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趋庭 拼音:qū tíng
亦作“趍庭”。 《论语·季氏》:“﹝ 孔子 ﹞尝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 退而学礼。” 鲤 , 孔子 之子 伯鱼 。后因以“趋庭”谓子承父教。 唐 王勃 《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 鲤 对;今晨捧袂,喜託龙门。” 宋 王禹偁 《恩赐宰臣一子可尚书水部员外郎制》:“惟尔严父,为予大臣。嘉其调鼎之功,命及趋庭之子,俾升华省,仍列清曹。” 清 顾炎武 《与李霖瞻书》:“趍庭变学,既已引置 庄 岳 之间;挟策读书,亦都从游舞雩之下。”词语解释:趋时 拼音:qū shí
亦作“趍时”。
(1).谓努力去适应当时的具体形势、环境与条件。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周书》曰:‘凡彼圣人必趋时。’是故战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趋时必果,乘机无怯。”《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当今伐之,是其厄会;圣人急於趋时,诚谓今日。” 鲁迅 《花边文学·趋时和复古》:“我这里所用的是普通所谓‘趋时’中的一部分:‘前驱’的意思。”
(2).抓紧时机;及时。《史记·货殖列传》:“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淮南子·原道训》:“ 禹 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掛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麻》:“又谚曰:‘五月及泽,父子不相借。’言及泽急也。夏至后者,匪唯浅短,皮亦轻薄。此亦趋时,不可失也。”《金史·侯挚传》:“臣请尽力规画,劝喻农民趋时耕种。”
(3).迎合潮流;迎合时尚。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体方贞以居直者,虽诱以封国,犹不违情以趋时焉,安肯躐径以取容乎?” 唐 白居易 《陈中师除太常少卿制》:“不背俗以矫逸,不趍时以沽名。” 严复 《救亡决论》:“又何怪委贄通籍之后,以巧宦为宗风,以趋时为秘诀。”
(4).引申指时髦;赶时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説的 继之 也笑了道:‘本来作假是此刻最趋时的事。方才我这里才商量了一起命案的供词。你想命案供词还要造假的,何况别样。’” 孙中山 《五权宪法》:“近来 中国 底学生们,他无论懂不懂,也要讲无政府以为趋时,真是好笑。” 洪深 《属于一个时代的戏剧》:“还有一点,可以无须乎多声明的,就是《贫民惨剧》与《赵阎王》都是我阅历人生,观察人生,受了人生的刺激,直接从人生里滚出来的。不是趋时的作品。(做文字同穿衣裳一样会求时髦。)”词语解释:趋朝 拼音:qū cháo
亦作“趍朝”。 上朝。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宰相趋朝,騶唱过门。”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天晓诸人入市》:“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趍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词语解释:趋走 拼音:qū zǒu
(1).古礼。小步疾行,以示庄敬。《庄子·盗跖》:“ 孔子 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轡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谓之以忠,则不以趋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也。”
(2).谓奔走服役。《列子·周穆王》:“昔昔梦为人僕,趋走作役,无不为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唐 杜甫 《官定后戏赠》诗:“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岳青天》:“﹝ 岳起 ﹞指其侍从曰:‘若辈惟可令其洒扫趋走、烹茶吸烟而已。’”
(3).指奔走执役者。《周书·于翼传》:“今与趋走同儕,恐非尚贤贵爵之义。”《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 宋 之教诲,雅异於斯:居中则任僕妾,处外则近趋走。” 胡三省 注:“趋走,执役者也。”词语解释:趋炎 拼音:qū yán
(1).喜暖;奔向火焰。 宋 梁栋 《黄葵》诗:“九夏不趋炎,三月不争春。” 元 萨都剌 《灯蛾来》诗:“平生不傍太阳里,何故趋炎来就死。” 清 褚人穫 《坚瓠六集·慢亭仙》:“芙蓉不耐九秋霜,菡萏趋炎怯晚妆。”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无题》:“虫的扑灯,有人说是慕光,有人说是趋炎,有人说是为性欲,都随便,我只愿他不要只是绕圈子就好了。”
(2).比喻趋附权势。 明 杨珽 《龙膏记·修郄》:“俺老爷一生嗜利,半世趋炎……向来奉承 元相公 ,甘为鹰犬;近日结交 常僕射 ,託为心腹。” 清 梁绍壬 《论交》诗之八:“贫士好趋炎,其见固可鄙。”词语解释:趋向 拼音:qū xiàng
亦作“ 趋嚮 ”。亦作“ 趋乡 ”。亦作“趍向”。
(1).前往;前行。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正欲反迷,以寻生道;仓卒罔极,无所趍向。”《朱子语类》卷一一八:“只为他志已立,故求所以趋向之路。” 明 袁宗道 《读〈孟子〉》:“直是趋向无路,凑泊不得。”
(2).归向;趋附。《汉书·韩延寿传》:“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乡之。”《旧五代史·唐书·张全义传》:“自 庄宗 至 洛阳 ,趋向者由径以希恩宠, 全义 不改素履,尽诚而已。”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屏山 在世,一时才士皆趋嚮之。”
(3).向往;崇尚。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六:“苟可以立风节,激贪懦,尊名义,昭大法者,吾趋向之,甚於嗜欲。”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卷上:“俯而就之,使为子弟者读此,亦能感发志意,知所羡慕趋向,而有以成立,不陷於卑污苟贱,而玷辱其门户矣。”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秀才》:“士人所趋嚮,惟明经、进士二科而已。”
(4).途径;方向。 唐 柳宗元 《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生物流动,趋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慤,以成至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朱子语类》卷一一八:“语次因道某平日读箇不识涂径,枉费心力。适得先生开喻,方知趋向。”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为学本知趋向,论修身须尽俭让温良。求仁未入 仲由 堂,安贫且卧 颜回 巷。” 清 刘大櫆 《祭吴文恪公文》:“食之诲之,导以趋向。谓昔朋游,今非所尚。”
(5).趋势。 宋 岳飞 《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天下忠愤之气日以沮丧,中原来苏之望日以衰息。岁月益久,污染渐深,趋向一背,不復可以转移。” 明 刘基 《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碑铭》:“士有一身任社稷之安危,一言迴天下之趋嚮。” 张通典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诗:“天运有废兴,人心定趋向。”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二:“但是,历史的总趋向已经确定,不能改变了。”
(6).倾向。 清 方苞 《删定〈荀子〉〈管子〉序》:“盖使学者知二子之智乃以此自瑕,而为知道者所深摈,亦所以正其趋向也。”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他觉得那公司比这里好,因为薪水多;他的心意完全趋向那公司了,空口劝留又有什么用!”
