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豫章 拼音:yù zhāng
(1).亦作“ 豫樟 ”。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左传·哀公十六年》:“ 子期 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战国策·宋卫策》:“荆有长松、文梓、楩、柟、豫樟, 宋 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 张守节 正义:“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唐 杜甫 《赠蜀僧闾邱师兄》诗:“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唐 白居易 《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清 钱芳标 《长椿寺病马行》:“乃知不材造物怜,豫章见斵樗散全。”一说,指樟木。《后汉书·王符传》:“今者京师贵戚,必欲 江 南檽梓豫章之木。” 李贤 注:“豫章,即樟木也。”
(2).比喻栋梁之材,有才能的人。《南史·王俭传》:“ 丹阳 尹 袁粲 闻其名,及见之曰:‘宰相之门也。栝栢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矣,终当任人家国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闻系》:“儿呵,他风流顿折豫章材。”
(3).古台观名。《文选·班固〈西都赋〉》:“集乎 豫章 之宇,临乎 昆明 之池。” 李善 注引《三辅黄图》:“ 上林 有 豫章观 。”《文选·张衡〈西京赋〉》:“ 豫章 珍馆,揭焉中峙。” 薛综 注:“皆豫章木为臺馆也。”《文选·张衡〈西京赋〉》:“登 豫章 ,简矰红。” 薛综 注:“ 豫章 ,池中臺也。”
(4).指 宋 黄庭坚 。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者,唯 豫章 一人。”按, 黄 为 江西 人。 豫章 ,古郡名,治所在今 江西 南昌 。词语解释:豫州 拼音:yù zhōu
(1).古九州之一。《书·禹贡》:“ 荆 河 惟 豫州 。”《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南曰 豫州 。”
(2). 汉 以来所设置的州名。初为 汉武帝 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 淮河 以北、 伏牛山 以东 豫东 、 皖北 地。 东汉 治所在 谯 (今 安徽省 亳州市 ), 三国 魏 以后屡有移徙,辖境亦伸缩不常。 东晋 、 南朝 时治所最北在 悬瓠城 (今 河南 汝南 ),最南在 邾城 (今 湖北 黄冈 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今 江苏 、 安徽 长江 以西, 安徽省 望江县 以北的 淮河 南北地区。经常只辖有今 安徽 淮河 以南部分地区。 北魏 治所在 悬瓠城 。 隋 大业 初因改 洛州 为 豫州 (后即改 河南郡 ),乃先后改此为 溱州 、 蔡州 。地处中原冲要,为 东晋 、 南北朝 时战争重地。词语解释:豫游 拼音:yù yóu
犹游乐。 北周 庾信 《象戏赋》:“况乃豫游 仁寿 ,行乐 徽音 ;水影摇日,花光照林。” 唐 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 松乔 之寿。” 宋 曾巩 《和史馆相公上元观灯》:“九衢僊仗豫游归,宝烛星繁换夕暉。”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豫游推插柳,胜蹟是梳妆。”词语解释:豫让 拼音:yù ràng
