 宋 文天祥 《自叹》诗:“竖子溷人漫不省,红缨白马意轩轩。” 明 宋濂 《寓言》之二:“ 晋景 朝出见饭牛者,且行且歌,意轩轩若自得。”
(4).仪态轩昂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 会稽王 ( 司马昱 )来,轩轩如朝霞举。” 宋 杨万里 《古风送刘委游试艺南宫》:“此郎轩轩千里驹,槐花再登乡老书。” 清 方文 《初度书怀》诗之四:“凤鸟復来仪,轩轩自霞举。”
(5).宽悦貌。《灵枢经·通天》:“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膕,此太阳之人也。”
(6).大鸟将停未停时的状态。词语解释:轩槛 拼音:xuān kǎn
栏板。《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 唐玄宗 《鹡鸰颂》诗序:“左清道率府长史 魏光乘 ,才雄白凤,辩壮碧鸡,以其宏达博识,召至轩槛,预观其事,以献其颂。”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夕葵园孟氏》:“棃花数本,高出轩槛。”词语解释:轩盖 拼音:xuān gài
(1).车盖。 南朝 梁 范云 《赠张徐州稷》诗:“轩盖照墟落,传瑞生光辉。”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 元 范梈 《题李白郎官湖》诗:“ 黎侯 独起梁栋之,仿佛云中昔轩葢。”
(2).带篷盖的车。显贵者所乘。 南朝 宋 鲍照 《咏史》:“明星晨未稀,轩盖已云至。” 唐 王昌龄 《宿灞上寄侍御璵弟》诗:“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 稚黄 尝作诗评云:‘ 陆景宣 如濯龙甲第,宛落康馗,流水游龙,轩盖联映。’”
(3).借指达官贵人。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轩盖列於 汉 庭,蝉冕播於 阳羡 。”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綺罗分解珮之因,轩葢得捐金之所。” 清 曹寅 《归舟和培山见答韵》:“轩盖来无时,盛事每难併。”词语解释:轩豁 拼音:xuān huò
(1).高大开阔。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乾端坤倪,轩豁呈露。” 宋 王禹偁 《月波楼咏怀》:“兹楼最轩豁,旷远西北陬。”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打开槅扇就望见大客厅的气象十分轩豁,正是一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家门第。”
(2).谓轩昂开朗,气宇不凡。 宋 沉辽 《送曾处善赴宝应尉》诗:“ 六峰 老师气轩豁, 九华 雌山苦阴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 卫 知生望族,又见仪采轩豁,心许之,而虑其靳於资。”词语解释:轩皇 拼音:xuān huáng
即 黄帝 轩辕氏 。 汉 张衡 《同声歌》:“众夫所希见,天老教 轩皇 。” 唐 张说 《圣德颂》:“稽诸瑞典,昔祚 轩皇 ,而今表圣,土德以昌。” 清 魏源 《观往吟》之一:“君不见, 轩皇 画井始 辽东 。”参见“ 轩辕 ”。
词语解释:轩辕 拼音:xuān yuán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黄帝 的名字。传说姓 公孙 ,居于 轩辕之丘 ,故名曰 轩辕 。曾战胜 炎帝 于 阪泉 ,战胜 蚩尤 于 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 中华 民族的始祖。《楚辞·远游》:“ 轩辕 不可攀援兮,吾将从 王乔 而娱戏!”《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名曰 轩辕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轩辕 之世,史有 仓頡 ,主文之职,其来久矣。” 明 王世贞 《登岱》诗:“ 轩辕皇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
(2).借指中华民族。 鲁迅 《集外集拾遗·〈自题小像〉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轩辕 。”
(3).指车輈。《战国策·赵策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 秦 患而不与其忧。”《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闕轩辕,后有长姣美人。”《说文·车部》“輈,辕也” 清 朱骏声 通训:“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輈,故亦曰轩辕,谓其穹隆而高也。”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后多借指皇后。《史记·天官书》:“权,轩辕。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后宫属。” 张守节 正义:“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后宫之象也……二十四变,皆轩辕主之。其大星,女主也;次北一星,夫人也;次北一星,妃也;其次诸星皆次妃之属。” 清 钱谦益 《皇后册文》:“上应张星,主太庙明堂之位;下临角亢,叶后宫 轩辕 之占。”
