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教诲 拼音:jiào huì
教导,训诲。《书·无逸》:“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 唐 刘长卿 《别李氏女子》诗:“临歧方教诲,所贵和六姻。”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罗中丞》:“公爱民洁己,蒞官时召父老至,谆谆教诲,至於涕下沾膺。”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 中国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词语解释:谆诲 拼音:zhūn huì
教诲不倦。《后汉书·班固传上》:“又有 天禄 、 石渠 ,典籍之府,命夫谆诲故老,名儒师傅,讲论乎《六蓺》,稽合乎同异。” 李贤 注:“谆诲谓殷勤教告也。” 宋 陆游 《若耶村老人》诗:“曩事一一言,多闻杂谆诲。” 梁启超 《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大圣鸿哲数万言谆诲之而不足者,华士坊贾一二书败坏之而有餘。”词语解释:训诲 拼音:xùn huì
教导。《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出曜经》卷二:“唯有明智,能除此苦,以法自将,训诲未悟。” 聂绀弩 《诸夏有君论》:“而 钱教授 之所以如是苦口婆心,声嘶力竭,以训诲青年人者,亦正以今日非无君之世也。”词语解释:慈诲 拼音:cí huì
(1).指长辈的教诲。《景德传灯录·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有侍者 会通 ,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 会通 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
(2).慈爱教诲。 宋 苏轼 《祭王君锡丈人文》:“公之皇祖,孝著閭里,迨兹百年,世济其美,少相弟长,老相慈诲。”词语解释:圣诲 拼音:shèng huì
犹圣训。 宋 吕公著 《定州谢上表》:“奉天光而咫尺,被圣诲之丁寧。”参见“ 圣训 ”。
词语解释:圣训 拼音:shèng xùn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汉 蔡邕 《释诲》:“且用之则行,圣训也;舍之则藏,至顺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 章老先生 ,你背圣训了,怎么説一个似可去。” 清 陈梦雷 《抒哀赋》:“委吉凶以任运兮,永圣训以自强。”参见“ 圣教 ”。
(2).帝王的训谕、诏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麟 恐伏而对曰:‘诚如圣训,然臣自行列,蒙陛下拔擢,使掌卫兵於殿庭之间,此岂臣当以私恩结下,为身计耶?’” 元 耶律楚材 《和平阳王仲祥韵》:“洪恩浹四海,圣训宜书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谆谆数千言,详载圣训。”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后专指对 穆罕默德 言行的传述--“ 穆罕默德 言行录”。在 中国 ,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词语解释:圣教 拼音:shèng jiào
(1).旧称 尧 、 舜 、 文 、 武 、 周公 、 孔子 的教导。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孔 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新唐书·柳浑传》:“﹝ 柳浑 ﹞早孤,方十餘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 浑 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经学理学》:“ 东吴 之 惠氏 、 东浙 之 万氏 ,经学皆宗 汉 ,而未尝悖圣教也。”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今 中国 之人,号称奉圣教,而农工商贾,终身未登夫子庙堂,不知圣教为何物。”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芻,依毘奈耶訶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唐 卢士衡 《寄天台道友》诗:“且住人閒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词语解释:纳诲 拼音:nà huì
进献善言。《书·说命上》:“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孔 传:“言当纳諫诲直辞,以辅我德。” 蔡沉 集传:“朝夕纳诲者,无时不进善言也。”《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必有三老五更,以崇至敬,乞言纳诲,著在惇史。” 唐 元稹 《萧俛等加勋制》:“王功曰勋,兹用报汝,尚克纳诲,毋忘协心。”《明史·张居正传》:“先生有师保之责,与诸臣异。其为我朝夕纳诲,以辅台德,用终先帝凭几之谊。”词语解释:规诲 拼音:guī huì
