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1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贴水贴出贴晕贴标签贴户贴挂贴近贴调
贴地贴面贴画贴绒贴巧贴承贴运贴黑金
贴贴贴身贴纳贴经贴就贴净贴麻贴落
贴体贴改贴状贴费贴换贴河贴膏药贴里
贴子贴平贴用贴润贴席贴赔贴脸贴补
贴肉贴燮贴染贴米贴心贴配贴说贴送
贴妥贴衬贴板贴着贴断贴邻贴膳贴律
贴然贴耳贴本贴徵贴服贴谱贴身子贴司
贴黄贴脚贴正贴恋贴旦贴职贴赠贴切
贴金贴助贴梗海棠贴怪贴理贴边贴花贴力

词语解释:贴水  拼音:tiē shuǐ
(1).贴着或贴近水面。 唐 韦应物 《始夏南园思旧里》诗:“池荷初贴水,林花已扫园。” 金 元好问 《刘邓州家聚鸭图》诗:“若为化作江鸥去,拍拍随君贴水飞。” 清 王士禛 《吕城雪霁》诗之一:“鸟飞皆贴水,舟泛若乘空。”
(2).调换票据或兑换货币时,因比价的不同,比价低的一方补足一定的差额给另一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九回:“此时我要回 上海 ,这些烂板银,早在 广州 贴水换了光板银元。” 洪深 《贫民惨剧》第五幕:“﹝ 刘姑丈 :﹞一五,票子是新的;一十,真好看;十五,没有数差吧?二十,是不是四张?二十五,全是本地的,不用贴水。”
词语解释:贴地  拼音:tiē dì
谓贴近地面。 宋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词:“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词语解释:贴贴  拼音:tiē tiē
安稳;平静。 金 赵秉文 《缺月挂疏桐》词:“乌鹊不多惊,贴贴风枝静。”
词语解释:贴体  拼音:tiē tǐ
(1).紧贴肤体。 南唐 冯延巳 《抛球乐》词:“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 宋 欧阳修 《少年游》词:“寒轻贴体风头冷,忍抛弃、向秋光。”《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却説 陈大郎 有了这珍珠衫儿,每日贴体穿着,便夜间脱下,也放在被窝中睡,寸步不离。”
(2).犹贴心。《禅真逸史》第七回:“这些念佛的女众……你我互相告诉,有説媳妇不孝的,有讲儿子不肖的;这个恨夫主不贴体,那个怨家道甚艰难。”《禅真后史》第十一回:“ 郁氏 道:‘……我死后,相公孤幃寂寞,独枕凄凉,纵有使女们承值,终非贴体。’”
(3).方言。合身。《说岳全传》第三五回:“那 施全 在旁,看他穿上一副就身贴体的黄金甲,横勒丝蛮带,翻身跳上了浑红马。”
词语解释:贴子  拼音:tiē zǐ
典押儿子。《南齐书·周颙传》:“亦有摧臂斮手,苟自残落,贩佣贴子,权赴急难。”
(1).柬帖。 清 李渔 《意中缘·卷帘》:“待我明日写一个贴子送到兵马司去,打断你的狗筋。”
(2).告示。 王汶石 《风雪之夜·大木匠》:“你,出个贴子吧!上头写明:是男是女,多大年纪,长胡子没长,穿的啥袄啥裤,几时出走。”
(3).即贴子词。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九:“翰苑岁供禁中立春、端午贴子,前后多矣,率多拟效旧语,故少新意。”参见“ 贴子词 ”。
词语解释:贴子词  拼音:tiē zǐ cí
指 宋 时遇佳节,命词臣撰写黏于宫中壁上的诗词。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贴子词》:“按贴子词者,宫中黏贴之词也。古无此体,不知起於何时。第见 宋 时每遇令节,则命词臣撰词以进,而黏诸阁中之户壁,以迎吉祥。观其词乃五七言絶句诗,而各宫多寡不同,盖视其宫之广狭而为之,抑亦以多寡为等差也。然此乃时俗鄙事,似不足以烦词臣,而 宋 人尚之,岂所谓声容过盛之一端歟?”
