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首字词组
谀墓谀语谀儒谀辞谀悦谀行谀史 
谀言谀说谀舌谀颂谀巧谀谤谀导 
谀佞谀媚谀臣谀顺谀词谀赞谀然 
谀谄谀闻谀噱谀美谀优谀诞谀墓之金 

词语解释:谀墓  拼音:yú mù
唐 李商隐 《刘叉》:“后以争语不能下诸公,因持 愈 ( 韩愈) 金数斤去,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与 刘君 为寿。’” 韩愈 为人作墓志,多溢美之辞。后谓为人作墓志而称誉不实为“諛墓”。 宋 苏轼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之三:“朝来又絶倒,諛墓得霜竹。”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孙文正取四城》:“以为諛墓之文,例多溢美。” 朱东润 《论传记文学》:“是不是可以把 唐 宋 八家的神道碑、墓志铭、行状这一类的文字作为我们的范本呢?当然不可以,因为这些作品,大半是为了谀墓而作。”
词语解释:谀言  拼音:yú yán
(1).说奉承话。《鬼谷子·权篇》:“諛言者博而于智。”
(2).谄媚的话。 三国 魏 嵇康 《太师箴》:“諛言顺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今人连篇累牘,半是颂德之諛言。” 刘师培 《文说·记事篇》:“博採諛言,喻过其体,词没其义。”
词语解释:谀佞  拼音:yú nìng
(1).奉承献媚。 唐 韩愈 《上宰相书》:“妖淫諛佞譸张之説,无所出於其中。”《宋史·隐逸传下·徐中行》:“ 秦檜 当国,科场尚諛佞,试题问中兴歌颂, 庭筠 叹曰:‘今日岂歌颂时耶!’”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幕客者,其才望驾胥徒而上之,其持书求荐,援引当道,浮伪諛佞,则胥徒所无也。”
(2).指奉承献媚的人。 宋 汪应辰 《应诏言弭灾防盗事》:“进用忠讜,斥远諛佞,使天下知好恶所在,则中人以下,皆化而为忠矣。”
词语解释:谀谄  拼音:yú chǎn
奉承谄媚。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以諛諂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五苦章句经》:“外似如法,内怀諛諂。” 宋 梅尧臣 《答三韩见赠述诗》:“人事极諛諂,引古称辨雄。”
词语解释:谀语  拼音:yú yǔ
谄媚的话,奉承话。 清 唐孙华 《赠商州丞》诗之二:“自信生平无諛语,和歌也爱邑中黔。”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仪鸾殿》:“以一时之諛语,为官制之美名。”
词语解释:谀说  拼音:yú shuō
同“諛悦”。 唐 陆贽 《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谓专断无伤,谓询谋无益,谓諛説为忠顺,谓献替为妄愚。”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諛説上皇,希求再用。”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僕受质戇介,处时俗中,见其侧媚相諛説,常忿忿不与言。”
词语解释:谀媚  拼音:yú mèi
奉承献媚。 唐 无名氏 《玉泉子》:“钓射时态,志在諛媚。” 闻一多 《红烛·红荷之魂》:“高贤底文章啊!雏凤底律吕啊!往古来今竟携了手来谀媚着你。”
词语解释:谀闻  拼音:yú wén
顺耳之说。 明 张居正 《云海子序》:“又其所著非浅见諛闻。”《明史·循吏传·段坚》:“ 坚 之学,私淑 河东 薛瑄 ,务致知而践其实,不以諛闻取誉,故能以儒术饰吏治。”
词语解释:谀儒  拼音:yú rú
谄媚的儒生。《史记·儒林列传》:“诸諛儒多疾毁 固 ,曰‘ 固老 ’,罢归之。”
词语解释:谀舌  拼音:yú shé
指巧言谄谀之人。 唐 孙樵 《大明宫赋》:“吾见若姦声在堂,諛舌在旁;窒聪怫讽,正斥邪宠。”
词语解释:谀臣  拼音:yú chén
谄谀之臣。《管子·八观》:“諫臣死而諛臣尊,私情行而公法毁。”《史记·龟策列传》:“ 桀 有諛臣,名曰 赵梁 。”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目有眯则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遂使諛臣乘隙以汇进,智士知微而出走。”
词语解释:谀噱  拼音:yú jué
