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首字词组
译经译长译费译品译籍译形借声译法译字生
译语译文译象译写译导译员译码译经润文使
译通译场译语官译使译家译匠译作译界
译书译鞮译载译制译学译刻译经使译介
译者译音译谱译制片译官译名译字官译义
译人译释译解译本译官令译稿译士译着
译言译述译著译居译意风译署译经院 
译道译问译胥译师译审译注译校 
译贝译诗译话译笔译换译电译事 

词语解释:译经  拼音:yì jīng
翻译经典。多指翻译佛经。 唐 曹松 《宿溪僧院》诗:“ 嵩阳 大石室,何日译经还。”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译经》:“ 汉 自 永平 后, 摩腾 首译《四十二章经》,歷 魏 、 晋 、 南北朝 皆有翻经馆, 唐 置译经润美之官。”
词语解释:译语  拼音:yì yǔ
(1).异域的语言。 唐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诗:“沧波伏忠信,译语辨謳謡。”
(2).经翻译的语言。 唐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渐通 青塚 乡山尽,欲达皇情译语初。” 吕淑湘 《中国文法要略》第一章:“译语有两种,译意的和译音的。”
词语解释:译通  拼音:yì tōng
通好,交往。《隋书·东夷传·倭国》:“ 倭国 ,在 百济 、 新罗 东南,水陆三千里,於大海之中依山岛而居。 魏 时,译通中国。”
词语解释:译书  拼音:yì shū
(1).古指异域向朝廷修好朝贡时的呈书。因需翻译,故称。 唐 王勃 《九成宫颂》:“玉帛华夷,提封宇宙;译书岁欵,祥图月凑。”
(2).翻译书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还有广方言馆那译书的,二三百银子一月,还要用一个 中国 人同他对译,一天也不知译得上几百个字。” 王西彦 《病人》:“我用译书的工作,把那一段悠久窒息的生命轻易埋葬掉啦。”
词语解释:译者  拼音:yì zhě
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的人
词语解释:译人  拼音:yì rén
做翻译工作的人。《宋史·张方平传》:“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得 邛部川 译人始造此语者,梟首境上。” 明 高启 《朝鲜儿歌》:“夷语何须问译人,深情知诉离乡怨。”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又由于译人的水平和传承关系,对于这些复杂情况也不可能全部了解。”
词语解释:译言  拼音:yì yán
指翻译工作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又西北,逕 狄道 故城东…… 应劭 曰:‘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
词语解释:译道  拼音:yì dào
见“ 译导 ”。
词语解释:译导  拼音:yì dǎo
亦作“ 译道 ”。 翻译和导送。亦指负责翻译和导送的人。《汉书·张骞传》:“ 大宛 以为然,遣 騫 ,为发译道,抵 康居 。” 颜师古 注:“道读曰导。”《文选·左思〈魏都赋〉》:“蛮陬夷落,译导而通,鸟兽之氓也。” 李周翰 注:“译,易也。导,引也。言蛮夷聚居部落,言词殊别,不为中夏所识,有来朝者,则使人传易其语,引而通之。”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茫茫九州,言语各异, 大汉 輶轩之使,译导而通。”
词语解释:译贝  拼音:yì bèi
翻译的佛经。 宋 洪适 《代为母还水陆疏》:“伏望一切虚空,四维上下瞻十地坐莲之相;三乘皆具,大乘闻 五天 译贝之文。”
词语解释:译长  拼音:yì cháng
古代主持传译与奉使的职官。《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辅国侯、却胡侯……各一人,译长二人。”《新唐书·裴矩传》:“译长纵蛮夷与民贸易,在所令邀饮食,相娱乐。”
词语解释:译文  拼音:yì wén
翻译成的文字。 巴金 《怀念萧珊》:“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 普希金 和 屠格涅夫 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
词语解释:译场  拼音:yì chǎng
古代翻译佛教经籍的机构。有由私人和团体组织者,有以国家之力设立者。分工甚为细密,有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校勘、监护等项。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 唐 代译经,为了翻译的谨严,译场设有专职的‘证义’,以审查译出的佛典,是否表达清楚。”
词语解释:译鞮  拼音:yì dī
翻译。《辽史·陈昭衮传》:“工译鞮,勇而善射。”参见“ 译象 ”。
