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职入声 [shí,知识][shí sì,饮食]亿[sè sāi,闭塞][nì][详注1][详注2][fú][pì][yì]


注1:螣 音特。《诗·小雅》去其螟螣。《传》食叶曰螣。《陆玑疏》螣,蝗也。《许慎云》吏乞贷则生螣。
注2:冒 mò,《集韵》《韵会》《正韵》密北切,音默。《增韵》贪也。《左传·昭三十一年》贪冒之民。又犯也。《前汉·卫青传》直冒汉围。又单于名。《史记·匈奴传》及冒顿立,攻破月氏。
共12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识面识心识丁识趣识解识用识鉴识货
识字识机识羞识相识认识照识灭识途老马
识者识时识察识有识才识时务识擢识遇
识破识道识远识赏识业识局识要识裁
识得识荆识曲识主识几识宇识起倒识致
识真识事识韩识途识味识大体识诣识窟
识路识神识量识变识理识会识辩识荆恨晚
识人识本识微识履识知识透识辨识窥
识取识别识度识虑识野识断识议识艺
识见识性识拔识义识俊识达识面台官识职

词语解释:识面  拼音:shí miàn
(1).相见。 唐 韩愈 《答张彻》诗:“首敍始识面,次言后分形。” 宋 陆游 《赠应秀才》诗:“辱君雪里来叩门,自説辛勤求识面。”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河工奢侈之风》:“有为宾主数年,迄未识面者。”
(2).见过面;熟识。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贄 居 忠州 十餘年,常闭门不出入,人无识面者。”《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看着路傍,专望一识面之人经过此地,便是救星。” 茅盾 《虹》五:“从未有过一个仅仅识面的男子对她这样地关切,这样地热心,并且这样地努力想博她的欢心。”
(3).犹世面。《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呸!你这死不见识面的货。”
词语解释:识字  拼音:shí zì
(1).认识文字。《宋书·沉庆之传》:“ 庆之 手不知书,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 庆之 曰:‘臣不知书,请口授 师伯 。’”《水浒传》第三七回:“如今哥哥去时,小弟寄一封书去。只是不识字,写不得。” 夏衍 《懒寻旧梦录·从辛亥到“五四”》:“因为我识字,能记账,那位管事说,老板正要请一位记账的人。”
(2).谓知晓文字音义,精于训诂。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阿买 不识字,颇知书八分。” 钱仲联 集释:“ 阿买 既能书八分,则公谓之不识字者,不识文字之形义耳,非如世俗之所谓不识字也。”《说郛》卷二九引 宋 叶梦得 《岩下放言·扬雄好奇》:“ 扬雄 能识字,亲作《训纂》《方言》《训纂》已不復见,而《方言》尚存。” 清 方文 《寄怀齐方壶》诗:“ 扬雄 识字惟 桓谭 , 太白 知心仅 杜甫 。”
词语解释:识者  拼音:shí zhě
有见识的人。《汉书·师丹传》:“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復 丹 邑爵,使奉朝请,四方所瞻卬也。” 颜师古 注:“识者,谓有识之人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且有元戎命,悲歌识者谁。”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谈小品文》:“这一层,却要读者有选择的眼光,也希望识者给相当的指点的。”
词语解释:识破  拼音:shí pò
谓看穿别人的秘密或事物的真相。 宋 文天祥 《赠莆阳卓大著顺宁精舍三十韵》:“人生天地间,一死非细事。识破此条贯,八九分地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此一段主意,凡诗家、画家、文章家,皆当识破,不独书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而是想着越快越好地跑回家里去,免得人瞅见,识破他是临阵逃跑的。”
词语解释:识得  拼音:shí de
懂得,知道。《水浒传》第三八回:“ 李逵 虽然也识得水,却不甚高。当时慌了手脚。”《儒林外史》第一回:“况你埋没在这乡村镇上,虽有才学,谁人是识得你的?”
