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调鼎 拼音:tiáo dǐng
(1).烹调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余见宰人叹曰:‘ 伊尹 与 易牙 同知调鼎,而有贤不肖之殊。’” 唐 刘禹锡 《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诗:“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左传》:‘ 晏子 曰:“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是古人调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八:“《农桑通诀》曰:又一种泽蒜,可以香食。 吴 人调鼎,率多用此。”
(2).喻任宰相治理国家。语本《韩诗外传》卷七:“ 伊尹 ,故 有莘氏 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 汤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元 萨都剌 《题光春卷上有萧滕王三学士赞》诗:“未经调鼎休惆悵,会见留酸到子孙。” 清 张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韵》:“自此期调鼎,无端怨失弓。”
(3).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唐 皇甫冉 《彭祖井》诗:“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词语解释:调羹 拼音:tiáo gēng
(1).《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因以“调羹”喻治理国家政事。 宋 赵善括 《醉蓬莱·魏相国生日》词:“补袞工夫,调羹手段,如今重试。” 明 杨柔胜 《玉环记·延赏庆寿》:“老爷寿诞, 小玉 绣得一枝梅在此间,愿老爷为国调羹。”
(2).指宰相。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本朝状元宰相》:“今七卿中,有 潘芝轩 世恩 、 胡希庐 长龄 、 茹总宪 芬 、 王司空 以衔 、 姚阁学 文田 凡五人,皆有调羹之望焉。”
(3).调和羹汤。《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帝赐食,亲为调羹。”后多用作皇帝赏识臣下之典。 明 屠隆 《綵毫记·湘娥思忆》:“文章献赤墀,甘泉紫芝。凌云辞赋世称奇,至尊叹息幸同时也。降輦调羹,臣子荣遭际。” 清 郑燮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书》:“惟 太白 长流 夜郎 。然其走马上金鑾,御手调羹,贵妃侍砚,与 崔宗之 著宫锦袍游遨江上,望之如神仙。”
(4).泛指烹调。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一旦命皇族之同行者食,御手亲将调羹,呼左右俾出市茴香。” 清 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之三四:“两两鸳鸯挟凤雏,调羹食性各諳姑。”
(5).喻指夫妇和谐的日常生活。《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游仙阁内占离合,拜月亭前问死生;此去愿君心自省,同来与妾共调羹。”
(6).汤匙,舀汤的小勺。 清 吴桭臣 《宁古塔纪略》:“大小人家做黄齏汤,每饭用调羹,不用箸。调羹曰差非,又曰匙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小鸦头来禀命开饭, 苟太太 点点头;一会儿先端出杯、筷、调羹、小碟之类。”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八:“他一口气讲了这么多,感到有点累了,低下头去,用调羹舀了几勺乳油鸡蓉汤喝。”词语解释:调元 拼音:tiáo yuán
(1).谓调和阴阳,执掌大政。多用以指为宰相。 唐 李益 《述怀寄衡州令狐相公》诗:“调元方翼圣,轩盖忽言东。” 元 柳贯 《江浙行省左右司题名序》:“夫自建官以来,由是而调元揆路,执法南端者,代不乏人。”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调元归保傅,预政戒中涓。”
(2).调理元气。 李东阳 《孝宗皇帝御书赞》引 明孝宗 《静中吟一绝》:“习静调元养此身,此身无恙即天真。”《红楼梦》第八十回:“ 王一贴 道:‘若问我的膏药……内则调元补气,养荣卫,开胃口。’”词语解释:调和 拼音:tiáo hé
(1).烹调,调味。《管子·小称》:“夫 易牙 以调和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於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后汉书·独行传·陆续》:“ 续 曰:‘因食餉羹,识母所自调和,故知来耳。’”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不假调和,野蔬何以有味。”
(2).搅拌均匀。《齐民要术·种麻子》引《氾胜之书》:“种麻,预调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种之。” 宋 梅尧臣 《蜜》诗:“调和露与英,凝甘滑於髓。”《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此茆味异,可栽植於此地,久服长生……宜调和美酒饮之。”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调和诸种颜料,只显一种带灰的黑。”
(3).调味用的佐料。《西游记》第六八回:“有两个在官人问道:‘长老那里去?’ 行者 道:‘买调和。’那人道:‘……那 郑 家杂货店,凭你买多少油、盐、酱、醋、薑、椒。’” 韩文洲 《四年不改》:“怎么搞的?什么调和也没有!我走了几家没有吃到点醋。”
(4).协调、和谐;使和谐。《墨子·节葬下》:“是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是故大国不耆攻之。” 汉 贾谊 《新书·六术》:“是故五声宫、商、角、徵、羽,唱和相应而调和。” 唐 元稹 《桐花》诗:“尔生不得所,我愿裁为琴。安置君王侧,调和元首音。”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 周仆 竭力使自己的情绪与屋里的气氛相调和。”
(5).折中,中和。《荀子·修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中国 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三章:“ 梁任公 又谓《四十二章》颇含大乘教理,其伪作者深通 老 庄 之学,怀抱调和释、道思想。”
(6).调解,消弭争端。 宋 苏轼 《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臣每见 吕公著 、 安燾 、 吕大防 、 范纯仁 ,皆言差役不便,但为已行之,今不欲轻变,兼恐臺諫分争,卒难调和。”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九:“ 乌武壮 、 向忠武 二公亦皆名将,积有齟齬, 江忠烈 在 乌 幕,调和之苦,甚於恭勤。” 吴泰昌 《阿英忆左联》:“来人是为调和创造社、太阳社与 鲁迅 的关系。”
