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三漾去声 [xiàng,卿相]访[jiàng,将帅][shàng,上下][sàng,丧失][liàng,数量][zàng,库藏,名词][详注1][dàng,适当][详注2][同飏][hàng][详注3][详注4][详注5][详注6][zhàng][kàng]广[详注7][zàng,内脏][bàng][详注8][tàng,通烫,又碰也][與障同。][yàng][详注9][dǎng dàng][guàng,横木、充满][qiàng][bàng][雨疾下也][音诳。欺也。][详注10]


注1:王 《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注2:长 《集韵》《韵会》《正韵》直亮切,音仗。《集韵》度长短曰长。 又《集韵》余也。《正韵》多也,冗也,剩也。《论语》长一身有半。《世说新语》平生无长物。《陆机·文赋》故无取乎冗长。 又《正韵》知亮切,音障。增盛也。《韩愈诗》得时方长王。
注3:养 《广韵》《正韵》余亮切《集韵》弋亮切,音恙。《玉篇》供养也,下奉上也。《礼·月令》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注》谓凡恩命滥赐膳服,侈僭踰制者。
注4:仰 《集韵》《正韵》鱼向切。恃也。俟也,资也。《战国策》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注》有望於上则仰。《史记·平准书》衣食仰给县官。
注5:桁 航去声。椸也。《古乐府·东门行》还视桁上无悬衣。
注6:两 通“辆”。车一乘。《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注7:广 《玉篇》古旷切,光去声。《周礼·地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疏》马融云:东西为广,南北为轮。《释文》广,古旷反。 又车名。《周礼·春官·车仆》广车之萃。《注》广车,横陈之车也。《释文》广,古旷反。《左传·僖二十八年》西广东宫。《疏》楚有左右广,盖兵车之名。《宣二年》分为二广。《注》十五乘为一广。 又《正字通》音旷。《荀子·王霸篇》人主胡不广焉。《注》广,开泰貌。 又与旷通。《前汉·五行志》师出过时之谓广。
注8:妨 音访。《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巍峨拔嵩华,腾跃较健壮。
注9:掠 《广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音亮。亦夺取也。《左传·襄十一年》禁侵掠。又《昭二十年》输掠其聚。《前汉·高帝纪》所过毋得卤掠。
注10:潢 音幌。与滉同。水深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灏溔潢漾。又音暀。《释名》染纸也。《齐民要术》有装潢纸法。《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
末字词组
避谤腾谤掩谤浮谤贻谤肆谤肆讥腾谤嚣谤
谗谤讥谤群谤流谤冤谤谀谤诮谤訾谤
官谤讪谤造谤舆谤飞谋钓谤诋谤遇谤讟谤
诽谤雪谤疑谤贬谤飞谋荐谤谮谤丧谤欢谤
遭谤分谤离谤诬谤飞谤间谤尘谤罪谤
弭谤怨谤喧谤腹谤风谤虚谤枉谤罗谤
嘲谤辨谤相谤众谤薏苡之谤假谤欢谤灾谤
监谤非谤近谤闲谤薏苡蒙谤速谤尤谤姗谤
负谤毁谤止谤阿谤薏苡谤雷谤售谤 

词语解释:避谤  拼音:bì bàng
防人毁谤。《新唐书·陆贽传》:“既放荒远,常闔户,人不识其面,又避谤不著书。” 宋 孙觌 《徙寓妙觉佛舍胥又民襆被相过赋夜坐》诗:“拘囹赋囚山,避谤憎市虎。” 元 耶律楚材 《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此老不避嫌疑,自兴谤讟而为此书,彼且不避,子何代彼而避谤乎?”