词语解释:识真  拼音:shí zhēn
(1).识别真相。 唐 柳宗元 《重赠》诗之二:“世上悠悠不识真,薑芽尽是捧心人。” 金 王若虚 《文辨》:“世之秉笔者往往不谨,驰骋雕鐫,无所不至,自以为得意,而读者亦从而歆羡,识真之士,何其少也。”
(2).识认自然之道;认识本原。 唐 张说 《岐州刺史平原男陆君墓志铭》序:“公讳 伯玉 ,字某, 河南 人,识真之士也。” 明 海瑞 《训诸子说》:“圣贤以识真诲人,其説备在方册。”
词语解释:识路
认识道路
词语解释:识人  拼音:shí rén
识别人。 明 海瑞 《兴革条例·户属》:“纵目力低下,未必识人,然朝夕相亲近,闻见参互,较之提学取决於一日或胜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我爹爹最是识人,或者果是好人也未见得。”
词语解释:识取  拼音:shí qǔ
辨别。 明 李贽 《别刘肖川书》:“豪杰、凡民之分,只从庇人与庇於人处识取。”
词语解释:识见  拼音:shí jiàn
见解;见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郗尚书 与 谢居士 善。常称:‘ 谢庆绪 识见虽不絶人,可以累心处都尽。’”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吴组缃 《山洪》十七:“自己为什么也和他们一样没识见呢?”
词语解释:识心  拼音:shí xīn
(1).知道心意。 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出自幽谷,及尔同林。双情交映,遗物识心。”
(2).佛教语。谓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宋书·少帝纪》:“德业冲粹,识心明允。”《坛经·惠能童子问答惠能作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 明 李贽 《答周西岩书》:“或有或无,自是识心分别,妄为有无,非汝佛有有有无也明矣。”
词语解释:识机  拼音:shí jī
亦作“ 识几 ”。 谓知晓事物发生变化的几微迹象。 汉 蔡邕 《汝南周勰碑》:“然则识几知命,可覩于斯矣。”《文选·祢衡〈鹦鹉赋〉》:“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 李善 注:“ 王弼 《周易》注曰:‘机者,事之微也’。” 唐 杜甫 《归燕》诗:“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词语解释:识时  拼音:shí shí
见“ 识时务 ”。
词语解释:识时务  拼音:shí shí wù
谓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后或用作通权达变之意。《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襄阳记》:“ 刘备 访世事於 司马德操 。 德操 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我且把个体面见见他,説话之间或者识时务不提起也不见得。” 沙汀 《淘金记》四:“她并不是一个顽固分子,倒是相当识时务的。”亦省作“ 识时 ”。 唐 韩愈 《与袁相公书》:“又习於吏职,识时知变,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长,退勇守专,未为宰物者所识。” 清 黄遵宪 《感怀》诗:“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閲世。”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自来识时达节之士,功名而外无容心。”
词语解释:识道  拼音:shí dào
(1).识知圣道。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覩其识道也。” 晋 陆机 《叹逝赋》:“感秋华於衰木,瘁零露於丰草,在殷忧而弗违,夫何云乎识道。”
(2).识途。《文选·马融〈长笛赋〉》:“山鸡晨羣,壄雉晁雊,求偶鸣子,悲号长啸。由衍识道,噍噍讙譟。” 吕向 注:“鸟兽行识其道。”
词语解释:识荆  拼音:shí jīng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 白 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 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 韩荆州 ,指 韩朝宗 ,当时为 荆州 长史。后因以“识荆”为初次识面的敬辞。 唐 牟融 《赠韩翃》诗:“京国久知名,江河近识 荆 。” 明 王玉峰 《焚香记·相决》:“久闻先生风鑑,未曾识 荆 。” 田汉 《丽人行》第十七场:“ 刘先生 ,闻名已久没见过面,今天才有识 荆 的机会。”
词语解释:识事  拼音:shí shì
了解事实;懂得事理。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夫识事未精,而轻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宋 邵雍 《观物吟》之三:“识事事非易,知人人所艰。”
词语解释:识神  拼音:shí shén
佛教语。心识,心灵。《魏书·释老志》:“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歷三世,识神常不灭。” 明 叶宪祖 《北印说法》:“几番尘世,识神一点不差移,只为那无明起妄,宿业成迷。”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甲辰科首题》:“ 朱氏 子弟俟其出场暂憩,漫叩曰:‘大人遴择榜首,何以竟违初志?’ 朱 惊起取卷读之,叹曰:‘我繙閲时殊不觉也,盖识神似为鬼物所掩矣。’”
词语解释:识本  拼音:shí běn
佛教语。谓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南朝 齐 张融 《答周颙书》:“未知高鉴,缘何识本?”
