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末字词组
静谧清谧谧谧冥谧宥谧恬谧沈谧 
宁谧寂谧澄谧冲谧敉谧旷谧安谧 

词语解释:静谧  拼音:jìng mì
(1).安宁平静。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竦肃肃以静謐,密微微其清閒。” 唐 郭子仪 《享太庙乐章·广运舞》:“河海静謐,车书混同。” 清 林则徐 《会奏九龙洋面轰击夷船情形折》:“再 广东 沿海閭阎,仍俱十分静謐。” 梁斌 《红旗谱》十六:“ 春兰 睁起又黑又大的眼睛,静谧的看着 运涛 。”
(2).平定,使安定。《陈书·宣帝纪论》:“克 淮 南之地,开拓土宇,静謐封疆。”
词语解释:宁谧  拼音:níng mì
安定平静。《周书·文帝纪下》:“朕所以垂拱九载,实资元辅之力,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明 张居正 《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今岁秋防无警,朝野寧謐,皆老师之所遗也。” 辛雷 《一个爱说梦话的人》:“江面幽暗,静穆而宁谧。”
词语解释:清谧  拼音:qīng mì
清静;安宁。 三国 魏 曹植 《母仪颂》:“清謐后宫,九嬪有序。” 唐 李白 《望黄鹤山》诗:“金灶生烟埃,玉潭祕清謐。” 宋 曾巩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今山海清謐,千里宴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地方清謐,人心大定。”
词语解释:寂谧  拼音:jì mì
犹寂静。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闲房寂謐,不闻人声。”
词语解释:谧谧  拼音:mì mì
清静貌。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上謐謐而留间,下微微而停靖。” 唐 李贺 《昌谷》诗:“謐謐厌夏光,商风道清气。” 王琦 汇解:“謐謐,清静貌。”
词语解释:澄谧  拼音:chéng mì
清静。 南朝 梁 丘迟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睟容徐动,天仪澄謐。”
词语解释:冥谧  拼音:míng mì
幽暗寂静。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御房清凄,神路冥謐。”
词语解释:冲谧  拼音:chōng mì
淡泊沉静。《隋书·后妃传·炀帝萧皇后》:“夫居高而必危,虑处满而防溢。知恣夸之非道,乃摄生於冲謐。”
词语解释:宥谧  拼音:yòu mì
同“ 宥密 ”。 汉 贾谊 《新书·礼容下》:“夫《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 不敢康,夙夜基命宥謐。’謐者,寧也……方是时也,天地调和,神民顺亿,鬼不厉祟,民不谤怨,故曰‘宥謐’。”按, 鲁 《诗》作“宥謐”,为 贾谊 所本。
词语解释:敉谧  拼音:mǐ mì
安定,平静。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西南之 巴勒布 三部及 布鲁克 部相继嚮风入贡, 藏 地敉謐。”
词语解释:恬谧  拼音:tián mì
安静。 唐 欧阳詹 《唐天文述》:“羽毛鳞甲,勾甲芽萌……求诸吹荡则常风,求诸恬謐则常寧。”
词语解释:旷谧  拼音:kuàng mì
空旷寂静。《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南朝 齐 王融 《出家善门颂》:“道场旷謐,禪逕闲清。”
词语解释:沈谧  拼音:shěn mì
犹沉静。 明 宋濂 《故金处士墓碣》:“尔父沉謐,有守人也。”
词语解释:安谧  拼音:ān mì
安定平静。《后汉书·桓帝纪》:“元服已加,将即委付,而四方盗窃,颇有未静,故假延临政,以须安謐。”《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 平王 ( 楚平王 )即位,四境安謐,颇事声色之乐。”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英吉利》:“特命侍卫 松筠公 ,严卫南行,途中称安謐。” 杨沫 《花蕊》:“那海上的点点白帆和轻轻振翅飞翔的海鸟,使我的心安谧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