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语上声 [yǔ,语言][chǔ chú,居住、处理,动形词]屿[详注1][yǔ,给予][yǔ,赐予][详注2][jǔ][详注3][zhù][duō]峿[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諿[详注4]汿


注1:去 墟上声。《集韵》彻也。又藏也。《前汉·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注》去,收藏也。又《集韵》或作弆。《前汉·陈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皆藏弆以为荣。《注》弆,亦藏也。
注2:御 《类篇》偶举切,驭上声。止也。《左传·襄四年》季孙不御。《注》御,止也。《释文》御,鱼吕反。 又鲁邑名。《左传·襄二十二年》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注》御叔,鲁御邑大夫。《释文》御,鱼吕反。
注3:作 zuò,音阻。《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注4:鐻 音巨。与簴同。钟鼓之柎也。《史记·秦始皇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
末字词组
鸡距笔距严距蹠距虚距障距滑距抵距
相距拔距脱距轨距踊距隔距投石拔距视距
金距后距定距蔸距株距销距投石超距行距
觜距跋距腾距角距间距撑距旅距牚距
钩距牙距锋距九距违距抵距峰距奚距
超距焦距闲距凤距鸷距差距浚距石距
双距盘距蹲距螺距麟角凤距深闭固距离距 

词语解释:鸡距  拼音:jī jù
(1).雄鸡的后爪。借指短锋的毛笔。 唐 白居易 《鸡距笔赋》:“故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 宋 梅尧臣 《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韜。” 宋 晁迥 《清风十韵》:“健资鸡距笔,偷撼兽鐶扉。”
(2).为毛笔名。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器用》:“ 山谷 诗‘ 宣城 变样蹲鸡距, 诸葛 名家捋鼠鬚’,皆笔名。”
词语解释:相距  拼音:xiāng jù
(1).对峙。距,通“ 拒 ”。《史记·商君列传》:“军既相距, 卫鞅 遗 魏 将 公子卬 书。”《新五代史·杂传四·赵犨》:“是时, 梁 将 刘鄩 等与 庄宗 相距 澶 魏 之间,兵数败。” 宋 曾巩 《阆州张侯庙记》:“侯( 张飞 )以智勇为将,号万人敌,当 蜀 之初,与 魏 将 张郃 相距於此。”
(2).相隔;相互间距离。 明 宋濂 《玉兔泉联句》引:“独予父子与 孟兼 居 越 西,相距仅半舍。” 清 俞樾 《右台仙馆笔记》卷一:“舟沿洲而行,相距纔数武,见洲上有一人与舟并行,迟速适相等。”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是愤怒》:“从城外的家到城里的办公处,相距约莫有一里光景路。”
词语解释:金距  拼音:jīn jù
装在斗鸡距上的金属假距。《左传·昭公二五年》:“ 季 郈 之鸡。 季氏 介其鸡, 郈氏 为之金距。” 杨伯峻 注:“《説文》:‘距,鸡距也。’……即鸡跗蹠骨后方所生之尖突起部,中有硬骨质之髓,外被角质鞘,故可为战鬭之用。 郈氏 盖于鸡脚爪又加以薄金属所为假距。” 唐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君不能狸膏金距学鬭鸡。” 王琦 注引 高诱 曰:“金距,施金芒於距也。”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斗鸡》:“其金距也,薄刃如爪,凿枘於鸡距,奋击之,始一挥距,或至断头。”
词语解释:觜距  拼音:zī jù
(1).禽鸟的嘴和爪甲。 晋 左思 《吴都赋》:“羽族以觜距为刀鈹,毛羣以齿角为矛鋏。” 晋 张华 《鹪鹩赋》:“翰举足以冲天,觜距足以自卫。”
(2).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语本 汉 张衡 《东京赋》:“ 秦政 利觜长矩,终得擅场。”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子时专场夸觜距,余始张军严韅靷。”《旧唐书·朱敬则传》:“万姓皆戴爪牙,无人不属觜距。”
词语解释:钩距  拼音:gōu jù