词语解释:识别  拼音:shí bié
辨认;鉴别。 汉 王充 《论衡·别通》:“不晓古今,以位为贤,与文人异术,安得识别通人,俟以不次乎?” 宋 梅尧臣 《送甥蔡駰下第还广平》诗:“他时有识别,终必为宝玩,怀之归 河朔 ,慎勿輒鎔锻。” 巴人 《点滴集·有关短篇小说创作的几个问题》:“我们的作家应该从生活中首先培养出无产阶级的识别生活的思想的眼力(识力)。”
(1).加标记使有区别。《后汉书·刘盆子传》:“ 崇 等欲战,恐其众与 莽 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集览》云:识与誌同,记也。别,异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北郊多空地,备随营官兵施帐房布罩,立风旂识别。”
(2).留别。 唐 韩愈 《送区册序》:“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七:“临分,谓先君曰:‘观君不乐仕进,殆将隐矣,后会无期!’因以驼裘识别而去。” 明 高启 《送徐先生归严陵序》:“於是言者是之,请书貽先生以识别。”
词语解释:识性  拼音:shí xìng
审察事物、判别是非的禀性。《晋书·傅咸传》:“ 咸 字 长虞 ,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北史·李彪传》:“ 彪 虽宿非清第,代闕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余尝以 江 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性卓超有过人者。”
词语解释:识丁  拼音:shí dīng
《旧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后以“识丁”指识字。《元史·许有壬传》:“或懵不能识丁矣。”一説“丁”乃“个”之形误,因篆文“个”与“丁”相似,传写讹作“丁”。
词语解释:识羞  拼音:shí xiū
知道羞耻。多用于否定式。《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张郃 出马,见了 黄忠 ,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战耶?’”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俗语説得好,一日不识羞,三日喫饱饭。”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哈哈,骗子……你不识羞。”
词语解释:识察  拼音:shí chá
识知察觉。《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让官第三表》:“葵藿微诚,已蒙识察。” 清 唐孙华 《种树》诗:“君自不识察,虽悔那可追。”
词语解释:识远  拼音:shí yuǎn
识见远大。语本 汉 王逸 《〈楚辞章句〉叙》:“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 宋 惠洪 《赠蔡儒效》诗:“怀高识远不可屈,功成回首破甑堕。”
词语解释:识曲  拼音:shí qǔ
谓通晓音乐。《文选·古诗〈今日良宴会〉》:“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吕延济 注:“识曲,谓知音人听其真妙之声。” 明 杨慎 《泛舟浣花东阜狷斋同赋》诗:“双鱼六马惯识曲,青蛉白鸥皆忘机。” 清 黄景仁 《十四夜歌宴》诗:“识曲羣公敢多让,不妨明日有狂名。”
词语解释:识韩  拼音:shí hán
犹识 荆 。 宋 洪适 《与交代沉正言启》:“久驰慕 藺 之诚,尚阻识 韩 之愿。” 明 鹿善继 《与纪万石书》:“不肖即投林息影,未遂识 韩 ,而脉脉之思,久飞越盈盈之水矣。” 清 黄景仁 《赠白下周幔亭》诗:“识 韩 未遂失交臂,遇合岂有神物监?”参见“ 识荆 ”。
词语解释:识荆  拼音:shí jīng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 白 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 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 韩荆州 ,指 韩朝宗 ,当时为 荆州 长史。后因以“识荆”为初次识面的敬辞。 唐 牟融 《赠韩翃》诗:“京国久知名,江河近识 荆 。” 明 王玉峰 《焚香记·相决》:“久闻先生风鑑,未曾识 荆 。” 田汉 《丽人行》第十七场:“ 刘先生 ,闻名已久没见过面,今天才有识 荆 的机会。”
词语解释:识量  拼音:shí liàng
识见与度量。《晋书·阮咸传》:“ 太原 郭奕 高爽有识量,知名於时。”《新唐书·河间王孝恭传》:“ 河间元王 孝恭 ,少沉敏,有识量。” 黄裳 《双行精舍书跋》:“当时 山东省 的‘当轴’是 韩复榘 ,哪里能要求他有懂得 宋 版书价值的‘识量’。”
词语解释:识微  拼音:shí wēi
