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重译 拼音:chóng yì
(1).辗转翻译。《尚书大传》卷四:“ 成王 之时, 越裳 重译而来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朝也。”《汉书·平帝纪》:“ 元始 元年春正月, 越裳氏 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荐宗庙。” 颜师古 注:“译谓传言也。道路絶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 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剪叶成文,重译未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若使新造之言而作此等拗句,则几与海外方言无别,必经重译而后知之矣。”
(2).特指从他国语转译的译文翻译。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近因校《铁流》,看看 德 译本,知道删去不少,从别国文重译,是很不可靠的。”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重译真是一种不大稳当的事情。”
(3).指译使。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诚信》:“絶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於道。”亦泛指异域之人。 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诗:“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4).旧指南方荒远之地。 唐 张说 《南中送北使》诗之二:“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 清 李重华 《剑阁》诗:“辽絶若 番 藏 ,倐瞬达重译。”
(5).重新翻译。如:他这次重译时又作了不少修改与补充。词语解释:九译 拼音:jiǔ yì
(1).辗转翻译。《史记·大宛列传》:“重九译,致殊俗。” 张守节 正义:“言重重九遍译语而致。”《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僉稽首而来王。” 薛综 注:“重舌谓晓夷狄语者。九译,九度译言始至中国者也。”《晋书·文帝纪》:“虽西旅远贡, 越裳 九译,义无以踰。”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东蛮》:“睢盱万伏乖,咿嗢九译重。”
(2).指边远地区或外国。《晋书·江统传》:“ 周公 来九译之贡, 中宗 纳单于之朝。” 唐 包佶 《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归国》诗:“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元 耶律楚材 《为子铸作诗三十韵》:“东鄙收 句丽 ,西南穷九译。” 清 王士禄 《诏罢高丽贡鹰歌》:“真人御极临八荒,百蛮九译皆享王。”
(3).官名。 汉 有九译令,犹后世通译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词语解释:翻译 拼音:fān yì
(1).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亦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的对译。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佛驮什》:“先沙门 法显 於 师子国 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而 法显 迁化。”《隋书·经籍志四》:“至 桓帝 时,有 安息国 沙门 安静 ,齎经至 洛 ,翻译最为通解。”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当 代都 之时,史臣每上奉王言,下询国俗,兼取工於翻译者,来直史曹。”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太平兴国 中,始置译经院于 太平兴国寺 ,延梵学僧,翻译新经。”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命儒臣翻译《三国志》及《辽》、《金》、《元史》,性理诸书,以教国人。” 丁玲 《梦珂》二:“这是一个刚满二十五岁的青年,从 法国 回来还不到半年,好久以前便常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大半是翻译点小说。”
(2).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恨海》第八回:“翻便翻好了,在我身边,不过要交出加一翻译费,才好给你们。”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朋友 许 在我的旁边,他很关心地帮忙我翻译电报。”
(3).做翻译工作的人。《官场现形记》第九回:“兄弟这边因为出洋才找到一位翻译。” 陈毅 《在朝鲜的上阳村》诗:“ 金日成 首相接着说:‘翻译同志快来翻译,老太太的话,很有意思。’”
繙譯:亦作“ 繙绎 ”。 1.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内容。 宋 陆游 《南唐书·浮屠传·惟净》:“ 惟浄 博闻通梵学,繙译精审,莫能及者。”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彼中贤士大夫,必多旧好,言语相通,不劳繙译,情意易达。”
(2).指专职翻译工作的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本朝的定例,觉得旗人可以吃钱粮,可以考繙绎,可以挑侍卫,宦途比 汉 人宽些。” 词语解释:梵译 拼音:fàn yì
梵文佛经的翻译。 宋 叶适 《送冯传之》诗:“兹復罢著书,梵译专讨论。頽然对白法,诸有不得存。”词语解释:新译 拼音:xīn yì
新的译本。佛教徒称 唐 代以下的 汉 译经典。亦有将 后秦 高僧 鸠摩罗什 的译经称作新译者。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他把 罗什 的翻译称为新译,其前的翻译,统名旧译。”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再就翻译的文体说, 玄奘 也超过了各家,一般称之为新译。”词语解释:累译 拼音:lèi yì
