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美谥
褒美的谥号。 汉 王充 《论衡·须颂》:“由斯以论 尧 , 尧 亦美諡也。”《汉书·叙传上》:“且运朝夕之策,定合会之计,使存有显号,亡有美諡,不亦忧虖?”《三国志·蜀志·陈祗传》:“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諡,諡曰 忠侯 。”词语解释:私谥 拼音:sī shì
亦作“ 私諡 ”。 古时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唐 唐彦谦 《吊方干处士》诗之二:“相看莫浪哭,私諡有前闻。”《新唐书·巢王元吉传》:“ 元吉 恚,命壮士拉死,私謚 慈训夫人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先生没后,门人私謚为 文介 。” 王闿运 《陈永豫墓志铭》:“敦品励行,有闻于乡,私謚 愷毅先生 。”词语解释:追谥 拼音:zhuī shì
亦作“ 追諡 ”。死后追加谥号。《汉书·平帝纪》:“追諡 孔子 曰 褒成宣尼公 。”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上》:“追諡 满 父 忠 为 怀德侯 。” 宋 张师正 《括异志·黑杀神降》:“至 仁宗 朝,追謚 守真 为 传真大法师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汤文正》:“ 乾隆 中,特旨追諡 文正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二节:“﹝ 道宗 ﹞追谥太子 濬 为 昭怀太子 。”
追諡:见“ 追謚 ”。词语解释:赐谥 拼音:cì shì
亦作“ 赐諡 ”。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謚。” 郑玄 注:“小丧,卿大夫也。”《史记·秦本纪》:“四十八年, 文公 太子卒,赐謚 竫公 。”《宋史·司马光传》:“ 夏竦 赐謚 文正 , 光 言:‘此謚之至美者, 竦 何人,可以当之?’改 文庄 。”《明史·礼志十四》:“若官品未高而侍从有荣,或以死勤王事者,特赐諡,非常例。”《东周列国志》第三回:“ 郑伯友 死於王事,赐諡为 桓 。”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对于 中国 的有一部分并不是‘人’的生物,洋大人如何赐谥,我不得而知。”词语解释:恶谥 拼音:è shì
含贬义的谥号。引申指污蔑之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三论‘文人相轻’》:“即使在那大文上列举了许多对手的‘排挤’、‘大言’、‘卖友’的恶谥,而且那大文正可以通行无阻。”词语解释:册谥 拼音:cè shì
皇帝下诏书赐予谥号。 唐 独孤及 《舒州山谷寺镜智禅师碑铭》:“上沛然降兴废继絶之詔,册諡禪师曰 镜智 。”《清史稿·宣宗纪二》:“﹝ 道光 二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册諡 孝全皇后 ,翼日颁詔。” 词语解释:议谥 拼音:yì shì
亦作“ 议諡 ”。 古代帝王或大臣死后,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拟具上谥或赐谥的名号请旨定夺,叫“议謚”。《国语·楚语上》:“王卒,及葬, 子囊 议謚。”《晋书·秦秀传》:“ 何曾 卒,下礼官议諡。” 唐 颜真卿 《请复七圣谥号状》:“ 宝应 中,二圣山陵有司议諡,事不师古,变而行权。” 清 冯景 《濮议议》:“始议謚时,有司奏为人后者为之子,故降其父母不得祭。”词语解释:表谥 拼音:biǎo shì
犹美谥。 唐 吴筠 《黔娄先生》诗:“辞禄乃餘贵,表謚良可嘉。”词语解释:诔谥
古代累述死者生前行迹并以此定谥的文字。 清 龚自珍 《周信之明经中孚手拓吴兴收藏家吴晋宋梁四朝砖文八十七种见贻赋小诗报之》:“非金非石非誄諡,兽面鱼形错文字。”词语解释:论谥 拼音:lùn shì
评论其生平事迹,然后赐给谥号。《艺文类聚》卷四○引 晋 张璠 《汉记》:“ 范丹 , 中平 二年卒,三府各遣令史奔弔,累行论謚,僉曰宜为 贞节先生 。会葬二千餘人。”词语解释:赠谥 拼音:zèng shì
见“ 赠諡 ”。
(1).亦作"赠諡"。 2.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词语解释:虚谥 拼音:xū shì
亦作“虚諡”。
(1).无益于实际的谥号。 晋 潘岳 《笙赋》:“人生不能行乐,死何以虚謚为。”
(2).谓有名无实的美谥。《北史·魏纪三·孝文帝纪论》:“海内黔黎,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諡也!”词语解释:丑谥 拼音:chǒu shì
具有贬义的谥号,恶谥。《新唐书·宋庆礼传》:“礼部员外郎 张九龄 申驳曰:‘ 庆礼 国劳臣,在边垂三十年……其功可推,不当丑謚。’”词语解释:显谥 拼音:xiǎn shì
见“显諡”。
昭彰帝王贵族大臣生前事迹的称号。词语解释:命谥 拼音:mìng shì
所赐谥号;给予谥号。《国语·楚语上》:“昔先大夫 子囊 违王之命謚。”《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謚,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通志·谥略一》:“立謚之意,本为昭穆;命謚之义,取於尊隆。”词语解释:嘉谥 拼音:jiā shì
褒美的谥号。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大将军弔祠,锡以嘉謚……謚曰: 文范先生 。”词语解释:补谥
补予谥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文简公补谥》:“ 沉公 乘间曰:‘因不读 王某 之诗,盖以其无諡法,无所羡慕故也。’上因命同 韩文懿 菼 补諡焉。”词语解释:号谥 拼音:hào shì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继昭夏,崇号諡,畧可道者七十有二君。”《汉书·宣帝纪》:“故皇太子在 湖 ,未有号諡。”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作者之书事也,乃没 吴 蜀 号諡,呼 权 备 姓名,方於 魏 邦,悬隔顿尔,惩恶劝善,其义安归?” 词语解释:爵谥 拼音:jué shì
爵位和谥号。《文献通考·经籍九》:“ 左氏 所书,不但称其名,或字、或号、或爵謚多互见,学者苦之。”词语解释:复谥
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二字称号。《通典·礼六四》:“ 安平献王 孚 、 齐献王 攸 并单諡。自顷复諡者,非大 晋 旧典,必重复諡也,盖是近来儒官相承近意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谥文公》:“ 刘后村 云:‘諡,古也;复諡,非古也。’ 封演 云:‘諡二字者,一字为文,一字为质。’”词语解释:复谥 拼音:fù shì
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二字称号。《通典·礼六四》:“ 安平献王 孚 、 齐献王 攸 并单諡。自顷复諡者,非大 晋 旧典,必重复諡也,盖是近来儒官相承近意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谥文公》:“ 刘后村 云:‘諡,古也;复諡,非古也。’ 封演 云:‘諡二字者,一字为文,一字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