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归路 拼音:guī lù
归途;往回走的道路。例如:孩子们在大树林里越走越远,终于迷失了归路。词语解释:行路 拼音:xíng lù
(1).道路。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驱车出郊郭,行路正威迟。” 宋 谢翱 《效孟郊体》诗:“閒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 郭沫若 《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我回顾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
(2).路人。《后汉书·党锢传·范滂》:“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行路含情,犹其相愍。” 唐 长孙佐辅 《别友人》诗:“谁遣同衾又分手,不如行路本无情。” 清 顾炎武 《旅中》诗:“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词语解释:道路 拼音:dào lù
(1).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周礼·夏官·司险》:“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唐 柳宗元 《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 王氏 姑定省扶持,自 扬州 至于京师,道路遇疾,遂馆于 陈氏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直生 道:‘小生有个旧友 刘念嗣 ,家事儘也温饱,身死不多时,其妻 房氏 席捲家资,改嫁后夫,致九岁一子,流离道路。’” 老舍 《正红旗下》十一:“可惜,那时代的道路很坏:甬路很高,有的地方比便道高着三四尺。”
(2).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巴金 《探索集·再谈探索》:“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
(3).路途;路程。《国语·吴语》:“今吾道路修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 晋 ,孰利?” 唐 康骈 《剧谈录·严士则》:“计其道路,去京不啻五六百里。”《镜花缘》第五三回:“如今道路尚远,何能赶得上。”
(4).路上的人。指众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北史·元坦传》:“傲狠凶粗,因饮酒之际,於 洛桥 左右顿辱行人,为道路所患。” 宋 王十朋 《又代女婿祭文》:“擗踊哭泣,哀而送之者,乃二孤女与吾僚壻也。灵舆前迈,道路感伤。” 清 顾炎武 《十庙》诗:“或闻道路言,欲改祀三皇。” 邹鲁 《乙未广州之役》:“总理曰:‘道路皆云 孙文 举事,汝未知耶?’”
(5).奔走;跋涉。 宋 刘弈 《上韩范二招讨书》:“贼之诣 岐 ,有道路之劳,不若诣 雍 之易也。” 清 邵岷 《将之成都》诗:“万里 鱼鳬 国,青春别恨长。行行穿鸟道,寸寸断猿肠。人以风尘贱,诗兼髩髮苍。谋生宜道路,从此问蛮荒。”
(6).行业;职业。《水浒传》第二九回:“﹝ 蒋门神 ﹞因此来夺小弟的道路。小弟不肯让他,喫那厮一顿拳脚打了。”《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左思右量,只有油行买卖是熟间。这些油坊多曾与他识熟,还去挑个卖油担子,是个稳足的道路。”《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长兄,你离家数百里,来省做这件道路,这事是寻不出大钱来的。”
(7).去向;线索。《红楼梦》第三三回:“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 琪官 ,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见回去,各处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因此各处访察。”
(8).方法;办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提控道:‘ 江老儿 是老实人,若我不允女儿之事,他又剜肉补疮,别寻道路谢我,反为不美。’”《何典》第六回:“那时 活死人 弄得来得去不得,心里好不着急。思前算后,没个道路。”
(9).样子。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七出:“[丑]愿我捉得一片牛皮。一半鞔鼓,一半做鞋儿。[末]做鞋儿则甚底?[丑]两文擈一緉。[末]只做一文道路。” 钱南扬 校注:“道路,犹云样子。今 浙 语作‘路道’。言只值一文样子。”
(10).犹货色;油水。《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见有这许多香客在船,料得内中必有银钱可盗……摸得一个姓 钱 ,名 友杏 的香头,腰间鼓鼓囊囊有些道路,从袖中掏出兵器,使出那人所不知手段,一件夹袄,一件布衫,一层双夹裤腰,一个夹布兜肚,一割就开,探囊取物。”词语解释:世路 拼音:shì lù
(1).人世间的道路。指人们一生处世行事的历程。《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篤信安仁,约己博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 唐 杜甫 《春归》诗:“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五:“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
(2).指宦途。《后汉书·崔骃传》:“子苟欲勉我以世路,不知其跌而失吾之度也。” 明 屠隆 《綵毫记·颁诏云梦》:“但权臣女謁,方布列於要津;野性疎才,恐不宜於世路,为之奈何?”
(3).犹世道,指社会状况。《晋书·庾珉传》:“初, 洛阳 之未陷也, 珉 为侍中,直于省内,谓同僚 许遐 曰:‘世路如此,祸难将及,吾当死乎此屋耳!’”《周书·黎景熙传》:“﹝ 景熙 ﹞客於 潁川 ,以世路未清,欲优游卒岁。”《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 陈郡 袁峻 谓曰:‘往者天地闭,贤人隐。今世路已清,而子犹遁,可乎?’”
(4).世情;世事。 唐 张乔 《赠头陀僧》诗:“已知世路皆虚幻,不觉空门是寂寥。”《红楼梦》第四八回:“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
(5).世俗。《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不意视弟为蠢物,所以将世路的话来酬应。”词语解释:山路 拼音:shān lù
山中小路。例如:山路弯弯。词语解释:客路 拼音:kè lù
(1).指外乡的路。 唐 皇甫冉 《赴李少府庄失路》诗:“月照烟花迷客路,苍苍何处是 伊川 ?”
(2).指旅途。 唐 戴叔伦 《江干》诗:“予生何濩落,客路转辛勤。杨柳牵愁思,和春上翠裙。”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见寄》之三:“应知客路愁无奈,故遣吟诗调 李陵 。” 元 方回 《江行大雨水涨》诗:“客路由来但喜晴,山湥何况舟更行。” 明 徐熥 《寄弟》诗:“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词语解释:去路 拼音:qù lù
(1).前进的道路;去某处的道路。 唐 项斯 《汉南遇友人》诗:“积云开去路,曙雪叠前峯。” 元 耶律楚材 《和张敏之诗七十韵》:“闲云迷去路,疎雨润行装。” 俞天白 《危栏》:“他拦住她的去路,要倾诉他的满腹情愫。”
(2).上路。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一出:“俺本官説这坊厢里,有箇 花弧 ,教俺们来催发他,一同去路。”
(3).去的地方;出路。 清 李渔 《比目鱼·赠行》:“山中虽好,不是久住之乡,还要替他想个去路。”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凡我国所有者,轻税以广去路,我国所无者,重税以遏来源。”词语解释:一路 拼音:yí lù
(1).一条道路。 汉 王充 《论衡·是应》:“太平之时,岂更为男女各作道哉?不更作道,一路而行,安得异乎?” 唐 司空图 《狂题》诗之十七:“莫道 太行 同一路,大都安稳属閒人。”
(2).引申为一种途径。《朱子语类》卷十五:“如佛 老 之学,它非无长处,但它只知得一路。”《陆象山语录》卷下:“问作文法,先生曰:……惟读书一路。”
(3).沿途。 唐 刘长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一路经行处,莓苔看履痕。” 宋 戴复古 《山村》诗:“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所以出了 彰化门 ,遇着骡轿车子,一路问来,果然问着。”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她兴致勃勃地、慢慢地走着,一路欣赏四围的景色。”
(4).引申为谓事物在整个的进程中。如:这场球赛我们一路领先。
(5).一类;同一类。《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你两箇做一路,故意交他姦了我的女儿,丈夫回来,我怎的见他分説?”《老残游记》第七回:“进门打过暗号,他们就知道是那一路的朋友。” 鲁迅 《徬徨·孤独者》:“但我想,我们大概究竟不是一路的;那么,请你忘记我罢。”
(6).犹言一带或一个方面。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赌博》:“ 苏 常 一路尤甚,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盖避禁也。”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如果我真能够运米出洋,我倒好了!我销的只是 广东 一路, 天津 一路。” 冯仲云 《祁老虎》:“ 土龙山 农民暴动后,四处招募抗日好汉, 祁明山 被邀下山,充当了一路人马的首领。”
