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萧平声 [cháo zhāo][船桨,名词][qiáo][tiáo,调和][biāo][yāo,要求][tiāo][piāo,漂浮][liāo liáo][yáo][yāo,夭夭][yáo][liáo][俗幺字,小也][yáo][音聊,动词][xiāo][jiāo yāo][xiāo][详注1][音聊。盖骨也。][piāo piào][liáo liǎo]轿[jiào,小车][biāo biào][qiáo][yáo][liáo liù][biāo][音嫖,驃姚。][yáo][详注2][biāo][通遥]褿


注1:褕 《广韵》余昭切,音遥。褕狄,后衣。《玉篇》画鸡雉于王后之服。《柳宗元·贺册太上皇后贺表》褕狄亦被於恩光。《注》刻雉释服也。亦作揄。
注2:鹞 音遥。《玉篇》五色雉。《广韵》大雉名。《尔雅·释鸟》鹞雉注:青质五采。
末字词组
歌谣独谣山谣康衢谣吴谣讹谣造谣里谣
长谣童谣新谣五裤谣传谣阜财谣辟谣余谣
欢谣楚谣清谣行谣鬼谣飞谣僮谣白云谣
风谣氓谣诗谣衢谣吟谣颂谣迭谣风谣
民谣独酌谣农谣俚谣舆谣音谣三户谣复陂谣
讴谣闲谣咏谣紫芝谣貊谣诼谣三谣襦裤谣
云谣白云谣村谣复陂谣诬谣踏谣里谣 

词语解释:歌谣  拼音:gē yáo
(1).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统称。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则统称为歌谣。《诗·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謡。” 毛 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謡。”《汉书·艺文志》:“自 孝武 立乐府而采歌謡,於是有 代 赵 之謳, 秦 楚 之风,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今採捃经传,爰及歌謡,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於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老残游记》第十回:“揭开来看,也有诗,也有文,惟长短句子的歌謡最多,俱是手録,字迹娟好。”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十:“船头和船尾的两个船夫时时交换着几声呼喝,像是歌谣,又像是行舟的术语。”
(2).歌唱。《荀子·礼论》:“歌謡謸笑,哭泣諦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於声音者也。”《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死, 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夜闻诸女歌謡。”
(3).歌颂。《北史·裴廷儁传》:“又命主簿 酈惲 修起学校,礼教大行,人歌謡之。” 唐 姚鹄 《襄州献卢尚书》诗:“礼乐政行凋敝俗,歌謡声彻帝王都。”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三折:“先帝升遐,当今嗣国,宗祀明堂,歌謡圣德。”
词语解释:长谣  拼音:cháng yáo
(1).放声高歌。 晋 刘琨 《答卢谌》诗:“何以叙怀,引领长謡。” 唐 骆宾王 《晚泊河曲》诗:“仙查不可託,河上独长謡。” 清 顾炎武 《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语罢长謡更浮白,七十年来似畴昔。”
(2).长篇乐曲或诗歌。 南朝 宋 谢灵运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曾是縈旧想,览物奏长謡。” 唐 沉佺期 《登瀛州南城楼寄远》诗:“离居欲有赠,春草寄长謡。”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步飞烟》:“百回消息千回梦,裁作长謡寄緑琴。”
词语解释:欢谣  拼音:huān yáo