春秋 战国 间 晋 人。为 晋 卿 智瑶 家臣。 晋出公 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 赵 、 韩 、 魏 共灭 智氏 。 豫让 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 赵襄子 未遂,后为 赵襄子 所捕。临死时,求得 赵襄子 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吕氏春秋·论威》:“ 冉叔 誓必死於 田侯 ,而齐 国 皆惧; 豫让 必死於 襄子 ,而 赵氏 皆恐; 成荆 致死於 韩主 ,而 周 人皆畏。” 唐 张九龄 《上姚令公书》:“君侯察其苟附及不轻受,就而厚之,因而用之,则 禽息 之首,为知己而必碎; 豫让 之身,感国士而能漆。”后亦泛指刺客。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欲存 豫让 心,先试 荆軻 剑。” 陈衍 《辽诗纪事·耶律乙辛〈十香词〉》:“上尝召 登 ( 单登 )弹筝。后諫曰:‘此叛家婢,女中独无 豫让 乎,安得轻近御前?’”词语解释:豫且 拼音:yù qiě
春秋时宋国渔人。有关其人的传说有二:(1)汉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汉张衡《东京赋》:"白龙鱼服,见困豫且。"唐李白《枯鱼过河泣》诗:"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明张煌言《放歌》:"神龙鱼腹兮,罹此豫且之罾。"(2)《史记。龟策列传》:"宋元王二年,江使神使于河,至于泉阳,渔者豫且举网得而囚之,置之笼中。"明徐渭《十白赋》:"虽入网于豫且,苦灵骨之就钻。"词语解释:豫期 拼音:yù qī
预先期望或估料。《魏书·释老志》:“ 文秀 对曰:‘神道幽昧,变化难测,可以闇遇,难以豫期。’” 宋 司马光 《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诗:“人生难豫期,神理无终否。”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媒氏民判解》:“士以上婚有礼,礼无嫁娶年者,国家各有事故,政役丧纪,不可豫期也。” 鲁迅 《彷徨·伤逝》:“我所豫期的打击果然到来。”词语解释:豫樟 拼音:yù zhāng
见“ 豫章 ”。
词语解释:豫章 拼音:yù zhāng
(1).亦作“ 豫樟 ”。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左传·哀公十六年》:“ 子期 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战国策·宋卫策》:“荆有长松、文梓、楩、柟、豫樟, 宋 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 张守节 正义:“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唐 杜甫 《赠蜀僧闾邱师兄》诗:“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唐 白居易 《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清 钱芳标 《长椿寺病马行》:“乃知不材造物怜,豫章见斵樗散全。”一说,指樟木。《后汉书·王符传》:“今者京师贵戚,必欲 江 南檽梓豫章之木。” 李贤 注:“豫章,即樟木也。”
(2).比喻栋梁之材,有才能的人。《南史·王俭传》:“ 丹阳 尹 袁粲 闻其名,及见之曰:‘宰相之门也。栝栢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矣,终当任人家国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闻系》:“儿呵,他风流顿折豫章材。”
(3).古台观名。《文选·班固〈西都赋〉》:“集乎 豫章 之宇,临乎 昆明 之池。” 李善 注引《三辅黄图》:“ 上林 有 豫章观 。”《文选·张衡〈西京赋〉》:“ 豫章 珍馆,揭焉中峙。” 薛综 注:“皆豫章木为臺馆也。”《文选·张衡〈西京赋〉》:“登 豫章 ,简矰红。” 薛综 注:“ 豫章 ,池中臺也。”
(4).指 宋 黄庭坚 。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者,唯 豫章 一人。”按, 黄 为 江西 人。 豫章 ,古郡名,治所在今 江西 南昌 。词语解释:豫章行 拼音:yù zhāng xíng
乐府《清调曲》名。现存古辞写 豫章 山上白杨变为 洛阳 宫中栋梁,述其与根株分离之苦。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卷下:“右 陆机 :‘泛舟清川渚。’ 谢灵运 :‘出宿告密亲。’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 傅玄 《苦相篇》:‘苦相身为女。’言尽力於人,终以华落见弃,亦题曰《豫章行》。”词语解释:豫谋 拼音:yù móu
