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末字词组
麟趾遗趾疏趾玄趾趾趾雕趾斮趾右趾
玉趾余趾石趾蹼趾跰趾糟趾断趾行趾
山趾鼎趾趼趾雄趾利趾骈趾命趾坝趾
交趾步趾足趾颠趾跂趾鹰趾系趾基趾
举趾方趾下趾脚趾踠趾游趾圆颅方趾 
三趾岩趾林趾顶趾跟趾崖趾圆顶方趾 

词语解释:麟趾  拼音:lín zhǐ
(1).麟足。《汉书·武帝纪》:“詔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 陇首 ,获白麟以馈宗庙, 渥洼水 出天马, 泰山 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蹏以协瑞焉。’”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获白麟,有马瑞,故改铸黄金如麟趾褭蹏以协嘉祉也……’ 武帝 欲表祥瑞,故普改铸为麟足马蹏之形以易旧法耳。”后以之为金锭的名称。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八:“麟趾褭蹄式可寻,何须番舶献其琛?”
(2).《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郑玄 笺:“喻今公子亦信厚,与礼相应,有似於麟。”后以“麟趾”作喻。(1)比喻有仁德、有才智的贤人。 晋 陆云 《答孙显世》诗之七:“志拟龙潜,德配麟趾。” 唐 陆贽 《册杞王妃文》:“克茂鹊巢之规,叶宣麟趾之美。” 清 全祖望 《经史问答·大学中庸孟子问目答卢镐》:“然其成 文 武 之德者大,破斧缺斨之恫,不足以玷其麟趾騶虞之仁也。”(2)比喻子孙昌盛。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族茂麟趾,宗固盘石。” 宋 苏轼 《赐彰化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宗晟上表乞还职事不允诏》:“朕方庆瓜瓞之茂,而欲观麟趾之应。” 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天祐 宋 室,螽斯麟趾之庆,当必有期。”
(3).比喻高贵的行迹。 晋 傅咸 《赠何劭王济》诗:“岂不企高踪,麟趾邈难追。”
(4).《诗·周南·麟之趾》的简称。 清 钱谦益 《工科给事中方有度授徵仕郎制·母程氏仍前赠》:“《麟趾》之诗,咏公子信厚之德。” 清 张廷玉 《杂兴》诗:“《騶虞》有仁心,《麟趾》中规矩。”
(5).同“ 麟止 ”。 宋 陈亮 《〈三国纪年〉序》:“故自麟趾以来,上下千五六百年,其变何可胜道,散诸天地之间,学者自为纷纷矣。”
词语解释:玉趾  拼音:yù zhǐ
(1).对人脚步的敬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幸有 袁生 ,时步玉趾。樵苏不爨,清谈而已。” 宋 司马光 《奉同范景仁宋次道太常致斋韩廷评维见过为诗谢之》:“如何枉玉趾,及门失相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先生,余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
(2).白嫩如玉的脚。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凝霜凋朱颜,寒泉伤玉趾。” 南朝 梁 沉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裾开见玉趾,衫薄映凝肤。”
词语解释:山趾  拼音:shān zhǐ
亦作“ 山址 ”。 山脚。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咸》:“原出陵足,行於山趾。” 唐 李翱 《独孤常侍墓志》:“公寿何迫,百年中止,丧车东去,託骨山趾。” 元 邓牧 《伯牙琴·雪窦游志》:“次 妙高臺 ,危石突巖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 清 顾炎武 《北岳辨》:“ 恒山 之绵亘几三百里,而 曲阳 之邑於平地,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里。”
词语解释:交趾  拼音:jiāo zhǐ