犹歌谣。 汉 班固 《西都赋》:“采游童之讙謡,第从臣之嘉颂。” 唐 柳宗元 《太白山祠堂碑》:“野夫讙謡,钦圣信神。”
词语解释:风谣  拼音:fēng yáo
(1).指《诗经》的十五国风。《南齐书·皇后传论》:“后妃之德,著自风謡,义起闺房,而道化天下。”
(2).泛指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 和帝 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採风謡。” 唐 皮日休 《霍山赋》序:“臣 日休 以文为命士,所至州县山川,未尝不求其风謡。” 应修人 《天未晓曲》:“想起我的箫,想起新抄的新风谣。”
(3).谣传,未经证实的消息。 唐 高适 《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诗:“标格谁当犯?风謡信可听。” 黄葆桢 《西湖品茗》诗:“风謡吹到都成警,诗諦参来即是禪。” 李大钊 《Bolshevism的胜利》:“最近 荷兰 、 瑞典 、 西班牙 也有革命社会党奋起的风谣。”
词语解释:民谣  拼音:mín yáo
民间流传的歌谣。有的内容与时事政治有关。 宋 王禹偁 《和杨遂贺雨》:“若有民謡起,当歌帝泽春。”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吃苦称冤》:“ 宋 熙寧 间旱,令捕蜥蜴,一时无获,多以壁虎代送官府。民謡有‘壁虎壁虎,你好喫苦’之説。”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谈金圣叹》:“听说 四川 有一只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意思。”
词语解释:讴谣  拼音:ōu yáo
(1).歌唱;歌咏。《文选·王褒〈洞箫赋〉》:“要復遮其蹊径兮,与謳謡乎相龢。” 张铣 注:“謳謡,謌也。”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人享於田庐,謳謡於道途。” 明 吴承恩 《〈谖堂永日图〉序》:“板舆迎道,冠履上寿,謳謡达於州邑者,太守之奉其亲也。”
(2).歌谣。《宋书·志序》:“爰及《雅》《郑》,謳謡之节,一皆屏落,曾无概见。” 唐 元稹 《进诗状》:“故自古风诗至古今乐府,稍存寄兴,颇近謳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这些歌诗原来是‘街陌讴谣’与地方音乐,经乐府加工改造,讴谣上升为高级文学。”
词语解释:云谣  拼音:yún yáo
《穆天子传》卷三载:“乙丑,天子觴 西王母 於 瑶池 之上, 西王母 为天子謡。”首句为“白云在天,山陵自出。”后人编录诗集题之曰《白云谣》,省称《云谣》。亦泛指颂歌。 唐 皮日休 《秋夕文宴》诗:“高韵最宜题雪讚,逸才偏称和《云謡》。” 后蜀 欧阳炯 《〈花间集〉叙》:“是以唱《云謡》则 金母 词清,挹霞醴则 穆王 心醉。” 宋 柳永 《巫山一段云》词:“一曲《云謡》为寿,倒尽金壶碧酒。” 清 厉鹗 《景星观寻唐丘员外丹故居》诗:“何人好事塑遗像,酌以明水歌《云謡》。”
词语解释:独谣  拼音:dú yáo
独自歌唱。 唐 章八元 《酬刘员外月下见寄》诗:“独謡闻丽曲,缓步接清言。”独,一本作“ 高 ”。 唐 韩愈 《春雪》诗:“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謡。” 金 元好问 《十月四日往关南》诗之二:“行路见新月,独行还独謡。”
词语解释:童谣  拼音:tóng yáo
儿童传唱的歌谣。旧时认为能预示世运或人事。《左传·僖公五年》:“八月甲午, 晋侯 围 上阳 。问於 卜偃 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謡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明府今兴立废业,富国安民,童謡之言,将有徵於此。”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夫童謡犹助圣人之耳目,岂况《坟》《索》之弦博哉?”《三国演义》第九回:“ 卓 问 李肃 曰:‘童謡主何吉凶?’”
