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七霰去声 殿[piàn piān][zhuàn,传记]线便[biàn,便利][详注1][juàn,书卷][shàn,封禅][详注2][xuàn,打转、屡次][动词][同砚][详注3][拊手][yàn][qiàn][详注4][详注5][diàn][yuàn,衣饰][详注6][音伣。《广韵》牵挽也。][详注7]穿[音钏。贯也。《前汉·司马迁传》贯穿经传。][juàn,猪圈][详注8][xuàn][diàn][yuàn][tiàn][详注9][详注10]嬿[jiàn][躁急也]迿[jiàn][详注11][详注12]


注1:转 zhuàn,专去声。凡物自转则上声,以力转物则去声。
注2:援 音院。救助也,接也。《鲁语》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注》所攀援以为助也。
注3:选 《玉篇》去绢切《广韵》思绢切《集韵》《正韵》须绢切,音噀。《礼·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注》选,宣练反。
注4:饭 叶扶霰切,音卞。《苏辙诗》岸上游人暮不归,清香入袖凉吹面。投壶击鞠绿杨阴,共尽清尊餐白饭。
注5:拚 《唐韵》《集韵》《韵会》皮变切,音卞。抃本字。《说文》拊手也。《宋书·何承天传》歌拚就路。《注》手舞貌。互详抃字注。
注6:遣 缱去声。《广韵》人臣赐车马曰遣车。《正韵》将葬而祭曰遣奠。既祭,乃包牲体,载之以车,随柩而行,曰遣车。《礼·檀弓》遣车一乘。《注》人臣赐车马者,乃得有遣车。
注7:煎 音箭。《广韵》甲煎。《南史·范云传》甲煎浅俗比徐湛之。又甲煎,香名。《贞观纪闻》隋主每除夜焚沉香数车,光暗则以甲煎沃之,香闻数里。
注8:先 音霰。《增韵》先之也。《正韵》相导前后曰先后。《周礼·夏官·大司马》以先恺乐,献于社。《注》先犹导也。《史记·郦食其传》沛公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又先事而为曰先。《易·乾卦》先天而天弗违。《礼·月令》先立春三日。又当后而前曰先。《左传·文二年》不先父食。《孟子》疾行先长者。《老子·道德经》先天地生。又《广韵》娣姒曰先后。《前汉·郊祀志》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师古曰: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吴楚呼之为妯娌。
注9:剸 又《唐韵》《集韵》之转切《韵会》之啭切,专去声。断也。《广韵》细割切肉貌。
注10:辗 niǎn zhǎn,展去声。《广韵》水辗也。《集韵》转轮治谷也。
注11:趼 音砚。《说文》兽足企也。《尔雅·释畜》騉蹄趼,善升甗。《注》騉蹄如趼而健,善上山。《疏》趼,平也。谓蹄平正善升。
注12:瞑 音面。瞑眩剧也。又愦乱也。《书·说命》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一作眠眩。互详眠字注。
末字词组
俗谚古谚夏谚讴谚世谚时谚谚谚 
谣谚俚谚谐谚鄙谚慰谚民谚西谚 
里谚农谚野谚遗谚畔谚称谚街谈巷谚 

词语解释:俗谚  拼音:sú yàn
民间流传的,有较固定句型的,通俗浅显的格言式短语。 晋 陶潜 《答庞参军序》:“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 唐 张鷟 《游仙窟》:“ 张郎 心专,赋诗大有道理。俗谚曰:‘心欲专,凿石穿。’诚能思之,何远之有!” 沉从文 《新湘行记》:“我很满意这次过渡的遇合,提起一句俗谚‘同船过渡,五百年所修’,聊以解嘲。”
词语解释:谣谚  拼音:yáo yàn
歌谣和谚语。 清 唐甄 《潜书·卿牧》:“虽有所蔽,形于别奏,流于謡谚,闻于计吏、僚友、游士之口,皆可审察而知之。”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谚语》:“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阶级之外……谣谚并非全国民的意思,就为了这缘故。”
词语解释:里谚  拼音:lǐ yàn
民间谚语。《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故里谚曰:‘得 绥山 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九:“恶诗相传,流为里谚,此真风雅之厄也。”
词语解释:古谚  拼音:gǔ yàn
古代谚语。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何休 木訥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讖纬,及远年古谚,歷代图籍,莫不咸诵也。” 明 杨慎 《谭苑醍醐·重较说》:“古谓‘较’为车耳。古谚云:‘仕宦不止车生耳。’” 清 杜文澜 编有《古谣谚》一百卷。
词语解释:俚谚  拼音:lǐ yàn
民间谚语。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俚谚云:‘ 赵老 送灯臺,一去更不来。’不知是何等语,虽士大夫亦往往道之。” 鲁迅 《儗播布美术意见书》:“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
词语解释:农谚  拼音:nóng yàn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生产经验的概括和形象的反映,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词语解释:夏谚  拼音:xià yàn