亦作“ 交阯 ”。 原为古地区名,泛指 五岭 以南。 汉武帝 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 广东 、 广西 大部和 越南 的北部、中部。 东汉 末改为 交州 。 越南 于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建国后, 宋 亦称其国为 交趾 。《礼记·王制》:“南方曰蛮, 雕题 、 交趾 。”《汉书·武帝纪》:“遂定 越 地,以为 南海 、 苍梧 、 鬱林 、 合浦 、 交阯 、 九真 、 日南 、 珠厓 、 儋耳郡 。” 宋 赵汝适 《诸蕃志·交趾国》:“ 交趾 ,古 交州 ,东南薄海,接 占城 ,西通 白衣蛮 ,北抵 钦州 ,歷代置守不絶。”
词语解释:举趾  拼音:jǔ zhǐ
(1).举足;抬脚。《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朱熹 集传:“举趾,举足而耕也。” 汉 刘向 《列女传·齐桓卫姬》:“今妾望君举趾高、色厉、音扬,意在 卫 也。” 明 方孝孺 《上巳约友登南楼》诗:“曷不一举趾,纵望渊与岑。”
(2).指举动。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举趾为世人之所则,动脣为天下之所传。”
词语解释:三趾  拼音:sān zhǐ
(1).指三足乌。 晋 左思 《魏都赋》:“莫黑匪乌,三趾而来仪;莫赤匪狐,九尾而自扰。”《隋书·音乐志上》:“三趾晨仪,重轮夕映。”详“ 三足乌 ”。
(2).指天、地、人鬼之礼。《文选·班固〈幽通赋〉》:“ 嬴 取威於 伯 仪兮, 姜 本支乎三趾。”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 姜 , 齐 姓也。趾,礼也。 齐 , 伯夷 之后, 伯夷 为 虞舜 典天、地、人鬼之礼也。”
词语解释:三足乌  拼音:sān zú wū
(1).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为 西王母 取食之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张守节 正义引 张楫 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 西王母 取食。”
(2).古代传说中的神鸟。祥瑞之鸟。《东观汉记·章帝纪》:“三足乌集 沛国 ,白鹿、白兔、九尾狐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湿水》:“又按《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周书·明帝纪》:“丙申, 顺阳 献三足乌。八月甲子,羣臣上表称庆。”亦省作“ 三足 ”。《后汉书·班固传》:“甘露宵零於丰草,三足轩翥於茂树。” 李贤 注引《古今注》:“ 元和 二年,甘露降 河东 ,三足乌集 沛国 。” 晋 成公绥 《乌赋》:“若乃三足德灵,国有道则见,国无道则隐。”
(3).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日中之三足鸟。 汉 王充 《论衡·说日》:“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响共命鸟,金牓双廻三足乌。” 仇兆鳌 注引 黄生 曰:“金榜廻乌,犹云日射黄金牓。三足乌,即日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无端三足乌,团团光烁烁。安得 后羿 弓,射此一轮落。”亦省作“ 三足 ”。 唐 柳宗元 《跂乌词》诗:“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妬尔令尔疾。”
词语解释:遗趾  拼音:yí zhǐ
(1).犹遗迹。《宋史·隐逸传·张愈》:“有峯千仞,有溪数曲, 广成 遗趾, 吴兴 高躅。” 元 袁桷 《次韵瑾子过梁山泺三十韵》:“飘飘愧陈人,歷歷见遗趾。”参见“ 遗迹 ”。
(2).同“ 遗址 ”。 明 陈宏绪 《寒夜录》卷中:“ 吴彩鸞 仙蹟在吾郡 紫极宫 ,今 写韵轩 其遗趾也。” 清 厉鹗 《元西天元兴寺钟题名跋》:“五寺又递湮矣,今遗趾已不可考。”
词语解释:遗迹  拼音:yí jì
亦作“ 遗跡 ”。亦作“ 遗蹟 ”。
