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2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足以足称足成足干足趺足印足够足尺加二
足数足食足充足钱足金足月足实足律即留
足言足算足意足民足礼足轮足青足律律
足音足茧足衣足备足岁足趾足陌钱足尺
足下足踏足兵足智足年足床足额足尽
足迹足高足信足己足吝足恭足音空谷足布
足多足心足容足步足曲足共足食足兵足弹陀
足力足底足陌足厌足缠足壮足食丰衣足弓
足观足趼足足足兴足指足色足高气扬足彀
足用足履足见足谷翁足大足胫足高气强足帆

词语解释:足以  拼音:zú yǐ
完全可以;够得上。《孟子·梁惠王上》:“是心足以王矣。” 宋 曾巩 《戚元鲁墓志铭》:“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於世用。” 刘半农 《小诗·记老友申无量语》之一:“冥空的理想足以陷我于‘徒自苦’,但若随便找个人来我就更苦了。”
词语解释:足数  拼音:zú shù
(1).实足的数额。《醒世姻缘传》第十回:“两个把与 晁大舍 看了,只得一一应承,差了人各处当舖钱桌,分头寻觅足色足数金银,分文不少,託得二人交付进去。”《醒世姻缘传》第六六回:“糶了十六石絶细的稻米,得了三十二两银子,足数足色。”
(2).犹作数,算数。 郭沫若 《豕蹄·孟夫子出妻》:“师母,你不去,好么?我刚才的话是不足数的。”
词语解释:足言  拼音:zú yán
谓用完美的文采夸饰言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仲尼 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陆德明 释文:“足,将住反。”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李轨 注:“足言,夸毗之辞。”
词语解释:足音  拼音:zú yīn
脚步声。《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逕、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 明 杨慎 《东望楼》诗:“穹谷无足音,远水无归舟。” 清 魏源 《皇朝经世文编五例》:“矧夫适用之文,无分高下之手。或邇言巷议,涓流輒裨高深;或大册鸿编,足音寥同空谷。” 瞿秋白 《文艺杂著·那个城》:“只隐隐的听着蹬蹬的足音。”
词语解释:足下  拼音:zú xià
(1).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韩非子·难三》:“今足下虽强,未若 知氏 ; 韩 魏 虽弱,未至如其在 晋阳 之下也。”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昔称吾於 颖川 ,吾常谓之知言。”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於吾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与足下俱系北大同学,而令戚又系余之同乡,彼此素无仇隙。”
(2).脚底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足下躡丝履,头上玳瑁光。” 唐 冯贽 《云仙杂记·飞云履》:“ 乐天 着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朱府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谓真之进步,在于己之足下。”
(3).指脚底板上。《汉书·宣帝纪》:“﹝ 宣帝 ﹞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燿。” 颜师古 注:“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4).足所立之处。《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喻指身边。《宋书·夷蛮传·诃罗陀国》:“所遣二人,一名 毗纫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词语解释:足迹  拼音:zú jì
亦作“ 足蹟 ”。
(1).脚印;行踪。《庄子·胠篋》:“足跡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 汉 桓宽 《盐铁论·诛秦》:“舟车所通,足迹所及,靡不毕至。” 唐 韩愈 《送李翱》诗:“虽云有追送,足跡絶自兹。” 明 吴宽 《汤媪传》:“性更恬淡,贵富家未尝有足蹟。” 夏之栩 《片断的回忆》:“他们的足迹踏遍了 沙滩 周围的大街小巷。”
(2).足可追踪。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汉武帝 《秋风辞》,足跡骚人。”
见“ 足跡 ”。
词语解释:足多  拼音:zú duō
足以称美。《史记·游侠列传序》:“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宋 曾巩 《卫尉寺丞致仕金君墓志铭》:“盖君之质与其恕,又有足多者如是也。” 陈源 《文化的交流》:“我 中华 物质虽不及他国,而文化之优异有足多者。”
词语解释:足力  拼音:zú lì
(1).力量足;力气大。《国语·晋语九》:“ 瑶 之贤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彊毅果敢则贤。”
(2).两腿的力气;脚力。《尸子》卷下:“夫买马不论足力,以白黑为仪,必无走马矣。” 宋 陈亮 《北山普济院记》:“ 金华 固多佳山水,而游者往往依浮屠、 老子 之宫以穷其足力之所至。”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洞有三个,最高的一个叫 朝真洞 ,洞中泉流跟 冰壶 、 双龙 上下相贯通,我因为足力不济,没有到。”
词语解释:足观  拼音:zú guān
(1).足以看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及 赵灵 胡 服,而 季父 争论; 商鞅 变法,而 甘龙 交辨:虽宪章无算,而同异足观。”
(2).值得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文》“兹本百王之谋,盖出於此” 翁元圻 注引 清 全祖望 曰:“ 邓润甫 与 曾南丰 ,皆 旴江先生 弟子,其文亦有足观,以附丽 荆公 ,遂无称道之者。”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至于 清 朝禁书,则民元革命后就是宝贝,即使并无足观的著作,也常要百余元至数十元。”
词语解释:足用  拼音:zú yòng
(1).财用富足。《周礼·天官·宰夫》:“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詔冢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 孙诒让 正义:“ 江永 云,足用谓度支有方而用不匱。” 晋 干宝 《晋纪总论》:“仁以厚下,俭以足用。”《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玉姐 説:‘你们这等没天理, 王公子 三万两银子,俱送在我家。若不是他时,我家东也欠债,西也欠债,焉有今日这等足用?’”
