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月入声 [cù zú,士卒][gú hú][详注1][gē hé][yuě][详注2][hú][fú][chù]鼿[《集韵》乌没切。心闷貌。][kū]


注1:滑 音骨。乱也。《晋语》置不仁以滑其中。 又治也。《庄子·缮性篇》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 又滑稽,谓俳谐也。《楚辞·卜居》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 又混也。《楚辞·渔父》滑其泥而扬其波。 又与汩同。滑滑,水流貌。《焦氏·易林》涌泉滑滑。
注2:崒 《广韵》《集韵》《韵会》昨没切,音捽。崒屼,山貌。《韵会》山危峻貌。《张衡·西京赋》隆崛崔崒。或作崒。
末字词组
朝谒肃谒修谒女谒顶谒内谒版谒奉谒
干谒造谒瞻谒候谒乡谒道谒旅谒环谒
请谒迎谒祗谒出谒交谒险谒晋谒妻谒
入谒款谒亲谒妇谒诣谒幸谒求谒省谒
私谒参谒赞谒庭谒脩谒辞谒昕谒祠谒
投谒通谒里谒公谒诐谒伏谒答谒 
礼谒拜谒典谒引谒阉谒庆谒素谒 
刺谒报谒过谒觐谒赇谒抠谒周谒 
上谒访谒走谒游谒叩谒展谒启谒 
趋谒进谒班谒书谒谢谒宾谒告谒 

词语解释:朝谒  拼音:cháo yè
(1).谓参见尊者。 汉 刘向 《列女传·鲁之母师》:“大夫美之,言於 穆公 ,赐母尊号曰‘母师’。使朝謁夫人,夫人诸姬皆师之。”《后汉书·法雄传》:“明年, 伯路 復与 平原 刘文河 等三百餘人称使者,攻 厌次 城,杀长吏,转入 高唐 ,烧官寺,出繫囚,渠帅皆称将军,共朝謁 伯路 。” 杨尚武 《追匪记》:“这副扛架不知是多少年以前被饿死的人留下的:也许是生意人,也许是往 拉萨 朝谒的 藏 民。”
(2).入朝觐见。《后汉书·东夷传·三韩》:“ 光武 封 苏马諟 为 汉廉斯邑君 ,使属 乐浪郡 ,四时朝謁。”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赵参政 自 延安 还,因事被劾於尚书省,久不许见。时公( 武惠 )已復密使,三抗疏力雪之,方许朝謁,士论叹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工匠见知》:“按 奉天 等三殿并 奉天门 灾,在 嘉靖 三十六年四月。时上迫欲先成门工,以便朝謁。”
词语解释:干谒  拼音:gān yè
对人有所求而请见。《北史·郦道元传》:“﹝弟 道约 ﹞好以荣利干謁,乞丐不已。”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謁。” 宋 欧阳修 《论举馆阁札子》:“士子奔竞者多,至有偷窃他人文字干謁权贵,以求荐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神女》:“虽属大僚通家,而未尝有所干謁。” 朱执信 《〈德国社会革命家小传〉序言》:“三十年来,社会革命家时有干謁卿相与坚相结纳者,是非诚与之,其策畧有不得不然者。”
词语解释:请谒  拼音:qǐng yè
(1).请求;干求。《左传·隐公十一年》:“无寧兹 许公 復奉其社稷,唯我 郑国 之有请謁焉,和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 杜预 注:“謁,告也。”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请謁无所行,货赂无所用,民志定矣。”《晋书·慕容熙载记》:“二 苻 并美而艷……请謁必从,刑赏大政无不由之。” 清 龚自珍 《论私》:“朝大夫有受朋友之请謁,翌晨,訐其友於朝,获直声者,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谓大公无私也已。”
(2).请求谒告。《列子·力命》:“在家熙然有弃朕之心,在朝諤然有敖朕之色;请謁不相及,遨游不同行。”《史记·张仪列传》:“ 犀首 乃谓 义渠 君曰:‘道远不得復过,请謁事情。’” 司马贞 索隐:“谓欲以 秦 之缓急告语之也。”
词语解释:入谒  拼音:rù yè
进见,请见。一般用于臣对君、下对上、幼对长。《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至 高阳 传舍,使人召 酈生 。 酈生 至,入謁。”《新唐书·王师范传》:“﹝ 王师范 ﹞以 青州 父母所籍,每县令至,具威仪入謁。”
词语解释:私谒  拼音:sī yè
因私事而干谒请托。《诗·周南·卷耳序》:“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詖私謁之心。” 毛 传:“謁,请也。”《史记·张丞相列传》:“ 嘉 ( 申屠嘉 )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謁。” 晋 潘岳 《九品仪》:“庶公道大行,而私謁息矣。”亦谓私下造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禁抑宗藩》:“上习知其弊,即位后,禁抑宗藩,不许交通外吏,除岁时朝见外,不许私謁邸第。”