(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 邕 ( 蔡邕 )作《篆势》曰:‘鸟遗跡, 皇頡 循。’” 唐 柳宗元 《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 周公 告诫 成王 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 禹 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 胤 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 宋 苏轼 《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 湘东 碑。” 宋 苏辙 《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 河 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 虞集 《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 登封县 有观象、测景二臺,乃 周公 营 洛邑 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在 翠微峰 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3).犹遗墨。《北史·崔宏传》:“﹝ 崔宏 ﹞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 丹徒 盗发 晋 郗曇 墓,大获 晋 右军将军 王羲之 书及诸名贤遗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杜羔 ﹞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宋 王谠 《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 苏轼 《墨宝堂记》:“ 毗陵 人 张君 希元 ,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 唐 李石 《续博物志》: 陶隐居 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 焦山 《瘞鹤铭》,皆其遗迹。”
(4).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国语·楚语下》:“ 灵 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 注:“ 灵王 不君,罢弊 楚 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5).谓忘乎形迹。《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 郭象 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 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 遗迹 ”。
词语解释:余趾  拼音:yú zhǐ
犹遗址。 唐 杜牧 《朱坡》诗:“ 汉 馆留餘趾, 周 臺接故蹊。”
词语解释:鼎趾  拼音:dǐng zhǐ
鼎之三足。 宋 曾巩 《道山亭记》:“城之中三山:西曰 闽山 ,东曰 九仙山 ,北曰 粤王山 。三山者鼎趾立。”
词语解释:步趾  拼音:bù zhǐ
(1).《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宠灵 楚国 ……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后因谓迈步为步趾。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所亲一何篤,步趾慰我身。”《晋书·成公绥传》:“逍遥携手,踌躇步趾。”
(2).犹追随。 唐 杜甫 《赠郑十八贲》诗:“步趾咏 唐虞 ,追随饭葵堇。”
词语解释:方趾  拼音:fāng zhǐ
方形的脚。多与“圆颅”、“圆顶”对举或连用,表示人的特征。亦借指人。《晋书·怀帝愍帝纪赞》:“圜颅尽仆,方趾咸僵。” 鲁迅 《三闲集·文学的阶级性》:“人是同样的是圆顶方趾,要吃饭,要睡觉。”参见“ 方趾圆颅 ”。
词语解释:方趾圆颅  拼音:fāng zhǐ yuán lú
方形脚、圆形头为人的特征,因以指人。《南史·陈纪上·高祖》:“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趾圆颅,万不遗一。”《陈书·高祖纪上》作“方足圆颅”。
词语解释:岩趾  拼音:yán zhǐ
山脚。 宋 王安石 《九井》诗:“捫萝挽蔦到巖趾,仰见吹泻何峥嶸。”
词语解释:疏趾  拼音:shū zhǐ
古代祭祀用的肥雉。
词语解释:石趾  拼音:shí zhǐ
