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宋去声 [gòng,供设,名词][详注1][fèng,隙也][zhòng,厚也][zhòng,种植][zòng,放纵][详注2][fèng][冲着][详注3][音葑《书·蔡仲之命》往即乃封。徐邈读。]徿[méng]


注1:从 仆从。《说文》随行也。《诗·齐风》其从如云。《论语》从我者,其由与。又《韵会》从天子曰法从,侍从。《书·囧命》其侍御仆从。《前汉·扬雄传》赵昭仪,每上甘泉常法从。《注》师古曰:以法言当从耳。一曰从,法驾也。《后汉·百官志》羽林郎掌宿卫侍从。又《集韵》《类篇》似用切,音颂。同宗也。《尔雅·释亲》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释名》从祖父母,言从己亲祖别而下也,亦言随从己祖以为名也。 又《集韵》子用切。与纵同。《礼·曲礼》欲不可从。《论语》从之纯如也。
注2:雍 《广韵》九州名。雍,拥也。东崤,西汉,南裔,北居庸,四山之所拥翳也。《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释文》雍,于用切。○按尔雅释地作雍。又《韵会》国名。《左传·僖二十四年》郜雍曹滕。《注》雍国,在河内山阳县。《释文》雍,于用反。
注3:恐 《广韵》区用切《集韵》《韵会》《正韵》欺用切。疑也,虑也,亿度也。今省作迅。俗从几,误。
首字词组
诵诗诵习诵法诵览诵训诵诤诵功 
诵书诵咒诵玩诵号诵肄诵述诵忆 
诵读诵数诵持诵念诵讲诵谏诵呗 
诵说诵记诵帚诵笃笃诵拾诵叹诵味 
诵言诵咏诵观诵烈诵讽诵吟诵佩 
诵弦诵德诵美诵绎诵斥诵志  

词语解释:诵诗
诵读《诗经》
词语解释:诵书  拼音:sòng shū
读书或背书。《列子·仲尼》:“ 颜回 重往喻之,乃反 丘 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輟。”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 元 王逢 《怀哲操》:“朝堂兮诵书,思君陈兮履絇。”
词语解释:诵读  拼音:sòng dú
念;熟读;背诵。《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唐 韦应物 《学仙》诗之二:“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 清 孙枝蔚 《无酒》诗之一:“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
词语解释:诵说  拼音:sòng shuō
(1).传述解说。《荀子·致士》:“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説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 梁启雄 释:“伯兄曰:‘不陵不犯,即善守师説之意。’按,《修身》:‘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就是这‘不陵不犯’的意思。”《汉书·东方朔传赞》:“﹝长老贤人﹞皆曰 朔 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説,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2).讽诵讲说。 唐 严郢 《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铭》:“后学升堂诵説,有法者非一,而沙门 惠朗 ,受次补之记,得传灯之旨,继明佛日,绍六为七,至矣哉!” 明 方孝孺 《送凌君入太学序》:“今之士不然,所习者未脱乎剽窃、诵説之间,而充焉以为足。”
(3).歌颂,称道。 宋 王安石 《谢弟安国特赐及第表》:“窃以躬国论听断之烦,而察知孤远之行,略门资贡举之法,而拔取淹滞之才,山林之所诵説而难遭,閭巷之所惊嗟而罕见。”
词语解释:诵言  拼音:sòng yán
(1).指诵读经书之言。《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郑玄 笺:“贪恶之人,见道听之言则应答之,见诵《诗》《书》之言,则冥卧如醉。”
(2).犹诵读。 宋 沉作喆 《〈寓简〉序》:“予屏居山中,无与晤语,有所记忆,輒寓诸简牘……已而诵言之,则欣然如见平生故人抵掌剧谈,一笑相乐也。”
(3).公开声称;明说。诵,通“ 讼 ”。《汉书·高后纪》:“ 平阳侯 驰语太尉 勃 , 勃 尚恐不胜,未敢诵言诛之。”《史记》作“讼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然意广才疏,凡所当为,先於公座诵言,故不便者得预为计。”
(4).称颂之言。 明 范景文 《张蓬元〈抚畿疏草〉序》:“余於上之知公用公,以卜太平,而未暇诵公,公亦非一二诵言所可既也。”
词语解释:诵弦
亦作“ 诵弦 ”。
1.诵读诗歌。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詔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 宋 范成大 《范村午坐》诗:“老便几杖供,慵废诵弦课。”
2.指礼乐教化。 清 陈梦雷 《癸亥春日即事》诗之二:“陪金佳气自葱芊,比户销兵讲诵絃。”
词语解释:诵习  拼音:sòng xí
(1).诵读以学习。《史记·儒林列传》:“﹝ 儿宽 ﹞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尝出,过里塾,诸生皆诵习公所为文。”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九:“和先生、同学疏远了,和学校里诵习研讨的一切疏远了。”
(2).背诵并熟习。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叙》:“ 軾 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 鲁 人 石守道 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軾 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
词语解释:诵咒  拼音:sòng zhòu
亦作“ 诵呪 ”。
(1).念咒语。《关尹子·七釜》:“有诵咒者,有事神者。”《宋史·礼志五》:“人持柳枝霑水散洒,昼夜环绕,诵呪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令滂沱,令汝归去!’雨足。”
(2).诵经,念经。 唐 李白 《僧伽歌》:“问言诵咒几千徧,口道 恒河 沙復沙。” 清 沉曰霖 《晋人麈·刻阴骘文得中式》:“﹝ 金见星 ﹞生平崇奉阴隲文,晨起盥漱毕即庄诵一过,如释氏诵咒者然。”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修行,自诵咒以至供养、设坛等种种仪式都有一定规范,不得任意妄为。”
词语解释:诵数  拼音:sòng shù
(1).反复诵读。《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今日之时文,有非诵数时文所得者乎?”