词语解释:投谒  拼音:tóu yè
投递名帖求见。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侮谑》:“﹝ 范液 ﹞曾为诗曰:‘举意三江竭,兴心四海枯。南游 李邕 死,北望 守珪 殂。’ 液 欲投謁二公,皆会其沦躓,故云。”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微词·神童》:“ 赵司寇 乃 费阁老 同年,每投謁,书‘年晚生’。”
词语解释:礼谒  拼音:lǐ yè
以礼谒见。《后汉书·陈忠传》:“时帝数遣黄门常侍及中使 伯荣 往来 甘陵 ,而 伯荣 负宠骄蹇,所经郡国莫不迎为礼謁。” 唐 贾岛 《寄毗陵彻公》诗:“已有南游约,谁言礼謁难。”《旧唐书·方伎传·神秀》:“时王公士庶,竞来礼謁。”
词语解释:刺谒  拼音:cì yè
投名刺以求见。《南史·刘绘传》:“出为 南康 相,郡人有姓 赖 ,所居名 秽里 ,刺謁 绘 , 绘 戏嘲曰:‘君有何秽,而居秽里?’” 唐 薛调 《无双传》:“由是乃刺謁,以从侄礼见 遂中 ,具道本末,愿纳厚价以赎 採苹 。” 宋 林逋 《送马程知江州德安》诗:“到日何人先刺謁,二 林 开士在琴堂。”
词语解释:上谒  拼音:shàng yè
谓通名进见尊长。《史记·李斯列传》:“ 赵高 待 二世 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閒,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謁,如此者三。”《汉书·陈馀传》:“ 陈涉 起 蘄 至 陈 , 耳 、 餘 上謁 涉 。” 颜师古 注:“上其謁而见也,上謁,若今之通名。” 清 包世臣 《中衢一勺·袁浦问答》:“言未竟,河帅上謁, 世臣 避席。”
词语解释:趋谒  拼音:qū yè
前往进见。《汉书·昌邑王刘髆传》:“衣短衣大絝,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
词语解释:肃谒  拼音:sù yè
恭敬地谒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督抚·提督军务》:“当督抚到任之初,兜鍪执仗,叩首而出,继易冠带肃謁,乃加礼貌焉。”
词语解释:造谒  拼音:zào yè
(1).拜访进见。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同郡 陈仲举 名重当时,乡里后进莫不造謁, 邵 独不诣。”《旧唐书·陆元方传》:“ 太平公主 时既用事,同时宰相 萧至忠 、 岑羲 及 湜 等咸倾附之,唯 象先 孤立,未尝造謁。”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海内人士,踵门造謁, 仲言 每一晋接,歷久不忘。”
(2).参拜。 明 李东阳 《〈阙里志〉凡例》:“歷代贤臣名士造謁林庙,碑记、祭告、题咏之作,皆所以表尊崇、识修建、纪游歷。”
词语解释:迎谒  拼音:yíng yè
迎接谒见。《史记·陈丞相世家》:“ 信 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绍圣 、 元符 间,有 马从一 者,监 南京 排岸司。适漕使至,随众迎謁。”《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 楚王 ﹞欲得 息嬀 ,假以廵方为名,来至 息国 。 息侯 迎謁道左,极其恭敬。”
词语解释:款谒  拼音:kuǎn yè
叩见;拜谒。《北史·傅竖眼传》:“远近杂夷相率款謁,仰其德化,思为 魏 人矣。”《宋史·礼志二》:“於是降礼,以十一月十七日款謁南郊。”
词语解释:参谒  拼音:cān yè
晋见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瞻仰尊敬的人的遗容、陵墓等。《北史·韦艺传》:“ 艺 容貌瓌伟,每夷狄参謁,必整仪卫,盛服以见之。”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缘昨到来,未获参謁。儻能暂垂见过,实为多幸。”《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只见旧时一班直厅的军壮,预先领了钧旨,都来参謁。” 冰心 《南归》:“在那几天内,除了每天清晨,一家子从寓所走到殡仪馆参谒母亲的遗容之外,我们都不出门。”
词语解释:通谒  拼音:tōng yè