(7).一边;一面。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一路静悄悄地哭着,一路缓缓地数说。”
(8).一起。 杨朔 《潼关之夜》:“当天, 黄同志 就离开前线,恰巧同我走到一路。”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三:“如果高兴,你明天就和 叶平 一路来。”词语解释:云路 拼音:yún lù
(1).云间,天上。 隋 江总 《游摄山栖霞寺》诗:“烟崖憇古石,云路排征鸟。” 唐 王勃 《驯鸢赋》:“质虽滞於城闕,策已成於云路。”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多谢神明救妾身。若非云路金戈现,怎免 崑冈 玉石焚。” 清 谭嗣同 《述怀》诗:“瀏瀏飘天风,云路将翔翱。”
(2).上天之路,升仙之路。 南朝 齐 谢超宗 《昭夏乐》:“神娱展,辰斾回。洞云路,拂琁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 公房 升仙之日,壻之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云笈七籤》卷九九:“飘飘上云路,黯黯入长宵。”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一折:“他此夕把云路凤车乘,银汉鹊桥平。”
(3).高山上的路径。 唐 卢照邻 《赠益府裴录事》诗:“青山云路深,丹壑月华临。” 唐 储光羲 《游茅山》诗之二:“巾车入云路,理棹瑶溪行。” 明 黎民表 《同邝别驾蔡山人登九成台》诗:“烽尘正属谈兵日,云路谁为出世心。”
(4).指遥远的路程。 南朝 陈 张正见 《从军行》:“鴈塞秋声远,龙沙云路迷。” 唐 钱起 《登复州南楼》诗:“故人云路隔,何处寄瑶华。” 元 李子中 《赏花时·怨别》套曲:“一自 阳臺 云路杳,玉簪折难觅鸞胶。”
(5).比喻仕途,高位。《晋书·皇甫谧传》:“子其鉴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虚心,冲灵翼於云路,浴天池以濯鳞。”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满辞阁》:“臣所居职限满,今便收迹,金闺云路,从兹自远。”词语解释:前路 拼音:qián lù
(1).前面的道路;前方的路上。 晋 陶潜 《归去来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元 张国宝 《罗李郎》第一折:“ 汤哥 若到前路无了盘缠,使银子呵,着人拿住,也是个死。”
(2).指前进的道路。 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二)》:“如此开拓自己的前路,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3).比喻以往的岁月或未来的岁月。 晋 陆机 《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后涂随年侵。”《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今你寿近七十,前路几何?并无子息。”
(4).以前走过的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六》:“还復更寻,遂迷前路。”
(5).未来的景况。 唐 刘长卿 《对雨赠济阴马少府考城蒋少府兼献成武五兄南华二兄》诗:“吾兄即时彦,前路良未测。”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茫茫前路,殊难预卜。”
(6).前面。表示序次在前。《红楼梦》第八九回:“我正要问你:前路是平韵,到末了儿忽转了仄韵,是个甚么意思?”
(7).与事情有关的双方中的一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你去把东西拿来,等我拿把前路看看,我们也算代人家做了一件方便事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前路怕东西靠不住,不肯还价。”词语解释:岐路 拼音:qí lù
(1).岔路。《列子·说符》:“ 杨子 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 杨氏 之竖追之。 杨子 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诗:“美女妖且闲,採桑岐路间。” 明 沉鲸 《双珠记·僧榻传音》:“事参商,心悒怏,岐路多亡羊。”《儒林外史》第一回:“人生南北多岐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2).指离别分手处。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别易会难,古人所重; 江 南饯道,下泣言离……北间风俗,不屑此事,岐路言离,欢笑分首。” 唐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3).比喻官场中险易难测的前途。《后汉书·邓彪等传论》:“统之,方轨易因,险涂难御。故昔人明慎於所受之分,迟迟於岐路之间也。” 唐 元稹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诗之三:“满身沙蝨无防处,独脚山魈不奈何。甘受鬼神侵骨髓,常忧岐路处风波。”
(4).不正当的途径。 唐 张固 《幽闲鼓吹》:“ 德裕 为兵部尚书,自得岐路,必当大拜, 宗閔 多方阻之未效。”
(5).即岐路人。江湖艺人。 明 朱有燉 《半夜朝元》第一折:“便休将财物逞,则俺这泼岐路恩情似画饼。”词语解释:江路 拼音:jiāng lù
(1).江河航道或航程。 南朝 齐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 江 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騖。”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宋 苏辙 《雨中陪子瞻同颜复长官送梁焘学士舟行归汶上》诗:“不知江路长,但觉青山騖。” 清 朱彝尊 《送林佳玑还莆田》诗:“寒风江路兼山路,落日长亭更短亭。”
(2).江边道路。 唐 杜甫 《西郊》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词语解释:上路 拼音:shàng lù
(1).大路;通衢。《汉书·枚乘传》:“游曲臺,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 唐 王勃 《滕王阁序》:“儼驂騑於上路,访风景於崇阿。” 宋 宋庠 《入谒马羸不进》诗:“上路传呼万轂流,羸驂踏月五更愁。”
(2). 元 代称十万户以上的行政区域为上路。《元史·百官志七》:“诸路总管府, 至元 初置,二十年,定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当衝要者,虽不及十万户亦为上路。”
(1).起程,动身。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兴王》:“望星上路,犯风冒浪,兼行不息。”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古盖言适远为陟,《书》曰:‘若陟遐必自邇。’犹今人言上路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次早天色未明, 孙解官 便起来催促骡夫、脚子搬运银鞘,打发房钱上路。” 王西彦 《麻舅舅丢掉一条胳膊》:“等妈妈粗粗地梳完头,带起一个小包袱,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出门上路。”
(2).迷信说法,人死魂归阴府,因亦称死亡为“上路”。《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瑞姐 ﹞夹七夹八一路嚷去,明明要气 玉姐 上路。” 清 李渔 《奈何天·逼嫁》:“你好好去回絶了他,若还送聘礼来,就是逼我上路了。” 叶圣陶 《苦辛》:“她的结论是世间的寿数到头了,说不定今天明天就要上路。”
(3).指事情走上轨道,有秩序地开展。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工作还没有上路,我的估计是这样子的。”词语解释:中路 拼音:zhōng lù
(1).半路。《楚辞·九辩》:“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十:“黄鵠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明 高启 《张节妇词》:“谁言妾有夫,中路弃妾身先殂。”
(2).路的当中。 汉 司马相如 《上书谏猎》:“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
(3).当中的一路。常指军队部署。《晋书·慕容暐载记》:“ 护 穷寇假合,王师既临,则上下丧气,曾不敢闚兵中路,展其螗蜋之心。” 宋 张唐英 《蜀梼杌》卷上:“是时 关东 危急, 蜀 中未寧, 庄宗 令宦者 向延嗣 往中路诛之。”《清史稿·饶馀敏郡王阿巴泰传》:“闻敌伏兵於右,诸贝勒相约入隘必趋右,若出中路,与避敌同。”
(4).质量中等;普通。如:中路货。词语解释:溪路 拼音:xī lù
溪谷边的路;溪水之路。 唐 张九龄 《赴使泷峡》诗:“溪路日幽深,寒空入两嶔。”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一:“欲访 桃源 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唐 柳宗元 《入黄溪闻猿》诗:“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谿路:山间小路。 唐 崔曙 《山下晚晴》诗:“寥寥远天静,谿路何空濛。”词语解释:辇路 拼音:niǎn lù
天子车驾所经的道路。《文选·班固〈西都赋〉》:“輦路经营,脩除飞阁。” 李善 注:“輦路,輦道也。” 宋 陆游 《韩太傅生日》诗:“珥貂中使传天语,一片惊尘飞輦路。” 张怀奇 《颐和园词》:“輦路生禾思故宫,山家献麦悲新饼。”词语解释:下路 拼音:xià lù