(1).亦作“ 鉤拒 ”。古代的一种兵器。《墨子·备穴》:“为铁鉤距长四尺者,财自足,穴彻,以鉤客穴。” 岑仲勉 简注:“既通敌穴,即以铁钩距钩敌方作穴之工兵。 史树青 等曾説:‘ 四川 出土的铁器中,有 汉 钩镶一件,在《武梁祠石刻》中,我们曾见过这样的武器, 刘熙 《释名》説:“两头曰鉤,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鉤引。”但据《墨子·鲁问篇》説:“ 公输班 作鉤距。”其作用是“退者鉤之,进者拒之”……我们推测就是展览会中陈列的钩镶,钩拒是它的别名而已。’”《墨子·鲁问》:“ 公输子 自 鲁 南游 楚 ,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鉤拒之备,退者鉤之,进者拒之。”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杨锐》:“比寇至,船二百餘艘抵岸,为鉤距所破。”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公输般 ﹞造了钩拒,教 楚王 和 越 人打仗。”
(2).古代连弩车弩机的部件。《墨子·备高临》:“筐大三围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轮厚尺二寸。鉤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长六尺。”
(3).辗转推问,究得情实。《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尤善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準,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鉤,致;距,闭也。使对者无疑,若不问而自知,众莫觉所由以闭,其术为距也。”《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惟 重荣 自能鉤距,凡有争讼,多廷辩之。”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行之以鉤距之法,用之以罗织之罪。”
(4).犹机谋。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屏山 以为 李 有鉤距, 刘 谈论锋出,皆惮之。”《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 竦 娶 杨氏 ,颇工笔札,有鉤距。”
(5).指钓钩。 唐 元稹 《估客乐》诗:“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鲸。钩距不敢下,下则牙齿横。” 傅尃 《钓诗》:“隈谭既失用,钩距竟成虚。”
词语解释:超距  拼音:chāo jù
跳跃。古代练习武功的一种活动。《管子·轻重丁》:“男女当壮,扶輦推舆,相睹树下,戏笑超距,终日不归。”《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王翦 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清 吴伟业 《送山东耿中丞青藜》诗:“幕中壮士争超距, 稷下 高贤共唱酬。”
词语解释:双距  拼音:shuāng jù
雄鸡两脚后突出部分。争斗时用以刺对方。 汉 刘桢 《斗鸡》诗:“丹鷄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汉 应瑒 《斗鸡》诗:“双距解长綵,飞踊超敌伦。”
词语解释:笔距  拼音:bǐ jù
犹笔锋。 宋 石介 《三豪诗送杜默师雄》:“ 师雄 二十二,笔距狞如鹰。”参见“ 笔锋 ”。
词语解释:笔锋  拼音:bǐ fēng
(1).毛笔的尖端。 唐 方干 《卢卓山人画水》诗:“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
(2).诗文书画所表露的气势、锋芒。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两説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唐 李白 《草书歌行》:“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 中山 兔。”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讽刺的笔锋和刻毒的描写,对于敌人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宽恕的。”
(3).笔画的锋芒。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九》:“《阴符经序》则 蔡君謨 以为 柳 书之最精者,云善藏笔锋。”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米襄阳论题榜字》:“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