词语解释:贴肉  拼音:tiē ròu
(1).紧贴肤体。《水浒传》第四九回:“ 孙新 宰了两口猪、一腔羊,众人尽吃了一饱。 顾大嫂 贴肉藏了尖刀,扮做箇送饭的妇人先去。”
(2).喻最亲近。《西游记》第四四回:“你要见我师父,有何难处!我两个是他靠胸贴肉的徒弟……若是我两个引进你,乃吹灰之力。” 明 吴炳 《西园记·立女》:“齐齐总角长,齐齐总角长,的的同胞样,一般儿贴肉粘皮,何必亲生养。”
词语解释:贴妥  拼音:tiē tuǒ
(1).稳当;合适。 宋 范晞文 《对床夜语》:“五言律诗,固要贴妥,然贴妥太过,必流於衰。” 严复 《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横空盘硬亦非难,欲为排奡在贴妥。”
(2).谓称身,合体。 宋 梅尧臣 《牡丹》诗:“竹阴水照增颜色,春服贴妥裁轻罗。”
(3).平静;安稳。
词语解释:贴然  拼音:tiē rán
安然;平静。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上·霍山显灵》:“须臾风涛贴然,遂获安济。” 明 王玉峰 《焚香记·会合》:“不放隻轮还百姓无秋毫犯, 莱阳 已贴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缉捕》:“绅士闻 鸿 言,犹豫不决。及贼解 沂 狱,久亦无事,而众始贴然。”
词语解释:贴黄  拼音:tiē huáng
(1). 唐 代诏敕用黄纸,凡有更改,仍用黄纸贴在上面,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2). 宋 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今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於后,乃谓之贴黄。” 宋 陆游 《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贴黄:前件事宜,臣等虽已面陈,缘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览,故敢輒具此奏。”
(3). 明 清 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贴黄》:“﹝ 崇禎 ﹞命内阁为贴黄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过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览。”
词语解释:贴金  拼音:tiē jīn
(1).古代贴于衣服器玩的黄金饰物。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 大中祥符 元年二月,詔:‘金箔、金银线、贴金销金间金蹙金线,装贴什器土木玩之物,并行禁断。’”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二:“自中宫以下,衣服并不得以金为饰,应销金、贴金、缕金、间金……皆不许造。”《金瓶梅词话》第九五回:“ 薛嫂 打开花箱,取出与 吴月娘 看,果然做的好样范……翡翠重叠,背面贴金。” 明 史玄 《旧京遗事》:“现外臣张盖,京朝官张扇,自一品至四品大小卿皆用贴金黑扇,次翰林六科都黑扇。”
(2).在神佛塑像上贴上金箔。比喻夸耀,美化。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那塑像颜面的贴金的金子已经被什么贪欲的人刮去了,却依然庄严而动人。” 曹靖华 《飞花集·不尽铁流滚滚来》:“这是为了‘壮国际观瞻’,所以在战时首都开放,替纸糊的民主贴金,于反动派有利的原故。” 刘绍棠 《燕子声声里》:“只有不学无术的暴发户,才喜欢装腔作势,一层一层地给自己脸上贴金,一顶一顶地给自己头上加冕。”
词语解释:贴出  拼音:tiē chū
(1).科举考试时,凡有夹带、冒名顶替及试卷违式者被摈斥场外,不准考试。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贴出》:“ 元 《选举志》有试卷不考格、犯御名、庙讳及涂注一百五十字以上者不考。不考,即今之贴出也。”《六部成语注解·礼部》:“凡犯以上弊端者,例用蓝笔书其姓名事故,贴出场门之外,摈斥不准入试,谓之被贴出。”《清史稿·选举志八》:“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号,以违式论,贴出。”
(2).商业用语。因买卖而产生的差额,须找出的款项,称为贴出。
词语解释:贴面  拼音:tiē miàn
任何材料的内墙衬里。例如:瓷砖贴面。
词语解释:贴身  拼音:tiē shēn
(1).媵妾;小妻。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古所谓媵妾者,今世俗西北名曰‘祇候人’,或云‘左右人’……而 浙 人呼为‘贴身’,或曰‘横牀’。” 清 梁同书 《直语补证》:“俗谓左右媵妾曰贴身。”
(2).指跟随在身边的;亲近的。《西游记》第七一回:“你将那贴身的侍婢,唤一个进来。”《红楼梦》第十三回:“ 戴权 看了,回手递与一个贴身的小廝收了。” 沙汀 《兽道》:“单说我们贴身的几个人吧。姑父的头发白了大半,就是打起喷嚏来也没有从前响了;多病的姑母更加衰弱下去。”
(3).紧挨肤体。《西游记》第六十回:“ 牛王 脱了那赴宴的鸦青绒袄,束一束贴身的小衣,双手绰剑,走出 芭蕉洞 。”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战士们都理了发,在河湾里洗了澡。每个人贴身穿着敌人送来的崭新的黄军衣,外面罩着洗得很干净的灰军衣。”
(4).合身。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十:“ 马丽琳 向 朱筱堂 看了一眼,只见他穿了一身西装,有点不大贴身,好像是个暴发户。”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三章:“看那碎花纺绸面子的小袄儿多好看、多贴身啦!”
