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奸谀 拼音:jiān yú
亦作“奸諛”。
(1).奸诈谄媚。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多姦諛以取媚,挠法以便佞。”《新唐书·宗室宰相传赞》:“ 林甫 姦諛,几亡天下。” 明 归有光 《上高阁老书》:“谓之理财而财愈乏,谓之治兵而兵愈耗,谓之驭吏而詼诡、佞捷、姦諛、嵬琐者,争先而为谩欺。”
(2).奸诈谄媚的人。 唐 韩愈 《答崔立之书》:“诛姦諛於既死,发潜德之幽光。” 宋 王廷珪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之二:“当日姦諛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 明 无名氏 《飞丸记·发迹锄强》:“时人莫笑无经济,未死奸諛骨已寒。” 清 唐孙华 《赠赵松一》诗:“潜德幽必彰,姦諛死无逭。”词语解释:阿谀 拼音:ē yú
迎合谄媚。《汉书·匡衡传》:“於是司隶校尉 王尊 劾奏:‘ 衡 谭 ……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諛曲从,附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彼 全忠 一凶人,犹知以顺旨为可杀。而世之小人,方以阿諛为保身之良策,何哉?” 清 陈梦雷 《赠高宪于公》诗:“里曲詎阿諛,风謡附雅豳。”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又不屑于学习那谄媚阿谀的妾妇之道来换取婆婆的欢心。”词语解释:谗谀 拼音:chán yú
(1).谗毁和阿谀。《管子·明法解》:“故诈伪之人不得欺其主,嫉妬之人不得用其贼心,谗諛之人不得施其巧。” 唐 柳宗元 《杜兼对》:“人由是不苟免,而谗諛之道大息。” 宋 苏辙 《历代论三·王衍》:“内则谗諛以求进,外则聚敛以求售。”
(2).指好谗毁、阿谀之人。《楚辞·九章·惜往日》:“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諛而日得。”《汉书·贾谊传》:“闒茸尊显兮,谗諛得志。”
(3).谗毁、阿谀之言。《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夫以 孔 墨 之辩,不能自免於谗諛,而二国以危。”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洁身酬雨露,利口扇谗諛。”词语解释:谄谀 拼音:chǎn yú
亦作“讇諛”。
(1).谄媚阿谀。《左传·昭公六年》:“ 晏子 曰:‘不入。 燕 有君矣,民不贰。吾君贿,左右諂諛,作大事不以信,未尝可也。’”《汉书·严安传》:“ 秦 不行是风,循其故俗,为知巧权利者进,篤厚忠正者退,法严令苛,讇諛者众。” 宋 苏轼 《论时政状》:“夫諂諛之人,苟务合意,不惮欺罔者,类皆如此。” 清 恽敬 《答俪笙尚书书》:“ 敬 以赠送序多讇諛之辞,恐获罪门下,未敢率尔执笔。” 巴金 《雪》第二章:“他的脸上带着谄谀的笑容。他在局长的面前永远是露着笑脸。”
(2).指长于阿谀奉承的人。《墨子·亲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怨结於民心,諂諛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后汉书·张纲传》:“甘心好货,纵恣无底,多树諂諛,以害忠良。”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石亨奸党》:“数年以来,内外显官,皆出其门,奔竞成风,諂諛充位。”词语解释:佞谀 拼音:nìng yú
以美言奉承讨好。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闒茸尊显,佞諛得意。”《宋书·始安王刘休仁传》:“ 休仁 多计数,每以笑调佞諛悦之,故得推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星者见其意气,稍佞諛之。”词语解释:献谀 拼音:xiàn yú
奉承阿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 王荆公 作《字説》,一时从风而靡,献諛之辈竞为注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佞倖·名臣一事之失》:“ 鋐 元恶大憝,亦何足责,奈何阿諂成风,即一时号为正人,亦献諛希宠,有中人所不为者。” 康有为 《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诗以速之》:“旧党献諛狂一国,大 周 受命颂駸駸。”词语解释:贡谀 拼音:gòng yú
献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邱侍郎献谀》:“ 邱 竟以外蕃再斥。盖两番贡諛,皆不得厚偿,世谓君相造命,亦未必然。”《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有 楚 人 费无极 ,素事 平王 ,善於贡諛, 平王 宠之,任为大夫。” 清 王韬 《变法中》:“今观 中国 之所长者无他,曰因循也,苟且也,蒙蔽也,粉饰也,贪罔也,虚憍也,喜贡諛而恶直言,好货财而彼此交征利。”词语解释:面谀 拼音:miàn yú
当面恭维。《孟子·告子下》:“与谗諂面諛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 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諛。”《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王员外 见先生赞扬太过,只道是面諛之词,反放心不下。” 章炳麟 《印度人之观日本》:“今 欧洲 人诚多面諛 日本 ,然稍有识知者,犹知 支那 为可贵。”词语解释:从谀 拼音:cóng yú
亦作“ 从臾 ”。亦作“ 从惥 ”。 怂恿;奉承。从,通“ 怂 ”。《史记·汲郑列传》:“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寧令从諛承意,陷主於不义乎?”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宏而不博博而不宏》:“至 文忠 ( 真德秀 )立朝时,御史发其廷对日,力从臾恢復事。” 清 顾炎武 《山阳王君墓志铭》:“而余在远,弗及为之从臾也。”词语解释:昵谀 拼音:nì yú