《易·繫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后以“识微”指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 汉 刘向 《说苑·杂言》:“故 箕子 弃国而佯狂, 范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过 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盖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盛衰无常,吉凶靡定,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五:“今世识微之士,谓 俄罗斯 将达於彼岸之时不远矣。”
词语解释:识度  拼音:shí dù
识见与器度。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 苍 体貌长大,进止有礼,好古多闻,儒雅有识度。” 宋 苏轼 《答乔舍人启》:“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
词语解释:识拔  拼音:shí bá
赏识并提拔。《三国志·魏志·崔林传》“子 述 嗣”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畅 《晋诸公赞》:“初, 林 识拔同郡 王经 於民伍之中,卒为名士,世以此称之。” 宋 王安石 《已除观使乞免使相札子》:“且臣蒙陛下识拔,序之羣臣之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巡抚折藩司之焰》:“ 昆明 何根云 制军( 何桂清 )总督 两江 , 王壮愍公 ( 王有龄 )素为所识拔,以一盐大使,不数年间荐擢至 江苏 布政使。”
词语解释:识趣  拼音:shí qù
(1).识见志趣。 宋 叶适 《〈黄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书 巾山 之上,使读之者识趣增长。” 明 文徵明 《题沉石田临王叔明小景》:“ 石田先生 风神玄朗,识趣甚高。” 清 姚鼐 《礼恭亲王家传》:“故识趣高卓,越出流俗。”
(2).懂得情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知情识趣俏哥哥,此道谁人赛我。”《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你平时那一班同欢同赏、知音识趣的朋友,怎没一个来偢倸你一偢倸?” 刘绍棠 《渔火》:“四名弟兄非常过意不去,都想给他找个知情识趣的女人,他却不肯答应。”
(3).知趣,识相。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小伙子粗鲁是粗鲁,还识趣啊!” 欧阳山 《柳暗花明》八一:“后来她看见 何守仁 太不识趣,就毅然发话道。”
词语解释:识相  拼音:shí xiàng
(1).知趣,会看风色行事。 张天翼 《包氏父子》四:“要是 江朴 还那么不识相,他就得‘武力解决’。”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六:“ 老王 识相地退出他的卧房,在外边把门带上。”
(2).认识鉴别。 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离骚》:“连草木的好坏都还不能辨清,说得美玉的臧否又岂能识相?”
词语解释:识有  拼音:shí yǒu
互相亲爱。识,通“ 职 ”。《诗·王风·葛藟》“亦莫我有” 汉 郑玄 笺:“有,识有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识有,即相亲爱之谓。”
词语解释:识赏  拼音:shí shǎng
赏识。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后山 如九皋独唳,深林孤芳,冲寂自妍,不求识赏。”
词语解释:识主  拼音:shí zhǔ
识货的买主。《水浒传》第七回:“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
词语解释:识途  拼音:shí tú
认识道路。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 清 赵翼 《重赴鹿鸣宴恭记》诗之四:“智可识途推老马,才惭横海掉长鲸。” 李文元 《婚事》:“轻车熟路,不用人管,识途的老牛顺着车道前进着。”参见“ 识途老马 ”。
词语解释:识途老马  拼音:shí tú lǎo mǎ
《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 、 隰朋 从於 桓公 伐 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遂以“识途老马”比喻对某种事情熟悉有经验的人。《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你但有志读书,我自信为‘识途老马’。” 茅盾 《子夜》四:“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罢!”亦作“ 识涂老马 ”。 清 钱谦益 《夜过磨盘岭》诗:“攫食饥乌心未饱,识涂老马足堪捫。”又省作“识涂马”。 清 黄遵宪 《题樵野丈运甓斋话别图》诗:“谓我识涂马,召我来咨諏。”
词语解释:识变  拼音:shí biàn
谓了解、认识事物之变化。《旧唐书·尉迟敬德等传论》:“皆所谓猛将谋臣,知机识变。”
词语解释:识履  拼音:shí lǚ
