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齐平声 西[qī,夫妻][yī][tí][详注1][dī]觿[ní][lí][bī pī][bǐ][详注2][详注3][guī][guī][xī][tí][详注4][qí jī][pí]


注1:儿 音霓。姓也。《前汉·艺文志》儿良一篇。《注》师古曰:六国时人也。《儿宽传》儿宽,千乘人也。又《韵会》弱小也。通作倪。《孟子》反其旄倪。
注2:媞 音题。美好,如“西施~~而不得见兮。”安详,如“有女怀芬芳,~~步东厢。”
注3:澌 音西。与嘶同。《说文》散声也。《徐曰》若今谓马鸣为嘶也。
注4:錍 又《集韵》篇迷切。《尔雅·释器·金镞翦羽谓之鍭注》今之錍箭是也。《扬子·方言》凡箭簇胡合嬴者,广长而薄镰,谓之錍。《注》錍,普蹄反。
末字词组
桃蹊花蹊霜蹊踪蹊邪蹊间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鼠蹊
桃李蹊故蹊跷蹊回蹊虺蹊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李下无蹊牵牛蹊
幽蹊路蹊野蹊鹿蹊傍蹊桃李成蹊闲蹊 

词语解释:桃蹊  拼音:táo qī
指桃树众多的地方。 隋 江总 《修心赋》:“果丛药苑,桃蹊橘林。” 唐 韩愈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诗:“桃蹊惆悵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宋 朱熹 《云谷二十六咏·竹坞》:“悄蒨桃蹊北,萧掺竹坞深。”
词语解释:桃李蹊  拼音:táo lǐ qī
比喻吸引众人奔趋的地方。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唐 杜甫 《水宿遣兴奉呈郡公》诗:“嶷嶷瑚璉器,阴阴桃李蹊。” 宋 欧阳修 《予作归雁亭又以长韵见寄因以答之》:“城下臺边桃李蹊,忆初披荒手植之。” 清 姚鼐 《感春杂咏》之四:“虽无桃李蹊,岂失松桂伍。”参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词语解释:幽蹊  拼音:yōu qī
犹幽径。 明 徐复祚 《红梨记·咏梨》:“花潭竹树傍幽蹊,歌舞留人月易低。”参见“ 幽径 ”。
词语解释:幽径  拼音:yōu jìng
亦作“ 幽逕 ”。 僻静的小路。 唐 王绩 《赠李徵君大寿》诗:“ 灞陵 幽径近, 磻谿 隐路长。” 宋 杨万里 《春晴怀故园海棠》诗:“一番过雨来幽逕,无数新禽有喜声。”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林深树广,幽径纵横。”
词语解释:花蹊  拼音:huā qī
犹花径。《宣和画谱·人物一》:“ 张萱 ,京兆人也,善画人物……其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 清 钮琇 《觚賸续编·醉隐记》:“或藉花蹊,或荫竹屿……皆无不醉之时,无不醉之地。”
词语解释:故蹊  拼音:gù qī
原路;旧路。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石门最高顶》诗:“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 唐 李端 《酬前大理寺评事张芬》诗:“悵望成幽梦,依依识故蹊。” 唐 杜牧 《朱坡》诗:“ 汉 馆留餘趾, 周 臺接故蹊。”
词语解释:路蹊  拼音:lù qī
道路。 唐 刘长卿 《使次安陆寄友人》诗:“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问路蹊。”
词语解释:霜蹊  拼音:shuāng qī
铺霜的小路。 南朝 齐 谢朓 《杜若赋》:“冒霜蹊以独蒨,当春郊而逕平。” 唐 上官昭容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诗之十三:“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 唐 贾岛 《延寿里精舍寓居》诗:“霜蹊犹舒英,寒蝶断来踪。”
词语解释:跷蹊  拼音:qiāo qī
亦作“ 蹺奇 ”。亦作“ 蹺欹 ”。亦作“蹻蹊”。
(1).奇怪;可疑。《朱子语类》卷二九:“如一件事物相似,自恁地平平正正,更著不得些子蹺欹。”《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娘子与那后生看见赶得蹺蹊,都立住了脚。”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外补》:“禀老爷,蹻蹊了,原来老爷朦朧取旨,驰驛而回,被 宇文老爷 看破了奏上,圣旨宽恩免究。”《歧路灯》第六回:“ 孝移 见话头蹺奇,茫然不知所以。”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章:“如今,没有地主迫租追债,自尽了,定有跷蹊。”
(2).诡谲。《朱子语类》卷六十:“如 齐桓 尚自白直,恁地假将去。至 晋文公 做了千般蹺蹊。所以夫子有‘正、譎’之论。”
(3).离奇。 宋 陈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书》:“ 曹孟德 本领一有蹺欹,便把捉天地不定,成败相寻,更无着手处。”
词语解释:野蹊  拼音:yě qī
犹野路。 宋 梅尧臣 《山中夜行》诗:“远火生樵舍,荒榛乱野蹊。”参见“ 野路 ”。
词语解释:野路  拼音:yě lù