通报请求谒见。《后汉书·方术传上·李南》:“ 和帝 永元 中,太守 马棱 坐盗贼事被徵,当诣廷尉,吏民不寧, 南 特通謁贺。”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遣亲官一人,驰往见 贯 ,至则通謁拜贺于庭。” 清 唐甄 《潜书·名称》:“通謁於长者……虽非贵,则於名之上,称曰晚。”
词语解释:拜谒  拼音:bài yè
(1).拜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盎 告归,道逢丞相 申屠嘉 ,下车拜謁,丞相从车上谢 袁盎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熙陵奖拔郭贽》:“ 太宗 命召至, 郭 不敢隐,即前拜謁。”《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兄长两次亲往拜謁,其礼太过矣。”昆剧《墙头马上》第八场:“启禀老爷,众位门生老爷,前来拜谒座师。”
(2).礼拜;瞻仰。《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又请为 太祖 立生祠於 陈州 ,朝夕拜謁。”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三忠祠》:“我来再拜謁,弔古情徬徨。” 冰心 《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总理问我:‘去过 延安 没有?’我说:‘还没有呢,我真想在我还能走动的时候,去拜谒一次。’”
词语解释:报谒  拼音:bào yè
(1).谓报祭天地祖宗。 南朝 宋 谢庄 《舞马赋》:“茂实冠於 胥 庭 ,鸿名迈於 勛 发 ,业底於告成,道臻乎报謁。”
(2).回拜;回访。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大老居乡之体》:“ 嘉禾 兵使 刘庚 ,其同年也,首来相访。﹝ 沉继山 ﹞輒葛巾芒履以出,自云引疾不出门,送至中庭而止,又不报謁。 刘 大怒詬駡,欲起大狱罗织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时方报謁臬长,不持一钱。”
词语解释:访谒  拼音:fǎng yè
访问请见。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三折:“主公乃 汉 之宗亲,争奈兵微将寡,喒且按兵自守,访謁贤俊,广结英豪,久后还有辅佐主公的人物出来哩。” 清 戴名世 《〈天籁集〉序》:“余诣其家,殷勤访謁,欲得而为雕刻流传之。” 柔石 《二月》三:“她含泪的两眼,仔细地向她看了一看,到此,她已不能拒绝这一位非亲非戚的男子的访谒了。”
词语解释:进谒  拼音:jìn yè
犹进见,拜见。《北史·齐文宣帝纪》:“旦, 高隆之 进謁曰:‘用此何为?’”《旧唐书·李从晦传》:“ 杨收 方布衣,进謁, 从诲 一见如雅识。”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他是一个 托尔斯泰 派,此来也是特为趁车进谒 托氏 遗泽的。”
词语解释:修谒  拼音:xiū yè
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周书·柳霞传》:“ 梁 西昌侯 深藻 镇 雍州 , 霞 时年十二,以民礼修謁,风仪端肃,进止详雅。”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茅安道》:“二子径往修謁,意者脱为 晋公 不礼,即当遁形而去。”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前月得舍弟书,知过岭修謁,重蒙嘉惠,感谢感谢。”
词语解释:瞻谒  拼音:zhān yè
犹朝见;谒见。《宋史·乐志十》:“瞻謁尽恭,飞英率土。”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辛卯正月二十七日》:“﹝ 英 使﹞自云:‘进见朝服在后,尚未赶到,便服不能瞻謁。’”
词语解释:祗谒  拼音:zhī yè
恭敬地进见。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高宗幸太学》:“ 高宗 祗謁先圣,止輦 大成殿 门外。”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即席有歌姬数辈,俱来祗謁。”《清史稿·高宗纪五》:“辛亥,上謁 东陵 。以祗謁两陵,并巡幸 山东 ,免经过州县本年额赋十分之三。”
词语解释:亲谒  拼音:qīn yè
(1).亲近干谒。《晏子春秋·问上二六》:“故令诸子无外亲謁。” 吴则虞 集释引 孙星衍 曰:“不令外人亲近干謁也。”
(2).古礼。谓帝王亲自谒陵。《宋史·礼志二六》:“驾还,復行亲謁之礼,帝素服乘马至 永安县 ,斋于行宫,夜漏未尽二鼓,诣三陵及 元德太后 、 明德皇后 陵奠献。”
