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四敬去声 [shèng,茂盛][lǐng lìng,命令][zhèng,正直][hèng,蛮横][zhèng][bìng,合并][xìng,学行][gèng,更加][xiòng][jìng,动词][详注1][详注2][详注3][详注4][bàng][详注5][qìng,请人做某事][pìn][详注6][详注7]


注1:评 平去声。平言也。《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旧游喜乖张,新辈足嘲评。
注2:迎 鱼庆切。《正韵》凡物来而接之则平声,物未来而往迓之则去声。《诗·大雅》亲迎于渭。
注3:轻 音庆。《集韵》疾也。《左传·桓十二年》绞小而轻,轻则寡谋。又《僖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
注4:清 音静。洁也。又《集韵》《正韵》音净。与净同。又《集韵》《韵会》《正韵》音婧。寒也。
注5:盟 明去声。《庄子·齐物论》其留如诅盟。郭象读。又与孟通。地名。《左传·隐十一年注》盟,今盟津。河内邑名。《史记·周本纪》武王东观兵于盟津。《书·禹贡》作孟津。
注6:邴 音柄。《广韵》邑名。又姓。《左传·哀十一年》邴泄为右。
注7:檠 音竞。檠子,叠名。《类篇》有足所以几物,即隔子也。《前汉·地理志》朝鲜民饮食以笾豆。《师古注》以竹曰笾,以木曰豆,今之檠也。
共15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作证显证校证对证误证质证六证党证
取证知证求证病证诘证义证谈证通行证
咎证人证厥证引证参证风证公证保证
坏证果证眼证外证赃证单文孤证出证邮资凭证
修证要证说证照证分证变证许可证候证
印证明证票证论证诠证顿证凭证入境证
考证危证见证券证良民证顶证足证借书证
辩证中证媒证博证例证书证典证信而有证
认证实证内证反证佛证身分证血证互证
休证的证执证诬证阐证较证逮捕证事证

词语解释:作证  拼音:zuò zhèng
做见证。 柯岩 《红领巾的歌·少年运动会》:“他们是多么刻苦的两个运动员呵,跑道边的每一棵小草都愿作证。”
词语解释:取证  拼音:qǔ zhèng
求取证据。 晋 杨乂 《刑礼论》:“盖刑礼之本,经纬阴阳,拟则乾坤……或者取证於《春秋》,有意乎寻本以综末。”《小说选刊》1981年第8期:“至于 朱江川 的第二条罪状,必须到 广州 找他姑姑和当地公安局,还涉及他国外的亲属,根本无法取证。”
词语解释:咎证  拼音:jiù zhèng
灾祸应验。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邪气承虚,故速咎证。” 元 方回 《朱桥早行》诗:“伪心感咎证,水旱常频仍。”
词语解释:坏证  拼音:huài zhèng
顽症,重病。证,通“ 症 ”。 宋 崔与之 《送聂侍郎子述》诗:“要得处方医坏证,便须投矢负全筹。”
词语解释:修证  拼音:xiū zhèng
佛教称修行证理为修证。证理,证悟真理。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此汝前身也,由汝误念,堕此。勉自修证,勿沦苦海。”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昼锦》:“九品青莲,修证何妨并蒂。”
词语解释:印证  拼音:yìn zhèng
亦作“ 印正 ”。亦作“ 印政 ”。
(1).谓通过对照比较,证明与事实相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復数十年,无原本印证,此书(《水滸传》)将永废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 尧 、 舜 、 子之 之禪让, 汤 、 武 、 楚项 之放伐, 周公 、 莽 、 操 之摄辅,谩无印正,又焉适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然则汝意云何?试言之,不妨互为印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而惟 钱籜石 ……五君,先后从事最久,遂开 乾隆 已后诸儒以金石之学印证经史一派。” 胡适 《〈水浒传〉后考》:“这个结论也和我的《〈水浒传〉考证》的结论相同。这种不约而同的印证使我非常高兴。”
(2).谓认可。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其大剌麻学道能转世者,则 达赖 、 班禪 印证之,得为胡土克图。”
(3).指印花税票。 鲁迅 《书信集·致唐弢》:“有书出版,最好是两面订立合同,再由作者付给印证,帖在每本书上。”参见“ 印花 ”。
词语解释:印花  拼音:yìn huā
(1).旧时一种用于缄封公文的凭证。《清会典事例·吏部·漏用印信》:“﹝ 乾隆 ﹞三十七年奏准,各省督抚等拜发奏摺,俱於夹板之外用棉榜纸封固,接缝处黏贴印花。其奉差出京官员,照例领取兵部印花备用。如有遗漏黏贴印花者,照遗漏用印例,罚俸一年。”
(2).谓将花纹或图案印到纺织品等物上。 郑观应 《盛世危言·纺织》:“三曰织布工,分六层:曰络经……曰印花。”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 美国 铸银钱之法,由鎔化而鼓铸、范围、淘洗、印花、鏨印。”
(3).谓印有图案或花纹。《老残游记》第三回:“贴西墙靠北一张大牀,牀上悬着印花夏布帐子。” 王汶石 《大木匠》二:“连绵不断的花布卷,女人们的白色印花头巾。”
