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养上声 [jiàng qiǎng,勉强][shǎng,上升][zhǎng,长幼]广[bàng bǎng][详注1]仿[详注2][详注3][tǎng][chǎng][详注4][rǎng][zāng,肮脏][wàng][qiǎng][chǎng tǎng][dàng xiàng][huǎng][俱往切,《广韵》犷平,县名。在渔阳。][详注5]


注1:苍 仓上声。莽苍,寒状。一曰近郊之色。《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唐书·韦述传》苍卒奔逼。
注2:攘 音壤。扰也。《前汉·陈平传赞》倾侧扰攘楚魏之闲。
注3:向 《集韵》《正韵》许两切,音向。《集韵》人字。《左传·襄十一年》晋侯使叔肸告于诸侯。《注》叔肸,叔向也。《前汉·刑法志》作叔向,颜师古:音许两反。
注4:泱 音坱。泱漭,广大貌。《冯衍·显志赋》览河华之泱漭。
注5:榔 音朗。木名。○按《左思·吴·蜀都赋》槟榔桄榔皆作榔。
首字词组
谠论谠议谠正谠切谠臣谠词谠人 
谠言谠直谠辞谠理谠规谠谋  

词语解释:谠论  拼音:dǎng lùn
正直之言,直言。 宋 欧阳修 《为君难论》:“忠言讜论,皆沮屈而去。” 明 张居正 《答铨部李石塘书》:“惟公往在西臺,屡闻讜论。比奉翰札,率多溢美之词。” 续范亭 《延安五老》诗:“讜论一发四座惊,各党各派齐拥护。”
词语解释:谠言  拼音:dǎng yán
正直之言,直言。《汉书·叙传上》:“吾久不见 班生 ,今日復闻讜言!” 颜师古 注:“讜言,善言也。” 唐 白居易 《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序:“不数月,讜言直声,动於朝廷。”
词语解释:谠议  拼音:dǎng yì
刚直的议论;直言不讳的议论。《晋书·羊祜传》:“其嘉谋讜议,皆焚其草,故世莫闻。” 宋 苏舜钦 《乞纳谏书》:“歷观前代圣神之君,好闻乎讜议;贤明之辅,不雍乎下情。”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六》:“国家有一讜议,则必有数庸议以持之。”
词语解释:谠直  拼音:dǎng zhí
正直。亦指正直的人。《魏书·肃宗纪》:“贤良讜直,以时升进。” 唐 陆贽 《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有犯颜讜直者,奬而亲之;有利口谗佞者,踈而斥之。” 宋 王安石 《兴贤》:“不有忌讳,则讜直之路开矣;不邇小人,则谗諛者自远矣。”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九:“ 许谨斋 给諫 志进 ,有讜直名,既劾 江 督 噶礼 贪横,声震一时。”
词语解释:谠正  拼音:dǎng zhèng
(1).正直。《北史·杜弼传论》:“识学甄明,发言讜正。”《旧唐书·李固言传》:“ 训 注 诛, 文宗 思其讜正, 开成 元年四月,復召为平章事,判户部事。”
(2).指正直的言论。《晋书·武帝纪》:“帝宇量弘厚,造次必於仁恕;容纳讜正,未尝失色於人。”《旧唐书·裴度传》:“夫人臣事君,唯忠与义,大则以訏謨排祸难,小则以讜正匡过失。”
词语解释:谠辞  拼音:dǎng cí
正直之言,直言。《文选·班固〈典引〉》:“既感羣后之讜辞,又悉经五繇之硕虑矣。” 李善 注:“讜,直言也。”《魏书·恩倖传·王椿》:“伏奉詔书,以风雹厉威,上动天睠,访讜辞於百辟,詔舆诵於四海。”
词语解释:谠切  拼音:dǎng qiē
直爽恳切。 宋 陆游 《南唐书·张义方传》:“孤始受禪,任 义方 以风宪,乃能力振朝纲。词皆讜切,可宣示朝野,赐 义方 衣一袭,以旌直言。”
词语解释:谠理  拼音:dǎng lǐ
正理。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夫人有一言,而史辞再三,良以好发芜音,不求讜理,而言之反覆,观者惑焉。”
词语解释:谠臣  拼音:dǎng chén
正直敢谏的臣子。 三国 魏 曹操 《拒王芬辞》:“ 昌邑王 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讜臣。”
词语解释:谠规  拼音:dǎng guī
正直的劝谏。《明史·刘奋庸传》:“愿恕狂愚之罪,嘉批鳞之诚,登之有位,以作士气,则讜规日闻,裨益非尠。”
词语解释:谠词  拼音:dǎng cí
谠辞。 唐 李德裕 《赠崔琯左仆射制》:“既是 魏其 之直,益彰 王凤 之邪。庄色於朝,羣公耸视;讜词不挠,淑问攸归。”参见“ 讜辞 ”。
词语解释:谠辞  拼音:dǎng cí
正直之言,直言。《文选·班固〈典引〉》:“既感羣后之讜辞,又悉经五繇之硕虑矣。” 李善 注:“讜,直言也。”《魏书·恩倖传·王椿》:“伏奉詔书,以风雹厉威,上动天睠,访讜辞於百辟,詔舆诵於四海。”
词语解释:谠谋  拼音:dǎng móu
正直的谋议。
词语解释:谠人  拼音:dǎng rén
正直敢言的人。 隋 王通 《中说·立命》:“ 如晦 出,谓 竇威 曰:‘讜人容其訐,佞人杜其渐,赏罚在其中,吾知乎为政矣。’” 唐 柳宗元 《佩韦赋》:“曰沉潜而刚克兮,固讜人之嘉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