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共13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真趣异趣理趣逸趣识趣指趣道趣奔趣
幽趣奇趣酒中趣六趣古趣协趣义趣寡趣
佳趣闲趣归趣林壑趣乐趣醉趣诸趣七趣
得趣景趣兴趣嘉趣适趣遗趣心趣鬼趣
成趣同趣清趣涉趣催趣五趣笔趣童趣
野趣无趣生趣情趣诗趣见趣九趣神趣
有趣意趣志趣恶趣别趣余趣通趣冥趣
高趣旨趣知趣苦趣时趣风趣机趣凑趣
妙趣欢趣下趣琴趣进趣寄趣入趣况趣
雅趣天趣远趣局趣烟波趣鹤趣贞趣发科打趣

词语解释:真趣  拼音:zhēn qù
真正的意趣、旨趣。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晨游任所萃,悠悠藴真趣。” 宋 苏舜钦 《吕公初示古诗一编因以短歌答之》:“上有致君却敌之良策,下有逍遥傲世之真趣。”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 霞村 诗,意境幽恬,善发真趣。”
词语解释:幽趣  拼音:yōu qù
幽雅的趣味。 唐 李收 《和中书侍郎院壁画云》:“映篠多幽趣,临轩得野情。” 宋 梅尧臣 《送张中乐屯田知永州》诗:“莫将车骑喧,独往探幽趣。”《西游记》第二四回:“经歷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
指地狱。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馀杭宗女》:“儿不幸死,而冥数当与僧合,自知淫秽以貽父母羞,然腹已有孕,儻不得生子,则沉沦幽趣,长无脱期。”
词语解释:佳趣  拼音:jiā qù
高雅的情趣。 唐 张九龄 《题画山水障》诗:“对翫有佳趣,使我心眇绵。” 唐 李白 《与从姪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诗:“诗成傲云月,佳趣满 吴 洲。” 宋 王安石 《明州钱君倚众乐亭》诗:“艤船谈笑政即成,洗涤山川作佳趣。”《宋史·舒璘传》:“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櫛风沐雨,反为美境。”
词语解释:得趣  拼音:de qù
(1).谓合乎礼之旨意。《文选·张衡〈东京赋〉》:“规遵王度,动中得趣。” 薛综 注:“趣,意也……举动合礼之意也。”
(2).领会情趣。 宋 林逋 《赠胡明府》诗:“一琴牢落倚松窗,孤澹无君得趣长。”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陶杜酒诗》:“ 陶渊明 诗‘酒能消百虑’, 杜子美 云‘一酌散千忧’,皆得趣之句也。”
(3).获得乐趣。有趣味。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各摊数十文於前,斤斤较量,汗流满背,自以为得趣,旁观者殊作恶也。”
词语解释:成趣  拼音:chéng qù
成为散步的场所。趣,同“ 趋 ”。《文选·陶潜〈归去来〉》:“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李善 注:“《尔雅》曰:‘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 郭璞 曰:‘此皆人行步趋走之处,因以名。’” 逯钦立 校注:“成趣,成趋,成了散步塲所。”
谓自成佳趣。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庄公瑾书画》:“为人雅淡有高致,日登临山水,所至成趣,遇知己,觴咏竟日。” 阎纲 《论陈奂生》:“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词语解释:野趣  拼音:yě qù
山野的情趣。 南朝 宋 谢惠连 《泛南湖至石帆》诗:“萧疎野趣生,逶迤白云起。”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吴兴园圃》:“ 倪文节 别墅,在 峴山 之傍,取 浮玉山 、 碧浪湖 合而为名。中有藏书楼,极有野趣。”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学生》:“‘公使馆’的物质方面,都已降低,而‘公使馆’的整洁美观的精神,尽还存在,还添上一些野趣。”
词语解释:有趣  拼音:yǒu qù
有兴味;有趣味。 南朝 齐 王融 《芳树》诗:“綺罗已自怜,暄风多有趣。” 宋 梅尧臣 《依韵和达观师山中见寄》:“今来闭户自有趣,世上沄沄非我为。”《红楼梦》第十一回:“太太们又不常过来,娘儿们多坐一会子去,才有趣儿。”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 伯英 ,在这屋里,藏着一个女人,你说有趣不有趣?”
词语解释:高趣  拼音:gāo qù
高雅的志趣。《宋书·隐逸传·陶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唐 郑谷 《次韵和王驾校书结绶见寄之什》:“梦见君高趣,天凉自浇园。” 宋 梅尧臣 《和扬州许待制竹拄杖》:“倚以为高趣,持之见素风。”
词语解释:妙趣  拼音:miào qù
(1).精微的旨趣。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赞》:“俱济流沙,同归妙趣。”《云笈七籤》卷九:“微旨幽邃,妙趣难详。”
(2).美妙的情趣。 南朝 梁 沉约 《七贤论》:“故於野泽衔杯举樽之致,寰中妙趣,固冥然不覩矣。” 清 钮琇 《觚賸·首尾限字体》:“诗审博,惟博故冥搜广引,妙趣纷披。” 蒋光慈 《鸭绿江上》:“这森林真是一个欣赏自然妙趣的所在啊!”