(4).指印花税。 孙中山 《建国方略》附录一:“此之价格,因包含债券发行於各国所需用之印花,故比其原定价格略低。”
(5).指印花税票。由政府出售,贴在契约、凭证等上面,作为税款的一种特制印刷品。 鲁迅 《书信集·致韦丛芜》:“因为我所要求者,是还我版税和此后书上要贴印花两条。” 巴金 《绝不会忘记》:“这种印花比普通的邮票稍微大一点,当中一颗红心,两边各四个字:‘万众一心’和‘勿忘国耻’。”参见“ 印花税 ”。
词语解释:考证  拼音:kǎo zhèng
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文献或历史问题。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亲拓款识,敬録御制诗篇,攷证以归。”
(1).考查验证。《元典章·刑部二·察狱》:“仍每季依前备牒官医提举司更为考证,若有差错,具由回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黄长睿 ﹞考证碑帖甚伙,虽辨论多美,未必一一中程也。”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
(2).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文献或历史等问题。 清 姚鼐 《〈述庵文钞〉序》:“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説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郁达夫游记·龙门山路》:“关于圣帝菩萨,我早想做点考证,但遍阅道书,却仍是茫无头绪。”
(3).指对有关问题的考证文字。 王先谦 《〈汉书补注〉序例》:“遵用官本校定,详载文字异同,备録诸人考证。” 胡适 《〈水浒传〉后考》:“我为了这部《水浒传》,做了四五万字的考证。”
词语解释:辩证  拼音:biàn zhèng
辨析考证。辩,通“ 辨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五·诗文托名》:“自 赵松雪 误言为 西山 之作,世遂成讹也。﹝ 宋太史 景濂 ﹞辩证甚悉。”
词语解释:认证  拼音:rèn zhèng
(1).辨认并证实。 茅盾 《虚惊》:“向导叫了半天的门,里边方有人答话。灯光在整株杉木的一排栅门后一闪,忽又没有了。光景是叫人出来认证罢?”
(2).公证机关对当事人提出的文件审查属实后给予证明。
词语解释:休证  拼音:xiū zhèng
吉祥的证验。 宋 无名氏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江淹貂蝉》:“﹝ 淹 ﹞曾於樵所得貂蝉一具,将鬻之,其母曰:‘此故汝之休证也。汝才行若此,岂长贫贱乎?可留待得侍中著之。’至是果如母言。”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王荆公 之生也,有貛出於市,一道人首常戴花,时人目为戴花道人,来访其父曰:‘此文字之祥,是儿当之,他日以文名天下。’因述其出处甚详,俟至执政,自当见之。 荆公 父书於册,自后休证不少差, 荆公 甚神之。”
词语解释:显证  拼音:xiǎn zhèng
明证。 南朝 梁武帝 《会三教》诗:“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自有,有这红褡膊,不是显证?”《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但那娘家是个大族,又事体虽弄得大有形迹,没有显证,决杀不得。”
词语解释:知证  拼音:zhī zhèng
作证。 宋 王齐叟 《失调名》词:“惭愧也,满怀香拥,此际有谁知证?但楼前月,窗间花影。”
词语解释:人证  拼音:rén zhèng
(1).由证人提供的有关案件事实的证据。如:物证、人证俱全,案件可以结束了。
(2).泛指能证明有关事件真实情况的人。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九章:“喏, 田伯 也在你这儿,这是人证。”
词语解释:果证  拼音:guǒ zhèng
佛教语。谓果地之证悟。果与因相对而言,在因位之修行曰因修,依因修而证果地曰果证。 唐 彦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剖析空、有,显别断、常,示之以因修,明之以果证,足以貽范当代,轨训将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首引》:“ 章丞相 讎挤 南海 , 印禪师 果证西天。”
词语解释:要证  拼音:yào zhèng
重要证据。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问拟》:“多人同案,此独不出,却係要证,不能悬断。”
词语解释:明证  拼音:míng zhèng
亦作“ 明証 ”。亦作“ 明正 ”。
(1).明确的证据。 汉 王符 《潜夫论·考绩》:“谚曰:‘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朱子语类》卷四三:“虽无明证,看得来是如此。”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五节:“ 商 朝有军队与监狱,甲骨文已有明证。”
