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高谊 拼音:gāo yì
(1).高深的义理。《公孙龙子·迹府》:“ 龙 与 孔穿 会 赵 平原君 家, 穿 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 穿 请为弟子。’”《汉书·董仲舒传》:“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寿头码子’虽然已经是‘猪’的隐语,然而究竟还是隐语,含有宁‘雅’而不‘达’的高谊。”
(2).指深明义理的人。 宋 苏舜钦 《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城南访 永叔 ,共可豁蒙蔽……区区不惮远,飢渴奔高谊。”
(3).崇高的道义;高尚的德行。 唐 刘长卿 《题冤句宋少府厅留别》诗:“从宦闻苦节,应物推高谊,薄俸不自资,倾家共人费。” 宋 曾巩 《送关彦远赴河北》诗:“ 子明 高谊众人知,苗裔清材世所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邢太仆》:“御史素重公名,许之,竟为停察事,听往治丧。至今 南氏 子孙感公高谊不忘。”
(4).深情厚谊。多用于敬称别人的情谊。 宋 王安石 《谢徐秘校启》:“忽承高谊,特损谦辞,顾奬引之过中,非孤蒙之敢望。” 清 黄景仁 《荻港舟次遇徐逊斋太守罢官归滇南》诗:“僕也骑驴看山至,一榻 陈蕃 荷高谊。” 许地山 《缀网劳蛛》:“我很感谢你们二位底高谊。”词语解释:风谊 拼音:fēng yì
(1).风操;节操。 宋 曾巩 《刁景纯挽歌词》之二:“能临缓急敦风谊,不向炎凉逐世情。” 明 杨慎 《孝津行》:“风谊动今古,庙貌森穹崇。”
(2).情谊。 明 高启 《跋吕忠肃与魏太常唱和诗后》:“録而传之,亦可以见前辈风谊之厚也夫!” 郭沫若 《夏完淳》:“国变后屡次起义,师弟均同在行间,平生风谊固不仅问字传经而已也。”
(3).指文章的风格义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五:“文章风谊细评度, 岭 南何减 江 之南。”词语解释:道谊 拼音:dào yì
(1).道义。 宋 戴复古 《送侄孙汝白往东嘉》诗:“道谊无穷达,文章有是非。” 元 虞集 《牟先生墓志铭》:“父子之间,讨论经学,以忠孝道谊相切劘。” 郭沫若 《序〈志愿军一日〉》:“我们就在道谊上也打了一次大胜仗。”
(2).指道术,技艺。《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韦四太爷 问 张俊民 道:‘你这道谊,自然着实高明的?’ 张俊民 道:‘熟读 王叔和 ,不如临症多。’”词语解释:古谊 拼音:gǔ yì
同“ 古义 ”。
(1).古代典籍之义理。《魏书·礼志二》:“良由去圣久远,经礼残缺,诸儒注记,典制无因。虽稽考异闻,引证古谊,然用捨从世,通塞有时,折衷取正,固难详矣。”《新唐书·李德裕传》:“人君动法於日,故出而视朝,入而燕息。传曰:‘君就房有常节。’惟深察古谊,毋继以夜。”
(2).古贤人之风义。《宋史·文天祥传》:“是卷古谊若龟鑑,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古谊忠肝,跃然纸上。”
(3).古代字义。指字的本义。 清 魏源 《〈说文拟雅〉叙》:“《尔雅》不尽用字之本谊,专取假借,故六书之本义不明。今专以部首分类,而以其虚文语助为‘释言’,别辑其专行借谊反废古谊者为‘释训’。”词语解释:情谊 拼音:qíng yì
相互关切、敬爱的感情;恩情。 元 揭傒斯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诗:“君怀经纶忧,余负灾疾妨,騫沉固异趣,情谊结中肠。”《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只有兄弟们,生于一家,从幼相随到老,有事共商,有难共救,真像手足一般,何等情谊!”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林四娘》:“妾尘缘已尽,当往 终南 ,以君情谊厚,一来取别耳!”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三章:“ 道静 并没有理会迫在眉睫的凶险处境,却被 郑德富 这真挚的情谊感动了。”词语解释:友谊 拼音:yǒu yì
(1).朋友间的交情。 明 李贽 《朋友篇》:“ 去华 ( 潘去华 )友朋之义最篤,故是《纂》(指《闇然堂类纂》)首纂篤友谊。”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顾总河》:“﹝ 顾琮 ﹞果於友谊,公之督 河 时,前督 完颜伟 病於署中,家属已先行,公为之守护汤药,旬日无倦。” 邹韬奋 《友谊与职权》:“友谊是天地间最宝贵的东西,深挚的友谊是人生最大的一种安慰。”
(2).朋友。《廿载繁华梦》第八回:“次日即请齐友谊亲串,同赴梅酌。”
(3).友好和睦。 袁鹰 《远方之歌·五封信》:“黑 非洲 啊黑 非洲 ,全世界都伸出了友谊的手。”词语解释:交谊 拼音:jiāo yì