词语解释:雅趣  拼音:yǎ qù
(1).高雅的情趣。 晋 道恒 《释驳论》:“名位财色,世情之所重,而沙门视之如秕穅,可谓忍人所不能去,斯乃标尚之雅趣,弘道之胜事。” 元 张宇 《赠皇甫德章》诗:“雅趣钱神外,高情酒圣中。”《红楼梦》第七六回:“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哼,我没有你那样雅趣茏葱的诗兴!”
(2).指情趣高雅。 老舍 《骆驼祥子》七:“书房里是那么干净雅趣,立着他这么个满脸血的大汉,非常的不像样。”
词语解释:异趣  拼音:yì qù
(1).趋向不同。《管子·形势》:“万物之生也,异趣而同归。” 唐 杜牧 《驌驦坂》诗:“仰首望飞鸣,伊人何异趣!”
(2).引申指相径庭,不一样。《宋史·张美等传论》:“ 宋 初诸将,要终而论,臧否异趣,何昭昭若是哉!” 章炳麟 《文学说例》:“策士飞箝之辩,宜与 宋 儒语録,近人演説同编一秩,见其与文学殊涂,而工拙亦异趣也。”
(3).不同的意旨;不同的意趣。《史记·李斯列传》:“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羣下以造谤。” 晋 慧远 《〈大智论抄〉序》:“则法无异趣,始末沦虚,毕竟同争,有无交归矣。”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乾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今集中有传奇文三篇(《沉下贤集》卷二卷三,亦见《广记》二百八十三及二百九十八),皆以华艳之笔,叙恍忽之情,而好言仙鬼復死,尤与同时文人异趣。”
(4).特指妙趣。 唐 张怀瓘 《书断·神品》:“﹝ 钟繇 ﹞真书絶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词语解释:奇趣  拼音:qí qù
奇妙的情趣。 南朝 齐 谢朓 《游敬亭山》诗:“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宋 苏轼 《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寿鹤为寿次韵为谢》:“故人有奇趣,逸想寄幽壑。” 叶圣陶 《感同身受》:“他觉得这种算法很有奇趣。”
词语解释:闲趣  拼音:xián qù
亦作“闲趣”。 闲适的情趣。 南朝 陈 沉炯 《幽庭赋》:“矧幽庭之闲趣,具春物之芳华。”
词语解释:景趣  拼音:jǐng qù
由景色而生的情趣。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麒麟客》:“ 夐 家去此甚近,其中景趣亦甚可观,能相逐一游乎?” 宋 石孝友 《减字木兰花·赠何藻》词:“小小新荷,点破清光景趣多。” 宋 刘过 《行香子·山水扇面》词:“无限风烟,景趣天然。最宜他,隐者盘旋。”
词语解释:同趣  拼音:tóng qù
同一旨趣,同一情志。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初若将乖,后卒同趣。”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名节殊途,雅致同趣。”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四:“或许我们可能成为一对生活上的同趣者,一对情投意和的好知己。”
词语解释:无趣  拼音:wú qù
没意思,没趣。例如:讨个无趣。
缺乏悠闲、温雅、风韵、活泼、逼真、兴趣或风趣的。例如:听无趣的对话。
词语解释:意趣  拼音:yì qù
(1).意向,旨趣。《宋书·胡藩传》:“ 桓玄 意趣不常,每怏怏於失职,节下崇待太过,非将来之计也。” 金 张建 《韩信庙》诗:“一檄风驰万垒降,当时意趣已难量。”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尹元孚 ﹞督学 江南 ,好教人读《小学》,宗 程 朱 。余时宰 江寧 ,意趣不合。”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我们就提出问题请教:最近教育上的设施和东方文化的意趣。”
(2).意味,情趣。 宋 欧阳修 《真州东园记》:“若乃升於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於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廉夫题〈风雨归牧图〉》:“ 杨廉夫 题曰:‘牧牛值风雨,箬笠几去手,不在风雨前,不在风雨后。’为妄人改‘手’为‘首’,幸墨跡浓淡,隐隐可见,不识古人用字之意趣耳。” 阿英 《〈现代名家随笔丛选〉序记》:“ 夏丏尊 的《文艺随笔》,系从一九二八的《一般》上钞出,虽少而很有意趣。”
词语解释:旨趣  拼音:zhǐ qù
宗旨;大意。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 孔子 既殁,后世诸子各著篇章,欲崇广道艺,成一家之説,旨趣不同,故分为九家。”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 挚虞 品藻,颇为精核,至云杂以风雅,而不变旨趣,徒张虚论,有似黄白之伪説矣。”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诗:“千言距百韵,旨趣何绰绰!”如:本刊的旨趣在发刊词中已经说过了。
词语解释:欢趣  拼音:huān qù
乐趣。 南朝 梁 何逊 《野夕答孙郎擢》诗:“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欢趣。”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懽趣:乐趣。 南朝 梁 何逊 《野夕答孙郎擢》诗:“虚馆无宾客,幽居乏懽趣。”
词语解释:天趣  拼音:tiān qù