(1).村野间道路。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夫县道不通于野,野路不达于邑,骑马乘舟者,必不由也。” 北周 庾信 《明月山铭》:“堤梁似堰,野路疑村。” 明 何景明 《愚庵王公瓖》诗:“野路东流水,空山岁暮云。”
(2).邪道,非正统的行径。 明 袁宗道 《论文上》:“ 空同 ( 李梦阳 )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駡为野路恶道。”参见“ 野路诗 ”。
(3).喻不正当的行径。《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那少妇熬不得,走了野路,出乖露丑,为家门之玷。”
词语解释:野路诗  拼音:yě lù shī
与传统的诗旨诗法相背的诗。 明 代对公安派诗的贬称。 明 袁宏道 《叙姜陆二公同适稿》:“而剽窃成风,万口一响,诗道寝弱。至於今市贾佣儿,争为謳吟,递相临摹,见人有一语出格,或句法事实非所曾见者,则极詆之为野路诗。”
词语解释:踪蹊  拼音:zōng qī
途径。 唐 孟郊 《石淙》诗之七:“入深得奇趣,昇险为良隮。搜胜有闻见,逃俗无踪蹊。”
词语解释:回蹊  拼音:huí qī
曲折的小径。 宋 贺铸 《宿宝泉山慧日寺》诗:“回蹊出蒙密,解袂迎长风。”
词语解释:鹿蹊  拼音:lù qī
鹿行的小径。
词语解释:邪蹊  拼音:xié qī
犹邪路。《参同契》卷下:“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 明 洪应明 《菜根谭续编》:“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词语解释:虺蹊  拼音:huī qī
毒蛇藏身的小路。 明 张凤翼 《中解山亭赋》:“隐蠚道与虺蹊兮,伏虯宫与虎穴。”
词语解释:傍蹊  拼音:bàng qī
(1).偏仄的小路。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譬之驱车,既已由於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未调,御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傍蹊曲径矣。”
(2).用指学说的旁绪支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余所更定九流,一曰儒,二曰杂……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词语解释:间蹊
小道
词语解释: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拼音:táo lǐ wú yán , xià zì chéng xī
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词语解释:桃李成蹊  拼音:táo lǐ chéng xī
“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省语。 金 元好问 《送杜招抚归西山》诗:“父老樵渔知有社,将军桃李自成蹊。” 金 元好问 《南乡子》词:“迟日惠风柔,桃李成蹊緑渐稠。”
词语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拼音:táo lǐ bù yán , xià zì chéng xī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史记·李将军列传论》:“余睹 李将军 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諭大也。” 司马贞 索隐:“ 桃 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华实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径也。’”亦作“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 宋 辛弃疾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词:“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词语解释:李下无蹊  拼音:lǐ xià wú qī
古谚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语,谓桃李成熟,人不期而至,树下自然踏成蹊径。 唐 时借李(李树)、李(李姓)同字,反用此古谚以称颂 李至远 、 李乂 为人正直,秉公选举,无人敢走私门。《全唐诗》卷八七六载《时人号李至远语》:“ 至远 知选,胥吏肃然敛迹,时人号云:‘李下无蹊。’”《新唐书·李乂传》:“﹝ 李乂 ﹞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誥。与 宋璟 等同典选事,请謁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
词语解释:闲蹊  拼音:xián qī
亦作“间蹊”。 小路。《宋书·何承天传》:“又界上严立关候,杜废间蹊。”
词语解释:鼠蹊  拼音:shǔ qī
指大腿和腹部相连的部分。
词语解释:牵牛蹊  拼音:qiān niú qī
供牛、马及人行走的小径。《周礼·地官·遂人》“遂上有径” 唐 贾公彦 疏:“自然径不容车轨,而容牛马及人之步径。是以《春秋》有牵牛蹊,蹊即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