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日课 拼音:rì kè
(1).每天的功课。 唐 元稹 《叙事寄乐天书》:“与诗人 杨巨源 友善,日课为诗。” 宋 陆游 《闷极有作》诗:“老人无日课,有兴即题诗。” 冰心 《晚晴集·我的童年》:“这时,认字读书已成了我的日课,母亲和舅舅都是我的老师。”
(2).每天督促。《宋史·宦者传一·张继能》:“ 继能 日课卒截竹为签,署字其上,且言以备将士记杀获功状,贼闻之甚惧。”
(3).指每天征收所得。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诸色酒名》:“点检所酒息,日课以数十万计,而诸司邸弟及诸州供送之酒不与焉。”词语解释:自课 拼音:zì kè
(1).自己完成规定的工作或学业。《梁书·儒林传·沉峻》:“ 峻 好学,与舅 太史叔 明 师事宗人 沉驎士 ,在门下积年,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輙以杖自击;其篤志如此。” 宋 苏轼 《病中大雪数日未尝起观虢令赵荐以诗相属戏用其韵答之》:“有客独自吟,清夜默自课。” 陈毅 《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诗:“衾寒难入梦,险韵诗自课。”
(2).亲自教授。 清 查慎行 《过徐淮江》诗:“五经自课佳儿读,半刺曾嫌俗客通。”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嘉顺皇后贤节》:“ 崇文山 尚书之女,幼时即淑静端慧, 崇公 每自课之。”词语解释:书课 拼音:shū kè
(1).书载官吏考绩。 唐 包佶 《立春后休沐》诗:“定知书课日,优詔许辞归。”
(2).指修习的课业。 宋 陆游 《春雨》诗:“黯黯阴连月,萧萧滴到明。窗昏减书课,弦缓咽琴声。”词语解释:劝课 拼音:quàn kè
鼓励与督责。《后汉书·卓茂传》:“是时 王莽 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 宋 范仲淹 《答手诏五事》:“更严著勉农之令,使天下官吏专於劝课,百姓勤於稼穡。”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文帝 时,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对努力发展生产的地主给予奖励。”参见“ 劝农 ”。
词语解释:劝农 拼音:quàn nóng
(1).鼓励农耕。《史记·孝文本纪》:“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其於劝农之道未备。”《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是以帝耕以劝农,后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报施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垦荒》:“ 中国 伊古以来,以农桑为本,内治之道,首在劝农。”
(2).古代政府官员在春夏农忙季节,巡行乡间,劝课农桑,称劝农。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吴兴园圃》:“郡守每岁劝农还,必於此艤舟宴焉。”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三折:“我如今待要下乡劝农去也,则怕那秀才上朝应举去的忙,等不的我回来。”
(3).官名。古代负责鼓励督促农业生产的官吏。 晋 束晳 《劝农赋》:“惟百里之置吏,各区别而异曹;考治民之贱职,美莫当乎劝农。”参见“ 劝农使 ”。词语解释:奏课 拼音:zòu kè
(1).把对官吏的考绩上报朝廷。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为 义兴 太守,风化之美,奏课为最。”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已知奏课当徵拜,那復淹留咏白苹。” 明 方孝孺 《祭叶夷仲主事文》:“入宰畿县,奏课最优。”
(2).把计簿、户籍按规定时间报送朝廷。《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岐 俗质厚, 彦光 以静镇之,奏课连为天下最。” 胡三省 注:“奏课,奏计帐及输籍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天章阁待制 许元 为 江 淮 发运使,奏课於京师。”词语解释:诗课 拼音:shī kè
