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语言 拼音:yǔ yán
(1).言语;话。《大戴礼记·五帝德》:“吾欲以颜色取人,於 灭明 ( 澹臺灭明 )邪改之;吾欲以语言取人,於 予 ( 宰我 )邪改之。”《汉书·燕剌王刘旦传》:“上弃羣臣,无语言。”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或虑语言洩,传之落冤讎。”
(2).指书面语;诗文的句子。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全盛之气,注射语言,杂糅精粗,遂成多大。”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四七:“ 周莱峰 、 王荆石 学 苏氏 ,止取法其语言气势,至説理处,自循正大之矩。” 孙犁 《秀露集·读〈蒲柳人家〉》:“他的语言工力很深,词汇非常丰富。”亦专指词汇。 冯骥才 《雕花烟斗》一:“他的话少,恐怕由于语言少。”
(3).喻鸣叫声。 宋 陆游 《病中自遣》诗之二:“众鸟次第来,各矜语言好。”
(4).说话;交谈;谈吐。《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 昆莫 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 晋 皇甫谧 《高士传·严光》:“司徒 霸 与 光 素旧,欲屈 光 到 霸 所语言。”《三国志平话》卷上:“﹝ 刘备 ﹞语言喜怒不形於色。” 清 程麟 《此中人语·各处有忌语》:“圣朝天下一统,义礼制度到处皆然。而语言称呼,各有所忌。”
(5).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告诉、嘱咐。《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李善 注引 汉 陈琳 《止欲赋》:“欲语言於玄鸟,玄鸟逝以差池。”词语解释:语笑 拼音:yǔ xiào
谈笑。《南史·袁粲传》:“郡南一家颇有竹石, 粲 率尔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啸咏自得。主人出,语笑款然。” 宋 陈师道 《春怀示邻里》诗:“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鬢着尘沙。”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忽然语笑合,与我谈生平。”词语解释:语默 拼音:yǔ mò
(1).亦作“ 语嘿 ”。谓说话或沉默。语本《易·繫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南朝 陈 张正见 《白头吟》:“语默妍媸际,浮沉毁誉中。” 唐 白居易 《唐故抚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自生至灭,随迹示教,行止语嘿,无非佛事。” 秦牧 《艺海拾贝·〈哲人·小孩〉》:“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你在阅读的时候,觉得那个作家仿佛就在眼前,他的思想感情,他的动静语默,他的声音笑貌,仿佛可以触摸似的。”
(2).喻指出仕或隐居。 晋 陶潜 《命子》诗:“时有语默,运因隆窊。” 逯钦立 注:“语默,出处。”《南史·张裕传》:“是以披闻见,扫心胸,述平生,论语默。” 唐 陈子昂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而我独蹭蹬,语默道犹懵。”词语解释:语声 拼音:yǔ shēng
说话的声音。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寂然半晌,语声不可辨。”词语解释:语燕 拼音:yǔ yàn
鸣叫的燕子。 前蜀 牛峤 《菩萨蛮》词:“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 宋 晏殊 《迎春乐》词:“被啼鶯语燕催清晓。正好梦,频惊觉。”词语解释:语音 拼音:yǔ yīn
(1).说话的口音。《南史·胡谐之传》:“帝( 齐武帝 )问曰:‘卿家人语音已正未?’ 谐之 答曰:‘宫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宫人顿成傒语。’帝大笑。”《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一日太上游湖,泊船 苏隄 之下,闻得有 东京 人语音。”
(2).读书或说话的声音。《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因诵 子张 《问达》一章,语音琅然。”《红楼梦》第八一回:“只听一个説道:‘看他洑上来不洑上来。’好似 李纹 的语音。” 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到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词语解释:语别 拼音:yǔ bié