交情;友谊。 元 杨瑀 《山居新话》:“交谊如此,诚不减古人也。” 明 高启 《寄杜二进士》诗:“交谊多年见,乡愁近日知。” 郭小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诗:“他们却以纯真的阶级感情,与主人一见面结为生死的交谊。”词语解释:气谊 拼音:qì yì
义气情谊。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 王迈 实之 与 方 为年家,气谊相好。”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儇弄·竹堂寺》:“ 唐伯虎 、 祝希哲 与 文徵仲 气谊甚深。”《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先生,我们文章气谊,何必拘这些俗情。”词语解释:节谊 拼音:jié yì
见“ 节义 ”。
词语解释:节义 拼音:jié yì
亦作“ 节谊 ”。 谓节操与义行。《管子·君臣上》:“是以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义。”《后汉书·安帝纪》:“其赐人尤贫困、孤弱、单独穀,人三斛;贞妇有节义十斛。” 李贤 注:“节谓志操,义谓推让。”《新唐书·张建封传》:“帝又使左右以所持鞭赐之,曰:‘卿节谊岁寒弗渝,故用此为况。’”按,《旧唐书·张建封传》作“节义”。 元 李文蔚 《圯桥进履》第三折:“论节义呵,我学那存忠孝施正礼行仁道治纲常 伊尹 扶 汤 。” 清 顾炎武 《述古》诗:“ 孝武 尊六经,其功冠百王,节义生人材,流风被 东京 。”词语解释:忠谊 拼音:zhōng yì
犹忠义。 宋 王安石 《吴长文新得颜公坏碑》诗:“时危忠谊常恨少,寳此勿復令埋堙。”词语解释:大谊 拼音:dà yì
(1).正道;大原则。《汉书·董仲舒传》:“ 武王 行大谊,平残贼, 周公 作礼乐以文之。”《新唐书·柏耆传》:“既至,以大谊动 承宗 ,至泣下。”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二》:“草鄙之人,不达大谊,辱奬训之厚,敢不尽愚。”
(2).要旨。《汉书·儒林传·丁宽》:“ 景帝 时, 宽 为 梁孝王 将军距 吴 楚 ,号 丁将军 ,作《易説》三万言,训詁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词语解释:行谊 拼音:xíng yì
(1).品行,道义。《汉书·董仲舒传》:“今世废而不脩,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 唐 韩愈 《争臣论》:“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明史·李敏传》:“ 敏 生平篤行谊,所得禄赐悉以分昆弟、故人。” 梁启超 《立宪政体与政治道德》:“若执心目中,本无国家无国民,其所以误国病民者,不在措施之失宜,而在行谊之负慝。”
(2).事迹;行为。 清 方苞 《书曹太学传后》:“其行谊之详,则见於 崐绳 之文而无为更举也。”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曼云先兄家传》:“顾念兄之行谊,惟余知之最悉,不可以无言,因摭拾其事,为家传一首附焉。” 黄兴 《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之前因后果》:“此次死义诸烈士,皆吾党之翘楚,民国之栋梁,其品格之高尚,行谊之磊落,爱国之血诚,殉难之慷慨, 兴 亦不克其万一。”词语解释:正谊 拼音:zhèng yì
(1).本来的意义;正确的意义。 汉 孔安国 《古文孝经训传序》:“吾愍其如此,发愤精思,为之训传,悉载本文,万有餘言,朱以发经,墨以起传,庶后学者覩正谊之有在也。”《明诗纪事·屠应埈》引 明 黄佐 《泰泉集》:“ 渐山 英颖天出,文不待蒐罗缀缉而自充远,正谊发乎搆思,浩气动乎操觚。”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虽间有遗书,传诸其人,非经窜易,即託依附;求诸原文,亦单词賸义而外,未闻正谊。”
(2).公正的道理。 郭沫若 《满江红·天外人归》词:“半月长谈争正谊,四方公论明真相。” 蒋光慈 《怀拜轮》诗:“我们同为被压迫者的朋友,我们同为爱公道正谊的人们。”
(3).辩正意义。 严复 《〈原富〉按语》:“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
(4).维护公理,主持公道。 胡适 《这一周》:“但我们知道 蔡先生 的为人,知道他这种正谊的决心不是今日才有的。”词语解释:陈谊 拼音:chén yì
陈说的道理。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猎谢贽启》:“至于陈谊之甚高,与夫期待之太过,此则诸君子之责,而非一郡守之忧。”词语解释:重谊 拼音:zhòng yì
深厚的情谊。 宋 曾巩 《回枢密侍郎状》:“孤怀易感,重谊难忘。”词语解释:契谊 拼音:qì yì
交情,友谊。 元 萨都剌 《峨眉云歌谢照磨李伯贞遗白石》:“古人契谊重金石,此物岁寒冰雪心。” 明 何景明 《六子诗·王职方尚絅》:“职方吾益友,契谊鲜与同。”词语解释:亲谊 拼音:qīn yì
