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应记 拼音:yìng jì
谓与所记的符合。《汉书·薛宣传》:“ 宣 察 湛 有改节敬 宣 之效,乃手自牒书,条其姦臧,封与 湛 …… 諶 自知罪臧皆应记,而 宣 辞语温润,无伤害意。” 颜师古 注:“与 宣 书记相当。”词语解释:书记 拼音:shū jì
(1).指文字、书籍、文章等。《史记·大宛列传》:“ 安息 在 大月氏 西,可数千里……画革旁行,以为书记。”《东观汉记·梁鸿传》:“ 鸿 常闭户吟咏书记,遂潜思著书十餘篇。”《后汉书·应劭传》:“时始迁都于 许 ,旧章堙没,书记罕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颜氏 之先,本乎 邹 鲁 ,或分入 齐 ,世以儒雅为业,徧在书记。”
(2).指书牍。《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废后因 孊 私赂遗 长 ,数通书记相报谢。”《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 规 答书记,众人怪其工。” 宋 曾巩 《福州回曾侍中状》:“虽有心诚嚮往之勤,而无书记候问之礼。”
(3).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谋出股肱,任切书记。” 吕向 注:“书记谓文学之士也。” 唐 朱庆馀 《送韦校书佐灵州幕》诗:“职已为书记,官曾校典坟。”《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但凡幕府军民事冗,要人商议,况一应章奏及书札,亦须要个代笔,必得才智兼全之士,方称其职,厚其礼币,奉为上宾,所以谓之幕宾,又谓之书记。” 清 孙枝蔚 《留别钱退山》诗:“忽到边城作书记,主人原不重文字。”
(4).专指担任抄写工作的人员。 孙犁 《秀露集·书的梦》:“后来在 北平 政府当了一名书记。这个书记,是当时公务人员中最低的职位,专事抄写,是一种雇员。”
(5).某些政党和团体的各级组织的负责人。
(6).书写;记载。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严遵美 ……其子仕 蜀 ,至閤门使,曾为一僧致紫袈裟。僧来感谢之,书记所谢之语于掌中,方属炎天,手汗模糊,文字莫辨。”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 晁无咎 閒居 济州 金乡 ,葺东皋 归去来园 ,楼观堂亭,位置极萧洒,尽用 陶 语名目之,自画为大图,书记其上。”词语解释:暗记 拼音:àn jì
(1).默记。《后汉书·应奉传》:“ 奉 少聪明,自为儿童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五岁能读书,自辩章句,年十餘,暗记五经,为文有奇语。”
(2).秘密的记号。 唐 李商隐 《无愁果有愁曲》:“白杨别屋鬼迷人,空留暗记如蚕纸。”《红楼梦》第一○三回:“我故意的一碗里头多抓了一把盐,记了暗记儿,原想给 香菱 喝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这位 莫可翁 太老实了,恐怕他们拴的有暗记,便不敢解下来。” 午星 《一个红军女游击战士》:“我立即在洞口做上个‘知道了’的暗记,迅速跑回游击队去,向 罗维道 同志报告。”词语解释:授记 拼音:shòu jì
佛教语。梵语的意译。谓佛对菩萨或发心修行的人给予将来证果、成佛的预记。《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 唐 岑勋 《西京千佛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知精一之行,虽先天而不违;纯如之心,当后佛之授记。”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寿昌县君》:“ 月上女 以辨才闻道,如来授记,转女身为男。”词语解释:受记 拼音:shòu jì
(1).亦作“ 受纪 ”。指接受祭享。《汉书·司马迁传》:“五年而当 太初 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记。”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以元新改,立明堂,朝诸侯及郡守受正朔,各有山川之祀,故曰诸神受记。” 明 唐顺之 《观中州进贺长至表笺恭述时寓信阳》诗:“诸神将受纪,四海共迎祥。”
(2).佛教语。称佛记弟子来生因果及将来成佛之事为记别,接受记别,叫做受记。 唐 李邕 《嵩岳寺碑》:“密意所传称十方之首,莫不佛前受记,法中出家。”《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长老知是 范道 要求受记,故此昼夜啼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佛经上常説:‘受记成佛。’你能受记,就能成佛;你不受记,就不能成佛。”词语解释:传记 拼音:zhuàn jì