亦作“ 趋嚮 ”。亦作“ 趋乡 ”。亦作“趍向”。 1.志趣,志向。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宴望海亭》诗:“虽无趣向慕贤圣,幸有心目知西东。” 宋 杨万里 《张魏公传》:“夫君子引其类而进,志在於天下国家而已。其道同,故其趋向亦同,何朋党之有焉。” 金 王若虚 《高思诚咏白堂记》:“有所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目之,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西湖佳话·放生善迹》:“生员的趋向不同,看得功名事小,生死事大。” 邹韬奋 《无所不专的专家》:“天下无万能的人,也很少一无所能的人(除非自己糟塌掉),倘知各就自己天赋能力的大小及趋向,加以培植……在社会则能因此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裨益。”
(2).意愿;好恶。《旧五代史·唐书·盖寓传》:“ 寓 性通黠,多智数,善揣人主情。 武皇 性严急,左右难事,无委遇者,小有违忤,即置於法,唯 寓 承颜希旨,规其趋向,婉辞顺意,以尽参裨。”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结宰相固为姦邪。然希意迎合,观人主趋向而顺之者,亦姦邪也。”《宦海》第一回:“百姓们的行为,却又跟着宦场的趋嚮。”
(3).行为;举止。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詔责 伸 言事不实,趋向不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大似百戏排场,子弟顰笑俱假。趋向由人,亦劳而少功矣!”词语解释:趋风 拼音:qū fēng
亦作“趍风”。
(1).疾行至下风,以示恭敬。《左传·成公十六年》:“ 郤至 三遇 楚子 之卒,见 楚子 ,必下,免胄而趋风。”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一》:“是故 虞卿 一言,而 秦 之震惧趋风,驰指而请备。” 宋 张耒 《答林学士启》:“ 耒 , 淮 楚 晚进,场屋后来,辱登门墻,尝备官属,当趋风於末座,乃首贄於长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双缢庙》:“縞袂趋风,匹夫之志难夺;红颜赴义,匹妇之谅可悲。”
(2).引申指瞻仰风采。 宋 曾巩 《越州贺提刑夏倚状》:“ 巩 於此备官,云初託庇,喜趋风之甚邇,谅考履之惟和。”
(3).闻风而来。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一:“自然 乐毅 徒,趋风走天下。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
(4).引申指追随仿效。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章碣》:“ 碣 有异才,尝草创诗律,於八句中,足字平侧,各从本韵……自称变体。当时趋风者亦纷纷而起也。” 明 汤显祖 《与许仰亭吏部书》:“太学趍风之后,音徽邈绵,南国多年,山川映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见朋辈中钻研古书,不工制艺者,遇稍解风雅之主司,多以二三场殫洽见收;而一二揣摩时尚,趋风乘沫之士,迄老死不获知遇。”词语解释:趋世 拼音:qū shì
奔走于世俗之事。 宋 苏轼 《海月辩公真赞》:“人皆趋世,出世者谁?” 宋 林逋 《赠胡乂》诗:“高节嫌趋世,常流笑学仙。”词语解释:趋跄 拼音:qū qiàng
(1).形容步趋中节。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亦指朝拜,进谒。《诗·齐风·猗嗟》:“巧趋蹌兮。” 孔颖达 疏:“礼有徐趋疾趋,为之有巧有拙,故美其巧趋蹌兮。” 唐 元稹 《王悦昭武校尉行左千牛备身制》:“ 庄宪皇后 姪 王悦 等,或勋戚荫餘,或公卿贵胤。佩觿有趋蹌之美,释褐参侍从之荣。” 宋 王禹偁 《乞差官通摄谒庙大礼使表》:“既列三臺之首,合居五使之先。顾筋力之不支,虑趋蹌之失度。輒伸悃愊,冀免遣差。” 清 唐孙华 《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推排列拜皆新贵,乌纱银带纷趋蹌。”
(2).指入朝做官,出仕。 明 汤显祖 《阳谷主人饮》诗:“趋蹌乃人理,卧托非世资。”
(3).奔走侍奉。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阁下以高文閎才都盛位,而某以吏属,时得趋蹌左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 刘德 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徒善应对趋蹌耳。”
(4).奉承拍马;阿附。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莫难道诗骨瘦嵓嵓,掂详了这廝趋蹌,身分便活脱下 钟馗 一二三。”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箇不趋蹌的秀才,若论他有德有行,好一位戴冠儿的君子。”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淫谄二罪冥责甚怪》:“贫贱之人谋生不得,或奔走权门,或趋蹌富室,被人耻笑,亦是不得已之事。”
(5).疾行貌。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这嘴脸便不像俺的爷,临了那几步趋蹌却像得俺爷好。”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罗台山》:“﹝ 罗臺山 ﹞掌师子周旋趋蹌如往月时,由是门内外人始知公负奇力。”
(6).指音乐的板眼节奏。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春日见示》:“龙咽嘹喨留行月,凤翼趋蹌巧定场。”词语解释:趋名 拼音:qū míng
追求声名。《列子·杨朱》:“《老子》曰:‘名者实之宾’,而悠悠者,趋名不已。” 唐 王观 《早行》诗:“趋名与趋利,行役几时休。”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朝鲜采风录》:“浮海知今是,趋名悟昨非。”词语解释:趋承 拼音:qū chéng
亦作“趍承”。
(1).指就教,接受教益。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顾惟幸会之多,曾是趍承之晚。” 宋 曾巩 《与刘沆龙图启》:“未卜趋承,更增慕恋。”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趋承能不心倾尽,半为勋高半谊敦。”
(2).侍奉;侍候。 明 张居正 《元日望阙》诗:“北闕朝元忆往年,趋承长在日华边。”《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初日还强勉趋承,以后打熬不过,半眠半起。”《清史稿·世祖纪二》:“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
(3).趋附奉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迨至 政 宣 间,一时权倖皆自此进,气燄赫然,都总管反趋承之不暇。”《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同父 挥金如土,毫无恡澁。妓家见他如此,百倍趋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你想,督办要娶姨太太,那一个不趋承巴结?”