(2).证人;作证。《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哥哥,则今日请我友人 李社长 为明証,见立两纸合同文字,哥哥收一纸,兄弟收一纸。”《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相公随即差人捉 刘天祥 并晚婆婆来,就带合同,一併赴官。又拘 李社长 明正。”
词语解释:危证  拼音:wēi zhèng
危险难治的病症。证,通“ 症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小儿疮痘》:“其孙方三岁,发热七日,疮出而倒,靨色黑,脣口冰冷,危证也。”
词语解释:中证  拼音:zhōng zhèng
证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那 赵孝 自是 台州 人,分明是你们要寻个中证,急切里再没有第二个 徽州 人肯做,故此买他出来的。”《西游补》第八回:“若是没有公道硬中证的还好,一时间有个中证直头跪上前来,又説原告不是,被告可怜,叫我怎么样?” 沙汀 《困兽记》二七:“ 李守谦 的周围绕着一大群乡下人,此外,就是陪他前来踩界的中证卖主。”
词语解释:实证  拼音:shí zhèng
(1).确实的证据。《宋书·范晔传》:“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今见了两生告词,虽然明知其事必实,却是词中没个实证,乱行不得。”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艺术是生活的附庸,我们就经文自身更可以找出一个实证。”
(2).实际证明;实际印证。 宋 严羽 《沧浪诗话·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以禪喻诗,莫此亲切,是自家实证实悟者。” 明 李贽 《答邓明府书》:“此余之实证实得处也,而皆自於好察邇言得之。” 李大钊 《桑西门的历史观》三:“吾人关于宇宙的知识,曾已达到或且现方达到一个在各局部已不是推测的而是实证的阶段。”
词语解释:的证  拼音:dí zhèng
确凿的证据。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绛灌》:“《史》《汉》外戚《竇皇后传》,实书 絳侯 灌将军 ,此最的证也。” 清 任泰学 《质疑·经义》:“然《公羊传》:‘师出不正反,战不正胜也。’ 何休 注:‘不正,自谓出当復反。’亦正训预期之的证。” 章炳麟 《与吴稚暉谈苏报案书》:“及巡捕抵门,他人犹未知 明震 与 美 领事磋商事状,足下已先言之,非足下与 明震 通情之的证乎?”
词语解释:校证  拼音:xiào zhèng
校勘证实。 宋 梅尧臣 《寄宋次道中道》诗:“屡假篋中书,校证多护真。”又如 晋 张华 《博物志》一书,由 范宁 校证,称《博物志校证》
词语解释:求证  拼音:qiú zhèng
寻找证据或求得证实。
词语解释:厥证  拼音:jué zhèng
中医学病症名。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逾时苏醒的病症。有以六经脉形症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见《素问·厥论》。又有暴厥、寒厥、热厥、尸厥、薄厥、煎厥等名称。见《素问·厥论》,又《大奇论》,又《生气通天论》等篇。也指四肢寒冷。见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后来又有痰厥、食厥、气厥、血厥、蛔厥、暑厥之分。
词语解释:眼证  拼音:yǎn zhèng
当场目睹可作证的人;见证人。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四部分五:“还有 杜老四 做眼证哩!你去把他找进来问问看。”
词语解释:说证  拼音:shuō zhèng
说解的根据。 汉 王充 《论衡·正说》:“造説之传,失之久矣。后生精者,苟欲明经不原实,而原之者亦校古随旧,重是之文,以为説证,经之传不可从,五经皆多失实之説。”
词语解释:票证  拼音:piào zhèng
某种权利的证书、证明或标志,如入场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票或债务票据
词语解释:见证  拼音:jiàn zhèng
(1).证明;证据。《淮南子·缪称训》:“仁者,积恩之见证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有红绢褡膊便是见证。”《老残游记》第十八回:“还没有吃,就出了这件案子,説是月饼有毒,所以就没敢再吃,留着做个见证。”
(2).亲眼目睹可以作证。亦指见证人。《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见有两箇轿番见证,乞叫来问。”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上》:“听讼之事,派以陪审,而肆威作福之弊袪;列以见证,而妄指诬陷之弊絶。” 郭小川 《长江组歌》:“你是历史的见证,你有严明的赏罚。”
词语解释:媒证  拼音:méi zhèng
亦作“ 媒証 ”。
(1).婚约。《元典章·户部·婚姻》:“今照得各处见申,军户召到养老出舍女婿,因而争告,事发到官,於内多无婚书,虽有原立媒証,其间情弊不无,或有身死事故,难以归结,深为未便。”