识见与操行。 南朝 梁 沉约 《崔慧景加侍中诏》:“志气淹通,识履详正。”
词语解释:识虑  拼音:shí lǜ
(1).识知与思虑。《管子·宙合》:“苟信是,以有不可先规之,必有不可识虑之。”
(2).见解与谋略。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至此始知公言简而得其要,由是服其识虑之精。”《宋史·吕公著传》:“其识虑深敏,量閎而学粹,遇事善决,苟便於国,不以私利害动其心。”《东周列国志》第九六回:“此其识虑非常,臣是以知其可将也。”
词语解释:识义  拼音:shí yì
识知义理。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嵇康〈言志〉》:“哲人贵识义,大雅明庇身。” 明 邵璨 《香囊记·家门》:“传奇莫作寻常看,识义由来可立身。”
词语解释:识解  拼音:shí jiě
犹见识,见解。《北齐书·永安王浚传》:“ 文宣 末年多酒, 浚 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彼无识解,不知远大。”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得 茗柯 一发其旨,而斯诣不灭,特其识解虽超,尚未能尽穷底藴。”
词语解释:识认  拼音:shí rèn
(1).辨识认定。《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 钟离牧 ﹞少爰居 永兴 ,躬自垦田,种稻二十餘亩。临熟,县民有识认之, 牧 曰:‘本以田荒,故垦之耳。’遂以稻与县人。”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其后 袁州 人 李夷宾 上言,请别加誊録。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絶。”《儒林外史》第八回:“此时潜踪在外,虽这一点物件也恐被人识认,惹起是非。”
(2).认识,相识。 元 李致远 《还牢末》楔子:“与妻子作生辰,更和着这几个弟兄识认,把一杯酒同乐太平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闻 洛阳 刘元普 仗义疎财,名传天下,不论识认不识认,但是以情相求,无有不应。”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沉百五》:“ 洪 往諭降, 百五 故作不识认。”
词语解释:识才  拼音:shí cái
识见及才能。《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论》:“予既奇 逊 之谋略,又叹 权 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词语解释:识业  拼音:shí yè
见识与学业。 南朝 梁 沉约 《封授临川等五王诏》:“ 徐州 刺史 秀 风颖雋迈,识业标简。” 南朝 梁 任昉 《为武帝追封永阳王诏》:“亡兄德履冲粹,识业深通。”
词语解释:识几  拼音:shí jǐ
见“ 识机 ”。
词语解释:识机  拼音:shí jī
亦作“ 识几 ”。 谓知晓事物发生变化的几微迹象。 汉 蔡邕 《汝南周勰碑》:“然则识几知命,可覩于斯矣。”《文选·祢衡〈鹦鹉赋〉》:“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 李善 注:“ 王弼 《周易》注曰:‘机者,事之微也’。” 唐 杜甫 《归燕》诗:“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词语解释:识味  拼音:shí wèi
知味;辨味。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弃常珍而嗜乎异饌者,恶覩其识味也。”《晋书·苻朗载记》:“又善识味,咸酢及肉皆别所由。” 南朝 梁 刘孝威 《谢东宫赐净馔启》:“雕盘流其滋旨,宝器委其色香,足使五世长者,羞彼识味;一角仙人,耻其呪术。”
词语解释:识理  拼音:shí lǐ
辨认和理解。《宋史·王奭传》:“ 明皇 之无道,亦无敢言者,及奔至 马嵬 ,军士已诛 杨国忠 ,请矫詔之罪,乃始諭以识理不明,寄任失所。”
词语解释:识知  拼音:shí zhī
(1).知道;识察。《庄子·缮性》:“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陈鼓应 今注:“ 俞樾 説:‘识、知二字连文。《诗》曰:“不识不知。”是识、知同义,故连言之曰“识知”也。’” 宋 欧阳修 《代曾参答弟子书》:“吾以谓夫子之道, 江 汉 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吾与诸足下岂所识知。” 清 朱之瑜 《答魏九使书》:“识知其为人者,其是先定,而后得徐议亲翁之去就。”
(2).见识;知识。《汉书·晁错传》:“臣 错 屮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奬,应訶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词语解释:识野
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
词语解释:识俊  拼音:shí jùn
知趣,识相。《西游记》第四九回:“大王啊!亏了你识俊,逃了性命!若再三合,决然不得全生!”