(4).引申为迎合。 李大钊 《真理之权威》:“吾为爱真理故,而不敢有所附和唯阿,以趋承此社会。”词语解释:趋竞 拼音:qū jìng
奔走钻营;争名夺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慙。”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趋竞之士,尤喜居於史职。” 宋 王安石 《答李参书》:“然足下自言不乐雷同,不喜趋竞。”词语解释:趋利 拼音:qū lì
亦作“趍利”。
(1).追求财利。《晏子春秋·问上二一》:“恡乎财,薄乎施,覩贫穷若不识,趋利若不及。”《史记·货殖列传》:“及其衰,好贾趋利,甚於 周 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贪那贵价,从外方贱处贩将米来。”
(2).泛指求利、逐利。 汉 王符 《潜夫论·劝将》:“凡人所以肯赴死亡而不辞者,非为趋利,则因以避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无忠信之纯固,背恩养而趋利者,叛人也。”《新唐书·李宗闵传》:“ 德裕 曰:‘今中朝半为党人,虽后来者,趍利而靡,往往陷之。陛下能用中立无私者,党与破矣。’”
(3).求胜;取胜。《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輜重多,难以趋利。” 宋 陈亮 《酌古论·孙权》:“ 曹公 并 荆州 之众,东向俱下,而轻骑兼进,千里趍利,復与 吴 争长於舟楫之间,此其势易拒也。” 明 王玉峰 《焚香记·传笺》:“吾闻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词语解释:趋舍 拼音:qū shè
(1).亦作“ 趋捨 ”。取舍。亦引申为好恶。《韩非子·解老》:“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 陈奇猷 集释:“趋舍,即取舍。”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故虽位显名美,门齐年敌,而趋舍异规,业尚乖互者,未尝结焉。” 唐 骆宾王 《萤火赋》:“殆未明其趋舍,庸詎识其旨意,子尚不知鱼之为乐,吾又安知萤之所利。” 宋 叶适 《宋厩父墓志铭》:“每与余言,自谓乐甚,非人所知。且其趋捨不同流,知奚用为?” 明 汤显祖 《复牛春宇中丞书》:“夫以贵乡二老趋舍不同,则南北之情益无足异矣。”
(2).进退;动止。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夫酸咸甘苦不同,嘉味以济,谓之和羹。宫商角徵不同,嘉音以章,谓之和声。臧否损益不同,中正以训,谓之和言。趋舍动静不同,雅度以平,谓之和行。” 明 方孝孺 《许士修墓铭》:“言必出乎正,动必由乎礼,趋舍取予,咸则乎古之君子,而无所苟。”
(3).指举止,行为。《淮南子·俶真训》:“夫趋舍行伪者,为精求於外也。”词语解释:趋隅 拼音:qū yú
(1).向隅。《礼记·曲礼上》:“毋践屨,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孔颖达 疏:“趋,犹向也;隅,犹角也。” 唐 张阶 《无声乐赋》:“是以素王闲居而观, 卜商 体政以妙,愿尽趋隅之礼,以闻愷悌之要。”
(2).佛教指端坐静修。 唐 杨衡 《宿陟岵寺云律师院》诗:“愿迴戚促劳,趋隅事休逸。”词语解释:趋行 拼音:qū xíng
(1).行步;走路。《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远庸众而野。”
(2).急行;赶路。《史记·张仪列传》:“乃且愿变心易虑,割地谢前过以事 秦 。方将约车趋行,适闻使者之明詔。”
(3).指行事,所作所为。《淮南子·泰族训》:“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绪业不得不多端,趋行不得不殊方。”词语解释:趋陪 拼音:qū péi
趋承陪侍。 唐 沉佺期 《和韦舍人早朝》:“千春奉休历,分禁喜趋陪。”《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众尼便嘻笑趋陪,殷勤款送。”词语解释:趋班 拼音:qū bān
(1).群臣朝见时疾行就位。 宋 苏轼 《神女庙》诗:“百神自奔走,杂沓来趋班。”
(2).借指在京当官。 明 汤显祖 《答淮抚李公五十韵》:“附尾睎騏驥,趋班失凤鸞。”词语解释:趋拜 拼音:qū bài
趋走拜谒。亦泛指请安、问候时所行礼节。《史记·三王世家》:“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旧唐书·文苑传下·元德秀》:“先是堕车伤足,不任趋拜。”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虽甫逮胜衣,习为容於趋拜。”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海超勇》:“后南征 臺湾 , 福文襄公 趋拜下风,公始为之尽力。”词语解释:趋阙 拼音:qū quē
趋赴朝廷;奔赴京城。《汉书·成帝纪》:“詔曰:‘朕承天地,获保宗庙,明有所蔽,德不能绥,刑罚不中,众冤失职,趋闕告诉者不絶。’” 唐 韩愈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 杨燕奇 ﹞遂率诸将校之子弟各一人,閒道趋闕,变服诡行,日倍百里,天子嘉之。”词语解释:趋迎 拼音:qū yíng
(1).向前迎接;应接。 金 王若虚 《鄜州龙兴寺明极轩记》:“公退饭餘,呼马而出,僕夫或不请所之,知其必适是也。比及其门,呵喝有声,主人者趋迎而笑,知其必为吾也。”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专精课治,何业不就?而时日耗于趋迎,精神殫于餽遗,帣韝鞠跽,东西奔驰。”
(2).奉承;讨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但有当事朝绅,肯来纳交的,不惜物力,加倍趋迎。”《天雨花》第十回:“依然照旧多荣耀,狐群狗党又趋迎。”词语解释:趋锵 拼音:qū qiāng
形容朝拜、进谒时步趋中节。 宋 梅尧臣 《送唐紫微知苏台》诗:“ 吴 娃结束迎新守,府吏趋鏘拜上官。”《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此时不及寒暄,便恭肃趋鏘,上堂给父母请了安。”参见“ 趋蹌 ”。
词语解释:趋跄 拼音:qū qiàng
(1).形容步趋中节。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亦指朝拜,进谒。《诗·齐风·猗嗟》:“巧趋蹌兮。” 孔颖达 疏:“礼有徐趋疾趋,为之有巧有拙,故美其巧趋蹌兮。” 唐 元稹 《王悦昭武校尉行左千牛备身制》:“ 庄宪皇后 姪 王悦 等,或勋戚荫餘,或公卿贵胤。佩觿有趋蹌之美,释褐参侍从之荣。” 宋 王禹偁 《乞差官通摄谒庙大礼使表》:“既列三臺之首,合居五使之先。顾筋力之不支,虑趋蹌之失度。輒伸悃愊,冀免遣差。” 清 唐孙华 《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推排列拜皆新贵,乌纱银带纷趋蹌。”
(2).指入朝做官,出仕。 明 汤显祖 《阳谷主人饮》诗:“趋蹌乃人理,卧托非世资。”
