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冬平声 [chóng,重复][cóng,服从][gōng,供给][féng][chōng,交通要道、冲击][详注1][详注2][yóng][gōng][与雍通。周礼壅氏,汉书沟洫志壅皆作雍。][详注3][通颙]


注1:纵 从衡。《诗·齐风》衡从其亩。《类篇》东西曰衡,南北曰从。《贾谊·过秦论》合从缔交。《注》从,与纵同。
注2:笼 《广韵》《集韵》力钟切《正韵》卢容切,音龙。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籦笼䈽篾。
注3:憃 音舂。《集韵》騃昏也。或作憧。《礼·哀公问》寡人憃愚冥顽。《注》憃,蔽於气质也。 又《集韵》昌容切,音冲。义同。
共95,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无踪绝踪比踪脚踪师踪参踪跟踪结踪
遗踪潜踪希踪栖踪形踪车踪那踪遁踪
灵踪萍踪笔踪逸踪鞋踪蹑影潜踪迈踪鸿踪
行踪迷踪发踪失踪盗踪蹑踪雨态云踪鸿雪踪
仙踪寻踪余踪驻踪拟踪蹑足潜踪雨迹云踪鼠迹狐踪
人踪指踪浮踪驰踪停踪赤绳系踪靡踪齐踪
高踪游踪鹿踪印踪检踪阔踪事踪黏踪
孤踪定踪藏踪客踪宝踪血踪霞踪骚踪
旧踪遐踪继踪连踪寄踪踵踪血点,血踪梗迹萍踪
追踪幽踪敛踪离踪托踪跨踪疑踪摆踪

词语解释:无踪  拼音:wú zōng
亦作“ 无踪 ”。 没有踪迹或踪影。 唐 张乔 《送僧雅觉归东海》诗:“鸟行来有路,帆影去无踪。” 宋 惠洪 《效李白湘中体》诗:“雁字初成春有信,烟鬟空好雨无踪。”《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张寅 ﹞被恶宦谋财害命……尸首无踪,滔天大变,万古奇冤。”
词语解释:遗踪  拼音:yí zōng
亦作“ 遗踪 ”。 犹遗迹。 晋 潘岳 《西征赋》:“眺 华岳 之阴崖,覿高掌之遗踪。”《宋书·傅亮传》:“钻光灯而散袠,温圣哲之遗踪。” 唐 李群玉 《秋怨》诗:“岁暮空太息,年华逐遗踪。” 明 冯梦龙 《量江记·月夜量江》:“ 六朝 旧恨寒山碧, 三国 遗踪晚树苍。”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我们自然并不是要继《新青年》的遗踪,不过为追怀这曾经震动一时的巨人起见,也翻了几篇短文,聊算一个纪念。”参见“ 遗迹 ”。
词语解释:遗迹  拼音:yí jì
亦作“ 遗跡 ”。亦作“ 遗蹟 ”。
(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 邕 ( 蔡邕 )作《篆势》曰:‘鸟遗跡, 皇頡 循。’” 唐 柳宗元 《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 周公 告诫 成王 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 禹 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 胤 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 宋 苏轼 《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 湘东 碑。” 宋 苏辙 《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 河 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 虞集 《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 登封县 有观象、测景二臺,乃 周公 营 洛邑 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在 翠微峰 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3).犹遗墨。《北史·崔宏传》:“﹝ 崔宏 ﹞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 丹徒 盗发 晋 郗曇 墓,大获 晋 右军将军 王羲之 书及诸名贤遗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杜羔 ﹞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宋 王谠 《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 苏轼 《墨宝堂记》:“ 毗陵 人 张君 希元 ,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 唐 李石 《续博物志》: 陶隐居 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 焦山 《瘞鹤铭》,皆其遗迹。”
(4).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国语·楚语下》:“ 灵 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 注:“ 灵王 不君,罢弊 楚 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5).谓忘乎形迹。《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 郭象 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 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 遗迹 ”。