话别。 唐 白居易 《伤唐衢》诗之一:“日西并马头,语别至昏黑。” 唐 马戴 《早发故园》诗:“语别在中夜,登车离故乡。” 宋 宋祁 《喜药山贤师见过》诗:“风林曾语别,王舍此相逢。”词语解释:语难 拼音:yǔ nán
谓因愤激而出语艰涩,说话不流利。《庄子·说剑》:“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鬢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説之。” 陆德明 释文:“语难,如字。艰难也;勇士愤气积於心胷,言不流利也。”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环寇之师,殆且十万,瞋目语难,自以为武人,不肯循法度。頡頏作气势,窃爵位自尊大者,肩相磨、地相属也。” 宋 刘敞 《与吴九论武学书》:“夫縵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按剑而疾视者,此所谓勇力之人也。”词语解释:语话 拼音:yǔ huà
(1).谈话;说话。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共少府语话。”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溼,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2).话语;说话声。 五代 齐己 《寄孙闢呈郑谷郎中》诗:“雪长松檉格,茶添语话香。”《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只见人烟輳集,语话喧闐,甚是热闹。”词语解释:语儿 拼音:yǔ ér
即 语儿乡 。《汉书·闽粤传》:“楼船军卒 钱唐 榬终古 斩徇北将军,为 语儿侯 。”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 越中 地也,今 吴 南亭 是。’语字或作篽,或作籞,其音同。”参见“ 语儿乡 ”。
词语解释:语儿乡 拼音:yǔ ér xiāng
古地名。今 浙江省 桐乡县 西南。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语儿乡 ,故 越 界,名曰 就李 。 吴 疆 越 地,以为战地,至於 柴辟亭 。 女阳亭 者, 句践 入官於 吴 ,夫人从,道产女此亭,养於 李乡 。 句践 胜 吴 ,更名 女阳 ,更 就李 为 语儿乡 。”词语解释:语语 拼音:yǔ yǔ
(1).笑语。《诗·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旧说,论难,谈论。 毛 传:“论难曰语。” 郑玄 笺:“语其所当语。” 唐 王维 《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老僧空空,復何语语。” 清 龚自珍 《怀我生之先箴》:“吾末从而游,吾恍惚与言言,与语语。”参见“ 言言 ”。
(2).鸣叫。 元 范梈 《社前七日作》诗:“沉沉鶯待木,语语燕归梁。” 林学衡 《次韵和程凤笙〈春怀〉》之一:“彩蝶双双应解意,黄鸝语语似谈禪。”
(3).句句。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杜甫》:“观 李 杜 二公,崎嶇板荡之际,语语王霸,褒贬得失。”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 何逊 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 王国维 《人间词话》四十:“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词语解释:言言 拼音:yán yán
(1).指欢言。《诗·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唐 孟郊 《自惜》诗:“徒有言言旧,惭无默默新。” 清 龚自珍 《怀我生之先箴》:“吾末从而游,吾恍惚与言言,与语语。”
(2).高大貌;茂盛貌。《诗·大雅·皇矣》:“临衝闲闲,崇墉言言。” 毛 传:“言言,高大也。” 孔颖达 疏:“言言是城之状,故为高大。” 宋 王令 《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桑麻言言兮,田野孔治。” 明 宋濂 《篷轩铭》:“斯堂暨轩,闲闲言言。”
(3).用言语表达。《列子·说符》:“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 张湛 注:“言言则无微隐。” 卢重玄 解:“夫情生而事彰,味殊而可尝,唯神之无方。知言之谓者,神会也。” 唐 王维 《谒璿上人》诗序:“色空无得,不物物也;嘿语无际,不言言也。”
(4).句句。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白乐天 如 山 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 金 元好问 《丰山怀古》诗:“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如《中秋赏月》一折,同一月也,出于 牛氏 之口者,言言欢悦;出于 伯喈 之口者,字字凄凉。”