(2).婚姻介绍人。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也不须媒证结婚姻,指日佳人就此亲。”
词语解释:内证  拼音:nèi zhèng
考证用语。指资料本身内部的证据。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简单地谈谈〈诗经〉》:“古人说 孔子 删《诗》,虽然不一定就是 孔子 ,也不一定就是 孔子 一个人,但《诗》是经过删改的东西,这形式音韵的统一就是它的内证。”
词语解释:执证  拼音:zhí zhèng
对证。《水浒传》第三六回:“本州官吏亦有认得 宋江 的,更兼他又有钱帛使用,名唤做断杖刺配,又无苦主执证,众人维持下来,都不甚深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不知娘子是神是鬼?我等奉 临安 大尹钧旨,唤你去与 许宣 执证公事。”
词语解释:对证  拼音:duì zhèng
(1).核对证实。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六:“ 子木 夜寝,忽闻有人道 弼 姓字者,俄顷而到 子木 堂前,谓之曰:‘卿以枯骨腐,专可诬,当以某日夜,更典对证。’”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三折:“要来对证这一桩事哩。”《西游记》第九七回:“一则吊问,二来与他对证对证,看是何人见我做贼。” 刘亚舟 《男婚女嫁》第十一章:“ 潘旺发 不识字, 程济仁 说的这些是不是报纸上的话,他没法对证。”
(2).针对病症;药物与病症相适合。《西游记》第六九回:“诊了脉,如今对证制药哩。” 鲁迅 《南腔北调集·经验》:“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了。”
词语解释:病证  拼音:bìng zhèng
病症。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一折:“这半途中染了一场冻天行的病证。”《水浒传》第一○八回:“ 宋江 闻报,把那忧国家、哭兄弟的病证退了九分九釐,欣喜雀跃,同众将拔寨都起。” 鲁迅 《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倘说:坐在家里,不大走动的人们很容易生胃病。 孔子 周游列国,运动王公,该可以不生病证的了。”
词语解释:引证  拼音:yǐn zhèng
引用前人事例或著作为证据。《南史·王俭传》:“每博议引证,先儒罕有其例。”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四:“学者於文用引证,犹讼事之用引证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古书拾遗》:“苟无它书错出引证,人其信之耶?” 瞿秋白 《真假董吉诃德》:“其实‘固有文化’之外又提倡什么‘学术救国’,引证西哲 菲希德 之言等类的居心,又何尝不是如此。”
词语解释:外证  拼音:wài zhèng
(1).外露的病状、症候。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 宋 陈师道 《赠二苏公》诗:“如大医王治膏肓,外证已解中尚强。”
(2).旁证。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简单地谈谈〈诗经〉》:“此外,如《诗经》以外的逸诗,散见于诸子百家书里的,便没有这么整齐谐适,又可算是一个重要的外证了。”
词语解释:照证  拼音:zhào zhèng
亦作“ 照証 ”。
(1).凭据;明证。 宋 范仲淹 《奏乞指挥管设捉贼兵士》:“或出怨言扇摇军众者,明立照証,处斩讫奏。”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只指着紫金鎚专为照证。” 明 冯梦龙 《挂枝儿·木梳》:“向粧臺设箇誓,愿得白头相并,靠着镜儿为照证。”
(2).验证;对证;作证。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张文规》:“有公吏三四辈曰:‘摄官人照证事。’”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如了事,就将所用之物前来照证。”
词语解释:论证  拼音:lùn zhèng
(1).论断病情。证,通“ 症 ”。 明 高启 《赠王医师序》:“择医之难也!其论证之是非,投饵之当否,非通其术者莫察也。”
(2).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七:“西洋在很早的时代,盛行着‘序论、立论、论证、结论’四个段落的组织法,那是指议论文章而言的。”
(3).论述和证明。 王朝闻 《创作、欣赏与认识》:“ 毛主席 给 陈毅 同志这封信,论证了艺术创作规律。” 柯灵 《香雪海·怀傅雷》:“ 鲁迅 先生以此为喻,论证翻译工作的需要。”
(4).立论的根据。 王西彦 《乡下朋友》:“他提出许多理论上的论证,说明如果忽略了这一起点,那么其他一切就都成为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的空想。”
词语解释:券证  拼音:quàn zhèng
契据。《魏书·释老志》:“其地若买得,券证分明者,听其转之。若官地盗作,即令还官。”
词语解释:博证  拼音:bó zhèng