词语解释:楚谣  拼音:chǔ yáo
(1). 楚 地歌谣。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序》:“夫 楚 謡 汉 风,既非一骨; 魏 製 晋 造,固亦二体。” 唐 张祜 《送周尚书赴滑台》诗:“ 楚 謡《襦袴》整三年,喉舌新恩下九天。” 宋 王安石 《筹思亭》诗:“坐听 楚 謡知岁美,想衔杯酒问花朝。”
(2).指《楚辞》。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 夏 歌曰:‘鬱陶乎予心’; 楚 謡曰:‘名余曰 正则 ’,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觴也。”
词语解释:氓谣  拼音:méng yáo
民间歌谣。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弦。”一本作“氓謡”。 唐 宋之问 《送武进郑明府》诗:“甿謡岂云远,从此庆緇衣。” 唐 许敬宗 《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里称冠盖,既洽甿謡;地接股肱,佇求人瘼。”
词语解释:独酌谣  拼音:dú zhuó yáo
乐府杂歌谣歌辞名。 南朝 陈后主 《〈独酌谣〉序》:“ 齐 人 淳于髠 善为十酒,偶效之,作《独酌謡》。” 唐 武元衡 《旬假南亭寄熊郎中》诗:“行歌《独酌謡》,坐发朱丝弦。”
词语解释:闲谣  拼音:xián yáo
亦作“闲谣”。 悠闲地吟唱。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謡,缅焉起深情。”
词语解释:白云谣  拼音:bái yún yáo
古神话中 西王母 为 周穆王 所作之歌。 明 冯惟讷 《古诗纪》前集三有《白云谣》。参见“ 白云 ”。参阅《穆天子传》卷三。
词语解释:山谣  拼音:shān yáo
山歌。 唐 陆龟蒙 《和茶具十咏·茶焙》:“山謡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説焙前人,时时炙花脯。” 清 厉鹗 《三月十三日游法华山》诗:“采摘泫晨露,山謡颇相应。”
词语解释:新谣  拼音:xīn yáo
新歌。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二:“高酣发新謡,寧效俗中言。”
词语解释:清谣  拼音:qīng yáo
指 秦 汉 时四皓所作之歌。 晋 陶潜 《赠羊长史诗》:“駟马无貰患,贫贱有交娱。清謡结心曲,人乖运见疎。” 陶澍 集注:“‘无貰患’,言其患不可贷也,即四皓歌‘駟马高盖,其忧甚大’意。”又引 何孟春 曰:“清謡指四皓所作歌。”
词语解释:诗谣  拼音:shī yáo
歌谣。 唐 韩愈 《与张十八同效阮步兵一日复一夕》诗:“未知所究竟,且作新诗謡。”《新唐书·郑綮传》:“ 大顺 后,王政微, 綮 每以诗謡託讽,中人有诵之天子前者。” 元 郭翼 《行路难》诗之二:“令人及此意沉菀,上堂鼓瑟歌诗謡。”
词语解释:农谣  拼音:nóng yáo
农歌。 宋 苏辙 《次韵范郎中仰之咏雪》:“农謡麦壠外,客兴酒杯中。”
词语解释:咏谣  拼音:yǒng yáo
歌唱吟咏。 唐 元稹 《遣昼》诗:“开卷恣咏謡,望云闲徙倚。”
词语解释:村谣  拼音:cūn yáo
民间歌谣。 赵朴初 《百字令·谒黄帝陵》曲:“村謡野语,民魂跃跃千古。”
词语解释:康衢谣  拼音:kāng qú yáo
《列子·仲尼》:“ 尧 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歟,不愿戴己歟…… 尧 乃微服游於康衢,闻儿童謡曰:‘立我蒸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尧 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后因称歌颂盛世之歌为“康衢謡”。 王闿运 《丁文诚诔》:“始为藏垢之藪,令有康衢之謡。”
词语解释:五裤谣  拼音:wǔ kù yáo
称颂地方官吏善政的歌谣。 唐 白居易 《西楼喜雪命宴》诗:“歌乐虽盈耳,惭无五袴謡。” 明 高启 《送长洲周丞陞吴县令》诗:“寂寞 长洲 路,空闻五袴謡。”参见“ 五絝 ”。
词语解释:五绔  拼音:wǔ kù
亦作“ 五裤 ”。 《后汉书·廉范传》:“﹝ 范 ﹞ 建初 中,迁 蜀郡 太守……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 范 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 廉叔度 ,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絝。’”后以“五絝”作为称颂地方官吏施行善政之词。 唐 储光羲 《晚次东亭献郑州宋使君文》诗:“籍籍歌五袴,祁祁颂千箱。”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赵衡州》词:“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詔凤凰啣。”《金瓶梅词话》第六六回:“又久仰贵任荣修德政,举民有五袴之曲,境有三留之誉。” 清 钱谦益 《户部江西清吏司员外郎廉第授奉直大夫制》:“尔之字人可以庶,尔之祥刑可以教……〈无衣〉五袴之謡岂遂逊於前烈乎?”
