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末字词组
真谛四谛妙谛诗谛静谛无生之谛空谛安谛
世谛二谛详谛金刚揭谛三谛第一义谛諟谛瞻谛
圣谛审谛诚谛佛谛俗谛精谛要谛 
揭谛义谛诠谛谊谛密谛四圣谛覆谛 

词语解释:真谛  拼音:zhēn dì
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亦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书》:“若谓探道家之跡,见其来一于佛者,则是真諦实义,沿文可见矣。” 唐 元稹 《大云寺》诗:“真諦成知别,迷心尚有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昼锦》:“想浮生矇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諦。”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从真谛来看是空,从俗谛来看是有。” 鲁迅 《华盖集续编·小引》:“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
词语解释:世谛  拼音:shì dì
(1).佛教语。“二谛”之一。谓有关世间种种事相的真理。《大智度论》卷三八:“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义諦。为世諦故,説有众生;为第一义諦故,説众生无所有。”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释保志》:“世諦故有,第一义諦则无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德慧伽蓝》:“尔曹世諦之浄行,我又胜义諦之浄行;浄行既同,何为见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六:“空观假观第一观,佛言世諦不可乱。”
(2).指世俗之见。 唐 王维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诗:“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諦情。”
词语解释:圣谛  拼音:shèng dì
梵文的意译,即神圣的真理。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俱舍论·分别贤圣品六之一》:“何义经中説为圣諦,是圣者諦,故得圣名。”参见“ 四圣諦 ”。
词语解释:四圣谛  拼音:sì shèng dì
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圣谛。又称四谛。为 释迦牟尼 最初说教的内容,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苦为生老病死等;集为妄心能生起种种惑业,感招苦果;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八正道等,以能通于涅槃。《涅槃经·圣行品二》:“又有圣行所谓四圣諦,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諦。 迦叶 ,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
词语解释:揭谛  拼音:jiē dì
见“ 揭帝 ”。
词语解释:揭帝  拼音:jiē dì
亦作“ 揭諦 ”。 佛教语。护法神之一。《水浒传》第四回:“直饶揭帝也难当,便是金刚须拱手。”《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禪师勃然大怒,口中念念有词,大喝道:‘揭諦何在?快与我擒青鱼怪来,和白蛇现形,听吾发落!’”
词语解释:四谛  拼音:sì dì
佛教基本教义,特指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的,生的欲望是苦的因缘,只有消除业因的烦恼(欲望)才能得到解脱,而解脱的道路是通过八正道消灭私念
词语解释:二谛  拼音:èr dì
佛教语。指真谛和俗谛。凡随顺世俗,说现象之幻有,为俗谛。凡开示佛法,说理性之真空,为真谛。二谛互相联系,为大乘佛教基本原则之一。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二諦者,一是真諦,一名俗諦。真諦亦名第一义諦,俗諦亦名世諦。真諦、俗諦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諦、世諦以褒贬立目。若以次第言説,应云一真諦、二俗諦。” 隋 江总 《建初寺琼法师碑》:“ 老 惊灵籥, 孔 惜逝川。三空莫辨,二諦何詮!” 吕澂 《中国佛教源流略讲》第五讲:“中道联系到二谛,即空是真谛,有是俗谛,二者统一起来而成中道。”参阅《中论·观谛品》
词语解释:审谛  拼音:shěn dì
亦作“ 审諟 ”。
(1).慎密。《尚书大传》卷五:“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错审諦也。”
(2).详备,周备。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五帝禪於亭亭之山,亭亭者,制度审諟,道德著明也。”
(3).精当;确当。 宋 陆游 《南唐书·徐锴传》:“少精小学,故所讎书尤审諦。”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用字审諦,则文章精确,於属文有益。”
(4).仔细考察或观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寝庙游衣冠》:“ 陆机 作文以讥切之,但知搜剔其过,不復审諦其自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諦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蔡元培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就教育家之眼光审諦小説,固必取隐恶扬善之意。”
词语解释:义谛  拼音:yì dì
佛教语。犹真谛。 明 归有光 《赠菩提寺坤上人序》:“自是数喜与其徒论説空理,求第一义諦。” 明 李贽 《念佛答问》:“我谓念佛即是第一佛,更不容於念佛之外復觅第一义諦也。”
词语解释:妙谛  拼音:miào dì
精妙之真谛。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八千里外常扶杖,五十年来不上朝’,将杖朝二字拆开一用,便成妙諦。”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所谓信手拈来,皆成妙諦者。” 狄平子 《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至以文学之眼观察之,则其妙諦,犹不止此。”
词语解释:详谛  拼音:xiáng dì
周详仔细。 唐 柳宗元 《宣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处事详諦,无依违故纵之败;奉法端审,无隐忌峭刻之文。”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上:“其诗详諦如此,而史谬误之甚。”
词语解释:诚谛  拼音:chéng dì
(1).真实而详审。《华严经·十回向品》:“为令一切众生,得六十种音声,发言诚諦,皆可信受。”