自然的情趣;天然的风致。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书画》:“汝画信工,但少天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方尔止》:“ 桐城 方尔止 ,瀟洒有天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二诗相似,均有天趣。”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道路也依着山地的高下,曲折蜿蜒的修来,天趣盎然。”
词语解释:理趣  拼音:lǐ qù
(1).义理情趣。《晋书·列女传·刘聪妻刘氏》:“每与诸兄论经义,理趣超远,诸兄深以叹伏。”《西游记》第一百回:“主公文辞高古,理趣渊微。”
(2).指思理情致。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右丞 诸作,吐属高华,实宜臺阁;唯《哭殷瑶诗》为特沉痛;《黄花川》《石门》等作,亦能得山水理趣。”
词语解释:酒中趣  拼音:jiǔ zhōng qù
饮酒的乐趣。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温 ( 桓温 )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唐 孟浩然 《洗然弟竹亭》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金 庞铸 《漉酒图》诗:“自得酒中趣,岂问头上冠。”
词语解释:归趣  拼音:guī qù
指归;意向。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其经无义例,因行事而言,则传直言其归趣而已。” 宋 曾巩 《王君俞哀词》:“﹝ 君俞 ﹞事读书,慕知圣人微言大法之归趣。”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七》:“所以做法纵使万殊,归趣却是一致。”
词语解释:兴趣  拼音:xìng qù
(1).兴致;由爱好而产生的愉快情绪。 唐 杜甫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诗之二:“从来 支许 游,兴趣江湖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大觥连饮,兴趣愈高。”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十七:“这是一个很有兴趣的故事。”
(2).情韵;情趣。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诗者,吟咏情性也。盛 唐 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掛角,无迹可求。”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志和》:“自撰渔歌,便復画之,兴趣高远,人不能及。”
词语解释:清趣  拼音:qīng qù
(1).清新的情趣。 明 冯惟敏 《桂枝香》曲:“一天飞絮,万山堆玉,霎时间扫尽彤云,又添上无边清趣。” 清 李渔 《风筝误·艰配》:“小姐,我替你烧些香在炉里,待状元来闻见,就知道你是喜清趣的了。”《文明小史》第八回:“虽然竹篱茅舍,掩映着多少树木,却也别有清趣。”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五一》:“乡村风景,甚觉宜人,野外花园,殊有清趣。”
(2).犹雅兴。《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探梅诗客多清趣,路上行人欲断魂。”
词语解释:生趣  拼音:shēng qù
(1).产生意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轡有餘,故能缓急应节矣。”
(2).生活情趣;乐趣。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补遗·神佛祐人再生》:“汝前生为吾弟子,故我见汝犹怜,当令汝还。诸神皆诺。因得甦。然食饮俱不纳,无生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各体诗》:“戏 张子野 娶妾,专用 张 家事点缀縈拂,最有生趣。” 郑振铎 《海燕》:“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 叶圣陶 《倪焕之》一:“观念一变,什么都变了:身边的学生不再是龌龊可厌的孩子;四角方方的教室不再是生趣索然的牢狱。”
(3).佛教谓轮回转生。《法苑珠林》卷七:“依《毗曇论》云,趣者名到,亦名为道。谓彼善恶业因道能运到其生趣处,故名为趣。”
词语解释:志趣  拼音:zhì qù
意向;志向和情趣。《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饗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溼,加以密意,诱諭使言,察其志趣。”《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十一年》:“ 恪 分遣轻军先至 河 上,具舟楫以观 龕 志趣。” 陆游 《七月二日夜赋》诗:“鄙人志趣在渔樵,四十年来负圣朝。”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俱係 天台县 人氏,幼攻诗书,长同志趣。” 柔石 《二月》一:“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人走上各人自己底路上了。”
词语解释:知趣  拼音:zhī qù
(1).领悟情味。 宋 赵彦端 《永遇乐·陪程金溪跃马用其韵》词:“笑相看,风林露草,古来有谁知趣?”《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富翁﹞又时时送长送短到小娘子处讨好,小娘子也有时回敬几件知趣的东西。”
(2).谓识时务,知进退,讨人喜欢。《西游记》第九三回:“你这黑子不知趣!”《红楼梦》第二七回:“ 凤姐 打量了一回,见他生的乾净俏丽,説话知趣。” 王统照 《旗手》:“但是 小皮 很不知趣,像求解答问题的学生不餍足地追问。”
词语解释:下趣  拼音:xià qù