作诗的功课。 元 刘詵 《送赵光远道州宁远税使》诗:“诗课书程应不减,东风早送锦衣还。” 清 马曰琯 《同人集抱山堂柬洴江太史》诗:“惟公髮短兴偏长,诗课朝朝不厌忙。”词语解释:功课 拼音:gōng kè
(1).古代对属下工作成绩的考核。《韩非子·八经》:“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辩不留朝。”《汉书·薛宣传》:“ 宣 考绩功课,简在两府,不敢过称以奸欺诬之罪。” 唐 白居易 《张元夫可礼部员外郎制》:“虽文才秀出,功课高等者,满岁而授,犹曰美迁。”
(2).佛教语。指每日按时诵经念佛等事。 唐 慧能 《坛经·机缘品》:“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犛牛爱尾!” 唐 寒山 《诗》之二七六:“终是礼道场,持经置功课。”
(3).借指每日必做的事情。 元 张养浩 《山坡羊》曲:“向巖阿,且婆娑,琴书笔砚为功课。” 叶圣陶 《病夫》:“现在他要上这级数极多的转折扶梯,更是艰难的功课。”
(4).指按规定程序所做的事。《红楼梦》第八十回:“吉时已到,请 宝玉 出去奠酒,焚化钱粮,散福。功课完毕, 宝玉 方进城。”
(5).学生按照规定学习的课业。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老夫心中闷倦,后花园内走一遭去,看孩儿做下的功课咱。” 元 狄君厚 《火烧介子推》第三折:“ 介林 於府学中攻书,已经半年之间,不知你做甚功课里。” 丁玲 《团聚》:“她进了学校,功课最好,人人夸她,她很会交际。”词语解释:年课 拼音:nián kè
谓一年征收的租税。《宋史·食货志下一》:“租额年课及一路钱穀出入之数,去其重复。”词语解释:供课 拼音:gòng kè
(1). 宋 代科举考试方式之一。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供课:州县学生分旬习试三场,各给册子供呈。上庠亦然。”
(2).学习课业。 宋 陆游 《晚春感事》诗:“稚子日长供课早,故人官达寄书稀。”词语解释:吏课 拼音:lì kè
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宋 欧阳修 《吉州学记》:“於是詔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词语解释:夜课 拼音:yè kè
夜间学习的课业。 宋 陆游 《夙兴》诗:“略似诸生勤夜课,絶胜小吏迫晨趋。” 邹韬奋 《经历》十:“夜里还有夜课,读到九点钟才休息。”词语解释:最课 拼音:zuì kè
指官吏考课的最高成绩。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举贤》:“ 裴景昇 为 尉氏 尉,以无异效,不居最课。”词语解释:岁课 拼音:suì kè
(1). 汉 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2).一年的赋税。《宋史·真宗纪三》:“丁巳,定 江 淮 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於民,何顾岁入也。’” 清 黄景仁 《固关》诗:“关吏频年愁岁课,戍兵终日卧云光。”
(3).一年的劳绩。 唐 白居易 《花前叹》诗:“岁课年功头髮知,从霜成雪君看取。” 宋 林逋 《湖山小隐》诗之二:“岁课非无秫,家藏独有琴。”词语解释:郡课 拼音:jùn kè
《后汉书·百官志五》:“﹝令、长、侯国之相﹞秋冬集课,上计於所属郡国。” 刘昭 注引 胡广 曰:“秋冬岁尽……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 汉 代指郡对属县官吏的年终考绩。后因以“郡课”借指基层地方官的治绩。 唐 韩愈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初如遗宦情,终乃最郡课。”词语解释:程课 拼音:chéng kè
(1).指征发赋税徭役。《逸周书·大匡》:“程课物徵,躬竞比藏。”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新唐书·李巽传》:“ 元和 四年病革,郎官省候, 巽 言不及病,但与商校程课功利。”
(2).定额;定限。《隋书·天文志上》:“此后百工作役,并加程课,以日长故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两刘娘子报应》:“内人有两 刘娘子 ,其一年近五旬,志性素谨,自入中年,即饭素诵经,日有程课。”