广泛地引用证据。 梁启超 《清朝学术概论》四:“﹝ 炎武 研究之方法﹞二曰博证……盖 炎武 研学之要诀在是,论一事必举证,尤不以孤证自足,必取之甚博,证备然后自表其所信。”
词语解释:反证  拼音:fǎn zhèng
(1).可以驳倒原论证的论据。
(2).由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是不真实的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是一种间接论证。
词语解释:诬证  拼音:wū zhèng
作伪证。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 王守澄 ﹞使人诬告 宋申锡 谋立皇帝弟 漳王 李凑 , 王守澄 据诬告奏闻……亲近人诬证 宋申锡 确有密谋。”
词语解释:误证  拼音:wù zhèng
错误的证明。
词语解释:诘证  拼音:jié zhèng
盘问验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 方氏 惊起,不信夫归,詰证确实,始挑灯呜咽而出。”
词语解释:参证  拼音:cān zhèng
参考验证。 清 侯方域 《宋牧仲诗序》:“赖有 宋子 之不必穷而工者参证於其间,庶足以释余之惭。”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二章:“我希望那本书能做本章的参证资料。”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一:“须是演员把他自己对于人生的知识与见解,和剧本所规定的人物个性互相参证,使得他更加真实而可信。”
词语解释:赃证  拼音:zāng zhèng
犯罪的证据。《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奸夫淫妇,赃证见在,伏乞相公明断!”《水浒传》第三十回:“原来你这厮外貌像人,倒有这等贼心贼肝!既然赃证明白,没话説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此时看的人,都代那 广东 人捏着一把汗,万一搜不出赃证来,他是个官,不知要怎么样办呢?”
词语解释:分证  拼音:fēn zhèng
犹分辩。《红楼梦》第三一回:“他是一个糊涂人,你和他分证甚么?”《红楼梦》第六八回:“如今咱们两个一同去见官,分证明白。”
词语解释:诠证  拼音:quán zhèng
阐释和论证。《孝经·圣治》“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 宋 邢昺 疏:“ 孔圣 垂文,固非臆説,前儒詮证,各擅一家。” 张纯一 《〈晏子春秋校注〉凡例》:“至诸书詮证,於《晏子》恉趣间有未彻,或不切要者,概不辑録。”
词语解释:良民证  拼音:liáng mín zhèng
指抗 日 战争时期, 日 寇占领区伪政权颁发的居民身份证。 孙犁 《白洋淀纪事·像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毁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 薛淑华 《想起当年泪满襟》:“谁知道三个月后不但不叫我们走,而且把 老梁 的‘良民证’给扣下了。”
词语解释:例证  拼音:lì zhèng
用来证明某一事实或理论的例子。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这个历史的事实,在戏剧史上,随便就可以寻得例证的。” 老舍 《四世同堂》七三:“假若因为一两个人的无聊,也能造成一段杀人流血的历史,这回事便是个好的例证。”
词语解释:佛证  拼音:fó zhèng
佛教的真理。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但晓理会玄詮,也曾透明佛证。”
词语解释:阐证  拼音:chǎn zhèng
阐述证明。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学规》:“德孚閭閈,望重学林者,会长延请賁院,阐证圣宗,为后学标準。”
词语解释:质证  拼音:zhì zhèng
(1).凭据;证据。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 履 曾於 绍圣 初録奏。比三省又令 履 録私藳以为质证。”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不知他杀坏您父子之时,有甚么赃仗质证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唐才常汉口起义清方档案》:“票匪大头目 沉克諴 咨行通缉有案,近经步军统领在京城捕获,刑部审讯,坚称并非 沉克諴 ,恃无质证,任意狡展。”
(2).质疑论证。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读书》:“院中肄业生,亦欣欣向荣,日以诗文相质证。”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承示高论,实获我心。猥辱明问,相与质证。”
(3).对质证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听旨: 柳状元 质证, 丽娘 所言真假?因何预名 梦梅 ?”《红楼梦》第九五回:“又不好与他质证他会扶乩的话。”