(7).调理使和顺。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让官表》之三:“虽有药石,安能调和?”《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待学生先以煎药治其虚热,调和臟腑,即进饮食。”
(8).指和顺。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一中年妇人,按脉调和,乃云无病可医。”词语解释:调护 拼音:tiáo hù
(1).调教辅佐。《史记·留侯世家》:“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调护犹营护也。”《新唐书·裴炎传》:“ 高宗 幸 东都 ,留皇太子京师,以 炎 调护。”
(2).调养护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 苏曼殊 《非梦记》:“第二日,人略清爽,復见女郎软步温香,捧药而进。自是殷勤调护,彼此默不一言。”词语解释:调笑 拼音:tiáo xiào
(1).戏谑取笑。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儿始得疾时,一女子自外来相调笑,久之俱出。” 刘绍棠 《燕子声声里》:“门开,迎门而立的是一个男人女相的小白脸儿,乜斜着眼睛,正要跟 蕙风 调笑。”
(2). 唐 曲名。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抛打曲有《调笑》,饮酒有《卷白波》。”
(3).词牌名。即《调笑令》。 唐 韦应物 有《调笑》词。词语解释:调琴 拼音:tiáo qín
弹琴。《汉书·扬雄传上》:“阴阳清浊穆羽相和兮,若 夔 牙 之调琴。” 唐 郑谷 《献制诰杨舍人》诗:“窗下调琴鸣远水,帘前睡鹤背秋灯。”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词语解释:调停 拼音:tiáo tíng
亦作“ 调亭 ”。
(1).居间调解,平息争端。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 吕微仲 与中书侍郎 刘莘老 二人尤畏之,皆持两端为自全计。遂建言欲引用其党,以平旧怨,谓之调亭。” 老舍 《茶馆》第一幕:“好在,不能真打起来,因为在双方还没把打手约齐,已有人出面调停了。”
(2).调摄养息。 宋 邵雍 《旋风吟》之二:“将养精神便静坐,调停意思喜清吟。”《随园诗话》卷十引 清 周青原 《西园池上》诗:“笑余三月裘还着,只为调停病起身。”
(3).安排处理。 宋 范成大 《满江红·冬至》词:“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安太太 又是个勤俭当家的人,每日带了僕妇侍婢料理针綫,调停米盐。”
(4).协调和谐。 元 乔吉 《一枝花·合筝》套曲:“佳人娇和曲,豪客醉弹筝,心与手调停。”
(5).调整。 明 张居正 《答两广总督刘凝斋书》:“昔 蜀 中 九丝 平后,亦未有三年即徵税也,似宜调停少宽之,庶招来之民,得有定居。”《西游记》第六九回:“ 行者 接了线头……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鬱、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 吴晗 《论海瑞》:“对他那些过激的不近人情的地方,不加调停(纠正)是不好的。”词语解释:调元手 拼音:tiáo yuán shǒu
指执掌大政,治理国家的人。 宋 唐庚 《内前行》:“明日化为甘雨来,官家唤作调元手。” 元 柳贯 《河南北水后民往往告饥胡安常以工部主事为其省员外郎赋赠识别》诗:“外廷亦用调元手,化地何殊宰相功。”词语解释:调弄 拼音:tiáo nòng
(1).演奏乐器。 唐 方干 《听段处士弹琴》诗:“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宋 徐铉 《月真歌》:“垂帘偶坐唯月真,调弄琵琶郎为拍。”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一折:“弦管声中更漏永,千般婉转,万般调弄,不觉夜将终。”
(2).摆布;耍弄;戏弄。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蒙恩主崇禧》词:“被 贺监 、 天随 调弄。做取散人千百岁,笑渠儂,一霎 邯郸梦 。”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四折:“上告你个待制爷爷鉴察,念小人怎敢调弄奸猾。” 刘半农 《扬鞭集·一个小农家的暮》:“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3).谓打扮修饰。 元 于伯渊 《点绛唇》套曲:“花月巧梳粧,脂粉娇调弄。”
(4).挑唆。如:这小子老是调弄别人干坏事。
曲调和表演。 唐 崔令钦 《教坊记·曲调本事》:“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词语解释:调瑟 拼音:tiáo sè
弹奏琴瑟。 晋 傅咸 《陈选举上书》:“且胶柱不可以调瑟,况乎官人而可以限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籥;翻迴取均,颇似调瑟。” 唐 刘禹锡 《调瑟词》:“调瑟在张弦,弦平音自足。”词语解释:调丝 拼音:tiáo sī
弹奏弦乐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词语解释:调戏 拼音:tiáo xì
(1).戏弄;嘲谑;玩耍。《后汉书·冯衍传下》“遂埳壈於时” 李贤 注引 汉 冯衍 《与妇弟任武达书》:“醉饱过差,輒为 桀 紂 ,房中调戏,布散海外,张目扺掌,以有为无。” 宋 辛弃疾 《寻芳草·调陈莘叟忆内》词:“更也没书来,那堪被,雁儿调戏。” 许地山 《缀网劳蛛·海角底孤星》:“她会叫‘爸爸’、‘我要你抱’、‘我要那个’等等简单的话。在这时,人们没有功夫理会她、调戏她了,她只独自说自已的。”
(2).特指对妇女进行侮辱性的挑引戏弄。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二折:“你怎敢把良人家妇女公调戏。”《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玉英 将那禁子调戏情由,告诉众人。” 秦牧 《花城·古战场春晓》:“他们在 三元里 调戏妇女的事件终于点燃了这座火山。”词语解释:调舌 拼音:tiáo shé
(1).啼鸣。 宋 邵雍 《暮春吟》:“梁间新燕未调舌,天末归鸿已着行。” 金 元好问 《杨柳》诗:“杨柳青青沟水流,鶯儿调舌弄娇柔。”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诗者,人之精神也;人老则精神衰葸,往往多頽唐浮泛之词, 香山 、 放翁 尚且不免,而况后人乎?故余有句云:‘鶯老莫调舌,人老莫作诗。’”
(2).学说话。 梁启超 《阿庄》诗:“ 阿庄 始生今周晬,蕙质已与常儿殊。调舌渐闻鶯恰恰,扶牀更见蟹跦跦。”
(3).耍嘴皮子。 明 邵璨 《香囊记·媾媒》:“不要调舌,且説正经事。”词语解释:调匀 拼音:tiáo yún
(1).调和均匀。《素问·脉要精微论》:“经脉未盛,络脉调匀。”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若春雨调匀,却可以广种秋稼。” 鲁迅 《集外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我想:这近于疯人的神经性痉挛,然而颤动何以如此不调匀,牵连的范围又何以如此之大,并且很不自然呢?--一定,他是装出来的。”
(2).协调,匀称。 唐 白居易 《岁暮寄微之》诗之三:“荣进虽频退亦频,与君才命不调匀。” 李广田 《柳叶桃》:“但记得她一身上下很调匀,而处处都与她那并不十分白晳的面孔极相称。”词语解释:调气 拼音:tiáo qì