(1).经书的注释。《汉书·元后传》:“‘五经’传记,师所诵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下》:“传记有古今文,今文流别有数家,一家之中,又自为参错;古文準是。”
(2).泛指记载的文字。《汉书·东方朔传》:“因留第中,教书计相马御射,颇读传记。”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 南海 神次最贵。”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四:“ 秦 汉 以前,箭矢已通称, 魏 晋 以下,见於传记,不可具纪。”
(3).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 济颠 ﹞至今相传之事甚众,有传记一本流于世。”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析言纪传,记志,总曰传记之属。”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我对他生平的事迹听得很多,早就想给他写一篇传记。”词语解释:牢记 拼音:láo jì
牢牢记住,不忘掉。《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石郎驸马传》:“话分两头牢记取,回文请唱国姑身。”《说岳全传》第二二回:“你在家中,须要孝顺婆婆,敬奉母亲,照管弟妹,用心读书。牢记牢记。” 陈毅 《满庭芳》词:“须牢记,无情歷史,利己必凶终。”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三章:“ 石得富 牢记着上级的指示。”词语解释:壁记 拼音:bì jì
(1).嵌在墙上的碑记。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壁记》:“朝廷百司诸厅,皆有壁记。叙官秩创置及迁授始末,原其作意,盖欲著前政履歷,而发将来健羡焉。” 唐 元稹 《和乐天过秘阁书省旧厅》诗:“壁记欲题三漏合,吏人惊问十年来。”
(2).州县官署也有壁记。如 唐 柳宗元 有《武功县丞壁记》、《馆驿使壁记》等。词语解释:强记 拼音:qiáng jì
亦作“彊记”。 记忆力强。《大戴礼记·保傅》:“博闻而强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丞。丞者,丞天子之遗忘者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淳于髠 , 齐 人也。博闻彊记,学无所主。”《新唐书·崔慎由传》:“聪警彊记,资端厚,有父风采。”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四》:“ 次山 幼强记该洽,善辨论。” 清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第二》:“民我性能记,立彊记之法,是书之始。”
亦作“彊记”。 硬记。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 清 叶名澧 《桥西杂记·读书法》:“ 叶奕绳 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録之,録讫朗诵十餘遍。”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词语解释:无记 拼音:wú jì
佛教语。谓事物之性体中容,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阿毘达磨俱舍论》卷二:“於此所説十有对中,除色及声餘八无记,谓五色根,香味触境,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 唐 王维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之二:“灭想成无记,生心坐有求。”词语解释:山记 拼音:shān jì
记述山景的文章。 元 倪瓒 《杂赋绝句》:“主人欲刻皆山记,须待环 滁 老醉翁 。”词语解释:史记 拼音:shǐ jì
(1).记载历史的书。《书序》:“约史记而修《春秋》。”《史记·周本纪》:“ 周太史 伯阳 读史记曰:‘ 周 亡矣。’” 张守节 正义:“诸国皆有史以记事,故曰史记。”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者, 鲁 史记之名也。” 宋 曾巩 《李清臣等转官制》:“然史记册书,国家之典……传之万世,宜有论次。”
(2).后用以专称《太史公书》,遂成为书名。词语解释:碑记 拼音:bēi jì
碑上所刻的记事文章。《南史·刘悛传》:“ 悛 父 勔 讨 殷琰 ,平 寿阳 ,无所犯害,百姓德之,为立碑记。” 唐 张说 《过汉南城叹古坟》诗:“松柏剪无餘,碑记灭罔传。” 清 顾炎武 《北岳辨》:“至 宋 之醮文碑记尤多,不胜録也。”词语解释:忘记 拼音:wàng jì