(1).前方;路边。《韩非子·十过》:“ 韩 使人之 楚 , 楚王 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 韩 使者曰:‘报 韩君 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南史·谢灵运传》:“后 秦 郡府将 宋齐 受使至 涂口 ,行达 桃墟村 ,见有七人下路聚语,疑非常人,还告郡县,遣兵随 齐 掩讨禽之。” 元 宫大挺 《七里滩》第三折:“见旗帜上月华日精,諕的些居民从速风迸,呈百般的下路潜藏无掩映,不知您,帝王情,是怎生。”
(2).犹言下江,指 长江 下游的地方。《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这番在下路脱了粮食,装回头货回家,正趁着顺风行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他有个妹子,嫁与下路人,住在 前门 。”《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宦成 听见那两个戴方巾的説的都是些 萧山县 的话--下路船上,不论甚么人,彼此都称为‘客人’。”
(3).路为 宋 、 金 、 元 行政区划名, 元 定辖区户数在十万以下者为下路。《元史·选举志一》:“﹝ 至元 六年﹞十二月,中书省定学制颁行之,命诸路府官子弟入学,上路二人,下路二人,府一人,州一人。”参见“ 上路 ”。
词语解释:上路 拼音:shàng lù
(1).大路;通衢。《汉书·枚乘传》:“游曲臺,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 唐 王勃 《滕王阁序》:“儼驂騑於上路,访风景於崇阿。” 宋 宋庠 《入谒马羸不进》诗:“上路传呼万轂流,羸驂踏月五更愁。”
(2). 元 代称十万户以上的行政区域为上路。《元史·百官志七》:“诸路总管府, 至元 初置,二十年,定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当衝要者,虽不及十万户亦为上路。”
(1).起程,动身。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兴王》:“望星上路,犯风冒浪,兼行不息。”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古盖言适远为陟,《书》曰:‘若陟遐必自邇。’犹今人言上路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次早天色未明, 孙解官 便起来催促骡夫、脚子搬运银鞘,打发房钱上路。” 王西彦 《麻舅舅丢掉一条胳膊》:“等妈妈粗粗地梳完头,带起一个小包袱,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出门上路。”
(2).迷信说法,人死魂归阴府,因亦称死亡为“上路”。《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瑞姐 ﹞夹七夹八一路嚷去,明明要气 玉姐 上路。” 清 李渔 《奈何天·逼嫁》:“你好好去回絶了他,若还送聘礼来,就是逼我上路了。” 叶圣陶 《苦辛》:“她的结论是世间的寿数到头了,说不定今天明天就要上路。”
(3).指事情走上轨道,有秩序地开展。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工作还没有上路,我的估计是这样子的。”词语解释:当路 拼音:dāng lù
(1).挡路;阻碍通行。《墨子·号令》:“务色谩正,淫嚣不静,当路尼众,舍事后就,踰时不寧,其罪射。”《汉书·沟洫志》:“昔 大禹 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豺狼当路,则麒麟遐遁。” 沉从文 《泥涂》:“铜匠把地下当路的一个破碗捡拾了一下,又想走去。”
(2).路上;路中间。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徵乐呈三十韵》:“坐隅甘对鵩,当路恐遭豺。” 宋 苏舜钦 《独游辋川》诗:“暗林麋养角,当路虎留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便追出来,转个弯要进里面,便见这个人在当路站着。”
(3).执政;掌权。《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於 齐 , 管仲 、 晏子 之功可復许乎?” 赵岐 注:“如使夫子得当仕路於 齐 而可以行道, 管夷吾 、 晏婴 之功,寧可復兴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论》:“ 主父偃 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 黄中黄 《孙逸仙》第二章:“戊戌之年, 清国 皇帝容 康有为 之意见,鋭意图国政之改革,示反抗之色於当路之守旧派。”
(4).掌握政权的人。 唐 孟浩然 《留别王维》诗:“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宋 陈亮 《庶弟昭甫墓志铭》:“畴昔之年,当路欲置我於死地,病餘而继以囚繫。”《明史·忠义传三·潘宗颜》:“数上书当路言 辽 事,当路不能用。” 鲁迅 《花边文学·古人并不纯厚》:“近来偶尔看见一部石印的《平斋文集》……那指斥当路的口气,就为今人所看不惯。”
(5).神名。 汉 王符 《潜夫论·巫列》:“ 土公 、 飞尸 、 咎魅 、 北君 、 衔聚 、 当路 、 直符 七神,及民间缮治微蔑小禁,本非天王所当惮也。”词语解释:天路 拼音:tiān lù
(1).天上的路。 汉 张衡 《西京赋》:“美往昔之 松 乔 ,要 羡门 乎天路。” 唐 陈子昂 《春日登金华观》诗:“还逢 赤松子 ,天路坐相邀。” 清 谭嗣同 《崆峒》诗:“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2).指高远的路。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险逕无测度,天路非术阡。” 唐 王维 《双黄鹄歌送别》:“天路来兮双黄鵠,云上飞兮水上宿。” 清 陈恭尹 《南岳道中从石浪庵上至高台寺》诗:“抠衣陟天路,百里上积雪。”
(3).上天的法则。犹天道。《文选·班固〈幽通赋〉》:“既仁得其信然兮,仰天路而同轨。” 李善 注引 刘德 曰“人道既然,仰视天道,又同法也。”
(4).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规律。《宋书·律历志中》:“是以臣前以制典餘日,推考天路,稽之前典,验之食朔,详而精之,更建密歷。”
(5).指京都。 前蜀 韦庄 《和陆谏议避地寄东阳进退未决见寄》:“未归天路紫云深,暂驻 东阳 岁月侵。”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学则知经,文则能赋。矧曰方闻,扬声天路。”
(6).喻及第、出仕等。 唐 王建 《山中寄及第故人》诗:“如何弃我去,天路忽腾驤。” 宋 曾巩 《送关彦远赴河北》诗:“诗作士林夸刻烛,赋成天路喜同时。” 清 方文 《容城答郑鲁若兼寄沉眉生》诗之二:“顾盼二三子,比翼翔天路。”词语解释:末路 拼音:mò lù
(1).最后一段路程。《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2).朝代的末期。 汉 邹阳 《上书吴王》:“臣闻 秦 倚 曲臺 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 胡 越 ;至其晚节末路, 张耳 、 陈胜 连从兵之据,以叩 函谷 , 咸阳 遂危。”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吕文穆园》:“公卿大夫方进於朝,放乎以一己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 唐 之末路是矣。”
(3).晚年;老年。《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 李周翰 注:“末,衰也。衰老始得逢令弟。”《北史·崔延伯传》:“ 延伯 末路,功名尤重。”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幸同学省宫,末路再得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綦叔厚 ﹞又有一表云:‘欲挂衣冠,尚低回於末路;未先犬马,儻邂逅於初心。’” 清 钱谦益 《太仆寺丞黄正宾授承德郎制》:“ 铜龙 邈矣,忍夸张羽翼於先朝; 金马 依然,尚砥礪桑榆於末路。”
(4).下场,结局。 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 郭沫若 《落叶》:“哥哥,我前天晚上目击了一个悲惨的人生末路。”
(5).谦词。犹末席、下位。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曩从末路,望听玉音,窃动心焉。” 唐 高适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侍御执邦宪,清词焕春丛。末路望绣衣,他时常发蒙。” 宋 王禹偁 《送柴转运赴职序》:“画舸频移,绣衣渐远,拜首末路,序以志之。”
(6).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指望的境地。 唐 高适 《酬庞十兵曹》诗:“怀书访知己,末路空相识。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慙色。” 宋 陆游 《晨起偶题》诗:“幽居不负秋来意,末路偏諳世上情。” 鲁迅 《彷徨·祝福》:“人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吧。”词语解释:驿路 拼音:yì lù
驿道;大道。《宋书·刘勔传》:“臣又以为 郾城 是贼驛路要戍,且经蛮接嶮,数百里中裹粮潜进,方出平地。” 唐 王昌龄 《送吴十九往沅陵》诗:“ 沅江 流水到 辰阳 ,谿口逢君驛路长。”《水浒传》第三五回:“前面到一个去处,地名唤 对影山 ,两边两座高山,一般形势,中间却是一条大阔驛路。”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营汎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词语解释:得路 拼音:de lù
