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谩道 拼音:màn dào
休说;别说。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六:“文章谩道能吞凤,杯酒何曾解喫鱼。” 宋 晏殊 《破阵子》词:“谩道秦筝有剩絃,何曾为细传?”《再生缘》第六回:“谩道圣明天子怒,况兼是,老师怎样嫁门生?”词语解释:谩劳 拼音:màn láo
徒劳。谩,通“ 漫 ”。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死别多应梦里逢,谩劳孝妇写遗踪。可怜不得图家庆,辜负丹青泣画工。”词语解释:谩夸 拼音:màn kuā
(1).空自夸赞。谩,通“ 漫 ”。 唐 戴叔伦 《塞上曲》之一:“ 汉祖 谩夸 娄敬 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宋 杨万里 《上巳日周丞相少保来访敝庐留诗为赠》:“却慙下客非 摩詰 ,无画无诗只谩夸。”
(2).虚夸。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况太守辟疆馆记伪刻辨正》:“﹝《行祠记》﹞及叙重兴后事,但云‘庭既閎豁,破完腐坚’,未闻有‘青葱蓊靄,竹木明瑟’之致。即使后越二载,可以增置房屋,然 况公 再视府事时,恐未必有此萧閒情致,此谩夸胜境之一证。”词语解释:谩言 拼音:màn yán
(1).说假话。《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以 淮南 民贫苦,遣使者赐 长 帛五千匹,以赐吏卒劳苦者。 长 不欲受赐,谩言曰:‘无劳苦者。’”《新唐书·周宝传》:“帝在 蜀 , 淮南 絶贡赋,谩言道 浙西 为 宝 剽阻。”
(2).谎话;假话。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摄衣欲从虚左之迎,犹餘矜色;持槃招他人以歃,徐出谩言。”词语解释:谩尔 拼音:màn ěr
犹言聊复尔尔。谩,通“ 漫 ”。 宋 辛弃疾 《汉宫春·答吴子似总干和章》词:“人生谩尔,岂食鱼,必鱠之鱸?”词语解释:谩与 拼音:màn yǔ
随便对付。谩,通“ 漫 ”。 宋 王安石 《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 金坡 巨然 山数堵,粉墨空多真谩与。” 宋 辛弃疾 《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词:“ 老子 忘机浑谩与,鸿鵠飞来天际。” 宋 陈从古 《蝶恋花》词:“看尽嫣红浑谩与,淡妆偏称泥金缕。”词语解释:谩语 拼音:màn yǔ
(1).说谎话。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一:“ 光 年五六岁,弄青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復来,问脱胡桃皮者。 光 曰:‘自脱也。’先公适见,訶之曰:‘小子何得谩语。’ 光 自是不敢谩语。”《明史·左良玉传》:“ 马士英 、 阮大鋮 用事,虑东林倚 良玉 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
(2).谎话。 郭希仁 《钱君定三传》:“抵 青门 ,仰瞻城郭壮伟,叹曰:古人谓攻城略地,殊非易事,向嗤为谩语,今乃信之。”
(1).随意相语。谩,通“ 漫 ”。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之四:“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寻处。”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
(2).轻慢不逊的话。谩,通“ 慢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杨嗣昌 督师 夷陵 ,檄令降, 自成 出谩语。”词语解释:谩学 拼音:màn xué