(2).真谛,真正的道理或意义。 章炳麟 《四惑论》:“今人以为神圣不可干者,一曰公理,二曰进化,三曰惟物,四曰自然。有如其实而强施者,有非其实而谬託者,要之,皆眩惑失情,不由诚諦。”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顾实则美术诚諦,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
词语解释:诠谛  拼音:quán dì
解释说明。 清 李渔 《奈何天·巧怖》:“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劳詮諦。”
词语解释:诗谛  拼音:shī dì
诗中蕴含的真谛。 黄葆桢 《西湖品茗》诗:“风謡吹到都成警,诗諦参来即是禪。”
词语解释:金刚揭谛  拼音:jīn gāng jiē dì
见“ 金刚揭帝 ”。
词语解释:金刚揭帝  拼音:jīn gāng jiē dì
即金刚力士。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金刚揭帝骨相雄,善神菩萨相移走。”亦作“ 金刚揭諦 ”。 清 李玉 《清忠谱·书闹》:“儿郎兇狠,一个个罗刹夜叉;将帅雄强,一人人金刚揭諦。” 张清华 校注:“神佛的侍从力士。”参见“ 金刚力士 ”。
词语解释:佛谛  拼音:fó dì
谓佛法的真谛。《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遂共僧讲论,辩若悬河,亹亹不休,深造佛諦。” 沉砺 《了公鹓雏见过喜作》诗:“文章都佛諦,风雨入孤吟。”
词语解释:谊谛  拼音:yì dì
犹谊理。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劲草〉译本序》:“ 勒夫 为其从弟,著述极富,晚年归依宗教,别立谊諦,称为十九世纪之先知。”
词语解释:静谛  拼音:jìng dì
佛教语。指佛教的“真理”、“实理”。 清 赵翼 《澄怀园消夏》诗:“一编闲读《首楞严》,后夜鸡鸣静諦拈。”
词语解释:三谛  拼音:sān dì
佛教语。指空谛、假谛、中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序》:“启十地以辩慧宗,显三諦以詮智府。”
词语解释:俗谛  拼音:sú dì
(1).佛教语。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世俗谛”,与“真諦”相对。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曾近俗諦,或乘法流。” 明 宋濂 《重塐释迦文佛卧像碑铭》:“本则真諦,迹则俗諦。真俗混融,皆不思议之事,乌可以异观哉?”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所谓二谛,一是俗谛,二是真谛。”
(2).引申指浅陋的道理。 吴骞 辑《扶风传信录》附录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闻座客方谈《易》, 采苹 笑曰:‘诸君所説,皆俗諦耳。’”
词语解释:密谛  拼音:mì dì
佛教谓微妙而真实的法门。 明 屠隆 《綵毫记·颁诏云梦》:“奴家归纔三日,到得 庐山 ,幸遇 腾空 尊师,他许我道骨可成,人缘未断,且暂回家,潜修密諦,后会有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 吴 门有神降于乩,自言 天台泐子 , 智者大师 之弟子,转女人身堕度者,摄入无叶堂中,教修四仪密諦,往生西方。”
词语解释:无生之谛  拼音:wú shēng zhī dì
谓佛教无生无灭之真谛。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妙霓》:“情忘衿襘,道悦苾蒭。坚守不字之贞,妙解无生之諦。”
词语解释:第一义谛  拼音:dì yī yì dì
同“ 第一义 ”。 宋 王安石 《答蒋颖叔书》:“佛説有性,无非第一义諦,若第一义諦,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七章:“一切世諦,于如来尽是第一义諦。”
词语解释:精谛  拼音:jīng dì
精微而真确。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其道乃可以精諦至严敬致。”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诫》:“﹝ 朱用纯 ﹞临终,顾其徒曰:‘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勉之。’语亦精諦。”
词语解释:四圣谛  拼音:sì shèng dì
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圣谛。又称四谛。为 释迦牟尼 最初说教的内容,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苦为生老病死等;集为妄心能生起种种惑业,感招苦果;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八正道等,以能通于涅槃。《涅槃经·圣行品二》:“又有圣行所谓四圣諦,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諦。 迦叶 ,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
词语解释:空谛  拼音:kōng dì
佛教语。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之一。阐明缘生不实的真理。 清 龚自珍 《最录〈永嘉集〉》:“《奢摩它颂》,天台空諦也。”
词语解释:諟谛  拼音:shì dì
细察,详审。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少阳之人,諟諦好自贵。”《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少阳情状,諟諦自贵,老小易盈。”原注:“少阳,阳微而明小,故諟諦小察,自贵小官,志小易盈满也。”
词语解释:要谛  拼音:yào dì
犹要义。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既然文明以资产为基础,穷人以竭力爬上去为‘有出息’,那么,爬上是人生的要谛,富翁乃人类的至尊。”参见“ 要义 ”。
词语解释:要义  拼音:yào yì
要旨;重要的意义。 宋 曾巩 《与王深甫书》:“此吾徒所学之要义,以相去远,故略及之。”《老残游记》第十八回:“不必惜费,总要破案为第一要义。” 鲁迅 《彷徨·伤逝》:“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词语解释:覆谛  拼音:fù dì
佛教语。颠倒的道理。谓颠倒真理。 章炳麟 《五无论》:“譬若病眼者死,而眼中所见之空华与之俱死。虽然,此未可为常人道也,常人所信,惟有覆諦而已。”
词语解释:安谛  拼音:ān dì
安详审慎。《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 汉 郑玄 笺:“提提,安諦也。” 孔颖达 疏:“言安諦,谓行步安舒而审諦也。”《世说新语·言语》“ 嵇中散 语 赵景真 ” 刘孝标 注引 晋 嵇绍 《赵至叙》:“ 至 长七尺三寸,洁白,黑髮,赤脣,明目,鬢鬚不多,閒详安諦,体若不胜衣。”
词语解释:瞻谛  拼音:zhān dì
谓向下看。《三国志·魏志·裴潜传》“ 秀 , 咸熙 中为尚书僕射”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时天大寒, 宣 ( 韩宣 )前以当受仗,豫脱袴,缠褌面缚;及其原,褌腰不下,乃趋而去。帝( 文帝 )目送之,笑曰:‘此家有瞻諦之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