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屋入声 鹿宿[sù,住宿][qū,酒曲][dú,读书][fù][fú][yù][pù][cù][pǔ pò][chù xù][fú fù][zhòu][pù][详注1][niǔ][详注2][详注3][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cù][xù chù][详注4][zhú][详注5][lù][fù,音覆。剖也,判也,裂也。动词][chù][zhuó,激水声也。][cù][详注6][音珿。《广韵》廉谨貌。]


注1:浊 《韻補》叶昌六切,音逐。《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注2:踧 cù,音蹴。踧踖,行而谨敬也。互详踖字注。又与蹙同。《后汉·陈蕃传》黄门从官,驺蹋踧蕃。《扬子·法言》或人踧尔。《木华·海赋》噏波则洪涟踧缩。
注3:菔 音服。《韵会》芦菔一名来服,言来麰之所服也。字亦与服通。《诗·小雅》象弭鱼服。《笺》服当作菔。《周礼·素服注》服当作菔,刀剑衣也。
注4:缪 音穆。与穆同。《礼·大传》序以昭缪。《注》缪,读如穆。《公羊传·隐三年》葬宋缪公。《释文》缪,左氏作穆。《史记·鲁世家》太公召公乃缪卜。《注》徐广曰:古书穆字多作缪。又通勠。
注5:囿 《唐韵》于六切,音哊。《诗·大雅》王在灵囿,麀鹿攸伏。又《刘向·九叹》莞芎弃於泽洲兮,瓟蠡橐於筐簏。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罴荤而逸囿。
注6:阿 《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末字词组
细读伴读观读卒读走读跳读校读籀读
重读遍读精读览读赞读倍读攻读剧读
饱读讲读耽读拜读半工半读通读授读拼读
诵读转读课读工读古读倒读异读奉读
侍读传读借读习读领读选读属读玩读
试读宣读教读耕读音读默读导读省读
伏读正读捧读复读趺读骤读宿读祝读
展读百读破读范读谛读释读审读研读
开读进读错读训读判读俗读拚读 
披读对读泛读阅读讽读住读朗读 

词语解释:细读  拼音:xì dú
仔细地读
词语解释:重读  拼音:zhòng dú
把一个词或词组里的某个音节,或语句里某几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
再读,重新阅读。 宋 陈造 《谢朱宰借船》诗:“相过重读《借船帖》,我自卢胡君絶倒。” 丁玲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最近,我又重读了《多馀的话》。”
词语解释:饱读  拼音:bǎo dú
充分阅读。 宋 张耒 《送杨念三监簿侍行赴鄂渚》诗:“饱读兵书取卿相,不应如我老无成。”《三国演义》第九六回:“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諳战法。” 郭沫若 《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一直到 鲁迅 死后,那时我还在 日本 亡命,才由友人的帮助,把所能搜集到的单行本,搜集了来饱读了一遍。”
词语解释:诵读  拼音:sòng dú
念;熟读;背诵。《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唐 韦应物 《学仙》诗之二:“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 清 孙枝蔚 《无酒》诗之一:“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
词语解释:侍读  拼音:shì dú
(1).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法从清望·侍读》:“ 唐明皇 开元 三年七月,敕每读史籍中有闕,宜选耆儒博硕一人,每日侍读。故 马怀素 褚元量 更日入直,此侍读之始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序》:“如 班令史 之侍读禁中而作《白虎通》, 蔡邕 之校 汉 典而作《独断》是也。”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立忠王玙为太子》:“盖 昭成 方娠, 説 侍读东宫,知其异事。”
(2).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 宋 有翰林侍读之官, 明 清 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上在东宫尝与诸侍读并 叔文 论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先君读 山谷 《乞猫诗》,叹甚妙。 晁以道 侍读在坐。”《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迟衡山 道:‘是那位 高老先生 ?’ 季苇萧 道:‘是 六合 的现任翰林院侍读。’”参见“ 侍读学士 ”、“ 侍读博士 ”。
(3).古代官名。 南北朝 唐 宋 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 梁 世有一侯,尝对 元帝 饮謔,自陈‘痴钝’,乃成‘颸段’…… 元帝 手教诸子侍读,以此为诫。”
(4).古代官名。 清 代内阁所置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词语解释:试读  拼音:shì dú