词语解释:灵踪  拼音:líng zōng
(1).指佛的庄严妙相。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由是 鹿园 层敞,象教旁流,宣妙奬於希夷,范灵踪於显晦。” 五代 齐己 《题玉泉寺》诗:“胜景饱於閒采拾,灵踪销得正思量,时移两板成尘跡,犹挂吾师旧影堂。”
(2).指神灵。 刘师培 《文说·宗骚》:“ 荆楚 之俗,敬天明鬼,故《神女》作赋,《山鬼》名篇,仰古贤於 彭咸 ,弔灵踪於 河伯 。”
(3).指僧道的足迹。 唐 孟郊 《送萧炼师入四明山》诗:“静言不语俗,灵踪时步天。” 南唐 李中 《赠东林白大师》诗:“ 虎溪 久驻灵踪,禪外诗魔尚浓。”
(4).借指僧道足迹所履之处。 唐 陆龟蒙 《寄茅山何威仪》诗之一:“大小三峯次 九华 ,灵踪今尽属 何 家。” 明 高启 《赠金华隐者》诗:“我闻名山洞府三十六,一一灵踪纪真籙。”
(5).犹墨宝。宝贵的墨迹。 唐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伊人秉兹图,顾眄择所从,而我何为者,开颜捧灵踪。”
(6).敬称道士的手迹。 清 厉鹗 《次韵顾丈月田以罗浮竹叶符见赠》:“淋漓太平符,纠繆龙蛇绕,至今留灵踪,叶叶出意表。”
词语解释:行踪  拼音:xíng zōng
亦作“ 行踪 ”。 行动的踪迹。 唐 曹唐 《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诗:“树影悠悠花悄悄,若闻簫管是行踪。” 宋 梅尧臣 《送昙颖往庐山》诗:“苍翠入众目,巖壑少行踪。”《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行踪为兄识破,抵赖不得了。”《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这回书紧接上回,讲得是 安公子 一人落在 茌平 旅店遇见一个不知姓名的女子……本领惊人,行踪难辨,一时错把他认作了一个来歷不明之人,加上一番防范。” 秦牧 《湘阴热浪记》:“十八股土匪,共五千多人,行踪飘忽,四出劫掠。”
词语解释:仙踪  拼音:xiān zōng
(1).仙人的踪迹。 后蜀 顾夐 《甘州子》词:“曾如 刘 阮 访仙踪,深洞客,此时逢。” 明 屠隆 《綵毫记·祖饯都门》:“名山不远,访仙踨烟霞宿缘。” 清 胡会恩 《珠江杂咏》诗:“ 穗石 仙踪古, 花田 粉泽妍。”
(2).古人比升迁入朝为登仙,因借称应召赴京者的行踪。 唐 刘禹锡 《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诗:“雷雨江山起卧龙, 武陵 樵客躡仙踪。十年 楚 水枫林下,今夜初闻 长乐 鐘。”
词语解释:人踪  拼音:rén zōng
人的踪迹。 唐 柳宗元 《江雪》诗:“千山鸟飞絶,万逕人踪灭。” 唐 崔琪 《击柝赋》:“严城暮兮絶人踪,君门深兮开九重。”
词语解释:高踪  拼音:gāo zōng
亦作“ 高踪 ”。
(1).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的事迹。《汉书·扬雄传上》:“軼五帝之遐迹兮,躡三皇之高踪。” 晋 陆云 《盛德颂》:“绍 轩辕 之叡哲,越 三代 之高踪。”
(2).高尚的行跡。《文选·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岂不企高踪,麟趾邈难追。” 张铣 注:“岂不慕高轨,但踪跡邈远难可追攀也。” 唐 包佶 《双山过信公所居》诗:“传心不传法,谁可继高踪。” 明 李东阳 《徐州洪苏墨亭》诗:“由来一代不几见,沉我异世怀高踪。”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便做道伴、孤灯,偕隻影,闭长门,捱永夜,也甘受凄其。况有这明师足倚,高踪可追,少不得莲臺狮象,共坐同骑。”
(3).指高的造诣。《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夫 平子 艷发,文以情变,絶唱高踪,久无嗣响。”
(4).指隐退。《汉书·盖宽饶传》:“君不惟 蘧氏 之高踪,而慕 子胥 之末行,用不訾之躯,临不测之险,窃为君痛之。” 颜师古 注:“ 蘧伯玉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唐 卢照邻 《初夏日幽庄》诗:“闻有高纵客,耿介坐幽庄。”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八:“惟曾祖受三天子聘贤之礼数,在先朝为九老人授道之师承,继 巢 由 之高踪,辞 夔 龙 之盛举。”
词语解释:孤踪  拼音:gū zōng
亦作“ 孤踪 ”。
(1).孤单。 明 杨慎 《存殁绝句·安公石》:“一疾缘医误,孤踪住世慵。”《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今臣以孤踪,动輙掣肘,将安用之?”《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见他孤踪,时常煨了茶送在他房里,陪着説话到一二更天。”
(2).孤独的踪迹;前人遗迹。 明 王世贞 《鸣凤记·林遇夏舟》:“黄沙边地,孤踪久淹滞,霜径秋容老。”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寂寞遥天战玉龙,板扉人不到,掩寒松。路迷樵径断孤踪,修竹里,一缕炊烟浓。”