词语解释:识用  拼音:shí yòng
(1).识见与才能。《北齐书·恩倖传·高阿那肱》:“ 肱 才技庸劣,不涉文史,识用尤在 士开 之下。”《隋书·循吏传·梁彦光》:“ 彦光 操履平直,识用凝远。”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从善》:“卿识用欲逮 伏伽 远矣。”
(2).赏识重用。《新唐书·酷吏传·毛若虚》:“ 肃宗 还京师,擢监察御史,以国用大竭,数请掊天下财,巧傅於法,日月有献,渐见识用。”
词语解释:识照  拼音:shí zhào
辨识鉴察。《宋书·顾觊之传》:“祸福指期,识照不能徙;吉凶素著,威卫不能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词语解释:识时务  拼音:shí shí wù
谓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后或用作通权达变之意。《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襄阳记》:“ 刘备 访世事於 司马德操 。 德操 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我且把个体面见见他,説话之间或者识时务不提起也不见得。” 沙汀 《淘金记》四:“她并不是一个顽固分子,倒是相当识时务的。”亦省作“ 识时 ”。 唐 韩愈 《与袁相公书》:“又习於吏职,识时知变,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长,退勇守专,未为宰物者所识。” 清 黄遵宪 《感怀》诗:“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閲世。”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自来识时达节之士,功名而外无容心。”
词语解释:识局  拼音:shí jú
(1).识见器量。《晋书·魏咏之传》:“ 魏咏之 器宇弘劭,识局贞隐。”《宋书·王昙首传》:“ 曇首 有识局智度,喜愠不形於色。”
(2).识得局势;知机。《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若是这廝识局知趣,见机而作,恰是断线鷂子,一般再也不来。”
词语解释:识宇  拼音:shí yǔ
识见和器宇。《陈书·周弘正传》:“识宇凝深,艺业通备。”
词语解释:识大体  拼音:shí dà tǐ
懂得事情的要领或有关大局的道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善扑营》:“其后 文远皋寧 任金吾时,以其贱卒不宜近上前,因奏罢之,人称其识大体云。” 闻一多 《演讲录·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年头愈是年轻的,愈能识大体,博学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会挑剔小节。”
词语解释:识会  拼音:shí huì
识鉴。《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昔 毛玠 之清公, 李重 之识会,兼之者公也。” 刘良 注:“识会,谓识鉴也。” 宋 苏舜钦 《庆州败》诗:“酣觴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 明 赵南星 《覆李给事纠拾邪险贪肆疏》:“为照 湖广 按察司僉事 管志道 ,识会高明,问学该博。”
词语解释:识透  拼音:shí tòu
看穿;理解透彻。《镜花缘》第十六回:“人若识透此义,那争名夺利之心固然一时不能打断,倘诸事略为看破,退后一步,忍耐三分,也就免了许多烦恼。” 叶圣陶 《倪焕之》四:“一眼不眨地看着他们,似乎要识透他们的魂灵。”
词语解释:识断  拼音:shí duàn
见地和决断。《三国志·吴志·孙登传》:“ 张休 、 顾谭 、 谢景 皆通敏有识断。”《宋史·张咏传》:“止讹之术,在乎识断,不在乎厌胜也。” 清 戴震 《与是仲明论学书》:“僕闻事於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词语解释:识达  拼音:shí dá
(1).有识见,能洞达事理。《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 冲 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戮,而为 冲 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晋书·李雄载记》:“每周旋乡里,识达之士皆器重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杜如晦 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2).识鉴并洞达。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明 李时勉 《〈东里续集〉序》:“先生博学而育智,端敏而宽厚,识达事体,不矜己傲物。”
词语解释:识鉴  拼音:shí jiàn
亦作“ 识鑑 ”。 见地和鉴别人材能力。《晋书·桓彝传》:“性通朗,早获盛名。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於无闻,或得之孩抱。”《陈书·沉君理传》:“ 君理 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明史·吴宁传》:“ 寧 方介有识鑑。”
词语解释:识灭  拼音:shí miè
佛教语。指死。《南齐书·武帝纪》:“我识灭之后,身上著夏衣画天衣,纯乌犀导,应诸器悉不得用宝物及织成等,唯装复裌衣各一通。”
