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宋去声 [gòng,供设,名词][详注1][fèng,隙也][zhòng,厚也][zhòng,种植][zòng,放纵][详注2][fèng][冲着][详注3][音葑《书·蔡仲之命》往即乃封。徐邈读。]徿[méng]


注1:从 仆从。《说文》随行也。《诗·齐风》其从如云。《论语》从我者,其由与。又《韵会》从天子曰法从,侍从。《书·囧命》其侍御仆从。《前汉·扬雄传》赵昭仪,每上甘泉常法从。《注》师古曰:以法言当从耳。一曰从,法驾也。《后汉·百官志》羽林郎掌宿卫侍从。又《集韵》《类篇》似用切,音颂。同宗也。《尔雅·释亲》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释名》从祖父母,言从己亲祖别而下也,亦言随从己祖以为名也。 又《集韵》子用切。与纵同。《礼·曲礼》欲不可从。《论语》从之纯如也。
注2:雍 《广韵》九州名。雍,拥也。东崤,西汉,南裔,北居庸,四山之所拥翳也。《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释文》雍,于用切。○按尔雅释地作雍。又《韵会》国名。《左传·僖二十四年》郜雍曹滕。《注》雍国,在河内山阳县。《释文》雍,于用反。
注3:恐 《广韵》区用切《集韵》《韵会》《正韵》欺用切。疑也,虑也,亿度也。今省作迅。俗从几,误。
末字词组
弦诵读诵舆诵背诵野诵粗诵晦诵刻诵
口诵念诵熟诵讴诵赤诵梵诵沮诵讨诵
讽诵吟诵展诵谙诵赞诵小诵涂歌邑诵叹诵
传诵歌诵暗诵光诵耳诵演诵服诵告诵
禅诵追诵琅诵昌诵习诵寻诵唱诵肄诵
成诵学诵称诵雒诵谤诵家传人诵唪诵理诵
朗诵讲诵邑诵披诵偈诵家传户诵籀诵玩诵
默诵谣诵课诵覆诵倍诵家弦户诵精诵祝诵
记诵作诵持诵焚诵过目成诵循诵哦诵礼诵
洛诵闻诵嘿诵训诵雌霓之诵拾诵箴诵 

词语解释:弦诵  拼音:xián sòng
(1).弦歌诵读。《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弦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后亦以称诗礼教化或学校教育。《晋书·儒林传序》:“虽尊儒劝学,亟降於纶言;东序西胶,未闻於弦诵。”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 陶 家客,弦诵常叨 孟 母邻。” 明 顾绛 《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诗:“蹉跎一失身,岂不负弦诵?” 清 恽敬 《重建东湖书院记》:“于是深衣博带之士揖让弦诵于其中,而书院復兴。”
(2).泛指吟哦诵读。 章炳麟 《文学说例》:“至韵文则復有特别者,盖其弦诵相授,素由耳治,久则音节谐熟,触激唇舌,不假思虑,而天纵其声。”
絃誦:古代授《诗》、学《诗》,配弦乐而歌者为弦歌,无乐而朗读者为诵,合称“絃诵”。后即用以泛指授业、诵读之事。《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旧唐书·音乐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干羽之容, 周 人立絃诵之教。”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 陶 家客,絃诵尝叨 孟母 邻。” 清 戴名世 《芥舟翁寿序》:“当 戴 氏之盛也,农服畎亩,士勤絃诵,恂恂礼让,而家皆饶裕。” 姚锡钧 《即事效湘绮楼体》:“絃诵喧中寂,河山刼后悲。”参见“ 弦诵 ”。
词语解释:口诵  拼音:kǒu sòng
读出声音来;朗读。例如:口诵心惟(一面读着,一面想它的意义和道理)
词语解释:讽诵  拼音:fěng sòng
(1).背诵。《周礼·春官·瞽蒙》:“讽诵诗,世奠繫。” 郑玄 注:“讽诵诗,谓闇读之不依咏也。”《汉书·艺文志》:“ 孔子 纯取 周 诗,上采 殷 ,下取 鲁 ,凡三百五篇。遭 秦 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南史·文学传·任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常崎嶇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
(2).朗读;诵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田鹏鸞 ﹞年十四五,初为閽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 明 海瑞 《兴革条例·礼属》:“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覆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大札与《人间世》两本,顷同时拜领,讽诵一过,诚令人有萧然出尘之想。”