(3).奔走侍奉。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阁下以高文閎才都盛位,而某以吏属,时得趋蹌左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 刘德 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徒善应对趋蹌耳。”
(4).奉承拍马;阿附。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莫难道诗骨瘦嵓嵓,掂详了这廝趋蹌,身分便活脱下 钟馗 一二三。”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箇不趋蹌的秀才,若论他有德有行,好一位戴冠儿的君子。”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淫谄二罪冥责甚怪》:“贫贱之人谋生不得,或奔走权门,或趋蹌富室,被人耻笑,亦是不得已之事。”
(5).疾行貌。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这嘴脸便不像俺的爷,临了那几步趋蹌却像得俺爷好。”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罗台山》:“﹝ 罗臺山 ﹞掌师子周旋趋蹌如往月时,由是门内外人始知公负奇力。”
(6).指音乐的板眼节奏。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春日见示》:“龙咽嘹喨留行月,凤翼趋蹌巧定场。”词语解释:趋谒 拼音:qū yè
前往进见。《汉书·昌邑王刘髆传》:“衣短衣大絝,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词语解释:趋营 拼音:qū yíng
亦作“趍营”。 奔走钻营。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五:“敛退就新懦,趋营悼前猛。” 宋 曾巩 《青云亭闲望》诗:“趍营众所便,冒涉吾久恐。” 宋 韩维 《鲁恭太师庙》诗:“趋营止目前,不顾患害深。”词语解释:趋翔 拼音:qū xiáng
犹趋跄。《墨子·非儒下》:“ 孔 某盛容脩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吕氏春秋·士容》:“客有见 田駢 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吕氏春秋·尊师》:“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 高诱 注:“翔与蹌同。” 汉 王充 《论衡·本性》:“动作趋翔,或重或轻,性识诡也。”词语解释:趋侍 拼音:qū shì
侍奉。《北齐书·裴让之传》:“帝欲 让之 为黄门侍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 清河 太守。”《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松 亦思朝暮趋侍,恨未有便耳。” 清 魏源 《登太行绝顶》诗之三:“诸山听指挥,趋侍何鞠恭。”词语解释:趋衙 拼音:qū yá
谓群蜂簇拥蜂王飞集,犹如旧时吏员赶赴衙参。 宋 黄庭坚 《演雅》诗:“老鶬衔石宿水饮,穉蜂趋衙供蜜课。”一本作“趍衙”。参见“ 蜂衙 ”。
词语解释:蜂衙 拼音:fēng yá
(1).群蜂早晚聚集,簇拥蜂王,如旧时官吏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 宋 陆游 《青羊宫小饮赠道士》诗:“微雨晴时看鹤舞,小窗幽处听蜂衙。” 元 钱霖 《清江引》曲:“高歌一壶新酿酒,睡足蜂衙后。”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听听四面的同蜂衙似的嘈杂的人声,脚步声,车铃声,一时倒也觉得是身到了大罗天上的样子。”参阅《埤雅·释虫》。
(2).指飞绕的蜂群。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试问蜂衙,何时昼锦春如画。”
(3).蜂巢。 元 赵奕 《黄龙洞》诗:“龙居潜石洞,花暖护蜂衙。”词语解释:趋驰 拼音:qū chí
(1).奔忙;奔走。 唐 元稹 《韩克从太子通事舍人制》:“勑前 河中府 参军 韩克从 :闻尔之齿长矣,而犹趋驰冉冉,其何以堪?” 郭沫若 《蜩螗集·〈松崖山市〉诗序》:“劳劳行役咸为生活趋驰,亦颇具不屈之意。”
(2).指交往。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佐郡 浙江 西,病闲絶趋驰。”
(3).供驱使。 唐 郭湜 《高力士传》:“ 辅国 趋驰末品,小了纤人,一承攀附之恩,致位云霄之上。” 唐 皮日休 《三宿神景宫》诗:“明发作此事,岂復甘趋驰。”
(4).奔走效劳的机会。指任职。 南朝 宋 鲍照 《谢随恩被原疏》:“小得趋驰,星驾登路。”词语解释:趋势 拼音:qū shì
(1).趋奉权势。《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国士不以孝悌清脩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趋势者与之以爵。” 清 张皋文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是故有躁进之心,则必有趋势之术。”
(2).事物发展的动向。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劳动阶级一方面,组织运动却有一步一步兴旺起来的趋势。” 柔石 《二月》:“这时天渐暗下来,云密集,实在有下雨的趋势。”词语解释:趋事 拼音:qū shì
(1).办事;立业。《汉书·朱博传》:“夜寝早起,妻希见其面……其趋事待士如是。” 南朝 齐 谢朓 《始出尚书省》诗:“趋事辞宫闕,载笔陪旌棨。” 明 方孝孺 《重爵禄》:“方之为天下者,使人以不得禄位为不若人,其心恒忻然有趋事赴功之心。”
(2).犹侍奉。《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数中一个后生,年纪二十五岁,姓 崔 名 寧 ,趋事郡王数年。”《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 张胜 随着先父便趋事员外。”词语解释:趋出 拼音:qū chū
小步疾行退出。示恭敬。《书·康王之诰》:“羣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管子·中匡》:“召 管仲 , 管仲 至。公执爵,夫人执尊,觴三行, 管仲 趋出。”《史记·袁盎鼂错列传》:“ 絳侯 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李山甫 美姿容,髮长五尺餘。尝沐后,令二婢捧金盘承而梳之。有客造焉,见理髮,趋出,疑其妇。 山甫 连呼,方悟。”词语解释:趋步 拼音:qū bù
亦作“趍步”。
(1).举步;行走。《列子·汤问》:“ 穆王 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尝为县令,謁府,趋步遟缓。”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立则磬折,拱若抱鼓,动静有节,趍步商羽。”《西游记》第四回:“ 金星 趋步向前,径入洞内。” 郭沫若 《海南纪行·访那大》:“远偕九省同趋步,近与全区互询咨。”