词语解释:行谣  拼音:xíng yáo
犹行歌。 汉 班固 《幽通赋》:“ 巨 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謡。”
词语解释:衢谣  拼音:qú yáo
街头巷尾的歌谣。指民谣。 元 马祖常 《都门一百韵用韩文公会合联句诗韵》:“《菁莪》採衢謡,《湛露》兴徒咢。”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 豳 人颂之曰:‘ 公孙 硕肤,赤舃几几。’此必非衢謡巷谚所能道也。”
词语解释:俚谣  拼音:lǐ yáo
民间歌曲。 宋 王安石 《送崔左藏之广东》诗:“因寻旧政询遗老,为作新诗变俚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商三官》:“呼令歌,辞以不稔;强之,所度曲半杂儿女俚謡,合座为之鼓掌。” 清 吴敏树 《书毛西垣〈黔苗竹枝词〉后》:“‘竹枝’体本出俚謡,善道男女风土,亦其声调宛转所从生也。”
词语解释:紫芝谣  拼音:zǐ zhī yáo
见“ 紫芝曲 ”。
词语解释:紫芝曲  拼音:zǐ zhī qǔ
相传 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乱隐居,称 商山 四皓,作歌曰:“漠漠 商洛 ,深谷威夷。曄曄紫芝,可以疗飢。皇农邈远,余将安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而畏人,不若贫贱而轻世。”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题作《采芝操》。 唐 人作《紫芝曲》,亦称《紫芝歌》《紫芝谣》。亦泛指隐逸避世之歌。 唐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诗:“长怀 赤松 意,復忆《紫芝歌》。” 唐 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松下丈人巾屨同,偶坐似是 商山翁 。悵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唐 白居易 《和令公问刘宾客归来称意无之作》:“闲尝黄菊酒,醉唱《紫芝謡》。”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五:“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
词语解释:复陂谣  拼音:fù bēi yáo
汉 代怨恨水利失修的童谣。事见《汉书·翟方进传》:“ 王莽 时,常枯旱,郡中追怨 方进 ,童謡曰:‘坏陂谁? 翟子威 。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復。谁云者?两黄鵠。’” 宋 范成大 《围田叹》诗之四:“臺家水利有科条,膏润千年废一朝。安得能言两黄鵠,为君重唱《復陂謡》。” 清 查慎行 《新河》诗:“故道视同甌脱地,小儿争唱《復陂謡》。”
词语解释:吴谣  拼音:wú yáo
吴 地歌谣。《乐府诗集·杂曲谣辞》有“吴謡”。 宋 张先 《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词》:“不独 渠丘 歌 叔度 ,行路。 吴 謡终日有餘声。”
词语解释:传谣  拼音:chuán yáo
传布谣言
词语解释:鬼谣  拼音:guǐ yáo
鬼传唱的歌谣。 清 李元 《蠕范·物知》:“ 秦 中鬼謡曰:颠当颠当牢守门,蠮螉寇汝无处奔。”
词语解释:吟谣  拼音:yín yáo
(1).犹吟唱;吟诵。 南朝 宋 谢惠连 《喜雨》诗:“上天愍憔悴,商羊自吟謡。”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月愰风襟,每吟謡于牋綵;花新叶早,必赏会於琴樽。”
(2).指诗歌。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东道路》诗:“行路既经见,愿言寄吟謡。”
词语解释:舆谣  拼音:yú yáo