词语解释:拔距  拼音:bá jù
亦作“ 拔拒 ”。 比腕力。一说,跳跃。古代的一种练武活动。《汉书·甘延寿传》:“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投石拔距絶於等伦,尝超踰羽林亭楼,由是迁为郎。”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投石,以石投人也。拔距,即下超踰羽林亭楼是也。’…… 师古 曰:‘投石, 应 説是也。拔距者,有人连坐相把据地,距以为坚而能拔取之,皆言其有手掣之力,超踰亭楼,又言其趫捷耳,非拔距也。今人犹有拔爪之戏,盖拔距之遗法。’” 晋 左思 《吴都赋》:“袒裼徒搏,拔距投石之部。” 唐 皮日休 《〈鹿门隐书〉序》:“然后世之君,犹有喜角觝而忘政,爱拔拒而过贤者。” 宋 司马光 《李牧》诗:“椎牛饗壮士,拔距养奇才。” 清 赵翼 《行园即景》诗:“海上漫传着翅人,军前已掩拔距卒。”
词语解释:后距  拼音:hòu jù
(1).雄鸡、雉等的足后突出如趾的部分。《淮南子·兵略训》:“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
(2).亦作“ 后拒 ”。居后以抗击敌人的部队。《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时 汉 军正 任文 将兵屯 玉门关 ,为贰师后距。” 颜师古 注:“后距者,居后以距敌。”《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会 魏 主召兵还, 英 使老弱先行,自将精兵为后拒,遣使与 懿 告别。”《金史·宗望传赞》:“既取 信德 ,留兵守之,以为后距,此岂轻者耶。” 明 李东阳 《五丈原》诗:“侯归上天多旧伍, 羽 为前驱 飞 后拒。”
词语解释:跋距  拼音:bá jù
腾跃,跳越。 唐 杨师道 《奉和圣制春日望海》:“搴旗羽林客,跋距少年场。”
词语解释:牙距  拼音:yá jù
(1).犹爪牙。《新唐书·郭张王苏等传赞》:“ 唐 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为之牙距也。” 清 魏源 《苗疆敕建傅巡抚祠碑铭》:“脱其牙距,定其狘惊,犯也仇寇,驯也孩婴。”
(2).喻矫健有力的笔势。《晋书·索靖传》:“﹝ 索靖 ﹞又作《草书状》,其辞曰:‘……凌鱼奋尾,蛟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牙距。’”
词语解释:焦距  拼音:jiāo jù
由球面镜或透镜的中心到主焦点的距离。 水运宪 《祸起萧墙》:“你把焦距定远了,背景看得清清楚楚,可是面前这个人头就模糊得没一点轮廓。”参见“ 焦点 ”。
词语解释:焦点  拼音:jiāo diǎn
(1).指光线经折射或反射后的交点。一般指主焦点。
(2).某些与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有特殊关系的点。如椭圆的两个焦点到椭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和是一个常数。
(3).比喻事情或道理引人注意的集中点。 胡适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大家的眼光与心力注射的焦点,究竟只在儒家的几部经书。” 茅盾 《子夜》九:“估量着他每一句话的斤两,同时就感到目前的交涉非常棘手。 赵伯韬 所坚持的一项,正就是 吴荪甫 不肯让步的焦点。”
词语解释:盘距  拼音:pán jù
盘踞。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张目四顾,山河如死,匪种之盘距如故,国民之堕落如故。”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西还,归乎吾祖国,人民则犹是其屈伏也;风俗则犹是其委靡也;匪种之政府,且犹是其盘距而施厥专制也。”
词语解释:严距  拼音:yán jù
锐利的鸡距。鸡距,鸡跗蹠骨后方所生的尖突物,相斗时用来刺对方。 三国 魏 曹植 《斗鸡篇》:“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觜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词语解释:脱距  拼音:tuō jù
抜掉鸡距。比喻去其利器而挫败之。语出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四军齐作,殷其如阜,或拔其角,或脱其距,长驱洋洋,无有齟齬。” 清 宋琬 《诏狱行》:“神奸脱距竞葅醢,亦有然脐当路衢。”
词语解释:定距  拼音:dìng jù
纺织时按规定的间隔放进或抽出