(5).骗局的一种。 陈垣 《〈元典章〉校补释例》卷五:“‘昭身’元作‘贴身’。‘贴身’为 元 代专名,盖骗局之一种也。”
词语解释:贴改  拼音:tiē gǎi
修改。《宋史·倪思传》:“ 弥远 拜右丞相, 陈晦 草制用‘昆命元龟’语, 思 难曰:‘ 董贤 为大司马,册文有‘允执厥中’一言, 萧咸 以为 尧 禪 舜 之文,长老见之,莫不心惧,今制词所引,此 舜 禹 揖逊也。天下有如 萧咸 者读之,得不大骇乎?’仍上省牘,请贴改麻制。”参见“ 贴麻 ”。
词语解释:贴麻  拼音:tiē má
唐 宋 时任命大臣用黄白麻纸颁诏,如有改动,则须改贴重写,叫做“贴麻”。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赵丞相除拜》:“是时以 陈执中 为昭文相, 竦 为集贤相,御史言:‘ 竦 向在 陕西 ,与 执中 议论不协,不可同寅政地。’於是贴麻改命,而初制不出。”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昆命元龟辨证本末》:“昔 欧阳修 论 韩琦 、 富弼 、 范仲淹 立党事,在为 河北 转运使时,故敢援此以为比,乞行贴麻。 史相 得之甚骇,遂拜表缴奏,且谓当时惟知恭听王言,所有制词,合取会词臣合与不合贴麻。” 清 李赓芸 《炳烛编·贴麻》:“盖贴麻者改贴之谓。”
词语解释:贴平  拼音:tiē píng
平伏;平整。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在退却的路上》:“受到千万只脚的蹂躏,麦秆已经被踏得贴平,简直像地席一般。” 储安平 《在塔里木河的下游》:“沙山不很高,然而另有风致。那像被熨斗熨了似的整齐的山棱和贴平的坡面,给我一种极其单纯、新鲜而又深刻的印象。”
词语解释:贴燮  拼音:tiē xiè
亲近怜惜。 宋 周邦彦 《看花回》词:“因个甚,底死嗔人,半餉斜眄费贴燮。”
词语解释:贴衬  拼音:tiē chèn
(1).垫衬。 宋 文天祥 《至扬州》诗之十三序:“土围粪秽不可避,但扫净数人地,以所携衣服贴衬地面,睡起復坐,坐起復睡,日长难过,情绪奄奄,哀哉!”《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且又贴衬些沉速生香,熏得满身扑鼻。”
(2).指垫衬的东西。 明 高濂 《遵生八笺·燕闲清赏·赏鉴收藏画幅》:“收藏画片,须看绢素纸地,完整不破,清白如新,照无贴衬,此为上品。面看完整,贴衬条多,画神不失,此为中品。”
词语解释:贴耳  拼音:tiē ěr
(1).贴着耳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其俗以木为枕,号‘麻姑刺’,直竖而不贴耳,故至老不聋。”
(2).垂着耳朵。驯服顺从的样子。 蔡锷 《致唐继尧刘显世等电》:“以势度之, 蜀 宣布后, 张 李 两师不惟不敢西犯 成都 ,且将贴耳就范。”
词语解释:贴脚  拼音:tiē jiǎo
(1).封建时代为逃避赋役而以田产伪托他人名下。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非民风》:“先是命户部覈实天下土田,而 两浙 富民畏避差役,往往以田产诡寄亲邻佃僕,谓之贴脚诡寄。”
(2).贴补漕粮运输费。 清 李清 《三垣笔记》卷中:“予与 倪少司马 元璐 寓 淮 ,有客献议,谓开 登州 某路以通漕运,可省贴脚银二百万两。”
(3).方言。谓道路泥泞,泥土黏脚。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二章:“路上泥巴虽然不像昨天泞滑,但也很湿润,还十分贴脚。”
词语解释:贴助  拼音:tiē zhù
贴补;补助。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及查沿海卫所原设出哨海船额数,係军三民七,成造者照旧徵价贴助打造福船之用。” 清 王汝润 《馥芬居日记》:“余自三年九月初十搬至 席家栅 秦寅生 房两间,房金每月五百文,自出,航船稍有租钱, 安甫 稍为贴助。”
词语解释:贴晕  拼音:tiē yùn
(1).红色靶心。贴、晕均指靶心。
(2).指泛现黄色。晕,谓色彩四周模糊。 宋 方夔 《初夏杂兴》诗之一:“肥梅贴晕麦摇芒,四月山居取次凉。”
词语解释:贴画  拼音:tiē huà