供奔走役使的人。《列子·周穆王》:“ 周 之 尹氏 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
词语解释:远趣  拼音:yuǎn qù
高远的志趣。《晋书·嵇康传》:“ 康 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 南朝 梁 沉约 《资给何点诏》:“远趣高情,前王所贵。” 明 李东阳 《〈镜川先生诗集〉序》:“今观其宏才远趣,拔时代而超人群也。”
词语解释:逸趣  拼音:yì qù
超逸不俗的情趣。 南朝 梁 沉约 《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君王挺逸趣,羽斾临崇基。” 清 徐沁 《明画录·文嘉》:“所作山水,清远逸趣,得 云林 佳境。” 叶圣陶 《倪焕之》十四:“东方天边的云承着日光,反射鲜明的红色,灿烂而有逸趣,使 金小姐 时常抬起头来。”
词语解释:六趣  拼音:liù qù
犹六道。 南朝 宋 谢灵运 《佛影铭》:“群生因染,六趣牵缠。”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憍萨罗国》:“是身如响,是身如泡,流转四生,往来六趣。” 明 破悭道人 《一文钱》第三出:“如来於寂光土中佛眼所照,恐他轮迴六趣,长劫受苦,发大慈悲,假诸方便,特命贫僧到此,点化他回头。”参见“ 六道 ”。
词语解释:六道  拼音:liù dào
(1).谓耳、目、鼻、口及下体之前后二孔。《管子·君臣下》:“四肢不通,六道不达,曰失。” 尹知章 注:“六道,谓上有四窍下有二窍也。”
(2).佛教语。谓众生轮迴的六去处: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南朝 陈 徐陵 《报德寺刹下铭》:“三心断缚,六道除怨。”《新唐书·傅弈传》:“ 西域 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吓愚欺庸。”
词语解释:林壑趣  拼音:lín hè qù
谓归隐的意趣。 金 张斛 《平安关道中》诗:“行行谢冠冕,復我林壑趣。”
词语解释:嘉趣  拼音:jiā qù
美好的情趣。 宋 梅尧臣 《次韵和永叔饮余家咏枯菊》:“黄金碎翦千万层,小树婆娑嘉趣足。”
词语解释:涉趣  拼音:shè qù
(1).谓有意趣的。多指景色。 唐 钱起 《仲春晚寻覆釜山》诗:“况我爱青山,涉趣皆游践。”
(2).寻赏风景。 明 王慎中 《游麻姑山》诗:“繄予慕真胜,涉趣不知远。”
词语解释:情趣  拼音:qíng qù
(1).志趣,志向。《后汉书·刘陶传》:“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是以搜句忌於颠倒,裁章贵於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也。” 沙汀 《淘金记》十六:“在 二大爷 一方面,也多少理解他的情趣,但他认为这多半由于 龙哥 的秉性直戆。”
(2).情调趣味;兴趣。 南朝 陈 姚最 《续画品·沉粲》:“专工綺罗屏障,所图颇有情趣。” 唐 王昌龄 《山行入泾州》诗:“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志愿军的行期,仍然是一天天地迫近了。 朝鲜 父老们,他们白天做活也淡淡没有情趣,夜里也不能安静睡眠。” 秦牧 《艺海拾贝·蜜蜂的赞美》:“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
(3).情意。《西游补》第六回:“吾几番将言语试他,倒也有些情趣,今晚叫他伏侍大王。”
词语解释:恶趣  拼音:è qù
(1).见“ 恶道 ”。
(2).低级趣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杂剧》:“ 梁伯龙 有《红綃》《红线》二杂剧,颇称谐稳,今被俗优合为一大本南曲,遂成恶趣。”
(3).犹嘲弄。 沙汀 《医生》:“老医生忍不住充满恶趣地喃喃说:‘暂且也让你受一点洋罪吧!’”
词语解释:恶道  拼音:è dào
(1).不正之道。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
(2).佛教语。指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坛经·行由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持世 告假 帝释 曰:‘我修行日久,悟法分明,不可取你人情,交我再沉恶道。’”《法苑珠林》卷九六:“寧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坏命终,堕於恶趣。” 唐 白居易 《画弥勒上生帧记》:“遍念一切恶趣众生,愿同我身,离苦得乐。” 明 无名氏 《四贤记·构衅》:“ 王氏 女子,双亲早逝,继亡祖母,恐沦恶趣,仰祈超度上 瑶池 。”
词语解释:苦趣  拼音:kǔ qù
(1).佛教指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恶道”。均为轮回中的受苦之处。趣,同“ 趋 ”。 前蜀 杜光庭 《黄齐助黄箓斋并然灯词》:“尽超苦趣,永出冥津。”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南岳判官》:“﹝婢﹞谓 赵 曰:‘已蒙道力,得脱苦趣,犹当为异类,只在郡城某桥下。’” 明 屠隆 《昙花记·遍游地狱》:“罪根既灭,福慧自生,岂止永免于苦趣,便可修证乎道果。”
(2).泛指苦处。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
词语解释:琴趣  拼音:qín qù
词的别名。词原可配乐歌唱,其音动听,故有此称。 宋 欧阳修 词集名《醉翁琴趣》, 黄庭坚 词集名《山谷琴趣》
词语解释:局趣  拼音:jú qù
拘牵;拘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舟》:“若局趣山国之中,老死平原之地,所见者一叶扁舟、截流乱筏而已。” 清 侯方域 《蹇千里传》:“是局趣辕下驹耳,幸致位此,乃欲一鸣惊人乎?”