(1).不记得。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乃答以岁月之久,皆忘记。”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我亦全然忘记近事,只觉如初时一般,谈説终日。” 朱自清 《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该做的事没有想到去做。 明 张居正 《女诫直解》:“你众女将我这教诫的言语,务要勉励,身体力行,不要怠慢忘记了。”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十六:“他伸手一摸,军帽忘记戴了,又跑回来找帽子。”
(3).没有感觉到。 宋 范成大 《西江有单鹄行》:“怀安浦漵暖,忘记云海宽。” 清 孙枝蔚 《九日汪叔定季甪招饮见山楼》诗:“笑声乱落梧桐树,忘记江头羽檄驰。” 李準 《耕云记》:“电闪着,雷打着,风卷着云……那时我也忘记害怕啦!只觉得好看。”词语解释:追记 拼音:zhuī jì
(1).补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昔 仲尼 微言,门人追记,敬仰其经目,称为《论语》。” 元 陆友 《研北杂志》:“因追记所欲言者,命小子録藏焉。” 杨匡满 郭宝臣 《命运》十一:“笔者不想在这里追记许多曾经在家家户户流传加工的关于‘四人邦’被捕时的民间传说。”
(2).追忆;回忆。 宋 叶适 《叶君宗儒墓志铭》:“追记昔日,相与把手絶嘆,盖年六十六矣。”词语解释:奏记 拼音:zòu jì
(1). 汉 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汉书·朱博传》:“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説云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迄至 后汉 ,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牋。”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於郡将曰奏牋,其他为白事。”
(2).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汉书·丙吉传》:“ 贺 即位,以行淫乱废, 光 与车骑将军 张安世 诸大臣议所立,未定。 吉 奏记 光 。” 汉 王充 《论衡·对作》:“《论衡》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启》:“是以弥年不敢奏记。” 清 钱谦益 《太常寺少卿鹿公墓志铭》:“公奏记大司农 李汝华 曰:‘每岁 广东 解金花银两恭进大内,此近例也。’”词语解释:日记 拼音:rì jì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后称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为“日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黄鲁直 有日记,谓之《家乘》,至 宜州 犹不輟书。” 清 谭嗣同 《浏阳兴算记·经常章程五条》:“夜间写日记,须载明本日阴晴风雨。”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四:“请原谅,我要依然抄录我自己的日记。”词语解释:简记 拼音:jiǎn jì
文书簿册。词语解释:省记 拼音:shěng jì
记忆;回忆。 唐 韩愈 《与崔群书》:“又不知无乃都不省记,任其死生寿夭邪!”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四》:“愚昔喜而诵之甚习,乱离忧患,省记不全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士大夫宦成之后,读破万卷,往往幼时所习之‘四书’、‘五经’,都不省记。”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但文中似亦雕去不少,以至短如胡羊尾巴,未尝留稿,自亦不復省记是何谬论,倘原稿尚在,希检还以便补入。”词语解释:一记 拼音:yī jì
方言。表数量。犹一下,一次。多用于打、拍、踢等动作。《荡寇志》第二回:“孩儿又不当真要结果他,爹爹不许我动手,一记也不曾上身,太便宜了这厮!” 茅盾 《子夜》十一:“ 赵伯韬 笑声住了,就是一脸的严肃,霍地站起来,在 刘玉英 肩头猛拍一记。” 翁澜前 《国脚容志行》:“他善于合作,常常以一记妙传来强化比赛的节奏,大大地开拓了进攻的路子。”词语解释:遗记 拼音:yí jì