徒学。谩,通“ 漫 ”。 唐 杜审言 《戏赠赵使君美人》诗:“ 罗敷 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词语解释:谩欺 拼音:màn qī
欺诳。《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 宋 苏辙 《送柳子玉》诗:“老成慎趋好,后生守淳鲁;岂效相谩欺,衒牛沽马脯。” 明 归有光 《上高阁老书》:“谓之驭吏,而詼诡佞捷、姦諛嵬琐者,争先而为谩欺。”词语解释:谩书 拼音:màn shū
指态度轻慢的文书。谩,通“ 慢 ”。《新唐书·牛丛传》:“时蛮犯边,抵 大渡 ,进略 黎雅 ,叩 卭崍关 ,谩书求入朝,且曰假道。”《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遣使来投谩书,胁令诸邦纳土,意图六合混一。”词语解释:谩忆 拼音:màn yì
随意思忆。谩,通“ 漫 ”。 宋 张炎 《忆旧游》词:“遡万里天风,清声谩忆何处簫。”词语解释:谩生 拼音:màn shēng
莫生。谓竭尽全力,连死也不顾。 南唐 冯延巳 《应天长》词之五:“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枕前语,记得否?説尽从来两心素。”词语解释:谩诧 拼音:màn chà
休要惊诧。 元 丁鹤年 《逃禅室与苏伊举话旧有感》诗:“谩诧 丹霞 烧木佛,谁怜青露泣铜仙。”词语解释:谩歌 拼音:màn gē
随意地歌唱。谩,通“ 漫 ”。 清 袁于令 《西楼记·病晤》:“随歌而没,亦足明志,待吾谩歌你听。”词语解释:谩他 拼音:màn tā
见“ 谩訑 ”。
词语解释:谩訑 拼音:màn yí
亦作“ 谩他 ”。 欺诈。《急就篇》卷四:“谩訑首匿愁勿聊。” 颜师古 注:“谩訑,巧黠不实也。” 王应麟 补注:“谩訑,欺也。”《淮南子·说山训》:“媒但者非学谩他,但成而生不信。” 王念孙 《读书杂志·淮南子九》:“他与詑同。谩詑,诈欺也。”
亦作“ 谩他 ”。 谩诞;散漫。谩,通“ 漫 ”;訑,通“ 诞 ”。 章炳麟 《驳皮锡瑞三书》:“博士本谩訑不练政事, 郑 孔 盖未能弹正。”词语解释:谩诞 拼音:màn dàn
浮夸虚妄。《韩诗外传》卷九:“谩诞者,趋祸之路也。”《周礼·秋官·禁暴氏》“禁暴氏掌禁庶民之乱暴力正者” 汉 郑玄 注:“民之好为侵陵、称诈、谩诞,此三者亦刑所禁也。” 贾公彦 疏:“谩诞,谓浮谩虚诞也。” 汉 焦赣 《易林·遯之中孚》:“市空无虎,谩诞妄语。”词语解释:谩好 拼音:màn hǎo
诈为好言。《汉书·灌夫传》:“ 夫 闻,怒駡 福 ( 藉福 )。 福 恶两人有隙,乃谩好谢 蚡 ( 田蚡 )。” 颜师古 注:“谩犹诡也,诈为好言也。”词语解释:谩嗟 拼音:màn jiē
空叹。谩,通“ 漫 ”。 宋 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词:“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词语解释:谩妒 拼音:màn dù
谓徒相妒忌。谩,通“ 漫 ”。 宋 王令 《春雪有感呈王正叔束徽之》诗:“欲开花谩妒,垂死草奚禁。”词语解释:谩怜 拼音:màn lián
空怜,徒怜。谩,通“ 漫 ”。 明 邵灿 《香囊记·寄书》:“遐荒淹滞,回首乡关何处是?谩怜青镜旧颜非,洒尽思亲千点泪。”词语解释:谩神 拼音:màn shén
谓欺骗神灵。 郭沫若 《〈诅楚文〉考释·关于原文的年代》:“文中所述史事多为旧事所无,尤其诅咒 楚王 之语,因而前人多以为 秦 人诡诈,竟至谩神。”词语解释:谩骂 拼音:màn mà
随意乱骂。谩,通“ 漫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四人謁,上谩駡曰:‘竖子能为将乎?’”《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 武皇 以书让之, 仁恭 捧书谩駡,抵之於地。”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待那可恨的人走过了,当然,指点着那人的背影,又是一番议论,一番谩骂。” 词语解释:谩约 拼音:màn yuē