亲戚的情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王公 举家悲慟,因不忍断了 行修 亲谊,回书还答,便有把幼女续婚之意。”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三:“他是监督的同乡,好像还有甚么亲谊,因而监学先生们对于他须得有一番格外的关照。”词语解释:仁谊 拼音:rén yì
见“ 仁义 ”。
词语解释:仁义 拼音:rén yì
(1).亦作“ 仁谊 ”。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汉书·食货志上》:“陵夷至於 战国 ,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 孔 周 。”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方旦 ( 朱方旦 )书示云,正心诚意,道德仁义,方可看 长安 春色。”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银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2).方言。谓性情和顺善良。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 朝鲜 人民却是那样地仁义。”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倘若有人肯将我收留,让我改邪归正,咱从此以后,准要做个仁义之人。”词语解释:乡谊 拼音:xiāng yì
同乡的情谊。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张夏各推所长》:“ 张学士 士谦 、 夏太常 仲昭 ,两人同登第,乡谊甚密。” 清 毛祥麟 《三略汇编·小刀会纪略》:“某固与贼有乡谊,出入无所禁。”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七:“加以他们来自边陲,乡谊特重,团结性很强。”词语解释:私谊 拼音:sī yì
私人的交谊。 鲁迅 《书信集·致林语堂》:“自选集中像未必竟不能得,但甚愿以私谊吁请勿转灾楮墨,一以利己,一以避贤。”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领导机构的几个要点》:“虽在领导机构中有一要好的同事,我也不希望他为着私谊帮我的忙而妨碍了公事。”词语解释:武谊 拼音:wǔ yì
见“ 武义 ”。
词语解释:武义 拼音:wǔ yì
亦作“ 武谊 ”。 武事。《文选·扬雄〈羽猎赋〉》:“仁声惠於北狄,武谊动於南邻。” 吕向 注:“武谊,武事。” 汉 王粲 《酒赋》:“章文德于庙堂,协武义于三军。” 南朝 宋 虞龢 《明君大雅》诗:“文教洗昏俗,武谊清祲埏。”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武义粤其肃陈,文教迄已优洽。”词语解释:伦谊 拼音:lún yì
人伦大义。 明 李东阳 《南行稿序》:“独伦谊风俗之大,人情物理之详且备,於此有得焉。”词语解释:厚谊 拼音:hòu yì
深厚的情谊。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委员虽仅是挂名,主任也仅是预约,然而,怎好见了实利便抛弃了朋友们的厚谊,而向高枝飞去呢?”词语解释:舍生取谊 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
见“ 舍生取义 ”。
词语解释:舍生取义 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
语本《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后以“捨生取义”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宋 苏轼 《乞将台谏官章疏降付有司根治札子》:“夫君子之所重者,名节也。故有‘捨生取义’、‘杀身成仁’、‘可杀不可辱’之语。”《新唐书·高祖十九女传》:“我闻 杨氏 篡 周 , 尉迟迥 乃 周 出,犹能连 突厥 ,使天下响震,况诸王国懿亲,宗祏所託,不捨生取义,尚何须邪?”亦省作“ 捨生 ”。 晋 卢谌 《览古诗》:“捨生岂不易,处死诚独难。”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 孔子 欲存信去食,人非食不生,尚欲捨生以存信,况可无故而轻弃也。” 张书绅 《正气歌》:“当过于强大的邪恶势力作为一种潮流突然袭来时,有少数的便立即舍生。”
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正义。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元 伯颜 《七哀诗》之四:“呜呼我师兮毋我恶,舍生取义未迟暮。” 明 吴承恩 《请南渠吕公碑文启》:“ 孙公 抗逆忘身,舍生取义,功在社稷,气振乾坤。”《汉书·叙传上》:“保身遗名,民之表兮。舍生取谊,亦道用兮。”《北齐书·杜弼传赞》:“ 元康 忠勇,舍生存义。”词语解释:贤谊 拼音:xián yì
道义。词语解释:训谊 拼音:xùn yì