词语解释:谗谤  拼音:chán bàng
谗毁诽谤。《三国志·魏志·王烈传》“未至,卒於海表” 裴松之 注引 李氏 《先贤行状》:“时衰世弊,识真者少,朋党之人,互相谗谤。” 宋 苏轼 《和孙莘老次韵》:“虽去友朋亲吏卒,却辞谗谤得风謡。” 鲁迅 《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结果是办事的人成为众矢之的,谣言和谗谤,百口也分不清。”
词语解释:官谤  拼音:guān bàng
因居官不称职而受到的责难和非议。《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南齐书·王僧虔传》:“吾衣食周身,荣位已过,所慙庸薄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方貽官谤邪!” 宋 秦观 《辞史官表》:“以蕞尔不胜任之材,处灼然非所居之地,必招官谤,上累恩私。”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小引》:“方忧官谤,又辱詔追。半道遣行,虽嘆栖迟之薄命;频年省记,要为比数於诸公。”
词语解释:诽谤  拼音:fěi bàng
(1).以不实之辞毁人。《韩非子·难言》:“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然臣益遭诽谤,日夜忧危,唯陛下圣鉴照临。” 巴金 《“最后的时刻”》:“诽谤中伤,血口喷人。”
(2).怨望。《吕氏春秋·不屈》:“国家空虚,天子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 高诱 注:“怨望多也。”《韩诗外传》卷三:“无使贤人伏匿,则痺不作。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 明 归有光 《送摄令蒲君还府序》:“民俛首不敢出气,而閭巷诽谤之言,或不能无。”
(3).进谏。《汉书·贾山传》:“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諫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諫之士。”《周书·柳虯传》:“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讜之言。” 宋 宋祁 《绝禁忌篇》:“ 秦 暴 汉 杂,禁忌始兴,诽谤坐诛,妖言有法。”参见“ 诽谤之木 ”。
词语解释:诽谤之木  拼音:fěi bàng zhī mù
供百姓书写政治缺失的表木。《吕氏春秋·自知》:“ 尧 有欲諫之鼓, 舜 有诽谤之木, 汤 有司过之士, 武王 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 高诱 注:“欲諫者击其鼓也。书其过失以表木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诽谤之木设,则有过必知;敢諫之鼓悬,则直言必献。”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至于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諫之鼓……于以明目达聪,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
词语解释:遭谤  拼音:zāo bàng
受到诽谤。 南朝 梁 荀济 《论佛教表》:“法席聚会,邪谋变通,称意赠金,毁破遭谤,此 吕尚 之《六韜》祕策也。”《禅真逸史》第十一回:“讜言遭谤即宵征,苦歷高岗復陷坑。”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侮圣非贤》:“ 周公 大圣犹遭谤, 伊 洛 名贤亦被讥。堪笑古今两陈贾,如何专把圣贤非?”
词语解释:弭谤  拼音:mǐ bàng
禁止非议。《国语·周语上》:“ 厉王 虐,国人谤王, 召公 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卫 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 召公 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韦昭 注:“弭,止也。” 唐 李商隐 《哭虔州杨侍郎虞卿》诗:“本矜能弭谤,先议取非辜。” 宋 欧阳修 《论茶法奏状》:“不护前失,深思今害,黜其遂非之心,无袭弭谤之迹,除其前令,许人献説。”
词语解释:嘲谤  拼音:cháo bàng
嘲笑毁谤。《宋史·文苑传一·宋白》:“ 陈彭年 举进士,轻俊喜嘲谤, 白 恶其为人,黜落之。” 宋 苏轼 《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诗:“嗟君老狂不知愧,更吟丑妇恶嘲谤。”《通俗编》卷一引 隋 侯白 《启颜录》:“又一人患眼侧及翳,一人患鼻齆,以《千字文》互相嘲谤。”
词语解释:监谤  拼音:jiān bàng
