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末字词组
猜谜雅谜打灯谜抟谜笨谜解谜字谜 
商谜难解之谜打哑谜灯谜哑谜一谜填字谜 
诗谜隐谜拆白谜春谜讔谜疑谜破谜 

词语解释:猜谜  拼音:cāi mí
(1).捉摸谜语的答案。《说岳全传》第九回:“你们是文縐縐的説今道古,我那里省得?竟是猜谜吃酒罢。”《孽海花》第八回:“大家搳拳猜谜,正闹得高兴。” 鲁迅 《准风月谈·二丑艺术》:“他有点上等人模样,也懂些琴棋书画,也来得行令猜谜。”
(2).比喻猜测话语的真意或事情的真相。《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好兄弟,你须是眼见的实,莫又做猜谜的话!”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 赵树理 《〈三里湾〉写作前后》:“按我们自己的习惯,总以为事先那样交代没有艺术性,不过即使牺牲一点艺术性,我觉得比让农村读者去猜谜好,况且也牺牲不了多少艺术性。”
词语解释:商谜  拼音:shāng mí
猜谜。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商谜:旧用鼓板吹《贺新郎》,聚人猜诗谜、字谜、戾谜、社谜,本是隐语。”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苏公 尝会 孙賁 公素 , 孙 畏内殊甚,有官妓善商谜, 苏 即云:‘ 蒯通 劝 韩信 反, 韩信 不肯反。’其人思久之,曰:‘未知中否?然不敢道。’ 孙 迫之使言,乃曰:‘此怕负 汉 也。’ 苏 大喜,厚赏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丘机山》:“﹝ 丘机山 ﹞以滑稽闻于时,商谜无出其右。”
词语解释:诗谜  拼音:shī mí
(1).以诗句为谜面的谜语。 宋 洪迈 《夷坚甲志·诗谜》:“ 元祐 间,士大夫好事者取达官姓名为诗谜,如‘雪天晴色见虹蜺,千里江山遇帝畿,天子手中朝白玉,秀才不肯著麻衣’,谓 韩公 絳 、 冯公 京 、 王公 珪 、 曾公 布 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末云:]小生猜诗谜社家,风流 隋何 ,浪子 陆贾 。”《红楼梦》第二二回:“刚才我忘了,为什么不当着老爷,攛掇着叫你作诗谜儿?”
(2).敲诗。又称“打诗宝”。其法以长四五寸长的纸条,摘录古人诗一句,而于句中隐去一字,注于纸尾,以封套笼之,不令外见。别配四字,与纸尾原字,书于句旁。猜者就五字中选择一字,选中为胜。
词语解释:雅谜  拼音:yǎ mí
指诗谜。《红楼梦》第二二回:“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参见“ 诗谜 ”。
词语解释:诗谜  拼音:shī mí
(1).以诗句为谜面的谜语。 宋 洪迈 《夷坚甲志·诗谜》:“ 元祐 间,士大夫好事者取达官姓名为诗谜,如‘雪天晴色见虹蜺,千里江山遇帝畿,天子手中朝白玉,秀才不肯著麻衣’,谓 韩公 絳 、 冯公 京 、 王公 珪 、 曾公 布 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末云:]小生猜诗谜社家,风流 隋何 ,浪子 陆贾 。”《红楼梦》第二二回:“刚才我忘了,为什么不当着老爷,攛掇着叫你作诗谜儿?”
(2).敲诗。又称“打诗宝”。其法以长四五寸长的纸条,摘录古人诗一句,而于句中隐去一字,注于纸尾,以封套笼之,不令外见。别配四字,与纸尾原字,书于句旁。猜者就五字中选择一字,选中为胜。
词语解释:难解之谜  拼音:nán jiě zhī mí
难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难以理解或不易觉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词语解释:隐谜  拼音:yǐn mí
(1).犹隐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丽人亦美目流情,妖言隐谜。” 何垠 注:“谜,隐语也。”参见“ 隐语 ”。
(2).谜语。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二章:“兴味之材料:童话及隐谜等趣味丰富不失教育本旨者。”
词语解释:隐语  拼音:yǐn yǔ
(1).秘密谈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樗里疾 , 秦 之将也,恐 犀首 之代之将也,凿穴於王之所常隐语者。”
(2).指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类似今之谜语。古亦称“ 廋辞 ”。《汉书·东方朔传》:“舍人不服,因曰:‘臣愿復问 朔 隐语,不知,亦当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隐语之用,被于纪传。”《三国演义》第七一回:“ 操 读八字云:‘黄绢幼妇,外孙虀臼。’ 操 问 琰 曰:‘汝解此意否?’ 琰 曰:‘虽先人遗笔,妾实不解其意。’…… 修 曰:‘此隐语耳。’”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大明》:“先是 元帝 召一术士问以国事。对曰:‘国家千秋万岁,垂祚无疆,除是日月并行,数始尽耳。’比我 明 兵至而元亡。盖‘日月并行’乃‘明’字隐语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谜》:“谜即古人之隐语…… 刘歆 《七略》《隐书》十八篇,则并有辑为书者,然皆不传,惟‘卯金刀’、‘千里草’之类,出於风謡者,略存一二。至 东汉 末乃盛行,谓之‘离合体’,如 蔡中郎 书 曹娥 碑阴‘黄绢幼妇,外孙虀臼’, 杨修 解之,谓‘絶妙好辞’四字也。”