(1).调养气息身心。 汉 陆贾 《新语·道基》:“调气养性,仁者寿长;美才次德,义者行方。” 唐 白居易 《负春》诗:“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禪。”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惟愿老夫子大人调气颐神,珍重柱石之身。”
(2).和调节气。 南朝 梁 江淹 《萧太傅东耕教》:“今玄司调气,青祇佇节。”词语解释:调畅 拼音:tiáo chàng
(1).和谐流畅;使和谐流畅。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乐正后夔一足》:“俗説: 夔 一足而用精专,故能调畅於音乐。”《南史·何敬容传》:“ 敬容 接对宾朋,言词若訥,酬答二宫,则音韵调畅。” 元 阎复 《谢解启》:“拘之以声律之调畅,检之以对偶之重轻。”
(2).使调和舒畅;调理使畅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捨,勿使壅滞。”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或持稿咿唔、或仰空呼吸,以调畅其喉舌;或据案握管,或缓步搆思,以运动其手足。”
(3).豁达开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子敬 语 谢公 :‘公故萧洒。’ 谢 曰:‘身不萧洒。君道身最得,身正自调畅。’” 刘孝标 注引《续晋阳秋》:“ 安 弘雅有气,风神调畅也。”按,《晋书·谢安传》作“风宇条畅”。参见“ 条畅 ”。
(4).和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掷枳陀国》:“气序调畅,人性善顺。”
词语解释:条畅 拼音:dí dàng
(1).通畅,畅达。 汉 王褒 《洞箫赋》:“原夫簫干之所生兮,于 江 南之丘墟。洞条畅而罕节兮,标敷纷以扶踈。” 李善 注:“条畅,条直通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鬱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懌怀。”《朱子语类》卷一二一:“某旧时看文字极难,诸家説尽用记,且如《毛诗》,那时未似如今説得如此条畅。”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四:“因为连说话都怕还不能说条畅的小孩子,那里会能了解什么虚实平仄?”
(2).欢畅;舒畅。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大化隆洽,男女条畅,家给年丰,咸则三壤,岂不盛哉!”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登龕纵目远眺,心神为心条畅。”
(3).达观;豁达。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谁能拔俗,生尽其养;孰是养生,而薄其葬。渊哉若人,纵心条畅。”《晋书·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4).繁衍茂盛。《后汉书·冯衍传》:“思 唐 虞 之晏晏兮,揖 稷 契 与为朋;苗裔纷其条畅兮,至 汤 武 而勃兴。” 晋 潘岳 《西征赋》:“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华实纷敷,桑麻条畅。” 晋 戴凯之 《竹谱》:“或茂沙水,或挺巖陆;条畅纷敷,青翠森肃。”
急促不顺貌。条,通“ 涤 ”。《礼记·乐记》:“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中》“感条畅之气”:“家大人曰:条畅,读为‘涤荡’。涤荡之气,谓逆气也……涤荡、条畅、慆荡声相近,故字相通。”词语解释:调鼎手 拼音:tiáo dǐng shǒu
调和五味之人。喻指理政治国之材。 宋 黄庭坚 《喜知命弟自青原归》诗:“谅非调鼎手,正觉荷锄便。”参见“ 调鼎 ”。
词语解释:调鼎 拼音:tiáo dǐng
(1).烹调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余见宰人叹曰:‘ 伊尹 与 易牙 同知调鼎,而有贤不肖之殊。’” 唐 刘禹锡 《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诗:“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左传》:‘ 晏子 曰:“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是古人调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八:“《农桑通诀》曰:又一种泽蒜,可以香食。 吴 人调鼎,率多用此。”
(2).喻任宰相治理国家。语本《韩诗外传》卷七:“ 伊尹 ,故 有莘氏 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 汤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元 萨都剌 《题光春卷上有萧滕王三学士赞》诗:“未经调鼎休惆悵,会见留酸到子孙。” 清 张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韵》:“自此期调鼎,无端怨失弓。”
(3).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唐 皇甫冉 《彭祖井》诗:“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词语解释:调息 拼音:tiáo xī
(1).调节呼吸。《摩诃止观》卷四下:“初入定时,调身令不宽不急,调息令不涩不滑。” 宋 苏轼 《龙虎铅汞论》:“有隐者教余曰:人能正坐瞑目,调息握固,心定息微,则徐闭之。”《红楼梦》第十回:“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凝神细诊了半天。”注:“中医诊脉,先稳定自己的呼吸,叫作‘调息’。”
(2).调解,平息争端。《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上曰:‘卿所料极善。然 李晟 移军, 怀光 不免悵望,若更遣 建微 、 惠元 就东,恐因此生辞,转难调息,且更俟旬时。’” 胡三省 注:“调息,犹今人言调停也。”
(3).调养将息。《红楼梦》第十回:“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脉,须得调息一夜,明日务必到府。”词语解释:调理 拼音:tiáo lǐ
(1).调和治理。《庄子·天运》:“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论》:“均和法令,调理风俗,内养万民,外抚四夷,师表百僚,经纬百事,此宰辅之职也。”
(2).调治将养。 宋 司马光 《辞免医官札子》:“况臣私家亦须更请一医人,每日诊候调理。”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瘦马》:“ 金陵 匪徒,有在四方贩卖幼女,选其俊秀者,调理其肌肤,修饰其衣履,延师教之。” 吴晗 《清华杂忆》:“ 奚老 呢,身体不大好,老朋友劝他出去一下调理也好,出乎意料的是学校竟然不准。”
(3).调教,训练。《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人家孩儿在家中惯了,今日初来,须慢慢的调理他。” 明 海瑞 《兴革条例·礼属》:“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浩然 《艳阳天》第四章:“他觉着,像 马立本 这样一个有本事的会计,要是调理好了,就是自己的一只膀子呀!”
