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豭豚 拼音:jiā tún
亦作“ 豭豘 ”。
(1).小公猪。后泛指公猪。《礼记·杂记下》:“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宋神宗诏禁中不得牧豭豘因悟太祖远略》:“ 神宗皇帝 一日行后苑,见牧豭豘者,问何所用。” 章炳麟 《訄书·解辫发》:“ 欧罗巴 诸国来互市者,復蚩鄙百端,拟以豭豚。”
(2).古人佩豭豚形象之物,表示勇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 孔子 。” 裴駰 集解:“冠以雄鸡,佩以豭豚。二物皆勇, 子路 好勇,故冠带之。”词语解释:豭貜 拼音:jiā jué
传说中的猿猴类动物。《剪灯新话·申阳洞记》:“从者十餘辈,各执器仗,罗列阶下,仪衞虽甚整肃,而状貌则皆豭貜之类也。”词语解释:豭熊 拼音:jiā xióng
熊的一种。亦称罴。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熊》:“羆,头长脚高,猛憨多力,能拔树木,虎亦畏之。遇人则人立而攫之,故俗呼为人熊。 关 西呼豭熊。”词语解释:豭尾 拼音:jiā wěi
公猪尾巴。辛亥革命前后对男子发辫的贬称。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由是引犬羊为同种,奉豭尾为鸿宝。”词语解释:豭豨 拼音:jiā xī
公猪。 明 徐渭 《早祷十七韵次陈长公》:“蜥蜴山泽穷,豭豨屠贾致。”词语解释:豭狗 拼音:jiā gǒu
猪和狗。喻行为卑劣之人。《明史·黄道周传》:“ 卫 开方 不省其亲, 管仲 至比之豭狗。”词语解释:豭猪 拼音:jiā zhū
公猪。《汉书·翟方进传》:“会 北地 浩商 为 义渠 长所捕,亡,长取其母,与豭猪连繫都亭下。”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今 湖北 谓牡豕为豭猪。”词语解释:豭喙 拼音:jiā huì
猪嘴。《左传·昭公四年》:“顾而见人,黑而上僂,深目而豭喙。” 杜预 注:“口象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