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狐貉 拼音:hú mò
亦作“ 狐狢 ”。
(1).兽名。狐与貉。 汉 刘向 《说苑·谈丛》:“猿猴失木,禽於狐貉者,非其处也。”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侣狐貉於草泽之中,偶猿猱於林麓之间。” 清 孙枝蔚 《行路诗》:“老客纵归情异昨,引领首丘愧狐貉。”
(2).指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 由 也与?” 朱熹 集注:“以狐貉之皮为裘,衣之贵者。” 汉 王褒 《圣主得坚臣颂》:“袭狐狢之煖者,不忧至寒之凄愴。” 清 孙枝蔚 《和希韩鱼字》:“客半衣狐貉,吾尝慙蠧鱼。”词语解释:一丘貉 拼音:yī qiū mò
见“ 一丘之貉 ”。
词语解释:一丘之貉 拼音:yī qiū zhī hé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 邱 ”。《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颜师古 注:“言其同类也。” 清 吴伟业 《偶成》诗之五:“今古一丘之貉,不知谁凤谁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宿迁县志》:“人情牟利,无孔不钻。志局书局同文,机器招商开矿,皆一邱之貉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记江西袁州乡民暴动事》:“其起事之原因,官绅互相推诿。实则一邱之貉,殊途同归。”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亦省作“ 一丘貉 ”。 清 江湜 《雪亭邀余论诗,即为韵语答之》:“五六百年来,作者少先觉,工拙虽自殊,要是一丘貉。” 章炳麟 《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诗:“新耶復旧耶,等此一丘貉。”词语解释:四貉 拼音:sì mò
犹四夷。《汉书·礼乐志》:“隅辟越远,四貉咸服。”参见“ 四夷 ”。
词语解释:四夷 拼音:sì yí
(1).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 孔 传:“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髮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后汉书·东夷传》:“凡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
(2).泛指外族、外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或野心怒发,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词语解释:厥貉 拼音:jué mò
春秋 地名。在今 河南省 项城县 西南。《春秋·文公十年》:“冬, 狄 侵 宋 , 楚子 、 蔡侯 次於 厥貉 。”《公羊传》作“屈貉”。参阅《春秋传说汇纂》。词语解释:胡貉 拼音:hú mò
亦作“ 胡狢 ”。亦作“ 胡貊 ”。 古代称北方各民族。《晏子春秋·谏下一》:“今夫 胡 狢 戎 狄 之蓄狗也,多者十有餘,寡者五六,然不相害伤。” 张纯一 校注:“ 孙 云:狢当为貉。”《荀子·强国》:“今 秦 南乃有 沙羡 与俱,是乃 江 南也,北与 胡 貉 为隣,西有 巴 戎 。”《淮南子·齐俗训》:“ 胡 、 貉 、 匈奴 之国,纵体拖髮,箕倨反言而国不亡者,未必无礼也。”《后汉书·祭肜传论》:“﹝ 祭肜 ﹞且临守偏海,政移獷俗,徼人请符以立信, 胡 貊 数级於郊下。” 宋 苏辙 《颍州择胜亭诗》:“ 胡 貊 之民,驾车以游,外缠毳韦,内辑貂鼬。”词语解释:九貉 拼音:jiǔ mò
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北方曰貉、狄。”词语解释:蛮貉 拼音:mán mò
见“ 蛮貊 ”。
词语解释:蛮貊 拼音:mán mò
亦作“ 蛮貉 ”。亦作“ 蛮貃 ”。 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徙 卭 筰 之货致之东海。” 唐 岑参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威声振蛮貊,惠化钟 华阳 。”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包顺》:“按 包公 在当日已名动蛮貊如此。”原注:“指 西羌 于龙 呵 归 汉 ,慕 包拯 名,乞姓 包 事。”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蛮貃无知,没我恩德,虏运将絶,腥羶秽朝。”词语解释:北貉 拼音:běi mò
我国古代东北方民族之一。《汉书·高帝纪上》:“ 北貉 、 燕 人来致梟骑助 汉 。”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 北貉 ,国也。’ 貉 在东北方, 三韩 之属皆貉类也。”词语解释:氐土貉 拼音:dī tǔ mò
神话传说中二十八宿神之一。《西游记》第六五回:“ 角木蛟 急唤:‘兄弟们!怪物来了!’ 亢金龙 、 女土蝠 、 房日兔 、 心月狐 、 尾火虎 、 箕水豹 、 斗木獬 、 牛金牛 、 氐土貉 ……各执兵器,一拥而上。”词语解释:小貉 拼音:xiǎo mò
见“ 大貉小貉 ”。
词语解释:大貉小貉 拼音:dà mò xiǎo mò
貉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相传其实行二十税一的税制。儒家以为 尧 舜 之道为十税一,少于十税一为行 貉 之道。十四五税一为大 貉 ,十二三税一为小 貉 。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徐彦 疏。《孟子·告子下》:“欲轻之於 尧 舜 之道者,大 貉 小 貉 也;欲重之於 尧 舜 之道者,大 桀 小 桀 也。”亦作“ 大貊小貊 ”。《尚书大传》卷四:“古者十税一。多于十税一,谓之大 桀 小 桀 ;少于十税一,谓之大 貊 小 貊 。”词语解释:濊貉 拼音:huì mò