(1).和敬貎。言,通“ 誾 ”。《礼记·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郑玄 注:“言言,和敬貌。” 陆德明 释文:“言言,鱼巾反。” 孔颖达 疏:“ 皇氏 云:‘读言为誾,义亦通也。’” 明 何大复 《赠向先生序》:“君子之受爵也,一爵而洒然,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2).威严貌。言,通“ 誾 ”。 唐 刘禹锡 《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惟 唐德宗 ,道类 汉宣 ,责实绳下,风稜言言。”《新唐书·段秀实颜真卿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明 宋濂 《元故朝列大夫知婺州路总管府事致仕赵侯神道碑铭》:“言言 赵侯 ,万人之英,歷仕州邑,以治剧称。”词语解释:语意 拼音:yǔ yì
指口头或书面语言所包含的意义。 宋 司马光 《殿中丞知商州薛君墓志铭》:“府君居家孝友,自幼能属文,始习律赋,语意即高奇惊人。” 清 黄景仁 《黄山寻益然和尚塔不得偕邵二云作》诗:“如期众毕集,语意悲且豪。”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语意之间好像笑着他们的粗疏。”词语解释:语论 拼音:yǔ lùn
说话;谈论。 宋 曾巩 《祭亡妻晁氏文》:“将逝之夕,逆知其论,语论自若,精神不衰。”《天雨花》第四回:“起身走到前堂去,儿媳相陪坐语论。”词语解释:语句 拼音:yǔ jù
文句;成句的话。 宋 刘攽 《中山诗话》:“后进多窃 义山 语句。”《水浒传》第三九回:“语句又不曾差了。”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但用字虽精当,而语句篇章之组织失序,亦不足以达意。”词语解释:语鸟 拼音:yǔ niǎo
(1).会说话的鸟。如鹦鹉、八哥之类。 唐 无名氏 《李德裕营平泉远方之人多以异物奉之时有题诗》:“ 陇 右诸侯供语鸟, 日南 太守送名花。”
(2).指鸟鸣。 宋 陈师道 《绝句》之二:“丁寧语鸟传春意, 白下 门东第几家?”词语解释:语怪 拼音:yǔ guài
谈论怪异。语本《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晋 潘岳 《西征赋》:“不语怪以徵异,我闻之於 孔公 。” 清 黄遵宪 《新嘉坡杂诗》之六:“一经簪笔问,语怪总非真。”词语解释:语画 拼音:yǔ huà
用语言文字所作的逼真或生动的描述词语解释:语嘿 拼音:yǔ hēi
见“ 语默 ”。
词语解释:语默 拼音:yǔ mò
(1).亦作“ 语嘿 ”。谓说话或沉默。语本《易·繫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南朝 陈 张正见 《白头吟》:“语默妍媸际,浮沉毁誉中。” 唐 白居易 《唐故抚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自生至灭,随迹示教,行止语嘿,无非佛事。” 秦牧 《艺海拾贝·〈哲人·小孩〉》:“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你在阅读的时候,觉得那个作家仿佛就在眼前,他的思想感情,他的动静语默,他的声音笑貌,仿佛可以触摸似的。”
(2).喻指出仕或隐居。 晋 陶潜 《命子》诗:“时有语默,运因隆窊。” 逯钦立 注:“语默,出处。”《南史·张裕传》:“是以披闻见,扫心胸,述平生,论语默。” 唐 陈子昂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而我独蹭蹬,语默道犹懵。”词语解释:语录 拼音:yǔ lù
(1).文体名。某人或多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作者犹广之以《拾遗》,加之以《语録》。”《旧唐书·经籍志上》有 孔思尚 《宋齐语録》十卷。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尝记 东坡 自言,少年时,与其父并弟同读 富郑公 《使北语録》。”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语录》:“佛书初入中国,曰经、曰律、曰论,无所谓语録也。 达磨 西来,自称‘教外别传直指心印’。数传以后,其徒日众,而语録兴焉。支离鄙俚之言,奉为鸿宝,併佛所説之经典,亦束之高阁矣。”
(2). 宋 儒讲学,门徒记录当时言辞,亦称语录。据《宋史·艺文志四》所载,有 程颐 、 刘安世 、 谢良佐 、 张九成 、 尹惇 、 朱熹 诸家语录。又,古代凡奉使、伴使,例进语录于朝,如 宋 倪思 有《重明节馆伴语録》。词语解释:语气 拼音:yǔ qì
(1).说话的口气。 唐 卢发 《酒令》诗:“暂来 关 外分优寄,不称宾筵语气粗。”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全唐文〉纪事》:“此条语气不伦,尤不止如 洪迈 所誚矣。” 老舍 《牺牲》:“ 老梅 的语气不对,我听着。”