词语解释:赞谒  拼音:zàn yè
谓古代谒见帝王及上级官员时赞唱礼仪,引导进见。《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 太祖 、 太宗 朝,閤门祗候不过三五员,宣导赞謁而已。”
词语解释:里谒  拼音:lǐ yè
谓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新唐书·后妃传序》:“盛德之君,帷薄严奥,里謁不忓于朝,外言不内诸閫。”
词语解释:典谒  拼音:diǎn yè
(1).掌管宾客请见的传达和接待事务。《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 孔颖达 疏:“謁,请也。士之子,年数长,则言能主宾客告请之事;幼,则言未能也。”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这几日病起入朝,方纔归府。牙门官,有客见访,好生典謁。”
(2).掌管宾客请见事务的小官。《韩非子·亡徵》:“后妻贱而婢妾贵,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轻而典謁重,如此则内外乖,内外乖者,可亡也。”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典謁,主宾客请謁之事者。”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刘鲁风 , 江西 投謁所知,颇为典謁所沮。” 清 赵翼 《郡城菊事甚盛》诗:“到门不復烦典謁,直入吓煞双鬟鸦。”
词语解释:过谒  拼音:guò yè
顺道往访;前往谒见。《后汉书·梁冀传》:“ 南郡 太守 马融 、 江夏 太守 田明 初除,过謁 不疑 。”《资治通鉴·汉桓帝元嘉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言过其门,因而謁之,礼不专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步出夏门行》:“过謁王父母,乃在 太山 隅。”
词语解释:走谒  拼音:zǒu yè
前往拜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伯石 始生, 子容 之母走謁诸姑曰:‘长叔姒生男。’”《唐史通俗演义》第三回:“ 隰城 尉 房玄龄 ,走謁军门, 世民 一见如故。”
词语解释:班谒  拼音:bān yè
列班谒见。 宋 秦观 《代答范相公尧夫启》:“念班謁以无由,第承风而窃忭。”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陈茂林梦》:“ 福州 长乐 士人 陈茂林 ,梦至大殿下与数十人班謁。”
词语解释:女谒  拼音:nǚ yè
(1).谓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韩非子·诡使》:“近习女謁并行,百官主爵迁人,用事者过矣。” 汉 刘向 《说苑·政理》:“后宫不荒,女謁不听。” 唐 王维 《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 中宗 之时,后宫用事,女謁寖盛,主柄潜移。”
(2).泛指通过有权势的妇女干求请托。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三年十二月》:“ 福建 提盐 李承迈 本假女謁,交通权臣……伏望併赐罢黜。”《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赃吏 吕应问 、 韩禧 皆满数万, 颐浩 既受女謁,遂令移狱。”参见“ 妇謁 ”。
(3).指女宠。 明 李东阳 《孝宗皇帝挽歌词》:“内廷无女謁,外囿絶禽荒。”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三朝要典》:“夫女謁致病,至丑也;谅闇之中,色蛊致死,大逆也。”
词语解释:妇谒  拼音:fù yè
谓通过宫廷宠信的女子干求请托。《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宫室荣与?妇謁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杨倞 注:“謁,谓也。妇謁盛,谓妇言是用也。”《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 汉 何休 注:“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曰:‘政不一与?民失职与?宫室荣与?妇謁盛与?苞苴行与?谗夫倡与?’”