《国语·周语上》:“ 厉王 虐,国人谤王。 邵公 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衞 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韦昭 注:“监,察也。”后以“监谤”谓压制舆论。 宋 王安石 《杨刘》诗:“ 厉王 昔监谤,‘变雅’今尚载。” 宋 王十朋 《轮对札子》之一:“皇城置逻卒旁午察事,甚於 周 之监谤;内外将帅剥下赂上,结怨於三军。”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自 清 室滑 夏 ,君臣以监谤为务。”
词语解释:负谤  拼音:fù bàng
蒙受责难。《汉书·贾谊传》:“今奉尊罪人之子,适足以负谤於天下耳。” 唐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祸阶初负谤,易力何深嚌。” 清 陈梦雷 《告都城隍文》:“何意 李光地 蜡书遣使,负约於先;宠命加身,爽信於后,致 雷 有怀莫测,负谤难明。”
词语解释:腾谤  拼音:téng bàng
谓肆意诽谤;大加指责。《旧唐书·韦陟传》:“ 陟 常自谓负经纬之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鬱鬱不得志。”《明史·许彬传》:“晚参大政,方欲杜门谢客,而客恶其变态,竞相腾谤,竟不安其位。”《清史稿·马建忠传》:“ 建忠 以鸦片流毒,中外腾谤,当寓禁于征,不可专重税收。”
词语解释:讥谤  拼音:jī bàng
讥议毁谤。《三国志·魏志·毛玠传》:“ 玠 讥谤之言,流於下民,不悦之声,上闻圣听。” 宋 欧阳修 《新春有感寄常夷甫》诗:“轩裳德不称,徒自取讥谤。” 明 张凤翼 《灌园记·迎立世子》:“助衣粮,即时賚发往他方,若留在此遭讥谤。”
词语解释:讪谤  拼音:shàn bàng
讥讪毁谤。《关尹子·九药》:“不可以轻忽道己,不可以訕谤德己。”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詆訐,号为訕谤。” 清 谭嗣同 《仁学》一:“虽或他有所摭,意欲詰诉,而终不敌忠孝之名为名教之所出,反更益其罪:曰怨望,曰觖望,曰怏怏,曰腹诽,曰訕谤,曰亡等,曰大逆不道。”
词语解释:雪谤  拼音:xuě bàng
洗雪污蔑不实之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故予表而出之,为 袭美 雪谤於泉下。”
词语解释:分谤  拼音:fēn bàng
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 师方壮,若萃於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宋史·胡铨传》:“﹝ 秦檜 ﹞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已,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谤耳。”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自后世諛臣专以归恩分谤为爱君,于是人主始讳其过而耻屈於下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使大郎有罪,主人且当分谤,矧其无罪,弃之何名。”
词语解释:怨谤  拼音:yuàn bàng
怨恨非议。《墨子·尚贤中》:“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则怨谤之气发於謌謡,故有诗妖。” 宋 陆游 《丁未除夕前二日休假感怀》诗:“怨谤相乘真市虎,技能已尽似 黔 驴。”《明史·刘健传》:“内贼纵横,外寇猖獗,财匱民穷,怨谤交作。” 老舍 《赵子曰》第十九:“亲热的时候呢,也别忘了互相规正;冷淡的时候呢,也不必彼此怨谤。”
词语解释:辨谤  拼音:biàn bàng
对别人的毁谤加以申辩和驳正。辨,通“ 辩 ”。《旧唐书·元稹传》:“至于陈畅辨谤之章,去之则无以自明於朋友矣。” 宋 孔平仲 《续世说·谗险》:“ 唐次 无故贬斥,久滞蛮荒,孤心抑鬱,乃采自古忠贤遭罹放逐,虽至杀身,而君犹不悟,著书三篇,谓之《辨谤略》,上之。”
词语解释:非谤  拼音:fēi bàng
(1).议论是非,指责过失。非,通“ 诽 ”。《汉书·王莽传中》:“令王路设进善之旌,非谤之木,敢諫之鼓。” 颜师古 注:“非音曰诽。”
(2).造谣中伤。非,通“ 诽 ”。《汉书·晁错传》:“肉刑不用,辠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 颜师古 注:“非读曰诽。”《汉书·京房传》:“ 显 告 房 与 张博 通谋,非谤政治,归恶天子。”
词语解释:毁谤  拼音:huǐ bàng
以言语相攻击或嘲讽丑化。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一》:“ 胜 坐毁谤詔书,毁先帝,不道。” 汉 王充 《论衡·累害》:“身完全者谓之洁,被毁谤者谓之辱。”《通典·选举四》:“凡毁谤之生,非徒空説,必因人之微过而甚之者也。”《水浒传》第四七回:“ 李应 勒马,在庄前大叫:‘ 祝 家三子,怎敢毁谤老爷!’” 凡人 《开通学术议》:“ 汉 宋 不同派, 程 、 朱 、 陆 、 王 不同派,互相毁谤,不可底止,至於今日。” 柔石 《二月》二四:“我常以人们底无理的毁谤与妒忌为荣。”
词语解释:掩谤  拼音:yǎn bàng
止息诽谤。《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戌 也惑之:仁者,杀人以掩谤,犹弗为也。今吾子,杀人以兴谤,而弗图,不亦异乎!”