先前遗留下来的书籍或记载。《孔子家语·本性》:“ 孔子 生於衰 周 ,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晋书·律历志上》:“及 秦始皇 焚书荡覆,典策缺亡,诸子璅言时有遗记。”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七:“如是而辩,果得道者之遗记也。”词语解释:登科记 拼音:dēng kē jì
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 唐 代有“登科记”, 宋 以后名“登科録”,亦称“ 题名録 ”。详载乡、会试中式人数、姓名、籍贯、年岁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并三场试题目。 唐 张籍 《赠贾岛》诗:“姓名未上登科记,身屈惟应内史知。”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双亲行先报喜,都为这一纸登科记。”《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未几揭晓, 潘朗 閲登科记,状元果是梦中所迎匾上姓名。”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登科记》。词语解释:存记 拼音:cún jì
(1).关注;挂念。 宋 王安石 《上枢密王尚书启》:“俯念空疎,夙叨存记。” 宋 苏轼 《与黄洞秀才书》:“人来辱书,甚荷存记,兼审比来起居佳胜为慰。”
(2).犹登记。《清会典·内阁·批本处》:“遇有改籤及折本,皆存记档案,按日交发。”词语解释:默记 拼音:mò jì
暗中记住。 汉 班固 《答宾戏》:“潜神默记,縆以年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襄阳 罗友 有大韵,少时多谓之痴……为人有记功,从 桓宣武 平 蜀 ,按行 蜀 城闕观宇,内外道陌广狭,植种果竹多少,皆默记之。” 许地山 《缀网劳蛛》:“她每夜睡前的功课就是跪在那垫上默记三两节经句,或是诵几句祷词。”词语解释:行记 拼音:xíng jì
指记述游览的文章。
犹言同行业。《金瓶梅词话》第四六回:“﹝ 西门庆 ﹞笑駡道:‘怪不的你这狗材,行记中人,只护行记中人,又知这当差的甘苦。’”词语解释:题记 拼音:tí jì
(1).就名胜古迹或有纪念性的文物等著文抒怀。亦指所著之文。 唐 郑谷 《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中峯曾到处,题记没苍苔。” 清 吴敏树 《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 唐公 於是命工图之,而以名於其斋,曰‘梦砚之斋’,以与海内士大夫题记赞咏其事。” 孙犁 《秀露集·后记》:“旧作经过战争、动乱,失者不可复得,保存下来的,也实在不容易。每当搜集到手时,常有题记。”
(2).文体名。 姚华 《论文后编》:“而一文之后,有所题记(如《仪礼后记》,亦出 汉 儒。)后人称曰‘书后’,亦或曰‘跋’,则后序之变,前或曰‘引’( 苏明允 《送石昌言北使》),又前序之变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热风》、《坟》等均有《题记》专文。词语解释:掌记 拼音:zhǎng jì
(1).掌管记载。《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史令一人……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
(2). 唐 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 唐 郎士元 《送李敖湖南书记》诗:“怜君才与 阮 家同,掌记能资亚相雄。” 唐 贾岛 《送张校书季霞》诗:“掌记试校书,未称高词华。”
(3). 唐 代官名。宫官的属官。《新唐书·百官志二》:“﹝宫官﹞掌记二人,正八品。”
(4).备忘的记事纸片;用于随手记录的本子。 宋 周必大 《益公题跋·御笔掌记跋》:“﹝上﹞每临朝以方寸纸作掌记,微偃两旁而中摺之,寘在御手。若内殿则留香案上。”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十:“ 吕申公 晦叔 当国时,尝籍人才已用、未用姓名、事件、当行、已行条目,谓之掌记。”
(5).抄写戏曲脚本的手册。亦借指传奇。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五出:“[生唱]你把这时行的传奇,[旦]看掌记。[生连唱]你从头与我再温习。”《剪灯新话·联芳楼记》:“ 吴下 人多知之,或传之为掌记云。”词语解释:失记 拼音:shī jì
(1).谓记载遗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一·十典文衡》:“ 弇州 盛事又记 梁文康 正德 戊辰、甲戌两主会试是矣;然 文康 弘治 壬子、辛酉又两主 顺天 乡试竟亦失记,何也?”