(3).考核检查。《亢仓子·臣道》:“用中等之人,则当程课其功,示以赏罚。”
(4).犹课程。规定的学业内容和进程。 宋 苏辙 《上皇帝书一封》:“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 清 梅曾亮 《项府君墓志铭》:“习科举学,乃先明而兴,客至始盥沐,则程课毕矣。”词语解释:考课 拼音:kǎo kè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词语解释:吟课 拼音:yín kè
吟咏诵读。 宋 柳永 《定风波》词:“向鸡窗,只与蛮牋象管,拘束教吟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又不比书房里闲吟课,你须见贼军排列着。”词语解释:夏课 拼音:xià kè
(1). 唐 代举子,落第后寄居京师过夏,课读为文,谓之“夏课”。其间所作诗文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 唐 韩偓 《夏课成感怀》诗:“凄凉身事夏课毕,濩落生涯秋风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下》:“执业以出,谓之夏课。”自注:“亦作秋卷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卢司空 钧 ,为郎官守 衢州 。有进士贄謁,公开卷閲其文十餘篇,皆公所制也。语曰:‘君何许得此文?’对曰:‘某苦心夏课所为。’”
(2).泛指举业。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睹兹夏课之勤,见猎依然心喜。”参阅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乙。词语解释:常课 拼音:cháng kè
(1).定额赋税。《晋书·良吏传·王宏》:“督劝开荒五千餘顷,而熟田常课顷亩不减。”《明史·费聚传》:“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
(2).定额。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日作麵两石,有常课。主者窃增其数,犊至常课即止。”词语解释:新课 拼音:xīn kè
(1).新征的赋税。
(2).新的工作或活动。 唐 项斯 《送友人游边》诗:“自可资新课,还期振盛名。” 宋 范成大 《与周子充侍郎同宿石湖》诗:“佳晴有新课,晒种催萟秫。”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像这样的劳动活,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
(3).新设的课程;新授的课题。如:这学期增加了两门新课。如:每节课都要复习旧课,再讲新课。词语解释:茶课 拼音:chá kè
茶税。《宋史·程之邵传》:“ 元和 中,復主管茶马,市马至万匹,得茶课四百万緡。”词语解释:月课 拼音:yuè kè
(1).每月考查、考核。《魏书·李彪传》:“陛下幼蒙鞠诲,圣教之躋,及储宫诞育,復亲抚誥,日省月课,实劳神虑。”
(2). 明 清 时每月对学子的课试或对武官武艺的考校。《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官月课士子之艺业而奬励之。”《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 同 通 州县,本有月课,现在攷较他们,也不过同月课一个样子。”《清史稿·选举志一》:“教官考校之法,有月课、季考,‘四书’之外,兼有策论……讫於 嘉庆 ,月课渐不举行。”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马端敏公被刺》:“ 同治 九年七月二十七日,为 两江 总督月课武职之期, 马端敏 公 新貽 亲临校场閲射。”
(3). 宋 代规定御史纠察官邪,按月奏事的制度。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太学诸生置绫纸》:“ 郑昭先 为臺臣,倏当言事月谓之月课。 昭先 纯谨人也,不敢妄有指议。”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 朱应元 既为御史,月课乃首劾 李俊明 ,公论大不平。” 张晋藩 王超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七节:“ 宋 朝在允许御史‘风闻弹人’的要求下,明令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叫作‘月课’。如上任后百日内无所纠弹,则罢黜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种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御史弹劾权的滥用。”词语解释:督课 拼音:dū kè