(4).调弄整理。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三博士》:“ 何小姐 听了,喜欢得眼眉直动,把烫钳放在酒精灯上,对着镜子调理她底两鬓。”
(5).照料;管理。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十一章:“他们也总没把制氨锅这玩意儿调理得好。”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七:“男子们掏粪送粪,调理牲口,修整农具,打下一年烧的柴火和柈子。”词语解释:调摄 拼音:tiáo shè
(1).调理保养。 汉 焦赣 《易林·屯之泰》:“坐位失处,不能自居,调摄违和,阴阳颠倒。” 宋 朱熹 《答吕子约书》:“今幸平復,而又自能过意调摄,尤副所望。” 梁启超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非去其病,则一切调摄滋补荣卫之术,皆无所用。”
(2).调弄整顿。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调摄停妥之后,开始击筑,继续以歌。”词语解释:调风 拼音:tiáo fēng
(1).条风。八风之一。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佛驮跋陀罗》:“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唐 孔颖达 疏:“《易纬通卦验》云:‘立春调风至。’”参见“ 条风 ”。
(2).整顿风俗。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调风振薄俗,清教叙彝伦。”
词语解释:条风 拼音:tiáo fēng
(1).东北风。一名融风,主立春四十五日。《山海经·南山经》:“﹝ 令邱之山 ﹞其南有谷焉,曰 中谷 ,条风自是出。” 郭璞 注:“东北风为条风。”《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 高诱 注:“艮卦之风,一名融。”《史记·律书》:“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风。” 唐太宗 《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
(2).东风。一名明庶风,主春分四十五日。《淮南子·墬形训》:“东方曰条风。” 高诱 注:“震气所生也,一曰明庶风。” 宋 周邦彦 《应天长·寒食》词:“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徧满春色。” 明 汤显祖 《紫钗记·春日言怀》:“青韶印,看条风拂水,画燕迎门,年年春色倍还人。”参见“ 八风 ”。词语解释:调养 拼音:tiáo yǎng
(1).调理保养。 南朝 梁武帝 《答谢开讲般若启敕》:“实相之中,本无去来,身虽不到,心靡不在,善自调养,慎勿牵劳。” 宋 苏轼 《赐镇江军节度使判大名府韩绛诏书汤药口宣》:“特颁珍剂,以示至怀,方此沍寒,益加调养。”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三家邻居》:“妹妹劝他集中有限的经济力量来调养身体。”
(2).修养。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回音喜慰》:“瑶琴意趣,教我闭门禁指,调养圣贤之心,洗荡 巢 由 之耳。”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七:“余尝谓国家忠厚立国,久无此事。如有之,当如何?已发在臺省力争,未发在阁臣密救,至于平日调养圣心,尤在士大夫奏疏间,勿得轻易称某可拿,某可斩耳。”词语解释:调引 拼音:tiáo yǐn
(1).用言语排解疏导。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三·慧净》:“黄巾 蔡子晃 、 成世英 ,道门之秀,纔申论击,因遂徵求,自覆义端,失其宗绪。 浄 乃安词调引, 晃 等饮气而旋。”
(2).引逗;挑逗。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拒婚》:“俺自有正兔丝和那的亲瓜葛。是谁人,无端调引,谩劳饶舌。”《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一味将笑撮在脸上。调引这几个小男女,亲亲热热,胜如亲生。”词语解释:调胹 拼音:tiáo ér
烹调食物。喻治理政事。 宋 王安石 《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博闻该见有志之士,补苴调胹,冀以就完而力不足,又无可为之地,故终不得。” 宋 王安石 《送刘贡父赴秦州清水》诗:“ 刘郎 高论坐嘘枯,幕府调胹用绪餘。”词语解释:调适 拼音:tiáo shì
(1).协调。《淮南子·诠言训》:“阳气起於东北,尽於西南;阴气起於西南,尽於东北。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二:“ 李少卿 三章,清和调适,怨而不怒。” 章炳麟 《文学说例》:“沟分畛域,无使两伤,在文辞则务合体要,在口説则务动听闻,庶几调适上遂乎!” 蔡元培 《国文之将来》:“专重形式的美术,在乎支配均齐,节奏调适。”
(2).合适,适合。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涂瓮》:“火盛喜破,微则难热,务令调适乃佳。”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在主观的努力与客观的世运相调适的时候,他是主张顺应的。”
(3).犹调理;调养。《旧唐书·李珏传》:“当四体平和之,长宜调适,以顺寒暄之节。”词语解释:调处 拼音:tiáo chǔ
(1).均衡地安置。《墨子·杂守》:“葆民,先举城中官府、民宅、室署,大小调处。” 孙诒让 间诂:“葆民,即外民入葆者。计度城内宫室之大小分处之,必均调也。”