指写作意旨。 汉 王逸 《〈九思〉叙》:“ 逸 与 屈原 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窃慕 向 ( 刘向 )、 襃 ( 王襃 )之风,作颂一篇,号曰《九思》,以裨其辞。未有解説,故聊叙训谊焉。”词语解释:词谊 拼音:cí yì
文辞的义理。《新唐书·岑羲传》:“ 中宗 时, 武三思 用事, 敬暉 欲上表削诸 武 封王者,众畏 三思 ,不敢为草,独 羲 为之,词谊劲切。” 明 汤显祖 《答门人万可权书》:“词谊兼惻,临风泫然。”词语解释:联谊 拼音:lián yì
联络沟通友谊。例如:联谊会。词语解释:公谊 拼音:gōng yì
公事上的友好关系。 周恩来 《悼张淮南先生》:“我与 淮南先生 初无私交,且隶两党;所往来者亦悉属公事,然由公谊而增友谊。” 郭沫若 《集外·侠情和友谊的纪念》:“他的志趣使我感动,我写序的责任,在私情和公谊上,我都是义不容辞的。”词语解释:谹谊 拼音:hóng yì
博大精深的意义。 清 谭嗣同 《致唐才常》二:“夫《公羊》既难洞其谹谊,而又弗攷之於本事,则犹捨舟檝而欲絶江河,可乎哉。”词语解释:隆情厚谊
情谊深厚词语解释:通谊 拼音:tōng yì
犹通义。《战国策·赵策二》:“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明春二公论战》:“人臣死绥,古今通谊,然必有济於国,始为可贵。”参见“ 通义 ”。
词语解释:通义 拼音:tōng yì
(1).普遍适用的道理与法则。《孟子·滕文公上》:“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汉书·张汤传》:“夫襃有德,赏有功,古今之通义也。”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将佐有败,元帅必任其责。 诸葛亮 为大将军, 马謖 之败,降右将军。此古今通义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
(2).疏通大义。常用为书名,指概述性的著作,如:《白虎通义》;《文史通义》。词语解释:借谊 拼音:jiè yì
即假借义。 清 魏源 《说文儗雅叙》:“今专以部首分类,而以其虚文语助为‘释言’,别辑其专行借谊反废古谊者为‘释训’。” 清 魏源 《说文叚借释例》:“此皆有引申之叚借,依声託事,借谊与本义并行者也。”参见“ 假借 ”。
词语解释:假借 拼音:jiǎ jiè
(1).借。《庄子·至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 慰祖 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东莞 臧逢世 ,年二十餘,欲读 班固 《汉书》,苦假借不久,乃……书翰纸末,手写一本。” 宋 司马光 《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尚方纸墨,分于奏御之餘;内阁图书,从其假借之便。”
(2).凭借;借助。《韩非子·定法》:“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聪,故听莫聪也。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哉?”《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 宋 陶穀 《清异录·金稜玉海》:“处士 方为献 诗曰:金稜玉海比连城,假借文章取盛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谓借助他力或凭借势力。《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你要变鱼不难,何必假借。待我到 河伯 处为你图之。”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官府假借难拒也,必给城中官地,恣其囷积,令自典守而自糶易之,官无过问焉。”
(4).授予,给予。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 荆 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积材,半入其直,勉劝假借,俾自为之。”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
(5).宽假,宽容。《战国策·燕策三》:“ 荆軻 顾笑 武阳 ,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延 ……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 杨仪 不假借 延 。”《新唐书·田悦传》:“ 德宗 立,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 明 李贽 《答周柳塘》:“幸赖真切友朋针砭膏肓,不少假借,始乃觉悟知非。” 郭沫若 《文艺家的觉悟》:“文笔上的饶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