尝试性地阅读。例如:我上次试读的那本书是一部很有意思的著作。
词语解释:伏读  拼音:fú dú
谓恭敬地阅读。“伏”为表敬之词。《孔丛子·杂训》:“ 子思 在 鲁 ,使以书如 卫 问 子上 , 子上 北面再拜,受书伏读。”后世臣下阅读帝王诏书 清 俞正燮 《〈澳门纪略〉跋》:“昔尝伏读 圣祖仁皇帝 康熙 五十五年十月辛亥圣训。”
词语解释:展读  拼音:zhǎn dú
犹阅读。 宋 秦观 《答傅彬老简》:“发函展读,殆不能释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适 葛 闻 温 菊变緑,讶之,躬诣其斋,见词便取展读。” 郭沫若 《落叶·第二十七信》:“我赶快到无人的空室里开来展读了。”
词语解释:开读  拼音:kāi dú
谓宣读帝王的诏旨。《元典章新集·朝纲·纪纲》:“凡有民间细碎的勾当,輒便朦朧奏奉圣旨,各处开读。”《水浒传》第一回:“詔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闻得誥命已到,少顷之间,就要开读了。”
词语解释:披读  拼音:pī dú
阅读。《南史·张缵传》:“兄 缅 有书万餘卷,昼夜披读,殆不輟手。” 唐 王昌龄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诗:“披读了不悟,归来问 嵇康 。” 宋 欧阳修 《与张秀才第一书》:“前日辱以诗赋杂文启事为贄,披读三四,不能輒休。” 袁庙 祝鮀 《辛亥革命徵信录》:“余逐日披读《字林报》《泰晤士报》《大陆报》《文匯报》,分别録存。”
词语解释:伴读  拼音:bàn dú
(1).官名。 宋 时诸王府及南北院皆置伴读,教宗室子弟读书。 辽 至 明 诸王府仍置此官。《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元年》:“癸酉,始令诸王府记室、翊善、侍读等官分兼南北宅教授。时又有伴读,然无定员。”
(2).谓陪伴官宦人家子女就塾读书。《红楼梦》第二回:“这女学生年纪幼小,身体又弱,工课不限多寡,其餘不过两箇伴读丫鬟,故 雨村 十分省力。”《红楼梦》第八回:“ 宝玉 便回明 贾母 要约 秦钟 上家塾之事,自己也有箇伴读的朋友。”
词语解释:遍读  拼音:biàn dú
全部阅读;通读。《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 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 衡 , 衡 曰:‘愿得主人书徧读之。’”徧,一本作“ 遍 ”。《宋史·张昭传》:“未冠,徧读九经,尽通其义。”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五:“古来诗人的集子很多,仅只 唐 人的集子已经不少了,哪能一一徧读呢!”
词语解释:讲读  拼音:jiǎng dú
讲习诵读。《后汉书·窦章传》:“居贫,蓬户蔬食,躬勤孝养,然讲读不輟。”《正法华经·如来神足行品》:“若有受持此妙典要,讲读书写为人説者,德不可量。”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 崇政殿 之西,有 延义阁 ,南向; 迎阳门 之北,有 邇英阁 ,东向,皆讲读之所也。” 清 朱之瑜 《安南供役给事》:“故知讲读之道,乃是君国之经;卿士亦然,岂惟人主!”原注:“因国王言武将不必读书,故云然。”
词语解释:转读  拼音:zhuǎn dú
诵读佛经。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传论》:“ 天竺 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唄。至於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讚则号为梵唄。”又,仅读每卷佛经中的初、中、后数行,也叫“转读”。
词语解释:传读  拼音:chuán dú
传授句读。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尚书》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絶,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
词语解释:宣读  拼音:xuān dú
当众朗读。《北史·王肃传》:“﹝ 王诵 ﹞宣读詔书,言制抑扬,风神竦秀,百僚倾属,莫不叹美。”《宋史·唐坰传》:“﹝ 唐坰 ﹞目 安石 曰:‘ 王安石 近御坐,听札子。’ 安石 迟迟, 坰 訶曰:‘陛下前犹敢如此,在外可知!’ 安石 悚然而进。 坰 大声宣读,凡六十条。”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七:“两次恩詔到 陕 ,并不宣读张掛。”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四十章:“老头子有一把大胡子的脸上,那表情比大使宣读国书还要庄严,开始郑重其事地宣读手抄的八路军布告。”
词语解释:正读  拼音:zhèng dú
正音释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及 宣 成 二帝,徵集小学, 张敞 以正读传业, 扬雄 以奇字纂训。”
词语解释:百读  拼音:bǎi dú