词语解释:译象  拼音:yì xiàng
《礼记·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译象”指翻译人员。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 越雋 至 夔 巫 百舍,而同於 蜀 语; 宜章 隔 乐昌 一领,而动资译象。文之判代,亦犹是矣。”参见“ 象胥 ”。
词语解释:译音  拼音:yì yīn
把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 金克木 《怎样读汉译佛典》:“这个‘禅’字本来是‘禅让’、‘封禅’,读音不同,后来成了佛教的‘禅’,是个译音的外来语。”
词语解释:译释  拼音:yì shì
翻译并解释。《文物》1986年第4期:“前人在译释文字、考证史实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老、中两代学者心血的结晶。”
词语解释:译述  拼音:yì shù
翻译述说。 鲁迅 《二心集·〈进化和退化〉小引》:“进化学说之于 中国 ,输入是颇早的,远在 严复 的译述 赫胥黎 《天演论》。”《读书》1986年第2期:“这回读了三联书店重版的译本,才从书末的《中译本后记》里了解到原来一九二九年我们就早经有过此书的译述。”
词语解释:译问  拼音:yì wèn
翻译和询问。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 黑齿 呈歌须译问,文身献舞傲专场。”
词语解释:译诗  拼音:yì shī
经过翻译的诗歌。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但抄两首译诗算是在示众,是不对的。”
词语解释:译费  拼音:yì fèi
支付给译者的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成了一部书之后,单是这笔译费就了不得。”
词语解释:译象  拼音:yì xiàng
《礼记·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译象”指翻译人员。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 越雋 至 夔 巫 百舍,而同於 蜀 语; 宜章 隔 乐昌 一领,而动资译象。文之判代,亦犹是矣。”参见“ 象胥 ”。
词语解释:象胥  拼音:xiàng xū
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亦用以指翻译人员。《周礼·秋官·象胥》:“掌 蛮 、 夷 、 闽 、 貉 、 戎 、 狄 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亲之。”《旧唐书·玄宗纪论》:“ 象郡 、 炎州 之玩, 鸡林 、 鯷海 之珍,莫不结辙於象胥,駢罗於典属。” 明 唐顺之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诗:“槃舞呈鞮革,侏言译象胥。” 清 徐果亭 《圣武功成诗》:“正朔通鱼海,舆图拓象胥。”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象胥之官,掌传王言於夷使,使之諭説和亲,入宾之岁,则协礼以传词,此文之施於通译者也。”
词语解释:译语官  拼音:yì yǔ guān
古代从事翻译的官员。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本朝有译经院,凡得西域书,令晓蕃语、通文义人充译语官。” 宋 洪皓 《松漠纪闻》卷上“ 金国 之法,夷人官 汉 地者,皆置通事,上下重轻,皆出其手,得以舞文招贿,三二年皆致富”自注:“﹝通事﹞即译语官也,或以有官人为之。”
词语解释:译载  拼音:yì zǎi
翻译并刊载。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他那一篇《无家可归的艺术家》译载在一种期刊上时,曾经使我发生过暂时的思索。”
词语解释:译谱  拼音:yì pǔ
根据数字,低音写出或在键盘乐器上视奏出它的带有复杂装饰或不带复杂装饰的全部和声
词语解释:译解  拼音:yì jiě
翻译并解说。 陈子展 《〈诗经直解〉凡例》:“译解所据义训,大半取自 王逸 《章句》、 洪兴祖 《补注》。”
词语解释:译著  拼音:yì zhù
(1).翻译、著述。 鲁迅 《书信集·致夏传经》:“我所译著的书,别纸录上,凡编译的,惟《引玉集》《小约翰》《死魂灵》三种尚佳,别的皆较旧。” 瞿秋白 《致胡适书》:“我以一个青年浅学,又是病体,要担任学术的译著和‘上大’教务两种重任。”
(2).翻译的作品。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读了会‘落个爽快’的东西,自有新月社的人们的译著在。”
词语解释:译胥  拼音:yì xū
译官。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将译胥牵俗,还説国情,苟未照尽,请復具伸。”参见“ 象胥 ”。