词语解释:候谒  拼音:hòu yè
等候谒见。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一:“ 余儔 ……吾乡诗人也。 章泉先生 雅爱之,作书,使袖访 韩仲止 ,及门,候謁甚久。”
词语解释:出谒  拼音:chū yè
外出拜见。《汉书·韩延寿传》:“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自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謁,适会明府登车。”《南齐书·刘悛传》:“ 蛮王 田僮 在山中,年垂百餘岁, 南譙王 义宣 为 荆州 , 僮 出謁,至是又出謁 悛 。”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八:“ 韩参政 亿 、 李参政 若谷 ,未第时皆贫,同赴试京师,共有一席一氊,乃割分之。每出謁,更为僕。”
词语解释:妇谒  拼音:fù yè
谓通过宫廷宠信的女子干求请托。《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宫室荣与?妇謁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杨倞 注:“謁,谓也。妇謁盛,谓妇言是用也。”《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 汉 何休 注:“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曰:‘政不一与?民失职与?宫室荣与?妇謁盛与?苞苴行与?谗夫倡与?’”
词语解释:庭谒  拼音:tíng yè
庭参。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续史》:“ 王忠肃 提督 辽东 军务,总兵以下庭謁。”《明史·张永明传》:“故事,京官考满,自翰林外皆报名都察院,修庭謁礼。”参见“ 庭参 ”。
词语解释:庭参  拼音:tíng cān
封建时代下级官员趋步至官厅,按礼谒见长官。文职北面跪拜,长官立受;武职北面跪叩,自宣衔名,长官坐受。 宋 沉括 《梦溪续笔谈》:“ 成都府 知録,虽京官,例皆庭参。”《宋史·郑刚中传》:“都统每入謁,必庭参然后就坐。”《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垂老得这一个教官,又要去递手本,行庭参,自学得腰胯硬了,做不来这样的事。”
词语解释:公谒  拼音:gōng yè
在公众之前谒见。《后汉书·种拂传》:“时 南阳 郡吏好因休沐,游戏市里,为百姓所患。 拂 出逢之,必下车公謁,以愧其心。”
词语解释:引谒  拼音:yǐn yè
引导拜谒。《旧唐书·韩思复传》:“ 佽 既至 桂 ,吏以常所为官者数百人引謁。”
词语解释:觐谒  拼音:jìn yè
进见。《晋书·隐逸传·陶潜》:“既絶州郡覲謁,其乡亲 张野 及周旋人 羊松龄 、 宠遵 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词语解释:游谒  拼音:yóu yè
四处干谒。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一:“﹝ 陈亚 ﹞因朗吟曰:‘布袍袖里怀漫刺,到处迁延胡索人。’此可赠游謁穷措大。” 清 褚人穫 《坚瓠十集·大葫芦种》:“《宋稗类钞》载相士 黄生 见 黄山谷 ,求数字荐扬,为游謁之资。”
词语解释:书谒  拼音:shū yè