几经转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论》:“则缓耳雕脚之伦,兽居鸟语之类,莫不举种尽落,回面而请吏;陵海越障,累译以内属焉。”《汉书·平帝纪》“ 越常氏 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 唐 颜师古 注:“译谓传言也。道路絶远,风俗殊隔,故累译后迺通。”词语解释:象译 拼音:xiàng yì
(1).犹翻译。《吕氏春秋·慎势》:“凡冠带之国,舟车之所通,不用象译狄鞮。” 宋 苏辙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诗:“鱼龙定示知忠信,象译何劳较齿牙。”
(2).借指四方之国。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若乃乘此直心,推诚闇往,则半息可追,一念斯至,感降参差,云霏雾委,此又昭被象译,辉映縑图。” 唐 陈子昂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序》:“虎符不发,象译攸同。”词语解释:鞮译 拼音:dī yì
(1).“狄鞮”和“译”,原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语言译成汉语的译官.后亦指歌词已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的乐曲。《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匭牘相寻,鞮译无旷。” 张铣 注:“言四夷献乐,译言岁时不旷也。” 唐 司空图 《成均讽》:“鱼龙息曼衍之陈,鞮译沮兜离之献。”
(2).引申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或外国的语言。 黄人 《〈清文汇〉序》:“劬古并治鈐符,著书旁通鞮译。”
(3).借指少数民族。 南朝 齐 谢朓 《元会曲》:“珪贄纷成序,鞮译憬来思。”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故名王结髮,冠带入臣, 坚昆 稽首,鞮译来献。” 陈去病 《出塞望蒙古》诗:“非徒鶩鞮译,将使明彝伦。”
(4).泛指边远地区。 唐 张说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鞮译穷天,琛维尽地。”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神威交鬯於遐荒,德教诞敷於鞮译。” 清 查慎行 《拟玉泉山大阅二十韵》:“鞮译销氛气,风云蓄睿謨。”参见“ 鞮译象寄 ”。
词语解释:鞮译象寄 拼音:dī yì xiàng jì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鞮译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其业之精也,则自 虞 、 夏 、 商 、 周 之典章,鞮译象寄之语言,至于射御摽縵襍服之枝,凡可以为国家天下之用者,能贯而通之。”词语解释:重九译 拼音:chóng jiǔ yì
语言经过辗转翻译才能听懂。借指边远之地。《史记·大宛列传》:“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张守节 正义:“言重重九遍译语而致。”参见“ 重译 ”。
词语解释:重译 拼音:chóng yì
(1).辗转翻译。《尚书大传》卷四:“ 成王 之时, 越裳 重译而来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朝也。”《汉书·平帝纪》:“ 元始 元年春正月, 越裳氏 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荐宗庙。” 颜师古 注:“译谓传言也。道路絶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 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剪叶成文,重译未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若使新造之言而作此等拗句,则几与海外方言无别,必经重译而后知之矣。”
(2).特指从他国语转译的译文翻译。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近因校《铁流》,看看 德 译本,知道删去不少,从别国文重译,是很不可靠的。”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重译真是一种不大稳当的事情。”
(3).指译使。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诚信》:“絶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於道。”亦泛指异域之人。 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诗:“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4).旧指南方荒远之地。 唐 张说 《南中送北使》诗之二:“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 清 李重华 《剑阁》诗:“辽絶若 番 藏 ,倐瞬达重译。”
(5).重新翻译。如:他这次重译时又作了不少修改与补充。词语解释:双译 拼音:shuāng yì
谓佛经重译。 清 沉初 《西清笔记·记职志》:“佛经有名双译,乃 印度 所著, 唐古忒 所译,而此土重译之本;有名单译者,则译 唐古忒 所著之本。”词语解释:误译 拼音:wù yì
错误地翻译。 鲁迅 《二心集·风马牛》:“﹝‘牛奶路’﹞其实是‘神奶路’。但白种人是一切‘奶’都叫‘Milk’的,我们看惯了罐头牛奶上的文字,有时就不免于误译,是的,这也是无足怪的事。”词语解释:诠译 拼音:quán yì
解释疏通。《宋书·刘景素传》:“ 虞玩 、 殷焕 实为詮译,诚心殷勤,备留圣听。”词语解释:使译 拼音:shǐ yì
传译的信使。《后汉书·和帝纪》:“﹝ 永元 ﹞六年春正月, 永昌 徼外夷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倭 人在 带方 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餘国, 汉 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魏 世 匈奴 遂衰,更有 乌丸 、 鲜卑 ,爰及 东夷 ,使译时通。”词语解释:传译 拼音:chuán yì