(6).区别,差别。《说郛》卷六二引 宋 桑世昌 《临摹》:“参政 苏易简 家有摹本《兰亭》,墨彩鲜浓,纸色微紫,与 唐 朝石本无相假借,盖名手传搨也。”
(7).假托,假冒。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 柳河东 谓《文子》乃后人聚敛而成……其书杂取经、子诸家语以解《道德经》,凡称 老子 ,皆假借之词。”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奴家于归之夕,矢志不与 小龙 成亲……甘为奴婢,如今躯殻虽在 涇河 ,精灵实归 柳氏 ,不肯假借虚名者,犹之 范蠡 称 越 大夫, 陶潜 称 晋 处士。”
(8).六书之一。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 汉 许慎 《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 段玉裁 注:“如 汉 人谓县令曰令、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词语解释:雅谊 拼音:yǎ yì
犹厚意。 明 文徵明 《病中承次河携樽过访》诗:“高轩恰似清风到,雅谊还同夏日长。”词语解释:造谊 拼音:zào yì
谓创立新义。谊,通“ 义 ”。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二》:“及至末俗,异端并生,诸子造谊以乱大伦。”词语解释:云谊 拼音:yún yì
高厚的情谊。 清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李之粹》:“惟老年臺不吝郢政,足纫云谊,容晤未既。”词语解释:恉谊
意义词语解释:僚谊
官吏之间的情、友谊词语解释:友于之谊
兄弟间的情谊词语解释:两谊 拼音:liǎng yì
犹两义。 宋 曾巩 《冯正符借职制》:“尔能通宣两谊,协助军谋,宜进官荣属之守护。”参见“ 两义 ”。
词语解释:两义 拼音:liǎng yì
谓君臣两者应该做的合理、适宜的事。《后汉书·来歙传论》:“夫专使乎二国之间,岂厌诈谋哉?而能独以信称者,良其诚心在乎使两义俱安,而己不私其功也。” 宋 曾巩 《驸马都尉王师约转观察使制》:“盖尔自初仕迄此,再增厥位,皆以岁满应於迁格,则朕之谨于信赏,尔之安其常守,上下之际,岂不两义俱得哉。”词语解释:高情厚谊 拼音:gāo qíng hòu yì
高盛的情意,深厚的友谊。例如:久闻潞州单二哥高情厚谊,恨不能相见,今日这桩事,却为人谋而不忠。——《隋唐演义》词语解释:世谊 拼音:shì yì
世交。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舍舅语言甚不相为,全亏 史公 一力分豁,且説与尊府原有世谊的。”《儒林外史》第三三回:“ 蘧駪夫 出来叙了世谊,彼此道了些相慕的话。” 沙汀 《防空》:“一个和 愚生 先生有点世谊的老头,站起来正式发表意见。”词语解释:归谊 拼音:guī yì
归义。《汉书·晁错传》:“今降 胡 义渠 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诸从蛮夷来归谊及以亡名数自占者,内史县令主。”参见“ 归义 ”。
词语解释:归义 拼音:guī yì
(1).归附正义。《史记·滑稽列传》:“远方当来归义,而騶牙先见。”《魏书·郑道昭传》:“是故 周 敷文教,四海宅心; 鲁 秉 周 礼,强 齐 归义。” 太平天囯 洪秀全 《颁行诏书》:“昔 姚弋仲 ,胡种也,犹戒其子 襄 使归义中国。”
(2). 金 代的一种考试名。 宋 岳珂 《桯史·施宜生》:“虏有附试畔归之士,谓之归义,试连捷。”词语解释:年谊 拼音:nián yì
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雅令相戏》:“其弟现为部郎,与 袁 有年谊。”《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这个风声传播出来,大家晓得副钦差讲究年谊,就有些人转着湾子前来仰攀;有些的的确确与钦差同年,自然蒙另眼看待;还有些仗着叔伯兄弟的年谊,也来倚附,副钦差亦一概照应。”词语解释:应谊 拼音:yìng yì
适当,合宜。《汉书·五行志上》:“《诗》云:‘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又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动静应谊,‘説以犯难,民忘其死。’如此则金得其性矣。”词语解释:木本之谊 拼音:mù běn zhī yì
谓宗族情义。《歧路灯》第一回:“合族公议,续修家牒……祈将 灵宝公 以下四世爵秩、名讳、行次,详为缮写,即付去力南携,以便编次。并将近日桂兰乳讳,各命学名开示,庶异日不致互异。木本之谊,情切!情切!”词语解释:不谊 拼音:bù yì
不义。《汉书·汲黯传》:“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寧令从諛承意,陷主於不谊虖?”《汉书·文三王传》:“朕置相吏不逮,无以辅王,故陷不谊,不忍致法。”词语解释:戚谊 拼音:qī yì
