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屋入声 鹿宿[sù,住宿][qū,酒曲][dú,读书][fù][fú][yù][pù][cù][pǔ pò][chù xù][fú fù][zhòu][pù][详注1][niǔ][详注2][详注3][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cù][xù chù][详注4][zhú][详注5][lù][fù,音覆。剖也,判也,裂也。动词][chù][zhuó,激水声也。][cù][详注6][音珿。《广韵》廉谨貌。]


注1:浊 《韻補》叶昌六切,音逐。《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注2:踧 cù,音蹴。踧踖,行而谨敬也。互详踖字注。又与蹙同。《后汉·陈蕃传》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扬子·法言》或人踧尔。《木华·海赋》噏波则洪涟踧缩。
注3:菔 音服。《韵会》芦菔一名来服,言来麰之所服也。字亦与服通。《诗·小雅》象弭鱼服。《笺》服当作菔。《周礼·素服注》服当作菔,刀剑衣也。
注4:缪 音穆。与穆同。《礼·大传》序以昭缪。《注》缪,读如穆。《公羊传·隐三年》葬宋缪公。《释文》缪,左氏作穆。《史记·鲁世家》太公召公乃缪卜。《注》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又通勠。
注5:囿 《唐韵》于六切,音哊。《诗·大雅》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又《刘向·九叹》莞芎弃於泽洲兮,瓟蠡橐於筐簏。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罴荤而逸囿。
注6:阿 《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首字词组
蹴踏蹴破蹴伏蹴尖蹴步蹴触蹴工蹴蹈
蹴鞠蹴毬蹴履蹴圆蹴蹑蹴躇蹴波蹴蹀
蹴蹋蹴球蹴击蹴迮蹴跄蹴践蹴踖蹴讨
蹴然蹴地蹴几蹴缩蹴蹴然蹴折蹴跑蹴瓶伎

词语解释:蹴踏  拼音:cù tà
亦作“ 蹴蹋 ”。亦作“ 蹴蹹 ”。亦作“蹵蹋”。亦作“蹵躢”。
(1).踩;踏。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唐 戴叔伦 《边城曲》:“原头猎火夜相向,马蹄蹴蹋层上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虑恐入城之际,囊里狼犺,被城门上盘詰,拏一个大锤,隔囊鎚击,再加蹴踏匾了。” 清 严允肇 《洗象行》:“怒蹄蹴踏苍山頽,岧嶤臃肿难为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莲须阁集》:“ 璱耽 每见世人文字,有称引泰西、 欧逻巴 、 亚细亚 者,輒怒掷蹴蹋之不復视。” 耶林 《月台上》:“荒野里非常平静,只有车夫叫骂着的声音和马蹄子蹴踏着冰雪的声音,在冷峭的空气中振荡着。”
(2).踢。《汉书·枚乘传》“蹵鞠刻鏤” 唐 颜师古 注:“蹵,足蹵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蹵蹋为戏乐也。”《汉书·霍去病传》“而 去病 尚穿域躢鞠也” 唐 颜师古 注:“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蹵躢而戏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追得后,蹴踏头项,拗捩蹄肘,绳勒四足深至骨,痛若刀劙。”
(3).行走;奔跑。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贯休》:“虽尚崛奇,每得神助,餘人走下风者多矣。昔谓龙象蹴蹋,非驴所堪,果僧中之一豪也。” 清 唐孙华 《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我因飢驱走乞食,泥涂蹴蹋疲青驴。”
(4).比喻蹂躏;摧残。《世说新语·仇隙》“﹝ 孙秀 ﹞又憾 潘岳 昔遇之不以礼”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 岳 父 文德 为 琅邪 太守, 孙秀 为小吏给使, 岳 数蹴蹋 秀 ,而不以人遇之也。” 唐 张说 《大唐陇右监校颂德碑》:“ 后魏 以胡马入 洛 ,蹴蹹千里。” 唐 李白 《闻李太尉出征东南请缨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秦 出天下兵,蹴踏 燕 赵 倾。” 宋 陆游 《春感》诗:“叉鱼狼藉漾水浊,猎虎蹴蹋南山空。” 明 唐顺之 《金台行》:“指麾 燕 兵百餘万,蹴踏 齐 城七十六。” 梁启超 《新民论·论尚武》:“彼四十餘万之 法 人,乃能蹴踏全 欧 。”
词语解释:蹴鞠  拼音:cù jū