名帖;书写名帖。《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高祖 ﹞以 奋 为中涓,受书謁,徙其家 长安 中 戚里 ,以姊为美人故也。”《后汉书·刘盆子传》:“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笔书謁欲贺,其餘不知书者起请之。”
词语解释:顶谒  拼音:dǐng yè
顶礼谒见。 唐 白居易 《与济法师书》:“昨者顶謁时,不以愚蒙,言及佛法,或未了者,许重讨论。”
词语解释:乡谒  拼音:xiāng yè
谓回乡拜见父老长辈。 南朝 梁 沉约 《却东西门行》:“脩服悵边覊,瞻途眇乡謁。”
词语解释:交谒  拼音:jiāo yè
请托。 宋 苏辙 《论御试策题札》之一:“严重禄之法,禁交謁之私。”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之涣》:“耻困场屋,遂交謁名公。”
词语解释:诣谒  拼音:yì yè
前往谒见;造访。《新唐书·顾少连传》:“ 德宗 幸 奉天 ,徒步诣謁,授水部员外郎、翰林学士。”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又有乡民著新紫襦诣謁,僧请以为施,民有难色。”
词语解释:脩谒  拼音:xiū yè
犹晋谒,拜见。《三国志·陈武传》:“ 陈武 字 子烈 , 庐江 松滋 人。 孙策 在 寿春 , 武 往脩謁。” 元 麻革 《游龙山记》:“今年夏,因赴试 武川 ,归道 浑水 ,脩謁于 玉峰先生 魏公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 陆相扆 有士子脩謁,命酌,辞以不饮。”
词语解释:诐谒  拼音:bì yè
谓险詖不正,以私事谒见请托。语本《诗·周南·卷耳序》:“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詖私謁之心。”《晋书·后妃传序》:“淫荒挺性,蔑西郊之礼容;婉孌含辞,作南国之奇态。詖謁由斯外入,秽德於是内宣。”《清史稿·后妃传序》:“二百数十年,壼化肃雍,詖謁盖寡,内鲜燕溺匹嫡之嫌,外絶权戚蠹国之衅,彬彬盛矣。”
词语解释:阉谒  拼音:yān yè
官名。即 隋 唐 时所称的内谒者,系由宦官充任,为国君掌管传达,故称。《新唐书·李训郑注等传赞》:“若 训 等持腐株支大厦之颠,天下为寒心竖毛, 文宗 偃然倚之成功,卒为阉謁所乘,天果厌 唐 德哉!”
词语解释:赇谒  拼音:qiú yè
谓行贿以求进见。《魏书·刑罚志》:“食禄者跼蹐,賕謁之路殆絶。”《新唐书·吴兢传》:“且陛下承 天后 、 和帝 之乱,府库未充,冗员尚繁,户口流散,法出多门,賕謁大行,趋竞弥广。”《新唐书·中宗八女传》:“﹝ 长寧公主 ﹞与 安乐 、 宜城 二主、后媦 郕国 、 崇国 夫人争任事,賕謁纷紜。”
词语解释:叩谒  拼音:kòu yè
拜见。《镜花缘》第十五回:“ 唐敖 道:‘门生多年未见老师,无日不思,今日得瞻慈颜,不胜欣慰,自应登堂叩謁。’”《玉娇梨》第十八回:“ 苏友白 道:‘晚生在此也无甚事,老先生行后也就要动身了。大都违颜半月,即当至贵村叩謁矣。’”
词语解释:谢谒  拼音:xiè yè
进见拜谢。《魏书·元顺传》:“时领军 元叉 威势尤盛,凡有迁授,莫不造门谢謁。”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后有 元 长史名 濬之 来谢謁,即其黿也。”
词语解释:内谒  拼音:nèi yè
通报姓名。《汉书·翟义传》:“须臾 义 至,内謁径入。” 颜师古 注:“内謁,犹今之通名也。”