(1).指仕途得志。 唐 孟郊 《伤时》诗:“男儿得路即荣名,邂逅失途成不调。”
(2).当道,当权。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是时文学相高,公道大振,得路者咸以推贤进善为意。”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送唐伯玉还朝》词:“忆当年, 天章阁 上, 建明 尤伟, 庆历 诸贤方得路,便不容他老子。”词语解释:要路 拼音:yào lù
遮道,拦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九山王》:“翁患马少,会都中解马赴 江 南,遣一旅要路篡取之。由是 九山王 之名大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后闻妇不屈死,益悲。冤塞胸吭,无路可伸。每思要路刺杀 宋 ,而虑其扈从繁,儿又罔託。”
(1).重要的道路;主要的道路。《北史·李崇传》:“ 崇 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 唐 杜甫 《寄司马山人》诗:“悬旌要路口,倚剑短亭中。” 茅盾 《子夜》十:“镇里的一营兵只够守住那条到县里去的要路。”
(2).显要的地位。《新唐书·崔湜传》:“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岂能默默受制於人哉!”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三折:“如今那有才学的受穷困,几时得居要路为卿相。”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荐记》:“凡要路有相识,恳其致札所辖上司以求青照,然此为下乘説法。”词语解释:长路 拼音:cháng lù
远路。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唯念离别苦,努力登长路。”《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只见途间一人头戴毡笠,身背皮囊,满身灰尘,是个惯走长路的模样。”词语解释:时路 拼音:shí lù
(1).世路,世俗。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五:“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2).当代。 晋 左思 《悼离赠妹》诗之一:“光曜邦族,名驰时路。”
(3).即玉路。天子所乘之车。路,同“ 輅 ”。《宋书·乐志四》:“时路建大麾,云旗翳紫虚。”参见“ 玉路 ”。
词语解释:玉路 拼音:yù lù
(1).即玉辂。帝王所乘玉饰的车子。《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一曰玉路。” 郑玄 注:“玉路,以玉饰诸末。” 贾公彦 疏:“言诸末者,凡车上之材於末头皆饰之,故云。”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僕将为吾子驾云龙之飞駟,饰玉路之繁缨。”《晋书·舆服志》:“玉、金、象三路,各以其物饰车,因以为名。革者漆革,木者漆木。其制,玉路最尊,建太常,十有二旒,九仞委地,画日月升龙,以祀天。” 宋 曾巩 《救灾议》:“人和洽於下,天意悦於上,然后玉路徐动,就阳而郊。”
(2).形容冰雪覆盖的道路。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一:“ 祥子 没工夫看这些美景,一看眼前的‘玉路’,他只想一步便跑到家中。”词语解释:官路 拼音:guān lù
(1).官府修建的大道。后即泛称大道。 汉 王褒 《九日从驾》诗:“ 黄山 猎地广, 青门 官路长。” 唐 杨炯 《骢马》诗:“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元 刘詵 《春日偶赋》诗之一:“官路落花马过,人家高树鶯啼,故里故人何处,夕阳长在楼西。”《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若你等在官路上走,迂迂曲曲,差了二十多里,故此到不及。” 沉从文 《边城》一:“由 四川 过 湖南 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2).犹仕途。 唐 温庭筠 《为人上裴相公启》:“某伶俜弱植,憔悴孤根、词林无 涣水 之文,官路乏 甘陵 之党。” 元 戴良 《送陈同知》诗:“ 东州 有儒生,官路独迷躅。青年结主知,穷老佐州牧。”词语解释:沙路 拼音:shā lù
(1).沙滩上的路;沙石路。 北周 庾信 《望野》诗:“涸渚通沙路,寒渠塞水门。” 唐 孟浩然 《夜归山门歌》:“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 鹿门 。” 宋 陆游 《舟中》诗:“忽听疏鐘知寺近,笑寻沙路上 牛头 。” 元 周权 《秋日》诗:“石脉泉花蘸眼明,竹根沙路旧经行。” 清 李必恒 《﹝乙﹞丑纪灾诗》之七:“归墟迷海口,沙路塞 云梯 。”
(2).指 唐 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唐 李贺 《沙路曲》:“柳瞼半眠丞相树,珮马钉铃踏沙路。” 清 唐孙华 《御笔赐故相李文恪公笃念前劳匾额恭纪》诗之一:“许身直拟学 皋 夔 ,沙路登庸髩已丝。”参见“ 沙堤 ”。
(3).即沙线。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是故海上之兵,无风不战,大风不战,大雨不战,逆风逆潮不战,阴云蒙雾不战,日晚夜黑不战,颶风将至、沙路不熟、贼众我寡、前无泊地皆不战。”参见“ 沙綫 ”。
词语解释:沙堤 拼音:shā dī
(1). 唐 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凡拜相,礼絶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於子城东街,名曰沙堤。” 唐 白居易 《官牛》诗:“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緑槐阴下铺沙堤。昨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后用为典实。指枢臣所行之路。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此去沙堤步稳,调金鼎,七叶貂蝉。”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觅赠》:“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
(2).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 元 乔吉 《满庭芳·渔父词》曲:“沙隄缆船,樵夫问讯,溪友留连。”
词语解释:沙线 拼音:shā xiàn
亦作“ 沙线 ”。 地图上表明航道上暗滩的虚线。因亦指航线上的暗滩。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致徐部郎唐观察朱观察书》:“所用柁水人等更属駑下,并沙线暗礁,亦不諦认,一味省钱,经营日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有一位管带,也不知道他是甚么出身,莫説风涛沙綫一些不懂,只怕连东西南北他还没有分得清楚呢。”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今之深諳海战,能任水弁者,几何人矣!久歷风涛,熟悉沙线,堪胜船主大副二副者,几何人矣!”
见“ 沙綫 ”。词语解释:头路 拼音:tóu lù
(1).门路,能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西游记》第四十回:“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公子不揣,各处央人寻头路。” 鲁迅 《书信集·致宫竹心》:“现在的学校只有减人,毫不能说到荐人的事,所以已没有什么头路。”
(2).指合适的对象。《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我如今另寻一个头路去做新媳妇……你这妮子做个从嫁罢。”参见“ 头脑 ”。
(3).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头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况且是个娇养的女儿,新来的媳妇,摸头路不着,没个是处,终日闷闷过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我看见他面色改常,突然説出这么一句话,连一些头路也摸不着。” 茅盾 《子夜》十六:“ 周仲伟 一看情形不对,却又摸不着头路。”
(4).头发朝不同方向梳理后露出的纹路。《再生缘》第十九回:“头路分开齐似线,青丝巧挽髻时新。”
(5).谓等级最高。 老舍 《四世同堂》六四:“你要时常广播,你就会也到大茶楼和大书场去作生意,你就成了头路角儿。”
词语解释:头脑 拼音:tóu nǎo
(1).脑袋。《后汉书·酷吏传序》:“若其揣挫彊埶,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我方纔在外面走动,很作了几个噁心,头脑子生疼,到了屋里,暖和多了。” 叶圣陶 《隔膜·潜隐的爱》:“二奶奶听到这句话,头脑如突受打击,岑岑地发胀。”
(2).指思考、记忆等能力。 唐 杜牧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诗:“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釤利筋骨轻。”《水浒后传》第六回:“我遁跡多年,未尝下山,并不接见一人,那里有甚么 虎峪寨 ,杀甚 冯指挥 ?好没头脑!”《红楼梦》第一一○回:“他头里作事,何等爽利周到,如今怎么掣肘了这个样儿!我看这两三天连一点头脑都没有,不是老太太白疼了他吗?” 老舍 《赵子曰》第四:“新青年有三畏:畏不强硬,畏不合逻辑,畏没头脑!”