反复诵读。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一:“我昔入小学,首读‘仲尼居’,百读百不晓,但有唾成珠。” 朱自清 《论百读不厌》:“‘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的读下去。”
词语解释:进读  拼音:jìn dú
在皇帝前朗读诗文。《汉书·叙传上》:“每奏事, 斿 以选受詔进读羣书。” 颜师古 注:“於天子前读书。” 唐 韦缜 《读春令赋》:“爰奉令以进读,遂授时而发春。” 宋 苏轼 《范景仁墓志铭》:“ 邇英阁 进读,与 吕惠卿 争论上前。”
词语解释:对读  拼音:duì dú
犹校对。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却於每卷上打号头,三场共一号,方发往誊録所誊録卷子,依字号书写,对读无差,方纳入考试官各房考校。”《歧路灯》第一○二回:“誊録官送於对读所,谨飭不许一字差讹。对读一毕,由至公堂转於至明堂,分房閲卷。”
词语解释:观读  拼音:guān dú
阅读。 汉 王充 《论衡·超奇》:“若夫 陆贾 、 董仲舒 论説世事,由意而出,不假取于外,然而浅露易见,观读之者犹曰传记。”
词语解释:精读  拼音:jīng dú
深入细致地研读。 叶圣陶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
词语解释:耽读  拼音:dān dú
谓极好读书。 南朝 梁 周兴嗣 《千字文》:“耽读翫市,寓目囊箱。” 元 吴师道 《目疾谢柳道传惠药》诗:“学书信宿习,耽读亦本性。”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一:“有时是自暴自弃的朝堕落的路径上走,有时又只好耽读一些古代文学和小说传奇一类的东西。”
词语解释:课读  拼音:kè dú
(1).谓进行教学活动,传授知识。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张夫子》:“公独处萧寺中,聚徒课读。” 徐自华 《九日闲兴》诗:“懒携樽酒登高去,课读儿曹昼掩扉。”
(2).谓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纪太傅 听説无法,便留 纪望唐 一人课读,打算给 纪献唐 另请一位先生,叫他兄弟两个各从一师受业。”
词语解释:借读  拼音:jiè dú
(1).借书阅读。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惠周惕》:“雅爱典籍,得一善本,倾囊弗惜,或借读手抄。”
(2).指在校学生因故离开户籍所在地寄居他处,而在寄居地暂时入学就读。
词语解释:教读  拼音:jiào dú
(1).教书。 清 吴敏树 《程日新先生家传》:“主人高其义,岁增其奉,学徒益进,卒以教读。” 鲁迅 《彷徨·伤逝》:“﹝我﹞可以给别人去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虽然费力,也还可以译点书。”
(2).指教师。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故特叮嚀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
词语解释:捧读  拼音:pěng dú
敬辞,读(别人的文章等)
词语解释:破读  拼音:pò dú
谓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如“美好”的“好”读上声(hǎo),而“爱好”的“好”则改读去声(hào)。参见“ 破字 ”。
词语解释:破字  拼音:pò zì
(1).古时注疏训诂字义的一种方法。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诗·鲁颂·泮水》“狄彼东南” 郑玄 笺“狄当作剔” 唐 孔颖达 疏:“ 毛 无破字之理,《瞻仰》传以狄为远,则北狄亦为远也。”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三:“《诗经》上所说的‘君子万年,景命有仆;其仆维何,釐尔士女;釐尔士女,从以孙子’,可知所谓‘仆’字正是奴隶的本字,用不着古经学家破字去解释了。”
(2).即拆字。以汉字加减笔划,拆开偏旁或打乱字体结构,加以附会,以推算吉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潘 陆 诸子《离合诗》《赋》《拭卜》《破字经》及 鲍昭 《谜字》,皆取会流俗,不足以形声论之也。” 赵曦明 注:“破字,即今之拆字也。”参见“ 拆字 ”。
词语解释:错读  拼音:cuò dú
由于某些指明的或暗含的标准的变化,发音的方式被认为是不正确的。例如:推测他大概会把“February”之错读为“Febuary”的习惯带到坟墓中去。
词语解释:泛读  拼音:fàn dú
广泛地阅读;泛泛地阅读。例如:泛读各类文章。
词语解释:卒读  拼音:zú dú
尽读;读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休寧 布衣 陈浦 ,字 楚南 ……与 陈古渔 同来,投一册诗而去。余当时未及卒读,庋之架上,蠹蚀者过半。”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七:“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闻一多 《记忆》诗:“啊!不堪卒读的文词哦!是记忆底亲手笔,悲哀的旧文章!”