词语解释:道谒  拼音:dào yè
途中拜见。 宋 谢翱 《邸吏谒故主曲》:“梦见随俘上江邸,道謁凄凉唯故吏。” 元 熊禾 《考亭书院记》:“乙巳,侯同知 南剑郡 事,道謁祠下。”
词语解释:险谒  拼音:xiǎn yè
不正当的请托。语出《诗·周南·卷耳序》:“《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詖私謁之心。” 孔颖达 疏:“无险詖不正私请用其亲戚之心。”《后汉书·皇后纪序》:“闺房肃雍,险謁不行也。” 李贤 注:“謁,请也。言能辅佐君子,和顺恭敬,不行私謁。”《晋书·庾亮传论》:“靡不凭藉宠私,阶缘险謁。”
词语解释:幸谒  拼音:xìng yè
犹干谒,干求。《南史·循吏传序》:“播兹宽简,虽所未暇,而黜己屏欲,以俭御身,左右无幸謁之私,闺房无文綺之饰。”
词语解释:辞谒  拼音:cí yè
因辞别而谒见,拜别。《后汉书·郭伋传》:“后 潁川 盗贼羣起,九年,徵拜 潁川 太守。召见辞謁。” 李贤 注:“因辞而謁见也。”
词语解释:伏谒  拼音:fú yè
谒见尊者,伏地通姓名。《史记·佞倖列传》:“ 江都王 望见,以为天子,辟从者,伏謁道傍。 嫣 驱不见。” 唐 韦瓘 《周秦行记》:“太后曰:‘此是 唐 朝 太真妃子 。’予即伏謁,拜如臣礼。” 明 唐顺之 《陈封君六十寿序》:“閭巷之人曩与等夷者,莫不奔走伏謁,喘汗不暇。”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一官憔悴老墨綬,伏謁大府遭叱呵。”
词语解释:庆谒  拼音:qìng yè
拜贺谒见。《新唐书·后妃传下·贞献萧太后》:“帝( 文宗 )每五日问安及岁时庆謁,率由复道至 南内 。”
词语解释:抠谒  拼音:kōu yè
抠衣谒见。 明 李东阳 《复愚得谢太守先生书》:“第执事深藏高蹈,无由抠謁,再领教札及海物之惠。”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容园》:“时余尚未抠謁师宅,因问吾师府中之园如何?”参见“ 抠衣 ”。
词语解释:抠衣  拼音:kōu yī
提起衣服前襟。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管子·弟子职》:“已食者作,抠衣而降,旋而乡席,各彻其餽,如於宾客。”《礼记·曲礼上》:“毋践屨,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负笈 梁 许 ,抠衣 班 马 。” 宋 王安石 《奉酬永叔见赠》诗:“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五:“其抠衣入室之徒皆足以掌赞善而秉方册, 及 ( 独孤及 )之为文可徵矣。”
词语解释:展谒  拼音:zhǎn yè
敬词。犹拜见,拜谒。 宋 苏轼 《贺正启》:“某官守所繫,展謁无阶。” 清 方文 《荆溪道中偕周颖侯》诗:“到城先展謁,贤祖 孝侯 祠。” 清 曾国藩 《祭韩公祠文》:“ 国藩 履任之日,敬谨展謁。”
词语解释:宾谒  拼音:bīn yè
亦作“賔謁”。 谓以敬宾之礼谒见。 宋 洪适 《贺林尚书启》:“望峻官仪,上星辰而听履;私无賔謁,指风月以飞谈。” 宋 张孝祥 《江州林知府启》:“半生慕义,未遑宾謁之修;支郡承流,遂有善邻之托。”
词语解释:版谒  拼音:bǎn yè
持名帖进见。《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张先生 所谓上不事天子,下不友诸侯者也。此岂版謁所可光饰哉!”