词语解释:识趣  拼音:shí qù
(1).识见志趣。 宋 叶适 《〈黄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书 巾山 之上,使读之者识趣增长。” 明 文徵明 《题沉石田临王叔明小景》:“ 石田先生 风神玄朗,识趣甚高。” 清 姚鼐 《礼恭亲王家传》:“故识趣高卓,越出流俗。”
(2).懂得情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知情识趣俏哥哥,此道谁人赛我。”《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你平时那一班同欢同赏、知音识趣的朋友,怎没一个来偢倸你一偢倸?” 刘绍棠 《渔火》:“四名弟兄非常过意不去,都想给他找个知情识趣的女人,他却不肯答应。”
(3).知趣,识相。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小伙子粗鲁是粗鲁,还识趣啊!” 欧阳山 《柳暗花明》八一:“后来她看见 何守仁 太不识趣,就毅然发话道。”
词语解释:古趣  拼音:gǔ qù
古雅的情趣。 冰心 《寄小读者》三:“过 泰安府 以后,朝露还零。各站台都在浓阴之中,最有古趣。”
词语解释:乐趣  拼音:lè qù
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通判太博雪后招饮》之一:“雪晴何所乐,乐趣在怀中。” 元 潘音 《庞德公》诗:“久知轩冕浮荣薄,已卜耕锄乐趣深。” 茅盾 《追求》七:“只有这样, 史循 ,你才能充分地领受生活的乐趣。”
词语解释:适趣  拼音:shì qù
犹言自得其趣。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真率铭》:“不言是非,不论官府,行立坐卧,忘形适趣。”
词语解释:催趣  拼音:cuī qù
催促。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监司》:“提刑司则以催趣经总制钱、印给僧道免丁由子为职,而刑狱冤滥,词诉繁滞,则或莫之省焉。”
词语解释:诗趣  拼音:shī qù
诗的情趣。 明 袁宏道 《与李龙湖书》:“僕尝谓 六朝 无诗, 陶公 有诗趣, 谢公 有诗料,餘子碌碌,无足观者。” 端木蕻良 《吞蛇儿》:“的确那是平生唯一的最富于诗趣的梦境了。”
词语解释:别趣  拼音:bié qù
趋向各异。趣,通“ 趋 ”。《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夫壮士忼慨,殊乡别趣。” 李善 注:“乡,音向。 毛萇 诗传曰:‘趣,趋也。’”《文选·何晏〈景福殿赋〉》:“离背别趣,駢田胥附。” 李善 注:“离背别趣,各有所施也。” 唐 杨炯 《浮沤赋》:“始参差而别趣,终宛转以同渰。”
特殊的韵味。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莲筏》:“其诗清新,饶有别趣,与 韩旭亭 、 法祭酒 唱和,颇有‘ 虎溪 三笑’之风。”
词语解释:时趣  拼音:shí qù
见“ 时趋 ”。
词语解释:时趋  拼音:shí qū
亦作“ 时趣 ”。
(1).犹时势。《晋书·儒林传·范弘之》:“ 比干 处三仁之中, 箕子 为名贤之首。后人用捨,参差不同,各信所见,率应而至,或荣名显赫,或祸败係踵,此皆不量时趣,以身尝祸,虽有硜硜之称,而非大雅之致,此亦下官所不为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忧危竑议》:“ 赵御史 之倾危,寂无人指摘,则时趋使之然。”
(2).犹时尚,时俗。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七:“低心逐时趋,苦勉祗能暂。”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大历 而后,学者溺於时趋,罔知反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广赓虞之死》:“﹝ 賡虞 ﹞举趾迂缓,不入时趋,惟以驱奸逐恶为念。”
词语解释:进趣  拼音:jìn qù
见“ 进趋 ”。
词语解释:进趋  拼音:jìn qū
亦作“ 进趣 ”。亦作“ 进趍 ”。
(1).举动;行动。《庄子·天道》“ 老子 曰:而容崖然” 晋 郭象 注:“进趋不安之貌。”《北史·王轨传》:“ 宣帝 之征 吐谷浑 也, 武帝 令 轨 与 宇文伯 并从,军中进趣,皆委 轨 等, 宣帝 仰成而已。”《旧唐书·马燧传》:“造甲者必令长短三等,称其所衣,以便进趋。” 宋 岳珂 《桯史·晦庵感兴诗》:“进趋极虔恭,退息常端庄。”
(2).努力向上;立志有所作为。《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吁,子危我哉!此乃孤幼时进趣之行也。”《世说新语·排调》“头责 秦子羽 云”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敏 《头责子羽文》:“子欲为进趣也,则当如 贾生 之求试, 终军 之请使,砥礪锋颖,以干王事。”《宋书·乐志三》:“盛壮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唐 杜牧 《题桐叶》诗:“哆侈不劳文似锦,进趋何必利如锥。”