相传流行于 夏 代的谚语。《孟子·梁惠王下》:“ 夏 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朱熹 集注:“ 夏 谚, 夏 时之俗语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侍游曲阿后湖作》诗:“ 虞 风载帝狩, 夏 谚颂王游。”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乐迁 夏 谚,礼变 商 俗。”
词语解释:谐谚  拼音:xié yàn
诙谐俚俗的话语。 明 高启 《赠杨荥阳》诗:“醉中共笑语,往往杂谐谚。”
词语解释:野谚  拼音:yě yàn
俚语;俗语。 汉 贾谊 《过秦论》下:“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一本作“ 鄙谚 ”。
词语解释:讴谚  拼音:ōu yàn
歌谣和谚语。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今人为文,旁探謳谚,而不知引经,是为无本之学矣。”
词语解释:鄙谚  拼音:bǐ yàn
俗语。《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汉 司马相如 《上书谏猎》:“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章炳麟 《訄书·订文》《正名杂义》:“《礼》有‘追胥’,律令伪为‘缉捕’,而鄙谚谓‘俾睨侦伺’,犹存‘胥’语。”
词语解释:遗谚  拼音:yí yàn
犹古谚。《孔丛子·儒服》:“昔有遗谚:‘ 尧 舜 千钟, 孔子 百觚, 子路 嗑嗑,尚饮十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太誓》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并上古遗谚,《诗》《书》可引者也。”
词语解释:世谚  拼音:shì yàn
同“ 世谚 ”。 《世说新语·任诞》“ 王佛大 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復相亲”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宋明帝 《文章志》曰:‘ 忱 嗜酒,醉輒经日,自号上顿。’世喭以大饮为上顿,起自 忱 也。”详“ 世谚 ”。
词语解释:慰谚  拼音:wèi yàn
见“ 慰唁 ”。
词语解释:慰唁  拼音:wèi yàn
亦作“ 慰喭 ”。
(1).谓对遭丧事者的慰问。《魏书·萧宝夤传》:“ 寳夤 居处有礼,不饮酒食肉,輟笑简言,一同极哀之节。 寿春 多其义,故皆受慰唁。”《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引作“慰喭”。 清 戴名世 《恭纪睿赐慈教额序》:“岁乙酉,闻母 刘太夫人 讣。维时天子暨东宫皆云嗟悼,所以慰唁賙卹之者甚至。”
(2).安慰,慰勉。 元 袁桷 《车行二十八韵》:“诗成纪劳勷,旅次时慰唁。”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慰唁殷勤问起居,兼有新诗邀我和。”
词语解释:畔谚  拼音:pàn yàn
(1).刚猛粗率貌。
(2).不顺貌。
词语解释:时谚  拼音:shí yàn
当时流行的谚语
词语解释:民谚  拼音:mín yàn
民间谚语。《历史研究》1976年第2期:“ 周馥 在 两广 总督任内, 广东 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谚:‘穷了 广东 一省,富了 周馥 一家。’”
词语解释:称谚  拼音:chēng yàn
吊唁。语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弔亦称谚。” 宋 王安石 《寿安县太君李氏墓志铭》:“孙曾詵詵,馈祀裕如,乡人归高,称谚嘆息。”
词语解释:谚谚  拼音:yàn yàn
强悍,刚猛。 汉 焦赣 《易林·家人之坤》:“喭喭諤諤,虎豹相齚,惧畏悚息,终无难恶。”
词语解释:西谚  拼音:xī yàn
欧 美 的谚语。 闻一多 《〈女神〉之地方色彩》:“西谚曰:‘变化是生活底香料。’”
词语解释:街谈巷谚  拼音:jiē tán xiàng yàn
见“ 街谈巷议 ”。
词语解释:街谈巷议  拼音:jiē tán xiàng yì
(1).街巷中的谈说议论,即民间的舆论。 汉 张衡 《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故作者恶道听涂説之违理,街谈巷议之损实。” 沙汀 《困兽记》二五:“太阳已经落土,汤圆担子已经上了街了,虽然始终没有盼望到 张贵 ,街谈巷议中,却也没有任何有关 吴楣 的闲话,于是 田畴 离开茶馆,放放心心回家里去。”亦作“ 街谈巷语 ”、“ 街谈巷説 ”、“ 街谈巷谚 ”、“ 街谭巷议 ”。《汉书·艺文志》:“小説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説者之所造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夫街谈巷説,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松相公好理学》:“公於召见时,凡民间隐情,街谈巷谚,无不率口而出,毫无隐忌,故人多尼之。” 清 龚自珍 《对策》:“不农者,亦无街谭巷议,以转移执事为常业者也。”亦省作“ 街谈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 尸佼 兼总於杂术,《青史》曲缀以街谈。”
(2).在街巷中谈说议论,形容议论纷纷。《金瓶梅词话》第十八回:“只听见过路人风里言,风里语。多交头接耳,街谈巷议。” 吴玉章 《辛亥革命·重庆军政府的军事裁判会》:“我到 重庆 的时候,正碰到这种情形,当时 重庆 到处街谈巷议,人心惶惶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