谄笑。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左右供諂誉,亲交献諛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后与公子輒相諛噱。” 何垠 注:“諛,諂也;噱,笑言也。”
词语解释:谀辞  拼音:yú cí
亦作“ 諛词 ”。 谄媚的言辞;奉承话。 汉 刘向 《九叹·离世》:“ 灵怀 曾不吾与兮,即听夫人之諛辞。” 清 黄景仁 《将为北行留赠沉枫墀》诗:“我欲为諛词,不忍为此态。”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竹阴读画》:“来访问我的人,看见这幅画都说很好,我相信这不会是对于我的谀辞。”
词语解释:谀颂  拼音:yú sòng
阿谀赞颂。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晋惠帝五》:“﹝ 陆机 ﹞谢朝华,披夕秀,以词翰之美乐见於当世,则 伦 且资其諛颂以为荣,盖有求免而不得者。”
词语解释:谀顺  拼音:yú shùn
奉承阿顺。 明 海瑞 《治安疏》:“昔之务为容悦,諛顺曲从,致使实祸蔽塞,主不上闻焉,无足言矣。”
词语解释:谀美  拼音:yú měi
奉承赞美。 老舍 《且说屋里》:“ 善老 没答碴,眼皮一搭拉,接受对他的谀美。”
词语解释:谀悦  拼音:yú yuè
谄媚讨好。《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朕冀闻己过,公乃妄相諛悦。”《辽史·逆臣传中·萧革》:“﹝ 萧革 ﹞游近习间,以諛悦相比昵,为流辈所称,由是名达於上。”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汉献帝三十》:“夫人之情,不耽逸豫,天下无不可进之善;不喜諛悦,天下无不可纳之忠。”
词语解释:谀巧  拼音:yú qiǎo
谄谀巧伪。《晏子春秋·问下十九》:“持諛巧以正禄,比姦邪以厚养。”
词语解释:谀词  拼音:yú cí
见“ 諛辞 ”。
词语解释:谀辞  拼音:yú cí
亦作“ 諛词 ”。 谄媚的言辞;奉承话。 汉 刘向 《九叹·离世》:“ 灵怀 曾不吾与兮,即听夫人之諛辞。” 清 黄景仁 《将为北行留赠沉枫墀》诗:“我欲为諛词,不忍为此态。”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竹阴读画》:“来访问我的人,看见这幅画都说很好,我相信这不会是对于我的谀辞。”
词语解释:谀优  拼音:yú yōu
犹俳优。《管子·四称》:“进其諛优,繁其鐘鼓,流於博塞,戏其工瞽。”
词语解释:谀行  拼音:yú xíng
阿谀奉承的行为。《管子·大匡》:“今 彭生 二於君,无尽言,而諛行以戏我君,使我君失亲戚之礼命。”
词语解释:谀谤  拼音:yú bàng
奉承和毁谤。 清 魏源 《再书〈宋名臣言行录〉后》:“而谓党奸諛,抑忠藎,恐起 岳 檜 二人质之,亦未必受此等諛谤也。”
词语解释:谀赞  拼音:yú zàn
夸赞。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能专来谀赞风景而忽略更实际一些的事儿了。”
词语解释:谀诞  拼音:yú dàn
阿谀夸诞。 清 方苞 《读史记八书》:“ 武帝 所作十九章,文虽尔雅,然自《青阳》《朱明》《西皡》《玄冥》而外,多諛诞,且非雅声。”
词语解释:谀史  拼音:yú shǐ
对人有溢美之辞的史传。 清 唐孙华 《读张浚传》诗:“空谈久已同 殷浩 ,諛史犹夸似 武乡 。”
词语解释:谀导  拼音:yú dǎo
阿谀逢迎。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 鉶 为 淮南 节度副大使 高駢 从事, 駢 后失志,尤好神仙,卒以叛死,则此或当时諛导之作,非由本怀。”参见“ 导諛 ”。
词语解释:导谀  拼音:dǎo yú
(1).逢迎献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 已杀 子胥 ,导諛者众。”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三》:“导諛即諂諛也。” 宋 朱熹 《答张敬夫书》:“乐闻警戒,不善导諛,则听言用人之要也。”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歷代多崇徽号,褒美多至十餘言以上,皆后世群臣之导諛也。”
(2).指逢迎献媚的人。《淮南子·人间训》:“戮杀大臣,亲近导諛。”
词语解释:谀然
愉悦和顺的样子
词语解释:谀墓之金
为人作墓志所得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