词语解释:群谤  拼音:qún bàng
犹言众口交攻。 北齐 魏收 《枕中篇》:“道遵则羣谤集,任重而众怨会。” 唐 李华 《润州丹阳县复练塘颂》:“羣谤雷动,山镇恬然。”
词语解释:造谤  拼音:zào bàng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史记·李斯列传》:“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羣下以造谤。”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 宋 李纲 《与政府书》:“ 球 缘此种种造谤,又尝为 韩世忠 下营妇殴击。”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元遗山诗》:“予北渡后,献书中令君,荐诸名士,而造谤者,即书中所荐之人也。”
词语解释:疑谤  拼音:yí bàng
猜疑诽谤。《南史·谢瞻传》:“汝为国大臣,又总戎重,万里远出,必生疑谤。” 宋 叶适 《蔡知閤墓志铭》:“今 嘉王 长,若豫建参决,则疑谤释矣。” 周善培 《陈子立传》:“吾之身时为上下疑谤所集, 子立 独谨厚,协於远近。”
词语解释:离谤  拼音:lí bàng
遭受诽谤。《楚辞·九章·惜诵》:“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离谤而见攘。” 王逸 注:“言正直之臣,端其心志,欲以辅君,反为谗人所谤訕,身见排逐而远放也。”
词语解释:喧谤  拼音:xuān bàng
谓大声指责。《明史·崔恭传》:“ 成化 五年,尚书 李秉 罢, 商輅 欲用 姚夔 , 彭时 欲用 王概 ,而北人居言路者,谓 时 实逐 秉 ,喧谤於朝。”
谓众口诽谤。《隋书·房陵王勇传》:“於是内外諠谤,过失日闻。”
词语解释:相谤  拼音:xiāng bàng
互相诽谤。《左传·襄公六年》:“ 宋 华弱 与 乐轡 少相狎,长相优,又相谤也。” 汉 刘向 《说苑·政理》:“不内相教而外相谤者,是谓不足亲也。”
词语解释:近谤  拼音:jìn bàng
照应,照料。谤,通“ 傍 ”。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一折:“你可便难倚弟兄心,我今日不可公婆意……别近谤俺夫妻每怎的,只不过发尽儿掏窝不姓 李 。”参阅 王鍈 《诗词曲语词例释·近谤》
词语解释:止谤  拼音:zhǐ bàng
止息谤言。 汉 徐干 《中论·虚道》:“语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脩身,疗暑莫如亲冰’,信矣哉!”《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脩。’”
词语解释:浮谤  拼音:fú bàng