(2).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商榷、感叹等各别的语法范畴。词语解释:语心 拼音:yǔ xīn
谈心。《剪灯新话·秋香亭记》:“有二桂树,垂荫婆娑,花方盛开,月色团圆,香气穠馥,生、女私于其下语心焉。”词语解释:语讹 拼音:yǔ é
言语讹误。 唐 韩愈 《落齿》诗:“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自是后人语讹,相承不改耳。”《旧唐书·地理志三》:“ 居延海 、 焉支山 在县界。 删丹山 ,即 焉支山 ,语讹也。”词语解释:语风 拼音:yǔ fēng
(1).在风中鸣叫。 宋 吴幵 《优古堂诗话·独鹊袅庭柯》:“ 赵嘏 诗云:‘语风双燕立,裊树百劳飞。’”
(2).语言的气势。 克非 《春潮急》九:“等大家话音小了些, 林方成 又接上话头,声调比原先更高,语风也更加流畅。”词语解释:语关关 拼音:yǔ guān guān
形容鸟儿鸣叫之声。语本《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鳩。” 前蜀 毛文锡 《喜迁莺》词:“传枝偎叶语关关,飞过綺丛间。”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一折:“语关关枝上流鶯囀。”词语解释:语涩 拼音:yǔ sè
说话艰难,不流利。《太平广记》卷一八○引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苗缵》:“ 苗粲 子 纘 应擧,而 粲 以中风语涩,而心绪至切。”词语解释:语云 拼音:yǔ yún
常言道。例如: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动吾幼以及人之幼”。——清·林觉民《与妻书》词语解释:语阱 拼音:yǔ jǐng
语言的陷坑。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十:“詰屈避语穽,冥茫触心兵。” 钱仲联 集释:“《一切经音义》:‘《苍頡篇》曰:埳坑,曰穽。’” 宋 陈与义 《同家弟用前韵谢判府惠酒》之二:“日饮知非贫士宜,要逃语穽税心鞿。” 清 袁昶 《漫兴》诗:“薄俗乃不然,语穽藏隐嶙。”词语解释:语转 拼音:yǔ zhuǎn
语音转变。《方言》第三“苏、芥,草也” 晋 郭璞 注:“《汉书》曰:‘樵苏而爨’,苏犹芦,语转也。”《方言》第五“杷, 宋 魏 之间谓之渠挐,或谓之渠疏” 晋 郭璞 注:“语转也。”词语解释:语次 拼音:yǔ cì
(1).交谈之间。《史记·黥布列传》:“姬侍王,从容语次,誉 赫 ( 賁赫 )长者也。” 晋 裴启 《语林》:“﹝ 桓玄 ﹞与 荆州 刺史 殷仲堪 语次,二人遂相为嘲。”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史魏公 分教 永嘉 日, 张无垢 为守。一日语次,谓 史 曰:‘某未尝轻荐士,今以凂公,可乎?’”
(2).说话的层次。如:语次凌乱。词语解释:语冰 拼音:yǔ bīng
谈论冰。寓见识为时地所限意。语本《庄子·秋水》:“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篤於时也。” 宋 杨万里 《荔枝歌》:“ 粤 犬吠雪非差事, 粤 人语冰夏虫似。”词语解释:语学 拼音:yǔ xué
(1).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又称文法、文法学。 章炳麟 《文学说例》:“草昧未开之世,语言必先名词,次及动词,又次及助动词。东西诸国,顺是以成语学。”
(2).指对于外语的研究。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一》:“这就势必至于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一面也自然只好怪自己语学程度的不够格。” 鲁迅 《花边文学·再论重译》:“重译的书之多,这也许是一种原因,说偷懒也行,但大约也还是语学的力量不足的缘故。”词语解释:语误 拼音:yǔ wù
(1).语音不准。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冠欹感髮秃,语误悲齿堕。”
(2).语言谬误。 鲁迅 《呐喊·狂人日记》:“记中语误,一字不易。”词语解释:语脉 拼音:yǔ mài
语言的脉络;文理。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王临川 语脉与 南丰 絶不相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笨字义》:“凡读古人文字,务须平心易气,熟察上下语脉,得其立言本意乃可。”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今详语脉,首句自为一事,重在无出乡。”词语解释:语忘 拼音:yǔ wàng