(2).足够应用;足供驱使。《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公孙渊 ﹞自以为控弦十万,奔走足用,信能右折 燕 齐 ,左振 扶桑 ,凌轢沙漠,南面称王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韩信周瑜》:“ 刘备 见 瑜 ,恨其兵少。 瑜 曰:‘此自足用, 豫州 但观 瑜 破之。’”
(3).足以;可以。《孟子·公孙丑下》:“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 齐 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 镜机子 曰:‘驰骋足用荡思,游猎可以娱情。’”
(4).耐用。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今古方言大略》:“以物之足用者曰见。”按, 吴 方言中称物之耐用为见用。
词语解释:足称  拼音:zú chēng
值得称道。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全 赵 之袨服丛臺,方此为劣 临淄 之挥汗成雨,曾何足称。”《隋书·王韶元岩等传赞》:“ 元巖 王韶 ,任当彼相,并见严惮,莫敢为非,謇諤之风,有足称矣。”
词语解释:足食  拼音:zú shí
(1).食粮丰足。《孙子·九地》:“掠於饶野,三军足食。” 晋 傅玄 《陈要务疏》:“夫家足食,为子则孝,为父则慈,为兄则友,为弟则悌,天下足食则仁义之教可不令而行也。”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陆梳山居家制用》:“其有田少而用广者,但当清心俭素,经营足食之路。”参见“ 足食足兵 ”。
(2).足够吃,足够食用。《左传·宣公十二年》:“闻 晋 师既济,王欲还,嬖人 伍参 欲战。令尹 孙叔敖 弗欲,曰:‘昔岁入 陈 ,今兹入 郑 ,不无事矣。战而不捷, 参 之肉其足食乎?’”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老莱子》:“ 老莱子 亦随其妻至於 江 南而止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词语解释:足食足兵  拼音:zú shí zú bīng
粮食、军备充足。《论语·颜渊》:“ 子贡 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亮 数外出, 琬 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唐 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盐铁使制》:“我国家乘十一圣之区宇,提亿兆人之生齿,而曰不能足食足兵,朕甚懵焉。” 清 龚自珍 《御试安边绥远疏》:“以边安边何如?曰:常则不仰餉於内地十七省,变则不仰兵於 东三省 。何以能之?曰:足食足兵。”亦作“ 足兵足食 ”。 宋 胡錡 《耕禄稿·代田万顷到任谢表》:“秉戈执耒,宜为足兵足食之思;牧马饭牛,盍讲且战且耕之政。” 王闿运 《与曾侍郎言兵事书》:“足兵足食,严罚从其后,而人自为守矣。”
词语解释:足算  拼音:zú suàn
安全数得上;确实数得上。意谓足可称道。《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路粹 、 杨修 ,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 、 邯郸 ,亦含论述之美;有足算焉。” 宋 孔武仲 《庙下候风呈同行》诗:“来之岂为益,去亦未足算。”
词语解释:足茧  拼音:zú jiǎn
见“ 足趼 ”。
词语解释:足趼  拼音:zú jiǎn
亦作“ 足茧 ”。亦作“ 足蠒 ”。 脚掌因磨擦而生出的硬皮。喻指跋涉辛劳。 唐 元载 《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自西徂东,足趼头蓬,简稽衣食,赋政理戎。”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宋 苏轼 《与梁先舒焕泛舟得临酿字》诗之一:“故人轻千里,足蠒来相寻。” 明 杨慎 《恩遣戍滇纪行》诗:“衣廑何暇拂,足茧不能休。”
词语解释:足踏  拼音:zú tà
踏脚。一般安放于床榻之前,供人上下时踏脚之用。 蒋和森 《风萧萧》一:“贵人一进来,也不跟谁打招呼,对肃立在那里的 李 胡 二人连正眼也没瞧一下,只是漫不经意地往铺着锦茵的大榻上一坐,随即一伸腿,把双脚搁在一个做工细巧的红木雕花足踏上。”
词语解释:足高  拼音:zú gāo
举步高远。形容高傲自大。《国语·周语下》:“今 晋侯 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视远,日絶其义;足高,日弃其德。”《左传·襄公三十年》:“不慼而愿大,视躁而足高,心在他矣。”
词语解释:足心  拼音:zú xīn
(1).满足之心。亦谓满足心意。《墨子·亲士》:“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醒世姻缘传》第一百回:“依随着他,上庙就去上庙,游山就去游山,耍金鱼池,看 韦公寺 ,风魔了个足心足意。” 孙犁 《白洋淀纪事·小胜儿》:“这一顿饭, 小金子 吃的很多,两碗挂面四个鸡蛋全吃了,还有点不足心的样子。”