词语解释:传诵  拼音:chuán sòng
(1).流传诵读。 汉 王充 《论衡·正说》:“时尚称书难晓,名之曰传,后更隶写以传诵。”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叙》:“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 李广田 《哀念朱自清先生》:“其中《背影》一篇……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2).谓辗转流传称道。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第二节:“她的模范事迹在青年中被激情地传诵。”
词语解释:禅诵  拼音:chán sòng
佛教语。谓坐禅诵经。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崇真寺》:“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禪诵。” 唐 张说 《唐陈州龙兴寺碑》:“昼则目禪诵之事,夜则耳鐘梵之音。” 唐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诗:“山中多法侣,禪诵自为羣。”
词语解释:成诵  拼音:chéng sòng
谓读书熟,能背诵。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又尝亲见执事,握牘持笔,有所造作,若成诵在心,借书於手。”《宋史·刘恕传》:“ 恕 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陈 名 芸 ,字 淑珍 ,舅氏 心余 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
词语解释:朗诵  拼音:lǎng sòng
(1).高声吟诵;大声诵读。 宋 陆游 《浮生》诗:“横陈糲饭侧,朗诵短檠前。”《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同年偶翻桌上书帖,看见了这封家书,写得好笑,故意朗诵起来。”《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乔太守 写毕,叫押司当堂朗诵与众人听了。” 清 焦循 《忆书》一:“朕一日万几,尚不忘,乃自首朖诵至末。” 巴金 《再访巴黎》:“有两位 法国 同学分别用 中国 话和 法国 话朗诵了我的文章。”
(2).指用吟诵形式演出的文艺节目。 韩北屏 《非洲夜会·举杯痛饮》:“晚会上还有朗诵和话剧,这些节目全不长。”
词语解释:默诵  拼音:mò sòng
不出声地读书。 宋 苏轼 《次韵孔毅甫集句见赠》之四:“不如默诵千万首,左抽右取谈笑足。”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亭林先生 ﹞马上无事,輒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徐迟 《财神和观音》:“他默诵起来了。现在这果真已是一篇煌煌的大论文。”
词语解释:记诵  拼音:jì sòng
默记背诵。 宋 王珪 《诸科问经义奏状》:“将令士者悉以明‘六经’大法之归,固不专于记诵之功也。” 元 揭傒斯 《读书处铭》:“古者读书,学之一事。力行是务,记诵其次。” 清 王有光 《吴下谚联·一寸光阴一寸金》:“自七八岁至二十岁,所读得之书,至老犹能记诵,此际光阴是赤金。”
词语解释:洛诵  拼音:luò sòng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词语解释:读诵  拼音:dú sòng
阅读,诵读。《汉书·儿宽传》:“时行赁作,带经而鉏,休息輒读诵,其精如此。”《南史·儒林传·郑灼》:“常蔬食,讲授多苦心热,若瓜时,輒偃卧以瓜镇心,起便读诵,其篤志如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隶为隶书,古为科斗。盖前一简作科斗,后一简作隶书,释之以便读诵。”
词语解释:念诵  拼音:niàn sòng
(1).原为佛教语,谓心念口诵佛名及经咒。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六:“六对喇叭排列在大门口,轮番奏哀。和尚尼姑,围着祭坛念诵经文。”
(2).谓因惦记而提及。《红楼梦》第三回:“刚才老太太还念诵呢!可巧就来了。” 贺敬之 《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在这里,让我们重温 中国 革命的惊天动地的二十几年的往事吧,让我念诵我们光荣的 延安 的英雄经历吧!”