(2).调停处置。 清 李渔 《凰求凤·阻兵》:“只有调停一法,要用个两边相熟的人在里面调处。”词语解释:调音 拼音:tiáo yīn
(1).谓制订乐律。《淮南子·氾论训》:“耳不知清浊之分者,不可令调音;心不知治乱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后汉书·律历志上》:“官无晓六十律以準调音者。故待詔 严崇 具以準法教子男 宣 。”
(2).在演奏前,把弦乐器调整到合乎规定的恰当音阶。 徐银斋 《胡琴的风波》:“我就拿着胡琴坐在台角调音,身子就像登上了九霄云端一样,心里又喜又慌。”
(3).调弄歌喉。《九尾龟》第一七五回:“ 赛金花 的一张嘴儿,好像娇鸟调音,雏鶯弄舌的一般。”词语解释:调羹鼎 拼音:tiáo gēng dǐng
喻治理政事。 明 张凤翼 《红拂记·仗策渡江》:“囊中黄石包玄妙,腰下青萍射斗牛,调羹鼎,济川舟,云龙风虎岂难投。”参见“ 调羹 ”、“ 调鼎 ”。词语解释:调拨 拼音:tiáo bō
(1).调唆挑拨。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一折:“俺再在女孩儿根前调拨他,等他两个不和,訕起脸来,那时另接一个富家郎。”《封神演义》第六七回:“奸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士卒,互相争斗,致乱行伍,此为刁军;犯者斩。”《红楼梦》第九回:“﹝ 贾蔷 ﹞走至后面,悄悄把跟 宝玉 书童 茗烟 叫至身边,如此这般,调拨他几句。”
(2).点拨;指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晚霞》:“但闻鼓鉦喤聒,诸院皆响。既而诸院皆息。姥恐 阿端 不能即嫺,独絮絮调拨之。而 阿端 一过,殊已了了。”
调动分拨。《水浒传》第二十回:“且説 济州 府尹点差团练使 黄安 ,并本府捕盗官一员,带领一千餘人,拘刷本处船隻,就 石碣村 湖荡调拨。”《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调拨已定,往前进发。” 刘绍棠 《鹧鸪天》二:“我看不如(把汽车)调拨到大学或科研单位。”词语解释:调变
调和,调理词语解释:调焦 拼音:tiáo jiāo
调整焦距使物像清楚词语解释:调合 拼音:tiáo hé
(1).协调和谐。 汉 王充 《论衡·定贤》:“以事君调合寡过为贤乎?夫顺阿之臣,佞幸之徒是也。”
(2).指使协调和谐。 唐 王勃 《山亭思友人序》:“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局可以畜洩 江 河 ,七星可以气衝,八风可以调合。” 清 袁于令 《西楼记·巫绐》:“今宵调合洞房春,鸳鸯被底双眠稳。”
(3).从中斡旋,使之成就。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曰:‘ 五嫂 如许大人,专拟调合此事。’”
(4).调剂配合。 元 沉禧 《一枝花·咏白牡丹》套曲:“我则道紫麝脐调合就天香,白凤翎铺排着国色。” 萧乾 《雁荡行》四:“它们那奇秀的姿态,恰好调合了四周嶮巇逼人的气势。”词语解释:调谐 拼音:tiáo xié
(1).调和;协调。《史记·礼书》:“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鐘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 汉 王充 《论衡·诘术》:“ 匈奴 之俗,有名无姓、字,无与相调谐。”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六章:“小盒子平平地躺在土地上,那画片的颜色鲜明刺眼,使这灰暗零杂的小屋子感到不调谐。”
(2).调节可变电容器或线圈使收音机与无线电波达到谐振。《花城》1981年第5期:“他把助听器的调谐旋钮拧到‘3’。”词语解释:调制 拼音:tiáo zhì
调配制造。如:根据医生的处方调制药丸。
调查编制。 梁启超 《国会开会期与会计度开始期》:“而各部大臣之调製概算书,必须在四月以前。”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文学社与共进会之联合会议》:“军事筹备员则调製 武昌 街道图,预定分佈队伍及首事一切方略。”词语解释:调节 拼音:tiáo jié
(1).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唐 白居易 《息游惰策》:“故王者平均其贵贱,调节其重轻;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 西湖 要疏浚,主要为的是调节 杭州 城的气候。”
(2).整治,调理。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妇》诗:“其妇执妇道,一一如礼经……药饵自调节,膳羞必甘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闺智·白瑾妻》:“ 白瑾 妻, 山阴 葛氏 女也。 瑾 素弱, 葛 善为调节,使读书, 成化 中以进士为 分宜 令。”
(3).使曲调合于音律。 宋 吕陶 《答王仲高》诗:“琴瑟方调节,芻蕘愿采询。”
(4).指阴晴风雨调匀而适度。 宋 苏辙 《生日谢表》之二:“旨酒肥羜,见和平蕃衍之祥;香稻来牟,皆调节登丰之报。”词语解释:调调 拼音:tiáo diào
摇动貌。《庄子·齐物论》:“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陈鼓应 今注:“‘调调’、‘刀刀’(‘刁刁’ 赵諫议 本、 世德堂 本作‘刀刀’),皆动摇貌( 向秀 注)。‘调调’是树枝大动。‘刁刁’是树叶微动。”
(1).架势;样儿。 朱自清 《论书生的酸气》:“最足以表现这种酸气的典型,似乎是戏台上的文小生,尤其是昆曲里的文小生,那哼哼唧唧,扭扭捏捏,摇摇摆摆的调调儿,真够‘酸’的!”