规劝开导。《左传·襄公十四年》:“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諫,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 杜预 注:“规正諫诲其君。”《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今既分张,言集无日,无由復得动相规诲,宜深自砥礪,思而后行。” 唐 刘知几 《史通·言官建置》:“夫彤管者,女史记事规诲之所执也。”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太息行路难,殷勤进规诲。”词语解释:道诲 拼音:dào huì
开导教诲。 清 陈确 《与吴裒仲书》:“初寄还时尚未见,后月餘展见之,深感道诲之切。”词语解释:化诲 拼音:huà huì
感化教诲。《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举子见他语言爽快,礼度周全,暗想也不是不可化诲的。”词语解释:慰诲 拼音:wèi huì
安慰教诲。《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慰诲勤勤,有踰骨肉。” 吕向 注:“慰诲,谓慰劳诲教也。”《三国志·魏志·文昭甄皇后传》“ 文帝 纳后于 鄴 ,有宠,生 明帝 及 东乡公主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词语解释:忠诲 拼音:zhōng huì
尽心教诲。语本《论语·宪问》:“忠焉,能勿诲乎?” 宋 刘宰 《分韵送王去非之官山阴得再字》:“先入勿偏听,未信勿忠诲。”词语解释:遗诲 拼音:yí huì
前人的教诲。 唐 王勃 《忽梦游仙》诗:“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词语解释:雅诲 拼音:yǎ huì
雅正的教诲。《后汉书·朱穆传》:“希 李老 之雅诲,思 马援 之所尚。” 唐 韦应物 《赠丘员外》诗之一:“格言雅诲闕,善謔矜数餘。”词语解释:箴诲 拼音:zhēn huì
规劝教导。 汉 徐干 《中论·虚道》:“先王之礼,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师瞽诵诗,庶僚箴诲,器用载铭,筵席书戒,月考其为,岁会其行,所以自供正也。”《后汉书·崔寔传》:“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孔车骑 少有嘉;遁意,年四十餘,始应 安东 命。未仕宦时,常独寝歌吹,自箴诲,自称 孔郎 ,游散名山。”词语解释:诫诲 拼音:jiè huì
告诫教导。《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 青龙 二年,私通宾客,为有司所奏,赐璽书诫诲之。”词语解释:谏诲 拼音:jiàn huì
规劝教诲。《左传·成公二年》:“寧不亦淫从其欲以怒叔父,抑岂不可諫诲?”词语解释:诜诲 拼音:shēn huì
不妒忌则子孙兴旺的教诲。语本《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郑玄 笺:“凡物有阴阳情慾者,无不妬忌,维蚣蝑不耳,各得受气而生子,故能詵詵然众多。” 宋 沉遘 《长寿县太君魏氏墓志铭》:“维讽詵诲,克绍厥美,宜其子兮。”词语解释:诱诲 拼音:yòu huì
诱导教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昔在齠齔,便蒙诱诲。”一本作“ 诲诱 ”。 宋 曾巩 《劝学诏》:“故设学校,重学官之选,而厚其禄。凡欲以诱诲学者,庶几於古也。”词语解释:诏诲 拼音:zhào huì
告诫教诲。《宋书·桂阳王休范传》:“先帝穆於友于,留心亲戚,去昔事平之后,面受詔诲,礼则君臣,乐则兄弟。”词语解释:镌诲 拼音:juān huì
告诫,教诲。 宋 朱熹 《答刘子澄书》:“自此惠书,痛加鐫诲,乃君子爱人之意也。”词语解释:作诲 拼音:zuò huì
教诲;训导。《墨子·辞过》:“故作诲妇人,治丝麻。”词语解释:仁诲 拼音:rén huì
仁爱的教诲。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加承仁诲,益以惻愴。”词语解释:高诲
尊称别人的教诲词语解释:胎诲 拼音:tāi huì
犹胎教。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周成汉昭论》:“ 周成王 体上圣之休气,稟贤妣之胎诲。”词语解释:音诲 拼音:yīn huì
对来信的敬称。 宋 苏轼 《回苏州黄龙图启》:“亟蒙音诲,良慰望思。”词语解释:鞠诲 拼音:jū huì
抚养教导。《魏书·李彪传》:“陛下幼蒙鞠诲,圣敬之躋,及储宫诞育,復亲抚誥,日省月课,实劳神虑。”词语解释:讲诲 拼音:jiǎng huì
讲说训诲。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以规矩为轩驾,以讲诲为哺乳。”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三·慧赜》:“会 唐 运勃兴,苍生攸济, 賾 不滞物我,来从帝城,讲诲暂扬,倾都请道。”词语解释:谕诲 拼音:yù huì