(1).贴在墙上的年画、宣传画等。如: 苏州 桃花坞 木刻年画社每年出版发行多种适合农家用的贴画。
(2).贴在火柴盒上的画片;火花。
词语解释:贴纳  拼音:tiē nà
谓补贴交纳(息钱)。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除已有人承买交业外,并特给还未足者,许贴纳收赎,仍不限年。”《宋史·食货志下五》:“是时数年间,有司以京师切须钱,商人旧执交引至场务即付物,时或特给程限,踰限未至者,每十分復令别输二分见緡,,谓之贴纳。”
词语解释:贴状  拼音:tiē zhuàng
被告口述的笔录。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释看语》:“看语,即审单也,亦曰讞语。其法或先断一语而后序事,或先序事而后断,必须前后照应。有贴状附审者,亦须一一序事,而又要不失首词位置,犹乎作文之有轻重也。”
词语解释:贴用  拼音:tiē yòng
贴补动用。《宋史·食货志上六》:“又詔:用旧法取量添酒钱赢数,给推法司吏餐钱;不足,则抵当息钱亦许贴用。”
词语解释:贴染  拼音:tiē rǎn
谓牢牢地着上颜色。 老舍 《赶集·微神》:“黑暗的背景,我明白了,使红黄的一片抱住了自己的彩色,不向四外走射一点;况且没有阳光,彩色不飞入空中,而完全贴染在地上。”
词语解释:贴板  拼音:tiē bǎn
用以组合成大梁或叠层梁的几块部件之一(如厚木板或铁板)
词语解释:贴本  拼音:tiē běn
亏本。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事实上当时因纸张贴本太重,一部分要靠广告收入贴补。”
词语解释:贴正  拼音:tiē zhèng
方言。正巧,刚巧。 胡祖德 《沪谚外编·新娘歌》:“生成樱桃小口鹅蛋脸,贴正十七八岁廿二三。”
词语解释:贴梗海棠  拼音:tiē gěng hǎi táng
植物名。海棠的一种。 明 王象晋 《群芳谱·海棠》:“海棠有四种,皆木本。贴梗海棠丛生,花如胭脂。” 明 王象晋 《群芳谱·海棠》:“贴梗海棠花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纈晕;至落则若宿粧淡粉矣。叶间或三或五,蕋如金粟,鬚如紫丝,实如梨,大如樱桃,至秋熟,可食,其味甘而微酸。”
词语解释:贴标签  拼音:tiē biāo qiān
贴在盛器上的样品名称或检验合格标签。例如:用一个星期时间给店中的每一件商品贴标签。
比喻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只根据教条对人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个名目
词语解释:贴绒  拼音:tiē róng
工艺美术的一种。以绒布为原料,经剪裁后黏贴在白纸上,制成图画。 邓之诚 《骨董琐记·剪彩贴绒》:“ 华亭 王兰蓀 ,字 慧珠 ,适诸生 程班 ,工製贴绒花卉,为世所称。”
词语解释:贴经  拼音:tiē jīng
犹帖经。科举时代的一种考试方式。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三场》:“ 天宝 十三载,举人问策外,更诗赋并杂文贴经为三场试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四节:“明经科考试贴经、墨义,死背词句。”参阅《通典·选举三》
词语解释:贴费  拼音:tiē fèi
贴补耗费。《清史稿·食货志三》:“州县既多浮收,则米色难於精择。运军既有贴费,受兑亦不復深求。”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纹银大者为元寳,小者为锭,或重百两,或重五十两,以至二三两,用之于市肆,则耗损频多,有加耗,有贴费,有减水……之殊,畸重畸轻,但凭市侩抱持垄断。”
词语解释:贴润  拼音:tiē rùn
津贴;贴补。 清 王汝润 《馥芬居日记》:“自余有进门钱后,稍为贴润 安甫 ,以图永久,因逃难未知何日了也。”
词语解释:贴米  拼音:tiē mǐ
因米的成色差而以米贴补。 清 冯桂芬 《与许抚部书》:“今则斛不必甚大,公然唱筹计数,七折八扣,而淋尖踢斛捉猪,样盘米、贴米等,尤在其外。”自注:“挑除米色,不出私费,即讲贴米。”
词语解释:贴着  拼音:tiē zhe