词语解释:象胥  拼音:xiàng xū
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亦用以指翻译人员。《周礼·秋官·象胥》:“掌 蛮 、 夷 、 闽 、 貉 、 戎 、 狄 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亲之。”《旧唐书·玄宗纪论》:“ 象郡 、 炎州 之玩, 鸡林 、 鯷海 之珍,莫不结辙於象胥,駢罗於典属。” 明 唐顺之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诗:“槃舞呈鞮革,侏言译象胥。” 清 徐果亭 《圣武功成诗》:“正朔通鱼海,舆图拓象胥。”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象胥之官,掌传王言於夷使,使之諭説和亲,入宾之岁,则协礼以传词,此文之施於通译者也。”
词语解释:译话  拼音:yì huà
(1).闲话。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讯口胡应和,译话吃不过。” 钱南扬 校注:“译话未详,疑是‘閒话’之误。”
(2).由古汉语译成的现代语体。 杨柳桥 《荀子诂译·凡例》:“一、本书分为‘释诂’和‘译话’两部分。‘释诂’是为‘译话’服务的,但是它也可以完全独立。”
词语解释:译品  拼音:yì pǐn
翻译的作品。 鲁迅 《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附来信:“可是,有时候,依照译品内容的性质,为着保存原作精神,多少的不顺,倒可以容忍。”《新华文摘》1985年第2期:“如 郭大力 、 王亚南 翻译 亚当·斯密 , 贺麟 、 朱光潜 翻译 黑格尔 , 周建人 等翻译 达尔文 , 杨东莼 等翻译 摩尔根 ,都是目前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平的译品。”
词语解释:译写  拼音:yì xiě
翻译写作。《光明日报》1986.3.10:“由于他酷爱 中国 历史以及古典与现代文艺作品,曾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和译写文艺作品。”
词语解释:译使  拼音:yì shǐ
负责传译的使者。《汉书·地理志下》:“ 黄支 之南,有 已程不国 , 汉 之译使自此还矣。”《三国志·魏志·田畴传》:“北边翕然服其威信, 乌丸 、 鲜卑 并各遣译使致贡遗, 畴 悉抚纳,令不为寇。”
词语解释:译制  拼音:yì zhì
指影片的翻译和制作。《文汇报》1986.3.14:“上海电视台译制的一批外国电视连续剧将陆续和观众见面。”
词语解释:译制片  拼音:yì zhì piàn
配有新声带的外国影片
词语解释:译本  拼音:yì běn
翻译成另一种文字的本子。 宋 黄庭坚 《跋翟公巽所藏石刻》:“《遗教经》译於 姚秦 弘始 四年……虽有译本,不至 江 南。” 鲁迅 《集外集拾遗·〈铁流〉编校后记》:“到这一部译本能和读者相见为止,是经历了一段小小的艰难的历史的。”
词语解释:译居  拼音:yì jū
选择居处。译,通“ 择 ”。《隶释·汉孟郁修尧庙碑》:“天生 仲山甫 ,翼佐中兴,宣平功遂,受封於 齐 。 周 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译居。”
词语解释:译师  拼音:yì shī
翻译佛经的僧侣。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佛书初来,首有《遗教经》《四十二章》《楞伽经》,译师 汉 人,故文亦简古。”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由 年杂那古马热 任译师,翻译前此未译佛经多种。”
词语解释:译笔  拼音:yì bǐ
指译文的风格或质量。 鲁迅 《集外集拾遗·文艺连丛》:“译者是一个无名的人,但译笔却并不在有名的人物之下。” 任继愈 《从佛教经典的翻译看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如果把佛经的流布不广说成译笔拙劣,影响广泛,则认为是由于译笔流畅,精美,也是错误的。”
词语解释:译籍  拼音:yì jí
经翻译的典籍。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这些赞誉,反映出他的翻译所取得的成绩,也反映出他的译籍对后世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词语解释:译导  拼音:yì dǎo
亦作“ 译道 ”。 翻译和导送。亦指负责翻译和导送的人。《汉书·张骞传》:“ 大宛 以为然,遣 騫 ,为发译道,抵 康居 。” 颜师古 注:“道读曰导。”《文选·左思〈魏都赋〉》:“蛮陬夷落,译导而通,鸟兽之氓也。” 李周翰 注:“译,易也。导,引也。言蛮夷聚居部落,言词殊别,不为中夏所识,有来朝者,则使人传易其语,引而通之。”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茫茫九州,言语各异, 大汉 輶轩之使,译导而通。”