犹谕教。 唐 柳宗元 《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太夫人泣而命之,固犹不食,朝夕諭诲,仅而济焉。”词语解释:麈尾之诲 拼音:zhǔ wěi zhī huì
谓高明的教诲。 宋 陆游 《答薛参议启》:“某久疏麈尾之诲,喜闻鷁首之来。”参见“ 麈教 ”。
词语解释:麈教 拼音:zhǔ jiào
古人执麈尾而谈,因敬称他人之指点教诲为“麈教”。 清 冯桂芬 《与赵抚部书》:“昨奉麈教,辱承执事虚怀大度,勤勤焉为芻蕘之询。” 清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劳副都之辨》:“忆初夏奉扰佳园,快领麈教,转盼又逾数月。” 柳亚子 《赠仲华》诗:“麈教长承私愿足,耻随流俗作迎将。”词语解释:矩诲
以规矩法度教诲词语解释:还诲 拼音:huán huì
敬称他人回信。 南朝 宋 鲍照 《重与世子启》:“奉还诲,深承殷勤篤眷之重,披读未终,悲愧交集。”词语解释:检诲 拼音:jiǎn huì
管束教导。 汉 蔡邕 《议郎胡公夫人哀赞》:“议郎早世,﹝夫人﹞检诲幼孤。”词语解释:清诲 拼音:qīng huì
对人教诲的敬辞。《后汉书·赵壹传》:“冀承清诲,以释遥悚。”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三国演义》第三七回:“ 操 曰:‘公今至此,正可晨昏待奉令堂,吾亦得听清诲矣。’” 清 林则徐 《致龚定盦书》:“月前述职在都,碌碌輭尘,刻无暇晷,仅得一聆清诲,未罄积怀。”词语解释:戒诲 拼音:jiè huì
告诫教诲。《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既只是一个,我戒诲他一番,留他性命养你后半世也好。”词语解释:手诲 拼音:shǒu huì
犹手教。称人手书的敬词。 宋 欧阳修 《与富文忠公书》:“某启,忽承手诲,以屡辞新命未得请,俾有所开陈,敢不如教。” 宋 苏轼 《与子安兄书》之一:“十九郎兄弟远至,特蒙手诲,恭审比来尊体佳胜,甚慰繫望。”词语解释:斟诲 拼音:zhēn huì
斟酌教诲。《三国志·蜀志·陈震传》:“顺流漂疾,国典异制,惧或有违,幸必斟诲,示其所宜。”词语解释:札诲 拼音:zhá huì
谓赐函教诲。旧时书信套语。《歧路灯》第八六回:“往者侄以侥幸联捷,曾由都门寄奉乡会硃卷四本,到今未获札诲。”词语解释:指诲 拼音:zhǐ huì
犹指教。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信度国》:“时有罗汉……现大神通,示希有事,令众信受,渐导言教。诸人敬悦,愿奉指诲。” 清 刘大櫆 《乌程闵君墓志铭》:“故凡承其指诲者,多举於乡。”词语解释:往诲 拼音:wǎng huì
往昔的教训。 晋 刘琨 《与石勒书》:“採纳往诲,翻然改图。”词语解释:惇诲 拼音:dūn huì
勤勉教诲。 汉 班固 《西都赋》:“又有 天禄 石渠 典籍之府,命夫惇诲故老,名儒师傅,讲论乎六蓺,稽合乎同异。”词语解释:笃诲 拼音:dǔ huì
谓笃行训教。 汉 班固 《典引》:“而礼官儒林屯用篤诲之士,不传祖宗之髣髴。” 南朝 宋 傅亮 《奉迎大驾道路赋诗》:“敷衽铭篤诲,引带佩嘉谋。”词语解释:启诲
开导教诲。《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诸葛亮 ﹞又曰:‘昔初交 州平 ,屡闻得失;后交 元直 ,勤见启诲。’”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试看 诸葛武侯 之集思广益,勤求启诲,此老是何等天分?”词语解释:嘉诲 拼音:jiā huì
敬称别人对自己的教诲。 晋 潘岳 《答挚虞·新婚箴》:“敬纳嘉诲,敢酬德音。”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之四:“勋美之隆,实如嘉诲。”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颜光禄》:“退寻嘉诲之来,将欲令参观斗极,復迷反逕。”词语解释:劝诲 拼音:quàn huì
勉励教诲;规劝教诲。《宋史·儒林传二·何涉》:“所至多建学馆,劝诲诸生,从之游者甚众。”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弟子的念头,已立定了,不是言语劝得回,威势逼得转的,不劳师父劝诲。”词语解释:宠诲 拼音:chǒng huì
称人对己教诲的敬辞。 唐 黄滔 《代郑郎中上令狐相启》:“某今月四日,转授刑部郎中,伏蒙相公仁恩,特赐宠诲,事从非次,言异常伦,感激兢惶,进退失措。”词语解释:灵诲 拼音:líng huì
神灵的教诲。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夏后启》:“对扬帝德,禀天灵诲。”《云笈七籤》卷一○三:“幸逢上真,愿赐灵诲,如何修身,以获遐寿。”词语解释:燕诲 拼音:yàn huì
谓亲近之而加以教诲。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太傅 东海王 镇 许昌 ” 刘孝标 注引《赵吴郡行状》:“太傅 越 与 穆 及 王承 、 阮瞻 、 邓攸 书曰:‘……小儿 毗 既无令淑之资,未闻道德之风,欲屈诸君,时以闲豫周旋燕诲也。’”词语解释:示诲 拼音:shì huì
开导教诲。《坛经·机缘品》:“凡经三月,未蒙示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