(3).追求;求取。《列子·说符》:“﹝ 孟氏 ﹞羡 施氏 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於进趣, 三辅 诸儒莫不慕仰之。”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予忝大臣之子孙,虽才不足以经国理物,然畴类之好进趍之业,而所知不能远余者,多挥翮云汉,耀景辰霄者矣。”《晋书·荀勖传》:“位不可以进趣得,誉不可以朋党求。”《太平广记》卷五引 晋 葛洪 《神仙传·刘政》:“﹝ 刘政 ﹞乃絶进趋之路,求养生之术。”《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十年》:“ 寔 以时俗喜进趣,少廉让,欲令初除官通谢章者,必推贤让能,乃得通之。” 胡三省 注:“趣,读曰趋。” 清 姚鼐 《覆蒋松如书》:“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
(4).进攻;攻取。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北齐书·斛律羌举传》:“大军济 河 ,集诸将议进趣之计。”《南史·王琳传》:“ 琳 屯兵 长沙 ,传檄诸方,为进趣之计。”《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二年》:“ 亮 上言於 汉 主曰:‘……今贼适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词语解释:烟波趣  拼音:yān bō qù
犹烟波兴。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明年春水满,客兴烟波趣。”参见“ 烟波兴 ”。
词语解释:烟波兴  拼音:yān bō xīng
泛舟江湖的兴致。 唐 钱起 《江行》诗:“幸有烟波兴,寧辞笔砚劳。” 宋 陆游 《书怀》诗:“悠然万里烟波兴,除却沙鸥总不知。”
词语解释:指趣  拼音:zhǐ qù
亦作“ 指趋 ”。
(1).宗旨,意义。 汉 王充 《论衡·案书》:“《六略》之録,万三千篇,虽不尽见,指趣可知。” 汉 王充 《论衡·自纪》:“言姦辞简,指趋妙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媿耳。” 宋 陆游 《施司谏注东坡诗序》:“若 东坡先生 之诗,则援据閎博,指趣深远。” 朱自清 《中国歌谣·复沓格》:“这完全是声的关系,为重迭而重迭,别无指趣可言。”
(2).犹志趣。《旧唐书·李训传》:“帝见其指趣,甚奇之。” 五代 齐己 《赠白处士》诗:“衣衫同野叟,指趣似禪师。”
亦作“ 指趋 ”。 意向;意图。《宋书·衡阳文王义季传》:“贼初起逸,未知指趋,故且装束,兼存观察耳。”《南齐书·萧遥光传》:“ 遥光 虑见杀,八月十二日晡时,收集二州部曲,於 东府门 聚人众,街陌颇怪其异,莫知指趣也。”《周书·文帝纪上》:“观其指趣,势必异图。”
词语解释:协趣  拼音:xié qù
志趣相同。《宋书·隐逸传·宗炳》:“妻 罗氏 ,亦用高情,与 炳 协趣。”
词语解释:醉趣  拼音:zuì qù
酒醉后的乐趣。 宋 司马光 《醉》诗:“果使 屈原 知醉趣,当年不作独醒人。”
词语解释:遗趣  拼音:yí qù
(1).前人的旨趣。 唐 包融 《阮公啸台》诗:“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
(2).馀趣;馀兴。 宋 苏辙 《归汶上》诗:“兹游有遗趣,此乐恐宜屡。”
词语解释:五趣  拼音:wǔ qù
见“ 五恶趣 ”。
词语解释:五恶趣  拼音:wǔ è qù
佛教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种轮迴处所。相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而言,均为不良之趋所。《无量寿经》卷下:“往生 安养国 ,横截五恶趣。”亦省作“ 五趣 ”。《俱舍论》卷八:“谓前所説地狱、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按,傍生,即畜生。
词语解释:见趣  拼音:jiàn qù
见识情趣。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 荆公 拜相之日,题诗壁间曰:‘霜松雪竹 钟山寺 ,投老归歟寄此生。’只为他见趣高,故合则留,不合则拂袖便去,更无拘绊。” 元 许衡 《病中杂言》诗之三:“年来识尽荣枯理,却笑 苏 张 见趣迂。”
词语解释:余趣  拼音:yú qù
无穷的乐趣。 元 赵孟頫 《寄题右之此静轩》诗:“曲肱有餘趣,战胜纷华中。”
词语解释:风趣  拼音:fēng qù
(1).风格志趣。 南朝 梁 沉约 《与约法师书悼周舍》:“ 周中书 风趣高奇,志託夷远。”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吴江 计甫草 东 ,读书讲学,风趣异人。”
(2).情趣;风味。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戴逵》:“情韵连绵,风趣巧拔。” 清 张大受 《风中柳》词:“翦去生綃,賸写江乡风趣,空孤负,年时鸥鷺。” 朱自清 《看花》:“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
(3).犹风韵。《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容貌到也齐整,怎及得 玉堂春 风趣?” 明 冯梦龙 《挂枝儿·揵踢》:“揵子儿,打扮得多风趣。”