督察考核。《汉书·隽不疑传》:“逐捕盗贼,督课郡国。” 宋 曾巩 《陕西转运使制》:“夫使督课明而政事举,经画当而财用足。”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梦》:“ 苏州 蒋古愚 学博,秉鐸 潁 上,督课诸子甚严。”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督课甚严,赏罚甚明。”词语解释:会课 拼音:huì kè
(1).旧时考核官吏成绩或学校考课。《汉书·萧育传》:“为 茂陵 令,会课, 育 第六。” 颜师古 注:“如今之考第高下。” 唐 白居易 《授韩弘许国公实封制》:“是则有大勋於国,有大惠於人;会课议功,无出其右。”《金史·选举志》:“凡学生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又三日作赋及诗各一篇。”
(2).文人结社,定期集会,研习功课,传观所作文字,谓之“会课”。 宋 吕本中 《东莱吕紫薇师友杂志》:“ 崇寧 初,予家 宿州 , 汪信民 为州教授, 黎确 介然 初登科……尝与予及亡弟 揆中 由义 会课,每旬作杂文一篇,四六表启一篇,古律诗一篇。旬终会课,不如期者罚钱二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常言‘秀才会课,点灯告坐’。天生文官,再不能爽快的。”词语解释:酒课 拼音:jiǔ kè
酒税。 宋 苏辙 《论蜀茶五害状》:“所得茶税、杂税钱及酒课增羡,又可得数十万贯。”《宋史·食货志下七》:“ 天禧 四年,转运副使 方仲荀 言:‘本道酒课旧额十四万贯,遗利尚多。’”词语解释:趁课 拼音:chèn kè
征收赋税。 宋 周密 《武林旧事·酒楼》:“已上并官库,属户部点检所……官中趁课,初不籍此,聊以粉饰太平耳。”词语解释:国课 拼音:guó kè
犹国赋。 明 张纲孙 《苦旱行》:“高田低田薄有收,比里稍可完国课。不然官吏猛如虎,终朝鞭扑畴能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钱粮者,朝廷之国课,非县官之私蓄。”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卷一:“此铁道经理之规模也。其所以裕国课,便民生,有不待言者。”词语解释:秋课 拼音:qiū kè
(1).犹夏课。科举时代,士人习举业的课卷。 前蜀 贯休 《送友人之岭外》诗:“一囊秋课苦,万里瘴云开。”
(2).秋季的赋税。 元 宋褧 《寄题水木清华亭》诗:“薯蕷登秋课,禾麻验岁功。”词语解释:工课 拼音:gōng kè
(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应完成的写作、诵习、阅读等作业。 宋 王钦臣 《王氏谈录·好学》:“大人在家,逐日须作文字,而於经史间亦各有工课耳。” 元 谷子敬 《集贤宾·闺情》套曲:“笔砚上疎了工课,茶饭上减了饮食。”《红楼梦》第一一六回:“ 寳玉 因 贾政 命他赴考, 王夫人 便不时催逼,查考起他的工课来。” 蔡元培 《我在教育界的经验》:“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这一种工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
(2).谓宗教徒定时修持。 元 张可久 《汉东山》曲:“纸帐梅花病 维摩 ,奈老何,学坐钵,做工课。”
(3).指做佛事。《红楼梦》第十五回:“当下和尚工课已完。”
(4).经常从事的各种训练、爱好等。 元 顾德润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述怀》曲:“人生傀儡棚中过,嘆乌兔似飞梭。消磨岁月新工课: 尚父 蓑, 元亮 歌, 灵均 些。”词语解释:复课 拼音:fù kè
停课或罢课后恢复上课词语解释:蜜课 拼音:mì kè
犹言蜜税。谓蜂之酿蜜,如向养蜂者输税。 宋 黄庭坚 《演雅》诗:“老鶬衔石宿水饮,稺蜂趍衙供蜜课。” 元 李俊民 《暮春和端甫韵》:“辛苦衙蜂输蜜课,等閒巢燕得泥香。”词语解释:官课 拼音:guān kè
(1).官府的税收。《宋史·食货志下四》:“而一岁之内,私贩坐罪者三千九十九人,弊在於官盐估高,故私贩不止,而官课益亏。” 元 盍西村 《小桃红·临川八景》曲:“官课今年九分办,廝追攀,渡头买得新鱼雁。”