紧靠;贴近。例如:这种喷射能使正常气流贴着襟翼周线流过。
词语解释:贴徵
封建时代,以漕运亏损为名,加征其损耗部分。 清 齐彦槐 《海运四诗寄潘吾亭观察》“贴赠有银米,几抵脚价中”原注:“户部则例,各处有随漕徵收贴徵银米,以为运丁长途挽运盘驳之需。 苏 松 粮道所属,每米一石,徵银一钱,米五升,谓之漕赠; 浙江 粮道所属,每石徵银三钱四分七釐,谓之漕截。”参见“ 贴赠 ”。
词语解释:贴赠  拼音:tiē zèng
封建时代,以漕运亏损为名,要民户补贴其损耗部分。 清 齐彦槐 《海运四诗寄潘吾亭观察》:“贴赠有银米,几抵脚价中。”《清史稿·食货志三》:“ 康熙 十年,议定 江寧 等府起运耗米及正粮一体贴赠, 苏 、 松 、 常 三府改折灰石,帮贴漕折等银悉免之。”
词语解释:贴恋  拼音:tiē liàn
亲近爱恋。《水浒传》第二五回:“大娘子,我教你下药的法度:如今 武大 不对你説道教你看活他?你便把些小意儿贴恋他。”
词语解释:贴怪  拼音:tiē guài
谓拉拢男女双方作不正当的结合。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正末云]小二哥,你也知道我粧孤爱女,你肯与我做个落花的媒人,与那 贺 家姐姐做一程儿伴,我便与你换上盖也。[小二云]官人,小人别的不会,这调风贴怪,帮閒钻懒,须是本等行业,我就与你説去。”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旦笑科云] 王小二 ,你这没嘴葫芦,倒会贴怪。”
词语解释:贴户  拼音:tiē hù
(1).见“ 贴军户 ”。
(2).雇佣兵。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 王翛然 云]老夫勾迁义细军,拏住这个小廝。他説道是贴户,替你家当了二十年军也。你为甚么要他替来?[正旦云]大人,这军身元是俺家的,多亏这贴户替俺当了二十年。”
(3).泛指替身。 明 李开先 《园林午梦》:“[ 红 云]你是 郑元和 的贴户。[ 桂 云]你是 张君瑞 的帮丁。”
词语解释:贴军户  拼音:tiē jūn hù
元 明 兵制。 元 初,发民为兵,令贫富相兼应役,有正军户和贴军户,正军户合二三而出一人,贴军户贴出钱以津贴正军户。 明 时,贴军户则成为候补军户,正军死,贴户丁补。《元史·兵志一》:“既平中原,发民为卒,是为 汉 军。或以贫富为甲乙,户出一人,曰独军户,合二三而出一人,则为正军户,餘为贴军户。”亦省称“ 贴户 ”。《元史·兵志一》:“旧例,丁力强者充军,弱者出钱,故有正军、贴户之籍。”《明史·兵志四》:“初,三丁已上,垛正军一,别有贴户,正军死,贴户丁补。至是,令正军、贴户更代,贴户单丁者免;当军家蠲其一丁徭。”
词语解释:贴巧  拼音:tiē qiǎo
谓以桑叶巧盖蚕身,验其食否而决定其是否将登簇。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农蚕》:“又六七日为熟巧,为登簇,巧以叶盖曰贴巧,验其犹食者也。”
词语解释:贴就  拼音:tiē jiù
犹言随顺。《朱子全书》卷十八:“须是软着心,贴就他去做。 孟子 所谓‘以意逆志’,极好。逆,是推迎他的意思。”
词语解释:贴换  拼音:tiē huàn
双方兑换时,一方给另一方贴补价值差额。 宋 戴埴 《鼠璞·楮券源流》:“虽可易旧为新,而换两界旧券者,止第十七界,及用物贴换,不能悉偿。”泛指替换。《西游记》第八三回:“ 沙和尚 近前问曰:‘师父出来,师兄何在?’ 八戒 道:‘他有算计,必定贴换师父出来也。’ 三藏 用手指着妖精道:‘你师兄在他肚里哩。’”
词语解释:贴席  拼音:tiē xí
安卧于席。喻安稳。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叛宗》:“ 荣 曰:‘此地易摇,今反侧子甫贴席,一有所问,则呶喧矣,惟静定,以计擒之。’” 清 钮琇 《觚賸续编·雁翎刀》:“海鬼扰民,家不贴席。”
词语解释:贴心  拼音:tiē xīn
最亲近;最知己。《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已做了 申兰 贴心贴腹之人,因此金帛财宝之类,尽在 小娥 手中出入。”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三二章:“看起来,是远的近不了,是近的远不了,还是穷人跟穷人贴心呀!”