词语解释:吟诵  拼音:yín sòng
(1).泛指读书。《晋书·儒林传·徐苗》:“ 苗 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
(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隋书·薛道衡传》:“ 江 东雅好篇什, 陈主 尤爱雕虫, 道衡 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 唐 李白 《游太山》诗之四:“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 高宗 亲书此联於幅纸,黏之殿壁……吟诵此联,凄然出涕。” 清 梅曾亮 《欧氏又一村读书图记》:“ 岳庵 虽家居,亦囊篋鳞杂,不能吟诵无事如曩时。” 冯牧 《〈郭小川诗选〉代序》:“﹝它们﹞值得我们吟诵……首先是因为它们时时响彻着的那种可贵的主旅律。”
词语解释:歌诵  拼音:gē sòng
(1).吟诵,歌唱。《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听舆人之诵” 晋 杜预 注:“恐众畏险,故听其歌诵。”
(2).歌颂。《后汉书·何敞传》:“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
词语解释:追诵  拼音:zhuī sòng
(1).犹追述。《史记·秦始皇本纪》:“原念休烈,追诵本始。”
(2).指诵读以往的文章。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宋玘》之一:“青眼坐倾新岁酒,白头追诵少年文。”
词语解释:学诵  拼音:xué sòng
指学诗;诵诗。《楚辞·九辩》:“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 清 方苞 《廌青山人诗序》:“ 苞 童时,侍先君子与 钱饮光 、 杜于皇 诸先生,以诗相唱和,慕其鏗鏘,欲窃效焉。先君子戒曰:‘毋以为也。是虽小道,然其本於性质,别於遭遇,而达以学诵者,非尽志以终世,不能企其成。’”
词语解释:讲诵  拼音:jiǎng sòng
讲授诵读。《史记·儒林列传》:“ 董仲舒 , 广川 人也。以治《春秋》, 孝景 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正法华经·安行品》:“其人常屏,贡高自大,数数讲诵,佛之典誥,未曾以此,持作懈倦。” 明 黄佐 《广州人物传·知府翟公溥福》:“年六十六,即投老归,闭门却扫,惟观书教子孙讲诵而已。”
词语解释:谣诵  拼音:yáo sòng
歌诵。 南朝 梁 陶弘景 《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其可以垂轨范,著謡诵者,迄於兹辰。” 宋 陆游 《贺王提刑启》:“方揽澄清之轡,已腾謡诵之声。” 蔡寅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余惟诗之为道,泛论之,则謳歌謡诵,义类广博,浩乎靡所涯涘;精言之,则格律绳尺,体裁谨严,划然无可偭越。”
词语解释:作诵  拼音:zuò sòng
念叨。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 张生 呵,怎教你无人处把妾身作诵。”
词语解释:闻诵  拼音:wén sòng
谓传布和称道。《金史·张汝霖传》:“本朝法制,坦然明白,天下之人,无不闻诵。”
词语解释:舆诵  拼音:yú sòng
(1).众人的议论。《晋书·郭璞传》:“方闢四门以亮采,访舆诵於羣心。” 唐 苏源明 《元包经传·少阴》:“昔王由是顺乃民,敷乃惠,听舆诵,聆族谈。” 李江 注:“听舆诵,採众言也。” 清 赵翼 《七十自述》诗:“辜负此邦舆诵好,攀辕千里送关河。”
(2).民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一:“时舆诵云:‘ 广东 真乐土,来了 李巡抚 ,强盗肯回心,百姓不喫苦。’” 清 刘毓崧 《杜观察〈古谣谚〉序》:“盖謡谚之兴,由於舆诵。”
词语解释:熟诵  拼音:shú sòng
反复诵读。《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得书熟诵乃録,讎比勤勤,朱黄不去手。”
词语解释:展诵  拼音:zhǎn sòng
开卷诵读。
词语解释:暗诵  拼音:àn sòng
默诵;背诵。《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 罗什 多所暗诵,无不究其义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凡大历悉是筭数,令人就耳一读,即能暗诵。” 明 归有光 《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觉寝,促 有光 暗诵《孝经》。”
词语解释:琅诵  拼音:láng sòng
犹朗诵。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马明心 者,归自关外,见西域回经皆琅诵,自谓得真传,遂授徒号新教。”
词语解释:称诵  拼音:chēng sòng
称颂。诵,通“ 颂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先生处 胜 之门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 胜 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汉书·董仲舒传》:“ 周 道粲然復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祐之,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不絶。” 宋 曾巩 《〈强几圣文集〉序》:“然气质浑浑,不见刻画,远近多称诵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孛罗 ﹞却又读书能文,敬礼贤士,一时公卿间,多称诵他好处。”
词语解释:邑诵  拼音:yì sòng
邑颂。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涂歌邑诵,以望属车之尘久矣。”参见“ 邑颂 ”。
词语解释:邑颂  拼音:yì sòng
邑里的歌谣。指民歌。《魏书·崔僧渊传》:“巷歌邑颂,朝熙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絃。”
词语解释:课诵  拼音:kè sòng
课读吟诵。 金 元好问 《学东坡移居》诗之二:“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南荣坐诸郎,课诵所依於。”
词语解释:持诵  拼音:chí sòng
诵习。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陈文达 持诵《金刚经》。有人入冥,见筑臺云:‘此般若臺,待 陈文达 。’” 章炳麟 《论式》:“余以为持诵《文选》,不如取《三国志》……《通典》观之,纵不能上窥九流,犹胜於滑泽者。”
词语解释:嘿诵  拼音:hēi sòng
暗中诵读。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二:“一夕,梦 子美 自诵其逸诗数十章……因书其后曰:‘ 子美 存耶果亡耶?其肎为余来嘿诵人未知之者俾予知耶?’”