(2).追随;仿效。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宋》:“南渡诸人絶句,乃有一二风致者。缘才力非前 宋 大家比,故趋步唐人,间得音响。” 柴萼 《梵天庐丛录·美人杂咏》:“ 顾青瑶 之《新美人足》云:‘……追电身轻,溜冰技稳,舞态蹁躚撩眼新。惊鸿影,叹 欧 风醉化,趋步真神。’”词语解释:趋参 拼音:qū cān
趋谒参拜。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孙待制春日偶书》:“陋巷自知当退缩,拥门谁解更趋参。”词语解释:趋避 拼音:qū bì
(1).疾走回避。《史记·吴王濞列传》:“ 错 趋避东厢,恨甚。” 宋 陆游 《容斋燕集诗序》:“车骑雍容,行者趋避。”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辛丑二宗伯》:“至云 沉 某父子,尝从大夫之后,偶因出游,未遑趋避。而衷甲之士,奋呼羣起,几不获生焉。”参见“ 趋辟 ”。
(2).指趋利避害;趋吉避凶。 明 李贽 《复邓鼎石书》:“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故圣人以阴阳之消长,示人事之进退,俾知趋避而已。” 欧阳山 《苦斗》七八:“凡事都要打点打点,风头不对,就要趋避一下,逢凶化吉云云。”
词语解释:趋辟 拼音:qū pì
(1).谓走在前面驱赶行人,使之回避车驾。《周礼·秋官·条狼氏》:“掌执鞭以趋辟。” 郑玄 注:“趋辟,趋而辟行人。” 孙诒让 正义:“注云‘趋辟,趋而辟行人’者,前马而趋御行人,使辟王及诸侯之车,无有干犯也。”
(2).速行以避退。《周礼·秋官·司仪》:“君答拜,客趋辟。”词语解释:趋末 拼音:qū mò
亦作“趍末”。
(1).追求细枝末节。《汉书·礼乐志》:“夫奢泰则下不逊而国贫,文巧则趍末背本者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艷。”
(2).指从事、趋尚工商业。《汉书·成帝纪》:“乡本者少,趋末者众。”《汉书·东方朔传》:“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 颜师古 注:“末谓工商之业。” 宋 王安石 《风俗》:“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词语解释:趋过 拼音:qū guò
(1).快步走过。表示恭敬。《左传·成公十六年》:“ 姜 怒, 公子偃 、 公子鉏 趋过,指之曰:‘女不可,是皆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 倚相 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妃初出,上无聊,中官趋过者,或笞挞之。”
(2).苟且度过。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昔 晋武帝 趋过目前,而不为子孙长远之谋。”词语解释:趋赴 拼音:qū fù
(1).奔赴;前往。 唐 柳宗元 《柳州谢上表》:“臣前岁以久停官秩,去年蒙圣恩除替,便欲裂裳裹足,趍赴京师。”《西湖佳话·断桥情迹》:“ 刘万户 恐王命久覊,急於趋赴,遂携了夫人、女儿,同上京师。” 蔡东藩 《明史通俗演义》第六四回:“ 文华 闻寇众被围,兼程趋赴,欲攘夺 邦辅 功劳。”
(2).奔告。 宋 苏轼 《代滕甫辨谤乞郡书》:“人臣之所患,不止於疾痛,而所忧有甚於穷窘,若不号呼於君父,更将趋赴於何人?”
(3).指行步之进退。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率高冠方履,褒衣博带,趋赴俯仰,皆合规矩。”
(4).为之奔走,谋求。 陈独秀 《国庆纪念的价值》:“我们对于一切信仰一切趋赴的事,必须将这事体批评起来确有信仰趋赴的价值,才值得去信仰趋赴,不然便是无意的盲从或无价值的迷信。”词语解释:趋就 拼音:qū jiù
(1).疾步走向。《庄子·天地》:“ 禹 趋就下风,立而问焉。”
(2).追求;靠拢。 老舍 《二马》第四段八:“力量,胆子,粗卤,血肉,样样足以使女性对男性的信仰加高一些,使女性向男性的趋就更热烈一点。” 杨朔 《征尘》:“他们是在趋就炉眼的蓝色的火苗,没有人肯花两枚铜板喝这么一碗。”词语解释:趋近 拼音:qū jìn
接近或接受一种刺激物或刺激情境的倾向
趋向或走向统一或一致词语解释:趋尚 拼音:qū shàng
情趣;好尚。 宋 廖莹中 《韩愈〈秋怀诗〉题解》:“公诗如‘自许连城价,傍砌看红药’,‘眼穿长讶双鱼断’之句,皆取诸《文选》,故此诗往往有其体,多感其趋尚不与世合。”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有德》:“若随其偶感之几,立异同以成趋尚,则有不善者矣。” 汪辟疆 《〈唐人小说·莺莺传〉按语》:“ 唐 人小説,影响於 元 明 大曲杂剧者颇多,而此传最传最广。究其原因:一则以传出 微之 ,文虽不高,而辞旨顽艷,颇切人情;一则社会心理,趋尚在此。”词语解释:趋进 拼音:qū jìn
(1).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的一种动作。《管子·弟子职》:“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命反。”《论语·乡党》:“没阶,趋进,翼如也。” 邢昺 疏:“谓疾趋而出,张拱端好,为鸟之张翼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太宰 嚭 趋进曰:‘贺大王喜,灾已灭矣。’” 老舍 《且说屋里》:“他的脚很厚,可是很小。当他对地位高的人趋进而辞退,他会极巧妙的利用他的小脚:细逗着步儿,弯着点腿,或前或后,非常的灵动。”
(2).谓为擢官而奔走钻营。《旧唐书·刘子玄传》:“是时官爵僭滥而法网严密,士类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词语解释:趋准 拼音:qū zhǔn
方向;准则。 清 王韬 《平贼议》:“夫大创甫平,元气未復,户鲜积聚,家少盖藏,此所以轻去其故土不顾也。今宜急为之节财惜用,崇俭黜奢,务本抑末,痛惩游惰,而民自不敢犯。是皆在为上者之转移,而示以趋準耳。”词语解释:趋和 拼音:qū hé
随声附和。《汉书·郑当时传》:“ 当时 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斥臧否。”《新唐书·李德裕传》:“始议用兵,中外交章固争,皆曰:‘ 悟 功高,不可絶其嗣。又 从諫 畜兵十万,粟支十年,未可以破也。’它宰相亦媕婀趋和。”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庆元党》:“至於北伐,举朝趋和,而争之者不数人。今既更化,当先破尚同之习。”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楔子:“ 王文韶 是 汉 尚书中新近十分得宠的人,因为他善于‘趋和承意’,僚属中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琉璃蛋’。”词语解释:趋合 拼音:qū hé
投合;应和。《鬼谷子·忤合》:“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词语解释:趋士 拼音:qū shì
亦作“趍士”。 谓礼贤下士。《战国策·齐策四》:“ 齐宣王 见 颜斶 ,曰:‘ 斶 前!’ 斶 亦曰:‘王前!’ 宣王 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 ,人臣也。王曰 斶 前,亦曰王前,可乎?’ 斶 对曰:‘夫 斶 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南史·张融传》:“使 融 不为慕势,而令君为趍士,岂不善乎?”词语解释:趋乡 拼音:qū xiāng