(1).无中生有、毁坏他人声誉的坏话。 唐 刘禹锡 《上淮南李相公启》:“骇机一发,浮谤如川。” 宋 苏辙 《李谏议谢二府启》:“顷者得遇监司造为浮谤,浼尘上听。”
(2).指凭空说人的坏话。《明史·杨言传》:“帝以浮谤责之。”
词语解释:流谤  拼音:liú bàng
造谣中伤。 唐 杨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防薏苡之讥嫌,絶简书之流谤。” 唐 罗隐 《谗书·三叔碑》:“当 周公 摄政时,三叔流谤,故辟之、囚之、黜之,然后以相孺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日本和亲》:“造为此説者,皆出东征失志游棍,流谤都中。”
词语解释:舆谤  拼音:yú bàng
指民间毁谤之话。《六部成语注解·吏部》:“但衙役不严以至舆谤腾矣:此员虽有以上许多好处,但只不能从严约束官役,往往有扰民之事,以致民间毁谤之话传扬纷起矣。”
词语解释:贬谤  拼音:biǎn bàng
贬低,毁谤。《宋书·南郡王义宣传》:“ 柳抚军 忠壮慷慨,亮诚有素, 新亭 之勋,莫与为等,而妄信姦虚,坐相贬谤,不亦惑哉。”
词语解释:诬谤  拼音:wū bàng
诬蔑诽谤。《北史·源贺传》:“帝顾左右曰:‘ 贺 忠诚,尚致诬谤,其不若是者,可无慎乎!’”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三:“《建隆遗事》,世称 王元之 所述。其间帅多诬谤之词。” 鲁迅 《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记得提倡白话那时,受了许多谣诼诬谤,而白话终于没有跌倒的时候,就有些人改口说:然而不读古书,白话是做不好的。”
词语解释:腹谤  拼音:fù bàng
犹腹诽。 梁启超 《论正统》:“而有腹谤者,则曰大不敬;有指斥者,则曰逆不道也。”
词语解释:众谤  拼音:zhòng bàng
众人的毁谤。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催征》:“若夫执法贤侯,毁破斯文情面,輒腾众谤。”
词语解释:闲谤  拼音:xián bàng
毁谤。《南齐书·谢朓传》:“閒谤亲贤,轻议朝宰。”
词语解释:阿谤  拼音:ā bàng
大声喝叱和毁谤。阿,通“ 訶 ”。《韩非子·南面》:“是以愚赣窳墯之民,苦小费而忘大利也,故夤虎受阿谤。” 高亨 新笺:“阿,借为訶。《説文》:‘訶,大言而怒也。’”
词语解释:贻谤  拼音:yí bàng
招致责难。 明 方孝孺 《孝思堂记》:“苟才不克胜乎位,善无以及乎人,貽谤取侮,而恆惧乎危辱之臻,则亦未得为孝也。”
词语解释:冤谤  拼音:yuān bàng
无故遭受诽谤。《后汉书·霍谞传》:“夫以罪刑明白,尚蒙天恩,岂有冤谤无徵,反不得理?”