(5).运行。 清 龚自珍 《尊隐》:“夫日胎於溟涬,浴於东海,徘徊於华林,轩辕於高閎,照耀人之新沐濯。”
(6).传说中的国名。 汉 张衡 《思玄赋》:“超 轩辕 於 西海 兮,跨 汪氏 之龙鱼,此国之千岁兮,曾焉足以娱余。”
(7).复姓。 唐 有 轩辕集 。见《全唐文》卷九二八。词语解释:轩楹 拼音:xuān yíng
(1).堂前的廊柱。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 宋 苏舜钦 《关都官孤山四照阁》诗:“势压苍崖险可惊,攀云半日到轩楹。” 清 盛锦 《空舲峡》诗:“爱此民居壮,凌空驾轩楹。”
(2).借指廊间。 唐 杜甫 《画鹰》诗:“絛鏇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宋 沉辽 《春日中和堂》诗:“春风迎我咲,宛转入轩楹。”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议婚》:“帘幙捲东风,翔集迁鶯贺燕;轩楹敞南岳,争看起凤腾蛟。”词语解释:轩墀 拼音:xuān chí
(1).殿堂前的台阶。 北周 庾信 《贺新乐表》:“臣等并预钧天,同观张乐,轩墀弘敞,栏槛眺听。” 清 赵申乔 《武功春日谒后稷祠》诗:“词客古今瞻庙貌,村农伏腊走轩墀。”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三河县辽碑》:“因集 宣圣庙 ,见轩墀促窄。”
(2).指厅堂。 唐 杜甫 《苦竹》诗:“轩墀曾不重,剪伐欲无辞。” 仇兆鳌 注:“轩墀乃富贵家厅事。” 清 许承钦 《古寺》诗:“或见虎倀驱部落,时闻梵妓舞轩墀。” 清 张元昇 《坐友人东轩对月》诗:“故人有好怀,招我坐轩墀。”
(3).借指朝廷。《新唐书·贾耽传》:“臣幼切磋於师友,长趋侍於轩墀。” 宋 李纲 《乞罢尚书左仆射第三表》:“岂进退去就之敢轻,盖规矩準绳之难合,轩墀将远,涕泪交零!”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为政之始,思厚儒风,轩墀近臣,思备顾问,如其不知人疾苦,何以膺朕眷求?”词语解释:轩然 拼音:xuān rán
(1).高昂貌。 唐 元稹 《告畬三阳神文》:“轩然神功,坐受嘉栗。” 宋 沉括 《故朝散大夫张公墓志铭》:“公少贫,能轩然自持。” 丁玲 《母亲》三:“真是出色的三个漂亮孩子……都有着他们母亲的明眸和小嘴,也都学会了他们父亲的轩然气概。”
(2).笑貌。 汉 黄宪 《天禄阁外史·论学》:“ 韩王 轩然仰笑而堕冠曰:‘徵君果以 无閭生 为弟子耶?’” 宋 苏轼 《闻公择过云龙山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轩然就一笑,犹得好饮力。” 梁斌 《播火记》二二:“ 朱老忠 长出一口气,轩然大笑。”
(3).高涌貌。 曾朴 《答胡适书》:“接着便是文言白话的论战,在北方轩然起了大波。”参见“ 轩然大波 ”。
词语解释:轩然大波 拼音:xuān rán dà bō
(1).高高涌起的波涛。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清 厉鹗 《诸公诗来兼咏山石予诗似有未尽再用前韵》:“轩然大波逼簷际,諦视始觉居巖扉。” 秦牧 《艺海拾贝·鹩哥的一语》:“但是在这些话中,有些仅仅是挑逗起普通的趣味,有些却像一块石头投入笑湖似的,激起了轩然大波。”
(2).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 邹韬奋 《经历》二三:“我对此事的办法是决定他不能升级。这个决定居然引起了一个轩然大波!” 吴玉章 《论辛亥革命》一:“反对借外债开矿也是在当时资产阶级中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词语解释:轩后 拼音:xuān hòu
即 黄帝 轩辕氏 。 唐 魏徵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百灵侍 轩后 ,万国会 涂山 。” 宋 王禹偁 《园陵犬赋》:“ 秦皇 採药,岛中之士未廻; 轩后 鍊丹,湖上之龙已去。” 清 朱彝尊 《御试省耕诗二十韵》:“吉日 宣王 祷,空同 轩后 斋。”词语解释:轩渠 拼音:xuān qú
欢悦貌;笑貌。《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儿识父母,轩渠笑悦,欲往就之。”一说,谓儿童举手耸身欲就父母。见 宋 黄朝英 《靖康缃素杂记·轩渠》。后多用作笑悦之意。 宋 苏轼 《跋山谷草书》:“他日 黔安 当捧腹轩渠也。” 清 陶炜 《课业馀谈·形体》:“轩渠,笑状也。” 严复 《救亡决论》:“ 王氏 窗前格竹,七日病生之事,若与西洋植物家言之,当不知几许轩渠,几人齿冷。”词语解释:轩户 拼音:xuān hù
门户;窗户。 汉 王充 《论衡·幸偶》:“均之土也,或基殿堂,或涂轩户。” 唐 高适 《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空色在轩户,边声连鼓鼙。” 唐 白居易 《晚归香山寺因咏所怀》:“中有古精舍,轩户无扃关。”词语解释:轩眉 拼音:xuān méi
犹扬眉。形容得意。《魏书·路思令传》:“贵戚子弟未经戎役,至於衔杯跃马,志逸气浮,轩眉攘腕,便以攻战自许。” 宋 苏舜钦 《及第后与同年宴李丞相宅》诗:“轩眉失旧敛,举意有新况。” 王闿运 《秋醒词》序:“ 北山 轩眉, 终南 捷仕。”词语解释:轩翥 拼音:xuān zhù