(4).核实验证。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五:“近见后生小子,皆喜读《毛西河集》。其所称引,未足为据,必须搜讨源头,字字质证,慎勿为悬河之口所谩。”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海上述林〉下卷序言》:“印本上虽有可疑之处,也无从质证,而且连小引也恐怕和初稿未必完全一样了。”
词语解释:义证  拼音:yì zhèng
释义的书证。《梁书·儒林传·孔子袪》:“ 高祖 撰《五经讲疏》《孔子正言》,专使 子袪 检閲羣书,以为义证。” 清 桂馥 著有《说文解字义证》
词语解释:风证  拼音:fēng zhèng
风疾的症候。《宋史·蔡洸传》:“陛辞赐坐,上慰劳曰:‘卿面有火色,风证也,朕有二方赐卿。’”
词语解释:单文孤证  拼音:dān wén gū zhèng
仅有的证据。意谓不足凭信。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涑水》:“考 服虔 之説,又与俗符,贤於 杜氏 单文孤证矣。”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顾吴羹通副》:“居今之世,而尚论三千年以上之经史疑义,輒据己説臆断,与夫单文孤证,輒曰古人之事如是如是。呜呼,岂易言哉!” 鲁迅 《二心集·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录寄贵刊,希为刊载,一以略助多闻,二以见单文孤证,是难以‘必定’一种史实而常有‘什么疑义’的。”
词语解释:变证  拼音:biàn zhèng
指危急的病症。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小儿疮痘》:“然或有变证,则不得不资於药。”
词语解释:顿证  拼音:dùn zhèng
佛教语。犹顿悟。 明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评旧帖·临官奴帖真跡》:“抑余二十年餘时书此帖,兹对真蹟,豁然有会,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参见“ 顿悟 ”。
词语解释:顿悟  拼音:dùn wù
(1).佛教语。谓不假时间和阶次,直接悟入真理。 晋 宋 间已有 道生 立顿悟义,后为“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之旨,禅宗南宗更主其说。与“渐悟”、“渐修”相对。《宋书·夷蛮传·天竺迦黎国》:“ 宋 世名僧有 道生 ……幼而聪悟,年十五,便能讲经。及长有异解,立顿悟义,时人推服之。”《坛经·般若品》:“我於 忍和尚 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 唐 元稹 《梦游春》诗:“结念心所期,返如禪顿悟。” 明 陈士元 《〈象教皮编〉序》:“儒家立训平易,而持行难於有终;不若佛之旨趣元微,而顿悟得於顷刻。”参见“ 顿渐 ”、“ 渐悟 ”。
(2).谓顿然领悟。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二:“﹝ 黄山谷 ﹞ 绍圣 中,謫居 涪陵 ,始见《怀素自叙》於 石扬休 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初学蹊径·悟入》:“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如 张长史 见 公孙大娘 舞剑,顿悟笔法。”
词语解释:顶证  拼音:dǐng zhèng
对证;作证明。 欧阳山 《三家巷》二:“她要求 周炳 今天晚上替她顶证,咬定说实在有那么一回事,不然的话, 陈 家一定会辞掉她。”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七章:“说完啦,往后斗 刘继宗 ,我要她上场顶证。”
词语解释:书证  拼音:shū zhèng
辞书中引自文献的例证。如:《牛津英语词典》的义项按历史上出现的先后排列,各有注明年代和出处的文史引语作为书证,分层次释义并详述词源。
词语解释:身分证  拼音:shēn fèn zhèng
在一个国家居住或在该国内旅行的人携带的为该国法律所要求的身分证明文件
词语解释:较证  拼音:jiào zhèng
辩驳。《红楼梦》第二九回:“ 宝玉 见了这般,又自己后悔:‘方才不该和他较证,这会子他这样光景,我又替不了他。’”
词语解释:六证  拼音:liù zhèng
见“ 六徵 ”。
词语解释:六徵
亦作“ 六证 ”。 考察、识别人臣的六个方面。徵,验证。《逸周书·官人》:“王曰:‘呜呼!大师,朕维民务官,论用有徵: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可得闻乎?’ 周公 曰:‘亦有六徵,呜呼,乃齐以揆之。’”《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伦有七属,属有九用,用有六徵:一曰观诚,二曰考志,三曰视中,四曰观色,五曰观隐,六曰揆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女平心去私,慎用六证。” 卢辩 注:“六证,六徵。”
词语解释:谈证  拼音:tán zhèng
