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首字词组
谥法谥碑谥册谥谱谥笔谥名  
谥议谥号谥典谥策谥宝谥告  

词语解释:谥法  拼音:shì fǎ
(1).评定谥号的法则。上古有号无谥, 周 初始制谥法,至 秦 废。 汉 复其旧,历代因之,至 清 止。《史记·秦始皇本纪》:“自今已来,除謚法。朕为 始皇帝 。”参阅《逸周书·谥法》《通志·谥略》、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题·谥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政书类》
(2).称号。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四·玄奘》:“言 戒日 者,謚法之名。此方薨后,量德以赠;彼土初登,即先荐号,以灭后美之徒虚名耳。” 鲁迅 《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所以再要出新花样,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用现在最流行的谥法来说,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
词语解释:谥议  拼音:shì yì
亦作“諡议”。 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下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依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谓之“謚议”。 汉 崔駰 有《章帝謚议》。 唐 白居易 《郑涵等太常博士制》:“凡朝廷礼制,或损益有宜,中外謚议,或褒贬不决,尔为博士,皆得正之。”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二》:“﹝《汉书》《高帝纪》:‘羣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 汉太祖 ,功最高。”上尊号曰 高皇帝 。’此諡议之始也。”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题·谥议》:“ 汉 晋 而下,凡公卿大夫赐謚,必下太常定议,博士乃询察其善恶贤否,著为謚议,以上于朝。若 晋 秦秀 之议 何曾 、 贾充 , 唐 独孤及 之议 苗俊卿 , 宋 邓忠臣 之议 欧阳永叔 是也。”
词语解释:谥碑  拼音:shì bēi
刻有赠谥制诰的碑石。 元 白珽 《岳武穆精忠庙》诗:“偃月无封檜,栖霞有諡碑。”
词语解释:谥号  拼音:shì hào
亦作“諡号”。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史记·郑世家》:“乃更立 昭公 弟 子亹 为君,是为 子亹 也,无謚号。”《晋书·礼志下》:“立德济世,挥扬仁风,以登封 泰山 者七十有四家,其諡号可知者十有四焉。”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諡号千秋定,铭旌百禩彰。”《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死去的 司马光 、 吕公著 被夺去了谥号,活着的 吕大防 、 刘挚 、 范纯仁 和 苏轼 兄弟先后被贬谪。”
词语解释:谥册  拼音:shì cè
亦作“諡册”。 指刻有为帝后上谥诏书的简册。《魏书·术艺传·江式》:“以书 文昭太后 尊号諡册,特除奉朝请,仍符节令。” 唐 颜真卿 《元陵仪注》:“礼仪使以諡册跪奠於宝綬之西,又以哀册跪奠於諡册之西。”《明史·礼志五》:“ 洪武 元年,追尊四庙諡号,册宝皆用玉。册简长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五分。简数从文之多寡。联以金绳,藉以锦褥,覆以红罗泥金夹帕。册匣,朱漆鏤金,龙凤文…… 建文 时,追尊諡册之典,以革除无考。” 清 顾炎武 《庙号议》:“以至諡册一颁,天下用为讥笑。”
词语解释:谥典  拼音:shì diǎn
亦作“諡典”。
(1).赠谥的仪节。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有合謚典,无愆前志,询诸友好,宜謚曰 靖节徵士 。” 明 鹿善继 《请谥揭》:“今諡典集议,职何敢私避以遏先德,谨陈崖略,恭候大君子公评。”《清史稿·礼志六》:“ 乾隆 四十一年,定 明 代殉国诸臣,既邀諡典,并许入祠。”
(2).谥法。 宋 楼钥 《成恭皇后改谥议》:“谨攷之諡典曰:‘夙夜警戒曰成;谦而好礼曰恭。’”参见“ 謚法 ”。
词语解释:谥法  拼音:shì fǎ
(1).评定谥号的法则。上古有号无谥, 周 初始制谥法,至 秦 废。 汉 复其旧,历代因之,至 清 止。《史记·秦始皇本纪》:“自今已来,除謚法。朕为 始皇帝 。”参阅《逸周书·谥法》《通志·谥略》、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题·谥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政书类》
(2).称号。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四·玄奘》:“言 戒日 者,謚法之名。此方薨后,量德以赠;彼土初登,即先荐号,以灭后美之徒虚名耳。” 鲁迅 《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所以再要出新花样,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用现在最流行的谥法来说,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
词语解释:谥谱  拼音:shì pǔ
记载谥号的谱牒。
词语解释:谥策  拼音:shì cè
亦作“諡策”。 即谥册。《晋书·礼志上》:“及 文帝 崩,又使太尉告諡策於南郊。”参见“ 謚册 ”。
词语解释:谥册  拼音:shì cè
亦作“諡册”。 指刻有为帝后上谥诏书的简册。《魏书·术艺传·江式》:“以书 文昭太后 尊号諡册,特除奉朝请,仍符节令。” 唐 颜真卿 《元陵仪注》:“礼仪使以諡册跪奠於宝綬之西,又以哀册跪奠於諡册之西。”《明史·礼志五》:“ 洪武 元年,追尊四庙諡号,册宝皆用玉。册简长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五分。简数从文之多寡。联以金绳,藉以锦褥,覆以红罗泥金夹帕。册匣,朱漆鏤金,龙凤文…… 建文 时,追尊諡册之典,以革除无考。” 清 顾炎武 《庙号议》:“以至諡册一颁,天下用为讥笑。”
词语解释:谥笔  拼音:shì bǐ
亦作“諡笔”。 谓为赠谥册书主稿。 元 胡助 《寿柳道传博士廿韵》:“铭章垂竹帛,諡笔却金縑,朝幘收佳誉,恩波喜沛沾。”
词语解释:谥宝  拼音:shì bǎo
1.亦作"谥寶"。
2.放在古代帝王陵墓中,刻有帝王谥号的玺印。始于唐武则天时。已发现的帝王谥宝,有前蜀王建永陵谥宝、明神宗定陵谥宝等。
词语解释:谥名  拼音:shì míng
亦作“諡名”。 谥号。 唐 颜真卿 《请复七圣谥号状》:“谓一名不足以节惠,迺十倍於古焉,而累圣諡名悉以字多者为定。”
词语解释:谥告  拼音:shì gào
亦作“諡告”。 赠谥的制诰。《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四年》:“庚辰,追夺 赵瞻 、 傅尧俞 諡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