飞举。《楚辞·远游》:“雌蜺便娟以增挠兮,鸞鸟轩翥而翔飞。” 洪兴祖 补注:“《方言》:翥,举也。 楚 谓之翥。” 汉 班固 《典引》:“甘露霄零於丰草,三足轩翥於茂树。”《魏书·尒朱荣传》:“熊羆竞逐,虎豹争先,轩翥南溟,摶风北极。” 明 刘基 《题赵文敏公画松》诗:“交加各轩翥,崱屴相倚立。” 清 唐孙华 《石鼓歌》:“轩翥变化皆古态,俗书岂得夸银钩。”词语解释:轩腾 拼音:xuān téng
飞腾。 唐 韩愈 《送灵师》诗:“逸志不拘教,轩腾断牵挛。” 宋 曾巩 《苦热》诗:“赫日已照灼,赤云助轩腾。” 元 王伯成 《贬夜郎》第二折:“似这般忒自由,没拘束,猛轩腾。”词语解释:轩轾 拼音:xuān zhì
(1).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引申为高低、轻重、优劣。语出《诗·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輊如轩。” 朱熹 集传:“輊,车之覆而前也。轩,车之却而后也。凡车从后视之如輊,从前视之如轩,然后适调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唱言穷轩輊,立法无衡石。” 唐 刘禹锡 《楚望赋》:“亦有轻舟,轩輊泛浮。”《明史·万士和传》:“ 士和 曰:‘朝廷设二使,如左右手,非有轩輊。’” 清 魏源 《栈道杂诗》之七:“在山不知高,轩輊任持载。” 清 谭嗣同 《仁学》十二:“故地球体积之重率,必无轩輊於时;有之则畸重而去日远,畸轻而去日近,其轨道且岁不同矣。” 章炳麟 《訄书·弭兵难》:“当是时,七国之权力,虽犹有轩輊頫仰,其势足以相御,然而 荀卿 覩其无成。”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三二章二:“他( 陈维崧 )当日与 朱彝尊 齐名,一时未易轩轾。”
(2).轩昂,气度不凡。 唐 韩愈 《刘生》诗:“生名 师命 其姓 刘 ,自少轩輊非常儔。”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三:“ 范讽 性倜儻,好直节,不拘细行。自在场屋与 鞠咏 、 滕宗谅 游,已有轩輊之名。”
(3).褒贬抑扬。《新唐书·杨虞卿传》:“ 宗閔 待之尤厚,就党中为最能唱和者,以口语轩輊事机,故时号党魁。”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羣居率以私喜怒轩輊人。” 郭沫若 《历史人物·论曹植》:“譬如 锺嵘 的《诗品》把他列于上品,把他的哥哥 魏文帝 曹丕 列于中品,把他的父亲 魏武帝 曹操 列于下品,便是最见轩轾的一种见解。”
(4).翻覆。 唐 杜甫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诗:“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輊。”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三:“盖如车制而略小。但独辕着地,如犂托之状。上有望橛,以擐牛挽槃索。上下坡坂,絶无轩輊之患。 汉 马援 弟 少游 ,尝谓乘下泽车,是也。”词语解释:轩鹤 拼音:xuān hè
(1).乘轩的鹤。喻宠幸的人。典出《左传·闵公二年》:“ 卫懿公 好鹤,鹤有乘轩者。” 唐 白居易 《幽居早秋闲咏》:“轩鹤留何用?泉鱼放不还。谁人知此味?临老十年间。”
(2).乘轩的鹤。喻特立不同凡响的人。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张籍 学古淡,轩鹤避鸡羣。” 钱仲联 集释引 朱熹 《考异》:“此言 张籍 学古淡而不騖於綺靡,如以乘轩之鹤而反避鸡群也。”词语解释:轩骑 拼音:xuān jì
车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田子方 从 齐 之 魏 ,望 翟黄 乘轩骑驾出。”旧注:“既乘轩车,又有轻骑。” 南朝 梁 江淹 《吴中礼石佛》诗:“轩骑久已诀,亲爱不留迟。” 唐 白居易 《和微之诗·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放怀追越游见寄〉》:“语终兴尽各分散,东西轩骑纷逶迤。”词语解释:轩陛 拼音:xuān bì
(1).殿堂;居室。 南朝 梁 王僧孺 《〈詹事徐府君集〉序》:“自绸繆轩陛,十有餘载,温树靡答,露事不詶。” 唐 张九龄 《酬王履震游园见贻》诗:“逶迤恋轩陛,萧散反丘樊。” 明 张居正 《得道长生颂》:“然皇上身不出乎轩陛,而化已行於域中;机独运於玄冥,而应已响於寰宇。”
(2).殿堂的台阶。 唐 陆贽 《奉天论奏当今所切务状》:“郡国之志不达於朝廷,朝廷之诚不升於轩陛。上泽闕於下布,下情壅於上闻。” 元 揭傒斯 《全州学记》:“及期而庙成,乃易夫子十哲像分祠先儒及贤守于讲堂之左右翼,门序轩陛以次咸毕。”词语解释:轩台 拼音:xuān tái
即 轩辕台 。指皇帝所在之处。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星次絶 轩臺 ,风衢乖 禹 服。” 唐 李商隐 《复京》诗:“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 轩臺 。” 叶葱奇 疏注:“案‘轩臺’,借指朝廷。” 清 顾炎武 《三月十九日有事于欑宫时闻缅国之报》诗:“此日空阶荐一觴, 轩臺 云气久芒芒。” 王蘧常 汇注:“ 轩臺 喻 崇禎 所葬地,即所谓‘欑宫’者。”参见“ 轩辕臺 ”。