(2).脚底板的中心。《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济北王 阿母自言足热而懣,臣 意 告曰:‘热蹶也。’则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后汉书·酷吏传·黄昌》:“ 昌 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义理一·手足心》:“人之足心,涌泉穴,通肾气,肾属水,水性静也,故抓之心畏惧而怕痒也。”
词语解释:足底  拼音:zú dǐ
(1).脚底板。《元史·方技传·李杲》:“ 陕 帅 郭巨济 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 杲 以长针刺骫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
(2).脚底下。 明 吴承恩 《约庵周公升南京刑部尚书障词》:“足底阳春行处满,袖中经济拈来别。” 清 袁于令 《楚江情·护姬北上》:“仰天长笑出门去,应知足底是天涯。”
词语解释:足趼  拼音:zú jiǎn
亦作“ 足茧 ”。亦作“ 足蠒 ”。 脚掌因磨擦而生出的硬皮。喻指跋涉辛劳。 唐 元载 《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自西徂东,足趼头蓬,简稽衣食,赋政理戎。”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宋 苏轼 《与梁先舒焕泛舟得临酿字》诗之一:“故人轻千里,足蠒来相寻。” 明 杨慎 《恩遣戍滇纪行》诗:“衣廑何暇拂,足茧不能休。”
词语解释:足履  拼音:zú lǚ
鞋子。《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 秦始皇帝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 临洮 。”
词语解释:足成  拼音:zú chéng
补足凑成。 唐 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上灯,与食, 长吉 从婢取书,研墨迭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陈衍 《元诗纪事·用字谜》注:“《敬斋古今黈》……尝闻‘用’字谜,既久,止记一二句,今为足成之云云。” 叶圣陶 《一个青年》:“吟了好几年而终于不曾足成的断句‘秋花当砌有衰意’,向来以为颇足表现感秋的怀抱,今年也忘得干干净净了。”
词语解释:足充  拼音:zú chōng
充足。 唐 韩愈 《潮州谢孔大夫状》:“穷州使宾罕至,身衣口食,绢米足充。”
词语解释:足意  拼音:zú yì
满意。《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 沉鍊 道:‘只像宅上这一所,十分足意了。’” 俞平伯 《重过西园码头》:“寿考还不足意,更想重新做起小孩子。”《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 月儿 觉得,这样的丈夫,这样的日子,她足意了。”
词语解释:足衣  拼音:zú yī
袜子的别名。《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褚师声子 韤而登席” 晋 杜预 注:“韤,足衣也。” 清 桂馥 《札朴·拢绔》:“今於足衣外復著短絝,谓之拢絝。” 王力 主编《古代汉语·古代文化常识四》:“《説文》説韈是足衣。大约是用皮做的,所以又写作韈。”
词语解释:足兵  拼音:zú bīng
充足的军备。《新唐书·刘昌传》:“ 李光弼 在 河阳 , 江 淮 足兵,势必来援。” 明 刘基 《筑城词》:“寄语筑城人,城高固自好,更须足食仍足兵,不然 劒阁 潼关 且难保。” 清 袁枚 《卮言》诗:“足兵与足食,亦不序原委。”参见“ 足食足兵 ”。
词语解释:足食足兵  拼音:zú shí zú bīng
粮食、军备充足。《论语·颜渊》:“ 子贡 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亮 数外出, 琬 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唐 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盐铁使制》:“我国家乘十一圣之区宇,提亿兆人之生齿,而曰不能足食足兵,朕甚懵焉。” 清 龚自珍 《御试安边绥远疏》:“以边安边何如?曰:常则不仰餉於内地十七省,变则不仰兵於 东三省 。何以能之?曰:足食足兵。”亦作“ 足兵足食 ”。 宋 胡錡 《耕禄稿·代田万顷到任谢表》:“秉戈执耒,宜为足兵足食之思;牧马饭牛,盍讲且战且耕之政。” 王闿运 《与曾侍郎言兵事书》:“足兵足食,严罚从其后,而人自为守矣。”
词语解释:足信
值得信赖
词语解释:足容  拼音:zú róng
脚走动时的姿态。《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
矫饰恭谨的姿容。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李轨 注:“足言,夸毗之辞;足容,戚施之面。言皆藻饰之伪,非篤实之真。” 明 耿定向 《权子·志学》:“其一人足恭缓步如之,偶骤雨至,疾趋里许,忽自悔曰:‘吾失足容矣,过不惮改可也。’乃冒雨还始趋处,紆徐更步过焉。”
词语解释:足陌  拼音:zú mò