词语解释:贴断  拼音:tiē duàn
对于量刑失当而轻判者,加重处罚或罚款以结案。《元典章·刑部七·强奸》:“以此本部议得类 徐保 所招姦讫五岁女 张凤哥 罪犯,例合处死,却为照例断事官 干脱儿赤 断讫 陈赛哥 ,又 王解愁 强姦 李道道 贴断例,合将类 徐保 贴断四十下。”《明律·刑律十一·断狱下》:“凡赦前处断刑名罪有不当,若处轻为重者,当改正从轻;处重为轻,其常赦所不免者,依律贴断。若官吏故出入者,虽会赦,并不原宥。”《六部成语注解·刑部·贴断》:“贴断:断以帮贴,赔偿完案也。”
词语解释:贴服  拼音:tiē fú
(1).驯顺;服帖。《北齐书·厍狄士文传》:“法令严肃,吏人贴服,道不拾遗。”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不知 章仇 在 蜀 ,正当 天宝 之初,中外晏安,臣僚贴服,岂有所顾虑!”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三:“在自己头上戴上一顶‘抗战’的高帽子,于是尽管是一个活无常,大家也只好在他的面前贴服了!”
(2).平贴,平服。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联匾》:“蕉叶题诗,韵事也;状蕉叶为联,其事更韵,但可置於平坦贴服之处,壁间门上皆可用之,以之悬柱则不宜。”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居室·联匾》:“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牴牾,势难贴服。”
(3).舒坦。 殷夫 《小母亲》:“一方面也是她忍苦的惯性,觉得要做得像小姐似的,有些不贴服。”
词语解释:贴旦  拼音:tiē dàn
戏剧脚色名。指同一剧中扮演次要角色的旦角。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小旦谓之闺门旦。贴旦谓之风月旦,又名作旦。”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霞》:“藩府多梨园子弟,皆极一时之选,有贴旦名 珍儿 者,尤姣媚。”
词语解释:贴理  拼音:tiē lǐ
合乎情理。《中国民间故事选·小黄牛》:“ 刘栓 和大伙一听老头的话,挺贴理,于是,大伙就抬着银疙瘩给洋毛子送去了。”
词语解释:贴挂  拼音:tiē guà
张贴悬挂。 宋 洪适 《招安海贼札子》之一:“今年四月内,得蒙都督相公钧旨,差出 朱清 训练、 张弼秀 沿海招安作过之人……并榜文沿海贴掛。”
词语解释:贴承  拼音:tiē chéng
贴紧承接。 元 杨载 《〈诗法家数〉叙言》:“夫诗之为法也……赋、比、兴者,皆诗製作之法也。然有赋起,有比起,有兴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则贴承一句,而后方发出其意者。”
词语解释:贴净  拼音:tiē jìng
戏剧脚色名。副净。《水浒传》第八二回:“第五箇贴浄的,忙中九伯,眼目张狂,队额角涂一道明戧,劈面门抹两色蛤粉。”
词语解释:贴河  拼音:tiē hé
沿河;靠河。《醒世姻缘传》第六回:“ 晁大舍 随即收拾了铺盖……贴河迎将上去,走了两三日,迎见了船,见了爹娘。”
词语解释:贴赔  拼音:tiē péi
贴补赔偿。 清 朱之瑜 《中原阳九述略·改虏之由》:“事事贴赔,产已卖而役仍在;年年拖累,人已毙而名未除。”
词语解释:贴配  拼音:tiē pèi
谓就近服刑。《元典章新集·刑部·再犯贼人》:“ 李寅 今犯赃不满贯,拟合刺右臂,断六十七下,发遣贴配。”
词语解释:贴邻  拼音:tiē lín
近邻;隔壁邻居。《水浒传》第十八回:“知县逐一问了时,务要问他们一个下落。数内一个贴邻告道:‘若要知他端的,除非问他庄客。’”《禅真逸史》第二回:“ 子远 即央贴邻当里长的 孔爱泉 ,写一张将子情愿捨身出家文契。” 茅盾 《子夜》十六:“昏暗中她认出是儿子 小三子 和贴邻 金和尚 。”
词语解释:贴谱  拼音:tiē pǔ
合乎准则或实际。如:你说这话不贴谱。
词语解释:贴职  拼音:tiē zhí