(2).引申为记诵、背诵。 宋 王珪 《议贡举庠序奏状》:“又诸科徒专诵数之学,无补于时。”《宋史·选举志一》:“而四方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与古所谓‘三物宾兴,九年大成’,亦已盭矣。”《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黜罢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惰之兵。”
词语解释:诵记  拼音:sòng jì
背诵和记忆。《后汉书·荀悦传》:“﹝ 悦 ﹞家贫无书,每之人閒,所见篇牘,一览多能诵记。” 宋 吕陶 《请罢国子司业黄隐职任状》:“ 隐 亦能诵记 安石 新义,推尊而信嚮之久矣。”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口吻刓於蠹编之诵记,而思虑敝於游词之剽缀。”
词语解释:诵咏  拼音:sòng yǒng
亦作“ 诵咏 ”。
(1).诵读吟咏。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 仲舒 朝服南面,诵咏经论。” 宋 司马光 《谢始平公以近诗一卷赐示》诗:“言《诗》何敢望 商 赐 ,幸得诵咏祛童蒙。” 清 黄宗羲 《姚江逸诗序》:“亦有诵咏已落四方之口,邑中反无知之者。”
(2).歌颂。《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其始也,搢绅之论,莫不交口诵咏,谓太平之期可蹻足而待也。”
词语解释:诵德  拼音:sòng dé
颂扬功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铺观两 汉 隆盛, 孝武 禪号於 肃然 , 光武 巡封於 梁父 ,诵德铭勋,乃鸿笔耳。”
词语解释:诵法  拼音:sòng fǎ
称颂并效法。《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长子扶苏諫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 孔子 ,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杨文公》:“ 宋 王文正公 尝言,昔 杨文公 有言,‘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吾每钦佩斯言云云。 文公 为 文正 诵法如此。”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察 周 季之思潮,略有四派。一 邹 鲁 派,皆诵法先王,标榜仁义,以备世之急。”
词语解释:诵玩  拼音:sòng wán
诵读玩味。 宋 王安石 《答戚郎中启》:“承拜置前,诵玩亡斁。”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借从怀袖归,诵玩废朝夕。”
词语解释:诵持  拼音:sòng chí
谓诵念经文并持守之。《坛经·行由品》:“但留此偈,与人诵持。”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闻佛书有水懺者,其説谓欲见父母者诵之,当获所愿。 寿昌 乃昼夜诵持,仍刺血书懺,摹板印施於人,唯愿见母。”
词语解释:诵帚  拼音:sòng zhǒu
《分别功德论》卷五:“此比丘精神疎钝,佛教使诵扫箒。得箒忘扫,得扫忘箒。六年之中专心诵此,意遂解悟,而自惟曰:箒者篲,扫者除;篲者即喻八正道,粪者三毒垢也,以八正篲扫三毒垢,所谓扫箒义,正谓此耶?深思此理,心即开解,得阿罗汉道。”后因以“诵帚”比喻反复诵习,一朝警悟。 清 钱谦益 《与惟新和尚书》:“蒙焦芽败种,诵帚钝根。”
词语解释:诵观  拼音:sòng guān
阅读。 宋 王安石 《与孙子高书》:“ 子高 足下:辱赐教,奬劳甚渥,反復诵观,慙生於心。”
词语解释:诵美  拼音:sòng měi
(1).颂扬美德。《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方且排凤闕以高游,开爵园而广宴,并命在位,展诗发志,则夫诵美有章,陈信无愧者歟!” 吕向 注:“言今天子仁明,颂美德亦无愧也。”
(2).歌颂赞美。 清 朱之瑜 《上长崎镇巡揭》:“即四方观听者,寧不播扬而诵美。”
词语解释:诵览  拼音:sòng lǎn
犹阅读。 晋 干宝 《〈搜神记〉序》:“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絶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
词语解释:诵号  拼音:sòng hào
高声诵经。 清 黄景仁 《白猿》诗:“老僧诵号至夜分,下阶看天猿在门。”
词语解释:诵念  拼音:sòng niàn
犹诵读。《西游补》第一回:“ 行者 登时拾石为研,折梅为笔,造泥为墨,削竹为简,写成‘送寃’文字;扯了一个‘秀才袖式’,摇摇摆摆,高足阔步,朗声诵念。”
词语解释:诵笃笃  拼音:sòng dǔ dǔ
犹言叽叽咕咕。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烦恼身心怎按纳?诵篤篤地酩子里駡。”
词语解释:诵烈  拼音:sòng liè
颂扬功业。《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词语解释:诵绎  拼音:sòng yì
诵读并寻究其含义。 元 柳贯 《齐太史〈春秋诸国统纪〉序》:“ 贯 既得而诵绎之,復次其单陋,质之先生,以自厉。”
词语解释:诵训  拼音:sòng xùn