(1).即足陌钱。《隋书·食货志》:“﹝ 梁 ﹞ 中大同 元年,天子乃詔通用足陌。詔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参见“ 足陌钱 ”。参阅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省钱百陌》
(2).足额的钱数。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宋齐丘》:“ 吴 顺义 年中,差官兴版簿,定租税,厥田上上者,每一顷税钱二贯一百文,中田一顷税钱一贯八百,下田一顷千五百,皆足陌见钱,如见钱不足,许依市价折以金银。”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自今年七月后,於夏秋田苗上,每亩纳麴钱伍文足陌,一任造麴酒货卖,则是再增酒麴钱矣。” 清 郑珍 《经死哀》诗:“陷父不义罪何极,欲解父悬速足陌。”
词语解释:足足  拼音:zú zú
(1).相传为雌凤鸣声。 汉 王充 《论衡·讲瑞》:“案《礼记·瑞命篇》云:‘雄曰凤,雌曰凰。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动植序》:“凤雄鸣节节,雌鸣足足,行鸣曰归嬉,止鸣曰提扶。”亦用以指凤凰。 明 杨慎 《秇林伐山·足足般般》:“ 薛道衡 文:‘足足怀仁,般般扰义。’足足,凤也;般般,麟也。”
(2).确实,实在。《西游记》第四九回:“ 三藏 道:‘快些儿下手!再停一日,足足闷杀我也!’”《西游记》第七五回:“三怪把 行者 扳翻倒,四马攒蹄捆住;揭起衣裳看时,足足是个弼马温。”
(3).十足。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二折:“﹝ 蔡邕 云﹞有甚难解处,这布足足一丈,单主着 董卓 数足,早晚死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吴宣教 足足取勾了二千数目。”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二:“ 三仙姑 下神,足足有三十年了。”
词语解释:足见  拼音:zú jiàn
可以看出。 宋 朱熹 《答吴德夫书》:“承喻仁字之説,足见用力之深。”《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小弟衙门里不熟。 史大哥 肯同走走,足见帮衬。” 碧野 《忆吕荧》:“在这期间,我收到 吕荧 寄赠的不少译著,有 普式庚 的,有 卢卡契 的。足见 吕荧 在解放后,是为人民付出了艰巨的劳动的。”
词语解释:足干  拼音:zú gàn
方言。小腿。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同时,觉得自己也有九分把握,两只足干,只要拉起裤脚给他看,包会认为满意的。”
词语解释:足钱  拼音:zú qián
(1).足陌钱。亦泛指足额的钱数。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省钱百陌》:“ 唐 之盛际,纯用足钱。 天祐 中,以兵乱窘乏,始令以八十五为百。 后唐 天成 ,又减其五。”《水浒传》第十六回:“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张员外 是贪财之人,见了这带,有些利息,不问来由,当去三百贯足钱。”《中国现在记》第十回:“教习一手接角子往衣裳袋里去塞,一手掐指算了一回道:‘应该每月一百零八文。九个月,就是九百七十二个足钱。’”
(2).钱财富足。《陈书·周文育传》:“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 文育 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 宋 陈与义 《次韵答张迪功坐上见贻张将赴南郡任》之一:“足钱便可不须侯,免对妻儿赋百忧。”
词语解释:足民
富足,民生富足
词语解释:足备  拼音:zú bèi
齐备。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会仙酒楼》:“ 如州 东仁和店, 新门里 会仙楼正店,常有百十分厅舘动使,各各足备,不尚少闕一件。”《元典章·户部上·押运》:“今后应合起运赴部诸物,当该提调正官与所委押运官,眼同点检足备。”
词语解释:足智  拼音:zú zhì
富于智谋。《史记·货殖列传》:“ 临菑 亦海 岱 之閒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三国志·魏志·刘表传》“ 越 为先禄勋”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越 , 蒯通 之后也,深中足智,魁杰有雄姿。”
词语解释:足己  拼音:zú jǐ
自满自足;自以为是。 汉 贾谊 《过秦论下》:“ 秦王 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论》:“﹝ 亚夫 ﹞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司马贞 索隐:“ 亚夫 自以己之智谋足,而不虚己学古人。” 清 张履祥 《陈母叶太君九袠寿序》:“甚至信一人之臆见,薄尊闻为流俗,足己自贤,而无復求益之意。”
词语解释:足步  拼音:zú bù
脚步。 清 王待 《点夫行》:“縴夫相戒须努力,足步稍缓生荆棘。” 艾芜 《南行记·乌鸦之歌》:“赶紧加快足步转过坡去,天空忽然开敞。”
词语解释:足厌  拼音:zú yàn
厌足,满足。《红楼梦》第三九回:“ 袭人 笑道:‘他难道还短钱使?还没个足厌?何苦还操这心?’”