词语解释:背诵  拼音:bèi sòng
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辞。《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粲 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闇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刘昂霄》:“予识 景玄 於 太原 ,人有言是家读《广记》半月能背诵者,予未之信。”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 无锡 钱仲益 允升 ……平生天资甚高,书过目,即背诵如流。”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永乐朝待词臣之酷》:“ 曾子启 等二十八人,不能背诵《捕蛇説》。”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二章:“他可以一段段地背诵《资本论》以及其他名著的原文。” 袁静 《伏虎记》第三九回:“有些口诀不好记,就一字一句地背诵。”
词语解释:讴诵  拼音:ōu sòng
指歌谣。《南齐书·明帝纪》:“往因时康,崇建庠序,屯虞荐有,权从省废,謳诵寂寥,倐移年稔,永言古昔,无忘旰昃。” 唐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登原采謳诵,俯谷求才术。”
词语解释:谙诵  拼音:ān sòng
记诵。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杂道书卷卷有佳事,但当校其精粗,而择所施行,不事尽諳诵,以妨日月而劳意思耳。” 章炳麟 《秦献记》:“诸侯《史记》《礼》《乐》诸经,多载行事法式,不便諳诵。”
词语解释:光诵  拼音:guāng sòng
美好的篇章。《文选·江淹〈登庐山香炉峰〉诗》:“幸承光诵末,伏思託后旍。” 李善 注:“光诵,犹华篇也。” 明 杨慎 《凤赋》:“敕尔瞽,帅尔众工,奏尔光诵,肃肃邕邕。”
词语解释:昌诵  拼音:chāng sòng
吟诵。昌,通“ 唱 ”。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胡紘李沐》:“ 赵 知 忠定 不事修饰,故易敝巾、垢衫、败屣以见,且能昌诵 忠定 大廷对策。”
词语解释:雒诵  拼音:luò sòng
反复诵读。雒,通“ 络 ”。 清 戴名世 《〈方百川稿〉序》:“得尽读两人之文,往往循环雒诵,不忍释去。”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援鹑堂笔记》:“迴翔雒诵,不能舍去。”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那不能直吞下去的模样,就和雒诵教训文学的时候相同。”参见“ 洛诵 ”。
词语解释:洛诵  拼音:luò sòng
反复诵读。洛,通“ 络 ”。连络。《庄子·大宗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 成玄英 疏:“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 宋 楼钥 《久不作诗喜仲兄迁邻居因成长句》:“儿曹亦可乐,洛诵声洋洋。” 清 李调元 《卍斋琐录·己录》:“今人书札多用‘洛诵’字。本《庄子》‘洛诵之子,闻之瞻明。’洛、络通。 吕 注:‘谓绵络贯穿而诵之。’又《春秋説·题辞》云:‘洛之为言绎也,言水绎绎有光辉也,故字又从水,作洛亦通。’”
词语解释:披诵  拼音:pī sòng
展卷诵读。 明 李东阳 《与蒋宗谊书》:“前后两辱手书,三復披诵。”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一》:“相与披诵,极口赞赏。”
词语解释:覆诵  拼音:fù sòng