预先谋划。《庄子·刻意》:“不思虑,不豫谋。” 南朝 宋 谢惠连 《秋怀》诗:“夷险难豫谋,倚伏昧前筭。” 宋 王安石 《三品石》诗:“国亡今日顽无耻,似为当年不豫谋。”词语解释:豫备 拼音:yù bèi
(1).犹准备。《尉缭子·十二陵》:“无过在於度数,无困在於豫备。”《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又豫备走舸,各繫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宋 叶适 《高夫人墓志铭》:“夫人前数年,逆知将终,首饰履缘,无不豫备。” 叶圣陶 《小铜匠》:“这一天学校里整理房屋,豫备暑假后开学。”
(2).谓事先戒备。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仁义法》:“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则弗美。未致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朱子语类》卷七五:“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只是豫备之意。” 清 黄遵宪 《台湾行》:“平时战守无豫备,曰忠曰义何所恃?”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上月二十八之事,出于意外,故事前毫无豫备,突然陷入火线中。”词语解释:豫知 拼音:yù zhī
谓事先知道。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枕中》:“ 范子 曰:‘人有之,万物亦然,天地之间,人最为贵,物之生穀为贵,以生人与魂魄无异,可得豫知也。’”《汉书·丙吉传》:“时岂豫知天下之福,而徼其报哉!” 鲁迅 《伪自由书·推背图》:“听说,《推背图》本是灵验的,某朝某帝怕他淆惑人心,就添了些假造的在里面,因此弄得不能豫知了。”词语解释:豫想 拼音:yù xiǎng
预料;事前推想。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词语解释:豫图 拼音:yù tú
(1).预料;预谋。 三国 魏 曹植 《豫章行》:“穷达难豫图,祸福信亦然。”《宋书·刘燮传》:“诚皇规方远,沙塞将一,公修短不讳,亦难豫图。”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金汤恐喝于豫图,玉帛联翩于远餽。”
(2).谓参与谋划。豫,通“ 与 ”。 宋 王安石 《参知政事欧阳修三代制》之四:“左右朕躬,豫图政事。”词语解释:豫防 拼音:yù fáng
谓事先防备。《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宋 司马光 《乞不拣退军置淮南札子》:“谓水不足忧而不为之防,一旦水至则防无所及矣。故君子贵於思患而豫防之也。” 明 刘基 《和石末公种棘用胡元望韵》:“豫防苟无失,有地孰敢唾。” 鲁迅 《彷徨·孤独者》:“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到,大家都手足无措了。”词语解释:豫定 拼音:yù dìng
(1).事先决定。 汉 刘向 《说苑·谈丛》:“兵不豫定,无以待敌。”《后汉书·申屠刚传》:“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清史稿·礼志二》:“十月朔,颁时宪书,豫定次年耕耤吉期,下所司循用。” 梁启超 《民约论》:“故凡涉於将来之事,皆不得豫定。”
(2).预先订购。 鲁迅 《集外集拾遗·〈奔流〉凡例五则》:“在十一月以前豫定者,半卷五本一元二角半,一卷十本二元四角,增刊不加价,邮费在内。”词语解释:豫卜 拼音:yù bǔ
(1).谓预先占卜。《清史稿·礼志一》:“郊庙祭祀,祭前二岁十月,钦天监豫卜吉期。”
(2).犹预料。 梁启超 《说国风上》:“故常于事前豫卜事后之成绩,常以先见防弊于未然。”词语解释:豫约 拼音:yù yuē