传说中的产神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语忘 、 敬遗 ,二鬼名,妇人临产呼之,不害人。长三寸三分,上下乌衣。”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道书载有二鬼:一曰 语忘 ,一曰 敬遗 ,能使人难产。知其名而书之纸,则去。”词语解释:语类 拼音:yǔ lèi
谓分类汇辑的语录。如《朱子语类》。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袁清容论朱陆之学》:“ 黄公干 为 朱子 门人,不敢以先人所传为别録, 黄 既死,夸多务广,有语録焉,有语类焉。”词语解释:语失 拼音:yǔ shī
失言;失口。例如:言多语失。词语解释:语说 拼音:yǔ shuō
合语之说。合语,谓旅酬时互相谈论义理。《礼记·文王世子》:“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説,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 郑玄 注:“语説,合语之説也。” 孔颖达 疏:“言合语者,谓合会义理而语説也。” 陈澔 集说:“大乐正教世子及士以舞干戚之容节,及合语之説,与乞言之礼,此三者,皆大乐正授之以篇章之数。”词语解释:语法 拼音:yǔ fǎ
(1).文理;语脉。《左传·昭公二十年》:“尔其勉之!相从为愈” 唐 孔颖达 疏:“ 服虔 云:‘相从愈於共死。’则 服 意‘相从’使 员 从其言也。语法,两人交互乃得称‘相’,独使 员 从己,语不得为相从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故凡解经,其论虽高,而於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
(2).指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和相对的稳定性。又称文法。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工农一看便会了然的语法,歌调,诙谐。” 叶圣陶 《给少年儿童写东西》:“语法就是正常人的语言习惯。”
(3).讲说佛法。 唐 王维 《投道一师兰若宿》诗:“鸟来还语法,客去更安禪。”词语解释:语忌 拼音:yǔ jì
语言上的忌讳。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语忌诫》:“﹝ 刘仁遇 ﹞新妇屡有奏闻, 太祖 ( 朱温 )犹徵语忌,至於悲泣哀告,方除 兗州 。” 宋 岳珂 《桯史·苏葛策问》:“是时语忌最严,而无一人指疵之者。”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京师老吏》:“ 刘嗣明 尝作《皇子剃胎髮文》,用‘克长克君’之语。吏持以请, 嗣明 曰:‘此言堪为长堪为君,真善颂也。’吏拱手曰:‘内中读文书不如是,最以语忌为嫌。既剋长又剋君,殆不可用也。’ 嗣明 悚然,亟易之。”词语解释:语偷 拼音:yǔ tōu
言语苟且敷衍。语本《左传·文公十七年》:“臣闻 齐 人将食 鲁 之麦。以臣观之,将不能。 齐君 之语偷。” 杜预 注:“偷,犹苟且。”《太平广记》卷一七一引 唐 袁郊 《甘泽谣·魏先生》:“观吾子气沮而目乱,心摇而语偷。气沮者新破败;目乱者无所主;心摇者神未定;语偷者思有谋於人。”词语解释:语儿乡 拼音:yǔ ér xiāng
古地名。今 浙江省 桐乡县 西南。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语儿乡 ,故 越 界,名曰 就李 。 吴 疆 越 地,以为战地,至於 柴辟亭 。 女阳亭 者, 句践 入官於 吴 ,夫人从,道产女此亭,养於 李乡 。 句践 胜 吴 ,更名 女阳 ,更 就李 为 语儿乡 。”词语解释:语儿巾 拼音:yǔ ér jīn
头巾名。 唐 元稹 《和乐天送客游岭南二十韵》:“贡兼蛟女绢,俗重语儿巾。”自注:“南方去京华絶远,冠冕不到,唯海路稍通。 吴中 商肆多榜云:此有语儿巾子。”词语解释:语素 拼音:yǔ sù
语音和意义结合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有单音节的、双音节的和多音节的,例如语、员、葫芦、坦克、托拉斯、布尔什维克等。词语解释:语态 拼音:yǔ tài
说话的态度。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三章第二节:“而当他开始讲课以后,我们又会得到关于他的音调、语态、手势等等的印象。”《花城》1981年第6期:“ 刘靖 反常的语态把我吓了一跳。”词语解释:语塞 拼音:yǔ sè
(因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话说不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梁王 欲求为嗣, 袁盎 进説,其后语塞。”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神宗 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檜,何预朕事!’时相语塞。” 巴金 《春》三:“ 淑华 姊妺一时语塞, 琴 在旁边暗暗地笑了。”词语解释:语泄 拼音:yǔ xiè