犹背诵。《新唐书·苏颋传》:“ 頲 字 廷硕 ,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輒覆诵。”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十:“ 傅献简 与 杜祁公 取未见石刻文字二本,皆踰千言,各记一本, 祁公 再读, 献简 一读,覆诵之,不差一字。”
词语解释:焚诵  拼音:fén sòng
焚香诵经。 金 元好问 《清真道院营建疏》:“奉为本庵欲创圣位,以为焚诵、祝延之所,其於工费有赖弘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鹰虎神》:“庙中道士 任 姓,每鷄鸣,輒起焚诵。”
词语解释:训诵  拼音:xùn sòng
训徒诵读。《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刘千户 颇尽主道,送一套新衣服,迎接 德称 到彼坐馆。自此饔餐不缺,且训诵之暇,重温经史,再理文章。”
词语解释:野诵  拼音:yě sòng
指民间谣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 晋 舆之称‘原田’, 鲁 民之刺‘裘鞸’,直言不咏,短辞以讽, 邱明 , 子高 ,并谍为诵,斯则野诵之变体,浸被乎人事矣。”
词语解释:赤诵  拼音:chì sòng
见“ 赤松 ”。
词语解释:赤松  拼音:chì sōng
(1).即 赤松子 。(1)《楚辞·远游》:“闻 赤松 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韩非子·解老》:“ 赤松 得之,与天地统。” 汉 王充 《论衡·无形》:“ 赤松 、 王乔 ,好道为仙,度世不死。”参见“ 赤松子 ”。(2)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落帆 金华 岸, 赤松 若可招。” 王琦 注引《太平寰宇记》:“ 金华县 有 赤松涧 , 赤松子 游 金华山 ,以火自烧而化。”又引《浙江通志》:“ 金华县 北有 赤松山 ,相传 黄初平 叱石成羊处。 初平 号 赤松 ,故山以是名。”参见“ 赤松子 ”。
(2).亦作“ 赤诵 ”。复姓。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八:“吾姓为 赤松 ,名 时乔 ,字 受纪 。”《宋书·符瑞志上》作“赤诵”。
(3).常绿乔木,树皮较薄,淡黄红色。木材质粗,较坚韧,供建筑、造纸等用,树干可采松脂。又为观赏树。
词语解释:赤松子  拼音:chì sōng zǐ
(1).亦称“ 赤诵子 ”、“ 赤松子舆 ”。相传为上古时神仙,各家所载,其事互有异同。《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閒事,欲从 赤松子 游耳。” 司马贞 索隐引《列仙传》:“ 神农 时雨师也,能入火自烧, 崑崙山 上随风雨上下也。”《淮南子·齐俗训》:“今夫 王乔 、 赤诵子 吹呕呼吸,吐故纳新。” 高诱 注:“ 赤诵子 , 上谷 人也,病癘入山,导引轻举。”《汉书·古今人表》:“ 赤松子 , 帝嚳 师。” 宋 罗泌 《路史·馀论二·赤松石室》:“ 赤松子 者, 炎帝 之诸侯也,既耄,移老 襄城 ,家于石室……《神仙传》云:‘ 赤松子 者,服水玉, 神农 时为雨师,教 神农 入火……而《列仙传》有 赤松子舆 者,在 黄帝 时啖百草华,不穀,至 尧 时为木工,故传谓 帝俈 师之。又云 尧 师之。而道亦有 黄帝 问 赤松子 《中戒》等经,此 张良 所以愿从之游,非末代之数矣。’” 明 何景明 《张良》诗:“一遇 黄石公 ,还从 赤松子 。”
(2).相传为 晋 代得道成仙的 皇初平 。据 晋 葛洪 《神仙传》载: 丹溪 人 皇初平 十五岁时外出牧羊,被道士携至 金华山 石室中,四十馀年不复念家。其兄 初起 行山寻索,历年不得。后经道士指引于山中见之。问羊何在, 初平 叱白石成羊数万头。 初起 乃弃家从 初平 学道,“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於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復还去。 初平 改字为 赤松子 , 初起 改字为 鲁班 ”。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二引作“ 黄初平 ”,并云:“今 婺州 金华山 赤松观 乃其飞昇之地。” 宋 罗泌 《路史·馀论二·赤松石室》:“ 酈氏 《水经》亦谓 赤松子 游 金华山 ,自烧而化……乃 皇初平 尔, 初平 亦 赤松子 也。”