谓事先约定或互订契约。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韵香传》:“ 嵩祝部 一时声誉顿起,座中客常满,有隔日豫约不得入坐者。”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 郑君 所作《中国文学史》,顷已在 上海 豫约出版。”词语解释:豫计 拼音:yù jì
预先估计或推测。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 平州 与三关异路而不豫计,真儿戏哉!” 鲁迅 《彷徨·孤独者》:“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聚集了一屋子,豫计 连殳 的到来,应该已是入殓的时候了。”词语解释:豫附 拼音:yù fù
谓乐意归附。《汉书·陆贾传》:“将相和,则士豫附;士豫附,天下虽有变,则权不分。” 宋 朱熹 《拜张魏公墓下》诗:“士心既豫附,国威亦张皇。” 清 朱彝尊 《平蜀诗》之三:“万夫豫附,万马腾驤。”词语解释:豫顺 拼音:yù shùn
犹言安乐和顺。 清 刘大櫆 《曹氏诗序》:“而 星槎 与夫人,时时作为诗歌,鸣一家之豫顺,以上承堂上之欢。”词语解释:豫建 拼音:yù jiàn
预先确定。《汉书·文帝纪》:“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晋书·贾充传》:“至於 周 之 公旦 , 汉 之 萧何 ,或豫建元子,或封爵元妃,盖尊显勋庸,不同常例。”词语解释:豫借 拼音:yù jiè
预先借贷。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豫借》:“所谓青苗钱者,以国用急不及待秋,方苗青而徵之,故号青苗钱,主其任者为青苗使,遂为后代豫借之始。”词语解释:豫让桥 拼音:yù ràng qiáo
即 汾桥 。 豫让 为 智伯 报仇,欲刺 赵襄子 于 汾桥 畔,故亦称 汾桥 为 豫让桥 。 汾桥 ,在 并州 晋阳县 (今 太原 )东一里。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诗之五:“既窥 豫让桥 ,復瞰 軹深井 。” 柳亚子 《吊刘烈士炳生》诗:“ 田横岛 上人如梦, 豫让桥 边泪如泉。”参见“ 豫让 ”。
词语解释:豫让 拼音:yù ràng
春秋 战国 间 晋 人。为 晋 卿 智瑶 家臣。 晋出公 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 赵 、 韩 、 魏 共灭 智氏 。 豫让 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 赵襄子 未遂,后为 赵襄子 所捕。临死时,求得 赵襄子 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吕氏春秋·论威》:“ 冉叔 誓必死於 田侯 ,而齐 国 皆惧; 豫让 必死於 襄子 ,而 赵氏 皆恐; 成荆 致死於 韩主 ,而 周 人皆畏。” 唐 张九龄 《上姚令公书》:“君侯察其苟附及不轻受,就而厚之,因而用之,则 禽息 之首,为知己而必碎; 豫让 之身,感国士而能漆。”后亦泛指刺客。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欲存 豫让 心,先试 荆軻 剑。” 陈衍 《辽诗纪事·耶律乙辛〈十香词〉》:“上尝召 登 ( 单登 )弹筝。后諫曰:‘此叛家婢,女中独无 豫让 乎,安得轻近御前?’”词语解释:豫乐 拼音:yù lè
安适快乐。 宋 曾巩 《贺熙宁十年南郊礼毕大赦表》:“家有豫乐之声,人无愁怨之色。” 明 李东阳 《会合联句》诗序:“或者以为嬉游豫乐之具,则过矣。”词语解释:豫事 拼音:yù shì
(1).参与谋事。豫,通“ 与 ”。 汉 荀悦 《汉纪·平帝纪》:“ 莽 闻之曰:‘ 雄 素不豫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
(2).谓对事情的成败预先有所谋划。 清 张惠言 《与左仲甫书》:“识足以察之,权足以致之,是之谓豫事。”词语解释:豫暇 拼音:yù xiá
犹闲暇。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若彼中无所养,则赴市之时,神魄荒扰,呼天请命之不暇,岂能愉心和气雍容奏技,如在豫暇之时耶?”词语解释:豫怠 拼音:yù dài