谓所谈论的内容泄漏出去。语本《韩非子·说难》:“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汉书·刘向传》:“ 望之 、 堪 、 更生 议,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 许 史 及 恭 显 所譖愬。”词语解释:语铃 拼音:yǔ líng
挂在塔檐上的风铃,风吹后能丁当作响,故称。 傅尃 《金山旧耸江心今南接陆可徒往》诗:“寺里山依危磴出,风前塔尚语铃悬。”词语解释:语林 拼音:yǔ lín
东晋 裴启 有古小说集《语林》(原书已佚),后遂用作笔记小说的代称。 明 锺惺 《谭友夏》:“奇俊辨博,自是文之一种,以施之书牘题跋,语林説部,当是本色。”词语解释:语议 拼音:yǔ yì
言谈议论。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平子 ﹞每闻 卫玠 言,輒叹息絶倒” 刘孝标 注引《卫玠别传》:“每闻 玠 之语议,至於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輒絶倒於坐。”词语解释:语常 拼音:yǔ cháng
谓谈说平常的事物。 明 归有光 《洪范传》:“其始起於纬书,而晚出於养生之家,非圣人语常而不语怪之旨也。”词语解释:语辞 拼音:yǔ cí
(1).诉讼之辞。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考黜》:“或有纵罪恶之吏,害告诉之人,断絶语辞,蔽藏其情。”
(2).文言虚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辞,皆音於愆反。”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论语》称夫子‘便便言,唯谨尔’。‘唯’,语辞也。”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诗·大东》篇‘睠言顾之’,《荀子·宥坐》篇作‘眷焉’,《后汉书·刘陶传》作‘睠然’,‘焉’与‘然’皆语辞,则‘言’亦语辞。”词语解释:语戏 拼音:yǔ xì
谈笑嬉戏。《太平广记》卷四一五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董奇》:“每晡后无人,輒有一少年,就 奇 语戏,或命取饮食。”词语解释:语度 拼音:yǔ dù
犹句读。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凡将》:“《艺文类聚》载《凡将》一语曰‘鐘、磬、竽、笙、筑、坎篌’,与《急就》记乐之言,所谓‘竽、笙、箜篌、琴、筑、筝’者,其语度、规制全同。”词语解释:语词 拼音:yǔ cí
(1).话语;言辞;文句。《敦煌曲子词·女人百岁篇六》:“六十面皱髮如丝,行步龙钟少语词。” 明 李东阳 《曾祖考少傅府君诰命碑阴记》:“越既修墓,封及累代,谨録语词,刻之贞石,以彰君赐扬祖德。”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南方之文,多属单行,语词浅显,乃古代之语也。”
(2).文言虚字。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文同字异义例》:“《诗·文王有声篇》:‘既伐于 崇 ,作邑于 丰 。’按:下‘于’字乃语词,上‘于’字则‘邘’之叚字也。”参见“ 语辞 ”。
(3).旧时语言学名词。即谓语。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正名》:“凡以言起词所有之动静者,曰语词。”
(4).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分。
词语解释:语辞 拼音:yǔ cí
(1).诉讼之辞。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考黜》:“或有纵罪恶之吏,害告诉之人,断絶语辞,蔽藏其情。”
(2).文言虚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案诸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辞,皆音於愆反。”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论语》称夫子‘便便言,唯谨尔’。‘唯’,语辞也。”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一》:“《诗·大东》篇‘睠言顾之’,《荀子·宥坐》篇作‘眷焉’,《后汉书·刘陶传》作‘睠然’,‘焉’与‘然’皆语辞,则‘言’亦语辞。”词语解释:语体诗 拼音:yǔ tǐ shī
用口语写的诗。 朱东润 《杜甫叙论》第十章:“在诗的形式还没有发展到语体诗以前,这样的一首是空前的,是 杜甫 创造力的最高表现。”词语解释:语义学 拼音:yǔ yì xué