词语解释:轩辕台 拼音:xuān yuán tái
(1).古代传说中的土台名。在今 河北省 怀来县 乔山 上。《山海经·大荒西经》:“有 轩辕之臺 ,射者不敢西嚮射,畏 轩辕之臺 。” 南朝 梁元帝 《幽逼》诗之三:“寂寥千载后,谁畏 轩辕臺 。” 唐 李白 《北风行》:“ 燕山 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 轩辕臺 。” 王琦 注引《直隶名胜志》:“ 轩辕臺 在 保安州 西南界之 乔山 上。” 清 孙枝蔚 《广陵送曾庭闻之新安》诗:“到日 轩辕臺 上望,乱餘萤火似 芜城 。”
(2).亭台名。 宋 陈舜俞 《青城山记》:“ 青城观 北上十餘里,有亭臺孤耸独秀霞表,名曰 轩辕臺 ,下望山如螘蛭焉,连抱之树有若薺也。”词语解释:轩牖 拼音:xuān yǒu
窗户。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尚想前良,俾若神对,乃命画工图之轩牖。”词语解释:轩昊 拼音:xuān hào
轩辕 、 少昊 的并称。 唐 白居易 《送毛仙翁》诗:“ 轩 昊 旧为侣, 松 乔 难比肩。” 宋 王禹偁 《为宰相上尊号表》:“岂可执劳谦之小节,废立极之大名,居 轩 昊 之至尊,慕 巢 由 之独行,此臣等之所未諭也。”《宋史·乐志十三》:“ 轩 昊 方同德, 成 康 粗比肩。”词语解释:轩屏 拼音:xuān píng
堂阶旁的墙壁。《文选·潘岳〈秋兴赋〉》:“熠燿粲於阶闥兮,蟋蟀鸣乎轩屏。” 李善 注:“《毛诗》曰:‘蟋蟀在堂。’” 刘良 注:“秋虫至秋寒,故就轩屏,鸣轩阶壁也。” 宋 梅尧臣 《范紫微见过不遇》诗:“版刺留姓名,不遑佇轩屏。” 明 皇甫濂 《悼子乘》诗:“清尘布虚室,寒晦凝轩屏。”词语解释:轩羲 拼音:xuān xī
亦作“ 轩牺 ”。 轩辕 、 伏羲 的并称。《宋书·王镇恶檀韶等传论》:“自 三代 以来,醇风稍薄,成功济务,尊出权道,虽復负扆南面,比号 轩 牺 ,莫不自谢王风,率由霸德。”《南齐书·乐志》:“德溢 轩 羲 ,道懋 炎 云 。” 南朝 梁 萧统 《和武帝游锺山大爱敬寺》:“鸿名冠 子 姒 ,德泽迈 轩 羲 。”词语解释:轩帝 拼音:xuān dì
即 黄帝 轩辕氏 。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 轩帝 之族, 汉 朝之臣。” 清 阎尔梅 《登崆峒山绝顶》诗:“昔闻 轩帝 访 崆峒 ,今我登巔四望穷。” 清 赵翼 《西岩斋头自鸣钟分体得七古》:“刻漏法本自中土, 轩帝 姬公 几荒度。”参见“ 黄帝 ”、“ 轩辕 ”。词语解释:轩扉 拼音:xuān fēi
门窗。 宋 刘子翚 《过报德庵》诗:“茶烟日月静,石壁轩扉古。”词语解释:轩辟 拼音:xuān pì
开阔。 宋 苏舜钦 《先公墓志铭》:“襟度轩闢,不屑细务,处事若不施虑,其间无不妙当。”词语解释:轩棂 拼音:xuān líng
窗棂。借指居处。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召引轩櫺,躬亲辩决。”词语解释:轩朱 拼音:xuān zhū
显贵者所乘的车。一说,古代帝王 轩辕 、 朱襄 的并称。《汉书·礼乐志》:“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颜师古 注:“轩朱即朱轩也。言总合音乐,会於轩槛之前。” 王先谦 补注:“是 轩 朱 谓 轩辕 、 朱襄 二帝会集也;上言乐器,故下言始制乐器之人。 颜 谓即朱轩,则文不成理。”《南齐书·乐志》:“篚幂周序,轩朱凝会。”《宋史·乐志九》:“腾歌臚欢,会于轩朱。”词语解释:轩宇 拼音:xuān yǔ
轩敞的屋宇。 唐 皎然 《伏日就汤评事衡湖上避暑》诗:“迴溪照轩宇,广陌临梧楸。”词语解释:轩驾 拼音:xuān jià
(1).犹车驾。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今子立六经以为準,仰仁义以为主,以规矩为轩驾,以讲诲为哺乳。” 南朝 宋 范晔 《乐游应诏》诗:“轩驾时未肃,文囿降照临。”《魏书·崔光传》:“是秋, 灵太后 频幸王公第宅。 光 表諫曰:‘……昨轩驾频出,幸 冯翊君 、 任城王 第,虽渐中秋,餘热尚蒸,衡盖往还,圣躬烦倦。’” 明 高棅 《九月八日郭南山亭宴集分得下字》:“出郭寻幽期,同人命轩驾。”
(2).借指 轩辕 黄帝 。 唐高宗 《玉华宫山铭》:“道光 轩 驾,声流 姬 迹。”词语解释:轩宫 拼音:xuān gōng
(1).星名。轩辕之宫。 隋 李播 《周天大象赋》:“广邦缴而斯留,復轩宫而载出。”《文选·谢庄〈月赋〉》:“增华台室,扬采轩宫。” 李善 注:“轩宫,轩辕之宫……《淮南子》曰:‘轩辕者,帝妃之舍。’ 高诱 曰:‘轩辕,星名。’”
(2).指帝王的宫室。 南朝 梁 刘孝威 《谢东宫赐圣僧馀馔启》:“ 齐桓 柏寝 之器, 周穆 轩宫之宝。” 唐玄宗 《鹡鸰颂》诗:“伊我轩宫,奇树青葱。”词语解释:轩鉴 拼音:xuān jiàn
即轩辕镜。 宋 范仲淹 《金在熔赋》:“如令区别妍媸,愿为轩鑑;儻使削平祸乱,请就干将。”《宋史·外国传三·高丽》:“去岁高悬轩鑑,大选 鲁 儒, 彬 罕 接武泽宫,敢萌心於中鵠;滥巾英域,空有志於羡鱼。”参见“ 轩辕镜 ”。
词语解释:轩辕镜 拼音:xuān yuán jìng
(1).镜名。古人谓用之可以辟邪。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轩辕镜,其形如毬,可作卧榻前悬挂,取以辟邪。” 宋 梅尧臣 《饮刘原甫家》诗:“世无轩辕镜,百怪争后先。”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四折:“大人怀揣万古轩辕镜,照察我这衔冤负屈情。”