词语解释:旅谒  拼音:lǚ yè
众人一同谒见。《逸周书·大匡》“东隅之侯,咸赐於王,王乃旅之” 晋 孔晁 注:“旅謁各使,陈其政事也。”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王公墓志铭》:“ 钱公 既相,用常法叙进,公亦用常礼旅謁而已,无所请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岭南论囚》:“初 沉司马 为吏部选人,每旅謁, 新郑 从稠人中揖入火房与之谈。”
词语解释:晋谒  拼音:jìn yè
进见;谒见。 明 李贽 《释迦佛后》:“余偶来 济上 ,乘兴晋謁夫子庙。”《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一回小婿再去,託敝亲家写一封字来,去晋謁晋謁 危老先生 。” 叶君健 《火花》十八:“﹝ 何雨卿 ﹞堂而皇之来到县城,晋谒他的‘朋友’县太爷 周华甫 。”
词语解释:求谒  拼音:qiú yè
(1).请求谒见。《后汉书·郭丹传》:“﹝ 丹 ﹞敝衣閒行,涉歷险阻,求謁 更始 妻子,奉还节传,因归乡里。”
(2).犹求乞。 明 《杀狗记·归家被逐》:“ 孙荣 在窰中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大雪纷纷,免不得街上求謁。”
词语解释:昕谒  拼音:xīn yè
谓臣下朝参天子。 宋 陆游 《严州到任谢表》:“虽簪笏久违於昕謁,乃姓名犹在於渊衷。”
词语解释:答谒  拼音:dá yè
回访。 清 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一投刺焉,其可也。至再不遇,不俟其答謁,而终往造焉,则何怪他人之讥议也。”
词语解释:素谒  拼音:sù yè
谓贫素有德者之言。《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骋西山之逸议,驰东皋之素謁。” 李善 注:“素謁,贫素之謁也。” 唐 温庭筠 《上蒋侍郎启》之一:“遂扬南纪之清源,谨効东皋之素謁。”
词语解释:周谒  拼音:zhōu yè
遍访。 唐 沉佺期 《〈峡山寺赋〉序》:“予投弃南裔,承恩北归,结缆山隅,周謁精舍,为之赋焉。”
词语解释:启谒  拼音:qǐ yè
奏请。《魏书·尒朱仲远传》:“ 尒朱荣 兵威稍盛,诸有启謁,率多见从。”
词语解释:告谒  拼音:gào yè
(1).求见;拜谒。 唐 无名氏 《灵应传》:“﹝二青衣﹞长跪於前曰:‘ 九娘子 自郊墅特来告謁,故先使下执事致命於明公。’”
(2).请托,求告。 宋 苏洵 《上皇帝书》:“今法不可以相往来,意将以杜其告謁之私也。” 明 《杀狗记·雪中救兄》:“如今天色已晚,告謁也不济事了,且回窰去,等明日风止雪晴,再出来求告罢。”
词语解释:奉谒  拼音:fèng yè
拜见。《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 陟 明旦大从车骑奉謁造 壹 。” 唐 裴铏 《传奇·宁茵》:“俄又闻人叩关曰:‘ 南山 斑寅 将军奉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今午到关奉謁,乞少候。”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生以母氏同来,因约老人以明日再行奉謁。”
词语解释:环谒  拼音:huán yè
四处求见。 宋 王安石 《伤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 环謁於邑人,不使学。”
词语解释:妻谒  拼音:qī yè
谓妻子受贿为人请托私事。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夫贵於朝,妻謁行於外。”参见“ 女謁 ”、“ 妇謁 ”。
词语解释:省谒  拼音:shěng yè
省视;探望。《后汉书·袁閎传》:“﹝ 袁閎 ﹞父 贺 ,为 彭城 相。 閎 往省謁,变名姓,徒行无旅。”
词语解释:祠谒  拼音:cí yè
谒拜祭祀。《后汉书·张禹传》:“祠謁既讫,当南礼 大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