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貉一丘 拼音:mò yī qiū
《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后用“貉一丘”谓同属一类,没有差别。 宋 苏轼 《过岭》诗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金 元好问 《祖唐臣愚庵》诗:“ 青州 荆州 兔三窟,古人今人貉一丘。” 清 查慎行 《岁寒杂感》诗之九:“谁将正变溯源流,今古何殊貉一丘。”亦作“ 貉同丘 ”。 明 吴幵 《优古堂诗话》:“ 吕吉甫 云:‘南北战争蜗两角,古今兴废貉同丘。’”词语解释:貉袖 拼音:mò xiù
(1).貉皮做的衣袖。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第五拍:“狐襟貉袖腥復膻,昼披行兮夜披卧。”
(2). 宋 代一种前后襟和两袖都较短的衣服。《说郛》卷十九引 宋 曾三异 《因话录》:“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最厚之帛为之,仍用夹里,或其中用緜者,以紫皂缘之,名曰貉袖。闻之起于御马院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著;短袖者,以其便于控驭耳。”词语解释:貉子 拼音:háo zi
詈词。犹言貉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孙秀 降 晋 , 晋武帝 厚存宠之,妻以姨妹 蒯氏 ,室家甚篤。妻尝妒,乃駡 季 为貉子, 秀 大不平,遂不復入。”《北史·王罴传》:“闻閤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羆当道卧,貉子那得过!’”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今 江 南 运河 而东,相轻贱则呼貉子。”
貉的通称。是一种重要的毛皮兽。外形似狐,毛棕灰色。穴居于河谷、山溪附近的疏林中。昼伏夜出,食鱼、鼠、蛙、虾、蟹等。词语解释:貉裘 拼音:mò qiú
貉皮制成的衣服。 清 徐乾学 《怀友人远戍》诗:“边城日日听鸣笳,极目 辰韩 道路赊。三袭貉裘犹未煖,一生雪窖便为家。”词语解释:貉睡 拼音:mò shuì
喻人好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貉》:“其性好睡,人或蓄之,以竹叩醒,已而復寐。故人好睡者谓之貉睡,俗作渴睡,谬矣。”词语解释:貉绒 拼音:háo róng
拔去硬毛的貉子皮,质地轻软,是珍贵的毛皮,可制衣裘。词语解释:貉同丘 拼音:mò tóng qiū
见“ 貉一丘 ”。
词语解释:貉一丘 拼音:mò yī qiū
《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后用“貉一丘”谓同属一类,没有差别。 宋 苏轼 《过岭》诗之一:“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金 元好问 《祖唐臣愚庵》诗:“ 青州 荆州 兔三窟,古人今人貉一丘。” 清 查慎行 《岁寒杂感》诗之九:“谁将正变溯源流,今古何殊貉一丘。”亦作“ 貉同丘 ”。 明 吴幵 《优古堂诗话》:“ 吕吉甫 云:‘南北战争蜗两角,古今兴废貉同丘。’”词语解释:貉奴 拼音:mò nú
詈词。《晋书·陆机传》:“ 超 ( 孟超 )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 机 録其主者。 超 将铁骑百餘人,直入 机 麾下,夺之,顾谓 机 曰:‘貉奴能作督不!’”词语解释:貉隶 拼音:mò lì
司寇的属官,掌驯养猛兽之事。因从东北方少数民族俘虏中选任,故称。《周礼·秋官·序官》:“貉隶百有二十人。” 郑玄 注:“征东北夷所获。凡隶众矣,此其选以为役员,其餘谓之隶民。”《周礼·秋官·貉隶》:“掌役服不氏而养兽,而教扰之,掌与兽言。”词语解释:貉道 拼音:mò dào
犹貊道。《孟子·告子下》:“ 白圭 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 曰:‘子之道,貉道也。’” 朱熹 集注:“ 貉 ,北方夷狄之国名也。”参见“ 貊道 ”。
词语解释:貊道 拼音:mò dào
旧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制度的贬称。《后汉书·仲长统传》“二十税一,名之曰貊” 唐 李贤 注:“《孟子》载 白圭 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 曰:‘子之道貊道也。’ 赵岐 注云:‘ 貊 , 夷貊 之人在荒者也。 貊 在北方,其气寒,不生五穀,无中国之礼,故可二十取一而足也。’此言欲轻税也。” 明 归有光 《与王子敬小简》之六:“惟土俗俭陋,近来务为裁损,几于貊道。” 清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四:“ 元 入中国,定天下田税:上田每亩三升,中田二升五合,下田两升,水田五升。以此貊道治天下,赋虽轻,不足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