(2).旧时官府对书院学生进行定期考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有一回,书院里官课, 歷城 县亲自到院命题考试。” 张友鹤 注:“当时书院里的学生,每三月由官府出题考试一次,叫做期考,就是官课。”词语解释:田课 拼音:tián kè
田赋。《晋书·束晳传》:“今天下千城,人多游食,废业占空,无田课之实。”《魏书·杨椿传》:“ 椿 以屯兵,惟输此田课,更无徭役。” 清 侯方域 《重修书院碑记》:“居有号舍,赡有田课,试有约。”词语解释:牵课 拼音:qiān kè
犹勉强;强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三代、 春秋 ,虽沿世弥縟,并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也。” 唐 韩渥 《奉和孙舍人荆南重围中寄诸朝士二篇》序:“时 李常侍 洵 …… 李郎中 冉 ,皆有继和,余久有是债,今至 湖南 ,方暇牵课。” 宋 欧阳修 《与程文简公书》:“所要碑文,今已牵课,衰病无悰,言无伦理,不足以扬先烈,愧汗而已。”词语解释:史课 拼音:shǐ kè
研读史书的日课。 宋 陆游 《卧疾》诗:“覊愁唯付酒,史课未妨诗。”词语解释:发课 拼音:fā kè
起课。旧时卜卦、占算法之一。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以理推之,发课皆用月将加正时。”《金瓶梅词话》第六二回:“求神问卜发课,皆有凶无吉。”《西游记》第三五回:“﹝ 孙大圣 ﹞把那葫芦摇摇,一发响了。他道:‘这个像发课的筒子响,倒好发课。等 老孙 发一课,看师父甚么时才得出门。’”词语解释:易课 拼音:yì kè
根据《易》理占卜。 清 王晫 《今世说·术解》:“ 孙宇台 既精《易》课,兼善潜虚。”词语解释:算课 拼音:suàn kè
谓预算计划。《晋书·杜预传》:“昔 汉 之刺史,亦岁终奏事,不制算课,而清浊粗举。”词语解释:问课 拼音:wèn kè
谓请教课业。 五代 齐己 《喜彬上人见访》诗:“高吟欲继 沃州 师,千里相寻问课虚。”词语解释:坐课 拼音:zuò kè
谓因上级考核。《汉书·酷吏传·咸宣》:“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词语解释:优课 拼音:yōu kè
缓征赋税。《宋书·孝武帝纪》:“詔曰:‘去岁东土多经水灾,春务已及,宜加优课。粮种所须,以时贷给。’”词语解释:登课 拼音:dēng kè
(1).犹高职。 宋 蔡襄 《回睦州李虞部启》:“行迟政成,别膺登课。”
(2).犹言完成任务。 元 陈德永 《暮春》诗:“蜜满蜂登课,泥香燕作家。”词语解释:上课 拼音:shàng kè
(1).教师讲授功课。《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幸喜本堂监督,早奉了太守之命,派他暂充西文教习,遵照学章,逐日上课。”
(2).引申为对人说教。 毛泽东 《别了,司徒雷登》:“那些认为‘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的 中国 人听着, 艾奇逊 在给你们上课了。”
(3).学生听老师讲课。 沉从文 《萧萧》:“她们在学校,男女在一起上课读书。” 曹靖华 《风雨六十年》:“那所外国语学校的同学,都是走读的,除了上课外,相互间并无来往。”词语解释:庄课 拼音:zhuāng kè
田庄所收的租粮。 唐 李商隐 《杂纂·谩人语》:“説所入庄课。” 宋 苏轼 《奏淮南闭籴状》之二:“ 淮南 京西 ,均是王民。而独絶其餱粮,禁其布种。以至官户本家庄课,亦不得般取喫用。违法害物,未之前闻。”词语解释:试课 拼音:shì kè
考核,考查。《管子·明法解》:“张官任吏治民,案法试课成功。守法而法之,身无烦劳而分职。”词语解释:晚课 拼音:wǎn kè
指僧尼每天傍晚时分的念佛诵经。《天雨花》第二七回:“那两个尼姑,方做晚课。” 朱自清 《看花》:“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词语解释:无课 拼音:wú kè
不征赋税。 汉 蔡邕 《答诏问灾异》:“圣意勤勤,欲清流荡浊、扶正黜邪不得,但以州郡无课而已。”词语解释:卜课 拼音:bǔ kè
即起课。占卜方法的一种。或用六壬课,或摇铜钱看正反,或掐指推算干支,以推断吉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主人们有时在这里作画吟诗,有时在这里读经清谈,有时在这里卜神课。”词语解释:占课 拼音:zhān kè