词语解释:览读  拼音:lǎn dú
阅读。《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丙寅所上便宜三事,朕亲自览读,反覆数周,心开目明,旷然发矇。”《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权 尝问:‘书传篇赋,何者为美?’ 泽 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 贾谊 《过秦论》最善, 权 览读焉。”《北史·儒林传·李业兴》:“ 业兴 爱好坟籍……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深博。”
词语解释:拜读  拼音:bài dú
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老残游记》第十二回:“儜也该做首诗,我们拜读拜读。” 郭沫若 《落叶·第五信》:“昨天接到你很亲切的信,我欢喜地拜读了。” 冰心 《晚晴集·悼郭老》:“我在二十年代,就拜读过 郭老 的新诗。”
词语解释:工读  拼音:gōng dú
指用本人劳动的收入来供自己读书。 周恩来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诗:“念一年书后,工读自助。”
词语解释:习读  拼音:xí dú
学习诵读。语出《公羊传·定公元年》:“ 定哀 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耳。” 何休 注:“读谓经,传谓训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弘农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董遇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閒习读。”《太平广记》卷五三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杨真伯》:“中秋夜习读次,可二更已来,忽有人扣学窗牖间, 真伯 滛於典籍不知也。”
词语解释:耕读  拼音:gēng dú
指既从事农业劳动又读书或教学:~小学ㄧ~教师。
词语解释:复读  拼音:fù dú
重复某一阶段的学习。例如:他是复读班的学生。
中途停学一段后重新返回学校上学
词语解释:范读  拼音:fàn dú
示范朗读。 朱自清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如果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注重诵读,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
词语解释:训读  拼音:xùn dú
(1).训蒙教读。《天雨花》第八回:“ 维明 总是心不悦,无聊终日闷昏昏,勉强训读亲生女,僚友亲朋不大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锡九》:“ 锡九 於村中设童蒙帐,兼自攻苦。每私语曰:‘父言天赐黄金,今四堵空空,岂训读所能发蹟耶?’”
(2).日文借用汉字写日语原有的词,用日语读汉字,叫训读。 郭沫若 《今昔集·日本民族发展概观》:“ 日本 的所谓‘训读’里面也有好些是收唇音的转变。”
词语解释:阅读  拼音:yuè dú
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 宋 曾巩 《徐禧给事中制》:“惟精敏不懈,可以周閲读;惟忠实不挠,可以司论駮。” 郭小川 《他们下山开会去了》诗:“是谁在它的行间,记下了阅读时的感想。”
词语解释:走读  拼音:zǒu dú
学生只在私塾或学校上课,而不住宿。 清 秋瑾 《精卫石》第六回:“其时诸女皆进学校,因人多,校中不便畅叙,故另租一室,日常走读。”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三味书屋》:“第二种为私塾,设在先生家里,招集学生前往走读。”
词语解释:赞读  拼音:zàn dú
(1).赞唱诵读。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安徽·六安之婚嫁风俗》:“闹洞房之时,有一种通行之吉语,一人赞读,全体道好。”
(2).官名。 明 代东宫官属。《明史·职官志二》:“又有文学、中舍、正字、侍正、洗马、庶子及赞读等官。”
词语解释:半工半读  拼音:bàn gōng bàn dú
一面生产劳动,一面上学读书。 徐特立 《徐懋恂由巴黎致湘学界书》:“半工半读,则知识技能兼到,言之即能行之。” 沉钧儒 《邹韬奋先生事略》:“所以先生少年就学时代即全靠自己设法,半工半读,还要照顾两个弟弟,是非常艰苦的。” 阿英 《方志敏同志早年写的小说》:“他希望能留在 上海 半工半读。”
词语解释:古读  拼音:gǔ dú
古时的音读。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惠士奇》:“ 康成 注经,皆从古读。”
词语解释:领读  拼音:lǐng dú