词语解释:腾距  拼音:téng jù
犹跳跃。 清 朱彝尊 《迈陂塘·寄龚蘅圃》词:“西堂冷,孔翠应凋锦羽,鹿麑高下腾距。”
词语解释:锋距  拼音:fēng jù
犹锋芒。距,鸡爪后突出如趾的尖骨,相斗时以刺对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时 房 方盛气,其锋距亦劲,臺省为之结舌。”
词语解释:闲距  拼音:xián jù
亦作“间距”。 两者之间的距离。《新民晚报》1991.7.24:“‘热岛’里高楼林立,人口稠密,住宅间距狭窄,此处气温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词语解释:蹲距  拼音:dūn jù
犹蹲立。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下》:“ 长春桥 界 迎恩河 及 保障湖 之间,桥内为 迎恩河 ,桥外为 保障湖 ,白石甃基,刻奇兽蹲距。”
词语解释:蹠距  拼音:zhí jù
指鸡爪。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动》:“主鸡者想其蹠距,奏曰:‘此鸡实有弟,长趾善鸣,前岁卖之 河北 军将,获钱二百万。’”
词语解释:轨距  拼音:guǐ jù
铁路轨道上两股钢轨头部内侧间的距离。有标准轨距、宽轨距和窄轨距。我国铁路采用标准轨距。
词语解释:蔸距  拼音:dōu jù
两蔸作物之间的距离;株距。
词语解释:角距  拼音:jiǎo jù
(1).牛角与鸡距。比喻武器或精锐部属。 唐 韩愈 《曹成王碑》:“ 希烈 北取 汴 郑 ,东略 宋 ,围 陈 ,西取 汝 ,薄 东都 。王坐南方北向,落其角距。”
(2).比喻党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士人无赖》:“至 正德 初, 刘瑾 用事, 焦芳 、 张綵 为之角距。” 清 钱谦益 《钱公神道碑铭》:“公禽其爪牙,落其角距。案 徐宣 之家属,弃市 东海 ,捕 侯览 之宾客,陈尸 济阴 。”
词语解释:九距  拼音:jiǔ jù
亦作“ 九拒 ”。 多次抵抗。《墨子·公输》:“ 公输盘 九设攻城之机变, 子墨子 九距之。”《旧唐书·李密传》:“ 达 ﹝ 段达 ﹞等助 桀 为虐,婴城自固,梯衝乱舞,徒设九拒之谋;鼓角将鸣,空凭百楼之险。”
词语解释:凤距  拼音:fèng jù
凤凰腿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比喻好看而不适用的东西。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晚又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学,知之譬如麟角凤距,何必用之。”
词语解释:螺距  拼音:luó jù
螺旋的一个螺纹上的一点与相邻螺纹上相应点之间的距离
词语解释:虚距  拼音:xū jù
超地平线雷达直接测得的回波延迟时间所对应的距离
词语解释:踊距  拼音:yǒng jù
亦作“踊距”。 跳跃。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尸绕树踊距,至晓乃抱木不动。”
词语解释:株距  拼音:zhū jù
同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植株之间的距离。
词语解释:间距  拼音:jiān jù
间隔的距离
词语解释:违距  拼音:wéi jù
见“ 违拒 ”。
词语解释:违拒  拼音:wéi jù
亦作“ 违距 ”。 违抗;不服从。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序:“是岁 齐明 作相,疑论未决,密驰表疏,劝徵 慧景 ,折简而召,必不违拒。” 南朝 梁 江淹 《萧拜相国齐公十郡九锡章》:“违距以深,追增怵迫。” 元 无名氏 《谢金吾》楔子:“如有违拒者,依律论罪。”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説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么?”
词语解释:鸷距  拼音:zhì jù
踟躇不前貌。《管子·小问》:“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鷙距。” 尹知章 注:“鷙,疑也;距,止也。其役烦,则疑而止也。” 郭沫若 等集校:“‘鷙距’,当以声求之,殆犹趦趄或踟躇。”一说,“鷙”当为“騺”字之误。“騺距”皆止。见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管子八》“来者鷙距”。
词语解释:麟角凤距  拼音:lín jiǎo fèng jù
麟的角,凤的爪。比喻稀罕珍贵,但又未必用得上的事物。