(2).喻月亮。 明 常伦 《山坡羊·赏月》曲:“嘆人世阴晴不定,想兔魄今宵偏莹。山衔树捧拥出轩辕镜。”词语解释:轩庭 拼音:xuān tíng
(1).谓居室庭院。 唐 王勃 《青苔赋》序:“苔之生於林塘也,为幽客之赏;苔之生於轩庭也,为居人之怨。” 宋 苏轼 《张寺丞益斋》诗:“归来闭户坐,八方在轩庭。”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景》:“中舱为款客之所,两旁垂以湘帘,虽宽不能旋马,而明敞若轩庭。”
(2). 轩辕帝 的朝廷。指皇宫。《周书·皇后传·宣帝朱皇后》:“ 轩 庭列序, 尧 门表庆,嘉称既降,盛典宜膺。” 清 顾炎武 《元旦陵下作》诗之二:“甲子 轩 庭历,《春秋》 孔 壁书。”
(3).泛指朝廷。《南齐书·高帝纪上》:“是以五光来仪於轩庭,九穗含芳於郊牧。”词语解释:轩黄 拼音:xuān huáng
即 黄帝 。因其名 轩辕 ,故称。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四:“岂伊君子宝,见重我 轩黄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赞曰:史肇 轩黄 ,体备 周 孔 。” 唐 李绅 《赠毛仙翁》诗:“曾师 轩黄 友 尧 汤 ,混迹和光佐 周武 。”参见“ 轩辕 ”、“ 黄帝 ”。词语解释:轩砌 拼音:xuān qì
殿堂前的台阶。 唐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重叙 东都 别,朝阴改轩砌。”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 牛丛 ﹞后自司勋员外郎为 睦州 刺史,入谢,上命至轩砌。”词语解释:轩轰 拼音:xuān hōng
喧闹,震荡。 宋 刘攽 《鸿庆宫三圣殿赋》:“旂常繽纷以赩赫兮,钟鼓轩轰。”词语解释:轩闼 拼音:xuān tà
(1).宫门。借指宫廷。《陈书·后主纪》:“对轩闥而哽心,顾扆筵而慓气。” 宋 苏辙 《免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表》之一:“及夫进贰 文昌 ,日侍轩闥。随众出入,得失何补於万几。”
(2).泛指高门大户。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五:“有木香苒苒,山头生一蕟;主人不知名,移种近轩闥。”词语解释:轩举 拼音:xuān jǔ
(1).轩昂貌。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仪范清泠,风神轩举。” 宋 陆游 《跋高大卿家书》:“读此数书,如见其长身苍髯,意象轩举也。”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丰神俊朗,轩举似霞标。”
(2).高扬飞举。 唐 韩愈 孟郊 《莎栅联句》:“冰溪时咽絶,风櫪方轩举。此处不断肠,定知无断处。” 清 钮琇 《觚賸·空中黄伞》:“去 云南 省城四十里,西南有山,每遇天晴之午,輒有黄色宝盖,从山顶渐起渐高,耸入天半,灿耀飞扬,徐徐而下,仍復轩举。” 清 蒋景祁 《伏波庙》诗:“回翔竟不归,风云会轩举。”词语解释:轩顼 拼音:xuān xū
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轩辕 和 颛顼 的并称。《梁书·沉约传》:“既牢笼於 嬀 夏 ,又驱驰乎 轩 頊 。” 前蜀 贯休 《寿春节进》诗:“ 轩 頊 风重振, 皇唐 鼎创移。” 清 黄遵宪 《逐客篇》:“ 轩 頊 五千年,到今国极弱。”词语解释:轩除 拼音:xuān chú
(1).指房室。 唐 岑参 《行军雪后月夜宴王卿家》诗:“酒香薰枕席,炉气暖轩除。”
(2).谓圈养。 宋 苏辙 《次韵沉立少卿白鹿》:“白鹿何年养?惊猜未肯驯;轩除非本性,饮食强依人。”词语解释:轩檐 拼音:xuān yán
屋檐。 唐 刘禹锡 《和牛相公南溪醉歌见寄》:“枕 伊 背 洛 得胜地, 鸣皋 少室 来轩簷。”词语解释:轩间 拼音:xuān jiān
小室。 潘漠华 《乡心》:“我到 杭州 月馀的一天午后,我正用过了午饭,自己洗了碗,想走过轩间来。”词语解释:轩辕丘 拼音:xuān yuán qiū
古代传说中的土山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四百八十里,曰 轩辕之丘 ,无草木。”《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居 轩辕之丘 ,而娶於 西陵 之女,是为 嫘祖 。”《淮南子·墬形训》:“ 轩辕丘 在西方。”词语解释:轩辕台 拼音:xuān yuán tái
(1).古代传说中的土台名。在今 河北省 怀来县 乔山 上。《山海经·大荒西经》:“有 轩辕之臺 ,射者不敢西嚮射,畏 轩辕之臺 。” 南朝 梁元帝 《幽逼》诗之三:“寂寥千载后,谁畏 轩辕臺 。” 唐 李白 《北风行》:“ 燕山 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 轩辕臺 。” 王琦 注引《直隶名胜志》:“ 轩辕臺 在 保安州 西南界之 乔山 上。” 清 孙枝蔚 《广陵送曾庭闻之新安》诗:“到日 轩辕臺 上望,乱餘萤火似 芜城 。”
(2).亭台名。 宋 陈舜俞 《青城山记》:“ 青城观 北上十餘里,有亭臺孤耸独秀霞表,名曰 轩辕臺 ,下望山如螘蛭焉,连抱之树有若薺也。”词语解释:轩辕镜 拼音:xuān yuán jìng