词语解释:足兴  拼音:zú xìng
方言。犹尽兴。《红楼梦》第四一回:“ 凤姐 笑道:‘还不足兴!再吃一杯罢?’ 刘老老 忙道:‘了不得!那就醉死了!’”
词语解释:足谷翁  拼音:zú gǔ wēng
唐 相国 韦宙 善于经营,积谷如山,皇帝因称其为“足穀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唐 相国 韦公宙 ,善治生…… 咸通 初,除 广州 节度使, 懿宗 以 番禺 珠翠之地,垂 贪泉 之戒。京兆从容奏对曰:‘ 江陵 荘积穀尚有七千堆,固无所贪。’ 懿皇 曰:‘此可谓之“足穀翁”也。’”后用以指富翁。 清 岳鸿振 《鬻女谣》:“君不见城中足穀翁,銖錙较算何其工。” 清 吴振棫 《厂述》诗之四:“请看足穀翁,飢饭饱即眠。”
词语解释:足趺  拼音:zú fū
(1).脚面,脚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跗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其骨乃足趾本节之骨也。”《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双行缠二》:“ 新罗 绣行缠,足趺如春妍。”
(2).指塑像的底座。 晋 法显 《佛国记》:“像长八丈,足趺八尺。”
词语解释:足金  拼音:zú jīn
成色十足的金子。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九章:“手指上戴着赤金的指甲套,腕上还有着双副足金的镯子,走起路来,浑身丁琅当琅的。”
词语解释:足礼  拼音:zú lǐ
看重礼仪。《荀子·礼论》:“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足礼谓重礼也;不足礼,谓轻礼也。”
词语解释:足岁  拼音:zú suì
按实足月份和天数计算的年龄。如:这孩子已经七足岁了。
词语解释:足年  拼音:zú nián
实足一年,整整一年。 许志行 《师弟》:“经理因为要节省薪水起见,我进去,还不满足年,便说我人长大了,老练了,可以上得正柜做生意了。”
词语解释:足吝  拼音:zú lìn
谓值得计较。
词语解释:足曲  拼音:zú qǔ
凑成全曲。比喻拼凑成篇。 晋 陆机 《文赋》:“故踸踔於短垣,放庸音以足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鎔裁》:“《文赋》以为榛楛勿剪,庸音足曲,其识非不鉴,乃情苦芟繁也。”
词语解释:足缠  拼音:zú chán
裹足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 马 指妇叱曰:‘去,去!’妇即反奔,若被鬼逐。袴履俱脱,足缠縈绕於道上,徒跣而归,面色灰死。”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女吃吃笑,解足缠抛与一端,援之而上。”
词语解释:足指  拼音:zú zhǐ
足趾。脚指头。 唐 张鷟 《耳目记》:“ 唐 柴附 马绍 之弟……尝著吉莫靴,上砖城,直至女墙,手无扳引,又以足指缘佛殿柱,至簷头,捻椽覆上,越百尺楼阁,了无障碍。”《宋史·真宗纪一》:“明年正月,后梦以裾承日有娠,十二月二日生于 开封 府第,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天’字。”
词语解释:足大  拼音:zú dà
值得称道。《汉书·张敞传》:“ 敞 为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輒取,时时越法纵舍,有足大者。”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越法纵舍,即足大者也。”
词语解释:足印  拼音:zú yìn
脚的印痕。 艾芜 《石青嫂子》:“她只怀着痛恨的心情,去看地里那一片可恶的足印。”
词语解释:足月  拼音:zú yuè
谓胎儿在母体中成长的月份已足。《情变》第二回:“不期足月临盆,却生下个女娃娃来。” 郁达夫 《茑萝行》:“在这样的忧患中间,我与你的悲哀的继承者,竟生了下来,没有足月的这小生命。”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 阿艾 生下来的婴儿是不足月的,而且是被剧烈地震动下来的,婴儿的头发还没有长得很好。”
词语解释:足轮  拼音:zú lún
着地行驶的车轮。《宋史·舆服志一》:“﹝造指南车﹞其法:用独辕车,车箱外笼上有重构,立木仙人於上,引臂南指。用大小轮九,合齿一百二十。足轮二,高六尺,围一丈八尺。”