(3).犹黑话。 宋 陶穀 《清异录·惺惺二十一》:“博徒隐语,以骰子为惺惺二十一。”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士令其将贼中隐语备述而笔记之。”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教匪遗孽》:“ 宿州 张义法 者,从 永城 魏中沅 学弹花织布两歌,皆邪教中之隐语。”
词语解释:打灯谜  拼音:dǎ dēng mí
编织灯谜
词语解释:打哑谜  拼音:dǎ yǎ mí
谓说话隐晦,使人一时不易明白。 沙汀 《困兽记》三:“‘哎呀,你们是在打哑谜啦?’ 章桐 忽然做嘴做脸的叫了。”
词语解释:拆白谜  拼音:chāi bái mí
用拆字法编的谜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出书一函,付嘱曰:‘余有故人,与大人同里,烦一致寒暄。’问:‘何姓名?’答曰:‘王林。’……持以告母,母执书以泣,曰:‘此汝父家报也。 琳 ,我小字。’始恍然悟‘王林’为拆白谜也。”参见“ 拆白道字 ”。
词语解释:拆白道字  拼音:chāi bái dào zì
一种文字游戏。把一个字拆开,使成一句话。如 宋 黄庭坚 《两同心》词:“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拆开的字合并起来是“好”、“闷”两字。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我拆白道字,辨与你个清浑…… 君瑞 是箇肖字这壁着箇立人。”按“肖”字着“立人”,拆“俏”字。《水浒传》第六一回:“不则一身好花綉,更兼吹的、弹的、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
词语解释:抟谜  拼音:tuán mí
犹猜谜。《朱子语类》卷一○五:“説编《通鑑纲目》,尚未成文字。因言: 伯恭 《大事记》,忒藏头亢脑,如摶谜相似。”
词语解释:灯谜  拼音:dēng mí
用精炼词语为谜面粘贴于花灯上(有时也贴于墙上)供人猜射的一种娱乐形式。是一种文义谜,与事物谜的民间谜语略有不同。相传谜格有24种(一说18种)。常用的有卷帘、徐妃、拆字、解铃、系铃、秋千等格。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灯谜》《韵鹤轩笔谈》:“灯谜有十八格,曹娥格为最古,次莫如增损格。增损即离合也……此外復有 苏 黄 谐声、皓首粉底、正冠正履、分心素心、重门垂柳诸格。”《红楼梦》第二二回:“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命他们大家去猜。” 冰心 《超人·离家的一年》:“我和同学们制了许多灯谜。”
词语解释:春谜  拼音:chūn mí
春节的灯谜。 清 赵翼 《上元后一夕同儿辈市口看灯》诗:“发蒙教猜春谜字,远咻引避市语訌。”
词语解释:笨谜  拼音:bèn mí
使人无法领悟的拙劣的谜语。 何其芳 《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如果《红楼梦》不是依靠它的正面描写,不是依靠它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来批判封建社会……那就完全不是现实主义的杰作,而成为要人猜笨谜一样来猜测它的意思的荒唐无聊的东西了。”
词语解释:哑谜  拼音:yǎ mí
隐语;谜语。喻指难以猜测的问题。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怎猜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而今我这遗书中暗藏哑谜,你可紧紧收藏。且待我儿成人之日,从公告理。”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八章:“事过两天,师长打的哑谜就清楚了。”
词语解释:讔谜  拼音:yǐn mí
犹讔语。 清 陈维崧 《〈苍梧词〉序》:“託讔谜以言愁,借謿詼以言志。”
词语解释:解谜  拼音:jiě mí
研究谜语并对其意思或意义作出解释
发现…的解决办法
词语解释:一谜  拼音:yī mí
(1).一迷。 元 无名氏 《气英氏》第二折:“也是喒不合就听信了这一谜的浮词,剑砍了那差来的使命。”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二折:“那 苏子瞻 一谜里歪缠。” 清 洪昇 《长生殿·倖恩》:“一谜儿自逞心胸。”
(2).犹一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宝阶数尺是琉璃甃。重簷相对,一谜地是宝粧就。”
词语解释:疑谜  拼音:yí mí
难解的谜。喻不易理解的事物。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 俄罗斯 的万世疑谜如今不用猜了。”《知识就是力量》1980年第2期:“历史的灰尘曾经湮没了许多重要的事件,使它们成为永不可解的千古疑谜。”
词语解释:字谜  拼音:zì mí
以字为谜底的谜语。 南朝 宋 鲍照 《字谜诗》之一:“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 钱振伦 注:“井字。按:四八一八,合则五八,五八,四十也。” 清 周亮工 《字触》卷五:“‘贺、资’-- 荆公 字谜: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
词语解释:填字谜  拼音:tián zì mí
一种智力游戏。将纵横交叉、回旋连环的方格构成一个图,编列号码,另以提问、暗示、写意等法拟写解说。玩者据此猜射谜底词目,逐一填入方格内。
词语解释:破谜  拼音:pò mí
猜谜。如:猜灯破谜,也是人们喜见乐闻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