即卜课。 清 何琇 《樵香小记·古占法》:“譬如今之术数家言,其神验者多诬。至其占课论单拆交重,推命用五星八字,则今世同用之法也。” 老舍 《黑白李》:“他的小玩艺也一天比一天增多:占课、打卦、测字……什么也没能帮助他推测出 老四 的计划。”详“ 卜课 ”。
词语解释:卜课 拼音:bǔ kè
即起课。占卜方法的一种。或用六壬课,或摇铜钱看正反,或掐指推算干支,以推断吉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主人们有时在这里作画吟诗,有时在这里读经清谈,有时在这里卜神课。”词语解释:赋课 拼音:fù kè
赋税。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宋均令虎渡江》:“ 九江 多虎,百姓苦之。前将募民捕取,武吏以除赋课,郡境界皆设陷穽。” 李锺珏 《李平书七十自述》:“先生杜絶苞苴,铲除积弊,吏胥奉法,豪强讋栗,赋课无匿,疆理咸厘。”词语解释:责课 拼音:zé kè
(1).责成考核。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伏遇皇帝陛下新一代之彝章,革千年之流弊。方循名而责课,以官方而任人。”
(2).征收赋税。《宋史·食货志上一》:“诸州各随风土所宜,量地广狭,土壤瘠埆不宜种艺者,不须责课。”词语解释:训课 拼音:xùn kè
教育和课试;训诲和督促。《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每日训课儿孙之暇,同里中父老饮酒赋诗。”《明史·职官志二》:“凡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土官、外国生、功勋臣及勋戚大臣子弟之入监者,奉监规而训课之。”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子孙读书,训课甚勤,不多望以进取。”词语解释:论课 拼音:lùn kè
谓评论、考核军功或政绩。《后汉书·百官志五》:“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词语解释:赀课 拼音:zī kè
赋税。《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而守宰相继,务在裒剋,围桑品屋,以准貲课。”词语解释:资课 拼音:zī kè
财产税。《新唐书·食货志一》:“凡庸、调、租、资课,皆任土所宜,州县长官涖定粗良,具上中下三物之样输京都。”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唐玄宗 在租庸调外,又创资课。所谓资课,就是财产税。”词语解释:例课 拼音:lì kè
按常规征收的税赋。 明 田汝成 《幽怪录·五通神》:“﹝五通神﹞日夜喧闹,如争竞状,知库人不得安息,酒客亦不敢登饮,例课甚亏,无可奈何。”词语解释:选修课 拼音:xuǎn xiū kè
与“必修课”相对。主要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分限制性选修课程(指定选修课程)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两种。词语解释:逋课 拼音:bū kè
(1).欠交的赋税。《明史·食货志四》:“且请於每年正课外,带徵逋课。”《清史稿·世祖纪二》:“壬子,免 山东 十一年以前灶丁逋课。”
(2).指拖欠赋税。 清 陆继辂 《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某生﹞逋课积年,粮胥虽屡受杖,相戒不以闻。”词语解释:退课 拼音:tuì kè
下课。 钱锺书 《围城》六:“有一次,简直像挨饿几天的人服了泻药,话要挤也挤不出,只好早退课一刻钟。”词语解释:代课 拼音:dài kè
代替专职教师授课。《花城》1981年第三期:“中学代课教师的生涯,无形中帮助她温习了功课。”词语解释:负课 拼音:fù kè
亏欠赋税。《宋史·钱暄传》:“ 暄 钩考诸路逋租, 两浙 转运使负课当坐。”词语解释:主课 拼音:zhǔ kè
主要的功课或主修的课程词语解释:升课 拼音:shēng kè
征收赋税。《清史稿·穆宗纪二》:“ 李鸿章 覆陈 黄 、 运 两河、 淮 、 徐 故道难復,请仍海运。其旧河涸地,酌量升课。”词语解释:马前课 拼音:mǎ qián kè
占法的一种。相传为 三国 蜀 诸葛亮 所创制。据说以笔画圈,中书“马”字,四周任意作画,以奇偶定吉凶。方法简单,立即可占,故称马前课。《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原来 苗太监 曾遇异人,传授 诸葛 马前课,占问最灵。”词语解释:卖课 拼音:mài kè