(3).指合适的对象、人才。《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这里也几次问人来,却没这般头脑。”《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待我去世后,多则一年,少则半载,尽你心中拣择个好头脑,自去图下半世受用。”《水浒传》第八回:“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 林冲 误了贤妻。”参见“ 头路 ”。
(4).为首的人。《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这 黄帝 做着个廝杀的头脑,教天下后世习用干戈。”《红楼梦》第五六回:“单你们,有一百也不成个体统。难道没有两个管事的头脑儿带进大夫来?”《黄绣球》第四回:“却説那 张先生 是衙门里的刑书头脑,最有声势。” 叶圣陶 《四三集·多收了三五斗》:“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脑的话?”
(5).指物体顶端。 清 俞作梅 《潮州竹枝词》:“根鬚着处成连理,只是怪他头脑多。”
(6).要旨。《朱子语类》卷六二:“《中庸》工夫,只在‘戒慎恐惧’与‘慎独’。但二者工夫,其头脑又在道不可离处。” 明 唐顺之 《与王体仁书》:“吾数年来日用操鍊中颇见古人学问头脑,四十年散乱精神儘从收拾。”
(7).底细,内情。《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押番不知头脑,出走房门看时, 周三 让他过一步,劈脑后便剁。”《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南陔 出车来,大家惊喜,只是不知头脑。”
(8).借口;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果然 莫翁 在 莫妈 面前,寻个头脑,故意説丫头不好,要卖他出去。”
(9).方言。指零碎物品。《何典》第七回:“无如那个痴囡,已於半月前偷了些衣裳头脑,逃走得不知去向。” 刘半农 注:“头脑犹言零碎。”
(10).见“ 头脑酒 ”。词语解释:夹路 拼音:jiā lù
列在道路两旁。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双闕云竦以夹路,琼臺中天而悬居。” 唐 岑参 《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诗:“駟马映花枝,人人夹路窥。” 宋 苏轼 《同王胜之游蒋山》诗:“夹路苍冉古,迎人翠麓偏。”词语解释:歧路 拼音:qí lù
(1).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岔路。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歧,一本作“ 岐 ”。 唐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霑巾。” 清 梅曾亮 《小盘谷记》:“余尝求小盘谷者。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皆大竹蔽天,多歧路。” 郑泽 《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母唯事尘劳,歧路徒营营。”
(2).错误的道路。如: 小张 虽误入歧路,但在同志们耐心的帮助教育下,他决心改邪归正。词语解释:村路 拼音:cūn lù
乡间小路。 唐 李群玉 《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 明 陈大声 《乐安神·冬景》套曲:“溪桥村路景偏佳,岂惟江上堪图画。”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看他们走了好远,她才转过身子来,沿着一条山边的村路,往 清溪乡 走去。”词语解释:门路 拼音:mén lù
(1).途径;方法;窍门。《汉书·公孙弘传》:“朕嘉先圣之道,开广门路,宣招四方之士。”《朱子语类》卷四二:“《论语》切要处在言仁。言仁处多,某未识门路。日用至亲切处,觉在告 颜子 一章。” 李準 《李双双小传·人比山更高》:“我们山下有的是劳力,将来组织个刨药材队可是个门路。”
(2).特指能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水浒传》第六七回:“ 焦挺 道:‘我多时要投奔大寨入伙,却没条门路。’” 杨朔 《红花草》:“人家城里的门路可大啦。国民党部,县衙门,哪处没人家的亲朋好友,你可惹不起。”
(3).指门。《西游补》第四回:“ 行者 笑道:‘这样城池,难道一个人也没有?既没有人,却又为何造墻?等我细细看去。’看了半晌,实无门路。”
(4).特指路。 沙汀 《卢家秀》:“他眼睛不对头,天一黑就摸不到门路了,老是跌跌绊绊。”词语解释:仙路 拼音:xiān lù
(1).登仙之路。 唐 李赤 《灵墟山》诗:“ 丁令 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2).宫禁中的道路。 唐 沉佺期 《再入道场纪事应制》诗:“行随香輦登仙路,坐近炉烟讲法筵。”词语解释:失路 拼音:shī lù
(1).迷失道路。《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 唐 方干 《初归镜中寄陈端公》诗:“云岛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关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小人失路,茫茫无所之。”
(2).指放弃正道。《楚辞·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3).喻不得志。 汉 扬雄 《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唐 钱起 《送邬三落第还乡》诗:“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清 郑燮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词语解释:迷路 拼音:mí lù
(1).迷失道路。《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后詔书徵 萌 ,託以老耄,迷路东西。” 唐 宋之问 《春日宴宋主簿山亭》诗:“攀巖践苔易,迷路出花难。”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二章:“朝着前头走就行啦,不会迷路的。”
(2).比喻失去正确的方向。 唐 白居易 《刑部尚书致仕》诗:“迷路心迴因向佛,宦途事了是悬车。”
(3).比喻错误的道路。《四游记·哥阁君臣游猎》:“寡人原亦是僊班之人。今寡人失了本来面目,乞天僊大发慈悲,同寡人回朝,指引寡人迷路。”
(4).满路。 唐 温庭筠 《送洛南李主簿》诗:“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
(5).方言。指雾。 清 顾禄 《清嘉录·三朝迷路发西风》:“谚云:‘三朝迷路发西风。’……吾乡谓雾曰迷路,谓雾重,迷不得路逕也。”
(6).内耳的一部分。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词语解释:东路 拼音:dōng lù
(1).犹东方,东部地区。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命僕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初刻拍案惊奇》卷八:“那些嘍囉听得是东路声音,便问道:‘你是那里人?’ 陈大郎 战兢兢道:‘小人是 苏州 人。’”
(2).通往东方的道路。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汎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南朝 宋 颜延之 《还至梁城作》诗:“振策睠东路,倾侧不及羣。”词语解释:乡路 拼音:xiāng lù
指还乡之路。 南朝 梁 沉约 《为柳世隆让封公表》:“还轴归驂,再践乡路。” 唐 欧阳詹 《蜀中将回留辞韦相公》诗:“明晨首乡路,迢递孤飞翼。”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九日》词:“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词语解释:别路 拼音:bié lù
(1).离别的道路。 南朝 陈 徐陵 《秋日别庾正员》诗:“青雀离帆远,朱鳶别路遥。” 唐太宗 《饯中书侍郎来济》诗:“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 清 孙枝蔚 《送王金铉归里》诗:“隔桥车影去,别路马蹄闻。”
(2).岔道。《北史·李景传》:“寻从 史万岁 击 突厥 於 大斤山 ,别路邀贼,大破之。”词语解释:桥路 拼音:qiáo lù
桥上路面。《南齐书·王敬则传》:“良由陂湖宜壅,桥路须通,均夫订直,民自为用。” 唐 杜甫 《敝庐遣兴奉寄严公》诗:“野水平桥路,春沙映竹村。”词语解释:塞路 拼音:sāi lù
充塞道路。言其多。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古者 杨 墨 塞路, 孟子 辞而闢之,廓如也。” 三国 魏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罾缴充蹊,坑穽塞路。”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崩榛塞路,峥嶸古馗。”《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仙娥从后,持宝盖以后随;织女引前,扇香风而塞路。”
(1).边塞的道路。 宋 陆游 《秋晚思梁益旧游》诗:“沧波极目江乡恨,衰草连天塞路愁。” 明 杨巍 《萧关北作》诗:“塞路山难断,胡天云不开。”
(2).见“ 塞芦 ”。
词语解释:塞芦 拼音:sāi lú