词语解释:障距  拼音:zhàng jù
阻塞;隔绝。《韩非子·难三》:“ 鲁哀公 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隣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
词语解释:隔距  拼音:gé jù
针织机 3.8 厘米针座中的针数
词语解释:销距  拼音:xiāo jù
消除抗拒。谓不用兵。《史记·律书》:“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
词语解释:撑距  拼音:chēng jù
亦作“撑距”。 见“ 撑拒 ”。
词语解释:撑拒  拼音:chēng jù
亦作“撑拒”。亦作“撑距”。
(1).撑持;支撑。 汉 蔡琰 《悲愤诗》:“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唐 柳宗元 《问答·晋问》:“其高壮则腾突撑拒,聱岈鬱怒。”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战马嘶鸣失主归,横尸撑距无能识。”
(2).抵抗;反抗。 宋 岳珂 《桯史·万春伶语》:“揖者不服,撑拒滕口。” 清 唐孙华 《观宴高丽使臣》诗:“ 隋 唐 屡驾未成功,终凭絶塞相撑拒。”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二章:“ 倪克荣 各部,小有撑拒,即冰消瓦解。”
(3).挣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忽其人蹶然而走,以手作撑拒状。” 鲁迅 《坟·人之历史》:“高山之颠,实见鱼贝,足为故海之徵,而化石为形,大率撑拒惨苦,人可知其变之剧矣。”
词语解释:抵距  拼音:dǐ jù
见“ 觝拒 ”。
词语解释:抵拒  拼音:dǐ jù
抗拒;抵制。 前蜀 韦庄 《小将张彦射虎歌》:“鸣弦霹靂越幽阻,往往依林犹抵拒。”《朱子语类》卷六九:“‘闲邪’,莫是为防闲抵拒那外物,使不得侵近否?”《秦併六国平话》卷上:“恐被攻击,孤城难以抵拒。” 梁启超 《瓜分危言》第一章:“故相持不下,持均势之策,相与暗中抵拒。”
觝拒:亦作“ 觝距 ”。抵触抗拒。《诗·陈风·株林》“匪适 株林 、从 夏南 ” 汉 郑玄 笺:“言我非之 株林 ,从 夏氏 子南 之母,为淫泆之行,自之他耳。觝拒之辞。”《急就篇》卷四“谗諛争语相觝触” 唐 颜师古 注:“有争语者常相觝距而击触也。”
词语解释:差距  拼音:chā jù
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特指距离某种标准的差别程度。如:有差距;找差距。
词语解释:深闭固距  拼音:shēn bì gù jù
紧紧闭关,坚决抵制。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絶之,欲以杜塞餘道,絶灭微学。” 宋 王安石 《与赵卨书》:“我深闭固距,使彼不得安息。”亦作“ 深闭固拒 ”。 清 魏源 《拟进呈〈元史新编〉序》:“以金匱石室进呈乙览之书而视同阴谋,深闭固拒。”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自 长和国 至 大理国 ,对内地朝廷采深闭固拒的态度,政治上很少有往来。”
词语解释:滑距  拼音:huá jù
飞机螺旋桨的有效螺距及其平均几何螺距之差,常以后者的百分比来表示
沿着断层面两点的实际相对位移,这两点以前是邻接的,各在断层的一侧
词语解释:投石拔距  拼音:tóu shí bá jù
见“ 投石超距 ”。
词语解释:投石超距  拼音:tóu shí chāo jù
古代军中的习武练功活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王翦 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司马贞 索隐:“超距,犹跳跃也。” 宋 李纲 《辞免知枢密院事》:“猛将辐凑,各喋血乘胜之有闻;壮士云屯,皆投石超距之可用。”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请於常廪之外多储金钱,以赏其用命者,以作其投石超距之气。”亦作“ 投石拔距 ”。《汉书·甘延寿传》:“投石拔距,絶於等伦。”亦省作“ 投石 ”。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闕投石之猛志,无飞矢之丽辞。”
词语解释:投石超距  拼音:tóu shí chāo jù