谓贪于安乐而怠惰。《书·太甲中》:“视乃厥祖,无时豫怠。” 孔 传:“无为是逸豫怠惰。” 宋 苏轼 《中太一宫真室殿开启天皇九曜消灾集福道场青词》:“畏天之威,未尝终日而豫怠。”《明史·孙汝敬传》:“ 太祖 高皇帝 奄有四海, 太宗 文皇帝 再造寰区,然犹翼翼兢兢,无敢豫怠。”词语解释:豫言 拼音:yù yán
(1).预先推论。《汉书·谷永传》:“臣 永 所以破胆寒心,豫言之累年。”《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故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 宋 叶适 《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本置要官,事有当否,使之豫言;人有邪正,使之先辨。”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之 广西 会党,其成败虽不可知,要之,继此而起者,必视 广西 会党为尤胜,可豫言也。”
(2).预先说出的关于将来要发生什么事情的话。 鲁迅 《准风月谈·诗和豫言》:“豫言总是诗,而诗人大半是豫言家。然而豫言不过诗而已,诗却往往比豫言还灵。”词语解释:豫盟 拼音:yù méng
参与盟会。豫,通“ 与 ”。《后汉书·东夷传序》:“及 楚灵 会申 ,亦来豫盟。”词语解释:豫告 拼音:yù gào
事先告知或通告。《周礼·春官·世妇》“宿戒” 汉 郑玄 注:“宿戒,当给事豫告之齐戒也。”《宋书·谢弘微传》:“ 弘微 疾增剧,輒豫告 文宣 。” 鲁迅 《书信集·致黄源》:“且曾在第二期《新小说》上豫告。”词语解释:豫吊 拼音:yù diào
谓预为吊唁。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词语解释:豫测 拼音:yù cè
(1).谓事先推测。 鲁迅 《集外集拾遗·老调子已经唱完》:“将来的情形如何,我们实在不能豫测。”
(2).事先的推测。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第三种人”》:“不过我以为这种豫测,实在和想到地球也许有破裂之一日,而先行自杀一样,大可以不必的。”词语解释:豫形 拼音:yù xíng
事先显露。 汉 贾谊 《新书·匈奴》:“若夫大变之应,大约以权决塞,因宜而行,不可豫形。” 明 刘基 《赠陈伯光诗序》:“天地将病,祲祥豫形;人身将病,气色先徵。”词语解释:豫冀 拼音:yù jì
预先希望,期待。 宋 岳珂 《宝真斋法书赞·刘武忠书简帖》:“令弟同来否?家人辈拜问,有委豫冀示諭,上问。”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一》:“在公门尽桃李,窃豫冀于栽培。”词语解释:豫养 拼音:yù yǎng
先行养育或预先教养。《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异味不得有所献御,今犹未止,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至乃烦扰道上,疲费过所。” 李贤 注:“豫养谓未至献时豫前养之。” 明 李东阳 《训成堂记》:“此其人必豫养素教,储之数年,而发之一旦,然后为称。”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孝武帝》:“天之道,功成而退,春授之夏,冬授之春,元气相嬗於无垠,豫养其穉而后息其老,故四序循环而相与终古。”词语解释:豫教 拼音:yù jiào
《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 唐 孔颖达 疏:“微者言礼之教人豫前事微之时,豫教化之。”后指预为教育、感化。 明 李东阳 《进〈孝宗皇帝实录〉表》:“得圣功於豫教,昭 文帝 於诞敷。”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仰叹豫教之切,一命题,亦不忘训诫如此。”词语解释:豫早 拼音:yù zǎo
亦作“ 豫蚤 ”。 预先;及早。《墨子·备城门》:“前面之长短,豫蚤接之。” 唐 张九龄 《敕处分十道朝集使》:“善为政者,防於未然,均其有无,省其徭役,事事有豫早为之所。”词语解释:豫料 拼音:yù liào