亦作“ 蹴毱 ”。亦作“ 蹴踘 ”。亦作“蹵踘”。亦作“蹵鞠”。
(1).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用以练武、娱乐、健身。传说始于 黄帝 ,初以练武士。 战国 时已流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处 ( 项处 )后蹴踘,要蹷寒,汗出多,即呕血。”《汉书·枚乘传》:“游观 三辅 离宫馆,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蹵鞠刻鏤,上有所感,輒使赋之。” 颜师古 注:“蹵,足蹵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蹵蹋为戏乐也。”《后汉书·梁冀传》:“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 李贤 注引 汉 刘向 《别录》:“蹴鞠者,传言 黄帝 所作,或曰起 战国 之时。蹋鞠,兵埶也,所以讲武以知材也。” 唐 韦应物 《寒食后北楼作》诗:“遥闻击鼓声,蹴踘军中乐。”《新唐书·张廷珪传》:“场无蹴鞠之玩,野絶从禽之乐。”《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又或叫养娘和他下棋、蹵踘,百般顽耍。” 清 姜宸英 《徐健庵编修筵上观洗象》诗:“曼延蹴踘罗岸旁,吹角鸣鉦沸川上。” 清 赵翼 《行围即景·相扑》诗:“技逾蹴毱鍊脚力,事异拔河供翫具。”
(2).指近代的足球运动。 章炳麟 《焦达峰传》:“持论刚断,不苟言,竞走蹴鞠皆兼人。”
词语解释:蹴蹋  拼音:cù tà
亦作“蹵蹋”。 见“ 蹴踏 ”。
词语解释:蹴踏  拼音:cù tà
亦作“ 蹴蹋 ”。亦作“ 蹴蹹 ”。亦作“蹵蹋”。亦作“蹵躢”。
(1).踩;踏。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唐 戴叔伦 《边城曲》:“原头猎火夜相向,马蹄蹴蹋层上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虑恐入城之际,囊里狼犺,被城门上盘詰,拏一个大锤,隔囊鎚击,再加蹴踏匾了。” 清 严允肇 《洗象行》:“怒蹄蹴踏苍山頽,岧嶤臃肿难为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莲须阁集》:“ 璱耽 每见世人文字,有称引泰西、 欧逻巴 、 亚细亚 者,輒怒掷蹴蹋之不復视。” 耶林 《月台上》:“荒野里非常平静,只有车夫叫骂着的声音和马蹄子蹴踏着冰雪的声音,在冷峭的空气中振荡着。”
(2).踢。《汉书·枚乘传》“蹵鞠刻鏤” 唐 颜师古 注:“蹵,足蹵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蹵蹋为戏乐也。”《汉书·霍去病传》“而 去病 尚穿域躢鞠也” 唐 颜师古 注:“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蹵躢而戏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追得后,蹴踏头项,拗捩蹄肘,绳勒四足深至骨,痛若刀劙。”
(3).行走;奔跑。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贯休》:“虽尚崛奇,每得神助,餘人走下风者多矣。昔谓龙象蹴蹋,非驴所堪,果僧中之一豪也。” 清 唐孙华 《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我因飢驱走乞食,泥涂蹴蹋疲青驴。”
(4).比喻蹂躏;摧残。《世说新语·仇隙》“﹝ 孙秀 ﹞又憾 潘岳 昔遇之不以礼”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 岳 父 文德 为 琅邪 太守, 孙秀 为小吏给使, 岳 数蹴蹋 秀 ,而不以人遇之也。” 唐 张说 《大唐陇右监校颂德碑》:“ 后魏 以胡马入 洛 ,蹴蹹千里。” 唐 李白 《闻李太尉出征东南请缨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秦 出天下兵,蹴踏 燕 赵 倾。” 宋 陆游 《春感》诗:“叉鱼狼藉漾水浊,猎虎蹴蹋南山空。” 明 唐顺之 《金台行》:“指麾 燕 兵百餘万,蹴踏 齐 城七十六。” 梁启超 《新民论·论尚武》:“彼四十餘万之 法 人,乃能蹴踏全 欧 。”
词语解释:蹴然  拼音:cù rán
亦作“蹵然”。 惊惭不安貌。《庄子·德充符》:“ 子产 蹵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成玄英 疏:“蹵然,惊惭貌也。”《晏子春秋·谏上二》:“ 景公 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为无礼。’ 晏子 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 汉 贾谊 《新书·审微》:“ 宓子 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穫,是乐有寇也……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 严复 《〈古今文钞〉序》:“有讯於 復 者曰:‘……先生识之,三十年以往,吾国之古文辞殆无嗣音者矣。’ 復 蹴然应之曰:‘奚为其然也?客之为是忧也,其亦昧於存亡之理已。’”