席箕草的别名。可供编织用具。《太平广记》卷四○八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席箕草》:“席箕一名塞芦,生北 胡 地。古诗云:千里席箕草。”一本作“ 塞路 ”。词语解释:生路 拼音:shēng lù
(1).活路。亦谓生活的途径、办法。 三国 魏 锺会 《平蜀奏》:“蹊路断絶,走伏无地。臣又手书申喻,开示生路。” 金 元好问 《内翰王公墓表》:“丞相以京城降,城人百万皆有生路,非功德乎?”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注箓司官》:“举人年幸未老,家赤贫而子幼,若拜此命,则一家之生路断矣。”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原来先逃出的人,出东门时,以为总可得着生路;那知迎头还有一枝兵开枪痛击。”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这幽灵似的门庭,必须步出,一个女人,该谋寻自己的生路。”
(2).指转生的机会。《太平广记》卷三八○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郑洁》:“寃係多年,别罪受毕合归,生路无计,伏取裁断。”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殡柩者役于伽蓝》:“我自旅殯此寺,即为伽蓝神拘役,至今未得生路,今获归掩真宅,始神魄自如,而转生有期矣。”
(3).陌生路径。与熟路相对。词语解释:征路 拼音:zhēng lù
征途;行程。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道中》诗之一:“鸣鷄戒征路,暮息落日分。” 唐 皇甫曾 《玉山岭上作》诗:“悠悠驱匹马,征路上连冈。”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引 宋 冲虚居士 《少年游》词:“驱车问征路,赏春风南陌。”词语解释:来路 拼音:lái lù
(1).向这里来的道路。 唐 许浑 《沧浪峡》诗:“红虾青鯽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清 阎尔梅 《出都门往游西山》诗:“陟巔迴视来路封,满天明月收野雾。”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九:“那边,是县里援兵的来路,也是容易切断胡子归路的地方。”
(2).来源。多指经济、人力等所从来的地方。《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只是絶无来路,两口飰食不给,惟恐养他不活,不如等他别寻好处安身。” 叶圣陶 《四三集·一个练习生》:“失业的管帐先生的儿子比黄包车夫的儿子都不如,钱的来路一断绝,就象西风里的苍蝇一样冻僵了,那里读得成什么初级中学。” 毛泽东 《井冈山的斗争》:“如此等类的话,逐渐引起敌军士兵和无出路的下级官长对我们注意,自拔来归的将日益增多,红军扩充,又是一条来路。”
(3).来历。《水浒传》第四七回:“人见他走得差了,来路蹺蹊,报与庄上官人们来捉他。”《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此人来路甚奇, 少卿 兄何不去看看?” 赵树理 《三里湾·回驴》:“你这驴来路不明,我不敢要了!”词语解释:宦路 拼音:huàn lù
犹宦途。 明 王世贞 《吴兴杂兴》诗之五:“ 吴兴 故名都,宦路亦清幽。”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四》:“於是乎一误於抚,再误於剿之垂成,説者且以为行金而脱;继之开府秉鉞,以为 方叔 、 召虎 者,诚与前人不同,然亦闻其久於宦路,善调人情而已。”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诗规性急》:“ 定海 太守 沃泮 ,性褊急,宦路鲜合者。”词语解释:细路 拼音:xì lù
狭小的路径。 唐 杜甫 《山寺》诗:“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明 文徵明 《题画》诗:“盘盘细路入云长,两涯对起悬飞梁。”词语解释:大路 拼音:dà lù
(1).大道。《诗·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子之袪兮。” 郑玄 笺:“路,道。”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诗:“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唐 韩愈 《驽骥赠欧阳詹》诗:“渴饮一斗水,飢食一束芻;嘶鸣当大路,志气若有餘。”
(2).犹正道,正当途径。 巴金 《怀念金仲华同志》:“在他家里,我们是无话不谈的,他并不限制我们,却常常把话题引到大路上去。”
(3).见“ 大輅 ”。
词语解释:大辂 拼音:dà lù
亦作“ 大路 ”。 玉辂。古时天子所乘之车。《书·顾命》:“大輅在宾阶面。” 孔 传:“大輅,玉。” 孔颖达 疏:“《周礼》巾车掌王之五輅: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是为五輅也……大輅,輅之最大,故知大輅玉輅也。”《礼记·乐记》:“所谓大輅者天子之车也。”《史记·齐太公世家》:“ 周襄王 使 宰孔 赐 桓公 文 武 胙、彤弓矢、大路,命无拜。”词语解释:尘路 拼音:chén lù
布满尘土的道路。亦以喻尘俗。 南朝 齐 王融 《谢竟陵王示法制启》:“翔慧烛於昏涂,洒法水於尘路。” 唐 赵嘏 《过喷玉泉》诗:“两京尘路一双鬢,不见玉泉千万秋。” 唐 曹唐 《洛东兰若归》诗:“又归何处去,尘路日苍苍。”词语解释:朝路 拼音:cháo lù
(1).朝廷的品级、品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寺监长官﹞往往以特恩赐金带,朝路混淆,然犹以旧制不敢坐狨。”
(2).指当朝显要。 宋 岳珂 《桯史·宸奎坚忍字》:“辛丑岁,将廷策多士贡名者,或请时事于朝路间,闻其语而不敢形于大对。”词语解释:仕路 拼音:shì lù
(1).进身为官之路。《三国演义》第五九回:“ 操 曰:‘吾与将军之父,同举孝廉,吾尝以叔事之。吾亦与公同登仕路,不觉有年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儒术》:“由此士大夫便渐渐的进身,然终因不切实用,又渐渐的见弃。但仕路日塞,而南北之士的相争却也日甚了。”
(2).指官场。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下:“﹝ 陆虞仲 ﹞自登第后,愈篤学。其在仕路,以风节著。”《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当下母子正在舱门口观看这些船隻慌乱,却见 吴府尹 马船帮上来。夫人即叫丫鬟下帘掩门进去。 吴府尹 是仕路上人,便令人问是何处官府。”词语解释:北路 拼音:běi lù
(1).北方之路。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眷北路以兴思,看东山而怡目。”
(2).泛指北方地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七回:“炒了几个鷄蛋,烙了几张饼,大家围着糊里糊涂吃了,就算一顿。这是北路风光如此。”
(3).特指 新疆 北部地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四:“北路屯田二十三万八千六百餘亩,南路四万九千四百餘亩。”词语解释:夷路 拼音:yí lù
平坦的道路。 晋 潘尼 《赠河阳诗》:“逸驥腾夷路,潜龙跃洪波。” 唐 司空图 《十会斋文》:“闢夷路於前程,遏腾波於沸鼎。”词语解释:川路 拼音:chuān lù
水路。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南朝 宋 谢惠连 《汎南湖至石帆》诗:“轨息陆涂初,枻鼓川路始。”词语解释:樵路 拼音:qiáo lù
打柴人走的小路。 唐 李白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鸣皋 微茫在何处? 五崖 峡水横樵路。” 清 夏锡祚 《自紫蜺涧至旋螺顶》诗:“荒蹊尠人踪,樵路仅可辨。” 应修人 《山里去》诗:“这里有樵路,就迷了也只迷在此山中。”词语解释:阳路 拼音:yáng lù
(1).太阳运行的路线。《宋书·历志下》:“按日行黄道,阳路也,月者阴精,不由阳路,故或出其外,或入其内,出入去黄道不得过六度。八十三日有奇而出,出亦十三日有奇而入,凡二十七日而一入一出矣。”
(2).向南的大道。《文选·左思〈吴都赋〉》:“列寺七里,侠栋阳路。屯营櫛比,解署棊布。” 吕向 注:“向南之道。”《宋书·礼志一》:“今圣图重造,旧章毕新,南驛开涂,阳路修远。”词语解释:径路 拼音:jìng lù
(1).小路。《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径路。” 孔颖达 疏:“为径路,取其山虽高,有涧道也。” 晋 左思 《吴都赋》:“径路絶,风云通。” 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幅巾不拟过城市,欲踏径路开新蹊。”
(2).泛指道路。 三国 魏 曹操 《苦寒行》:“迷惑失径路,瞑无所宿栖。”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十七:“皋兰被径路,青驪逝駸駸。” 唐 李翱 《平赋书》:“方里之内,以十亩为之屋室、径路、牛豚之所息,葱韭菜蔬之所生植,里之家给焉。”
(3).捷径;近路。 宋 岳飞 《奏郾城捷状》:“探得有番贼酋首 四太子 、 龙虎盖天大王 、 韩将军 亲领马军一万五千餘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 郾城 县北二十餘里。”《三国演义》第三三回:“兵贵神速……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但须得识径路者为引导耳。”
(4).比喻私人关系的门路。 宋 叶适 《校书郎王公夷仲墓志铭》:“某叨忝未逾月,便作御史,人不谓有径路乎?”
