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首字词组
跗萼跗萼载韡跗蹠跗面跗注   
跗鄂跗蹋跗骨跗萼连晖跗萼联芳   

词语解释:跗萼  拼音:fū è
亦作“ 跗蕚 ”。
(1).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 北周 王褒 《送观宁侯葬》诗:“刑茅广裂地,跗蕚盛开繁。”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庭芳万本,跗萼交映,如公之家肥炽而昌也。” 清 乐钧 《耳食录·张碧云》:“阴阳者互结之根株,男女者同开之跗萼。”
(2).亦作“ 跗鄂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 拊 ”,亦作“ 跗 ”,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 赵郡 以跗蕚之亲,当顾命之重,高揖则宗社易危,去恶则人神俱泰。” 唐 李峤 《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欣跗萼之有序,庆宗社之弥隆。” 宋 曾巩 《喜二弟侍亲将至》诗:“鸿雁峨峨并羽仪,棠棣韡韡联跗鄂。”
词语解释:跗鄂  拼音:fū è
见“ 跗萼 ”。
词语解释:跗萼  拼音:fū è
亦作“ 跗蕚 ”。
(1).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 北周 王褒 《送观宁侯葬》诗:“刑茅广裂地,跗蕚盛开繁。”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庭芳万本,跗萼交映,如公之家肥炽而昌也。” 清 乐钧 《耳食录·张碧云》:“阴阳者互结之根株,男女者同开之跗萼。”
(2).亦作“ 跗鄂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 拊 ”,亦作“ 跗 ”,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 赵郡 以跗蕚之亲,当顾命之重,高揖则宗社易危,去恶则人神俱泰。” 唐 李峤 《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欣跗萼之有序,庆宗社之弥隆。” 宋 曾巩 《喜二弟侍亲将至》诗:“鸿雁峨峨并羽仪,棠棣韡韡联跗鄂。”
词语解释:跗萼载韡  拼音:fū è zǎi wěi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郑玄 笺:“鄂足得华之光明,则韡韡然盛兴者,喻弟以敬事兄,兄以荣覆弟,恩义之显亦韡韡然。” 孔颖达 疏:“言兄弟和睦实强盛而有光暉也……言兄弟相亲则致荣显也。”因用以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 唐 萧颖士 《有竹》诗之六:“友僚萃止,跗蕚载韡。”参见“ 跗萼 ”。
词语解释:跗萼  拼音:fū è
亦作“ 跗蕚 ”。
(1).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 北周 王褒 《送观宁侯葬》诗:“刑茅广裂地,跗蕚盛开繁。”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庭芳万本,跗萼交映,如公之家肥炽而昌也。” 清 乐钧 《耳食录·张碧云》:“阴阳者互结之根株,男女者同开之跗萼。”
(2).亦作“ 跗鄂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 拊 ”,亦作“ 跗 ”,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 赵郡 以跗蕚之亲,当顾命之重,高揖则宗社易危,去恶则人神俱泰。” 唐 李峤 《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欣跗萼之有序,庆宗社之弥隆。” 宋 曾巩 《喜二弟侍亲将至》诗:“鸿雁峨峨并羽仪,棠棣韡韡联跗鄂。”
词语解释:跗蹋  拼音:fū tà
以足踏地;以足顿地。舞蹈的一种姿势。《文选·傅毅〈舞赋〉》:“及至回身还入,迫於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 李周翰 注:“跗蹋,足蹋地也……舞之势也。”
词语解释:跗蹠  拼音:fū zhí
鸟类的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通常没有羽毛,表皮角质鳞状。
词语解释:跗骨  拼音:fū gǔ
蹠骨和胫骨之间的骨,构成脚跟和脚面的一部分,由七块小骨组成。(图见〖骨骼〗)
词语解释:跗面  拼音:fū miàn
脚面。
词语解释:跗萼连晖  拼音:fū è lián huī
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周书·李贤传赞》:“遂得任兼文武,声彰内外,位高望重,光国荣家,跗蕚连暉,椒聊繁衍,冠冕之盛,当时莫比焉。”参见“ 跗萼 ”。
词语解释:跗萼  拼音:fū è
亦作“ 跗蕚 ”。
(1).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 北周 王褒 《送观宁侯葬》诗:“刑茅广裂地,跗蕚盛开繁。”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庭芳万本,跗萼交映,如公之家肥炽而昌也。” 清 乐钧 《耳食录·张碧云》:“阴阳者互结之根株,男女者同开之跗萼。”
(2).亦作“ 跗鄂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 拊 ”,亦作“ 跗 ”,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 赵郡 以跗蕚之亲,当顾命之重,高揖则宗社易危,去恶则人神俱泰。” 唐 李峤 《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欣跗萼之有序,庆宗社之弥隆。” 宋 曾巩 《喜二弟侍亲将至》诗:“鸿雁峨峨并羽仪,棠棣韡韡联跗鄂。”
词语解释:跗注  拼音:fū zhù
古代的一种军服。《左传·成公十六年》:“ 楚子 使 工尹襄 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 杜预 注:“跗注,戎服。若袴而属於跗,与袴连。”《国语·晋语六》:“ 鄢 之战, 郤至 以韎韦之跗注,三逐 楚平王 卒。” 韦昭 注:“跗注,兵服。自要以下,注於跗。”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二:“ 华不注 ,‘不’音‘跗’。跗注,戎服,山形似之,故以为名也。”
词语解释:跗萼联芳  拼音:fū è lián fāng
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 唐 王维 《谢弟缙新授左散骑常侍状》:“不材之木,跗萼联芳。断行之雁,飞鸣接翼。”参见“ 跗萼 ”。
词语解释:跗萼  拼音:fū è
亦作“ 跗蕚 ”。
(1).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 北周 王褒 《送观宁侯葬》诗:“刑茅广裂地,跗蕚盛开繁。”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庭芳万本,跗萼交映,如公之家肥炽而昌也。” 清 乐钧 《耳食录·张碧云》:“阴阳者互结之根株,男女者同开之跗萼。”
(2).亦作“ 跗鄂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 拊 ”,亦作“ 跗 ”,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论》:“ 赵郡 以跗蕚之亲,当顾命之重,高揖则宗社易危,去恶则人神俱泰。” 唐 李峤 《洛州昭觉寺释迦牟尼佛金铜瑞像碑》:“欣跗萼之有序,庆宗社之弥隆。” 宋 曾巩 《喜二弟侍亲将至》诗:“鸿雁峨峨并羽仪,棠棣韡韡联跗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