词语解释:飞谋钓谤  拼音:fēi móu diào bàng
亦作“ 飞谋荐谤 ”。 以流言蜚语阴相攻讦。 唐 韩愈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二寇患公居间,为己不利……则飞谋钓谤,以间染我。” 清 曾国藩 《毕君殉难碑记》:“忌君者日以次骨飞谋荐谤,迭相污染。”
词语解释:飞谋荐谤  拼音:fēi móu jiàn bàng
见“ 飞谋钓谤 ”。
词语解释:飞谋钓谤  拼音:fēi móu diào bàng
亦作“ 飞谋荐谤 ”。 以流言蜚语阴相攻讦。 唐 韩愈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二寇患公居间,为己不利……则飞谋钓谤,以间染我。” 清 曾国藩 《毕君殉难碑记》:“忌君者日以次骨飞谋荐谤,迭相污染。”
词语解释:飞谤  拼音:fēi bàng
诽谤;诬蔑。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始以飞谤生衅,终成公议抵刑。”《新唐书·魏徵传》:“ 徵 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 宋 戴埴 《鼠璞·唐进士贬官》:“《緗素杂记》《禹锡嘉话》载 贾岛 事,一谓累举不第, 文宗 时,坐飞谤贬 长江 簿,一谓 岛 为僧居 法乾寺 。”
词语解释:风谤  拼音:fēng bàng
谓纷纷诋毁。《魏书·李彪传》:“然时有私於臣,云其威暴者,臣以直绳之官,人所忌疾,风谤之际,易生音謡,心不承信。”
词语解释:薏苡之谤  拼音:yì yǐ zhī bàng
《后汉书·马援传》:“初,援在 交阯 ,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慾,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 援 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 援 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譖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后因称蒙冤被谤为“薏苡之谤”或“薏苡明珠”。《旧唐书·王珪杜正伦等传论》:“ 正伦 以能文被举,以直道见委,参典机密,出入两宫,斯谓得时。然被 承乾 金带之讥,孰与夫薏苡之谤,士大夫慎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 清 朱彝尊 《酬洪昇》诗:“梧桐夜雨词凄絶,薏苡明珠谤偶然。”
词语解释:薏苡蒙谤  拼音:yì yǐ méng bàng
同“ 薏苡之谤 ”。 《明史·项忠传》:“昔 马援 薏苡蒙谤, 邓艾 槛车被徵。”
词语解释:薏苡谤  拼音:yì yǐ bàng
同“ 薏苡之谤 ”。 唐 陈子昂 《题居延古城》诗:“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词语解释:肆谤  拼音:sì bàng
恣意毁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四贤从祀》:“ 陈 在 成化 被召时,为 邱文庄 肆谤。”
词语解释:谀谤  拼音:yú bàng
奉承和毁谤。 清 魏源 《再书〈宋名臣言行录〉后》:“而谓党奸諛,抑忠藎,恐起 岳 檜 二人质之,亦未必受此等諛谤也。”
词语解释:诋谤  拼音:dǐ bàng
诋毁诽谤。 元 李材 《悬瓠城歌》:“ 有唐 中叶失驭将,退辱进危多詆谤。”
词语解释:谮谤  拼音:zèn bàng
犹诽谤。《六度集经·忍辱度天极章》:“两舌恶駡,妄言綺语,譖谤邪伪,口过都絶。” 明 杨柔胜 《玉环记·范张别皋》:“不听良言,徒招譖谤。”
词语解释:间谤
毁谤
词语解释:虚谤  拼音:xū bàng
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后汉书·儒林传上·孔僖》:“至如 孝武皇帝 ,政之美恶,显在 汉 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説书传实事,非虚谤也。”《梁书·刘孝绰传》:“舞文虚谤,不取信於宸明;在縲婴纆,幸得蠲於庸暗。”
词语解释:假谤  拼音:jiǎ bàng
诽谤。《宋书·谢灵运传》:“今影迹无端,假谤空设,终古之酷,未知或有。”
词语解释:速谤  拼音:sù bàng
招致毁谤。 唐 张说 《进白乌赋》:“恐同类之见嫉,畏不才之速谤。” 宋 欧阳修 《再乞外任第三表》:“违时背俗,速谤招尤。”《元史·虞集传》:“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 清 曾国藩 《复陈右铭太守书》:“第恐精力日頽,无补艰危,止速谤耳。”
词语解释:雷谤  拼音:léi bàng
谓众口交毁。 唐 柳宗元 《祭姊夫崔使君简文》:“雷谤爰兴,按验增诬。”
词语解释:肆讥腾谤
大肆讥诮,谤言沸腾
词语解释:诮谤
讥诮毁谤
词语解释:遇谤  拼音:yù bàng
遭受毁谤。《隶释·汉戚伯著碑》:“充列王室,遇谤于 吕 。” 唐 皮日休 《何武传》:“古之士事上遇谤,当职遭辱,苟其君免之,必以愤报,破家亡国者可胜道哉!”