(2).论调;腔调。 刘心武 《立体交叉桥》第六章二四:“他哼着 香港 电影《三笑》里的调调,开始铺床展被。”词语解释:调谑 拼音:tiáo xuè
调笑戏谑。《艺文类聚》卷十九引 晋 孙楚 《笑赋》:“信天下之笑林,调謔之巨观也。”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蒋教授》:“女间至外舍与 蒋 戏,或相调謔。”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启颜録》今亦佚,然《太平广记》引用甚多,盖上取子史旧闻,近记一己之言行,事多浮浅,又好以鄙言调謔人。”词语解释:调治 拼音:tiáo zhì
(1).调养治疗。 宋 李纲 《与程给事书》:“某已次 临江 ,适苦疟疾,少留数日调治。”《水浒传》第一○二回:“赁箇僻静所在,调治十餘日。棒疮稍愈,公人催促上路。”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一:“假若这位大夫光会敲钱,而不认真去调治病人,他会毫不留情的给他几个有力的嘴巴的。”
(2).整治修理。《新唐书·赵珝传》:“库有巨弩,机牙坏,不能张, 珝 以意调治,激矢至五百步,人马皆洞,贼畏不敢逼。”
(3).烹调。 清 朱之瑜 《答野节书》之二:“得一美饌,手自调治,特遗亲信使臣賷赐。”词语解释:调情 拼音:tiáo qíng
男女间挑逗,戏谑。 元 高文秀 《啄木儿》套曲:“静中思省,这娇人何方姓名,素不曾识面调情。平白地将人勾引,魂飞魄散。”《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快活!和尚妇人大青天白日调情!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一想到叫她结婚的那件事,再加上家里通宵不停的麻将牌声,轻贱的男女调情声……仍然使她一天比一天烦闷、痛苦。”词语解释:调风月 拼音:tiáo fēng yuè
调弄风月。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题目:“呆小二村□调风月,莽强人大闹 五鸡山 。” 元 关汉卿 《调风月》第四折:“双鶯燕暗争春,诈妮子调风月。”词语解释:调唆 拼音:tiáo suō
怂恿,教唆。《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调唆 织女 害相思,引得 嫦娥 离月殿。”《红楼梦》第十五回:“又兼 秦钟 恋着 智能儿 ,调唆 宝玉 求 凤姐 再住一天。” 浩然 《艳阳天》第七四章:“你血迷心窍,不跟咱们贫下中农走正道儿,心里不装着社会主义,光跟那些走歪门邪道的人靠近,光听坏人调唆。”词语解释:调喉 拼音:tiáo hóu
见“ 调喉舌 ”。
词语解释:调喉舌 拼音:tiáo hóu shé
犹言调唇弄舌。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噤声,我跟前调喉舌。” 明 无名氏 《破风诗》第三折:“这廝无礼也,向我跟前调喉舌。”亦省作“ 调喉 ”。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四折:“你又来调喉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狄氏 笑道:‘又来调喉,那里得有个鬼?’”词语解释:调达 拼音:tiáo dá
(1).调和通畅。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乐有节适,九成而已,阴阳调达,和气均通,故远鸟来仪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卷六:“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2).流利,流畅。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录《正名杂义》:“以今观古,觉其詰詘,犹以 汉 观 和 (指 日本 )尔,在彼则调达如簧矣。”
(3).倜傥,放达。《晋书·桓伊传》:“帝命 伊 吹笛, 伊 神色无迕,即吹为一弄,乃放笛曰:‘臣於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於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 伊 又云:‘御府人於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帝弥赏其放率,乃许召之。”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 张协 ﹞雄于 潘岳 ,靡于 太冲 ,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
(4).佻达;轻浮。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入梦》:“[老]你没有妻子,在这里狗头狗脑。[生]小生怎敢!须详察,书生老实知刑法,敢行调达!敢行调达!”词语解释:调喉舌 拼音:tiáo hóu shé
犹言调唇弄舌。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噤声,我跟前调喉舌。” 明 无名氏 《破风诗》第三折:“这廝无礼也,向我跟前调喉舌。”亦省作“ 调喉 ”。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四折:“你又来调喉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狄氏 笑道:‘又来调喉,那里得有个鬼?’”词语解释:调剂 拼音:tiáo jì
(1).调治。《明史·许相卿传》:“今日病虽稍苏,而元气已竭,调剂无方,将至不起。”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闵预》:“ 景初 大骇,急止之曰:‘师姑少耐,我能调剂之,不久可用。’”《清史稿·食货志三》:“虽经督抚大吏悉心调剂,无如积弊已深,迄未能收实效也。”
(2).调解。《明史·忠义传四·阮之钿》:“总理 熊文灿 许之,处其众数万於四郊,居民汹汹欲窜。 之鈿 至,尽心调剂,民稍安。” 清 顾炎武 《常熟陈君墓志铭》:“然里中凡有繇役争讼之事,君未尝不为之调剂,或片言立解。”
(3).调节;调整。 清 王韬 《平贼议》:“今以三途并进,科第也,军功也,捐纳也。仕途愈杂,吏治愈难。督抚上司者,务求调剂,于是视官廨如传舍。”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八:“我们读田园诗觉得有兴趣,只是一种头脑上的调剂,这情形和都市的有钱人故意花了钱到乡间去旅行一次一样。” 赵树理 《邪不压正》:“西房里是农会委员会开会计划调剂房子,东房里是支部开会研究党员与群众几个不一致的意见。”
(4).药物制剂的配制。 清 戴名世 《忧庵记》:“以 唐 、 虞 、 三代 之帝王为之医,以 皋 、 夔 、 稷 、 契 、 伊尹 、 周公 为之调剂,以井田学校封建为之药饵,以 仲尼 、 孟軻 为之针砭,如是而子之疾其瘳矣乎!”