词语解释:足趾  拼音:zú zhǐ
脚指头。亦借指脚。 晋 左思 《吴都赋》:“暨其幽遐独邃,廖廓闲奥,耳目之所不该,足趾之所不蹈。” 清 吴敏树 《游大云山记》:“明晨下山,下行易,惟不可望,恐欲坠,亦顿撼苦足趾痛。”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六二:“在 日本 居住期间,那足趾分作两枝的 日本 布袜真是方便。”
词语解释:足床  拼音:zú chuáng
坐榻。坐卧用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少顷,以足牀来,置地上,促客坐。”
词语解释:足恭  拼音:zú gōng
亦作“ 足共 ”。 过度谦敬,以取媚于人。《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 耻之, 丘 亦耻之。”《汉书·赵敬肃王刘彭祖传》:“ 彭祖 为人巧佞,卑諂足共。” 颜师古 注:“共读曰恭。足恭,谓便辟也。” 清 孙枝蔚 《讥老翁》诗:“南隣一老翁,足恭尔何求?朝扣富人门,夜饮富人楼。” 汪敬熙 《一个勤学的学生》:“将军越夸奖他,他愈做出足恭的样儿。”
词语解释:足共  拼音:zú gòng
见“ 足恭 ”。
词语解释:足恭  拼音:zú gōng
亦作“ 足共 ”。 过度谦敬,以取媚于人。《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 耻之, 丘 亦耻之。”《汉书·赵敬肃王刘彭祖传》:“ 彭祖 为人巧佞,卑諂足共。” 颜师古 注:“共读曰恭。足恭,谓便辟也。” 清 孙枝蔚 《讥老翁》诗:“南隣一老翁,足恭尔何求?朝扣富人门,夜饮富人楼。” 汪敬熙 《一个勤学的学生》:“将军越夸奖他,他愈做出足恭的样儿。”
词语解释:足壮  拼音:zú zhuàng
强健,结实。 老舍 《骆驼祥子》一:“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作过了。”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他的脸臌满起来一些,可是不像原先那么红扑扑的了;脸色发黄,不显着足壮,也并不透出瘦弱。”
词语解释:足色  拼音:zú sè
(1).金银的成色十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凤翔僧煅朱熔金》:“其法以一药煅朱,取金之不足色者,随其数,每一分入煅朱一钱,与金俱鎔,既出坯,则朱不耗折,而金色十分耳。”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按洋钱之质皆非足色,各国所造大半俱係九成,或有不足九成者。”楚剧《葛麻》第二场:“这是足色纹银,二十两哟,少时你要夺回来的哟。”
(2).十全十美,无可指摘。《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又如父母生了恶疾,子孙在牀前服事,若不是足色孝顺的,口中虽不説,心下未免憎嫌。”《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人材十分足色。”
词语解释:足胫  拼音:zú jìng
亦作“ 足踁 ”。 小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或微言美事,置於闲散,是缀金翠於足脛,靚粉黛於胸臆也。” 宋 徐积 《大河上天章公顾子敦》诗:“下不漏足脛,上突为背疽。”《东周列国志》第九一回:“吾足踁损伤,急欲就医。”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予至少迟,巫已登其颠矣。以红布为帕而勒其首,束其腰者亦用红布,更为红布膝袴著足脛间,如妇人装。”
词语解释:足够  拼音:zú gòu
亦作“ 足彀 ”。亦作“ 足勾 ”。
(1).达到应有的或能满足需要的程度。 元 陈草庵 《山坡羊》曲:“生涯虽旧,衣食足够,区区自要寻生受。”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待本处募军足彀原数,然后将远军更议改编。” 明 王琼 《双溪杂记》:“知县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足勾养廉用度。” 老舍 《柳家大院》:“院子里的孩子足够一混成旅,怎能记得清楚呢?”
(2).知足,满足。《红楼梦》第四三回:“ 尤氏 因悄悄的駡 凤姐 道:‘我把你这没足够的小蹄子儿!这么些婆婆婶子凑银子给你做生日,你还不够,又拉上两个苦瓠子!’”