词语解释:旧踪  拼音:jiù zōng
旧时踪迹。 唐 贾岛 《阮籍啸台》诗:“如闻长啸春风里,荆棘丛边访旧踪。” 唐 李商隐 《井络》诗:“将来为报姦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 清 洪昇 《长生殿·看袜》:“莫对残丝忆旧踪,须信繁华逐晓风。”
词语解释:追踪  拼音:zhuī zōng
亦作“ 追踪 ”。
(1).按踪迹或线索追寻。 汉 班固 《西都赋》:“尔乃期门佽飞,列刃钻鍭,要趹追踪。”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浴毕去,有人识之曰:‘此某庵尼也。’然已无可追踪。” 张贤亮 《灵与肉》一:“他的眼睛追踪着父亲的脚步,强忍住不让泪水流出来。”
(2).追随;效法。《三国志·蜀志·黄权传》:“ 魏文帝 谓 权 曰:‘君捨逆效顺,欲追踪 陈 韩 邪?’”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徵调曲四》:“将欲比德於三皇,未始追踪於五霸。”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九·宋人绝句》:“偶为 朱锡鬯 太史集 宋 人絶句,可追踪 唐 贤者得数十首。” 孙中山 《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如果我们立志改良国家,万众一心,协力奋斗做去,还是可以追踪 欧 美 。”
词语解释:绝踪  拼音:jué zōng
断绝踪迹。 唐 杜甫 《凤凰台》诗:“山峻路絶踪,石林气高浮。”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后隐居》:“遂乃屏蹟邱园,絶踪仕进,守其至性,十有五年。”
词语解释:潜踪  拼音:qián zōng
(1).隐蔽踪迹。 明 阮大鋮 《燕子笺·兵嚣》:“军声四起汹汹、汹汹,教人何处潜踪、潜踪?”《红楼梦》第五四回:“大家躡手躡脚,潜踪进镜壁去一看,只见 袭人 和一个人对歪在地炕上。”
(2).指潜逃。《儒林外史》第八回:“此时潜踪在外,虽这一点物件,也恐被人识认。”
(1).隐去行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 殷元礼 ﹞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花月痕》第四六回:“该大臣等……淆乱是非,致令外议沸腾,或曰受贿容奸,或曰潜踪通贼。”
(2).犹灭迹。 清 林则徐 《会札南澳锲谕令长山尾等洋外船一律呈缴烟土稿》:“奸徒总未潜踪,以致去而復来。”
词语解释:萍踪  拼音:píng zōng
亦作“ 萍踪 ”。 浮萍的踪迹。常比喻行踪飘泊无定。 元 萨都剌 《秋日池上》诗:“飘风乱萍踪,落叶散鱼影。” 元 方回 《寄呈吕道山于八桂》诗:“但愿岁时一相见,萍踪从昔惯漂萍。” 明 何景明 《除夕刘户部宅》诗:“江湖有歧路,漂转叹萍踪。” 清 李渔 《怜香伴·神引》:“萍踪偶寄梵王边,莫道无缘却有缘。” 邹韬奋 《萍踪忆语》一:“现在‘萍踪’略定,很想就记忆所及,记些‘忆语’出来,陆续在本刊上发表。”
词语解释:迷踪  拼音:mí zōng
亦作“ 迷踪 ”。 迷失道路。 南朝 梁 沉约 《循役朱方道路诗》:“覊心亦何言,迷踪庶能復。”《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这女孩儿迷踪失路。”《水浒传》第六一回:“ 卢俊义 道:‘便是我迷踪失路,寻不着宿头,你救我则箇!’” 明 杨慎 《赠韩石溪》诗:“迷踪 鬼方 雾,藴真 罗甸 烟。”
词语解释:寻踪
跟踪捕捉
词语解释:指踪  拼音:zhǐ zōng
亦作“ 指纵 ”。
(1).发踪指示。比喻指挥谋划。语本《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汉书·萧何传》作“发纵指示”。《后汉书·荀彧传》:“是故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 唐 费冠卿 《闲居即事》诗:“ 子房 仙去 孔明 死,更有何人解指踪。”
(2).比喻指挥。 宋 范仲淹 《奏乞拣沿边年高病患军员》:“若人员不甚得力,则向下兵士,例各骄惰,不受指踪,多致败退。” 明 冯梦龙 《智囊补·语智·李晟》:“公为元帅,得专号令, 晟 将一军受指纵而已。”
词语解释:游踪  拼音:yóu zōng
亦作“ 游踪 ”。 旅游的踪迹。 清 龚自珍 《丑奴儿令·答月坡半林订约》词:“游踪廿五年前到,江也依稀,山也依稀,少壮沉雄心事违。” 清 无名氏 《后会仙记》:“并貽《敍别诗》曰:‘远徙 崑崙 避俗缠,游踪间阔滞归鞭。’”《新民晚报》1982.10.15:“虽然走马看花,也总算到过 五台山 ,在 中国 大地上,增添了我的一处游踪。”
亦作“ 游踪 ”。 指出游的行踪。 明 屠隆 《昙花记·公子寻亲》:“只为严父远从方外侣,访游踪乾坤无际。”《石点头·乞丐妇重配鸾俦》:“若我 吴公佐 ,生来年已三十,孟浪游踪,至今尚未有家。” 清 俞蛟 《梦厂杂著·柯山石佛记》:“復无亭臺可憩息燕饮,故探幽揽胜之士,游踪鲜及焉。” 沉砺 《送友北上》诗:“今日 长安 昔日 倭 ,游踪斟斠两如何。”
词语解释:定踪  拼音:dìng zōng
固定的踪迹,住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六:“随着 李将军 东征西战,没个定踪,不觉已是六七年了。”《三侠五义》第五三回:“ 韩爷 説:‘丈夫以天地为家,焉有定踪?’”