(5).调济;照顾。《明史·徐溥传》:“屡遇大狱及逮繫言官,委曲调剂。 孝宗 仁厚,多纳 溥 等所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我这大关的差事,明明是藩臺有了交情,他有心调剂我的。”词语解释:调元制 拼音:tiáo yuán zhì
任命宰相的制诏。 宋 张元干 《点绛唇·生朝》词:“报道玉堂,已草调元制。华夷喜,绣裳貂珥,便向东山起。”词语解释:调味 拼音:tiáo wèi
加调料于菜肴使味美;调和味道。《鹖冠子·泰鸿》:“调味、章色、正声,以定天地人事,三者毕此矣。” 汉 王充 《论衡·谴告》:“ 狄牙 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 桓公 召 易牙 而问曰:‘汝善调味乎?’” 刘绍棠 《藏珍楼》:“﹝ 何柳春 把鲫鱼﹞放进白铁桶,加上调味佐料,便炖了起来。”词语解释:调济 拼音:tiáo jì
(1).周济;救济。 清 薛福成 《用机器殖财养民说》:“是故守不用机器调济贫民之説者,皆饥寒斯民,困阨斯民者也。”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 孟氏 又论政府调济贫人之法,其语亦有独到者。”
(2).调节,使之适宜。 田汉 《洪水》第一场:“治 黄河 最根本的法子是上游大规模造林,让雨水得到调济,泥土不致大量流下来。”词语解释:调侃 拼音:tiáo kǎn
用言语戏弄;嘲笑。 明 汤式 《一枝花·送车文卿归隐》套曲:“安乐窝随缘度昏旦,伴几箇知交撒顽,寻一会渔樵调侃。”《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也笑道:‘我倒不意 秋痕 也会这般调侃人。’” 高晓声 《极其简单的故事》:“他想不到 陈产丙 竟不买他的交情,竟然阴阳怪气调侃他。”词语解释:调整 拼音:tiáo zhěng
(1).调弄整治。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 太祖 天性悟音律。末年郊饗,觉雅乐声高,谓乐臣曰:‘必圭黍尺度之差。’詔 峴 平之。 峴 精意调整而终不和。” 萧军 《羊·初秋的风》:“胡琴响了,起始是调整琴弦,接着清妙的一串串拉起来。” 朱光潜 《艺文杂谈·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重新调配或安排,使合于新的情况。 巴金 《寒夜》十四:“前些天我们行里在闹着调整待遇,后来因为 湘 桂 战事搁下来了。” 周恩来 《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还会继续,但是城市和乡村,部队和地方,慢慢地调整是需要的。”词语解释:调词 拼音:tiáo cí
谓作诗填词。 清 褚人穫 《坚瓠续集·秀才张妓》:“秀才 张 者,教坊妓也,颇能引文调词。”词语解释:调试 拼音:tiáo shì
(1).调教和试用。《南齐书·长沙王晃传》:“每远州献骏马,上輒令 晃 於 华林 中调试之。”
(2).调节试验。 韩少华 《序曲》:“一阵调试琴弦的声音乘空儿飘进门来。”词语解释:调良 拼音:tiáo liáng
驯服善良。 三国 魏 曹丕 《与孙权书》:“此二马,朕之常所自乘,甚调良善走,数万匹之极选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此马调良,可以乘御。”《清朝野史大观·清人逸事三·马通人性》:“以为劣马,故不復留。比公乘之,调良如故。”词语解释:调色板 拼音:tiáo sè bǎn
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时用以调和颜色的平板形画具。《新华月报》1952年第4期:“图画的色彩,是生活的色彩的重现,离开了对于生活的研究,艺术家调色板上的最好颜料也将变成废料。”词语解释:调良稳泛 拼音:tiáo liáng wěn fàn
马匹调良,行船稳泛。谓路途平安。 清 朱之瑜 《与锅岛直能书》之二:“七夕前,盛使遥临,捧读翰教,知旌旄於前月初五日莅镇,途间车马舟桥,调良稳泛, 三省 亦附驥平安。”词语解释:调色 拼音:tiáo sè
调和色料或颜料词语解释:调频 拼音:tiáo pín
(1).交流发电机或电力系统的负荷变动时,用手动或自动方法调整原动机的功率输出,使电能的频率变化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用电设备工作正常。
(2).“频率调制”的简称。使载波的瞬时频率按照所需传送信号的变化规律而变化,但保持振幅不变的调制方法。词语解释:调脾 拼音:tiáo pí
调皮。耍奸滑,玩花招。《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你别同我调脾。好答应也要你答应,不好答应也要你答应。”《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他同我调脾,我也犯不着拿好良心待他。”词语解释:调频收音机 拼音:tiáo pín shōu yīn jī
接收调频广播节目的收音机。常见的调频收音机,按电路运用原理可分为超外差式的和超再生式的。词语解释:调频广播 拼音:tiáo pín guǎng bō
采用调频方式进行的无线电广播。调频广播具有音质好和不易受干扰等优点。词语解释:调频立体声广播 拼音:tiáo pín lì tǐ shēng guǎng bō
由多条声音信息通道来传输声音信息,使还原时呈现空间声像的广播技术。常用的为二通道。由于立体声信号频带宽,信号质量要求高,通常采用调频方式传输。收听时也需配置两个通道,甚至采用环绕声喇叭,可获得有空间层次的立体声效果。词语解释:调风贴怪 拼音:tiáo fēng tiē guài
谓拉拢男女作不正当的结合。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小人别的不会,这调风贴怪,帮閒钻懒,须是本等行业。”词语解释:调风变俗 拼音:tiáo fēng biàn sú
犹言移风易俗。《南齐书·崔祖思传》:“详察朝士,有柴车蓬馆,高以殊等;雕墙华轮,卑其称谓。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词语解释:调风弄月 拼音:tiáo fēng nòng yuè
调弄风月。喻男女间的谈情说爱。 元 查德卿 《醉太平·春情》曲:“春风管絃,夜月秋千,调风弄月醉花前。”《全元散曲·集贤宾·秋怀》:“我也曾絮叨叨讲口舌,实丕丕倾肺腑,下了些调风弄月死工夫。”词语解释:调档 拼音:tiáo dàng
变速器,换档机构,使动力传动系统中的齿合或脱开的机构
调阅档案,特指招生工作中把考分达到一定标准的考生的档案调出来,以备查阅后决定是否录取词语解释:调脂弄粉 拼音:tiáo zhī nòng fěn
(1).指妇女涂抹脂粉,整容打扮。 宋 李颀 《古今诗话》:“ 徐仲雅 李九皋 俱善诗。 徐 诗富艳, 李 多用事。 李 谓 徐 曰:‘公诗如美女善调脂弄粉。’ 徐 曰:‘公诗乃鬻冥器者,乃垜叠死人耳。’”《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这‘儿女英雄’四个字,如今世上人,大半把他看成两种人,两桩事,误把些使气角力好勇鬭狠的认作英雄,又把些调脂弄粉断袖餘桃的认作儿女。”