谓事先估计。《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严可求 豫料帝所问,教 苹 应对,既至,皆如 可求 所料。”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尹山人》:“弟子献所赠, 尹 曰:‘是豫料我将遥适也。’” 鲁迅 《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事实也并不很远于他的豫料。”词语解释:豫悦 拼音:yù yuè
安逸快乐。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 瞽瞍 只记得 舜 是我提孩长的,今何不曾豫悦我。”词语解释:豫然 拼音:yù rán
喜悦的样子。 明 何景明 《樊少南字说》:“於是 鹏 豫然作曰:‘敢敬服先生之説。’”词语解释:豫席 拼音:yù xí
(1).谓预先有所凭借依仗。 汉 贾谊 《治安策》:“天下淆乱, 高皇帝 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
(2).谓列席设座,参与其会。《北史·李同轨传》:“ 梁武 深耽释学,遂集名僧於其 爱敬 、 同泰 二寺,讲《涅槃大品经》,引 同轨 豫席,兼遣其朝士并共观听, 同轨 论难久之,道俗咸以为善。”词语解释:豫寝 拼音:yù qǐn
预先平息。 清 徐鼒 《小腆纪年·清世祖顺治元年六月》:“﹝ 姜曰广 ﹞疏曰:‘臣前见文武纷竞,既惭无术调和,近见逆案掀翻,又愧无能豫寝。’”词语解释:豫剧 拼音:yù jù
戏曲剧种名。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 河南 全省及 陕西 、 山西 等省的部分地区,是梆子腔的一种。词语解释:豫园 拼音:yù yuán
园名。在 上海市 南市区 。建于 明 嘉靖 三十八年至 万历 五年(公元1559-1577年)。为 江 南著名园林。园内亭、台、楼、阁林立,曲廊回环,保持 明 清 建筑特色。其中 点春堂 是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的指挥部。词语解释:豫参 拼音:yù cān
犹参与。豫,通“ 与 ”。《后汉书·宦者传·蔡伦》:“及 和帝 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晋书·郭彰传》:“及 贾后 专朝, 彰 豫参权势,物情归附,宾客盈门。”《清史稿·职官志二》:“率科道官矢言职,率 京畿道 纠失检姦,并豫参朝廷大议。”词语解释:豫力 拼音:yù lì
谓不出馀力,不竭尽全力。《墨子·非儒下》:“今击之则鸣,弗击不鸣,隐知豫力,恬漠待问而后对。” 孙诒让 间诂引 俞樾 曰:“豫犹储也……隐知豫力,两文相对,言隐藏其知,储蓄其力也。”词语解释:豫和 拼音:yù hé
唐 代祭天神所奏乐曲名。《旧唐书·音乐志一》:“祭天神奏《豫和》之乐,地祇奏《顺和》,宗庙奏《永和》。”词语解释:豫严 拼音:yù yán
预先端正仪容,以示严肃恭敬。《晋书·何曾传》:“帝既出,又过其子 劭 。 曾 先敕 劭 曰:‘客必过汝,汝当豫严。’ 劭 不冠带,停帝良久, 曾 深以谴 劭 。”《宋史·李弥逊传》:“六飞雷动,百司豫严,时方孔艰,宜以宗社为心,不宜於内倖细故,更勤圣虑,事虽至微,惧伤大体。”词语解释:豫交 拼音:yù jiāo
谓预先结交。《孙子·军争》:“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曹操 注:“不知敌情谋者,不能结交也。”一说,准备交兵。 杜牧 注:“豫,先也;交,交兵也。言诸侯之谋先须知之,然后可交兵合战,若不知其谋,固不可与交兵也。”词语解释:豫章邮 拼音:yù zhāng yóu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殷洪乔 作 豫章郡 ,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后以“豫章邮”指带信的人。 明 许自昌 《水浒记·约婚》:“[生]莫不是 豫章 邮乘风便,[丑]我们又不是 殷洪乔 。”词语解释:豫科 拼音:yù kē
旧制高等学校升入本科前的准备阶段,学业期限为一至三年。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四二》:“学生在三四百人之间,就算作四百人罢,分为豫科及本科七系。”词语解释:豫先 拼音:yù xiān