(5).比喻处世行事的途径。 宋 苏轼 《上张安道养生诀论》:“文章书口诀,多枝辞隐语,卒不见下手径路。” 章炳麟 《哀韩赋》:“死不可趣兮,奔走淫淫之无径路。”
(6). 匈奴 所奉之神名。《汉书·郊祀志下》:“ 云阳 有 径路 神祠,祭 休屠王 也。” 颜师古 注:“ 休屠 , 匈奴 王号也。 径路 神,本 匈奴 之祠也。”词语解释:识路
认识道路词语解释:临路 拼音:lín lù
犹临行。 晋 卢谌 《赠刘琨一首并书》:“亦奚必临路而长号,覩丝而后歔欷哉!” 南朝 宋 鲍照 《放歌行》:“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迴。” 宋 王安石 《驴》诗之一:“临路长鸣有真意, 盘山 弟子久同参。”词语解释:荣路 拼音:róng lù
指仕途。《后汉书·左周黄传论》:“中兴以后,復增敦朴、有道、贤能……清白、敦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难裁。”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謫居今共远,荣路昔同趋。” 宋 陆游 《遣兴》诗:“虚名大似月蟾兔,荣路久如风马牛。”词语解释:水路 拼音:shuǐ lù
(1).水上航行的路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汳水》:“《续述徵记》曰:‘ 刘公 遣 周超之 ,自 彭城 缘 汳 故沟,斩树穿道七百餘里,以开水路。’”《书·禹贡》“达于 河 ” 唐 孔颖达 疏:“《传》云:‘沿 江 入海,自海入 淮 ,自 淮 入 泗 。’是言水路相通,得乘舟经达也。”《水浒传》第十六回:“此去 东京 ,又无水路,都是旱路。”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当时没有从旱路出兵,而是采取的水路,看来是有直捣 幽 燕 ( 安禄山 的根据地)的想法。”
(2).古代皇室贵族出行时,令人前导且洒水于路,谓之“水路”。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设凡贵游出,令一二十人持镀金水罐子前导,旋洒路过车,都人名曰‘水路’。”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公主出降》:“公主出降亦设仪仗行幕,步障水路。凡亲王公主出则有之。皆係街道司兵级数十人,各执扫具、镀金银水桶,前导洒之,名曰‘水路’。”词语解释:霄路 拼音:xiāo lù
(1).指高山上的小路。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峯以启轩”自注:“南悉连岭叠鄣,青翠相接,云烟霄路,殆无倪际。”
(2).云中之路,上天之路。 南朝 梁 沉约 《为柳兖州世隆上旧宫表》:“故能属輦道於天阶,命帝闕於霄路。”《云笈七籤》卷九九:“吉光腾紫气,霄路逸丹天。” 清 冯桂芬 《题蔡庶常殿齐悼亡诗后》诗:“一朝舜华谢,柘饭春幽幽,飇车逝霄路,帘暗珊瑚鉤。”
(3).青云之路。喻仕宦之途。 宋 范仲淹 《祭叶翰林文》:“阔视霄路,直步云庭。”词语解释:野路 拼音:yě lù
(1).村野间道路。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夫县道不通于野,野路不达于邑,骑马乘舟者,必不由也。” 北周 庾信 《明月山铭》:“堤梁似堰,野路疑村。” 明 何景明 《愚庵王公瓖》诗:“野路东流水,空山岁暮云。”
(2).邪道,非正统的行径。 明 袁宗道 《论文上》:“ 空同 ( 李梦阳 )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駡为野路恶道。”参见“ 野路诗 ”。
(3).喻不正当的行径。《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那少妇熬不得,走了野路,出乖露丑,为家门之玷。”
词语解释:野路诗 拼音:yě lù shī
与传统的诗旨诗法相背的诗。 明 代对公安派诗的贬称。 明 袁宏道 《叙姜陆二公同适稿》:“而剽窃成风,万口一响,诗道寝弱。至於今市贾佣儿,争为謳吟,递相临摹,见人有一语出格,或句法事实非所曾见者,则极詆之为野路诗。”词语解释:狭路 拼音:xiá lù
窄小的路。《吴子·料敌》:“险道狭路,可击。” 晋 刘琨 《重赠卢谌》诗:“狭路倾华盖,骇駟摧双輈。”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词:“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盘狭路,拄杖倚墙东。”词语解释:外路 拼音:wài lù
(1). 宋 代以后指各地方行政区划。《宋史·河渠志二》:“今公私财力困匱,惟朝廷未甚知者,赖先帝时封桩钱物可用耳。外路往往空泛,奈何起数千万物料、兵夫,图不可必成之功?”《金史·世宗纪下》:“命随朝六品、外路五品以上职事官,举进士已在仕,才可居翰苑者,试制詔等文字三道,取文理优赡者补充学士院职任。”
(2).外地。 元 石德玉 《紫云庭》第三折:“俺这外路打扮,其实没这异锦轻罗。”《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听他説话,虽带点外路口音儿,却不侉不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但腾出了这后进房子,就应该收拾起来,招呼些外路客帮。”词语解释:泉路 拼音:quán lù
泉下,地下。指阴间。 唐 张说 《冯府君神道碑》:“朱轓象服,宠及泉路,荣其亲兮。”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六:“今则膏肓已逼,气息仅存,泉路非遥,圣时永隔。” 清 周亮工 《哭冯九》诗:“少年无故友,泉路欲谁依。”词语解释:御路 拼音:yù lù
(1).即御道。《晋书·五行志中》:“ 太和 末,童謡曰:‘犁牛耕御路,白门种少麦。’” 唐 王泠然 《汴河柳》诗:“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序》:“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参见“ 御道 ”。
(2).天子的车驾。路,通“ 輅 ”。 唐 宋之问 《扈从登封告成颁应制》诗:“御路迴 中岳 ,天营接 下都 。”
词语解释:御道 拼音:yù dào
供帝王车驾通行的道路。《后汉书·虞延传》:“帝乃临御道之馆亲録囚徒。”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永寧寺 , 熙平 元年 灵太后 胡氏 所立也,在宫前 閶闔门 南一里御道西。” 唐 杜甫 《伤春》诗之三:“烟尘昏御道,耆旧把天衣。”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 扬州 御道,自 北桥 始。”词语解释:贤路 拼音:xián lù
指贤者仕进的机会。 汉 刘向 《列女传·楚庄樊姬》:“妾闻 虞丘子 相 楚 十餘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一:“在疚妨贤路,再升上宰朝。” 宋 苏舜钦 《杜公求退第五表》:“若未容臣去,终无成功;徒尔素餐,但塞贤路。” 清 龚自珍 《汉朝儒生行》:“上言乞禁兵,下言避贤路。”词语解释:分路 拼音:fēn lù
(1).谓分道而行。《北齐书·琅邪王俨传》:“ 魏氏 旧制,中丞出,清道,与皇太子分路行。” 宋 陆游 《秋思》诗:“桑竹成阴不见门,牛羊分路各归村。”
(2).犹路途。 唐 刘长卿 《瓜洲驿奉饯张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却复宪台充贺兰大夫留后使之岭南时侍御先在淮南幕府》诗:“梅花分路远, 扬子 上潮宽。”词语解释:海路 拼音:hǎi lù
(1).海上航道。《南齐书·陈显达传》:“犴噬之刑,四剽於海路;家门之衅,一起於中都。”《新五代史·吴越世家·钱鏐》:“﹝ 钱鏐 ﹞始由海路入贡京师。”
(2).海上行程。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十:“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词语解释:活路 拼音:huó lù
(1).可通行的道路。 晋 法显 《佛国记》:“﹝小船﹞若值伏石则无活路。”《水浒传》第四七回:“不问路道阔狭,但有白杨树的转湾便是活路,没那树时都是死路。” 老舍 《骆驼祥子》二:“假如这真是 磨石口 的话,兵们必是绕不出山去,而想到山下来找个活路。”
(2).能够生活下去的办法。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这廝每败坏风俗,搅的俺一家儿不成活路。” 田汉 《梅雨》:“现在不是保全一两个人的时候。必须要大家联结得紧紧的才有活路。”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二章:“﹝ 嘎子爹 ﹞虽然一年起早贪黑,辛苦到头,粮食落不下多少,可是要失去这几亩租地,就更没有一点儿活路。”
(3).犹门路。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九出:“它又更没活路,你又更没亲故,盘缠怎生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还是求自家屋里或者有些活路,也未可知。”
(4).比喻说话做事时所持的可以进退回旋的立场。 清 李渔 《玉搔头·奸图》:“但凡乖人做事,都要站在活路上,不可向了一边,背了一边,到后来没有退步。”