转译,翻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四夷传译而朝。”《世说新语·言语》“ 高坐 道人不作 汉 语”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高坐 ﹞性高简,不学 晋 语,诸公与之言,皆因传译,然神领意得,顿在言前。”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二:“ 大慈恩寺 僧 玄奘 所翻经论,既新传译,文义须精。”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结绳之治,不能行于文字传译之世也。”词语解释:移译 拼音:yí yì
翻译。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夏日如年,聊为迻译。” 蔡元培 《〈鲁迅先生全集〉序》:“﹝ 鲁迅 ﹞对于世界文学家之作品,有所见略同者,尽量的迻译。”词语解释:今译 拼音:jīn yì
古代文献的现代语译文。如 余冠英 《诗经今译》、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等。词语解释:贡译 拼音:gòng yì
贡品和使者。 南朝 宋 何承天 《上安边疏表文》:“陛下临御以来,羈縻遵养,十餘年中,贡译不絶。”词语解释:同声翻译 拼音:tóng shēng fān yì
会场或剧场中用来进行翻译的电声系统。译员们将演讲词或台词同步译成不同语种,通过电声系统传送。席位上听众可自由选择语种进行收听。词语解释:胥译 拼音:xū yì
翻译,互译。 明 李东阳 《〈马石田文集〉序》:“ 元 之入主中国,盖有气化以来所未见,八九十年,涵养生息,以旃裘为冠屨,以干楯为铅槧,以胥译为吟诵,製为文章,播为歌咏,鸣一代而传四方者,亦不可诬。”词语解释:口译 拼音:kǒu yì
口头翻译。相对“笔译”而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这个容易,只要添上一个人名字,説某人口译,你自己充了笔述,不就完了么。” 丁玲 《韦护》第三章:“ 韦护 又常常为她口译点诗。”词语解释:音译 拼音:yīn yì
(1).犹消息;情报。《宋书·黄回传》:“及 景素 结逆,履霜岁久,乃密通音译,潜送器仗。”
(2).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 鲁迅 《热风·不懂的音译》:“翻外国人的姓名用音译,原是一件极正当,极平常的事。”词语解释:转译 拼音:zhuǎn yì
(1).翻译。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转译官号,其事尤难,盖各国异制,无缘相拟。”
(2).从一种翻译的文字,再翻译成另一种文字。 鲁迅 《南腔北调集·〈竖琴〉前记》:“一者,此种文字的兴起较为在先,颇为 西欧 及 日本 所赏赞和介绍,给 中国 也得了不少转译的机缘。”词语解释:辑译 拼音:jí yì
辑集翻译。 裘廷梁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农书商书工艺书,用白话辑译,乡僻童子,各就其业,受读一二年,终身受用不尽。” 鲁迅 《集外集拾遗·〈静静的顿河〉后记》:“卷首的事略,是从 德国 辑译的《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的附录里翻译出来的。”词语解释:通译 拼音:tōng yì
(1).互译两方语言使通晓。《后汉书·和帝纪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明史·职官志三》:“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 夏仁虎 《旧京琐记·宫闱》:“时宫中恆有外使眷属入覲,以通译官皆男子,甚不便。”
(2).指翻译人员。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海外二奇人》:“后盲于目,不能復治生产,流庽 隩门 为通译以自给。” 许地山 《缀网劳蛛·黄昏后》:“那时刚要和 东洋 打仗, 邓大人 聘了两个 法国 人做顾问,请我到兵船里做通译。”词语解释:繙译
用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内容;亦指专职翻译工作的人词语解释:鳀译 拼音:tí yì
古代的译官。 南朝 齐 谢朓 《元会曲》:“珪贄纷成序,鯷译憬来思。”一本作“鞮驛”。词语解释:偏译 拼音:piān yì
边远之地。因言语不同,须译而能通,故称。《后汉书·东夷传赞》:“眇眇偏译,或从或畔。”词语解释:标译 拼音:biāo yì
译述。《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乙未,特命 博囉 等传旨,宣諭 雅克特穆尔 、 巴特锡 、 和实 、 哈玛尔图 、 巴特勒 等曰:‘凡省、院、臺、百司庶政,询谋僉同,标译所奏,以告於朕。’”词语解释:选译 拼音:xuǎn yì
选择整体中的一部分加以翻译。 郑观应 《与陈次亮部郎书》:“宜开日报馆,设藏书楼并选译东西洋有用之书。”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多是一些拙劣鄙野之类的东西,但也只好选译一点。”词语解释:八译 拼音:bā yì
谓辗转多次翻译。《尚书大传》卷二:“ 桀 无道,囚 汤 ,后释之,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词语解释:重三译 拼音:zhòng sān yì
指将一种语言辗转译成另一种语言。《尚书大传》卷四:“ 成王 之时, 越裳 重译而来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朝也。”参见“ 重译 ”。
词语解释:重译 拼音:chóng yì
(1).辗转翻译。《尚书大传》卷四:“ 成王 之时, 越裳 重译而来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朝也。”《汉书·平帝纪》:“ 元始 元年春正月, 越裳氏 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荐宗庙。” 颜师古 注:“译谓传言也。道路絶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 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剪叶成文,重译未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若使新造之言而作此等拗句,则几与海外方言无别,必经重译而后知之矣。”