早先;事前。《管子·山权数》:“六家者即见其时使豫先蚤闲之日受之。”《史记·酷吏列传》:“奏讞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 宋 司马光 《论风俗札子》:“豫先晓示进士,将来程试若有僻经妄説,其言涉 老 庄 者,虽復文辞高妙,亦行黜落。”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倘能先行告知,使我可以豫先收集。”词语解释:豫兆 拼音:yù zhào
(1).指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 鲁迅 《集外集拾遗·〈静静的顿河〉后记》:“但在战争的持续间却生长了沉郁的憎恨,这就是逼近目前的革命豫兆。”
(2).谓预先显示。 郭沫若 《沸羹集·答〈国际文学〉编者》:“诗歌已偏向于叙事,且多尚长篇。这种趋势无疑也是豫兆着小说的复兴。”词语解释:豫设 拼音:yù shè
(1).预为筹划和准备。《汉书·辛庆忌传》:“夫将不豫设,则亡以应卒;士不素厉,则难使死敌。”《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且 寿春 虽平,三面仍梗,镇守之宜,实须豫设。”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孝武帝》:“兵之所尚者勇,勇非可教而能者也;所重者谋,谋非可豫设而为教者也。”
(2).预先设置。 鲁迅 《南腔北调集·漫与》:“这囚车并非‘意图’拘禁敌人或汉奸,而是专为‘意图乘机捣乱’的‘反动分子’所豫设的宝座。”词语解释:豫具 拼音:yù jù
谓预先备有。《管子·度地》:“故常以毋事具器,有事用之,水常可制,而使毋败。此谓素有备而豫具者也。”《史记·陈丞相世家》:“ 高帝 豫具武士,见 信 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东观汉记·冯衍传》:“德不素积,人不为用;备不豫具,难以应卒。”词语解释:豫数 拼音:yù shù
预定的数目。 宋 王应麟 《玉海·通鉴答问·宣帝》:“或问庙乐之制,曰:‘礼,祖有功而宗有德。祖一而已,始受命也;宗无豫数,待有德也。’”词语解释:豫榜 拼音:yù bǎng
谓预先张贴告示。《宋史·食货志上三》:“豫榜论民,毋得与公家争糴,即官储有乏,括索赢粮之家,量存其所用,尽糴入官。”词语解释:豫震 拼音:yù zhèn
悦服敬畏。 汉 蔡邕 《太尉乔公碑》:“每所临向,清风光翔,远近豫震,兹可谓超越众庶,彰於远邇者已。”词语解释:豫议 拼音:yù yì
参与计议。《后汉书·周荣传》:“﹝ 周景 ﹞以豫议定策立 灵帝 ,追封 安阳乡侯 。”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论时则民方涂炭,计能则莫出 魏武 ,故委面霸朝,豫议世事。”《南史·齐晋安王子懋传》:“ 晋安 举义兵,僕实豫议。”《清史稿·职官志二》:“ 康熙 二十九年,命左都御史 马齐 同理藩院尚书 阿喇尼 列议政大臣。故事,二院长官俱不豫议政,豫议自此始。”词语解释:豫闻 拼音:yù wén
参与闻知。豫,通“ 与 ”。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咨豫闻国事。”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二》:“光禄大夫 周举 、侍中 杜乔 深沉正直,当世名臣,宜登常伯,豫闻国政者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序》:“豫闻斯议,归以告余。”词语解释:豫闲 拼音:yù xián
安适悠闲。 陈毅 《初游青岛》诗:“更有休养客,安心度豫闲。”词语解释:豫贾 拼音:yù jiǎ
(1).虚定高价以欺骗顾客。《荀子·儒效》:“ 鲁 之粥牛马者不豫贾。” 杨倞 注:“豫贾,定为高价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二》:“ 引之 曰:‘ 杨 説非也。豫犹誑也。’”《周官·司市》注曰:“使定物价防誑豫是也。”
(2).谓对货物不预先定价。《史记·循吏列传》:“二年,市不豫贾。” 司马贞 索隐:“下音价。谓临时评其贵贱,不豫定也。”词语解释:豫论 拼音:yù lùn
参与讨论。豫,通“ 与 ”。 宋 叶适 《财总论一》:“此而不知,则天下之大计皆不可得而豫论,而况望其有所施行以必成效哉!”词语解释:豫观 拼音:yù guān
预先观察到。 晋 欧阳建 《临终诗》:“真伪因事显,人情难豫观。”词语解释:豫蚤 拼音:yù zǎo
见“ 豫早 ”。
词语解释:豫早 拼音:yù zǎo