词语解释:赞诵  拼音:zàn sòng
赞叹称颂。诵,通“ 颂 ”。 明 陆延枝 《说听》卷下:“﹝ 陆世明 ﹞即援笔书云:‘半窗花影人初起,一曲桐音月正中。’妓讚诵不已,徐言‘中’字恐不如‘高’字。 世明 欣然易之。” 清 黄宗羲 《钱忠介公传》:“授 太仓 知州,二 张 负人伦之鉴,吏於其邑者,瑕疵立见。公下车未几,二 张 交口讚诵。”
赞美称颂。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故旋 墨斯科 后,立言益务平和,凡足与社会生衝突者,咸力避而不道,且多赞诵,美其国之武功。”
词语解释:耳诵  拼音:ěr sòng
谓耳闻即能成诵。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耳诵》:“凡读书聪敏者,曰‘过目成诵’。 唐 宋若昭 《牛应贞传》云:‘少而聪颖,经耳必诵。’耳诵甚新,可与耳学作証。”
词语解释:习诵  拼音:xí sòng
学习诵读。《汉书·张良传》:“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 良 异之,常习诵。”《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又詔中官近臣於 东观 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 刘师培 《〈骈文读本〉序》:“经籍之名,臬丝製锡,故必偶类齐音,以资习诵。”
词语解释:谤诵  拼音:bàng sòng
怨谤讽诵。《孔丛子·陈士义》:“先君初相 鲁 , 鲁 人谤诵曰:‘麛裘而芾,投之无戾;芾之麛裘,投之无邮。’”
词语解释:偈诵  拼音:jì sòng
即偈颂。《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经讲文》:“前解长行文已了,重宣偈诵唱将来。”
词语解释:倍诵  拼音:bèi sòng
背诵。倍,通“ 背 ”。 清 方苞 《左华露遗文序》:“年十二能倍诵五经,游庠序有闻。”
词语解释:过目成诵  拼音:guò mù chéng sòng
看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形容记忆力极强。《五灯会元·临济宗·归宗正贤禅师》:“游 成都 ,依 大慈 秀公 习经论,凡典籍过目成诵,义亦颇晓。”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钱辛楣之博》:“ 钱辛楣 先生 大昕 , 江南 嘉定 人。中甲戌进士。幼聪敏,过目成诵。”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她小时候很聪明,记性很好,过目成诵。”
词语解释:雌霓之诵  拼音:cí ní zhī sòng
谓熟知声韵。典出《梁书·王筠传》:“ 约 ( 沉约 )製《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 筠 示其草。 筠 读至‘雌霓(五激反)连踡’, 约 抚掌欣抃曰:‘僕常恐人呼为霓(五鷄反)。’…… 约 曰:‘知音者希,真赏殆絶,所以相要,政在此数句耳。’” 唐 刘肃 《〈片玉集〉序》:“是知雌霓之诵方脱诸口,而见谓知音。”
词语解释:粗诵  拼音:cū sòng
粗略诵读。 汉 徐干 《中论·考伪》:“多识流俗之故,麤诵诗书之文,託之乎博文。”
词语解释:梵诵  拼音:fàn sòng
谓佛家诵经。 清 刘大櫆 《程易田琴音序》:“古者,钱刀以百八为贝;释氏之梵诵以百八为珠,其考鐘、其击鼓以百八为纪。”
词语解释:小诵  拼音:xiǎo sòng
指年小时所诵习的典传。《大戴礼记·保傅》:“简闻小诵,不传不习,凡此其属,少师之任也。” 王聘珍 解诂:“简闻,谓所闻於简策者。小诵,谓年小时所诵者。”
词语解释:演诵  拼音:yǎn sòng
诵读。《西游记》第一百回:“御弟将真经演诵一番,何如?”