词语解释:译家  拼音:yì jiā
翻译家。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佛教刚一传播,就曾有个别的译家和名僧的传记出现。”《修辞学习》1986年第2期:“我们许多优秀译家,在介绍外国作家作品上,在传播、交流世界文化上,是劳苦功高的。”
词语解释:译学  拼音:yì xué
翻译之学。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乃近今著作之林,更远超畴昔:彼 汪笑儂 之剧本, 黄公度 、 蒋观云 之诗, 林畏庐 、 严侯官 、 马君武 之译学, 陈蝶仙 、 惜霜生 之词曲、 梁饮冰 、 刘光汉 、 章太炎 、 柳亚卢 之论文, 许冷血 、 天笑生 、 李伯元 、 喋血生 之小説,均为一般文士所崇拜。”
词语解释:译官  拼音:yì guān
古代掌通翻译的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秦 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后汉书·班固传》:“今 乌桓 就闕,稽首译官。”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秋官·象胥》 郑 註:‘译官。’则繙译有自来矣。”
词语解释:译官令  拼音:yì guān lìng
古官名。掌通译。 汉 代大鸿胪之属官有译官令及丞。《汉书·儒林传·周堪》:“ 堪 译官令,论於 石渠 ,经为最高,后为太子少傅。”参见“ 译官 ”。
词语解释:译官  拼音:yì guān
古代掌通翻译的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秦 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后汉书·班固传》:“今 乌桓 就闕,稽首译官。”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秋官·象胥》 郑 註:‘译官。’则繙译有自来矣。”
词语解释:译意风  拼音:yì yì fēng
英语earphone的音译。在语言不通的集会上,供出席人同时选听所需译语的电声设备。也称同声传译。
词语解释:译审  拼音:yì shěn
寻绎细察,弄明白。译,通“ 绎 ”。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译审来寇之端,敕彼国王,令其查治恶逆,歛戢属夷,使不敢再犯。”
词语解释:译换  拼音:yì huàn
一种语言的语词用另一种语言的语词去替换。 鲁迅 《花边文学·奇怪(二)》:“他对于‘对象’等等的界说,就先要弄明白,当必要时,有方言可以替代,就译换,倘没有,便教给这新名词,并且说明这意义。”
词语解释:译形借声  拼音:yì xíng jiè shēng
汉字演变过程中的现象。谓改易字形,同声假借。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 汉 之徒隶写官,译形借声,皆起而与圣者并有权。”
词语解释:译员  拼音:yì yuán
翻译人员(多指口译的)。《羊城晚报》1986.4.24:“他原来是海军总部的一名普通译员。”
词语解释:译匠  拼音:yì jiàng
翻译者。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佛驮跋陀罗》:“ 吴郡 内史 孟顗 ,右卫将军 褚叔度 ,即请 贤 为译匠。”
词语解释:译刻  拼音:yì kè
翻译并刻印。 唐 白居易 《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以华言唐文译刻释氏经典,自经品众佛号以降,字加金焉。”
词语解释:译名  拼音:yì míng
翻译过来的名称。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漫谈“漫画”》:“漫画是Karikatur的译名。”
词语解释:译稿  拼音:yì gǎo
翻译的文稿。 鲁迅 《准风月谈·为翻译辩护》:“只要已有一种译稿,别一译本就没有书店肯接收出版了。” 巴金 《关于丽尼同志》:“他还说,他翻译了 契诃夫 的几个剧本,译稿都带来了。”
词语解释:译署  拼音:yì shǔ
清 政府于1861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严复 《原强》:“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
词语解释:译注  拼音:yì zhù
见“ 译註 ”。
亦作“ 译注 ”。 翻译并注解。《魏书·吕洛拔传》:“后 文祖 以旧语译註《皇誥》,辞义通辩,超授 阳平 太守。” 鲁迅 《南腔北调集·大家降一级试试看》:“至于译注的书,那自然,不是‘硬译’就是误译。” 袁梅 《〈诗经译注〉引言》:“出于这种朴素的愿望,也就不揣谫陋,贸然作译注《诗》的尝试。”
词语解释:译电  拼音:yì diàn
把文字译成电码
把电码译成文字
词语解释:译法  拼音:yì fǎ