(1).镜名。古人谓用之可以辟邪。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轩辕镜,其形如毬,可作卧榻前悬挂,取以辟邪。” 宋 梅尧臣 《饮刘原甫家》诗:“世无轩辕镜,百怪争后先。”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四折:“大人怀揣万古轩辕镜,照察我这衔冤负屈情。”
(2).喻月亮。 明 常伦 《山坡羊·赏月》曲:“嘆人世阴晴不定,想兔魄今宵偏莹。山衔树捧拥出轩辕镜。”词语解释:轩辕氏 拼音:xuān yuán shì
即 黄帝 。《庄子·胠箧》:“ 轩辕氏 , 赫胥氏 。” 汉 班固 《东都赋》:“分州土,立市朝,作舟舆,造器械,斯乃 轩辕氏 之所以开帝功也。” 唐 韩愈 《答陈商书》:“﹝有求仕於 齐 者﹞叱曰:‘吾瑟鼓之能使鬼神上下,吾鼓瑟合 轩辕氏 之律吕。’”参见“ 黄帝 ”。
词语解释:黄帝 拼音:huáng dì
(1).古帝名。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居 轩辕之丘 ,故号 轩辕氏 。又居 姬水 ,因改姓 姬 。国于 有熊 ,亦称 有熊氏 。以土德王,土色黄,故曰 黄帝 。《易·繫辞下》:“ 神农氏 没, 黄帝 、 尧 、 舜 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孔颖达 疏:“ 黄帝 , 有熊氏 少典 之子, 姬 姓也。”《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名曰 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裴駰 集解:“号 有熊 。” 司马贞 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 黄帝 ,犹 神农 火德王而称 炎帝 然也。”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残春一》:“但是他那粉白色的皮肤,平滑无表情的相貌,好像是我们祖先传来的一种烙印一样,早使我知道他是我们 黄帝 的子孙了。”
(2).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指中央之神。《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 黄帝 ,其神 后土 。”《史记·天官书》:“ 黄帝 行德,天夭为之起。” 张守节 正义:“ 黄帝 ,中央 含枢纽 之帝。” 宋 高似孙 《纬略》卷八:“《洛书》曰: 苍帝 起,青云扶日; 赤帝 起,赤云扶日; 黄帝 起,黄云扶日; 白帝 起,白云扶日; 黑帝 起,黑云扶日。”词语解释:轩子 拼音:xuān zǐ
屋室。《三侠五义》第五三回:“上了臺阶,往里一看,见东面一溜五间平臺轩子,俱是灯烛辉煌。”词语解释:轩天 拼音:xuān tiān
(1).古代解释天体的一种学说。认为天体北高南低,若车之轩。 唐 李淳风 《乙巳占·天象》:“论天体象者,凡有八家:一曰浑天,即今所载 张衡 《灵宪》是也……四曰轩天, 姚信 所説。”
(2).高达青天。 明 瞿士达 《重修于公祠记》:“乃知上帝之所顾怀,不在磊磊轩天之奇,而在循循务民之事。”词语解释:轩廊 拼音:xuān láng
有窗的走廊。 唐 杜宝 《大业杂记》:“ 乾阳门 东西,亦有轩廊周帀。” 唐 杜宝 《大业杂记》:“有 玄靖门 ,门内有 玄靖殿 ,周以轩廊。” 唐 白居易 《东院》诗:“松下轩廊竹下房,暖簷晴日满绳牀。”词语解释:轩甍 拼音:xuān méng
(1).高高的屋脊。 南朝 梁 刘孝标 《东阳金华山栖志》:“悬溜泻於轩甍,激湍迴於阶砌。”
(2).泛指高大的房屋。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密亲 丽华苑 ,轩甍飭通逵。” 唐 杜宝 《大业杂记》:“楶拱千构,云楣绣柱,华榱璧璫,穷轩甍之壮丽。”词语解释:轩露 拼音:xuān lù
显露。 元 柳贯 《商学士画云壑招提歌》:“ 商侯 胸有羣玉府,借酒时时一轩露。” 明 宋濂 《阅江楼记》:“千载之祕,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歟?”词语解释:轩门 拼音:xuān mén
小屋的门。《天雨花》第十回:“慌忙报与 周公子 : 左三小姐 到轩门。”词语解释:轩敞 拼音:xuān chǎng
宽敞明亮。《百喻经·三重楼喻》:“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富餘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这亭子虽然如此轩敞,却不见一点寒气袭人。” 邹韬奋 《萍踪寄语》六六:“这个学校很轩敞清洁。”词语解释:轩喾 拼音:xuān kù
轩辕 、 帝喾 的并称。《周书·皇后传·宣帝陈皇后》:“ 轩 嚳 继轨,次妃并四; 虞舜 受命,厥娶犹三。”词语解释:轩堂 拼音:xuān táng
殿堂。《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鸡鸣》:“黄金为君门,璧玉为轩堂。”词语解释:轩世 拼音:xuān shì
指上古 黄帝 轩辕氏 之世。 南朝 梁 江淹 《萧上铜钟芝草众瑞表》:“故宝鼎白云,瑞集 轩 世;芝房赤雁,祥委 汉 年。” 胡之骥 注引《帝王世纪》:“ 黄帝 居 轩辕之丘 ,因以为名,得宝鼎,兴封禪,有景云之瑞,故以云纪官。”词语解释:轩庑 拼音:xuān wǔ