词语解释:遐踪  拼音:xiá zōng
亦作“ 遐踪 ”。
(1).先贤的事迹。 晋 陆云 《赠顾骠骑后诗·有皇》:“徽音鑠颖,邈矣遐踪。”《文选·卢谌〈赠刘琨〉诗》:“慷慨遐踪,有愧高旨。” 李善 注:“言心慷慨,慕古贤之远踪。” 唐 李百药 《劝封禅表》:“听万岁之逸响,绍千载之遐踪。” 宋 曾巩 《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赧表》:“振千龄之垂绪,绍 三代 之遐踪。”
(2).踪影远离尘世。谓隐遁或修道。 元 揭傒斯 《杂诗四首寄彭通复》之四:“脉脉我所思, 彭氏 躡遐踪。婉婉若处子,未曾出房櫳。” 明 陈子龙 《灵隐寺》诗:“遐踪愜幽径,赏心淡栖迟。明霞带高馆,乳桐拂华榱。”
词语解释:幽踪  拼音:yōu zōng
谓归隐。 明 汪挺 《朱太守鹤州草堂落成同诸公宴集》诗:“敢谓幽踪希二 仲 ,深烦折简费将迎。”按,二 仲 , 汉 羊仲 、 裘仲 。
词语解释:比踪  拼音:bǐ zōng
比迹。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超 商 越 周 ,与 唐 比踪。”《南史·王筠传》:“ 筠 曰:‘ 陆平原 东南之秀, 王文度 独步 江 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说郛》卷六二引 宋 桑世昌 《兰亭博议·临摹》:“ 宋 兴百餘年间,雄文硕学之士相继不絶,文章之盛遂追三代,独学书之法寂寞不振,未能比踪 唐 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庚娘》:“谁谓女子,遂不可比踪 彦云 也?”参见“ 比跡 ”。
词语解释:比迹  拼音:bǐ jì
亦作“比蹟”。 齐步;并驾。谓彼此相当。《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齐踪 虞妃 ,比跡 任姒 。”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盖欲比跡 尧 舜 ,袭其高名者乎?” 宋 曾巩 《相制二》:“朕观前代君臣之际,圣贤相与之盛,慨然忻慕,愿比迹焉。”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引》:“昭代綦隆,鉅儒辈出,诸所撰造,比迹 黄 虞 。” 严复 《论沪上创兴女学堂事》:“此后有志之女,若能努力,何患不能比迹于西人。”
见“ 比跡 ”。
词语解释:希踪  拼音:xī zōng
(1).愿寄迹于某处。《晋书·宗室传赞》:“栖情尘外,希踪物表。”
(2).谓能达到或比并。 宋 李纲 《谢琼林苑赐御筵表》:“献北闕之俘,愿希踪於前世;却南牧之骑,期无媿於古人。” 刘师培 《文章源始》:“上者步武六朝,下者亦希踪四杰。”
词语解释:笔踪  拼音:bǐ zōng
犹笔迹。谓运笔之痕迹。《晋书·王献之传论》:“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宋 苏轼 《答王定民》诗:“笔踪好在留臺寺,旗队遥知到石沟。” 宋 梅尧臣 《原叔宅观山水图》诗:“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
词语解释:发踪  拼音:fā zōng
见“ 发纵 ”。
词语解释:发纵  拼音:fā zòng
亦作“ 发踪 ”。
(1).犹言指挥调度。 汉 王粲 《反金人赞》:“君子亮直,行不柔辟。友贱不耻,诲焉是益。我能发踪,彼用远迹。”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春晴诗》:“将帅如林须发踪,太平功业望 萧 张 。” 清 顾炎武 《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大化乘陶冶,元功赖发踪。” 王闿运 《丁锐义传》:“仰承发纵,遂统偏师,出击援贼,庶展微效。”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自然之力,既听命於人间,发纵指挥,如使其马,束以器械而用之。”
(2).犹言显示迹象。《隶释·汉敦煌长史武斑碑》:“受天休命,积祉所钟。其在孩提,岐嶷发踪。”《旧唐书·窦抗传》:“及 杨玄感 作乱, 高祖 统兵 陇右 , 抗 言於 高祖 曰:‘ 玄感 抑为发踪耳! 李氏 有名图籙,可乘其便,天之所启也。’”
(3).犹指使。 明 陈子龙 《妒妇赋》:“防闲密緻,恐有他遇。封识牕牖,发纵姥嫗。伺主出入,察主言语。”
词语解释:余踪  拼音:yú zōng
亦作“ 餘纵 ”。
(1).纵,同“ 踪 ”。指他人事迹。 汉 蔡邕 《文烈侯杨公碑》:“盖以韜腾餘纵,思高 游 夏 。”一本作“ 餘踪 ”。