兼职。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初,公以县之之便闻於上也, 禹锡 方以郎位贴职於计曹。” 宋 刘攽 《中山诗话》:“ 王益柔 胜之 为馆职,年少意頡頏。 张掞 叔文 亦新贴职,年长而官已高,每羣聚輒居上座。” 清 方以智 《通雅·官制·仕进》:“以他官兼曰贴职。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皆寓崇文院。直馆、直院谓之馆职,以它官兼者谓之贴职。”
词语解释:贴边  拼音:tiē biān
缝于衣服或其它织物制品里子边缘处的窄条。 清 顾禄 《桐桥倚棹录·市廛》:“﹝团扇﹞两面皆糊耿绢,书画精雅,阴面以两色锦为贴边。” 清 李伯元 《南亭笔记》卷十二:“ 张 取諦视,马甲则托领贴边,新旧之迹宛然。”
词语解释:贴近  拼音:tiē jìn
靠近;亲近。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想我 石佛寺 贴近 东海 ,现今龙宫有难,岂可不救?”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但观歌舞不精,则其贴近主人之身,而为殢雨尤云之事者,其无娇音媚态可知也。” 闻一多 《人民的诗人--屈原》:“官爵尽管很高,生活尽管和王公们很贴近,他, 屈原 ,依然和人民一样。”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婆家这头,男人一死,贴近的人再没了。”
词语解释:贴运  拼音:tiē yùn
贴补漕粮运输的损耗部分。《清史稿·食货志三》:“初,各省漕粮改为官收官兑,赠贴名称, 山东 、 河南 谓之润耗, 江苏 、 安徽 谓之漕贴, 浙江 谓之漕截, 江西 、 两湖 谓之贴运,其数多寡不一,随粮徵给。”参见“ 贴赠 ”。
词语解释:贴赠  拼音:tiē zèng
封建时代,以漕运亏损为名,要民户补贴其损耗部分。 清 齐彦槐 《海运四诗寄潘吾亭观察》:“贴赠有银米,几抵脚价中。”《清史稿·食货志三》:“ 康熙 十年,议定 江寧 等府起运耗米及正粮一体贴赠, 苏 、 松 、 常 三府改折灰石,帮贴漕折等银悉免之。”
词语解释:贴麻  拼音:tiē má
唐 宋 时任命大臣用黄白麻纸颁诏,如有改动,则须改贴重写,叫做“贴麻”。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赵丞相除拜》:“是时以 陈执中 为昭文相, 竦 为集贤相,御史言:‘ 竦 向在 陕西 ,与 执中 议论不协,不可同寅政地。’於是贴麻改命,而初制不出。”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昆命元龟辨证本末》:“昔 欧阳修 论 韩琦 、 富弼 、 范仲淹 立党事,在为 河北 转运使时,故敢援此以为比,乞行贴麻。 史相 得之甚骇,遂拜表缴奏,且谓当时惟知恭听王言,所有制词,合取会词臣合与不合贴麻。” 清 李赓芸 《炳烛编·贴麻》:“盖贴麻者改贴之谓。”
词语解释:贴膏药  拼音:tiē gāo yào
比喻把事情强加到别人头上。例如:谁偷的你找谁,不能随便贴膏药。
词语解释:贴脸  拼音:tiē liǎn
(1).脸和脸相贴。 端木蕻良 《被撞破了的脸孔》:“一个 天津 青皮模样的人,满脸横肉,怀里抱着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学生正在贴脸。”
(2).钉在门窗框和墙壁接合处的木条或木板。
词语解释:贴说  拼音:tiē shuō
指附在图上的说明书。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务三》附录《论招商局及肇兴公司事略》:“造船则先宜讲究妥当绘图贴説,应用何等机器,何等材料,载重吨数,马力若干,烧煤若干,行驶迟速,吃水深浅,皆逐一标明。”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凡有新製,绘图贴説,呈之有司,验其有用,给以执照,旌以功牌,许其专利。”
词语解释:贴膳  拼音:tiē shàn
方言。指点心。 李準 《李双双小传》六:“他说:‘ 喜旺 ,如今咱们食堂是一天吃两顿馍,前几年就我那个家里,你是知道,像这麦罢天里,一天三顿干的,有时半晌还外加一顿贴膳。’”
词语解释:贴身子  拼音:tiē shēn zi
心腹之人。 陈登科 《活人塘》三:“ 张学海 是 孙在涛 的贴身子(当差的门丁),手里拿着盒子枪,恶声古怪地来到我家。”
词语解释:贴赠  拼音:tiē zèng