集体朗读时,由一个人带头朗读
词语解释:音读  拼音:yīn dú
(1).汉字字音的读法。 宋 朱熹 《语孟集义序》:“ 汉 魏 诸儒,正音读,通训詁,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
(2).日文中汉字的一种读法,用汉字原来的音读汉字。因汉字词语传入 日本 的时间和来源不同,有“吴音”、“汉音”等分别。
词语解释:趺读  拼音:fū dú
佛教语。谓僧尼趺坐诵经。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致其沙门比丘,比比厥跡,以为拜唱、趺读、丛谈、聚听之凑。”
词语解释:谛读  拼音:dì dú
仔细阅读。 宋 王令 《谢束丈》之二:“ 令 观古之圣人贤者,践事开端,初亦似有可疑者;及諦读而审思之,则有义焉无疑也。”
词语解释:判读  拼音:pàn dú
判断视觉符号所包含的信息。例如:卫星照片判读;通过图像分析,把断层的活动性质判读出来。
词语解释:讽读  拼音:fěng dú
诵读。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余谓文製,本须讽读,不可蹇碍。” 唐 柳宗元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前时所枉文章,讽读累日,辱致来简,受赐无量。”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下》:“年在紈綺,便爱《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
词语解释:跳读  拼音:tiào dú
指不依次序,跳越章节读书。 郭沫若 《海涛集·离沪之前》:“跳读《文化批判》。”
词语解释:倍读  拼音:bèi dú
背诵。倍,通“ 背 ”。 元 程端礼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徧,倍读百徧,又通倍读二三十徧。”
词语解释:通读  拼音:tōng dú
从头到尾阅读全书或全文。 鲁迅 《三闲集·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通读了这部书,已经在一月之前了。”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这些研究 杜甫 的专家们,对于 杜甫 现存的诗文,是否全体通读过,实在是一个疑问。”
词语解释:倒读  拼音:dǎo dú
颠倒误读。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左丘明墓考》:“《太平寰宇记·长清县》云:‘ 卢城 在县南五十里,今 长清 治;迁於 宋 治东北十里……’《水经释地》云 卢城 在今 长清 南十五里,是不知徙治,又倒读《寰宇记》。”
词语解释:选读  拼音:xuǎn dú
挑选某些篇章阅读。例如:这篇文章比较长,大家可以选读其中的一部分。
从一个人或若干人的著作中选出一部分编成供阅读的书,多用作书名,如《古代诗歌选读》
词语解释:默读  拼音:mò dú
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词语解释:骤读  拼音:zhòu dú
迅速地诵读。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尚书》述古,《春秋》述今:述古者原文奥衍,謭薄之士,不可骤读;述今者文皆近体,后生小子,琅琅可诵。”
词语解释:释读  拼音:shì dú
谓考证并解释古代语言文字。
词语解释:俗读  拼音:sú dú
一般人习惯的读音。 清 江藩 《国朝汉学师承记·惠周惕》:“所读之字,亦不能疏,輒曰:‘从俗读。’”
词语解释:住读  拼音:zhù dú
指学生住校读书。与走读相对。《人民日报》1981.1.1:“学生走读和住读并举,以走读为主。”
词语解释:校读  拼音:xiào dú
审阅校订。 鲁迅 《书信集·致王志之》:“所以你的小说,也只能大略一看,难以静心校读,有所批评了。”
词语解释:攻读  拼音:gōng dú
致力研读。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有时眉毛被灯火烧着,他痛醒过来,又继续攻读。” 艾芜 《我在仰光的时候》:“在攻读原文的佛经之外,还涉及 印度 的哲学和文学。” 袁静 《伏虎记》第三九回:“他让爷爷给寄来了好多的中医医书,刻苦攻读。”
词语解释:授读  拼音:shòu dú
(1).授予学业,教读。《清朝野史大观·清朝史料二·帝师王佐鬼使神差》:“凡词臣奉旨在 弘德殿 毓庆宫 授读者曰帝师。”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三幕:“臣奉太后之命,每日进宫为皇上授读《诗》《书》。”
(2).承受学业。授,通“ 受 ”。 清 吴敏树 《业师两先生传》:“先生竟世为童蒙师。自吾诸叔父诸长兄幼时,皆从授读。”
词语解释:异读  拼音:yì dú