(4).幽默诙谐。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二章:“ 道静 噗哧笑了。她觉得 江华 说话比过去风趣了。”
词语解释:寄趣  拼音:jì qù
寄托情趣。 明 胡应麟 《诗薮·六朝》:“ 葛稚川 、 陶贞白 皆文士也,寄趣铅汞耳。其诗文笔札,自足不死。”
词语解释:鹤趣  拼音:hè qù
超凡脱俗的情趣。 宋 赵湘 《赠水墨峦上人》诗:“静曾穷鹤趣,高亦近诗流。”
词语解释:道趣  拼音:dào qù
修道的情趣。《晋书·皇甫谧传》:“ 謐 上疏自称草莽臣,曰:‘臣以尫弊,迷於道趣,因疾抽簪,散髮林阜,人纲不闲,鸟兽为羣。’” 唐 张南史 《秋夜闻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诗:“晚节闻君道趣深,结茅栽树近东林。”
词语解释:义趣  拼音:yì qù
意义和旨趣。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辞约则义微” 唐 孔颖达 疏:“文辞约少,则义趣微略。” 宋 苏轼 《书〈楞伽经〉后》:“《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或六七句意已无餘,末句用飞白法颺开,义趣超远。”
词语解释:诸趣  拼音:zhū qù
佛教语。六道轮回的别称。佛教的轮回说认为人死后神识进入轮回各道。由于自我善恶业力的不同,在六道中升降浮沉。《楞伽经》卷四:“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 章太炎 《菌说》:“六道升降,由于志念进退,其説亦近,而所化者乃其胤胄,非如佛家谓灵魂堕入诸趣也。”
词语解释:心趣  拼音:xīn qù
情趣;意识。 李大钊 《平民主义》:“那有诗的心趣的平民主义者,想冲着太阳飞,想与 谢勒 (Shelley)和 惠特曼 (Whitman)抟扶摇而上腾九霄。” 郭沫若 《文艺论集·文学的本质》:“我们的心境呈现情绪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心趣的进行,根据 温德 (Wundt)的分类,可得到七种的波状线。”
词语解释:笔趣  拼音:bǐ qù
字画诗文表现的意态情趣。《南史·萧引传》:“ 宣帝 尝披奏事,指 引 署名曰:‘此字笔趣翩翩,似鸟之欲飞。’”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赵瑞行 《满江红》……词品虽不高,而笔趣尚足。”
词语解释:九趣  拼音:jiǔ qù
佛教语。指三界九地的众生。 唐 知元 《答僧澈》诗:“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
词语解释:通趣  拼音:tōng qù
共同的旨趣。《后汉书·蔡邕传》:“行义达道,士之司也……夫如是,则圣哲之通趣,古人之明志也。”
词语解释:机趣  拼音:jī qù
犹天趣,风趣。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太极图中生意好,鳶鱼机趣滔滔,渊源夙仰 泰山 高。”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六:“他随便一句话……并似乎都富有一种滑稽突梯的机趣,刚一出口,就看见听者的笑已等着在脸上了。”
词语解释:入趣  拼音:rù qù
深入,趋向。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土品》:“﹝ 高季迪 ﹞始变 元 季之体,首倡 明 初之音,发端沉郁,入趣幽远。”
词语解释:贞趣  拼音:zhēn qù
坚贞不渝的志趣。 晋 刘瑾 《甘树赋》:“虽飞荣于园沼兮,契峦松之贞趣。”
词语解释:奔趣  拼音:bēn qù
见“ 奔趋 ”。
词语解释:奔趋  拼音:bēn qū
亦作“ 奔趣 ”。
(1).奔跑;奔走。《晋书·索靖传》:“玄螭狡兽嬉其间,腾猨飞鼺相奔趣。” 明 李贽 《解经文》:“望尘奔逸之妄相日夕奔趣於身外,如冲波逐浪,无有停止。” 清 刘大櫆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及其筮仕,秩居閒散,徒奔趋抑鬱於羣众之中。”
(2).趋附,追求。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大抵名器爵禄,人所奔趋。” 清 唐甄 《潜书·尚治》:“讲学必树党,树党必争进退,使学者扳援奔趋而失其本心。” 叶圣陶 《归宿》:“既然感觉到这种境界未必恬适,却又喜欢向它奔趋。”
词语解释:寡趣  拼音:guǎ qù
缺乏趣味
词语解释:七趣  拼音:qī qù
佛教语。谓一切众生轮迴趋向的七个地方。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罗。《楞严经》从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严经》卷九:“ 阿难 ,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清 黄宗羲 《汪魏美墓志铭》:“尽大地人,未有死者。七趣三世,如旋火轮,皆炽然而生。求不生者,了不可得。”
词语解释:鬼趣  拼音:guǐ qù