语言学的一个部门。研究词语的意义及其演变的历史和分类。 陈原 《社会语言学》4.9:“至于语言作为信息的研究,在语言学的很多方面,例如在语义学和词典编纂学中特别有实用的价值。”词语解释:语体文 拼音:yǔ tǐ wén
以通行的口语写成的文章。又称白话文。始于 唐 佛教徒的变文、语录, 宋 儒语录及 元 明 以来小说、戏曲也多用此种文体。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九:“知道了文言文的毛病,对于写作语体文好像未必会有什么益处。其实不然。” 许杰 《忆王以仁》:“但他却在课余之暇,埋头用语体文创作新小说。”词语解释:语体 拼音:yǔ tǐ
即白话。与文言相对。 蔡元培 《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文章的开始,必是语体,后来为要便于记诵,变作整齐的句读,抑扬的音韵,这就是文言了。”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九:“所以用文言写固然有病,如果用语体写,还是有同样的病。” 阿英 《〈现代名家随笔丛选〉序记》:“ 刘复 的《南归杂话》,可以说是语体随笔的最古老的作品。”词语解释:语妙天下 拼音:yǔ miào tiān xià
谓言语精妙无比。语本《汉书·贾捐之传》:“ 君房 下笔,言语妙天下。” 宋 陈騤 《〈文则〉序》:“方今宗工巨儒,济济盈庭,下笔语妙天下,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论“文人相轻”--二卖》:“说 中国 人‘起码要学狗’,倘是小学生的作文,是会遭先生的板子的,但大了几十年,新闻上就大登特登,还用方体字标题道:‘皤然一老莅故都, 吴稚暉 语妙天下’。”词语解释:语国 拼音:yǔ guó
传说中的 勒毕国 的别称。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十:“ 勒毕国 ,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 语国 。”词语解释:语文学 拼音:yǔ wén xué
偏重从文献和书面语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广义的语言学也包括语文学。词语解释:语柄 拼音:yǔ bǐng
话柄,谈笑资料。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 吴 俗呼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嫗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一本作“ 话柄 ”。词语解释:语序 拼音:yǔ xù
语言里语素、词组合的次序。为汉语里的主要语法手段。语序变动,可组成意义不同的词组、句子。词语解释:语境 拼音:yǔ jìng
语言环境。 陈原 《社会语言学》2.2:“在特定语境中它也能学会懂得它所说的是什么。”词语解释:语四言三 拼音:yǔ sì yán sān
信口乱说闲话。《群音类选·分钗记·计诱皮氏》:“为何的语四言三,平白地将人讥誚。”参见“ 言三语四 ”。
词语解释:言三语四 拼音:yán sān yǔ sì
犹言说三道四。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三折:“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言三语四,耳朵里听不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须知有一种不自重的女子,专欢喜涂脂抹粉……便惹得那些轻薄男人,言三语四的,岂不从此多事?”词语解释:语族 拼音:yǔ zú
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系小比语支大的语言系属。如印欧语系可以分成 印度 、 伊朗 、 斯拉夫 、 日耳曼 、 罗马 等语族。词语解释:语吃气阻 拼音:yǔ chī qì zǔ
谓说话结结巴巴,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形容情绪紧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各省起义·四川光复》:“ 传善 平日甚利口,今慑於民气,语吃气阻,愿书同盟誓约,与 荣嘉 皆剪髮缴印降。”词语解释:语势 拼音:yǔ shì
语气;语调。《朱子语类》卷五六:“与‘知斯二者,节文斯二者’一段,语势有不同,一则説得紧急,一则説得有许多节次,次序详密。” 吕淑湘 《中国文法要略》第十五章:“所谓‘语势’,指说话的轻或重,缓或急。”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没店钱,赴出店外去!’么厮这样粗声粗气地回答,语势里,藏着威胁和狞笑。”词语解释:语无诠次 拼音:yǔ wú quán cì
言辞未加选择和斟酌。 清 包世臣 《致广东按察姚中丞书》:“灯下草创,语无詮次,字条行草,伏唯涵察。”词语解释:语无伦次 拼音:yǔ wú lún cì