民谣。 清 顾炎武 《答徐甥公肃书》:“东土饥荒,颇传行旅, 江 南水旱,亦察舆謡。”
词语解释:貊谣  拼音:mò yáo
泛称少数民族歌谣。
词语解释:诬谣  拼音:wū yáo
犹欺骗,惑乱。 汉 徐干 《中论·考伪》:“於是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自谓得圣人之真也,各兼説特论,诬謡一世之人,诱以伪成之名,惧以虚至之谤。”
词语解释:讹谣  拼音:é yáo
民谣,歌谣。《汉书·翟方进传》:“民人讹謡,斥事感名。”《旧唐书·音乐志二》:“《懊憹》, 晋 隆安 初民间讹謡之曲。歌云:‘春草可揽结,女儿可揽擷。’ 齐太祖 常谓之《中朝歌》。” 清 李清 《三垣笔记附识》中:“奸人伏匿,暗助惊譟,儿童数月或为 秦 声,讹謡满城,意在迎贼。”
词语解释:阜财谣  拼音:fù cái yáo
《南风歌》。因其歌辞中有“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语,故云。亦泛指称颂天下太平富足之歌谣。 唐 柳宗元 《为耆老等请复尊号表》:“亩有餘粮,足食之庆,充溢於京坻;阜财之謡,欢呼於道路。尽非人力,皆是天成。”参见“ 南风 ”、“ 阜财解愠 ”。
词语解释:飞谣  拼音:fēi yáo
流传的儿谣。《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贾似道 忌他位居己上,乃造成飞謡,教宫中小内侍於天子面前歌之。”
词语解释:颂谣  拼音:sòng yáo
犹歌谣。 明 陆采 《怀香记·承明雪宴》:“冰澌掩盖静压波涛,瑞足 江 南起颂謡。”
词语解释:音谣  拼音:yīn yáo
犹谣言。《魏书·李彪传》:“直绳之官,人所忌疾,风谤之际,易生音謡。”
词语解释:诼谣  拼音:zhuó yáo
毁谤。《红楼梦》第七八回:“諑謡謑詬,出自屏幃。”《清史稿·选举志二》:“适留 日 学生迭起风潮,諑謡繁兴,党争日甚。” 周泳 《感怀八章》诗之一:“缺来袞职谁缝补,话到蛾眉有諑謡。”
词语解释:踏谣  拼音:tà yáo
(1).犹踏歌。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之豫章》诗:“轻裙利屣列名倡,春风踏謡能断肠。”参见“ 踏謡娘 ”。
(2).弋阳、秦腔中男子扮演的小旦。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踏谣》序:“﹝踏謡:﹞俗名假纤足小旦,屐以弓鞋,覆以裙袴,工者行步自然,不异妇人也。弋阳、秦腔,恒以此示媚。”
词语解释:踏谣娘  拼音:tà yáo niáng
南北朝 及 唐 代散乐。《旧唐书·音乐志二》:“《踏摇娘》,生於 隋 末。 隋 末 河内 有人貌恶而嗜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其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 河朔 演其曲而被之絃管,因写其妻之容。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旨也。”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托名》:“《隋唐嘉话》云: 隋 末, 河閒 有人使酒,自号郎中,醉必欧其妻,其妻美而善歌,好事者呼为《踏摇娘》。今转为《踏容娘》也。”
词语解释:造谣  拼音:zào yáo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消息。 瞿秋白 《鬼脸的辩护》:“而他们为着要吓退正在剧烈的革命化的群众,故意要造谣,污蔑,诬陷。”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他还要在许多反动的报纸上去找那些相反的言论,找出那些造谣的,欺骗的痕迹。”
词语解释:辟谣  拼音:pì yáo
对谣言予以澄清或驳斥。 邹韬奋 《造谣与辟谣》:“我们看到塔斯社自从 欧 战爆发以来,几于继续不断地忙着辟谣,使我们深深感觉到我们所处的简直是一个造谣世界!”