亦作“异读”。 指一个字具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 清 钱大昕 《答问十二》:“古人一字两读,出於转音是固然矣。又有一音而平侧异读。如‘观瞻’、‘观示’有平去之分;‘好恶’、‘美恶’有去入之别。”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按 大徐 本《説文》:‘ 涑 ,澣也。 河 东有 涑水 ,速侯切。’ 小徐 本:‘涑,澣也。一曰 河 东 涑水 ,相玉反。’是此字二 徐 异读。” 王力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下)》:“古书上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
词语解释:属读  拼音:shǔ dú
连读。《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太常遣 错 受《尚书》 伏生 所” 唐 张守节 正义:“ 卫宏 詔定古文《尚书》序云:‘徵之,老不能行,遣太常掌故 鼂错 往读之。年九十餘,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 错 。 齐 人语多与 潁川 异, 错 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畧以其意属读而已也。’” 清 汪继培 《〈潜夫论〉序》:“以意属读,得其端绪。”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第录其文之完具可读者,其断缺不可属读者不复入焉。”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飞雪崖》:“善男善女们的捐款题名把岩石剜去了一大半,遂使全文不能属读。”
词语解释:导读  拼音:dǎo dú
辅导阅读
词语解释:宿读  拼音:sù dú
谓如预先读过。《北史·阚駰传》:“ 駰 博通经传,聪敏过人,三史羣言,经目则诵,时人谓之宿读。”
词语解释:审读  拼音:shěn dú
审查阅读。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八:“祖宗以来,凡军国大事,三省枢密院议定,面奏画旨。差除官吏,宰相以熟状进入画可,始下中书造命,门下审读。或有未当,中书则舍人封缴之。”
词语解释:拚读  拼音:pīn dú
通过拼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读出音节
词语解释:朗读  拼音:lǎng dú
犹朗诵。 唐 李商隐 《与陶进士书》:“出其书,乃復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 元 贡奎 《雪晴》诗:“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 袁鹰 《悲欢·民心》:“有的高声朗读,有的低声吟诵。”
词语解释:籀读  拼音:zhòu dú
诵读。 章炳麟 《检论·序种姓上》:“人知氏而忘繫姓,赖有《世本》公子谱等,识其始卒,然弗能人人籀读。”
词语解释:剧读  拼音:jù dú
疾读,流畅地朗读。《宋书·王微传》:“小儿时尤粗笨无好,常从博士读小小章句,竟无可得,口吃不能剧读,遂絶意於寻求。”
词语解释:拼读  拼音:pīn dú
通过拼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读出音节
词语解释:奉读  拼音:fèng dú
犹拜读。 三国 魏 吴质 《答魏太子笺》:“二月八日庚寅,臣 质 言,奉读手命,追亡虑存,恩哀之隆,形於文墨。”
词语解释:玩读  拼音:wán dú
玩味诵习。《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迎 汉帝 ”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时有 高岱 者……﹝ 策 ﹞闻其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
词语解释:省读  拼音:shěng dú
犹阅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南方以 晋 家渡 江 后,北间传记,皆名为伪书,不贵省读,故不见也。”《隋书·长孙览传》:“ 武帝 在藩,与 览 亲善,及即位,弥加礼焉,超拜车骑大将军,每公卿上奏,必令省读。”《北史·李德林传》:“ 隋文 省读讫,明旦谓 德林 曰:‘自古帝王之兴,必有异人辅佐。我昨读《霸朝集》,方知感应之理。’”
词语解释:祝读  拼音:zhù dú
祭祀时宣读(祝辞)。《书·洛诰》“ 逸 祝册” 唐 孔颖达 疏:“王命有司作策书,乃使史官名 逸 者祝读此策。”
词语解释:研读  拼音:yán dú
钻研诵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除馆馆生,供备丰隆。羣公子鄙不与同食,僕婢咸揶揄焉。生默默不较短长,研读甚苦。” 鲁迅 《集外集拾遗·〈铁流〉编校后记》:“读者倘将这和附在卷末的《我怎么写铁流的》都仔细的研读几回,则不但对于本书的理解,就是对于创作、批评理论的理解,也都有很大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