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四敬去声 [shèng,茂盛][lǐng lìng,命令][zhèng,正直][hèng,蛮横][zhèng][bìng,合并][xìng,学行][gèng,更加][xiòng][jìng,动词][详注1][详注2][详注3][详注4][bàng][详注5][qìng,请人做某事][pìn][详注6][详注7]


注1:评 平去声。平言也。《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
注2:迎 鱼庆切。《正韵》凡物来而接之则平声,物未来而往迓之则去声。《诗·大雅》亲迎于渭。
注3:轻 音庆。《集韵》疾也。《左传·桓十二年》绞小而轻,轻则寡谋。又《僖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
注4:清 音静。洁也。又《集韵》《正韵》音净。与净同。又《集韵》《韵会》《正韵》音婧。寒也。
注5:盟 明去声。《庄子·齐物论》其留如诅盟。郭象读。又与孟通。地名。《左传·隐十一年注》盟,今盟津。河内邑名。《史记·周本纪》武王东观兵于盟津。《书·禹贡》作孟津。
注6:邴 音柄。《广韵》邑名。又姓。《左传·哀十一年》邴泄为右。
注7:檠 音竞。檠子,叠名。《类篇》有足所以几物,即隔子也。《前汉·地理志》朝鲜民饮食以笾豆。《师古注》以竹曰笾,以木曰豆,今之檠也。
末字词组
谏诤论诤诵诤交诤面诤显诤忿诤喧诤
廷诤苦诤匡诤面折廷诤默诤斗诤相诤硬诤

词语解释:谏诤  拼音:jiàn zhèng
直言规劝。《韩诗外传》卷十:“言 文王 咨嗟,痛 殷商 无辅弼諫諍之臣而亡天下矣。”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歷观 秦 汉 以及 五代 ,諫諍而死,盖数百人。”一本作“ 諫争 ”。 叶君健 《自由》十四:“ 吴春茂 说这番话的态度,正如一个忠臣在对皇帝进行谏诤一样,语调非常诚恳。”
词语解释:廷诤  拼音:tíng zhèng
廷争。 唐 杜甫 《寄狄明府博济》诗:“国嗣初将付诸 武 ,公独廷諍守丹陛。”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宠礼》:“ 武后 信重 狄仁杰 ,羣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 好面折廷諍,太后每屈意从之。”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蒲城王文恪公尸谏》:“明日復廷諍,甚苦,上怒,拂衣而起。”
词语解释:论诤  拼音:lùn zhèng
见“ 论争 ”。
词语解释:论争  拼音:lùn zhēng
亦作“ 论諍 ”。 争辩;论战。 宋 曾巩 《故朝散大夫孙公行状》:“而是时,朋党之议亦已起,大臣相次去位,公上书论争,语尤切。” 宋 陆游 《南唐书·常梦锡传》:“ 梦锡 终日论諍不能胜。” 梁启超 《辩论术之实习与学理序》:“广集诸异己者为累月之论諍,往往以生命赌胜负。” 阿英 《关于瞿秋白的文学遗著》:“ 鲁迅 先生颇不以这样的‘辱骂’为然,只是主张‘论争’。”
词语解释:苦诤  拼音:kǔ zhèng
(1).犹苦争。諍,通“ 争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孟劳者, 鲁 之宝刀名,亦见《广雅》。近在 齐 时,有 姜仲岳 谓:‘ 孟劳 者,公子左右,姓 孟 名 劳 ,多力之人,为国所宝。’与吾苦諍。”
(2).苦谏。《新唐书·崔玄亮传》:“ 玄亮 率諫官叩 延英 苦諍,反復数百言。 文宗 未諭。”
词语解释:诵诤  拼音:sòng zhèng
谏诤。《新唐书·褚遂良传》:“帝既平 高昌 岁调兵千人往屯, 遂良 诵諍不可,帝志取西域,寘其言不用。”
词语解释:匡诤  拼音:kuāng zhèng
指出错误,劝人改正。 清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序》:“ 无锡 薛叔耘 ,颇与商订此编; 桐城 萧穆 敬甫 ,虽未録其文,而匡諍启发,裨助宏多,皆 孔子 所谓益友也。”
词语解释:交诤  拼音:jiāo zhèng
互相争吵。《旧五代史·梁书·朱珍传》:“ 珍 在军尝私迎其室於 汴 ,而不先请, 太祖 疑之,密令 唐宾 察之,二将不相下,因而交諍。”
词语解释:面折廷诤  拼音:miàn shé tíng zhèng
见“ 面折廷争 ”。
词语解释:面折廷争  拼音:miàn shé tíng zhēng
谓在朝廷上犯颜直谏,据理力争。《史记·吕太后本纪》:“ 陈平 、 絳侯 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 刘氏 之后,君亦不如臣。’”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南衙羣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復何聊乎?”《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二年》:“ 耶律楚材 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亦作“ 面折庭争 ”、“ 面折廷諍 ”。《汉书·公孙弘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辽史·萧岩寿传》:“ 巖寿 廉直,面折廷諍,多与 乙辛 忤,故及於难。” 清 侯方域 《汤御史传》:“﹝ 汤兆京 ﹞慷慨言天下事,数面折廷諍。” 章炳麟 《变法箴言》:“争变法者,吾未见其有面折廷諍、千人皆靡者也。”
词语解释:面诤  拼音:miàn zhèng
当面谏劝。《清史稿·仁宗纪》:“不敢面諍,退有后言,貌合而情暌,是即乖也。”
词语解释:默诤
背地里直言劝告
词语解释:显诤  拼音:xiǎn zhèng
公开地谏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壬寅上寿》:“大小监局,竞奢鬭侈,罄其力以备进奉……諫官无敢以其事显諍者。”
词语解释:斗诤  拼音:dòu zhèng
亦作“鬭諍”。 同“ 斗争 ”。《百喻经·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二人鬭諍,遂至天明,既相覩已,方知非鬼。”《陈书·傅縡传》:“讎敌鬭讼,岂我事焉;罪业聚集,鬭諍者所畏耳。”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由此济洞二宗,各以其所见,互相是非,浴血而战……夫岂所谓鬭諍坚固者非耶?”
词语解释:忿诤  拼音:fèn zhèng
见“ 忿争 ”。
词语解释:忿争  拼音:fèn zhēng
亦作“ 忿諍 ”。 忿怒相争。《韩非子·解老》:“重生者虽入军无忿争之心,则无所用救害之备。”《淮南子·本经训》:“逮至衰世,人众而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於是忿争生。”《隋书·房陵王勇传》:“朕傍无姬侍,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若前代多诸内宠,孽子忿諍,为亡国之道邪!”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跋逻末罗耆厘山》:“其后僧徒忿諍,就王平议。” 唐 韩愈 《醉后》诗:“初喧或忿争,中静杂嘲戏。”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七节:“《翁同龢日记》叙述 英 法 公使忿争的情形,说 英 公使‘咆哮恣肆,为借款也,此等恶趣,我何以堪。’说 法 公使‘无耻无餍,日在犬羊虎豹丛中。’”
词语解释:相诤  拼音:xiāng zhèng
直言规劝。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周纪·威烈王》:“使 连 以口舌相諍,安得至此。” 清 恽敬 《张皋文墓志铭》:“而 皋文 齗齗以善相諍不敢隐。”
词语解释:喧诤  拼音:xuān zhèng
喧嚷争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直性婆罗门曰:‘勿谊諍也,宜共分之。’”
词语解释:硬诤  拼音:yìng zhèng
强辩;抵赖。《水浒传》第四六回:“ 石秀 道:‘嫂嫂,你休要硬諍,教你看箇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