(2).忘记;遗忘。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御史方伯相殴》:“ 王 奋拳击之, 顾 不能胜……有邑令 倪 姓者,名失记,司外帘,力为解劝。” 清 纳兰性德 《念奴娇·废园有感》词:“梅豆圆时,柳绵飘处,失记当时约。”词语解释:偏记 拼音:piān jì
(1).亦作“ 偏纪 ”。 唐 刘知几 谓史书除编年、纪传二体外,还有十流。其一为偏纪,是记近事的短篇,如 汉 陆贾 《楚汉春秋》、 乐资 《山阳公载记》等。见《史通·杂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 裴松之 之註《三国》也, 刘孝标 之註《世説》也,偏记杂谈,旁收博采,迨今藉以传焉。”
(2).犹最忆。 前蜀 魏承班 《黄钟乐》词:“偏记同欢秋月低。”词语解释:诗记 拼音:shī jì
两种文学体裁“诗”和“记”的并称。 宋 张舜民 《画墁集·郴行录》:“ 岳阳楼 ,经始於 张燕公 ,终 唐 之世,屡圮,皆完葺。 庆历 中, 滕宗谅 謫守,始大加增饰,规制宏敞,甲冠上流,取 宋 梁 以来所题诗记,刻石于夹楼。”词语解释:佛记 拼音:fó jì
佛的悬记,即佛的预言。 唐 李峤 《为绛州刺史孔桢等上献食表》:“伏惟 金轮圣神皇帝 陛下,功掩大千,化高明一,凭五乘而驭羣品,秉六度而弘万机,俯顺人心,仰膺佛记。”词语解释:载记 拼音:zǎi jì
(1).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以别于本纪和列传。《后汉书·班固传上》:“ 固 又撰功臣、 平林 、 新市 、 公孙述 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唯《东观》以 平林 、 下江 诸人列为载记。顾后来作者,莫之遵效。”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一:“《晋书》於僭伪诸国数代相传者,不曰世家,而曰载记。”
(2).犹记载。指书籍。 清 张溥 《〈农政全书〉序》:“公察地理,辨物宜,考之载记,访之土人。”词语解释:切记 拼音:qiè jì
(1).谓务必牢记。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陇州鹦歌》:“你到京师,切记为我传语通判宅眷。” 元 元怀 《拊掌录》:“孩儿辈切记之,是年且莫教我喫冷汤水。” 瞿秋白 《最低问题》:“只有真正的民主主义能保证 中国 民族不成亡国奴。切记切记!”
(2).谓清楚地记得。《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这是 鶯脰湖 唱和的诗……我还切记得 赵雪斋 先生是分的‘八齐’。”词语解释:读记 拼音:dú jì
阅读书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説在 宋 人之解书,与 梁 人之读记也。” 北齐 萧悫 《屏风诗》:“读记知州所,观图见岳形。”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二十:“藏书闻 禹穴 ,读记忆 仇池 。”词语解释:笔记 拼音:bǐ jì
(1).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路粹 、 杨修 ,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 、 邯郸 ,亦含论述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温太真 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2).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其异名则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烧掉房子的事,据 宋 人的笔记说,是开始于 蒙古 人的。”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三:“现在引 明 人笔记一则为例。”
(3).用笔记录。亦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 老子 ,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七章:“土改队员和一些认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 孙犁 《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读完一本书,要作一点笔记,以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词语解释:文记 拼音:wén jì
犹文奏。《后汉书·文苑传上·葛龚》:“ 葛龚 字 元甫 , 梁国 寧陵 人也。 和帝 时,以善文记知名。” 李贤 注:“ 龚 善为文奏。”《宋书·沉攸之传》:“初, 吴兴 丘幼弼 、 丘隆先 ……并以文记之才随 攸之 。” 唐 元稹 《投吴端公崔院长》诗:“餐罢还復游,过从上文记。”词语解释:忆记 拼音:yì jì
记忆。词语解释:马记 拼音:mǎ jì
指 司马迁 所著《史记》。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案 马 记以史制名, 班 书持 汉 标目。《史记》者,载数千年之事,无所不容。”词语解释:秘记 拼音:mì jì
占验术数、预言未来的书籍。如谶纬之类。《汉书·艺文志》“天文家”有“图书祕记十七篇”。《后汉书·杨厚传》:“祖父 春卿 ,善图讖学,为 公孙述 将。 汉 兵本 蜀 , 春卿 自杀,临命,戒子 统 曰:‘吾綈袠中,有先祖所传祕记,为 汉 家用,尔其修之。’”词语解释:图记 拼音:tú jì
