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一马上声 [xià,上下,名词][jiǎ,真假][qiě][详注1][xià,华夏][rě][爹上声。鱼口张貌,唇下垂貌。][chà][jiǎ][rě][yǎ]粿


注1:苴 【集韻】側下切,音鮓。【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註】土苴,和糞草。又【正韻】才野切,音灺。幔也。又伺也。
末字词组
膝踝重踝脚踝趺踝负绳及踝削踝孤踝 

词语解释:膝踝  拼音:xī huái
膝盖与足踝。《后汉书·独行传·向栩》:“﹝ 栩 ﹞常於灶北,坐板牀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 张天翼 《春风》:“﹝ 丁老师 ﹞又转过身去,装着 卓别林 的姿势往门口一摆一摆地走。两脚使劲拐成‘八’字形,连膝踝都抝得发痛。”
词语解释:重踝  拼音:zhòng huái
谓双重足踝。《北齐书·文宣帝纪》:“﹝ 文宣皇帝 高洋 ﹞鳞身,重踝,不好戏弄,深沉有大度。”《北齐书·范阳王绍义传》:“ 突厥 他鉢可汗 谓 文宣 为英雄天子,以 绍义 重踝似之,甚见爱重。”
词语解释:脚踝  拼音:jiǎo huái
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部分。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三章六:“手里、臂里、肩里全不用气力,把身体在脚踝上摇转。” 孟良棋 《在原始森林里勘测》:“前面的那只野猪,跟着也抓住树干,差点就咬住 老李 的脚踝。”
词语解释:趺踝  拼音:fū huái
脚背和踝骨。指趺坐。《法苑珠林》卷二十:“ 永明 七年二月八日,於西第在内堂法会,见佛从东来,威容显曜, 文宣 望身顶礼,因而侍立,自觉已冠裁,及趺踝,佛俛而微笑。”参见“ 趺坐 ”。
词语解释:趺坐  拼音:fū zuò
(1).盘腿端坐。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輭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宋 费衮 《梁谿漫志·闲乐异事》:“迨夜入寝,有婢 杏香 奔告诸子曰:‘殿院咳逆不止若疾状。’诸子亟走,至,则已趺坐,而一足犹未上,命其子为收之,纔毕而终。” 明 何景明 《明绍兴府同知致仕进阶朝列大夫陶公行状》:“尝读书 南禪寺 ,闭门诵习,趺坐中夜。” 沉钧儒 《趺坐》诗:“举世嚣嚣我适静,棕床趺坐作心观。”参见“ 趺跏 ”。
(2).见“ 趺座 ”。
词语解释:趺跏  拼音:fū jiā
双足交迭而坐。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汪越》:“老人携 越 绕出屋后,入一土穴中,黝然如漆,正中设一蒲团,使 越 趺跏其上。”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假和尚》:“一日,晨兴,冠毘罗,服紫衣,据大殿之基,趺跏而坐。”参见“ 趺坐 ”。
词语解释:趺座  拼音:fū zuò
亦作“ 趺坐 ”。 碑刻等的底座。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昭仪尼寺》:“趺坐上铭云:‘ 晋 泰始 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 荀勗 造。’” 明 宋濂 《莆田林氏重建先祠记》:“於是列为神版者五,高四尺,博一尺有八寸,下设趺座,用粉涂而元书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此石既非山中所产,又非寻常勒字之石,上有芝盖,下有趺坐,儼然成具,非未刻之石也。”
词语解释:负绳及踝
将绳带系于脚跟
词语解释:削踝
古代砍去双脚的刑罚
词语解释:孤踝  拼音:gū huái
见“ 孤拐 ”。
词语解释:孤拐  拼音:gū guǎi
(1).亦称“ 孤踝 ”。脚腕两旁突起的部分。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你每説到几时,早不是腊月里,不冻下我孤拐来。”《西游记》第三二回:“若是先吃脚,他啃了孤拐,嚼了腿亭,吃到腰截骨,我还急忙不死,却不是零零碎碎受苦?” 章炳麟 《新方言·释形体》:“今谓脛下骨隆起者为孤踝。”
(2).颧骨。《红楼梦》第六一回:“高高儿的孤拐,大大的眼睛,最干浄爽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