(2).纵,同“ 踪 ”。谓传留下影响。 北周 庾信 《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清徽令范,千载餘踪。”
词语解释:浮踪  拼音:fú zōng
亦作“ 浮踪 ”。
(1).踪迹不定;不定的踪迹。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醳负》:“郎君此去,云水浮踪。”《再生缘》第九回:“ 长华小姐 心方定,权把浮踪寄緑林。”
(2).犹漫游。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邻寓有 陈生 某,家本 越 中,浮踪 白下 。” 陈去病 《自浙入湘献以是诗》:“脱帽一为礼,浮踪江海来。”
词语解释:鹿踪  拼音:lù zōng
鹿的踪迹。
词语解释:藏踪  拼音:cáng zōng
隐藏行动踪迹
词语解释:继踪  拼音:jì zōng
继承前人的踪迹。《三国志·魏志·锺繇传》:“ 大魏 受命,继踪 虞 夏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王 拜 叔孙通 为博士,号 稷嗣君 ” 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盖言其德业足以继踪 齐 稷下 之风流也。”《新唐书·桓彦范传》:“如 普思 等方伎猥下,安足继踪前烈。”
词语解释:敛踪  拼音:liǎn zōng
隐藏踪迹。 明 沉鲸 《双珠记·剑击淫邪》:“如此甚好,敛踪自合供炊爨,忍性方能免是非。”
词语解释:脚踪  拼音:jiǎo zōng
亦作“脚踪”。 脚迹;行踪。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想着那闹吵吵 东华门 外,怎敌得静巉巉 西塞山 前。脚踪儿不上 凌烟 ,梦魂儿则想江堧。”《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郑生 ﹞死后数月,自有那些走千家管閒事的牙婆每,打听脚踪,採问消息。”《红楼梦》第七一回:“ 凤丫头 仗着鬼聪明,还离脚踪儿不远。” 柳青 《铜墙铁壁》第九章:“寻一寻脚踪,只不过好估量他朝哪塔跑了就是了。”
词语解释:栖踪  拼音:qī zōng
犹隐迹。 唐 王度 《古镜记》:“兄所宝镜,非尘俗物也。 勣 将抗志云路,栖踪烟霞,欲兄以此为赠。”
词语解释:逸踪  拼音:yì zōng
追随并超越。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习禅四·自在》:“及诸方参学,从 南康 道一禪师 法席,悬解真宗,逸踪流辈,道誉孔昭,行上优游。” 清 方履籛 《周箌云墓表》:“清第播华,逸踪裕范。”
词语解释:失踪  拼音:shī zōng
亦作“ 失踪 ”。 寻不到踪迹;不落不明。 唐 裴铏 《传奇·崔炜》:“ 煒 因迷道失足,坠於大枯井中。追者失踪而返。”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我不知道现在,那天去执政府的人还有失踪的没有?”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六:“在 福建 漆器的笔筒里,那些大小不一的斗笔也已告失踪。”
词语解释:驻踪  拼音:zhù zōng
驻足。 宋 葛澧 《钱塘赋》:“如曰僊穴,则有僊客回鸞驻踪。”
词语解释:驰踪  拼音:chí zōng
追踪。 清 方履籛 《〈绿玉词〉序》:“心镜典籍,伏鸞隐其名,识缀篇章,雕龙擅其彩,洵可以驰踪儒轨,蔚炳国华者也。”
词语解释:印踪  拼音:yìn zōng
指脚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法》:“若当泥雨时,须看死者脚著何样靴鞋,踏上处有无印踪。”
词语解释:客踪  拼音:kè zōng
旅客的行踪。 明 高启 《逢吴秀才复送归江上》诗:“江上停舟问客踪,乱前相别乱餘逢。暂时握手还分手,暮雨 南陵 水寺鐘。”
词语解释:连踪  拼音:lián zōng
踪迹相连。比喻追随,相随。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 韩信 背水之军,未遑得喻; 工输 縈带之势,早拟连踪。” 北周 庾信 《任洛州酬薛文学见赠别》诗:“子居 河 之曲,英彦本连踪。”
词语解释:离踪  拼音:lí zōng
离人的行踪。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同梦》:“风窥刁斗,喜相逢梅花驛楼,问征途雨雪生寒,杳离踪星霜惊久。”
词语解释:师踪  拼音:shī zōng
效法追从。《晋书·阮种传》:“宜师踪往代,袭迹三五,矫世更俗,以从人望。”