(1).方志。 唐 韩愈 《黄陵庙碑》:“庭有石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考图记,言 汉 荆州 刘表 景昇 之立。” 宋 欧阳修 《丰乐亭记》:“ 修 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2).印章的一种。《清会典·礼部九·铸印局》:“凡印之别有五:一曰寳,二曰印,三曰关防,四曰图记,五曰条记。”按, 清 代图记,铜质直纽方形,为领队大臣、八旗佐领等官所用。私人印于书籍帐册之章,亦称图记。但不拘形式,不限于铜铸。
(3).犹图谶。 清 顾炎武 《春半》诗:“ 汉 道昔中微, 白水 应图记。”
(4).标志。 续范亭 《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这个图记是我们由十九军被俘的军官手里得来的,约有一寸宽、五寸长。”词语解释:道记 拼音:dào jì
(1).标志。《管子·禁藏》:“棺槨足以朽骨,衣食足以朽肉,坟墓足以道记。” 尹知章 注:“道识其处,各有记也。”
(2).道教的书籍。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烧香披道记,悬镜厌山神。” 唐 王勃 《游山庙序》:“常学仙经,博涉道记。” 唐 张说 《道家四首奉敕撰》之四:“道记开中籙,真官表上清。”词语解释:诵记 拼音:sòng jì
背诵和记忆。《后汉书·荀悦传》:“﹝ 悦 ﹞家贫无书,每之人閒,所见篇牘,一览多能诵记。” 宋 吕陶 《请罢国子司业黄隐职任状》:“ 隐 亦能诵记 安石 新义,推尊而信嚮之久矣。”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口吻刓於蠹编之诵记,而思虑敝於游词之剽缀。”词语解释:石记 拼音:shí jì
刻在石上的传记。《文选·左思〈吴都赋〉》:“鸟策篆素,玉牒石记。” 刘良 注:“石记,刻石书传记也。”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昭玉牒於年史,览石记而照情。”词语解释:火记 拼音:huǒ jì
《火记》为古之丹书,专述火候功用,后因用以指炼丹的火候。 宋 张方平 《赠郭诚思》诗:“尘游谢京国,火记得 酆都 。”参阅《参同契》卷上。词语解释:管记 拼音:guǎn jì
古代对书记、记室参军等文翰职官的通称。《陈书·陆玠传》:“ 后主 在东宫,闻其( 陆玠 )名,徵为管记。” 唐 司空曙 《送崔校书赴梓幕》诗:“管记催飞檄, 蓬莱 輟校文。”《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 吴保安 是我知己,我与他从未会面,只为见他数行之字,便力荐于 李都督 ,召为管记。”词语解释:铭记 拼音:míng jì
(1).铭文。《魏书·高祖纪下》:“诸有旧墓,铭记见存,昭然为时人所知者,三公及位从公者去墓三十步,尚书令僕、九列十五步,黄门、五校十步,各不听垦殖。”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有碑向右,上有古文铭记:正中一行为‘皇考 师昭 之墓’六大字。”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近年在 白土镇 发现一件瓷瓶,瓶上刻划着‘ 白土镇 窑户 赵顺 谨施到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 慈氏菩萨 ’,‘时 皇统 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等铭记。”
(2).牢记在心。 沙汀 《祖父的故事·龚老法团》:“而在半点钟后,他便在一场全武行的选举中草草结束了他那值得铭记的一生。” 秦牧 《〈长河浪花集〉序》:“我们看到从 九连山区 下来的老游击队员,那种景象也使我终身铭记。” 杨沫 《青春啊,永远发出绚烂的光彩吧》:“这公开参加革命的第一天呵,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词语解释:地记 拼音:dì jì
有关地理的记载。《南史·任昉传》:“ 昉 撰杂传二百四十七卷,地记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百三十卷。” 宋 曾巩 《南轩记》:“下至兵权历法,星官药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於此。”据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药”应作“乐”。词语解释:后记 拼音:hòu jì
文体名。也称跋、书后。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刊印在书刊的正文后面。 巴金 《探索集·灌输和宣传》:“我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书前写序,写小引,写前记;书后写后记,写附记,写跋。” 孙犁 《关于编辑和投稿》:“应该学学他在每期刊物后面写的‘后记’。”词语解释:礼记 拼音:lǐ jì
亦称《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大都由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由西汉戴圣编纂。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词语解释:府记 拼音:fǔ jì
官府宣示命令的文书。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孝桓帝 时, 河南 李盛 仲和 为郡守,贪财重赋。国人刺之曰: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词语解释:标记 拼音:biāo jì