(5).泛指各种体力劳动。亦指针线等手工活。《醒世姻缘传》第五九回:“既是捻出丫头去了,这丫头的活路就该他做。”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到十八岁的时候,他已经对庄稼活路样样精通了。”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七:“大小姐多半在她的房间里,同 春兰 、 吴大娘 、 李大娘 等说笑,摆龙门阵,做活路。”
(6).指(牲口)干活的本领。 李古北 《农村奇事》:“人们跟守住一个病人一样,小声地谈论着老驴早先的好活路。”《小说选刊》1981年第7期:“这牲口活路没说的。”词语解释:半路 拼音:bàn lù
(1).路程中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孙承公 狂士,每至一处,赏翫累日,或回至半路却返。” 唐 韩愈 《雨中寄张籍》诗:“放朝还不报,半路蹋泥归。” 杨朔 《海市》:“原来就是那船主怀恨在心,不知怎么摸到了我们活动的航线,向敌人告了密,才把我们半路截住。”
(2).比喻事情进行中间。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童年》:“就这样,我离开了私塾。学校半路也进不去。”如:因为有事,他半路退出了会场。词语解释:子路 拼音:zǐ lù
(1). 仲由 的字。 春秋 时 鲁国 卞 人, 孔子 弟子。性情直爽,勇敢,事亲孝,闻过则喜,长于政治。曾为 季孙氏 家臣,后任 卫 大夫 孔悝 邑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害。《吕氏春秋·审己》:“水出於山而走於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於野而藏於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 子路 揜雉而復释之。” 汉 班昭 《东征赋》:“惕觉寤而顾问兮,想 子路 之威神。” 唐 韩愈 《知名箴》:“昔者 子路 ,惟恐有(又)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
(2).后作为勇士的代称。《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半千 子路 ,五百金刚,人人有举鼎威风,个个负拔山气概。”
(3).熊的别名。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熊无穴,或居大树孔中。东土呼熊为‘子路’。”词语解释:桃源路 拼音:táo yuán lù
(1).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唐 孟浩然 《高阳池送朱二》诗:“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 松子 家。” 宋 辛弃疾 《水龙吟·题雨岩》词:“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清 纳兰性德 《海棠春》词:“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雀飞处。”参见“ 桃花源 ”。《白雪遗音·南词·乌啼花落》:“临别订期赠肺腑,缘何心口不相同。莫不是,另觅桃源路,许久全无信一封,害得我小侍儿报花无心赏。”参见“ 桃源洞 ”。
(2).指通往美人住处的路。 南唐 冯延巳 《酒泉子》词:“陇头云,桃源路,两魂销。”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挑灯夜半自嘆吁,几回梦入桃源路,须再聘沉鱼美姿。”
词语解释:桃源洞 拼音:táo yuán dòng
(1).洞名。在今 浙江省 天台县 北。相传 东汉 时, 刘晨 、 阮肇 到 天台山 采药迷路,误入 桃源洞 遇见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冥录》。后因以指男女幽会的仙境。 唐 韩偓 《六言》诗之三:“忆泪因成别泪,梦游常续心游。 桃源洞 口来否?絳节霓旌久留。”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我与你笑相从,再休提误入 桃源洞 。”
(2).在 湖南省 桃源 县西南 桃源山 下,又名 秦人洞 , 白马洞 ,相传是 东晋 陶渊明 所记桃花源的遗址。词语解释:清路 拼音:qīng lù
(1).清洁的道路。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三国 魏 应璩 《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按轡清路,周望山野。”
(2).使道路清净。古制帝王或大臣出巡时清扫道路,驱散行人。 三国 魏 阮籍 《奏记诣曹爽》:“乞降期会,以避清路。”《梁书·到溉传》:“﹝ 到溉 ﹞冠履十年一易,朝服或至穿补,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词语解释:觉路 拼音:jué lù
佛教语。谓成佛的道路。《〈禅宗永嘉集〉序》:“慧门广闢,理絶色相之端;觉路遥登,跡晦名言之表。”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寳筏渡迷川。”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 子瞻 ,你只会啟他人觉路,反不能豁自己迷途,可笑可笑!”词语解释:远路 拼音:yuǎn lù
(1).遥远的道路。《韩非子·大体》:“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於远路,旌旗不乱於大泽。” 汉 苏武 《诗》之四:“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明 高启 《樵》诗:“山中朝佩斧,远路入烟箩。”
(2).远地。 姚雪垠 《长夜》一:“当枪声响过不久,官路上出现了一群奇怪的远路客人。” 沉从文 《边城》一:“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词语解释:平路 拼音:píng lù
(1).平坦的道路。《楚辞·远游》:“召 黔羸 而见之兮,为余先乎平路。” 汉 张衡 《南都赋》:“总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 南朝 齐 谢朓 《送远曲》:“方衢控龙马,平路骋朱轮。”
(2).见“ 平露 ”。
词语解释:平露 拼音:píng lù
瑞木名。古谓官位得人即生。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贤不肖位不相踰则平露生于庭。平露者,树名也,官位得其人则生,失其人则死。”露,一本作“ 路 ”。《宋书·符瑞志下》:“平露,如盖,以察四方之政。” 唐 无名氏 《平露赋》:“惟 唐 累庆,唯天眷命,植平露之殊祥,表吾君之睿圣。”《应群芳谱·木谱十三》谓平露一名平虑。词语解释:青云路 拼音:qīng yún lù
喻高位或谋求高位的途径。 唐 张乔 《别李参军》诗:“静想青云路,还应寄此身。”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白日圜文》:“未得青云路,且坐白日圜。”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白雪》曲高,青云路阻。”词语解释:言路 拼音:yán lù
(1).旧指人臣向朝廷进言的途径。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 操 欲迷夺时明,杜絶言路。”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首更詔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餘人。”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南北科道官亦交章论劾 泽 阻塞言路。”
(2).指向政府或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或批评的途径。 鲁迅 《准风月谈·“商定”文豪》:“笔头也是尖的,也要钻。言路的窄,现在也正如活路一样,所以只好对于文艺杂志广告的夸大,前去刺一下。” 邓小平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我们要广开言路,广开才路。”
(3).指言官。 宋 吕陶 《辞免左司谏表》:“向自郎曹,擢居言路,徒更岁月,何补涓埃!” 元 陈天祥 《论卢世荣奸邪状》:“卑职食禄居官,任当言路,舍此不言,将復何用!” 明 夏允彝 《幸存录》卷上:“后以天旱肆宥,言路屡以为请,释戍 定海 。”词语解释:载路 拼音:zài lù
满路。《诗·大雅·生民》:“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朱熹 集传:“载,满也。满路,言其声之大也。” 晋 左思 《魏都赋》:“餘粮栖亩而弗收,颂声载路而洋溢。”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威令首涂,仁风载路。” 清 归庄 《城陷后二十日访得兄子益孙所在抱之以归口占四绝句》之四:“三日啼飢声载路,赖渠裹饭进王孙。”词语解释:季路 拼音:jì lù
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他也是孔子的弟子,季氏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