词语解释:形踪  拼音:xíng zōng
犹踪迹。《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原来他老夫妻看準姑娘的性情纯正,心地光明,虽是埋没风尘,倒像形踪诡秘,其实信得及他这朵妙法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词语解释:鞋踪  拼音:xié zōng
鞋印。指足迹。 五代 齐己 《寄韩蜕秀才》诗:“松门高不似侯门,蘚逕鞋踪触处分。”
词语解释:盗踪  拼音:dào zōng
盗贼的踪迹。 清 恽敬 《广西按察使朱公神道碑铭》:“ 铁布 非反者,然为恶不已,且移军至,奈何?其不为恶知盗踪者速来首!” 清 秦鑅 《归州纪事诗》:“筮神卜吉知盗踪,遣卒分拿限时刻。”
词语解释:拟踪  拼音:nǐ zōng
谓打算达到。《后汉书·刘表传论》:“ 刘表 道不相越,而欲卧收天运,拟踪三分,其犹木禺之於人也。”
词语解释:停踪  拼音:tíng zōng
谓停止行进。 晋 傅玄 《天行篇》:“天行一何健,日月无停踪。”
词语解释:检踪  拼音:jiǎn zōng
谓深藏不出。 唐 孟郊 《静女吟》:“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
词语解释:宝踪  拼音:bǎo zōng
称皇帝的手迹。 宋 梅尧臣 《张圣民学士出御书并法帖共阅之》诗:“一见宝踪天下妙,稽首赞仰舌吻乾。”
词语解释:寄踪  拼音:jì zōng
犹寄迹。 明 赵文 《过金山寺》诗:“水天楼阁影重重,化国何年此寄踪。”
词语解释:托踪  拼音:tuō zōng
见“ 託踪 ”。
亦作“ 託踪 ”。 寄托形迹、形体。 宋 胡宿 《徐紫微问候启》:“间者修好宝邻,託踪后乘,忝无辱命,良自依仁。” 宋 强至 《代谢许州相公状》:“樗散之资,復託踪而得地。” 明 徐渭 《将至兰溪夜宿沙浦》诗:“託踪蒲稗根,身共鸥鳧梦。”
词语解释:参踪  拼音:cān zōng
谓不相上下。《隋书·高熲苏威传赞》:“若使遂无猜衅,克终厥美,虽未可参踪 稷 契 ,足以方驾 萧曹 。” 唐 刘知几 《史通·模拟》:“ 符朗 则比迹於 庄周 , 范曄 则参踪於 贾谊 。”
词语解释:车踪  拼音:chē zōng
车迹。 金 元好问 《虞坂行》:“ 虞坂 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踪深一尺。”
词语解释:蹑影潜踪  拼音:niè yǐng qián zōng
见“ 躡影藏形 ”。
词语解释:蹑影藏形  拼音:niè yǐng cáng xíng
谓行动诡秘,不露形迹。《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昼即途中寻鬼路,躡影藏形恒夜游。”亦作“ 躡影潜踪 ”。 清 李渔 《比目鱼·奏捷》:“躡影潜踪,追来不放松;敛鋭藏锋,还愁遇夹攻。谋臣计也空,武臣力也穷。”
词语解释:蹑踪  拼音:niè zōng
见“ 躡踪 ”。
亦作“ 躡踪 ”。
(1).追踪;跟踪。《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真君遂与 甘 施 二人,飞步而行,躡踪追至半路。”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杂类·常熟女》:“遂呼女相期为私,女诺之。少年言:‘汝入门声言疾痛,径趋内寝。’少年已躡踪而入矣。” 王闿运 《上征赋》:“苟交绥而图利兮,彼躡踪其数闔。”
(2).小步;轻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閒庭院,没个人传,躡踪儿廻廊一遍,直步到小楼前。”
词语解释:蹑足潜踪  拼音:niè zú qián zōng
形容行动小心隐秘。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我躡足潜踪,他换羽移宫。”《隋唐演义》第十五回:“ 叔宝 躡足潜踪,进老母卧房来。”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七章:“ 疤瘌四 活像一只避猫鼠似的,东望望,西瞅瞅,抽头探脑蹑足潜踪地走进小学的院门。”
词语解释:赤绳系踪  拼音:chì shéng xì zōng
见“ 赤绳繫足 ”。
词语解释:赤绳系足  拼音:chì shéng xì zú