词语解释:丧谤  拼音:sàng bàng
恶声恶气地说话。《红楼梦》第三五回:“凭他怎么丧谤,还是温存和气。” 欧阳山 《苦斗》四四:“她只是恶狠狠丧谤 陈文娣 道:‘你倒管起 何家 的事儿来了?’”
词语解释:尘谤  拼音:chén bàng
诬蔑诽谤。《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彼裘紱於何有,貽尘谤於后王。” 李善 注:“言裘紱轻微何所有,而空貽尘谤而及后王。”《魏书·田益宗传》:“但任重据边,易招尘谤,致使 桃符 横加谗毁,説臣恒欲投南,暴乱非一。”
词语解释:枉谤  拼音:wǎng bàng
诬陷诽谤。《醒世姻缘传》第七五回:“吃饭中间, 狄希陈 言来语去…… 李奶奶 只説是 狄希陈 造言枉谤。”
词语解释:欢谤  拼音:huān bàng
1.喧哗谤诋。
词语解释:尤谤  拼音:yóu bàng
怨咎诋毁。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三:“ 刘君 脩史时,宰辅得人,藩镇有事,朝廷凡有瑕勣,悉欲书之,冀人惕励。拟纵 董狐 之笔,尤谤必生,匿其功过,又非史职。”
词语解释:售谤  拼音:shòu bàng
谓进行毁谤。《宋史·后妃传下·昭怀刘皇后》:“时 孟后 位中宫,后不循列妾礼,且阴造奇语以售谤。”
词语解释:嚣谤  拼音:xiāo bàng
众口谤议。《南齐书·王融传》:“自循自省,竝愧流言。良由缘浅寡虞,致貽嚣谤。”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凡在官寮,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谤。”《新唐书·李安期传》:“比见公卿有所荐进,皆劾为朋党,滞抑者未申,而主荐者已訾,所以人人争噤默以避嚣谤。”
词语解释:訾谤  拼音:zī bàng
亦作“訿谤”。 毁谤,非议。 唐 道宣 《叙列代王臣滞惑解》:“斯言訿谤,天地不容。” 明 方孝孺 《书李质夫序后》:“声誉者己之所致以彰其身。一有所不至,则人将訾谤之矣。”
词语解释:讟谤  拼音:dú bàng
诽谤。《楚辞·九章·惜往日》:“何贞臣之无辠兮,被讟谤而见尤!”
词语解释:欢谤  拼音:huān bàng
喧哗谤诋。《新唐书·李国贞传》:“既至,粮乏,而所储陈腐,民贫不忍遽敛,上书以闻。而军中讙谤。”
词语解释:罪谤  拼音:zuì bàng
罪责毁谤。《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愿陛下思云雨之均泽,识贯鱼之次序,使小妾得免罪谤之累。” 唐 柳宗元 《寄京兆许孟容书》:“伏念得罪来五年,未尝有故旧大臣肯以书见及者。何则?罪谤交积,羣疑当道,诚可怪而畏也。” 清 吴敏树 《与梅伯言先生书》:“今幸获请於先生,凡所为状,固未敢有一言之欺,以辱高文而滋罪谤。”
词语解释:罗谤  拼音:luó bàng
谓罗织罪名进行诋毁。《南齐书·循吏传·刘祥》:“岂有事无髣髴,空见罗谤?”
词语解释:灾谤  拼音:zāi bàng
亦作“灾谤”。 毁谤造成的祸害。《后汉书·杨秉传》:“可遵用旧章,退贪残,塞灾谤。”
词语解释:姗谤  拼音:shān bàng
讥讽诽谤。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当 康熙 时, 戴名世 以记载前事诛夷矣! 雍正 兴诗狱, 乾隆 毁故籍,姗谤之禁,外宽其名,而内实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