言论的根据。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今未得之於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自此以往,恐巧歷不能纪。” 晋 欧阳建 《言尽意论》:“若夫 蒋公 之论眸子, 钟傅 之言才性,莫不引此为谈证。”
词语解释:公证  拼音:gōng zhèng
法院或被授以相应权力的机构,依法证明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和事实的合法性、真实性的一种活动。如对契约、合同、遗嘱等都可申请公证。
词语解释:出证  拼音:chū zhèng
出来作证。例如:知情者踊跃出证。
词语解释:许可证  拼音:xǔ kě zhèng
指准予做某事的书面证明。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九日》:“据执事的人说: 中国 人出境还要有外事局的许可证,不然便不能起飞。”
词语解释:凭证  拼音:píng zhèng
证据。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且 李氏 未详处,将欲下笔,宜明有凭证,细而观之,无非率尔。”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三折:“分明那白纸上教我画着黑字儿,是怎生倒留做他家凭证。”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他带来了一件棉布袈裟来,说是历代传法的凭证。”
词语解释:足证  拼音:zú zhèng
足以证明。 郭沫若 《断断集·中日文化的交流》:“前几十年,在 九洲 福冈 志贺岛 上发现了‘汉倭奴国王印’六个字的金印,是 东汉 时代的古物。这印仍在 日本 的黑 田侯 家保存着。足证 东汉 时代 中国 与 日本 已经有政治上的密切关系。” 郭沫若 《历史人物·王安石》:“这足证他的生活很淡泊的。”
词语解释:典证  拼音:diǎn zhèng
出典和依据。《晋书·范宁传》:“时更营新庙,博求辟雍、明堂之制, 寧 据经传奏上,皆有典证。”《魏书·高允传》:“ 允 遂著《名字论》以释其惑,甚有典证。”
词语解释:血证  拼音:xuè zhèng
带有被害者血迹的,作为杀人证据的遗物
词语解释:逮捕证  拼音:dài bǔ zhèng
逮捕人犯时必须出示的法律凭证
词语解释:党证  拼音:dǎng zhèng
政党的组织部门发给党员的凭证。 茅盾 《子夜》四:“老头子欣欣然自言自语的说,从烟盘里拿过那副老光眼镜来戴好了,又仔细验看那印在党证上面的党部关防的印文。” 王愿坚 《七根火柴》:“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
词语解释:通行证  拼音:tōng xíng zhèng
准许在某一特定区域通行的证件。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一:“当时很多勇敢的新闻记者上前线,是三厅在签发通行证。”
词语解释:保证  拼音:bǎo zhèng
(1).起担保作用的人或事物。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乃邀立符契,署以保证,然后閲之。” 唐 高彦休 《阙史》卷上:“且无保证,又乏簿籍,终为所拒。”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2).担保;担保做到。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于是他们又解释那职业,且保证说那里的人都是规矩不过的。” 吴伯箫 《记一辆纺车》:“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保证足食的战线;纺羊毛,纺棉花,是保证丰衣的战线。”
词语解释:邮资凭证  拼音:yóu zī píng zhèng
国家(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作为交寄邮件的纳费标志。包括邮票,印在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上的邮票图案,邮资机打印的邮资符志三大类。
词语解释:候证  拼音:hòu zhèng
症候。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除疾之道,极其候证,询其嗜好,察致疾之由来。”
词语解释:入境证  拼音:rù jìng zhèng
一国政府或通过其驻外使馆和领事馆所发的准许外国人进入本国领土的证件。
词语解释:借书证  拼音:jiè shū zhèng
图书馆印发的借书证件
词语解释:信而有证  拼音:xìn ér yǒu zhèng
真实而有根据。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説,将以理羣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词语解释:互证  拼音:hù zhèng
相互证明。 清 江藩 《国朝汉学师承记·顾炎武》:“酌古通今,旁推互证。”
词语解释:事证  拼音:shì zhèng
物证,证据。《宋书·蔡兴宗传》:“带授 兴宗 手跡数纸,文翰炳然,事证明白,不假覈辨。”
共15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