相传月下老人主司人间婚姻,其囊中有赤绳,于冥冥之中系住男女之足,双方即注定为夫妇。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韦固 少未娶,旅次 宋城 ,遇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因问之。答曰:‘此幽明之书。’ 固 曰:‘然则君何主?’曰:‘主天下之婚姻耳。’因问囊中赤绳子,曰:‘此以繫夫妇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繫之,终不可易。’”《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五百年前合为夫妇,月下老赤绳繫足。” 清 蒲松龄 《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月老翻书,幸赤绳繫足;天孙隔渡,赖乌鹊填桥。”亦作“ 赤绳綰足 ”。 明 张景 《飞丸记·盟寻泉石》:“想赤绳綰足再难逃,只愿得同谐到老,歷天长地久,永把瑟琴调。”亦作“ 赤绳繫踪 ”。 明 陆采 《怀香记·飞报捷音》:“ 蓝田 璧先种,赤绳繫踪。”
词语解释:阔踪
阔别后的行止情况
词语解释:血踪  拼音:xuè zōng
亦作“ 血踪 ”。 犹血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下》:“明日,随其血踪出寺,西南入溪,至一巖罅而灭。”《太平广记》卷五百引 唐 皇甫□ 《原化记·京都儒士》:“众又遶堂寻血踪,乃是所乘驴,已斫口喙,唇齿缺破。”
词语解释:踵踪  拼音:zhǒng zōng
犹接踵。 郭孝成 《湖南光复记事》:“而 宋教仁 、 李燮和 、 刘揆一 ,踵踪而起,互相组织。”
词语解释:跨踪  拼音:kuà zōng
跨越,超越。 北齐 魏收 等《前上十志启》:“ 魏 有天下,跨踪前载,顺未克让,善始令终。”
词语解释:跟踪  拼音:gēn zōng
(1).紧紧跟在后面(追赶或监视)。 黎少岑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不知组织破获的消息,但已发现他身后有人跟踪。”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走着,走着,他自然地带着不经意的神情回顾一下,没有发现跟踪的人,他就加快了脚步。”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他奋力地跟踪奔下山去。”
(2).紧接着。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谁派你来的?’ 刘胜 问……‘你来干啥的?’ 小王 跟踪问一句。”
词语解释:那踪  拼音:nà zōng
移动步子。 元 关汉卿 《斗鹌鹑·女校尉》套曲:“换步那踪,趋前退后,侧脚傍行,垂肩軃袖。”
词语解释:迈踪  拼音:mài zōng
谓继承、效法前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晋书·慕容垂载记》:“往岁大驾失据,君保卫鑾舆,勤王诚义,迈踪前烈。”
词语解释:雨态云踪  拼音:yǔ tài yún zōng
指男女情事。《金瓶梅词话》第八回:“当初奴爱你风流,共你剪髮燃香,雨态云踪两意投。”
词语解释:雨迹云踪  拼音:yǔ jì yún zōng
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 宋 柳永 《雪梅香》词:“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宋 韩淲 《采桑子·十四日》词:“谢他诗侣还相觅,雨迹云踪。不分情浓。柳浅梅深鬢影鬆。”
同“ 雨蹟云踪 ”。 《全元散曲·南乡子》:“不避目下风波,使人教方便提掇,都将雨跡云踪説似破,若还他不忘,日后多应记得我。”
同“ 雨蹟云踪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怎赚骗,依稀想像人儿见。那来时荏苒,去也迁延。非远,那雨跡云踪纔一转,敢依花傍柳还重现。”
见“ 雨踪云蹟 ”。
词语解释:雨踪云迹  拼音:yǔ zōng yún jì
比喻男女情好的往事。 宋 曾觌 《清商怨》词:“清宵寂,香闺隔。好梦难寻,雨踪云蹟。忆忆忆。”亦作“ 雨蹟云踪 ”。 宋 徐梦龙 《醉太平》词:“关山万重,何时又逢,思量雨蹟云踪,似 襄王 梦中。”参见“ 云雨 ”、“ 雨迹云踪 ”。
词语解释:靡踪  拼音:mí zōng
见“ 靡从 ”。
词语解释:靡从  拼音:mí cóng
无从。谓没有门径或头绪。《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盖闻其声,今视其来。厥涂靡从,天瑞之徵。”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其来之道何从乎?此乃天瑞之应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靡踪”。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遗书絶寡,考订靡从。”