语言杂乱无条理。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十二》:“信笔书纸,语无伦次。” 清 冯桂芬 《诰封宜人先慈谢宜人事状》:“ 桂芬 苫凷昏迷,语无伦次,惟有字字落实,用存涯略。”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他语无伦次,不知道怎样对师傅们解说才能解释清楚。”词语解释:语助 拼音:yǔ zhù
即助词。语言中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汉 郑玄 注:“居读为 姬 姓之 姬 , 齐 鲁 之间语助也。”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中:“上指门额问 普 ( 赵普 )曰:‘何不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 普 对曰:‘语助。’ 太祖 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郭沫若 《断断集·屈原时代》:“凡用‘焉哉乎也’为语助的这种文体,在现今看来虽然是文言,而在 春秋 、 战国 时却是白话。”词语解释:语剌剌 拼音:yǔ là là
形容语言凶狠不肯饶人。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一折:“他那里尖着舌语剌剌,我这里掩着面笑呵呵。”词语解释:语气词 拼音:yǔ qì cí
又称助字、助词。一般用于句末,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古代常用“也”“矣”等表示陈述语气,用“乎”“邪(耶)”等表示疑问语气,用“哉”“夫”等表示感叹语气,用“矣”“也”等表示祈使语气。现代汉语常用“的”、“了”、“吗(公)”、“呢”、“么”、“吧”、“啊”表示语气。 吴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第十五章:“文言最常用的语气词是‘也’和‘矣’,‘矣’字和白话的‘了’大致相合,但白话里哪一个语气词和‘也’相当呢?”词语解释:语数 拼音:yǔ shù
犹数语,常言。《墨子·明鬼下》:“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亦何书之有哉?”词语解释:语文 拼音:yǔ wén
(1).书面语言或文章。 鲁迅 《且介亭杂文·答曹聚仁先生信》:“语文和口语不能完全相同。”
(2).语言和文字。如:语文程度(包括阅读和写作等能力)。
(3).语言和文学。如:语文课本。词语解释:语助词 拼音:yǔ zhù cí
(1).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语。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自此‘岂敢’、‘得罪’竟成语助词矣。”
(2).在语言中专门表示各种语气的助词。一般位于句末或句中停顿之处。也称语气词。 鲁迅 《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者信》:“大抵前者的句子简,语助词和感叹词少;后者句子长,语助词和感叹词多。” 蒋礼鸿 等《古汉语通论·语助词和词缀》:“某些语助词作为发语词的次数多一些,而某些语助词作语间、语已词的次数多一些。”词语解释:语汇 拼音:yǔ huì
一种语言的或一个人所用的词和短语的总和。 鲁迅 《三闲集·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还有好像缺点而其实是优长之处,是语汇的不丰。” 朱自清 《〈文心〉序》:“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词语解释:语尾 拼音:yǔ wěi
(1).句子的末尾。 刘师培 《文说·和声篇》:“欲传语尾之餘音,则择实词为虚用。”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欲传语尾餘音之神,则别择实字,虚设相助。”
(2).词的后缀。 周立波 《扫盲志异》:“这个‘子’字又是一些名词的语尾。比方说,‘帐子’,‘杯子’,没有‘子’字搭配着,在嘴头上,就不够带劲。”词语解释:语弊 拼音:yǔ bì
语病。 清 龚自珍 《与江子屏笺》:“有此十者,改其名目,则浑浑圜无一切语弊矣。”词语解释:语长心重 拼音:yǔ cháng xīn zhòng
见“ 语重心长 ”。
词语解释:语重心长 拼音:yǔ zhòng xīn cháng
言辞恳切,情意深长。 清 洛日生 《海国英雄记·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王西彦 《乡下朋友》:“他语重心长,无异给那些 孔 趋亦趋的西洋崇拜者一个反击!” 刘绍棠 《芳年》六:“字字句句都语重心长,亲切感人。” 蔡元培 《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公书语长心重,深以外间謡諑纷集为北京大学惜,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