谓随意邀约。谩,通“ 漫 ”。《东周列国志》第三三回:“ 楚王 曰:‘寡人既是假王,谁教你请寡人来此?’ 襄公 曰:‘君之至此,亦是 鹿上 先有成议,非寡人之谩约也。’”词语解释:谩谰 拼音:màn lán
欺骗抵赖。《新唐书·儒学传中·郎馀庆》:“又裒货无艺,民诣闕诉之,使者十辈临按, 餘庆 谩谰,不能得其情。”词语解释:谩切 拼音:màn qiē
徒然殷切。谩,通“ 漫 ”。 唐 沉佺期 《红楼院应制》诗:“ 支遁 爱山情谩切, 曇摩 泛海路空长。”词语解释:谩论 拼音:màn lùn
徒然论及。谩,通“ 漫 ”。 宋 王令 《送李庭尉濠梁》诗:“直道无适可,小官真谩论。”词语解释:谩索 拼音:màn suǒ
胡乱讨价。谩,通“ 漫 ”。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王医》:“因问厥值,售者谩索钱万。”词语解释:谩附 拼音:màn fù
姑且附上。谩,通“ 漫 ”。 明 张居正 《答两广刘凝斋书》:“似有可採者,谩附以备幄筭之万一,非以为奇也。”词语解释:谩荒 拼音:màn huāng
谦词。犹言随意、粗率地。谩,通“ 漫 ”。 清 曹寅 《塔湾舟中晓起》诗:“羣峰正清峭,呵笔谩荒题。”词语解释:谩藏 拼音:màn cáng
谓收藏东西不谨慎。谩,通“ 漫 ”。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效款》:“那里是无端揖盗自开门,端不为谩藏疎诲盗相侵?”参见“ 谩藏诲盗 ”。
词语解释:谩藏诲盗 拼音:màn cáng huì dào
谓收藏东西不谨慎而招致盗贼。谩,通“ 慢 ”。语出《易·繫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冷眼观》第十七回:“俗语説,财勿露白,要到子尴尬个时候,倒説伲是谩藏诲盗。” 王统照 《五十元》:“事情过后,镇上出了不少的议论:有人说 老蒲 确是‘谩藏诲盗’,不要看他自己装穷。”词语解释:谩应 拼音:màn yìng
随便地应答。谩,通“ 漫 ”。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它日,晚幸祕阁,惟 杜镐 方直宿。上骤问之曰:‘古所谓 河 出图, 洛 出书,果如何事耶?’ 镐 老儒,不测上旨,谩应曰:‘此圣人以神道设教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衣内出火》:“﹝ 李维楨 ﹞谓予曰:‘我昨日易一紵袍,而火星四出,子知为何祥?’余谩应曰:‘此为离明上烛台耀,公内召必矣。’” 清 戴名世 《〈张贡五文集〉序》:“翁曰:‘为文之道,吾赠君两言,曰“割爱”而已。’余谩应之。”词语解释:谩辞 拼音:màn cí
欺诳的言辞。《史记·南越列传》:“使人函封 汉 使者节置塞上,好为谩辞谢罪,发兵守要害处。”词语解释:谩諕 拼音:màn háo
欺诳。 宋 张先 《生查子》词:“当初相见时,彼此心萧洒。近日见人来,却恁相谩諕。”词语解释:谩诚 拼音:màn chéng
欺谩与真诚。《韩非子·八经》:“无副言於上以设将然,令符言於后以知谩诚语。”词语解释:谩侮 拼音:màn wǔ
犹欺瞒。《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人君左右,出则为势重以收利於民,入则比周谩侮蔽恶以欺於君,不诛则乱法,诛之则人主危,据而有之,此亦社鼠也。” 洪诚 等校注:“谩侮,欺瞒。”词语解释:谩正 拼音:màn zhèng
欺骗正人。《墨子·号令》:“务色谩正,淫嚣不静,当路尼众,舍事后就。” 孙诒让 间诂:“谓欺谩正人。”词语解释:谩訑 拼音:màn yí
亦作“ 谩他 ”。 欺诈。《急就篇》卷四:“谩訑首匿愁勿聊。” 颜师古 注:“谩訑,巧黠不实也。” 王应麟 补注:“谩訑,欺也。”《淮南子·说山训》:“媒但者非学谩他,但成而生不信。” 王念孙 《读书杂志·淮南子九》:“他与詑同。谩詑,诈欺也。”