(3).最大限度。 丁玲 《梦珂》二:“但 匀珍 总不肯转过她的脸色来。单单为那一件大衣,总足够忍受了四五次的犀锐的眼锋和尖利的笑声,因此反使她觉到曾经轻视过和还不曾施用过的许多装饰都是好的。”
词语解释:足实  拼音:zú shí
(1).方言。实足;充足。 郭沫若 《今津纪游》六:“我又向她买了十钱的饼干,她称的分两,分外足实呢!”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四:“我只问你,谷种准备足实吗?”
(2).方言。丰满。如:大花生粒粒足实。
词语解释:足青  拼音:zú qīng
深青蓝色。 清 西清 《黑龙江外记》卷五:“棉花非土产,布来自 奉天 ,皆南货,亦有贩京货者,毛蓝足青等布是已,然皆呼为京靛。”
词语解释:足陌钱  拼音:zú mò qián
古代制钱每贯十足为百枚,称“足陌钱”。陌,通“ 佰 ”。《梁书·武帝纪下》:“顷闻外间多用九陌钱,陌减则物贵,陌足则物贱……自今可通用足陌钱。”《南史·梁纪中·武帝下》作“足佰钱”。
词语解释:足额  拼音:zú é
满额。 清 西清 《黑龙江外记》卷三:“説者谓 满 官学生,岁给膏火银二两,义学生无之。然则 满 官学生尝溢额,义学生尝不足额,膏火有无所致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四节:“城乡人民踊跃参加,五天内即告足额,而四乡农民前来报名的仍源源不绝。”
词语解释:足音空谷  拼音:zú yīn kōng gǔ
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 明 汤显祖 《答王相如书》:“足音空谷,乃有 相如 。” 胡熊锷 《粲如到问偕隐内子目疾代赋以谢之》诗:“眼底浮云成变幻,足音空谷到 沉 幽 。”参见“ 空谷足音 ”。
词语解释:空谷足音  拼音:kōng gǔ zú yīn
《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成玄英 疏:“忽闻他人行声,犹自欣悦。”后因以“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的音信或言论。 明 宋濂 《送戴原礼还浦阳序》:“后世官寖失职,故於其术每择之不精,有人於此能合於古者之道,岂不犹空谷足音之可喜者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见其土著之民人人衣褐,无论丝罗罕覯,即见一二衣布者,亦类空谷足音。” 茅盾 《虹》六:“ 梅女士 怏怏地又跑回去,却在 张逸芳 的房外听得里面有声音。这使得她起了‘空谷足音’似的欢喜。”亦作“ 空谷跫音 ”。 明 宋濂 《贞节堂记》:“《柏舟》之诗,不作久矣,余於妇 庄 ,寧不若闻空谷跫音乎!”
词语解释:足食足兵  拼音:zú shí zú bīng
粮食、军备充足。《论语·颜渊》:“ 子贡 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亮 数外出, 琬 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唐 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盐铁使制》:“我国家乘十一圣之区宇,提亿兆人之生齿,而曰不能足食足兵,朕甚懵焉。” 清 龚自珍 《御试安边绥远疏》:“以边安边何如?曰:常则不仰餉於内地十七省,变则不仰兵於 东三省 。何以能之?曰:足食足兵。”亦作“ 足兵足食 ”。 宋 胡錡 《耕禄稿·代田万顷到任谢表》:“秉戈执耒,宜为足兵足食之思;牧马饭牛,盍讲且战且耕之政。” 王闿运 《与曾侍郎言兵事书》:“足兵足食,严罚从其后,而人自为守矣。”
词语解释:足食丰衣  拼音:zú shí fēng yī
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恤纬》:“劝夫人省可閒愁绪,足食丰衣无所虑,何况俺爷贵胄都时誉。”
词语解释:足高气扬  拼音:zú gāo qì yáng
犹言趾高气扬。语本《战国策·齐策三》:“ 公孙戍 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 文 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谐谑·术艺》:“若初进者足高气扬,凌轢前辈。”《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 宰孔 视 桓公 足高气扬,似有矜高之色。”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夫席父兄之荫者,志溢神肆,足高气扬。”亦作“ 足高气强 ”。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伐卫》:“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参见“ 趾高气扬 ”。
词语解释:趾高气扬  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
《左传·桓公十三年》:“ 楚 屈瑕 伐 罗 , 鬭伯比 送之。还,谓其御曰:‘ 莫敖 ( 屈瑕 字)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战国策·齐策三》:“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后用“趾高气扬”谓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 清 谈迁 《北游录·纪文·六十自寿序》:“先生顾诸客曰:‘冠进贤而来者,趾高气扬,僕视其中,无所有也。’” 老舍 《四世同堂》四四:“他的架子,不过,可不是趾高气扬的那一种,而是把骨骼放松,仿佛随时都可以被风吹散。”