翻译的方法。《齐鲁学刊》1986年第2期:“《译注》认为如果把‘何有于我哉’译为‘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种译法便不是 孔子 谦虚之辞。”《历史知识》1986年第2期:“《大唐西域记》对Cina一词的译法,表明 唐 代已有以‘汉’作为 中国 代称的倾向。”
词语解释:译码  拼音:yì mǎ
把编成电码的电报从电码转换成普通语言
词语解释:译作  拼音:yì zuò
(1).翻译的作品。 茅盾 《我走过的道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这篇小说是用文言文翻译的,也是我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译作。” 孙犁 《澹定集·大星陨落》:“他的译作,在《译文》上经常读到,后来结集为《桃园》,我又买了一本。”
(2).翻译和写作。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我在这里,有些英雄责我不做事,而我实日日译作不息,几乎无生人之乐。”
词语解释:译经使  拼音:yì jīng shǐ
宋 代官名。掌翻译佛经。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下:“ 天禧 五年十一月丁丑,以宰臣 丁谓 、 王钦若 为译经使。”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前一月,译经使、润文官又集,以进新经。”
词语解释:译字官  拼音:yì zì guān
从事翻译的官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土司·六慰》:“本朝亦因其俗,不以华音釐正,馆中译字官,於是失职矣。”
词语解释:译士  拼音:yì shì
翻译工作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通事》:“《韵府羣玉》《周官》谓之象胥,或谓之译士,谓之通事。”
词语解释:译经院  拼音:yì jīng yuàn
宋 代翻译佛经的场所。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太平兴国 中,始置译经院於 太平兴国寺 ,延梵学僧,翻译新经。”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本朝有译经院,凡得西域书,令晓蕃语、通文义人充译语官。”
词语解释:译校  拼音:yì xiào
翻译并校勘。《书林》1986年第2期:“另一方面对采用的作品进行译校。”
词语解释:译事  拼音:yì shì
指翻译工作。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它(经录)不同于一般的目录,其中除载有目录外,还对译人的生平,译事的进行情况都有记录。”
词语解释:译字生  拼音:yì zì shēng
从事文字翻译的人员。 清 梁章鉅 《称谓录·通事》:“礼部则例,入贡诸国,惟 朝鲜 、 琉球 、 越南 ,表章用汉文, 苏禄 、 南掌 、 暹逻 等国皆由各该省通事译録具题,四译馆贮外夷书凡十种,皆译以汉文,馆内译字生凡八人。”
词语解释:译经润文使  拼音:yì jīng rùn wén shǐ
掌管佛经的翻译和润色的官。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本朝宰相,衔带译经润文使,盖本於 唐 也。”
词语解释:译界  拼音:yì jiè
翻译界。 鲁迅 《热风·不懂的音译》:“这‘屠介纳夫’和‘郭歌里’,虽然古雅赶不上‘柯伯坚’,但于外国人的氏姓上定要加一个《百家姓》里所有的字,却几乎成了现在译界的常习。”《修辞学习》1986年第2期:“把只有在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会有的人和事,硬塞到外国人写的作品里去,就会令人感到不伦不类,甚至成为译界趣谈。”
词语解释:译介  拼音:yì jiè
翻译介绍。 吴泰昌 《阿英忆左联》:“《文艺讲座》原想集中发点较长的理论研究和译介 苏联 、 日本 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文章。”《读书》1986年第3期:“ 潘光旦 认真地做过研究和译介的工作。”
词语解释:译义  拼音:yì yì
犹意译。 章炳麟 《文学总略》:“‘修多罗’者,直译为‘线’,译义为‘经’。盖彼以贝叶成书,故用线联贯也。”
词语解释:译着  拼音:yì zhe
1.翻译、著述。 鲁迅 《书信集·致夏传经》:“我所译著的书,别纸录上,凡编译的,惟《引玉集》《小约翰》《死魂灵》三种尚佳,别的皆较旧。” 瞿秋白 《致胡适书》:“我以一个青年浅学,又是病体,要担任学术的译著和‘上大’教务两种重任。”
2.翻译的作品。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读了会‘落个爽快’的东西,自有新月社的人们的译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