亦作“ 谩他 ”。 谩诞;散漫。谩,通“ 漫 ”;訑,通“ 诞 ”。 章炳麟 《驳皮锡瑞三书》:“博士本谩訑不练政事, 郑 孔 盖未能弹正。”词语解释:谩视 拼音:màn shì
谓随随便便地看。谩,通“ 漫 ”。《太平广记》卷四四四引《续江氏传·欧阳纥》:“妇人数十被服鲜泽,嬉游歌笑,出入其中,见人皆谩视迟立。”词语解释:谩誺 拼音:màn chī
谓以言相欺相诬。 明 杨慎 《俗言·谩誺》:“以言相欺曰谩,以言相诬曰誺。佛书《空谷传声》曰:‘赤讳(一作谩)白誺。’又偈曰:‘掉弄花唇取次谩誺。’”词语解释:谩诈 拼音:màn zhà
欺骗;欺诈。 明 李东阳 《遗善处士顾公墓表》:“惟谩诈殄暴者,輒誚让不少贷。”词语解释:谩蔽 拼音:màn bì
欺骗蒙蔽。 宋 陈傅良 《右奉议郎新权发遣常州借紫薛公行状》:“光守 宋端友 更以旧户比新户,诡为奏,甚者贼杀妇人,掠其善马,公即劾奏 端友 谩蔽。”词语解释:谩藏诲盗 拼音:màn cáng huì dào
谓收藏东西不谨慎而招致盗贼。谩,通“ 慢 ”。语出《易·繫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冷眼观》第十七回:“俗语説,财勿露白,要到子尴尬个时候,倒説伲是谩藏诲盗。” 王统照 《五十元》:“事情过后,镇上出了不少的议论:有人说 老蒲 确是‘谩藏诲盗’,不要看他自己装穷。”词语解释:谩谩 拼音:màn màn
慢慢。谩,通“ 慢 ”。 唐 皮日休 《九讽系述·遇谤》:“既惄惄以憎惧兮,又谩谩而不诀。” 元 柯丹丘 《荆钗记·见母》:“小人一路打听,行馆就在 四牌坊 。老安人把孝头梳藏了,谩谩説也未迟。” 明 王錂 《寻亲记·伤生》:“员外, 宋清 来时,只説要打他,待小人劝,后面谩谩与他説。”词语解释:谩辞哗说 拼音:màn cí huá shuō
谎言乱语。词语解释:谩都歌 拼音:màn dōu gē
痴呆。《金史·金国语解》:“谩都謌,痴騃之谓。”词语解释:谩词 拼音:màn cí
犹谩辞。 郭沫若 《〈诅楚文〉考释·关于原文的年代》:“故余信文中所述必非谩词,正足以补史之缺文。”词语解释:谩谀 拼音:màn yú
欺谩谄谀。 汉 刘向 《说苑·敬慎》:“夫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谩諛者,穷辱之舍也;取虐於人者,趋祸之路也。” 明 赵南星 《答周山泉书》:“辱念同署之谊,远惠德音,相勉於耆力扶世,自非流俗作寒暄套语相谩諛者比, 星 幸甚感甚。”词语解释:谩且 拼音:màn qiě
休得,莫。 明 邵璨 《香囊记·邮亭》:“[末]女娘谩且来聒炒,女娘谩且来聒炒。”词语解释:谩不经意 拼音:màn bù jīng yì
谓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谩,通“ 漫 ”。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事疏》:“今谓皇上谩不经意,一切委之于臣,何其敢于厚诬皇上耶?”词语解释:谩昧 拼音:màn mèi
欺瞒。 宋 司马光 《约束州县不得抑配青苗钱札子》:“亦有无赖子弟谩昧尊长,钱不入家。”词语解释:谩怠 拼音:màn dài
怠慢。谩,通“ 慢 ”。《史记·孝武本纪》:“昔 东甌王 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后世谩怠,故衰秏。”词语解释:谩彧 拼音:màn yù
谓舒缓而悠长。谩,通“ 漫 ”。《尚书大传》卷一下:“ 夏伯 之乐,舞谩彧,其歌声比中謡,名曰《初虑》。” 郑玄 注:“谩犹曼也,彧,长貌,言象物之滋曼彧然也。”词语解释:谩扣 拼音:màn kòu
随意询问。谩,通“ 漫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真西山》:“每假以私淑之文,輒一二日即归,若乎未触者。 文节 殊不平,曰:‘老夫固不学,然贤者亦何所见,遽不观耶?’ 西山 悚然对曰:‘先生善诱后学,何敢自弃!其书皆尝窃观,特不敢久留耳。’ 文节 谩扣一二,皆能成诵。”词语解释:谩君
轻慢、失礼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