见“ 趋向 ”。
词语解释:趋向 拼音:qū xiàng
亦作“ 趋嚮 ”。亦作“ 趋乡 ”。亦作“趍向”。
(1).前往;前行。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正欲反迷,以寻生道;仓卒罔极,无所趍向。”《朱子语类》卷一一八:“只为他志已立,故求所以趋向之路。” 明 袁宗道 《读〈孟子〉》:“直是趋向无路,凑泊不得。”
(2).归向;趋附。《汉书·韩延寿传》:“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乡之。”《旧五代史·唐书·张全义传》:“自 庄宗 至 洛阳 ,趋向者由径以希恩宠, 全义 不改素履,尽诚而已。”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屏山 在世,一时才士皆趋嚮之。”
(3).向往;崇尚。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六:“苟可以立风节,激贪懦,尊名义,昭大法者,吾趋向之,甚於嗜欲。”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卷上:“俯而就之,使为子弟者读此,亦能感发志意,知所羡慕趋向,而有以成立,不陷於卑污苟贱,而玷辱其门户矣。”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秀才》:“士人所趋嚮,惟明经、进士二科而已。”
(4).途径;方向。 唐 柳宗元 《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生物流动,趋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慤,以成至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朱子语类》卷一一八:“语次因道某平日读箇不识涂径,枉费心力。适得先生开喻,方知趋向。”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为学本知趋向,论修身须尽俭让温良。求仁未入 仲由 堂,安贫且卧 颜回 巷。” 清 刘大櫆 《祭吴文恪公文》:“食之诲之,导以趋向。谓昔朋游,今非所尚。”
(5).趋势。 宋 岳飞 《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天下忠愤之气日以沮丧,中原来苏之望日以衰息。岁月益久,污染渐深,趋向一背,不復可以转移。” 明 刘基 《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碑铭》:“士有一身任社稷之安危,一言迴天下之趋嚮。” 张通典 《舜水先生祠落成敬赋》诗:“天运有废兴,人心定趋向。”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二:“但是,历史的总趋向已经确定,不能改变了。”
(6).倾向。 清 方苞 《删定〈荀子〉〈管子〉序》:“盖使学者知二子之智乃以此自瑕,而为知道者所深摈,亦所以正其趋向也。”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他觉得那公司比这里好,因为薪水多;他的心意完全趋向那公司了,空口劝留又有什么用!”
亦作“ 趋嚮 ”。亦作“ 趋乡 ”。亦作“趍向”。 1.志趣,志向。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宴望海亭》诗:“虽无趣向慕贤圣,幸有心目知西东。” 宋 杨万里 《张魏公传》:“夫君子引其类而进,志在於天下国家而已。其道同,故其趋向亦同,何朋党之有焉。” 金 王若虚 《高思诚咏白堂记》:“有所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目之,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西湖佳话·放生善迹》:“生员的趋向不同,看得功名事小,生死事大。” 邹韬奋 《无所不专的专家》:“天下无万能的人,也很少一无所能的人(除非自己糟塌掉),倘知各就自己天赋能力的大小及趋向,加以培植……在社会则能因此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裨益。”
(2).意愿;好恶。《旧五代史·唐书·盖寓传》:“ 寓 性通黠,多智数,善揣人主情。 武皇 性严急,左右难事,无委遇者,小有违忤,即置於法,唯 寓 承颜希旨,规其趋向,婉辞顺意,以尽参裨。”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结宰相固为姦邪。然希意迎合,观人主趋向而顺之者,亦姦邪也。”《宦海》第一回:“百姓们的行为,却又跟着宦场的趋嚮。”
(3).行为;举止。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詔责 伸 言事不实,趋向不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大似百戏排场,子弟顰笑俱假。趋向由人,亦劳而少功矣!”词语解释:趋数 拼音:qū shù
(1).谓节奏短促急速。《礼记·乐记》:“ 卫 音趋数烦志。” 郑玄 注:“趋数,读为促速,声之误也。” 孔颖达 疏:“ 卫 音趋数烦志者,言 卫 音既促且速,所以使人意志烦劳也。” 唐 白居易 《留北客》诗:“ 楚 袖萧条舞, 巴 弦趋数弹。”
(2).频数。 唐 元稹 《授赵宗儒尚书左仆射制》:“惟尔肇自清庙,逮於还宫,赞导法仪,踰於四百。俛伏趋数,讫无尤违。”词语解释:趋趋 拼音:qū qū
即促织。今谓蛐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俚语》:“﹝京师﹞又呼促织为趋趋,亦入声之误。今南客闻之习久不察,亦袭其名误矣。”
犹促促。急匆匆的样子。《礼记·祭义》:“其行也趋趋以数。” 郑玄 注:“趋,读如促。数之言速也。” 陆德明 释文:“趋,音促。” 孔颖达 疏:“其行步促促,速疾少威仪,举足而数也。”词语解释:趋战 拼音:qū zhàn
谓快速急进奔赴战场,仓促应战。《孙子·虚实》:“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金史·叛臣传·窝斡》:“乃闻不就贼趋战,而驻兵闲缓。”词语解释:趋役 拼音:qū yì
(1).驱役,役使。《战国策·齐策五》:“由此观之,约於同形则利长;后起则诸侯可趋役也。”
(2).指服役。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 汉 法,民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始免归田里。不趋役,即不从军。”词语解释:趋直 拼音:qū zhí
犹当值。 柴萼 《梵天庐丛录·趋直佩表》:“ 清 初诸臣,各佩表於带,以验趋直晷刻。”参见“ 趋朝 ”。
词语解释:趋朝 拼音:qū cháo
亦作“趍朝”。 上朝。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宰相趋朝,騶唱过门。”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天晓诸人入市》:“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趍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词语解释:趋欢 拼音:qū huān