亦作“ 豫蚤 ”。 预先;及早。《墨子·备城门》:“前面之长短,豫蚤接之。” 唐 张九龄 《敕处分十道朝集使》:“善为政者,防於未然,均其有无,省其徭役,事事有豫早为之所。”词语解释:豫视 拼音:yù shì
预先审察。《汉书·丙吉传》:“﹝驭吏﹞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吏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豫视。’”词语解释:豫筹 拼音:yù chóu
预为筹划。豫,通“ 与 ”。《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生长 邠岐 ,年五十有九,昔为郡吏,再更叛 羌 ,豫筹其事,有误中之言。”词语解释:豫见 拼音:yù jiàn
预先估计到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事先推断其结果。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枕中》:“然而 范子 豫见之策,未肯为王言者也。”《汉书·沟洫志》:“宜详考验,皆可豫见,计定然后举事。”《后汉书·袁安传》:“臣闻功有难图,不可豫见;事有易断,较然不疑。”
预先显现。 汉 王充 《论衡·订鬼》:“妖之见出也,或且兇而豫见,或兇至而因出。因出,则妖与毒俱行;豫见,妖出不能毒。”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帝王运兆门上·明帝移宅》:“《河洛讖》云:‘灵耀豫见东南隅。’”词语解释:豫藉 拼音:yù jiè
预有凭借、依仗。 明 唐顺之 《常熟县二烈祠记》:“若夫二烈之事,则异於是,其夫以覊旅浮寄江壖,非有可以豫藉之势。环而指者皆兇人之党也,非有肘腋可结之援。”词语解释:豫祸 拼音:yù huò
谓碰到灾祸。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忱 深惧豫祸,不暇被马,於是帖骑而避。”词语解释:豫算 拼音:yù suàn
(1).犹预计。 宋 叶适 《高夫人墓志铭》:“豫算有无,乃具衣食。” 鲁迅 《准风月谈·华德焚书异同论》:“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
(2).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事先制定年度或季度收支计划。词语解释:豫慎 拼音:yù shèn
事先慎戒。《逸周书·王佩》:“不困在豫慎,见祸在未形。”词语解释:豫戒 拼音:yù jiè
(1).谓预先有所防备。《管子·轻重乙》:“至於山诸侯之国,则敛蔬藏菜,此之谓豫戒。”
(2).事先警备。《韩非子·南面》:“説在 商君 之内外而铁殳,重盾而豫戒也。”
(3).事先警告、告诫。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比复豫戒春闈,以论策定去取,经赋定高下。”词语解释:豫御 拼音:yù yù
预先防御。《公羊传·庄公十八年》:“此未有伐中国者,则其言为中国追何,大其未至而豫御之也。”词语解释:豫感 拼音:yù gǎn
谓事前有所感觉。 鲁迅 《彷徨·伤逝》:“我豫感得这新生面便要来到了。”词语解释:豫敕 拼音:yù chì
预先命令、告诫。《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蒙 豫敕四将,各选百人, 普 出,便入守城门。”《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凡事皆应慎密,亦宜豫敕左右,人有至诚,所陈不可漏泄,以负忠信之款也。”词语解释:豫抚 拼音:yù fǔ
犹安抚。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自豫抚题定之后,一切使客差员,大半皆由东路送往迎来,日无寧晷。”词语解释:豫必 拼音:yù bì
预先肯定。 清 林则徐 《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疏》:“虽成效尚未能豫必,而任事断不敢畏难。”词语解释:豫政 拼音:yù zhèng
参与政事。豫,通“ 与 ”。《后汉书·爰延传》:“尚书令 陈 蕃 任事则化,中常侍黄门豫政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