词语解释:识擢  拼音:shí zhuó
赏识并加以拔擢。《新唐书·李训传》:“ 仲言 持诡辩,激卬可听,善鉤揣人主意,又以身儒者,海内望族,既见识擢,志望不浅。”《宣和书谱·唐宣宗》:“其所以黜陟臣下,皆出於己,至於手写詔勑,而人一被识擢,则为时之荣遇。”
词语解释:识要  拼音:shí yào
识见精要。《三国志·魏志·傅嘏传》“ 嘏 常论才性同异”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嘏 既达治好正,而有清理识要,如论才性,原本精微,尠能及之。”
词语解释:识起倒  拼音:shí qǐ dǎo
识时机,知进退。 明 无名氏 《闹铜台》第四折:“人要喫饭马喫草,上阵各要识起倒,当中留条宽宽路,倘若败了我好跑。”
词语解释:识诣  拼音:shí yì
犹见地。 唐 常衮 《授崔侁萧直给事中制》:“性资高朗,识诣冲妙。”《新唐书·邓权传》:“ 权 识诣魁然,有閎辩。”
词语解释:识辩  拼音:shí biàn
识别辨认。辩,通“ 辨 ”。 明 唐顺之 《公移》:“合行各该州县每厂务要择选能干官一员,严督里老执事人役留心识辩,以防奸伪,不得踈虞。”
词语解释:识辨  拼音:shí biàn
识别辨认。 柳杞 《好年胜景》四:“对于自己的母亲,孩子们有特别尖锐的识辨能力。”
词语解释:识议  拼音:shí yì
犹见解。《清史稿·文苑传一·魏禧》:“ 禧 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
词语解释:识面台官  拼音:shí miàn tái guān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 吴龙图 中復 性谨约,详於吏治,自 潭州 通判代还。 孙文懿公 为中丞,闻其名,初不之识,即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或问 文懿 :‘何以不相识而荐之?’ 文懿 笑曰:‘昔人耻为呈身御史,吾岂荐识面臺官耶?’当时服其公。”后以“识面臺官”为徇私荐人之典。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两公当代大贤,以君为天下奇才,登之荐牘,此其储才报国之心,非欲识面臺官,拜恩私室者。”
词语解释:识货  拼音:shí huò
(1).能识别货物的好坏。 明 朱有燉 《继母大贤》:“我将这偌多本钱去,却无一箇识货的人。” 午星 《一个红军女游击战士·一碗稀饭》:“草根?哈哈!我说你不识货,你偏充内行,这叫半边莲。”
(2).指能鉴别人。《水浒传》第十五回:“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 清 李渔 《比目鱼·别赏》:“毕竟是兄识货,方纔那个女子,初见便好,过后思来,也没有甚么回味。”
词语解释:识途老马  拼音:shí tú lǎo mǎ
《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 、 隰朋 从於 桓公 伐 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遂以“识途老马”比喻对某种事情熟悉有经验的人。《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你但有志读书,我自信为‘识途老马’。” 茅盾 《子夜》四:“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罢!”亦作“ 识涂老马 ”。 清 钱谦益 《夜过磨盘岭》诗:“攫食饥乌心未饱,识涂老马足堪捫。”又省作“识涂马”。 清 黄遵宪 《题樵野丈运甓斋话别图》诗:“谓我识涂马,召我来咨諏。”
词语解释:识遇  拼音:shí yù
赏识知遇。《三国志·蜀志·彭羕传》:“ 先主 亦以为奇,数令 羕 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周书·萧世怡传》:“ 隋文帝 辅政,引为丞相府典籤,深被识遇。”
词语解释:识裁  拼音:shí cái
识见和气度。《世说新语·言语》“ 荀中郎 在 京口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荀羡 字 令则 , 潁川 人,光禄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识裁。”
词语解释:识致  拼音:shí zhì
识见意趣。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公植德秉仁,而识致远大。”
词语解释:识窟  拼音:shí kū
智识之窟藏处。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禀气含灵,莫闻斯本;肖形赋影,靡测由来。故发兹识窟,犹绵蒙其莫辨;导此愚相,尚窈冥而未悟。”
词语解释:识荆恨晚  拼音:shí jīng hèn wǎn
遗憾自己与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识太晚了
词语解释:识窥  拼音:shí kuī
窥见并识别。 明 归有光 《清泉铭》:“动溶无形,敦能识窥?”
词语解释:识艺  拼音:shí yì
识见与才艺。《梁书·谢举传》:“ 高祖 访 举 於 览 , 览 对曰:‘识艺过臣甚远,唯饮酒不及於臣。’”
词语解释:识职  拼音:shí zhí
谓得当。 唐 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既极乃通发 绍述 ,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和州志艺文书序例》:“言语文章,胥归识职,则师法可復而古学可兴。”
共12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