词语解释:寻诵  拼音:xún sòng
寻绎诵读。《后汉书·郑玄传》:“ 玄 日夜寻诵,未尝倦怠。”
词语解释:家传人诵  拼音:jiā chuán rén sòng
见“ 家传户诵 ”。
词语解释:家传户诵  拼音:jiā chuán hù sòng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 汤义仍 《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亦作“ 家传人诵 ”、“ 家传户颂 ”。 明 李东阳 《顺天府乡试策问》之三:“天下臣民家传人诵,佩服而体行者盖已久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五经、四书,《左》《国》《史》《汉》,以及 唐 宋 诸大家,何一不説人情,何一不关物理,及今家传户颂,有怪其平易而废之者乎?”
词语解释:家传户诵  拼音:jiā chuán hù sòng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 汤义仍 《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亦作“ 家传人诵 ”、“ 家传户颂 ”。 明 李东阳 《顺天府乡试策问》之三:“天下臣民家传人诵,佩服而体行者盖已久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五经、四书,《左》《国》《史》《汉》,以及 唐 宋 诸大家,何一不説人情,何一不关物理,及今家传户颂,有怪其平易而废之者乎?”
词语解释:家弦户诵  拼音:jiā xián hù sòng
家家弦歌,户户吟诵。谓流传极其广泛。 清 陈确 《答张考夫书》:“自有 宋 中叶以来, 程 朱 之书已家絃户诵,岂皆闻道者耶?”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唐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 书《醴泉铭》,自 宋 、 元 、 明 以来,为艺林所重,几至家絃户诵,人人有一本。”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琵琶》《西厢》《荆》《刘》《拜》《杀》等曲,家絃户诵已久,童叟男妇皆能备悉情由。”
词语解释:循诵  拼音:xún sòng
循序诵读。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此刻从头循诵,觉得那些语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好象障着一重雾翳似的。”
词语解释:拾诵  拼音:shí sòng
犹习诵。《鹖冠子·学问》:“圣人学问服师也,亦有终始乎?抑其拾诵记辞闔棺而止乎?”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教下》:“后世百家杂艺,亦用赋体为拾诵,盖与歌诀同出六艺之外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朱笠亭说诗》:“故惟 归愚先生 此书,最易拾诵。此书外,更取 阮亭 《古诗选》玩习。”
词语解释:晦诵  拼音:huì sòng
夜读。 汉 袁康 《越绝书·内经九术》:“ 胥 闻 越王 句践 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
词语解释:沮诵  拼音:jǔ sòng
相传为 黄帝 的四个史官之一。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四史》:“ 沮诵 、 苍頡 、 隶首 、 孔甲 , 黄帝 四史官。”参见“ 四史 ”。
词语解释:四史  拼音:sì shǐ
(1).相传为 黄帝 的四个史官: 沮诵 、 仓颉 、 隶首 、 孔甲 。 晋 王嘉 《拾遗记·黄帝》:“置四史,以主图籍。”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四史》:“ 沮诵 、 苍頡 、 隶首 、 孔甲 , 黄帝 四史官。”
(2).《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合称。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三国志四·三史》:“直至 唐 宋 以来,学者恆言,乃皆曰‘五经’‘三史’,则专指 马 班 范 矣。愚窃以为宜更益以 陈寿 ,称‘四史’,以配‘五经’,良可无愧。其餘各史,皆出其下。”
词语解释:涂歌邑诵  拼音:tú gē yì sòng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增类帝之宫,飭礼神之舘,涂歌邑诵,以望属车之尘者久矣。”
词语解释:服诵  拼音:fú sòng
习诵。《太平广记》卷二引 晋 葛洪 《神仙传·彭祖》:“见约要之书,谓之轻浅,而不尽服诵。”
词语解释:唱诵  拼音:chàng sòng
吟诵。《坛经·行由品》:“復两日,有一童子於碓坊过,唱诵其偈。”
词语解释:唪诵  拼音:běng sòng
高声吟诵。《红楼梦》第二五回:“可巧 王夫人 见 贾环 下了学,便命他来抄个《金刚咒》唪诵唪诵。”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词语解释:籀诵  拼音:zhòu sòng