狎昵阿谀。 唐 吴筠 《览古》诗之四:“昵諛方自圣,不悟祸灭身。”词语解释:诡谀 拼音:guǐ yú
诡诈阿谀。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 崔察 贼杀中书令 裴 者何?诡諛梯乱,肇杀机也。” 宋 梅尧臣 《饮韩仲文家》诗:“正言訐诡諛,简礼去酬酢。”词语解释:赞谀 拼音:zàn yú
称赞奉承。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九·乾德》:“ 宋太祖 初改元 乾德 ,因言此号古未有也, 赵韩王 从旁赞諛不已。”词语解释:导谀 拼音:dǎo yú
(1).逢迎献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 已杀 子胥 ,导諛者众。”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三》:“导諛即諂諛也。” 宋 朱熹 《答张敬夫书》:“乐闻警戒,不善导諛,则听言用人之要也。”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歷代多崇徽号,褒美多至十餘言以上,皆后世群臣之导諛也。”
(2).指逢迎献媚的人。《淮南子·人间训》:“戮杀大臣,亲近导諛。”词语解释:口谀 拼音:kǒu yú
谓当面奉承、表里不一。《三国演义》第一○九回:“ 师 大怒曰:‘汝等乃口諛之人!适间与天子在密室中所哭何事?’”词语解释:贪谀 拼音:tān yú
聚敛财物和逢迎阿谀。《逸周书·芮良夫》:“今尔执政,小子惟以贪諛为事。” 孔晁 注:“专利为贪,曲从为諛。”词语解释:诬谀 拼音:wū yú
谓以不实之词奉承人。 明 吴承恩 《〈留思录〉序》:“世道下衰,诗官废阁矣,后虽多有作,诬諛藻繢,交不相信。”词语解释:讳谀 拼音:huì yú
隐讳不言和阿谀谄媚。《史记·秦始皇本纪》:“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諛,不敢端言其过。”词语解释:颂谀 拼音:sòng yú
颂扬奉承。《明史·卢洪春传》:“陛下平日遇颂諛必多喜,遇諫諍必多怒。”词语解释:谐谀 拼音:xié yú
逢迎阿谀。《明史·汪应轸传》:“夫 谷永 ,谐諛之臣; 成帝 ,庸闇之主。”词语解释:谩谀 拼音:màn yú
欺谩谄谀。 汉 刘向 《说苑·敬慎》:“夫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谩諛者,穷辱之舍也;取虐於人者,趋祸之路也。” 明 赵南星 《答周山泉书》:“辱念同署之谊,远惠德音,相勉於耆力扶世,自非流俗作寒暄套语相谩諛者比, 星 幸甚感甚。”词语解释:道谀 拼音:dào yú
阿谀奉承。《庄子·天地》:“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諛之人也。” 郭庆藩 集释:“道与諂同义。《荀子·不苟篇》‘非諂諛也’,《贾子·先醒篇》‘君好諂諛而恶至言’,《韩诗外传》并作‘道諛’。‘諂’与‘道’声之转。” 汉 桓宽 《盐铁论·论诽》:“道諛日进而上不闻其过,此 秦 所以失天下而殞社稷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谀佞》:“ 睿宗 践祚, 怀贞 位极人臣,道諛不悛,以至於败。”词语解释:邪谀 拼音:xié yú
邪恶而谄谀。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邪諛必照,狷直皆容。” 唐 黄滔 《御试曲直不相入赋》:“顾惟忠讜之受性,岂与邪諛而同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孙宣公谏封禅寺》:“一时邪諛之臣,唱为瑞应祺祥,以罔明主。”词语解释:进谀 拼音:jìn yú
犹进谄。《新五代史·周臣传·扈载》:“而 穀 徒能先意所在,以进諛取合人主,事无大小,必称美颂赞。”词语解释:险谀 拼音:xiǎn yú
奸诈谄媚。《三国志·吴志·孙晧传》:“ 岑昬 险諛贵幸,致位九列。”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赵履温 为司农卿,諂事 安乐公主 ……斜褰紫衫,为公主背挽金犊车。险諛皆此类。”词语解释:憸谀 拼音:xiān yú
奸邪谄媚。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朕之闕失,国之姦蠹,朝之憸諛,皆直言其状。”词语解释:巧谀 拼音:qiǎo yú
善于阿谀奉承。《商君书·垦令》:“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鬭……巧諛、恶心之民无变也。” 唐 沉亚之 《上冢官书》:“其所进者,唯柔气缓言,瞽视而巧諛,然后谓之厚德。”词语解释:寅谀 拼音:yín yú
恭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严介溪文集》:“ 朱竹垞 尝言《甘泉》一序尤令人张目;又谓道学者寅諛乃如是,然则如 升菴 、 荆川 ,固不足责矣。”词语解释:恐谀 拼音:kǒng yú
慑于权势而巴结奉承。 汉 晁错 《对贤良文学策》:“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矜奋自贤,羣臣恐諛。”词语解释:称谀 拼音:chēng yú
奉承。 冰心 《往事·以诗代序》:“我只是微微的笑着,笑着领受了无谓的称谀。”词语解释:誉谀 拼音:yù yú
颂扬阿谀。 汉 刘向 《说苑·贵德》:“忠良切言,皆鬱於胸;誉諛之声,日满於耳。”词语解释:讥谀 拼音:jī yú
非议和阿谀。《三国志·魏志·程昱刘放孙资等传论》:“ 刘放 文翰, 孙资 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諛之声,每过其实矣。”词语解释:奉谀 拼音:fèng yú
阿谀奉承。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徐陵 《杂曲》曰:‘张星旧在天河上,从来 张 姓本连天。’盖指 张丽华 而言。是时 陈后主 最宠 丽华 ,此奉諛之辞尔。”词语解释:媚谀 拼音:mèi yú
逢迎阿谀。 宋 王安石 《改撰诗义序札子》:“然因事宣著,人臣之职也。诚以言不足为惧,不以近于媚諛为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