词语解释:足高气强  拼音:zú gāo qì qiáng
见“ 足高气扬 ”。
词语解释:足高气扬  拼音:zú gāo qì yáng
犹言趾高气扬。语本《战国策·齐策三》:“ 公孙戍 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 文 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谐谑·术艺》:“若初进者足高气扬,凌轢前辈。”《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 宰孔 视 桓公 足高气扬,似有矜高之色。”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夫席父兄之荫者,志溢神肆,足高气扬。”亦作“ 足高气强 ”。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伐卫》:“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参见“ 趾高气扬 ”。
词语解释:趾高气扬  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
《左传·桓公十三年》:“ 楚 屈瑕 伐 罗 , 鬭伯比 送之。还,谓其御曰:‘ 莫敖 ( 屈瑕 字)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战国策·齐策三》:“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后用“趾高气扬”谓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旧黄扉,新丞相,喜一旦趾高气扬,廿四考中书模样。” 清 谈迁 《北游录·纪文·六十自寿序》:“先生顾诸客曰:‘冠进贤而来者,趾高气扬,僕视其中,无所有也。’” 老舍 《四世同堂》四四:“他的架子,不过,可不是趾高气扬的那一种,而是把骨骼放松,仿佛随时都可以被风吹散。”
词语解释:足尺加二  拼音:zú chǐ jiā èr
比喻过分、过头。 高阳 《慈禧前传》十:“在 恭王 自己接见的贺客中,有人说要请大格格出来,以公主的身份,接受叩贺;这原是足尺加二的趋奉,但正如俗语所说的,‘马屁拍在马脚上’,惹得 恭王 大为不悦。”
词语解释:足律即留  拼音:zú lǜ jí liú
犹言足律律。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二折:“只见一个来来往往旋风足律即留转。”
词语解释:足律律  拼音:zú lǜ lǜ
快速旋转。多用来形容风。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慢腾腾昏地里走,足律律旋风中来。”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三折:“足律律起阵旋风,刮起那黄登登几缕尘。”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四折:“又见个旋风儿足律律的在前,敢是他阴灵儿又相牵。”
词语解释:足尺  拼音:zú chǐ
用尺量,够应有的尺寸
词语解释:足尽  拼音:zú jìn
完善,完美。 俞平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过求得圆满足尽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们合拢来代替刹那间所体验的实有,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能。”
词语解释:足布  拼音:zú bù
洗脚用的揩布。《说郛》卷十九引 宋 沉括 《忘怀录》:“盥漱具,手巾,足布。”
词语解释:足弹陀  拼音:zú dàn tuó
古代货币名。《新唐书·南蛮传下·骠》:“以金银为钱,形如半月,号登伽佗,亦曰足弹陀。”
词语解释:足弓  拼音:zú gōng
缠足。足缠后如弓状,故称。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书〈旧唐书·舆服志〉后》:“《开元礼》云,皇后正旦,冬至,受外命妇朝贺,西阶下脱舄升。其会仪,设脱舄席於东西阶下;脱舄升,酒行毕,降纳舄,是脱去复下履也。迨后妇人足弓於 南唐 ,渐成风俗。”
词语解释:足彀  拼音:zú gòu
见“ 足够 ”。
词语解释:足够  拼音:zú gòu
亦作“ 足彀 ”。亦作“ 足勾 ”。
(1).达到应有的或能满足需要的程度。 元 陈草庵 《山坡羊》曲:“生涯虽旧,衣食足够,区区自要寻生受。”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待本处募军足彀原数,然后将远军更议改编。” 明 王琼 《双溪杂记》:“知县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足勾养廉用度。” 老舍 《柳家大院》:“院子里的孩子足够一混成旅,怎能记得清楚呢?”
(2).知足,满足。《红楼梦》第四三回:“ 尤氏 因悄悄的駡 凤姐 道:‘我把你这没足够的小蹄子儿!这么些婆婆婶子凑银子给你做生日,你还不够,又拉上两个苦瓠子!’”
(3).最大限度。 丁玲 《梦珂》二:“但 匀珍 总不肯转过她的脸色来。单单为那一件大衣,总足够忍受了四五次的犀锐的眼锋和尖利的笑声,因此反使她觉到曾经轻视过和还不曾施用过的许多装饰都是好的。”
词语解释:足帆  拼音:zú fān
满帆;把篷帆扯到最高点。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风顺,当即足帆趋行。”
共12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