封建时代,以漕运亏损为名,要民户补贴其损耗部分。 清 齐彦槐 《海运四诗寄潘吾亭观察》:“贴赠有银米,几抵脚价中。”《清史稿·食货志三》:“ 康熙 十年,议定 江寧 等府起运耗米及正粮一体贴赠, 苏 、 松 、 常 三府改折灰石,帮贴漕折等银悉免之。”
词语解释:贴花  拼音:tiē huā
(1).古代妇女贴在额间、面部的装饰。 杨如鹏 《中国古代妇女面饰琐谈·贴花》:“大型舞剧《丝路花雨》中,主人公 英娘 的额间浮贴着一朵表面烫金的红色梅花形的花片,这就是贴花。”
(2).一种贴在商品上的小型装饰图片。特指贴在火柴盒上的画片。 王安忆 《历险黄龙洞》一:“她收集过糖纸,火柴盒贴花。”
(3).一种零存整取储蓄的凭证。
词语解释:贴调  拼音:tiē diào
犹合拍。不走调。 元 燕南 《唱论》:“歌之节奏:停声,待拍,偷吹,拽棒,字真,句篤,依腔,贴调。”
词语解释:贴黑金  拼音:tiē hēi jīn
喻自我夸耀。《白雪遗音·马头调·闲逛》:“他还在背地里贴黑金,説是奴家心里有了他。这是那里话。”
词语解释:贴落  拼音:tiē luò
张挂的字画条幅之类。落,指垂挂之物。《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那屋子﹞四壁糊饰得簇新,也无多贴落,只有堂屋正中八仙桌跟前掛着一张条扇,一幅双红硾笺的对联。”
词语解释:贴里  拼音:tiē lǐ
(1).紧靠里面。《水浒传》第二一回:“原来是一间六椽楼屋。前半间安一副春臺桌凳;后半间铺着卧房。贴里安一张三面棱花的牀,两边都是栏干,上掛着一顶红罗幔帐。”
(2).夹衣里子。《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都是大红缎子织金对衿袄,翠蓝边地裙,共十七件。一面叫了 赵裁 来,都裁剪停当。又要一疋黄纱做裙,腰贴里一色都是 杭州 绢儿。”
(3).指夹衣。
词语解释:贴补  拼音:tiē bǔ
(1).修补。 金平 《绿色回归线》:“书脊、封底,用发黄的牛皮纸贴补着。”
(2).用钱财补助不足。《元典章·吏部二·选格》:“循行五十五个月,同两考;八十一个月,三考;所少同月日,缓任贴补。”《镜花缘》第十回:“ 唐敖 即託 林之洋 上船取了两封银子,给 骆龙 以为贴补薪水之用。”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他拿了工钱,尽量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了一点钱寄回 梅村镇 ,贴补家用。”
词语解释:贴送  拼音:tiē sòng
严密押送。 明 史玄 《旧京遗事》:“赴法之时……刀林剑树,布匝周密,又有东厂锦衣、刑部多官贴送,蒿里薤露,死易生难,颇领此时之意也。”
词语解释:贴律  拼音:tiē lǜ
谓遵纪守法。 宋 朱熹 《与黄直卿书》:“二孙久烦教诲,固不敢以向上望之,但得其渐次贴律,做得依本分,举业秀才,不至大段狼狈猖獗足矣。”
词语解释:贴司  拼音:tiē sī
宋 时掌管文贴的行政组织。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贴司, 建隆 初,诸州惟有私名书手,在京及监司,即置贴司…… 绍兴 五年,州县贴司,每案不得过五人。二十七年,言者请以吏额之半置贴司。”
词语解释:贴切  拼音:tiē qiè
(1).妥贴;确切。 清 朱之瑜 《答安东守约书》之二十:“今来五事,犹未贴切,不佞於贤契之来,一事无忤,一字无疑,惟此大费推敲耳。”《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看这起句‘湖如鶯脰夕阳低’,只消这一句,便将题目点出,以下就句句贴切,移不到别处宴会的题目上去了。” 郑逸梅 《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宋教仁》:“ 徐血儿 有《宋渔父先生传略》,同社 庞树柏 以《桃源忆故人》词调作悼词,尤以贴切。”
(2).指贴心亲近。《官场现形记》第四七回:“到底新收的门生 万太尊 ,格外贴切些。”
词语解释:贴力  拼音:tiē lì
尽力;出力。 丁玲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阿姆因为她做生意很贴力,有些地方总还特别的宽容了她。”
共11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