高堂下的回廊。《晋书·食货志》:“车如流水,马若飞龙,照映轩廡,光华前载。” 南朝 梁 程詧 《天竹赋》:“芸裛湘素,兰翳轩廡,琳瑯曳风,琼玖泫雨。”词语解释:轩虞 拼音:xuān yú
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轩辕 和 虞舜 的并称。 晋 陆云 《答兄平原》诗:“昔在上代, 轩 虞 篤生。” 唐 韩愈 《贺庆云表》:“德合覆载,道光 轩 虞 。” 清 汪应铨 《题读书楼》诗:“山水契动静,读书友 轩 虞 。”词语解释:轩裘 拼音:xuān qiú
轩车和衣裘。借指官位爵禄。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册命重光,轩裘代袭。”一本作“ 轩裳 ”。 唐 张说 《韦谯公挽歌》之二:“歌舞侯家艳,轩裘戚里光。”词语解释:轩鼎 拼音:xuān dǐng
即 轩辕 鼎。喻王业、国运。 唐 郑亚 《太尉卫公〈会昌一品制集〉序》:“尽皇王之盛事,极臣子之殊功,而 轩 鼎将成, 禹 书就掩,然犹进先尝之药,献高手之医。”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属 轩 鼎之俄迁,逮 汉 坛之未遂。”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辨史》:“值 轩 鼎之俄成,筑 韩 坛而未暇。”参见“ 轩辕鼎 ”。
词语解释:轩辕鼎 拼音:xuān yuán dǐng
古代传说中 黄帝 制造的鼎。事见《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 宋 王禹偁 《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袄天使》:“移典 维扬 日望还,轩辕鼎成飞上天。”后因称道教炼丹炉。 元 柳贯 《浦阳十咏·昭灵仙迹》:“因山不启轩辕鼎,化石犹联婺女星。” 元 虞集 《步虚词》之三:“鍊丹轩辕鼎,濯景 崑仑 池。”词语解释:轩龙 拼音:xuān lóng
借指太阳。《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后用为皇帝的代称。 明 李东阳 《太皇太后挽歌词》之十:“桂兔秋逾好,轩龙晚更辉。” 明 王廷相 《雅述·下篇》:“当其时, 南交 叛逆,轩龙易位,敕使旁午,频汎西洋,曾无一语。”词语解释:轩旷 拼音:xuān kuàng
(1).高爽空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 双龙洞 ﹞洞闢两门,一南向,一西向,俱为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閶闔四启,非復曲房夹室之观。”
(2).指广阔无垠的大地。 宋 秦观 《与子瞻会松江得浪字》诗:“独留三百缸,聊用沃轩旷。”词语解释:轩城 拼音:xuān chéng
诸侯之城,缺南方一面,谓之“轩城”。《公羊传·定公十二年》“百雉而城” 汉 何休 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轩城者,缺南面以受过也。” 徐彦 疏:“然案旧古城无如此者,盖但 孔子 设法如是,后代之人不能尽用故也,或者但不设射垣以备守,故曰缺其南面以受过,不妨仍有城。”词语解释:轩曜 拼音:xuān yào
轩辕星的光耀。借指后妃。 三国 魏 曹叡 《苦寒行》:“光光我皇祖,轩曜同其荣。”或本作“轩燿”、“轩耀”。《文选·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化自公宫,远被南国。轩曜怀光,素舒佇德。” 李善 注:“《淮南子》曰:‘轩辕者,帝妃之舍。’ 高诱 曰:‘轩辕,星也。’”参见“ 轩辕 ”。
词语解释:轩辕 拼音:xuān yuán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黄帝 的名字。传说姓 公孙 ,居于 轩辕之丘 ,故名曰 轩辕 。曾战胜 炎帝 于 阪泉 ,战胜 蚩尤 于 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 中华 民族的始祖。《楚辞·远游》:“ 轩辕 不可攀援兮,吾将从 王乔 而娱戏!”《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名曰 轩辕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轩辕 之世,史有 仓頡 ,主文之职,其来久矣。” 明 王世贞 《登岱》诗:“ 轩辕皇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
(2).借指中华民族。 鲁迅 《集外集拾遗·〈自题小像〉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轩辕 。”
(3).指车輈。《战国策·赵策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 秦 患而不与其忧。”《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闕轩辕,后有长姣美人。”《说文·车部》“輈,辕也” 清 朱骏声 通训:“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輈,故亦曰轩辕,谓其穹隆而高也。”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后多借指皇后。《史记·天官书》:“权,轩辕。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后宫属。” 张守节 正义:“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后宫之象也……二十四变,皆轩辕主之。其大星,女主也;次北一星,夫人也;次北一星,妃也;其次诸星皆次妃之属。” 清 钱谦益 《皇后册文》:“上应张星,主太庙明堂之位;下临角亢,叶后宫 轩辕 之占。”
