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末字词组
相踶趹踶踏踶奔踶    

词语解释:相踶  拼音:xiāng dì
互踢。《庄子·马蹄》:“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 成玄英 疏:“踶,蹈也。”
词语解释:趹踶  拼音:guì dì
尥蹶子。骡马等跳起用后蹄向后踢。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兽与兽遇则相角,马与马遇则趹踶。”
词语解释:踏踶  拼音:tà dì
亦作“蹋踶”。 见“ 踏蹄 ”。
词语解释:踏蹄  拼音:tà tí
亦作“蹋蹄”。亦作“蹋踶”。 歌舞时以足踏地为节。《南史·王神念传》:“ 胡太后 追思( 杨华 )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悽断。”《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江陵乐一》:“不復蹋踶人,踶地地欲穿。盆隘欢绳断,蹋坏絳罗裙。”《太平广记》卷三七一引 唐 牛肃 《纪闻·窦不疑》:“有诸男女,或歌或舞,饮酒作乐,或结伴踏蹄。有童子百餘人,围 不疑 马,踏蹄且歌,马不得行。”
词语解释:奔踶  拼音:bēn dì
谓马乘时即奔跑,立时则踢人。《汉书·武帝纪》:“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颜师古 注:“踶,蹋也。奔,走也。奔踶者,乘之即奔,立则踶人也。”一说,奔踶犹奔驰。见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十六》“连语”。《新唐书·齐映传》:“马奔踶,不过伤臣;捨之,或犯清蹕,臣虽死不足偿责。” 清 朱琦 《名实说》:“且吾闻大木有尺寸之朽而不弃,骏马有奔踶之患而可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