(1). 周 代官名。掌为王者述说四方久远故事,说明各地风俗所忌讳的言语;王者巡狩,随从王车左右。《周礼·地官·诵训》:“诵训,掌道方志以詔观事,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则夹王车。”《国语·楚语上》:“倚几有诵训之諫。” 韦昭 注:“诵训,工师所诵之諫,书之於几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知杂御史 赵湘 请依《周礼》置土训、诵训,纂録所经山川古迹风俗,以资宸览。”
(2).指诵读训诫之言。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矇讽鼓諫之义,言之无罪,闻者足兴。”
词语解释:诵肄  拼音:sòng yì
读书修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自此遂为谈友,诵肄之暇,颇消岑寂。”
词语解释:诵讲  拼音:sòng jiǎng
诵读讲习。
词语解释:诵拾  拼音:sòng shí
诵读摭拾。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家书七》:“愚者诵拾名数以炫侈博。”
词语解释:诵讽  拼音:sòng fěng
讽诵,吟咏。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以诵讽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 唐 康骈 《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文皇帝 所著之书,有理国理身之要,披閲诵讽,不离於口。”
词语解释:诵斥  拼音:sòng chì
公开斥责。诵,通“ 讼 ”。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祢衡轻曹操》:“ 汉 史言其尚气刚傲,矫时慢物,此盖不知其鄙贱 曹操 ,故陷身危机,所谓语言狂悖者,必诵斥其有僭篡之志耳。”
词语解释:诵诤  拼音:sòng zhèng
谏诤。《新唐书·褚遂良传》:“帝既平 高昌 岁调兵千人往屯, 遂良 诵諍不可,帝志取西域,寘其言不用。”
词语解释:诵述  拼音:sòng shù
诵读传述;讲述。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有诵述先圣贤者,所作未足自称。”《三国志·蜀志·尹默传》:“﹝ 默 ﹞又专精於《左氏春秋》,自 刘歆 条例, 郑众 、 贾逵 父子、 陈元 、 服虔 注説,咸略诵述,不復按本。”
词语解释:诵谏  拼音:sòng jiàn
(1).诵读前代箴谏之语。《国语·晋语六》:“吾闻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於民,於是乎,使工诵諫於朝。” 韦昭 注:“诵,诵读前世箴諫之语。”
(2).讽谏。 唐 白行简 《振木铎赋》:“响不闻空,能同诽谤之木;听犹在耳,将陈诵諫之诗。”
词语解释:诵叹  拼音:sòng tàn
赞颂,赞叹。 宋 张孝祥 《代任信孺与王太尉书》:“某是以击节诵嘆,愿交下风。”
词语解释:诵吟  拼音:sòng yín
诵读吟咏。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如是则流行於閫之内,香口诵吟,檀心倾倒,必有买丝罗以绣者矣。”
词语解释:诵志  拼音:sòng zhì
(1).诵读不忘。《国语·楚语上》:“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 韦昭 注:“志,记也。”
(2).述志。《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进谋诵志,以沃朕心。” 李周翰 注:“诵,述也。”
词语解释:诵功  拼音:sòng gōng
颂扬功德;宣扬功绩。《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顾慥论辽事》:“昨见 贺世贤 塘报,则仅仅斩一级、获一盔、夺四韃马,而遂诵功於部院,不亦羞朝廷而貽敌人笑耶!”
词语解释:诵忆  拼音:sòng yì
背诵并记住。《后汉书·王充传》:“﹝ 充 ﹞家贫无书,常游 洛阳 市肆,閲所卖书,一见輒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南史·萧勱传》:“﹝ 勱 ﹞聚书至三万卷,披翫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
词语解释:诵呗  拼音:sòng bài
唱诵(佛经)。 南朝 梁 沉约 《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又 天监 三年,一夏违和,於昼日眠中见 虚空藏菩萨 ,即自围绕诵唄,唄声彻外,眠觉,所患即除。”
词语解释:诵味  拼音:sòng wèi
吟诵玩味。《晋书·文苑传·袁宏》:“ 宏 应声答曰:‘感不絶於余心,愬流风而独写。’ 珣 诵味久之,谓 滔 曰:‘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 宋 李觏 《〈礼论〉序》:“予幼而好古,诵味经籍,窥测教志,然卒未能语其纲条,至于今兹年二十四,思之熟矣。”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汉官名》:“ 汉 官名既古雅,故书於史者,皆可诵味。”
词语解释:诵佩  拼音:sòng pèi
称颂佩服。 梁启超 《卢梭学案》:“今先揭其主义之最简明而为人人所诵佩者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