石砌的基址。趾,通“ 址 ”。 明 唐顺之 《建陈渡石桥记》:“桥故以石为之,其始作与其既毁而易之以木,皆不知在何时,今独有石趾在耳。”
词语解释:趼趾  拼音:jiǎn zhǐ
生趼的脚趾。喻艰苦跋涉。 宋 杨万里 《遍游庐山示万杉长老大琏》诗:“病眸贪穷眺,趼趾怯周歷。”
词语解释:足趾  拼音:zú zhǐ
脚指头。亦借指脚。 晋 左思 《吴都赋》:“暨其幽遐独邃,廖廓闲奥,耳目之所不该,足趾之所不蹈。” 清 吴敏树 《游大云山记》:“明晨下山,下行易,惟不可望,恐欲坠,亦顿撼苦足趾痛。”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六二:“在 日本 居住期间,那足趾分作两枝的 日本 布袜真是方便。”
词语解释:下趾  拼音:xià zhǐ
指物体的根底部分。《文选·马融〈长笛赋〉》:“秋潦漱其下趾兮,冬雪揣封乎其枝。” 李周翰 注:“趾,根也。” 晋 潘岳 《相风赋》:“踞神兽于下趾,栖灵鸟于上标。” 南朝 梁 沉约 《霜来悲落桐》诗:“上峯百丈絶,下趾万寻悬。”
词语解释:林趾  拼音:lín zhǐ
林木的根。《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之一》:“落英陨林趾,飞茎秀陵乔。” 李善 注:“ 杜预 《左氏传》注曰:‘趾,足也。’”
词语解释:玄趾  拼音:xuán zhǐ
传说中山名。《楚辞·天问》:“ 黑水 玄趾 , 三危 安在?” 王逸 注:“ 玄趾 三危 皆山名也,在西方,黑水出 昆仑山 也。” 唐 柳宗元 《天对》:“ 黑水 淫淫,穷于 不姜 。 玄趾 则北, 三危 则南。”
词语解释:蹼趾  拼音:pǔ zhǐ
鹅鸭之类的脚。因其趾间有蹼,故称。 何其芳 《画梦录·雨前》:“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
词语解释:雄趾  拼音:xióng zhǐ
指大脚。
词语解释:颠趾  拼音:diān zhǐ
(1).脚朝上头朝下。谓颠倒失所。《易·鼎》:“初六,鼎颠趾。” 王弼 注:“鼎之为物,下实而上虚。而今阴在下,则是为覆鼎也;鼎覆则趾倒矣。” 孔颖达 疏:“趾,足也……初六居《鼎》之始,以阴处下,则是下虚上实而鼎足倒矣。故曰鼎颠趾矣。”
(2).翻倒,倒转。 清 赵翼 《子才过访草堂见示近年游天台雁荡黄山匡庐罗浮诸诗流连竟喜赋》诗之二:“颠趾倘不虞,虀粉付一落。”
词语解释:脚趾  拼音:jiǎo zhǐ
脚前端的分支。
词语解释:顶趾  拼音:dǐng zhǐ
头顶与足踵。借指全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而其为人,鄙不文,顶趾无雅骨。”
词语解释:趾趾  拼音:zhǐ zhǐ
足尖轻轻着地行走的声音。 宋 洪迈 《夷坚甲志·解三娘》:“顷之又来,羣从者皆闻履声趾趾然。”
词语解释:跰趾  拼音:bèng zhǐ
足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为一指。跰,通“ 駢 ”。 南唐 谭峭 《化书·耳目》:“跰趾可以割,陷吻可以补,则是耳目可以妄设,形容可以伪置。”
词语解释:利趾  拼音:lì zhǐ
善走。一说,与“利跂”同。出众。《吕氏春秋·简选》:“ 吴 闔庐 选多方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 范耕研 注:“利趾,善走者。” 陈奇猷 校释:“以为前陈之士卒,何必定是善走者?此‘利趾’当即‘利跂’……谓突出於众者三千人也。”
词语解释:跂趾  拼音:qí zhǐ
踮起脚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曾文正公奏天津教案答□□□书》:“侧闻舆论,无不翘首跂趾,以瞻经纶。”
词语解释:踠趾  拼音:wǎn zhǐ
屈足;蜷脚。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驥騄踠趾而不驰,则追风之迅不形。”
词语解释:跟趾  拼音:gēn zhǐ
脚后跟。《文选·张衡〈思玄赋〉》:“执彫虎而试象兮,阽 焦原 而跟趾。”旧注:“跟,踵也。《尸子》又曰:‘ 莒国 有石 焦原 者,广五十步,临百仞之谿, 莒国 莫敢近也。有以勇见 莒子 者,独却行齐踵焉,所以称於世。’”《后汉书·张衡传》作“跟止”。
词语解释:雕趾  拼音:diāo zhǐ
犹雕脚。 晋 陆云 《盛德颂》:“戎寇蛮夷之墟,雕趾 肃慎 之国,莫非皇臣。”
词语解释:糟趾
糟蹋;蹂躏
词语解释:骈趾  拼音:pián zhǐ
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 许地山 《危巢坠简·归途》:“她想起大妞儿底左脚有个骈趾,于是把尸体底袜子除掉,试摩着看。”