词语解释:事踪  拼音:shì zōng
犹事迹。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事踪笔跡,皆可推校。”
词语解释:霞踪  拼音:xiá zōng
仙人的行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洣水》:“ 洣水 东北有 峩山 ,县东北又有 武阳龙尾山 ,并仙者羽化之处。上有仙人及龙马跡,於其处得遗咏……览其餘诵,依然息远,匪直邈想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牘抽札,以詮其咏。”
词语解释:血点,血踪
犹血迹
词语解释:疑踪
可疑之处
词语解释:结踪
脚步相连,前后相随
词语解释:遁踪  拼音:dùn zōng
犹隐居。《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因他( 十三妹 )一生所遭不偶,拂乱流离,一团苦志酸心,便酿成了这等一个遁踪空山、游戏三昧的样子。”
词语解释:鸿踪  拼音:hóng zōng
亦作“ 鸿踪 ”。 鸿雁的行踪;踪迹。 清 王夫之 《桐城余兼尊相值见访为录前寄极丸老诗仍次原韵赠之》:“沙上鸿踪昔岁心,堞楼鹤语旧时林。” 清 王夫之 《因林塘小曲筑草庵开南窗不知复几年晏坐漫成》诗:“鸿踪沙外雪,聊谢盖棺惭。” 郁达夫 《风流子·三十初度》词:“踏雪鸿踪,印成指爪,落花水面,留住文章。”参见“ 鸿迹 ”。
词语解释:鸿迹  拼音:hóng jì
亦作“ 鸿跡 ”。 鸿雁的足迹。比喻行踪,踪迹。 元 虞集 《赠赵生》诗:“梦游朔雪留鸿跡,思入 南山 望鹤飞。” 元 倪瓒 《怀归》诗:“鸿迹偶曾留雪渚,鹤情原只在芝田。” 明 徐渭 《蒋扶沟公诗》序:“既而先生鸿跡远旷,再渡 钱塘 。” 清 梁章鉅 《浪跡丛谈·下河舟中杂诗》:“泥雪飞浪跡,蒹葭白露诗。”
词语解释:鸿雪踪  拼音:hóng xuě zōng
宋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復计东西。”后因以“鸿雪踪”比喻往事的痕迹。 元 柳贯 《自勘居士所作诗题其后》诗:“唯应未断綺语业,岂意更留鸿雪踪。” 清 黄景仁 《宿练潭用王文成韵》:“落落鸿雪踪,搜剔待来彦。”参见“ 鸿爪 ”。
词语解释:鸿爪  拼音:hóng zhǎo
宋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復计东西。”后用“鸿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 清 黄景仁 《和仇丽亭》:“鸿爪游踪首重回,经年褦襶逐尘埃。” 茅盾 《〈茅盾文集〉后记》:“旧诗若干首,都没有发表过,而今附印于纸尾,不是自觉得还像诗,而是为的可志鸿爪云尔。”
词语解释:鼠迹狐踪  拼音:shǔ jì hú zōng
比喻人行踪鬼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二》:“ 羽 精忠大节,而世有责之备者; 蒙 鼠迹狐踪,而世有赞其能者。吾所为废书太息也。”
词语解释:齐踪  拼音:qí zōng
亦作“ 齐踪 ”。 谓继踵前贤,与之并列。《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齐踪 虞妃 ,比迹 任姒 。”《北史·韩麒麟传》:“帝曰‘假使朕无愧於 虞舜 ,卿復何如 尧 臣?’ 显宗 曰:‘陛下齐踪 尧 舜 ,公卿寧非二八之儔?’”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纫兰别集》,风流俊迈,非不可追响 东堂 ,齐踪 西麓 也。”
词语解释:黏踪  拼音:nián zōng
跟踪。《元典章·刑部十三·失盗添资降等》:“今后凡遇失过盗贼,事主告发到官,应捕官兵人等画时黏踪追捉。”
词语解释:骚踪  拼音:sāo zōng
指诗骚的风格传统。 清 蒲松龄 《古历亭赋》:“乃有 营州 国士,适司鹺政於 齐门 ; 陇 右洪支,又继骚踪於湖渚。”
词语解释:梗迹萍踪  拼音:gěng jì píng zōng
像断梗、浮萍在水中一样踪迹不定。 明 单本 《蕉帕记·寻春》:“休夸绣虎雕龙,那值时危国破,怎发付梗跡萍踪。”
词语解释:摆踪  拼音:bǎi zōng
谓摆脱牵连。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今搢绅因荐士被斥,即嘵嘵辩数,谓己之进,出於亲擢,凡可以摆踪者,无所不用其至,谁肯自列如 尹 之言乎?”
共95,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