古代军中的习武练功活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王翦 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司马贞 索隐:“超距,犹跳跃也。” 宋 李纲 《辞免知枢密院事》:“猛将辐凑,各喋血乘胜之有闻;壮士云屯,皆投石超距之可用。”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请於常廪之外多储金钱,以赏其用命者,以作其投石超距之气。”亦作“ 投石拔距 ”。《汉书·甘延寿传》:“投石拔距,絶於等伦。”亦省作“ 投石 ”。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闕投石之猛志,无飞矢之丽辞。”
词语解释:旅距  拼音:lǚ jù
亦作“ 旅拒 ”。
(1).聚众抗拒;违抗。《后汉书·马援传》:“若大姓侵小民,黠 羌 欲旅距,此乃太守事宜。” 王先谦 集解:“旅距,聚众相拒耳。”《周书·异域传上论》:“彊则旅拒,弱则稽服。” 宋 陆游 《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万一未至尽如所传,虏人尚敢旅拒,遗民未能自拔,则我师虽众,功亦难必。” 章炳麟 《四惑论》:“此明以死为自然规则,不可旅距矣。”
(2).抵住,顶着。 前蜀 贯休 《冬末病中作》诗之二:“胸中有一物,旅拒復攻击。向下还上来,唯疑是肺石。”
(3).矫健貌。 宋 范成大 《胭脂井》诗之三:“腰支旅拒更神游, 桃叶山 前水自流。”
词语解释:峰距  拼音:fēng jù
见“ 峯岠 ”。
词语解释:峰岠  拼音:fēng jù
亦作“峰距”。 犹岳峙。比喻人品高洁刚正。《晋书·卞壸传》:“时 王导 以勋德辅政, 成帝 每幸其宅,尝拜 导 妇 曹氏 。侍中 孔坦 密表不宜拜。 导 闻之曰:‘ 王茂弘 駑痾耳,若 卞望之 之巖巖, 刁玄亮 之察察, 戴若思 之峰岠,当敢尔邪!’”按,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下》作“ 卞望之 之峯距”。 余嘉锡 笺疏引 陈仅 《扪烛脞存》:“峯距,犹岳峙也。言其高峻,使人不可近。”
词语解释:浚距  拼音:jùn jù
语出《书·益稷》:“濬畎澮,距川。”谓深挖沟浍,使通河海。后以“濬距”引申指兴修水利。 清 齐召南 《书〈吴鉴斋传〉后》诗:“我朝勤政理,濬距恤民瘼。”
词语解释:离距  拼音:lí jù
距离。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此程度之离距为何如,决之不待智者。”
词语解释:抵距
见“ 觝拒 ”。
词语解释:抵拒  拼音:dǐ jù
抗拒;抵制。 前蜀 韦庄 《小将张彦射虎歌》:“鸣弦霹靂越幽阻,往往依林犹抵拒。”《朱子语类》卷六九:“‘闲邪’,莫是为防闲抵拒那外物,使不得侵近否?”《秦併六国平话》卷上:“恐被攻击,孤城难以抵拒。” 梁启超 《瓜分危言》第一章:“故相持不下,持均势之策,相与暗中抵拒。”
觝拒:亦作“ 觝距 ”。抵触抗拒。《诗·陈风·株林》“匪适 株林 、从 夏南 ” 汉 郑玄 笺:“言我非之 株林 ,从 夏氏 子南 之母,为淫泆之行,自之他耳。觝拒之辞。”《急就篇》卷四“谗諛争语相觝触” 唐 颜师古 注:“有争语者常相觝距而击触也。”
词语解释:视距  拼音:shì jù
能看见一个物体的最远距离
词语解释:行距  拼音:háng jù
相邻两行植株的距离。 唐 启宇 《中国农史稿》第六章第四节:“移栽方面,桑、苧、茶的移栽,如掘区作埂、划定行距、开沟……等项有了一定的规律。”
词语解释:牚距  拼音:chēng jù
亦作“ 牚拒 ”。
(1).抗争;对抗。《汉书·匈奴传下》:“单于 舆 骄,谓 遵 、 颯 曰:‘…… 莽 卒以败而 汉 復兴,亦我力也;当復尊我!’ 遵 与相牚距,单于终持此言。” 颜师古 注:“牚……音丈庚反,又丑庚反。”
(2).指声音相激荡。《文选·马融〈长笛赋〉》:“波散广衍,实可异也;牚距劫遻,又足怪也。” 刘良 注:“声烈而繁,若相凌距以相击触。”
(3).支撑,枕藉。《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斩截无孑遗,尸骸相牚拒。”
词语解释:奚距  拼音:xī jù
亦作“ 奚詎 ”。 岂,难道。《韩非子·难四》:“ 燕噲 虽举所贤,而同於用所爱, 卫 奚距然哉?”《孔子家语·三恕》:“故子从父命,奚詎为孝?臣从君命,奚詎为贞?”
词语解释:石距  拼音:shí jù
(1).古代封禅时等距离安放的碑状石头。《旧唐书·礼仪志一》:“外设石封,高九尺,上加石盖。周设石距十八,如碑之状。”
(2).见“ 石矩 ”。
词语解释:石矩  拼音:shí jǔ
亦作“ 石距 ”。 章鱼的一种。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石矩亦章举之类,身小而足长,入盐乾烧食极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四·章鱼》﹝集解﹞引 苏颂 曰:“章鱼、石距二物,似乌贼而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