周宣王 太史籀 与 黄帝 史官 沮诵 的并称。传说二人为篆书之祖。 汉 蔡邕 《篆势》:“ 般 倕 揖让而辞巧, 籀 诵 拱手而韜翰。”
词语解释:精诵  拼音:jīng sòng
精心诵读。《后汉书·乐恢传》:“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夫学者欲学古人之文,必先在精诵,沉潜反復,讽玩之深且久。”
词语解释:哦诵  拼音:ò sòng
吟咏朗诵。 清 张裕钊 《答吴挚甫书》:“ 姚惜抱 则患气羸,然亦不废哦诵,但抑其声使之下耳。”
词语解释:箴诵  拼音:zhēn sòng
谓箴规之言的讲述与传习。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恢崇祗庸烁德懿和之风,广彼搢绅讲习言諫箴诵之涂。”《晋书·张寔传》:“忝绍前踪,庶几刑政不为百姓之患,而比年飢旱,殆由庶事有缺,窃慕箴诵之言,以补不逮。”
词语解释:刻诵  拼音:kè sòng
专心诵读。 汉 班固 《典引》:“臣 固 常伏刻诵圣论,昭明好恶,不遗细微。”
词语解释:讨诵  拼音:tǎo sòng
讲习诵读。 明 汤显祖 《〈阳秋馆诗赋选〉序》:“君慧敏纯固,特于讨诵一路,暎发揉结,亦復好之。下帷佔毕,至忘马色;行路思维,或坠坑堑。”
词语解释:叹诵  拼音:tàn sòng
赞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辞了亲属出家访道,竟自飘然离了本里,里中人越加叹诵不题。”
吟诵。《隶释·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垂流亿载,世世嘆诵。”
词语解释:告诵  拼音:gào sòng
方言。告诉,告知。《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西游记》第三一回:“你趁早儿告诵我,免打!”
词语解释:肄诵  拼音:yì sòng
学习,诵读。 明 李东阳 《改建忻州庙学记》:“四散而周环者,为肄诵之室、委积之所,为庖,为湢。”
词语解释:理诵  拼音:lǐ sòng
犹背诵。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检覆三业》:“已得演説几句深义,已得披读几卷经典,已得理诵几许文字。”
词语解释:玩诵  拼音:wán sòng
玩味诵读。 明 唐顺之 《松阳知县胡君墓志铭》:“﹝君﹞惟好 王阳明 先生文集,日玩诵之,有疾尚手摘其要语以为子孙训。”
词语解释:祝诵  拼音:zhù sòng
即祝融。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八·祝诵氏》:“ 祝诵氏 ,一曰 祝龢 ,是为 祝融氏 ……以火施化,号 赤帝 。”参见“ 祝融 ”。
词语解释:祝融  拼音:zhù róng
(1).神名。 帝喾 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 祝融 。亦以为火或火灾的代称。《国语·郑语》:“夫 黎 为 高辛氏 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吕氏春秋·孟夏》:“其神 祝融 。” 高诱 注:“ 祝融 , 顓頊氏 后, 老童 之子, 吴回 也,为 高辛氏 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唐 张说 《蒲津桥赞》:“ 飞廉 煽炭, 祝融 理炉。” 清 赵翼 《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诗:“趋观乃知此楼燬,刹竿突兀招 祝融 。”
(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管子·五行》:“得 奢龙 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汉书·扬雄传上》:“丽 鉤芒 与驂 蓐收 兮,服 玄冥 及 祝融 。” 颜师古 注:“ 祝融 ,南方神。”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 祝融 。”
(3).传说中的古帝。 汉 王符 《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 伏羲 、 神农 为二皇,其一者或曰 燧人 ,或曰 祝融 ,或曰 女媧 ,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4).峰名。 衡山 的最高峰。据《路史》云, 祝融 葬 衡山 之阳,是以名之。 唐 韩愈 《谒衡岳庙》诗:“ 紫盖 连延接 天柱 , 石廩 腾掷堆 祝融 。” 宋 杨万里 《送刘子思往衡阳》诗:“ 洞庭 昨夜起霜风,翩然欲登 石廩 与 祝融 。”
词语解释:礼诵  拼音:lǐ sòng
礼佛诵经。《南史·到溉传》:“因断腥膻,终身蔬食,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 明 李贽 《寿焦太史尊翁后渠公八秩华诞序》:“絶荤酒不茹,日惟礼佛诵经而已。近者復以礼诵之半揜室宴坐,期於冥契而未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