奔走喧哗。《汉书·王莽传中》:“敢有趋讙犯法,輒以军法从事。” 颜师古 注引 刘德 曰:“趋讙,走呼也。”词语解释:趋附 拼音:qū fù
(1).趋承依附。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孙策 ﹞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 吉 耶?而先趋附之。’” 宋 王禹偁 《送进士郝太冲序》:“进身则默而处,訥而言,葢恶趋附而好耿直也。” 清 王韬 《择友说》:“趋附势燄者,以荣悴为亲疏。”
(2).指趋奉依附者。《新唐书·张廷珪传》:“且 易之 盛时,趋附奔走半天下。”《明史·王徽传》:“迨趋附日众,威权日盛,而祸作矣。”词语解释:趋攀 拼音:qū pān
趋奉、攀附。 闽 徐夤 《退居诗》:“鹤性松心合在山,五侯门馆怯趋攀。”词语解释:趋重 拼音:qū zhòng
偏重;着重。《洪秀全演义》第二一回:“将来天下大势,必趋重海权。” 蔡元培 《三十五年中国之新文化》三:“其他各大学所研究的,大抵趋重于中外社会现状与其趋势。”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此后 北京 青年思想,渐渐的转移,趋重于哲学方面,人生观方面。”词语解释:趋炎赶热 拼音:qū yán gǎn rè
犹言趋炎附势。 明 康海 《中山狼》第四折:“那负朋友的,受他的周济,亏他的游扬,真是如胶似漆,刎颈之交。稍觉冷落,却便别处去趋炎赶热,把那穷交故友撇在脑后。”词语解释:趋炎奉势 拼音:qū yán fèng shì
趋炎附势。《红楼梦》第一○七回:“且説外面这些趋炎奉势的亲戚朋友,先前 贾 宅有事,都远避不来;今儿 贾政 袭职,知圣眷尚好,大家都来贺喜。”词语解释:趋炎附势 拼音:qū yán fù shì
趋奉阿附于得势当权者。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趋炎附势自古而然》:“ 唐 令狐綯 当国日,以姓氏少,族人有投名者不吝。由是远近皆趋,至有姓 狐 冒 令 者。 温庭筠 戏曰:‘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 狐 尽带 令 。’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 明 冯梦龙 《山歌·汤婆子竹夫人相骂》:“悔初心,只为趋炎附势,如今落得冷清清。” 清 和邦额 《夜谈随录·某太守》:“况趋炎附势者,如蝇之逐臭,蚁之慕羴,不堪屈指。”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一场:“你也读过诗书,为何不自爱惜,去趋炎附势,作了那 魏忠贤 的干儿义子。”词语解释:趋炎附热 拼音:qū yán fù rè
犹言趋炎附势。《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輓乎?”《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止有 白长吉 一味趋炎附热,説妹子是穷骨头,要跟恁样饿莩,坏他体面。” 郭沫若 《豕蹄·司马迁发愤》:“有些趋炎附热的糊涂蛋在藐视我们做文学的人,我要把我们做文学者的权威提示出来给他们看。”词语解释:趋光性 拼音:qū guāng xìng
一种有规则的排列,在形成这种排列时,光是一个定向因素(如纤毛虫向着容器的向光一侧运动);亦指各种叶绿体的趋光性词语解释:趋发 拼音:qū fā
(1).急速发射。《韩非子·八说》:“狸首射侯,不当强弩趋发。” 梁启雄 注:“强弩趋发,指战阵上劲强的弓弩急速地射发。”
(2).指利箭。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篡卒力士者,所以絶阵取将也。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整理小组注:“趋发,利箭。”
(3).迅速出发。《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下》:“ 唐主 復如 氾水 ,备办行装,将趋发。”词语解释:趋背 拼音:qū bèi
逃遁,逃避。 清 吴嘉纪 《归东淘答汪三韩过访》诗之二:“我无半亩田,征税何繇派?密网及无辜,无地可趋背。”词语解释:趋泽 拼音:qū zé
谓雨后土润及时耕种。《汉书·食货志上》:“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 平都 令 光 教 过 以人輓犁。” 颜师古 注:“趋读曰趣。趣,及也。泽,雨之润泽也。”词语解释:趋织 拼音:qū zhī
即蟋蟀。《诗·唐风·蟋蟀》“蟋蟀在堂” 三国 吴 陆玑 疏:“蟋蟀,如蝗而小…… 楚 人谓之王孙, 幽州 人谓之趣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趋织鸣,懒妇惊’,是也。”《方言》第十一“蜻蛚, 楚 谓之蟋蟀或谓之蛬” 晋 郭璞 注:“即趋织也。” 戴震 疏证:“趋音促。”词语解释:趋职 拼音:qū zhí
供职;尽职守。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六:“ 兴县 康光禄 绍鏞 值军机时,勤於趋职,专心掌故,以周知当世之务为急。”词语解释:趋厮 拼音:qū sī
供奔走的仆役。 唐 皮日休 《郢州孟亭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於刺史前耶?”词语解释:趋吉避凶 拼音:qū jí bì xiōng
谋求安吉,避开灾难。 明 沉鲸 《双珠记·母子分珠》:“趋吉避凶,儒者之事。”《红楼梦》第四回:“趋吉避凶者为君子。”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曾亦思 郭璞 不见富贵之福,反遭灭族之凶; 松筠 贫苦江湖,并无安身之地。彼既不能自为趋吉避凶,岂有后人传之而能使人趋吉避凶之理?”词语解释:趋俗 拼音:qū sú
随合时俗,与世俗同流合污。《庄子·缮性》:“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王先谦 集解:“不贬志以徇俗。”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词语解释:趋使 拼音:qū shǐ
(1).驱使、役使。《荀子·王制》:“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閒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杨倞 注:“言无有深隔之国不为王者趋使,而安乐政教也。”
(2).促使,使得。《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之十三》:“山头草,欢少。四面风,趋使儂颠倒。”词语解释:趋伏 拼音:qū fú
犹匍匐。 清 程世爵 《笑林广记·惧内令》:“每早起膝行趋伏奩次,叩首如响柝。”词语解释:趋求 拼音:qū qiú
追求。 清 吴敏树 《己未上曾侍郎书》:“盖功名形势之会,一世之所趋求,宜有所避以谢於不知。”词语解释:趋影 拼音:qū yǐng
