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贿上声 [zǎi,岁也][kē ké][ǎi]

[详注1][léi,败坏]贿[盛器、水流汇合][详注2][jǐ,几多][旧音妥][cuǐ][详注3]


注1:悔 音贿。悔吝也。《正字通》凡言人有悔吝,此悔字读上声。凡言人能改悔,此悔字读去声。今人混读者,非。
注2:嵬 音頠。嵬𡾊,山貌。《左思·魏都赋》或嵬𡾊而复陆。
注3:喂 《唐韵》奴罪切《集韵》《韵会》《正韵》弩罪切,音鮾。《玉篇》饥也。一曰鱼败曰喂。《楚语》民之羸喂,日日已甚。《前汉·魏相传》振乏喂。◎按喂馁古通,今相承,以喂为喂饲之喂,以馁为饥馁之馁,遂分为二。
首字词组
豨苓豨膏豨莶豨首豨突豨神  

词语解释:豨苓  拼音:xī líng
即猪苓。药草名。 唐 韩愈 《进学解》:“是所谓詰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祝充 注:“ 楚 人呼猪为豨,豨苓乃猪苓也。” 宋 陆游 《闲咏园中草木》:“劝君办取金鸦嘴,不问昌阳与豨苓。”参见“ 猪苓 ”。
词语解释:猪苓  拼音:zhū líng
菌类植物。菌核中医入药,有利水渗湿的功效。 清 王韬 《补尫起废药痼议》:“顾贼一日不灭,则此诸弊政一日不能去,此犹饮鴆汤以疗渴,进猪苓以养生,暂犹不可行者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猪苓》
即豕零。《庄子·徐无鬼》“豕零也” 陆德明 释文引 晋 司马彪 曰:“一名猪苓。”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猪苓》。参见“ 豕零 ”。
词语解释:豨膏  拼音:xī gāo
猪油。 宋 苏轼 《述古以诗见责屡不赴会复次前韵》:“多谢清时屡推轂,豨膏那解转方轮。” 清 钮琇 《觚賸·石言》:“洞临江口,小於圭竇,石工裸身,盘盛豨膏,然火,腰鎚螺旋而进。”
词语解释:豨莶  拼音:xī xiān
药草名。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医以全草入药,有祛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豨薟》:“韵书: 楚 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薟。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薟螫,故谓之豨薟。” 清 孙枝蔚 《送吴仁趾之秦邮》诗:“ 淮海 诗名大,豨薟酒味醇。”
词语解释:豨首  拼音:xī shǒu
即豕首。天名精的别名。《尔雅·释草》“茢薽,豕首” 晋 郭璞 注:“今 江 东呼豨首,可以煼蚕蛹。” 郝懿行 义疏:“《吕览·任地篇》云:‘豨首生而麦无叶。’ 高诱 注:‘豨首,草名也,至其生时,麦无叶皆成熟也。’”按,今本《吕氏春秋·任地》作“狶首”。参见“ 豕首 ”。
词语解释:豕首  拼音:shǐ shǒu
(1).猪头。《楚辞·大招》:“豕首纵目,被髮鬤只。” 王逸 注:“豕,猪也;首,头也……言西方有神,其状猪头,从目。”
(2).天名精的别名。菊科,多年生草本。根、叶、果实均可入药。《周礼·地官·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 汉 郑玄 注:“染草,茅蒐、橐芦、豕首、紫茢之属。”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天名精》:“天名精乃天蔓精之讹也。其气如豕彘,故有豕首、彘颅之名。”
词语解释:豨突  拼音:xī tū
像野猪受惊而乱奔。比喻人之横冲直撞,流窜侵扰。《旧唐书·肃宗纪论》:“当其 戎羯 负恩,奄为豨突,豺豕遽兴於轂下, 胡 越 寧虑於舟中,借人之戈,持之反刺,变生於不意也。”《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二年》:“蛮寇逼近 成都 ,相公尚远,万一豨突,奈何?” 清 魏源 《苗疆敕建傅巡抚祠碑铭》:“王师则班而西, 苗 谓利可屡邀,蜮出豨突,弗变。”
词语解释:豨神  拼音:xī shén
传说中的兽名,状如犀而角小。 明 杨慎 《丹铅续录·卦爻名义》:“彖者,茅犀之名,豨神是矣。彖亦曰茅犀,状如犀而小角,善知吉凶, 交 广 有之,土人名曰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