亦作“蹵然”。 恭敬貌。《礼记·哀公问》:“公曰:‘寡人憃愚冥烦,子志之心也。’ 孔子 蹴然辟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 郑玄 注:“蹴然,敬貌。”《孟子·公孙丑上》:“或问乎 曾西 曰:‘吾子与 子路 孰贤?’ 曾西 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赵岐 注:“蹵然,犹蹵踖也。先子, 曾子 也, 子路 在四友,故 曾子 畏敬之。”
词语解释:蹴破  拼音:cù pò
犹撞破。揭穿,识破。 元 孙叔顺 《粉蝶儿》套曲:“则道洞房风月少人知,不想被 红娘 先蹴破,使君子受凌迟。”
词语解释:蹴毬
亦作“蹵毬”。 唐 代以来的一种类似足球的运动。为 战国 时代以来流行的“蹴鞠”运动之演变,已使用充气球,并有了类似现代足球赛的球门。 唐 白居易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蹴毬尘不起,泼火雨新晴。”《文献通考·乐二十》:“蹵毬盖始於 唐 ,植两脩竹,高数丈,络网於上,为门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否。岂非蹵鞠之变歟?” 明 汤显祖 《送臧晋叔谪归湖上》诗:“深灯夜雨宜残局,浅草春风恣蹴毬。”参见“ 蹴鞠 ”。
词语解释:蹴鞠  拼音:cù jū
亦作“ 蹴毱 ”。亦作“ 蹴踘 ”。亦作“蹵踘”。亦作“蹵鞠”。
(1).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用以练武、娱乐、健身。传说始于 黄帝 ,初以练武士。 战国 时已流行。《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处 ( 项处 )后蹴踘,要蹷寒,汗出多,即呕血。”《汉书·枚乘传》:“游观 三辅 离宫馆,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蹵鞠刻鏤,上有所感,輒使赋之。” 颜师古 注:“蹵,足蹵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蹵蹋为戏乐也。”《后汉书·梁冀传》:“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 李贤 注引 汉 刘向 《别录》:“蹴鞠者,传言 黄帝 所作,或曰起 战国 之时。蹋鞠,兵埶也,所以讲武以知材也。” 唐 韦应物 《寒食后北楼作》诗:“遥闻击鼓声,蹴踘军中乐。”《新唐书·张廷珪传》:“场无蹴鞠之玩,野絶从禽之乐。”《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又或叫养娘和他下棋、蹵踘,百般顽耍。” 清 姜宸英 《徐健庵编修筵上观洗象》诗:“曼延蹴踘罗岸旁,吹角鸣鉦沸川上。” 清 赵翼 《行围即景·相扑》诗:“技逾蹴毱鍊脚力,事异拔河供翫具。”
(2).指近代的足球运动。 章炳麟 《焦达峰传》:“持论刚断,不苟言,竞走蹴鞠皆兼人。”
词语解释:蹴球  拼音:cù qiú
亦作“蹵毬”。 唐 代以来的一种类似足球的运动。为 战国 时代以来流行的“蹴鞠”运动之演变,已使用充气球,并有了类似现代足球赛的球门。 唐 白居易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蹴毬尘不起,泼火雨新晴。”《文献通考·乐二十》:“蹵毬盖始於 唐 ,植两脩竹,高数丈,络网於上,为门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否。岂非蹵鞠之变歟?” 明 汤显祖 《送臧晋叔谪归湖上》诗:“深灯夜雨宜残局,浅草春风恣蹴毬。”参见“ 蹴鞠 ”。
词语解释:蹴地  拼音:cù dì
犹触地。谓遍布地面。《隋唐演义》第四十回:“香风蹴地,两岸边兰麝氤氲;彩袖翻空,一路上綺罗荡漾。”
词语解释:蹴伏  拼音:cù fú
蹲伏貌。《花城》1981年第1期:“ 飞鹰岩 里有一只硕大无朋的石鹰,形如蹴伏,像在那里养精蓄锐,行将到大海之上搏击长空。”
词语解释:蹴履  拼音:cù lǚ
犹践踏。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侵淫促节,儵夐远去。流离轻禽,蹴履狡兽。”
词语解释:蹴击  拼音:cù jī
跟踪追击。《明史·耿炳文传》:“军甫移, 燕 兵骤至,循城蹴击。 炳文 军不得成列,败入城。”
词语解释:蹴几  拼音:cù jǐ