传说中骏马名。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侍从奔骤无及者,上以为超光、趋影之匹也。”自注:“ 王子年 《拾遗记》: 周穆王 有八骏,号超光、趋影……。”词语解释:趋扈 拼音:qū hù
谓随从护驾。 明 张煌言 《上鲁国主启》:“既恨臣力太绵,不敢轻为迎驾。復顾臣心独苦,又不敢輒行趋扈。”词语解释:趋履 拼音:qū lǚ
行步;行走。 清 魏源 《拟庐山石门涧诗》:“险夷易心目,奥旷殊趋履。二端孰从违,冥搜惑原委。”词语解释:趋蹶 拼音:qū jué
犹言连滚带爬。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义和拳》:“洋人趋蹶而逃,几为所执。”词语解释:趋让 拼音:qū ràng
指进退周旋的礼仪。 汉 贾谊 《新书·傅职》:“将学趋让,进退即席不以礼,登降揖让无容,视瞻、俯仰、周旋无节,妄咳唾,数顾趋行,色不比顺,隐琴肆瑟:凡此其属,太保之任也。”词语解释:趋详 拼音:qū xiáng
犹趋跄。《史记·孔子世家》:“今 孔子 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参见“ 趋蹌 ”。
词语解释:趋跄 拼音:qū qiàng
(1).形容步趋中节。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亦指朝拜,进谒。《诗·齐风·猗嗟》:“巧趋蹌兮。” 孔颖达 疏:“礼有徐趋疾趋,为之有巧有拙,故美其巧趋蹌兮。” 唐 元稹 《王悦昭武校尉行左千牛备身制》:“ 庄宪皇后 姪 王悦 等,或勋戚荫餘,或公卿贵胤。佩觿有趋蹌之美,释褐参侍从之荣。” 宋 王禹偁 《乞差官通摄谒庙大礼使表》:“既列三臺之首,合居五使之先。顾筋力之不支,虑趋蹌之失度。輒伸悃愊,冀免遣差。” 清 唐孙华 《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推排列拜皆新贵,乌纱银带纷趋蹌。”
(2).指入朝做官,出仕。 明 汤显祖 《阳谷主人饮》诗:“趋蹌乃人理,卧托非世资。”
(3).奔走侍奉。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阁下以高文閎才都盛位,而某以吏属,时得趋蹌左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 刘德 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徒善应对趋蹌耳。”
(4).奉承拍马;阿附。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莫难道诗骨瘦嵓嵓,掂详了这廝趋蹌,身分便活脱下 钟馗 一二三。”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箇不趋蹌的秀才,若论他有德有行,好一位戴冠儿的君子。”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淫谄二罪冥责甚怪》:“贫贱之人谋生不得,或奔走权门,或趋蹌富室,被人耻笑,亦是不得已之事。”
(5).疾行貌。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这嘴脸便不像俺的爷,临了那几步趋蹌却像得俺爷好。”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罗台山》:“﹝ 罗臺山 ﹞掌师子周旋趋蹌如往月时,由是门内外人始知公负奇力。”
(6).指音乐的板眼节奏。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春日见示》:“龙咽嘹喨留行月,凤翼趋蹌巧定场。”词语解释:趋抢 拼音:qū qiǎng
亦作“趍抢”。 奉承拍马貌。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趍抢嘴脸天生会,偏宜抹土搽灰。”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休信那黑心肠的 玉娥 ,他每便乔趋抢取撮。”参见“ 趋蹌 ”。
词语解释:趋跄 拼音:qū qiàng
(1).形容步趋中节。古时朝拜晋谒须依一定的节奏和规则行步。亦指朝拜,进谒。《诗·齐风·猗嗟》:“巧趋蹌兮。” 孔颖达 疏:“礼有徐趋疾趋,为之有巧有拙,故美其巧趋蹌兮。” 唐 元稹 《王悦昭武校尉行左千牛备身制》:“ 庄宪皇后 姪 王悦 等,或勋戚荫餘,或公卿贵胤。佩觿有趋蹌之美,释褐参侍从之荣。” 宋 王禹偁 《乞差官通摄谒庙大礼使表》:“既列三臺之首,合居五使之先。顾筋力之不支,虑趋蹌之失度。輒伸悃愊,冀免遣差。” 清 唐孙华 《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推排列拜皆新贵,乌纱银带纷趋蹌。”
(2).指入朝做官,出仕。 明 汤显祖 《阳谷主人饮》诗:“趋蹌乃人理,卧托非世资。”
(3).奔走侍奉。 宋 苏舜钦 《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阁下以高文閎才都盛位,而某以吏属,时得趋蹌左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 刘德 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徒善应对趋蹌耳。”
(4).奉承拍马;阿附。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莫难道诗骨瘦嵓嵓,掂详了这廝趋蹌,身分便活脱下 钟馗 一二三。”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箇不趋蹌的秀才,若论他有德有行,好一位戴冠儿的君子。”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淫谄二罪冥责甚怪》:“贫贱之人谋生不得,或奔走权门,或趋蹌富室,被人耻笑,亦是不得已之事。”
(5).疾行貌。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这嘴脸便不像俺的爷,临了那几步趋蹌却像得俺爷好。”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罗台山》:“﹝ 罗臺山 ﹞掌师子周旋趋蹌如往月时,由是门内外人始知公负奇力。”
(6).指音乐的板眼节奏。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春日见示》:“龙咽嘹喨留行月,凤翼趋蹌巧定场。”词语解释:趋奉 拼音:qū fèng
亦作“趍奉”。
(1).奉承;讨好。 南朝 梁 沉约 《到著作省谢表》:“珥笔史观,记言文府。趋奉载扬,腆懵交颜。” 唐 李商隐 《杂纂·愚昧》:“三头二面趋奉人。” 明 陆采 《明珠记·别母》:“老景渐龙钟,冷落 长门 ,没个趍奉。”《何典》第十回:“ 臭花娘 见他喜欢鬼奉承的,就只管‘奶奶长’‘奶奶短’的趋奉他。”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现在呢,因为‘老东西’--这是秀才的妻叫秀才的名字--趋奉了她,就装着娇滴滴的样子了。”
(2).侍候;服侍。《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小娘子如今要嫁人,却是趋奉官员?”词语解释:趋媚 拼音:qū mèi
奉承拍马。《元典章·刑部十·罗织清廉官吏》:“大凡官员不要肚皮者,中心委无所慊,未免见上司官吏耻於趋媚,似若简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