词语解释:僮谣  拼音:tóng yáo
即童谣。 汉 王充 《论衡·偶会》:“僮謡之语当验,斗鸡之变适生;鸜鵒之占当应, 鲁昭 之恶适成。非僮謡致斗竞,鸜鵒招君恶也,期数自至,人行偶合也。”
词语解释:迭谣  拼音:dié yáo
轮流歌唱。《列子·汤问》:“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謡,终日不輟音。”
词语解释:三户谣  拼音:sān hù yáo
战国 楚 南公 有“ 楚 虽三户,亡 秦 必 楚 ”之语,后成谣谚,故称。 金 萧贡 《汉歌》:“ 南公 旧有三户謡, 东井 新看五星聚。”参见“ 三户 ”。
词语解释:三户  拼音:sān hù
(1).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 怀王 入 秦 不反, 楚 人怜之至今,故 楚南公 曰:‘ 楚 虽三户,亡 秦 必 楚 也。’” 裴骃 集解引 臣瓒 曰:“ 楚 人怨 秦 ,虽三户犹足以亡 秦 也。”一说,指 楚 之 昭 、 屈 、 景 三大姓。见 司马贞 索隐引 韦昭 说。后人多指“三户人家”。 唐 李商隐 《楚宫》诗:“但使故乡三户在,綵丝谁惜惧长蛟?” 明 高启 《次韵过建平县》:“县虽三户小,地僻罢兵防。”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当 吴三桂 拒命之时,彼已手戮 桂王 ,断不得称 楚 之三户。” 柳亚子 《赠李瑞熙》诗:“袖底 田郎 诗讖壮,好凭三户赶豺狼。”
(2).地名。在今 河南 淅川县 境。《左传·哀公四年》:“ 蛮子 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 楚 师于 三户 。” 杜预 注:“ 三户 ,今 丹水县 北 三户亭 。”
(3).古 漳水 上的一个渡口。在今 河北 磁县 境内。《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 使 蒲将军 日夜引兵度 三户 ,军 漳 南,与 秦 战,再破之。” 裴骃 集解:“ 服虔 曰:‘ 漳水 津也。’ 张晏 曰;‘ 三户 ,地名,在 梁淇 西南。’ 孟康 曰:‘津峡名也,在 鄴 西三十里。’”
词语解释:三谣  拼音:sān yáo
指 唐 白居易 所作的《朱藤谣》《蟠木谣》《素屏谣》。 唐 白居易 《三谣序》:“予 庐山 草堂中,有朱藤杖一,蟠木机一,素屏风二。时多杖藤而行,隐机而坐,掩屏而卧。宴息之暇,笔砚在前,偶为《三謡》,各导其意,亦犹《座右》《陋室铭》之类尔。”
词语解释:里谣  拼音:lǐ yáo
指民间谣谚。 清 缪沅 《袁术》诗:“里謡谁记当涂高,僣号不闻 阎象 諫。”
词语解释:里谣  拼音:lǐ yáo
指民间谣谚。
词语解释:余谣  拼音:yú yáo
流传到后世的歌谣。《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 齐 都无遗声, 桐乡 有餘謡。” 张铣 注:“ 朱邑 为 桐乡 嗇夫,吏人爱而歌焉,是有餘謡。”
词语解释:白云谣  拼音:bái yún yáo
1.古神话中西王母为周穆王所作之歌。明冯惟讷《古诗纪》前集三有《白云谣》。参见"白云"。参阅《穆天子传》卷三。
词语解释:风谣
1.指《诗经》的十五国风。《南齐书·皇后传论》:“后妃之德,著自风謡,义起闺房,而道化天下。”
2.泛指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 和帝 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採风謡。” 唐 皮日休 《霍山赋》序:“臣 日休 以文为命士,所至州县山川,未尝不求其风謡。” 应修人 《天未晓曲》:“想起我的箫,想起新抄的新风谣。”
3.谣传,未经证实的消息。 唐 高适 《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诗:“标格谁当犯?风謡信可听。” 黄葆桢 《西湖品茗》诗:“风謡吹到都成警,诗諦参来即是禪。” 李大钊 《Bolshevism的胜利》:“最近 荷兰 、 瑞典 、 西班牙 也有革命社会党奋起的风谣。”
词语解释:复陂谣  拼音:fù bēi yáo
汉代怨恨水利失修的童谣。事见《汉书。翟方进传》:"王莽时,常枯旱,郡中追怨方进,童謡曰:'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词语解释:襦裤谣  拼音:rú kù yáo
同“襦裤歌”。 唐 白居易 《河北榷盐使检校刑部郎中裴弘泰可权知贝州刺史依前榷盐使制》:“今予命尔,煦而飫之;襦袴之謡,佇入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