触机。谓以巧遇而得之。 清 谭嗣同 《仁学》十七:“格致明而对待破,学者之极诣也。 孔子 曰:‘下学而上达。’未有可以躐等而蹴几,亦何可以中止而自画也。”
词语解释:蹴尖  拼音:cù jiān
窄狭细小。 元 高安道 《哨遍·皮匠说谎》套曲:“探头休蹴尖,衬薄怕汗湿。”
词语解释:蹴圆  拼音:cù yuán
古代类似足球的运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刑部·赌博厉禁》:“按 洪武 二十二年圣旨:学唱的割了舌头,下碁打双陆的断手,蹴圆者卸脚。” 明 佘翘 《量江记·红楼玩景》:“今宵暂宿 麒麟殿 ,耍子会弹碁与蹴圆。” 柴萼 《梵天庐丛录·明太祖轶事》:“ 太祖 尤恶无赖为无益之举。 洪武 二十六年圣旨: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棊打双陆的断手腕,蹴圆者卸脚。蹴圆,古之蹴踘,今之足球也。”参见“ 蹴鞠 ”、“ 蹴毬 ”。
词语解释:蹴迮  拼音:cù zé
蹙迫;仓促。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世閒或有欲试修长生之道者,而不肯谦下於堪师者,直尔蹴迮,从求至要,寧可得乎?” 王明 校释:“蹴迮,蹙迫。”
词语解释:蹴缩  拼音:cù suō
退缩,消散。《古文苑·黄香〈九宫赋〉》:“即蹴缩以櫢檽,坎烻援以渞煬。” 章樵 注:“震巽,二宫也。巽,六阳之地,羣阴退缩。震,居正东,木之旺方。櫢檽,木之茂盛也。”
词语解释:蹴步  拼音:cù bù
谓迈步追逐。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余回顾姬曰:‘汝速蹴步,则尾余后,迟不及矣。’”
词语解释:蹴蹑  拼音:cù niè
犹踩踏。《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一》引释 守仁 《冲漠轩》诗:“抚弄 盘古 顶,蹴躡 康胡 雏。”
词语解释:蹴跄  拼音:cù qiàng
跳腾貌。
词语解释:蹴蹴然  拼音:cù cù rán
亦作“蹵蹵然”。 心神不安貌。《庄子·天运》:“ 子贡 蹵蹵然立不安。” 成玄英 疏:“蹵蹵,惊悚貌也……心形惊悚,失其所谓,故蹵蹵然,形容虽立,心神不安。”
词语解释:蹴触  拼音:cù chù
犹踩踏。 郭沫若 《山中杂记·卖书》:“雨伞上滴落着的雨声都带着音乐的谐调,赤足上蹴触着行潦也觉得爽腻。”
词语解释:蹴躇  拼音:cù chú
踌躇;犹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门客故意再三解劝,强他拿去,公子蹴躇不安,惟恐他不受。”
词语解释:蹴践  拼音:cù jiàn
犹践踏。 章炳麟 《复仇是非论》:“有奴隶我蹴践我杀伤我者,我固不当报之,虽见斯非行之加於他人者,亦不当代为报之。”
词语解释:蹴折  拼音:cù shé
亦作“蹵折”。 局促,不舒展。 明 汤显祖 《感士不遇赋》:“世甚乐康兮,常蹵折若不聊。”
词语解释:蹴工  拼音:cù gōng
古代以蹴鞠为业的人。 明 蒋一葵 《尧山堂外纪·丁谓》:“ 丁相 少时好蹴鞠……蹴工 柳三 欲见公无由会。”
词语解释:蹴波  拼音:cù bō
谓波浪涌聚翻腾。 清 许廷鑠 《黯淡滩》诗:“山鬼荒啼雨,江鼉怒蹴波。”
词语解释:蹴踖  拼音:cù jí
窘迫貌。 清 叶燮 《原诗·外篇下》:“若有意逞博,搦管时翻书抽帙,搜求新事新字句,以此炫长,此贫儿称贷营生,终非己物,徒见蹴踖耳。”
恭敬貌。《孟子·公孙丑上》“ 曾西 蹵然” 汉 赵岐 注:“ 曾西 , 曾子 之孙。蹵然,犹蹴踖也。先子, 曾子 也。 子路 在四友,故 曾子 畏敬之, 曾西 不敢比。”
词语解释:蹴跑  拼音:cù pǎo
犹践踏。《释名·释天》:“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蹴跑也。”
词语解释:蹴蹈  拼音:cù dǎo
亦作“蹵蹈”。
(1).践踏;蹂躏。 汉 张衡 《南都赋》:“皆能攫戾执猛,破坚摧刚,排揵陷扃,蹵蹈 咸阳 。” 清 湘灵子 《轩亭冤·喋血》:“党案竟株连,痛今朝遭蹴蹈。”
(2).指压倒。 梁启超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斯拉夫 ﹞隐然有蹴蹈 拉丁 、凌驾 条顿 之势。”
词语解释:蹴蹀  拼音:cù dié
小步快行貌。 汉 蔡邕 《青衣赋》:“綺绣丹裳,躡蹈丝屝。盘跚蹴蹀,坐起昂低。”
词语解释:蹴讨  拼音:cù tǎo
亦作“蹵讨”。 追迫讨伐。《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今使征西将军 邓艾 督帅诸军,趣 甘松 、 沓中 以罗取 维 , 雍州 刺史 诸葛绪 督诸军趣 武都 、 高楼 ,首尾蹵讨。”
词语解释:蹴瓶伎  拼音:cù píng jì
亦作“蹵瓶伎”。 古代杂技名。《文献通考·乐二十》:“蹵瓶伎,盖蹵其瓶使上於铁锋杖端,或水精丸与瓶相植,回旋而不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