(2).特指从他国语转译的译文翻译。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近因校《铁流》,看看 德 译本,知道删去不少,从别国文重译,是很不可靠的。”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重译真是一种不大稳当的事情。”
(3).指译使。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诚信》:“絶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於道。”亦泛指异域之人。 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诗:“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4).旧指南方荒远之地。 唐 张说 《南中送北使》诗之二:“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 清 李重华 《剑阁》诗:“辽絶若 番 藏 ,倐瞬达重译。”
(5).重新翻译。如:他这次重译时又作了不少修改与补充。词语解释:摘译 拼音:zhāi yì
摘选主要内容译出;摘要的译文。例如:本刊将压缩摘译篇幅,扩大综述版面。词语解释:导译 拼音:dǎo yì
(1).亦作“ 导绎 ”。向导兼翻译。《史记·大宛列传》:“ 乌孙 发导译送 騫 还。”《史记·大宛列传》:“﹝ 大宛 ﹞遣 騫 ,为发导绎,抵 康居 。”《资治通鉴·汉武帝元朔三年》:“为发导译。” 胡三省 注:“导者,引路之人;译者,传言之人也。”
(2).翻译。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光梵大师惟净》:“上遣都知 罗宗 译经润文。 夏英公 竦 诣传法院导译,冀得祥异之语以讖国。 净 焚香导译,逾刻乃曰: 天竺 无此字,不通辩译。”词语解释:演译 拼音:yǎn yì
演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凡浮屠之説,类涉夸大者,率中华之人演译之……其浮诞不根,愈后世增益也。”词语解释:意译 拼音:yì yì
(1).根据原文的大意,而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 鲁迅 《三闲集·〈小彼得〉译本序》:“凡学习外国文字的,开手不久便选读童话,我以为不能算不对,然而开手就翻译童话,却很有些不相宜的地方,因为每容易拘泥原文,不敢意译,令读者看得费力。”
(2).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区别于“音译”。 韩北屏 《非洲夜会·沿着尼日尔河的旅行》:“ 巴马科 是音译,如果按照当地语言意译的话,它就是‘ 鳄鱼河 ’。”词语解释:敷译 拼音:fū yì
传译,翻译。《元史·百官志四》:“艺文监,秩从三品。 天历 二年置。专以国语敷译儒书,及儒书之合校讎者俾兼治之。”词语解释:死译 拼音:sǐ yì
完全拘泥于原文字面的翻译。 茅盾 《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翻译家们的幼稚,水平不高,经验不足,自不待言,因而译品中有错译、误译、死译等也不足为奇。”词语解释:曲译 拼音:qǔ yì
歪曲原意的翻译。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词语解释:笔译 拼音:bǐ yì
谓以文字进行翻译。与“口译”相对而言。词语解释:譒译 拼音:bò yì
犹翻译。《圣武记》卷五附录引 清 小彻辰萨囊台吉 《钦定蒙古源流考》:“将禪经《百拜懺悔经》、《三宝云经》譒译成文。” 清 吴汝纶 《答严幼陵》:“盖自 中 土譒译西书以来,无此閎製。”词语解释:司译 拼音:sī yì
早期希伯来会堂中的神职人员,把希伯来经典译成当地口语词语解释:编译 拼音:biān yì
编辑与翻译。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但版权工价之贵,印刷品物之费,食用房价一切开支之鉅,编译、印刷、装订、发行经歷岁月之久,其利果厚乎否耶?” 鲁迅 《书信集·致夏传经》:“我所译著的书,别纸录上,凡编译的,惟《引玉集》、《小约翰》、《死魂灵》三种尚佳。”词语解释:宣译 拼音:xuān yì
宣讲并翻译。《隋书·经籍志四》:“ 义熙 中,沙门 支法领 ,从 于闐国 得《华严经》三万六千偈,至 金陵 宣译。”词语解释:破译 拼音:pò yì
识破(代码或密码电报的)要点
解决(难题)和解答,揭发或揭开秘密。例如:破译敌方密码。词语解释:圣译 拼音:shèng yì
谓说释圣人经义者。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夫圣人为天口,贤人为圣译。是故圣人之言,天之心也;贤者之所説,圣人之意也。”一说,译,当作铎。 汪继培 笺:“译,疑当作‘鐸’。《法言·学行篇》云:‘天之道不在 仲尼 乎! 仲尼 ,驾説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復驾其所説,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金口木舌,鐸也。”词语解释:硬译 拼音:yìng yì
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直译。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后来是译了一点文学理论到 中国 来,但‘批评家’幽默家之流又出现了,说是‘硬译’,‘死译’,‘好像看地图’。” 郭沫若 《雄鸡集·谈文学翻译工作》:“外国诗译成中文,也得像诗才行。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硬译。”词语解释:直译 拼音:zhí yì
谓翻译外国文字时,尽量按照原文直接译出。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外国诗译成中文,也得象诗才行。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硬译。” 唐弢 《侧面--悼念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其它如关于批评问题、直译与重译问题、小品文问题, 茅公 也都参加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