(5).运行。 清 龚自珍 《尊隐》:“夫日胎於溟涬,浴於东海,徘徊於华林,轩辕於高閎,照耀人之新沐濯。”
(6).传说中的国名。 汉 张衡 《思玄赋》:“超 轩辕 於 西海 兮,跨 汪氏 之龙鱼,此国之千岁兮,曾焉足以娱余。”
(7).复姓。 唐 有 轩辕集 。见《全唐文》卷九二八。词语解释:轩阶 拼音:xuān jiē
(1).堂前的台阶。指宫掖。《北齐书·上洛王思宗传》:“遂使刀锯刑餘,贵溢轩阶,商胡丑类,擅权帷幄,剥削生灵,劫掠朝市。”
(2).堂前的台阶。指达官之华居。 唐 韩愈 《上贾滑州书》:“且有负薪之疾,不得稽首轩阶。”词语解释:轩颉 拼音:xuān jié
轩辕 和 仓颉 的并称。词语解释:轩驭 拼音:xuān yù
即轩车。 唐 苏颋 《扈从温泉同紫微黄门群公泛渭川得齐字》诗:“傅舟来是用,轩驭往应迷。”参见“ 轩车 ”。
词语解释:轩车 拼音:xuān chē
(1).有屏障的车。古代大夫以上所乘。后亦泛指车。《庄子·让王》:“ 子贡 乘大马,中紺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 原宪 。”《后汉书·刘盆子传》:“ 侠卿 为制絳单衣,半头赤幘、直綦履,乘轩车大马。” 唐 沉佺期 《岭表逢寒食》诗:“花柳争朝发,轩车满路迎。” 清 顾炎武 《寄次耕》诗:“入 雒 乘轩车,中宵心有愠。”
(2).即楼车。《墨子·备城门》:“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轒輼、轩车,敢问守州十二者奈何?” 孙诒让 间诂:“此攻城轩车,未详其制。《左宣十五年传》云‘登诸楼车’, 杜 注云‘车上望櫓’。此轩车疑即楼车。”参见“ 楼车 ”。
词语解释:楼车 拼音:lóu chē
古代战车。上设望楼,用以瞭望敌人。《左传·宣公十五年》:“﹝ 解扬 ﹞登诸楼车,使呼 宋 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 杜预 注:“楼车,车上望櫓。”《史记·五宗世家》:“ 淮南王 谋反时, 寄 微闻其事,私作楼车鏃矢战守备,候 淮南 之起。”《南史·宋纪上·武帝》:“帝修攻具,城上人曰:‘汝不得 张纲 ,何能为也。’及至,升诸楼车以示之,城内莫不失色。”词语解释:轩馆 拼音:xuān guǎn
高敞的精舍。《红楼梦》第三八回:“我们家里如今虽有几处轩馆,我又不住着,借了来也没趣。”《红楼梦》第七六回:“这‘凸’‘凹’二字,歷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 闻一多 《红烛·李白之死》:“那里有鸣泉漱石,玲麟怪羽,仙花逸条;又有琼瑶的轩馆同金碧的台榭。”词语解释:轩榭 拼音:xuān xiè
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 宋 沉辽 《初创二山》诗:“昔人作轩榭,高深奇林麓。”词语解释:轩奋 拼音:xuān fèn
高举奋飞。 宋 薛季宣 《答陈同甫书》:“冲天惊人之轩奋,岂有迟速间哉!”词语解释:轩帆 拼音:xuān fān
舟车。 南朝 宋 谢惠连 《豫章行》:“轩帆遡遥路,薄送瞰遐江。”词语解释:轩悬 拼音:xuān xuán
见“ 轩县 ”。
词语解释:轩县 拼音:xuān xiàn
亦作“ 轩悬 ”。 古代诸侯陈列乐器三面悬挂。《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 玄 谓轩县去南面辟王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君化民以德,礼教兴行,是用锡君轩县之乐。”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其两京 文宣庙 ,春秋二仲释奠,轩悬之乐,八佾之舞,牲以太牢。” 清 李振裕 《祠阙里雅》诗:“轩县輳矣!乐具奏矣!” 清 陶炜 《课业馀谈·乐》:“宫悬,四面悬也;轩悬,缺南面也。”词语解释:轩辕鼎 拼音:xuān yuán dǐng
古代传说中 黄帝 制造的鼎。事见《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 宋 王禹偁 《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袄天使》:“移典 维扬 日望还,轩辕鼎成飞上天。”后因称道教炼丹炉。 元 柳贯 《浦阳十咏·昭灵仙迹》:“因山不启轩辕鼎,化石犹联婺女星。” 元 虞集 《步虚词》之三:“鍊丹轩辕鼎,濯景 崑仑 池。”词语解释:轩辕国 拼音:xuān yuán guó
古代传说中的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 轩辕之国 在此 穷山 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 女子国 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山海经·海外西经》:“﹝ 轩辕之丘 ﹞在 轩辕国 北。其丘方,四蛇相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