亲戚情谊。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盖二公少时,本以文字及戚谊深相交契, 武 初镇 蜀 , 杜 来依之,彼此以故人相接,欢然无间。”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别录》:“﹝ 黄咏商 ﹞与 何啟 有戚谊。”词语解释:比类合谊 拼音:bǐ lèi hé yì
连缀、排比同类事物,归纳、综合其义。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段玉裁 注:“先 郑 《周礼》注曰:今人用‘义’,古书用‘谊’。‘谊’者本字,‘义’者叚借字……比合‘人’‘言’之谊,可以见必是‘信’字;比合‘戈’‘止’之谊,可以见必是‘武’字,是会意也。”亦作“ 比类合义 ”。 清 戴震 《原善》卷上:“比类合义,灿然端委毕著矣。”词语解释:深情厚谊 拼音:shēn qíng hòu yì
见“ 深情厚意 ”。
词语解释:深情厚意 拼音:shēn qíng hòu yì
深厚的情意。 邹韬奋 《经历》五一:“每读到许多读者好友们的许多函电,横溢着满纸的义愤和系念来安慰我们,未尝不深深地感到深情厚意,永不能忘。” 陈毅 《向秀丽歌》:“ 向秀丽 ,你当得起这样的深情厚意。”亦作“ 深情厚谊 ”。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这个岛呵,为什么如此高大不凡?只因为:亿万亲人的深情厚谊,在这里流连忘返。”词语解释:寅谊 拼音:yín yì
旧称官署中同僚之间的交谊。语出《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交接寅僚》:“至於邻封,均属寅谊,尤宜聘问以时。”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徐文定公》:“退与诸舍人讲寅谊,其不苟也如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天下事自然钱可通神,况且那督办又是前任二品大员之子,寅谊、世谊总还多。”词语解释:文谊 拼音:wén yì
见“ 文义 ”。
词语解释:文义 拼音:wén yì
(1).文章的义理;文章的内容。《汉书·扬雄传下》:“今 扬子 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於圣人。”《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南齐书·陆澄传》:“ 澄 当世称为硕儒,读《易》三年,不解文义。”
(2).亦作“ 文谊 ”。文字的意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竟有只顾串合,不询文义之通塞,事理之有无,生扭数字作曲名者,殊失顾名思义之体。” 清 俞樾 《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一》“救守不可取”:“ 毕氏 沅 校本,不解前后文谊。” 章炳麟 《文学说例》:“是‘乐相乐’为当时常语也。斯二者必求其文义,则窒阂难通,诚以韵语异於他文耳。”
(3).文辞。《晋书·李玄盛传》:“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宋书·颜延之传》:“时尚书令 傅亮 自以文义之类,一时莫及, 延之 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寄儿 睡去,梦见身为儒生,粗知文义。”《明史·刘显传》:“ 刘显 , 南昌 人,生而膂力絶伦,稍通文义。”词语解释:意谊 拼音:yì yì
犹情谊。《豆棚闲话·藩伯子散宅兴家》:“有一相知,持百金觅汝,奉酬夙昔意谊。我特引来,汝将何以报我?”词语解释:本谊 拼音:běn yì
本来的意义。 清 魏源 《〈说文儗雅〉叙》:“《尔雅》不尽用字之本谊,专取叚借。”词语解释:峻谊 拼音:jùn yì
深厚的情谊。 明 徐渭 《哀诸尚书辞》:“凡此峻谊,髠管莫既,矧伊尺笺,欲穷其际。”词语解释:断谊 拼音:duàn yì
以义为准则进行决断。 汉 班固 《典引》:“昭明好恶,不遗微细,缘事断谊,动有规矩。”《文选·班固〈幽通赋〉》:“所贵圣人至论兮,顺天性而断谊。” 李善 注引 班昭 曰:“至论,谓‘五经’、‘六艺’,所以贵之者,顺天之性也,亦当以义断之,不可贪苟生而失名。”词语解释:恩谊 拼音:ēn yì
恩德情谊。《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此行一则感老爷昔日恩谊,二则见公子穷途孤弱,故护送前来。” 清 姚鼐 《章母黄太恭人墓志铭》:“祀先人,賙亲旧,应宾客,皆有恩谊。”词语解释:微言大谊 拼音:wēi yán dà yì
见“ 微言大义 ”。
词语解释:微言大义 拼音:wēi yán dà yì