(2).喻指诗文的富丽香艳。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词曲》:“至如《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覊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絶,是岂作调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廡哉。”词语解释:调幅 拼音:tiáo fú
“振幅调制”的简称。 使载波的振幅按照所需传送信号的变化规律而变化,但频率保持不变的调制方法。调幅在有线电或无线电通信和广播中应用甚广。词语解释:调资 拼音:tiáo zī
调整工资。《小说选刊》1981年第8期:“一九七八年百分之二调资时,他们车间里有一个名额。”词语解释:调训 拼音:tiáo xùn
调教训诲。《后汉书·刘恺传》:“尚书 陈忠 上疏荐 愷 曰:‘臣闻三公上则台阶,下象山岳,股肱元首,鼎足居职,协和阴阳,调训五品。’” 明 顾起元 《〈玉堂丛语〉序》:“使其承旃厦之顾问,应廊庙之諏询,所以翊润万微,调训九品,必有度越兹録上者。”词语解释:调解 拼音:tiáo jiě
劝说双方消除纠纷。 明 宋濂 《故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司郎中王公墓志铭》:“ 诸暨 戍将 谢再兴 与部帅 王甲有 违言,几致乱,上令公调解之。”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石城桥夷人》:“夷人遽前殴生,众方调解,有壮士排衣直前曰:‘夷何在?’” 老舍 《茶馆》第一幕:“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词语解释:调词架讼 拼音:tiáo cí jià sòng
调唆他人诉讼。 孙犁 《白洋淀纪事·钟》:“尼姑在社会上并没有特殊地位,可是因为她既是 林德贵 的知己,她竟能调词架讼,成了村里政治舞台上的要人。”词语解释:调序 拼音:tiáo xù
(1).谓使四时调和有序。《汉书·宣帝纪》:“朕未能章先帝休烈,协寧百姓,承天顺地,调序四时。”《旧唐书·文宗纪下》:“朕之菲德,涉道未明,不能调序四时,导迎和气。” 吴杨夔 《复宫阙后上执政书》:“ 舜 承 尧 禪,当太平至理之后,犹且放四凶,举八元八愷,而后百揆四门,方克调序。”
(2).乐律名。即太簇三十四律之一。《隋书·律历志上》:“太簇:……勾芒、调序、青要。”词语解释:调悦 拼音:tiáo yuè
和悦。《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调悦者,情之道也。善政行易则民不怨,言调悦则民不辨法,仁在身则民显以佚之也。” 王聘珍 解诂:“调悦,和悦也。”词语解释:调弦理万民 拼音:tiáo xián lǐ wàn mín
谓以礼乐治民。典出《论语·阳货》:“子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 对曰:‘昔者 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何晏 集解:“道谓礼乐也。”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三折:“你可甚端冕临三辅,调弦理万民。”词语解释:调和阴阳 拼音:tiáo hé yīn yáng
谓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於决流抑队。”《楚辞·离骚》“ 汤 禹 严而求合兮, 挚咎繇 而能调” 汉 王逸 注:“言 汤 禹 至圣,犹承天道,求其匹合,得 伊尹 咎繇 ,乃能调和阴阳而安天下也。”《后汉书·杨震传》:“臣蒙恩备臺辅,不能奉宣政化,调和阴阳。”亦省作“ 调阴阳 ”。 汉 刘向 《说苑·臣术》:“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为三公。” 唐 白居易 《官牛》诗:“右丞相,但能济人治国调阴阳,官牛领穿亦无妨。”词语解释:调和鼎鼐 拼音:tiáo hé dǐng nài
调和五味。喻指宰相治理天下。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 韦贤 初相 汉 , 范叔 已归 秦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调和鼎鼐费心机,别户分门恩济威;钻火燃寒灰,这燮理阴阳非细。”《天雨花》第一回:“长成必定功名显,调和鼎鼐济苍生。”参见“ 调鼎 ”。
词语解释:调鼎 拼音:tiáo dǐng
(1).烹调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余见宰人叹曰:‘ 伊尹 与 易牙 同知调鼎,而有贤不肖之殊。’” 唐 刘禹锡 《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诗:“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左传》:‘ 晏子 曰:“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是古人调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八:“《农桑通诀》曰:又一种泽蒜,可以香食。 吴 人调鼎,率多用此。”
(2).喻任宰相治理国家。语本《韩诗外传》卷七:“ 伊尹 ,故 有莘氏 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 汤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元 萨都剌 《题光春卷上有萧滕王三学士赞》诗:“未经调鼎休惆悵,会见留酸到子孙。” 清 张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韵》:“自此期调鼎,无端怨失弓。”
(3).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唐 皇甫冉 《彭祖井》诗:“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词语解释:调味品 拼音:tiáo wèi pǐn
用来调味的物品(如咖喱粉或辣粉、番茄酱)词语解释:调嘴调舌 拼音:tiáo zuǐ tiáo shé
见“ 调嘴弄舌 ”。
词语解释:调嘴弄舌 拼音:tiáo zuǐ nòng shé
耍嘴皮子,搬弄是非。《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亦作“ 调嘴调舌 ”。《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打的 经济 鯽鱼般跳。駡道:‘怪短命!谁和你那等调嘴调舌的!’” 王镇 《枪》第四幕:“你们调嘴调舌的搞什么鬼呀?”词语解释:调墨弄笔 拼音:tiáo mò nòng bǐ
谓玩弄文字技巧。 汉 王充 《论衡·佚文》:“天文人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