见“ 濊貊 ”。
词语解释:濊貊 拼音:huì mò
亦作“ 濊貉 ”。 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名。《汉书·匈奴传上》:“是时 汉 东拔 濊貉 、 朝鲜 以为郡。”《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东攠 乌桓 ,蹂轔 濊貊 。” 李贤 注:“ 濊貊 ,东夷号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 汉 匈奴 贤王有左右,一居东方以接 濊貊 ,一居四方以接 氐羗 。”词语解释:国貉 拼音:guó mò
即知声虫。地蛹。《尔雅·释虫》:“国貉虫蠁。” 邢昺 疏:“此蛹虫也。今俗呼为蠁,一名国貉,一名虫蠁。《説文》云:‘知声虫也。’”参见“ 虫蠁 ”。
词语解释:虫蠁 拼音:chóng xiǎng
虫名。似蚕而大。亦名地蛹、知声虫。《尔雅·释虫》:“国貉,虫蠁。” 郝懿行 义疏:“《説文》:‘蠁,知声虫也。’……今谓之地蛹,如蚕而大,出土中。故《广雅》云:‘土蛹,蠁虫也。’蠁虫即虫蠁。蠁犹响也,言知声响也;亦犹向也,言知所向也。《埤雅》引《类从》云:‘带蠁醒迷,遶祠解惑。’《香祖笔记》一引《物类相感志》云:‘山行虑迷,握蠁虫一枚於手中,则不迷。’然则虫有灵应,故有肸蠁之言矣。”词语解释:秽貉 拼音:huì mò
古时东夷国名。《管子·小匡》:“北至 孤竹 、 山戎 、 秽貉 、 拘秦夏 。”《史记·匈奴列传》:“ 汉 使 杨信 於 匈奴 。是时 汉 东拔 秽貉 、 朝鲜 以为郡,而西置 酒泉郡 以鬲絶 胡 与 羌 通之路。” 张守节 正义:“即 玄菟 、 乐浪 二郡。”词语解释:表貉 拼音:biǎo hé
见“ 表貉 ”。词语解释:表貉 拼音:biǎo mò
亦作“ 表禡 ”。亦作“ 表狢 ”。 古代田猎或出征,于阵前或营前立望表以祭神,谓之表貉。《周礼·春官·肆师》:“凡四时之大甸猎祭表貉,则为位。” 郑玄 注:“貉,师祭也。”《周礼·夏官·大司马》:“有司表貉。” 郑玄 注:“表貉,立表而貉祭也。” 晋 傅玄 《仲春振旅》诗:“蒐田表禡,申法誓,遂围禁,献社祭。”《隋书·礼仪志一》:“宗庙以黄,社稷以黝,散祭祀用纯,表狢磔禳用厖。”《隋书·礼仪志三》:“既阵,皆坐,乃设驱逆骑,有司表狢於阵前。”词语解释:一丘之貉 拼音:yī qiū zhī hé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 邱 ”。《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颜师古 注:“言其同类也。” 清 吴伟业 《偶成》诗之五:“今古一丘之貉,不知谁凤谁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宿迁县志》:“人情牟利,无孔不钻。志局书局同文,机器招商开矿,皆一邱之貉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记江西袁州乡民暴动事》:“其起事之原因,官绅互相推诿。实则一邱之貉,殊途同归。”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亦省作“ 一丘貉 ”。 清 江湜 《雪亭邀余论诗,即为韵语答之》:“五六百年来,作者少先觉,工拙虽自殊,要是一丘貉。” 章炳麟 《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诗:“新耶復旧耶,等此一丘貉。”词语解释:夷貉 拼音:yí mò
即夷貊。《管子·小称》:“审行之身毋怠,虽夷貉之民,可化而使之爱。”《汉书·李广传》:“是以名声暴於夷貉,威稜憺乎邻国。”词语解释:一邱之貉 拼音:yī qiū zhī hé
见“ 一丘之貉 ”。
词语解释:一丘之貉 拼音:yī qiū zhī hé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 邱 ”。《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颜师古 注:“言其同类也。” 清 吴伟业 《偶成》诗之五:“今古一丘之貉,不知谁凤谁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宿迁县志》:“人情牟利,无孔不钻。志局书局同文,机器招商开矿,皆一邱之貉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记江西袁州乡民暴动事》:“其起事之原因,官绅互相推诿。实则一邱之貉,殊途同归。”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不施考察,不加批评,但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调,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亦省作“ 一丘貉 ”。 清 江湜 《雪亭邀余论诗,即为韵语答之》:“五六百年来,作者少先觉,工拙虽自殊,要是一丘貉。” 章炳麟 《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诗:“新耶復旧耶,等此一丘貉。”词语解释:大貉小貉 拼音:dà mò xiǎo mò
貉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相传其实行二十税一的税制。儒家以为 尧 舜 之道为十税一,少于十税一为行 貉 之道。十四五税一为大 貉 ,十二三税一为小 貉 。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徐彦 疏。《孟子·告子下》:“欲轻之於 尧 舜 之道者,大 貉 小 貉 也;欲重之於 尧 舜 之道者,大 桀 小 桀 也。”亦作“ 大貊小貊 ”。《尚书大传》卷四:“古者十税一。多于十税一,谓之大 桀 小 桀 ;少于十税一,谓之大 貊 小 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