亦作“ 微言大谊 ”。 微言,精深微妙的言辞;大义,旧指有关《诗》、《书》、《礼》、《乐》诸经的要义。后用以指精微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奥意义。语出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乃夫子没而微言絶,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清 钱谦益 《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古者六经之学,专门名家,各守师説,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 清 魏源 《〈书古微〉序》:“《书古微》何为而作也?所以发明 西汉 《尚书》今、古文之微言大谊,而闢 东汉 马 郑 古文之凿空无师传也。” 章炳麟 《校文士》:“ 源 故不学,惟善説 满洲 故事,晚乃颠倒《诗》《书》以钓名声,凌乱无序,小学尤疏繆,而詡詡自高,以为微言大义在是,其持论或中时弊,而往往近於怪迂。” 孙犁 《耕堂读书记·〈三国志·关羽传〉》:“自《春秋》立法, 中国 历史著作,要求真实和简练。史家为了史实而牺牲生命,传为美谈。微言大义的写法,也一直被沿用。”词语解释:旨谊 拼音:zhǐ yì
意义。 王闿运 《〈六书讨原〉序》:“余自弱冠,始比学僮,讽诵九千,察其恉谊,乃知承学之士,未达六书。”词语解释:品谊 拼音:pǐn yì
品性道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薛慰娘》:“此生品谊可託,待汝三兄至,为汝主婚。”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刘文清》:“﹝ 文清 ﹞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 包孝肃 比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翰林官朝夕讲习文章,树立品谊,犹不足以补报万一。”词语解释:窗谊 拼音:chuāng yì
同学的友情。《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某忝在窗谊,因久在远方,不能分忧共患,乃令先公之罪人也。”词语解释:嘉谊 拼音:jiā yì
美好的情谊。 清 姚鼐 《复张君书》:“辱书諭以入都不可不速,嘉谊甚荷。”词语解释:疑谊 拼音:yí yì
疑难的含义或道理。《汉书·儒林传·严彭祖》:“ 孟 弟子百餘人,唯 彭祖 、 安乐 为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词语解释:睦谊 拼音:mù yì
亲善之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 鄂省 所派来 皖 各营係属客军, 寧 军係主位,务须格外联络,以敦睦谊。”《“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潮》:“用意所在,得无以公府人员,难以议处,无以谢邻国而修睦谊乎?”词语解释:地主之谊 拼音:dì zhǔ zhī yì
《左传·哀公十二年》:“ 子服景伯 谓 子贡 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餼,以相辞也。’” 杜预 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人也。餼,生物。” 孔颖达 疏:“致礼礼宾,当谓有以礼之,或设饮食与之宴也。”后因以“地主之谊”谓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八回:“你二位来了,我还不曾稍尽地主之谊,却反扰了你二位几遭。”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不要紧,今晚可以在敝村住一晚,我们可以代 张先生 尽尽地主之谊。”亦作“ 地主之仪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三仙》:“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饌,於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词语解释:礼谊 拼音:lǐ yì
礼义。礼法道义。 汉 贾谊 《治安策》:“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 殷 、 周 、 秦 事以观之也?” 汉 贾谊 《治安策》:“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汉书·货殖传序》:“礼谊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词语解释:姻谊 拼音:yīn yì
姻戚;姻亲情谊。 明 吴承恩 《寿叶太老夫人八十颂》:“先是内外姻谊及乡之人士,咸谓太夫人心翼数世,身经累朝。”《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復蒙舅父赏脸,看姻谊情分,情愿减收五万两,将库书让过愚甥。”词语解释:夙谊 拼音:sù yì
往昔的情谊。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罗给事》:“ 邹 初亦尚以夙谊为词, 罗 至欲具揭告海内, 邹 不获已,篋其草,并嘱 申 氏勿刻,事乃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