(1).即鬼道,佛教六道之一。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懒瓒垂训》:“伏愿天回南瞩,泽赐下临。免至边城,白日便同於鬼趣;得归中夏,黄泉亦感于圣恩。”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藉金经懺悔,已脱离鬼趣。”《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録离鬼趣之因,急就人间之乐。”参见“ 鬼道 ”。
(2).鬼界之气氛。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晕黄的电灯光照着从缺口间憧憧往来的人影,历乱,促迫,颇呈鬼趣。”
(3).谓崇尚怪谲的志趣。 清 钱谦益 《〈南游草〉叙》:“自近世之言诗者……鬼趣胜,人趣衰,变声数,正声微,识者之所深忧也。”
词语解释:鬼道  拼音:guǐ dào
(1).鬼道邪说。《逸周书·史记》:“昔者 玄都 贤鬼道,废人事天,谋臣不用,龟策是从,神巫用国,哲士在外, 玄都 以亡。”《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鲁 遂据 汉中 ,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新唐书·康承训传》:“ 勛 好鬼道,有言 汉高祖庙 夜閲兵,人马流汗, 勛 日往请命。”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徐中丞》:“公深愧以鬼道设教,而满庭胥吏皆有见闻,不能掩也。”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人事不修,群趋鬼道,所谓国将亡听命于神者哉!”
(2).古代郊祀与祭坛相连接的通道。《史记·封禅书》:“古者天子以春秋祭 太一 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 司马贞 索隐:“ 司马彪 《续汉书·祭祀志》云:‘坛有九陛,通道以为门。’又《三辅黄图》云:‘上帝坛八觚,神道八通,广三十步。’”
(3).佛教六道之一,饿鬼道的简称。《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 计氏 ﹞於 景泰 三年六月初八日失记的时自经身故。诚恐沉沦夜海,未出人天;久絶明期,尚羈鬼道。”
(4).方言。机灵。 老舍 《小坡的生日》十:“遮眼的更鬼道,忽然一回身,把后面的小猴,一下捏在地上。”
词语解释:童趣  拼音:tóng qù
儿童的情趣。
词语解释:神趣  拼音:shén qù
神韵趣旨。 明 何景明 《画鹤赋》:“倚粉壁而駢颈,引青林之双步,岂偶尔而髣髴,真天然之神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陈浦 ﹞投一册诗而去……庚子春,偶擷读之,乃学 唐 人能得其神趣者。”
词语解释:冥趣  拼音:míng qù
谓神灵暗中促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甲辰科首题》:“又 杨 表中,‘天何言哉’、‘民力竭矣’二儷语,亦梦中先授之者。及閲二场,皆击节叹赏,谓为成语确对,且切题,因以刻程。盖冥趣默相此公如此。”
词语解释:凑趣  拼音:còu qù
亦作“凑趣”。
(1).投合别人的兴趣,使人高兴。《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恨地者,恨他树木生得不凑趣;若是凑趣,生得齐整如意,树本就好做屋柱。”《红楼梦》第三七回:“又有二奶奶在旁边凑趣儿,夸赞 宝二爷 又是怎么孝顺,又是怎么知好歹,有的没的,説了两车话。”《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老爷正在为难,将将船顶码头,不想恰巧这位凑趣儿的舅太太接出来了。”《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 田小辫子 还当制臺有心説笑话,同他呕着玩耍,便亦笑嘻嘻的凑趣説道:‘ 江 南本来有个口号,是: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多。’” 茅盾 《子夜》十五:“‘对啦!先得弄好了这回的风潮!’看见 钱葆生 没有话, 李麻子 又插进来凑趣说了一句。”
(2).逗笑取乐。 巴金 《秋》五:“‘我也要来试一试,’ 张氏 凑趣地说。”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如果朋友们凑趣地说:‘那是怕你纳第三个姨太太。’那他就高兴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乐得说不出话来,只是嘻嘻地笑。”
词语解释:况趣  拼音:kuàng qù
指内容和旨趣。《北史·江式传》:“ 晋 世 义阳王 典祠令 任城 吕忱 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託 许慎 《説文》,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
词语解释:发科打趣  拼音:fā kē dǎ qù
说滑稽话,拿人开玩笑。《黄绣球》第十五回:“那稿子是同 黄通理 大家参酌,中间也有发科打趣的处在。”
共13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