词语解释:鹰趾  拼音:yīng zhǐ
如鹰之栖止。形容威武。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十:“其人虎踞而鹰趾,当敌将众,威怒自倍,见利即前,不顾其后。”
词语解释:游趾  拼音:yóu zhǐ
犹游踪。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诗》之一:“壁立无寸肤,何从寄游趾。”
游走。 南朝 宋明帝 《明德颂》:“鵷鶵耀仪,騶虞游趾。”
词语解释:崖趾  拼音:yá zhǐ
山崖的基部。
词语解释:斮趾  拼音:zhuó zhǐ
砍断脚趾。谓暴虐滥刑。《后汉书·董卓传论》:“夫以刳肝斮趾之性,则羣生不足以厌其快。”
词语解释:断趾  拼音:duàn zhǐ
斩断足趾。古代的一种肉刑,断左趾者轻,断右趾者重。《新唐书·刑法志》:“﹝ 太宗 谓侍臣曰:﹞‘肉刑,前代除之久矣,今復断人趾,吾不忍也。’……於是除断趾法。”
词语解释:命趾  拼音:mìng zhǐ
谓步行。 明 高攀龙 《武林游记》:“ 汝定 益卿 清兴遄飞,鼓余仍勿舟而命趾。”
词语解释:系趾  拼音:xì zhǐ
以铁镣锁足的刑罚。《后汉书·朱穆传》:“太学书生 刘陶 等数千人诣闕上书讼 穆 曰:‘……臣愿黥首繫趾,代 穆 校作。’” 李贤 注:“繫趾谓釱其足也,以铁著足曰釱也。”
词语解释:圆颅方趾  拼音:yuán lú fāng zhǐ
圆头方足。《淮南子·精神训》:“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后即以“圆颅方趾”指人。 孙中山 《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圆颅方趾,同为社会之人。”
词语解释:圆顶方趾  拼音:yuán dǐng fāng zhǐ
同“ 圆首方足 ”。 清 龚自珍 《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彼非圆顶方趾、父母所生之民耶?”
词语解释:右趾  拼音:yòu zhǐ
谓砍掉右足。 汉 代酷刑之一。《后汉书·明帝纪》:“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死罪入縑二十匹,右趾至髡钳城旦舂十匹。” 李贤 注引《汉书音义》:“右趾谓刖其右足。”《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太后比三日幸 洛阳 ,録囚徒,理出死罪三十六人,耐罪八十人,其餘减罪死右趾已下至司寇。”
词语解释:行趾  拼音:xíng zhǐ
(1).犹行迹。足迹。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吴留村》:“ 留村 在 无锡 既膺殊遇,夙驾将行, 锡 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者……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
(2).指行动的踪迹。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谨探访富有票首逆 沉克诚 ,去岁潜隐京师南城外,行趾无定。”
词语解释:坝趾  拼音:bà zhǐ
大坝下游面和坝基间的接触线
词语解释:基趾  拼音:jī zhǐ
亦作“ 基阯 ”。亦作“ 基址 ”。
(1).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左传·宣公十一年》:“令尹 蔿艾猎 城 沂 ……议远邇,略基趾,具餱粮,度有司,事三旬而成。” 杜预 注:“趾,城足。” 唐 元稹 《古社》诗:“古社基阯在,人散社不神。”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旧闻其子 择言 ( 蔡择言 )亲道之。后见诸郡兵火之后,瓦砾堆积,不能尽去,因葺以为基址者甚多,因悟 蔡氏 所见。”
(2).指一地之范围。《宋书·州郡志二》:“ 宋武帝 欲开拓 河 南,绥定 豫 土。九年,割 扬州 大江以西, 大雷 以北,悉属 豫州 , 豫 基址因此而立。”
(3).喻事业的根基、根本。《后汉书·仲长统传》:“今欲张太平之纪纲,立至化之基趾。” 唐 韩愈 《寄卢仝》诗:“苗裔当蒙十世宥,岂谓貽厥无基阯?” 杜笃生 《新湖南》:“是故国家之土地,乃人民根着之基址也,非政府之私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