犹卖卜。《冷眼观》第十一回:“非比时下卖课的,抱着一本《卜筮正宗》,指手画脚的信口开河。”词语解释:胡伦课 拼音:hú lún kè
指整锭的银子。 元 石德玉 《紫云庭》第三折:“俺娘则是个敲郎君置过活,他这几年间衠儹下胡伦课。”词语解释:习课 拼音:xí kè
谓按时进行学习考核。《元典章·吏部三·医官》:“已设医学去处教授人员。见教生徒,照依每年降去一十三科题目,令医生每月习课医义一道。”词语解释:九姑课 拼音:jiǔ gū kè
古时 吴 楚 民间以草茎占卜吉凶的一种方法。《楚辞·离骚》:“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九姑玄女课》:“ 吴 楚 之地,村巫野叟及妇人女子辈,多能卜九姑课。其法;折草九茎,屈之为十八,握作一束,祝而呵之,两两相结,止留两端,已而抖开,以占休咎。”词语解释:讲课 拼音:jiǎng kè
(1).讲诵课读。 清 朱珪 《上书房行走礼部左侍郎金公墓志铭》:“於是讲课之暇,常羊湖山。”
(2).讲授功课。 孙犁 《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上课的时候,教员讲课的声音,以及小学生念笔顺的音声,是听得很清楚的。” 徐铸成 《旧闻杂忆续编·青年时代的徐悲鸿》:“ 蔡 ( 蔡元培 )对美学本是内行而又一向奖掖后进,就请 悲鸿 到北大讲课,不久资送他去 巴黎 深造。”词语解释:起课 拼音:qǐ kè
占卜方法的一种。古代方士六壬术,有四课式,用占目之干支为推算之本,后因称求卜为“起课”。其占法,或转动刻有干支等字样的两个木盘(上名天盘,下名地盘),或摇铜钱看正反面,或用手指掐算,然后根据课义附会人事,推断吉凶。《朱子语类》卷七十:“如今人用火珠林起课者,但用其爻而不用其辞。”《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桂生 平日惯听老婆舌的,明日起早,真个到 童瞎子 铺中起课,断得有十分财采。”《镜花缘》第六五回:“众人都围着 孟芸芝 教他起课。” 凌力 《星星草》第六章:“ 陆鹤鸣 指指横联说:‘在下起课、问卦、看相、拆字都可以。’”参见“ 六壬 ”、“ 卜课 ”。词语解释:兼课 拼音:jiān kè
兼任本身职务以外的教课工作。如: 李工程师 业余在工业大学兼课已有一年了。词语解释:党课 拼音:dǎng kè
中国共产党组织为了对一般党员进行党纲、党章教育而开的课,有时也吸收非党同志参加听课。 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也许,那是他们的第一次党课吧!” 化石 《潘家堡子》第五章:“在上团课,或许去听党课的时候, 红梨 晓得阶级斗争的厉害性。”词语解释:停课 拼音:tíng kè
停止上课。《工人日报》1964.1.26:“业余教育应该主动让路,作一些妥善安排,调整学习时间,但是不要停课。”词语解释:避课 拼音:bì kè
逃避赋税。《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四载》:“ 王鉷 志在聚敛,以有籍无人者皆为避课,按籍戍边六岁之外,悉徵其租庸,有併徵三十年者,民无所诉。”词语解释:进课 拼音:jìn kè
指考核。《新唐书·百官志二》:“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於内,岁终则考最於外。”词语解释:隐课 拼音:yǐn kè
隐瞒赋税。《新唐书·杨炎传》:“ 天寳 中, 王鉷 为户口使,方务聚歛,以其籍存而丁不在,是隐课不出,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人苦无告。”词语解释:曲课
酒税。《金史·食货志四》:“二十七年,议以天下院务,依 中都 例,改收麴课,而听民酤。”词语解释:鹾课 拼音:cuó kè
盐税。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别本深慰帖》:“ 江 后负鹺课籍没,石遂入官,不知所在,今搨本不可復得矣。”词语解释:面课 拼音:miàn kè
当面考核。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生童课试》:“每月订期,诣 彝伦堂 出题面课。” 清 钮琇 《觚賸·鸣钲荐试》:“又止之曰:‘……若来云何也?我且试若矣。’因面课而甲乙之。”词语解释:下课 拼音:xià kè
课毕退堂。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记青州府中学堂一》:“老师坐在课堂上,觉得有些倦了,随时可以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