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诽谤 拼音:fěi bàng
(1).以不实之辞毁人。《韩非子·难言》:“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然臣益遭诽谤,日夜忧危,唯陛下圣鉴照临。” 巴金 《“最后的时刻”》:“诽谤中伤,血口喷人。”
(2).怨望。《吕氏春秋·不屈》:“国家空虚,天子之兵四至,众庶诽谤,诸侯不誉。” 高诱 注:“怨望多也。”《韩诗外传》卷三:“无使贤人伏匿,则痺不作。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 明 归有光 《送摄令蒲君还府序》:“民俛首不敢出气,而閭巷诽谤之言,或不能无。”
(3).进谏。《汉书·贾山传》:“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諫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諫之士。”《周书·柳虯传》:“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讜之言。” 宋 宋祁 《绝禁忌篇》:“ 秦 暴 汉 杂,禁忌始兴,诽谤坐诛,妖言有法。”参见“ 诽谤之木 ”。
词语解释:诽谤之木 拼音:fěi bàng zhī mù
供百姓书写政治缺失的表木。《吕氏春秋·自知》:“ 尧 有欲諫之鼓, 舜 有诽谤之木, 汤 有司过之士, 武王 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 高诱 注:“欲諫者击其鼓也。书其过失以表木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诽谤之木设,则有过必知;敢諫之鼓悬,则直言必献。”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至于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諫之鼓……于以明目达聪,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词语解释:诽诽 拼音:fěi fěi
沸沸扬扬。《水浒传》第十七回:“我也诽诽地听得人説道:‘有贼打劫了生辰纲去。’正在那里地面上?”词语解释:诽笑 拼音:fěi xiào
讥笑。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而遵达至为不悦,縉绅靡然诽笑。”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若呼以本音,则羣然诽笑之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首有嘲神话者,总 希腊 、 埃及 、 印度 ,咸与诽笑。”词语解释:诽戏 拼音:fěi xì
诽谤戏谑。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昌符》:“后为御史劾奏,以为轻薄为文,多妨政务,亏严重之德,唱诽戏之风,謫去,匏繫终身。”词语解释:诽毁 拼音:fěi huǐ
毁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见有名僧高行,弃而不説;若覩凡猥流俗,便生诽毁。”词语解释:诽诋 拼音:fěi dǐ
诽谤诋毁。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书》:“僕独学宜加懔懔,而以弗获闻己过为惧。幸有诽詆以为不肖人,则大喜之;有刺讥文章疵病者,则小喜之。其意固出於见厚,岂不喜哉!”词语解释:诽怨 拼音:fěi yuàn
责备怨恨。《吕氏春秋·审分》:“今有人於此,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牛马则扰乱矣。”《宋史·贾易传》:“﹝ 苏辙 ﹞与 軾 昔皆诽怨先帝,无人臣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 汉 有 韦孟 一篇,虽入诸《选》,其辞多诽怨而无优柔不迫之意。”词语解释:诽谤罪 拼音:fěi bàng zuì
指对受害人造成了实际的损害,并指明是由口头说话造成的,无论是出于恶意明知故说,还是出于无心缺乏考虑而说词语解释:诽谐 拼音:fěi xié
诙谐,有风趣。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 侯白 ﹞好为诽谐杂説,人多爱狎之。”词语解释:诽讟 拼音:fěi dú
诽谤怨望的言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信度国》:“人性刚烈而质直,数鬭諍,多诽讟。” 明 张居正 《寿襄王殿下序》:“故世之祝人主侯王者,莫不愿其千岁万岁。何者?便於己故也!非然者,且为厉为孽,将诽讟之是承,何千万之有?”词语解释:诽讥 拼音:fěi jī
毁谤讥刺。 清 朱文藻 《〈归田诗话〉跋》:“殆由 文皇 入据大统,人心未安,常恐人臣窃议其后,所谓诗祸,或寓诽讥,当代词人多为隐讳,不能悉其故矣。”词语解释:诽誉 拼音:fěi yù
毁谤和赞誉。《管子·七臣七主》:“上亦法臣法,断名决无诽誉,故君法则主位出,臣法则货赂止,而民无姦。”《吕氏春秋·下贤》:“鵠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淮南子·本经训》:“饰职事制服,等异贵贱,差贤不肖,经诽誉,行赏罚。” 高诱 注:“诽,恶。誉,善。”词语解释:诽讪 拼音:fěi shàn
诽谤非议。《后汉书·党锢传序》:“ 成 弟子 牢脩 上书诬告 膺 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訕朝廷。” 李贤 注:“《説文》曰:‘诽,谤也。’《苍頡篇》曰:‘訕,非也。’”《北史·裴佗传》:“卫尉 杜弼 被其家客诬云‘有怨言,诽訕时政’。” 明 方孝孺 《读〈荀子〉》:“彼处士者,生於其后,务怀诽訕之心,以求异於前人。”词语解释:诽诮 拼音:fěi qiào
非议,讥诮。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极大惭愧门》:“高言兴色,诽誚往还,仪容傲佷,初无谦逊。”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既示人以可疑之端,则虽无所诽誚,亦可加以罗织。”词语解释:诽言 拼音:fěi yán
诽语。 明 刘基 《郁离子·韩垣干齐王》:“ 韩垣 之 齐 ,以策干 齐王 ,王不用, 韩垣 怒出诽言。王闻而拘诸司寇,将杀之。”词语解释:诽议 拼音:fěi yì
责难,非议。《管子·法法》:“故法之所立,令之所行者多,而所废者寡,则民不诽议。”《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同僚们知得,虽不敢当面笑你,背后诽议也经不起。” 丁玲 《韦护》第二章:“她当面诽议 浮生 他们的生活太单调。”词语解释:诽章 拼音:fěi zhāng
上奏章诽谤。《后汉书·冯绲传》:“中官相党,遂共诽章诬 緄 。”词语解释:诽语 拼音:fěi yǔ
不符事实,中伤他人的话语。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九:“然而他自己又并不深入群众,求得客观事实,只一味把别人的诽语,如 张正典 的话,强调起来。”词语解释:诽訾 拼音:fěi zī
亦作“ 诽訿 ”。 毁谤。《吕氏春秋·长利》:“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吕氏春秋·乐成》:“使 郑简 、 鲁哀 当民之诽訿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词语解释:诽谤之木 拼音:fěi bàng zhī mù
供百姓书写政治缺失的表木。《吕氏春秋·自知》:“ 尧 有欲諫之鼓, 舜 有诽谤之木, 汤 有司过之士, 武王 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 高诱 注:“欲諫者击其鼓也。书其过失以表木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诽谤之木设,则有过必知;敢諫之鼓悬,则直言必献。”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至于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諫之鼓……于以明目达聪,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词语解释:诽谑 拼音:fěi xuè
非议,戏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翩翩》:“ 异史氏 曰:‘ 翩翩 、 花城 ,殆仙者耶?餐叶衣云,何其怪也!然帷幄诽謔,狎寝生雏,亦復何殊于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