(1).标明。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吕氏家塾记》曰:‘一日,学院诸生偕往,见石一截,黄色,用木牌标记曰:万年松化石。’”《水浒传》第九四回:“ 宋江 大喜道:‘将军等同赚此关,功劳不小, 宋 某於功劳簿上,一一标记。’”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九章:“这位瘦高挑脸孔白晳有点斯文的迫击炮连连长,正佝偻着身子,拿着一支红蓝铅笔,聚精会神地在军用地图上标记地堡的位置。”
(2).标志,记号。 老舍 《骆驼祥子》二:“ 祥子 的心一动,忽然的他会思想了,好像迷了路的人忽然找到一个熟识的标记,把一切都极快的想了起来。”词语解释:上记 拼音:shàng jì
古代典籍。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然尝观上记,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夫何故哉?” 汪继培 笺:“《吕氏春秋·务本篇》云:‘尝试观上古记。’ 高诱 注:‘上古记,上世古书也。’”
进呈奏记。 宋 苏轼 《谢监司启》之一:“退属纷縈,遂疎上记;遽叨荣问,徒益厚颜。”词语解释:密记 拼音:mì jì
秘密书信。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我是残疾老儿,旁人断不疑心,把密记一封,札付一道,送与将军,苟能暗杀 刘 许 二贼,封侯如反掌耳。”词语解释:悬记 拼音:xuán jì
指佛遥记修行者未来证果、成佛的预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 阿难 弟子 末田底迦罗汉 者得六神通,具八解脱,闻佛悬记,心自庆悦,便来至此。”后亦泛指预言。 清 钱谦益 《赠程穆倩序》:“凡吾所言者,皆异人悬记之所未及。”词语解释:典记 拼音:diǎn jì
典籍要记。指重要的书籍典册。 明 唐顺之 《重修瓜州镇龙祠记》:“龙之祠不秩於三代之典记,《礼》者,谓之四灵,盖以为鳞虫之灵者耳。” 章炳麟 《辨诗》:“风与雅、颂、赋所以异者,三义皆因缘经术,旁涉典记,故 相如 、 子云 小学之宗,以其绪餘为赋。”词语解释:前记 拼音:qián jì
(1).以前的记载。 汉 刘向 《新序·节士上》:“ 子臧 曰:‘前记有之:圣达节,次守节,下不失节,为君非吾节也。’”
(2).编著者在自己著作的正文前所加的说明、介绍一类文字。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中央怕《竖琴》前记,真是胆小如鼷。” 巴金 《探索集·灌输和宣传》:“我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书前写序,写小引,写前记,书后写后记,写附记,写跋。”词语解释:答记 拼音:dá jì
解答问题的书牍。《后汉书·杨脩传》:“ 脩 又尝出行,筹 操 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勑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词语解释:枕中记 拼音:zhěn zhōng jì
传奇小说。唐代沈既济作。写卢生在邯郸旅店中遇道士吕翁,自叹怀才不遇。吕翁授枕令其入梦,卢生于梦中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现店主炉上黄粱尚未蒸熟。因悟人生得失荣辱皆为黄粱一梦。后世“黄粱梦”或“邯郸梦”一词,皆从此出。亦为后代诗文小说戏曲所取材。词语解释:条记 拼音:tiáo jì
(1).逐条记载。《通典·乐二》:“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恐诸曲名后致亡失,今輒条记存之於乐府。”
(2). 明 清 官印的一种,亦称钤记,为长方形,未入流者用之,入流者则用方印。 清 县丞、主簿、驿丞、州县儒学及各省驻防旗营佐领、屯庄、守边门官等均用条记。铜质直纽,文体及大小各有定制,由礼部铸印局铸发。参阅《清会典·礼部·铸印局》、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印关防条记》。词语解释:掌书记 拼音:zhǎng shū jì
唐 代外官之一, 景龙 元年置。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 宋 代亦置此职。《旧唐书·郑从谠传》:“制下,令自择参佐。乃奏……左拾遗 李渥 充掌书记, 长安 尉 崔泽 充支使。”《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掌书记,掌朝覲、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号令升絀之事。”《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 禄山 既兼领三镇……掌书记 高尚 因为之解图讖,劝之作乱。” 胡三省 注:“掌书记,位判官下,古记室参军之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以恩地为恩府,始於 唐 马戴 。 戴 大中 初为掌书记於 太原 李司空 幕。” 宋 曾巩 《秘书少监陈公神道碑铭》:“乃卒解 静安 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词语解释:私记 拼音:sī jì
指私家的记载。词语解释:笺记 拼音:jiān jì
古代文体名。给长官的书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孝景 讳 启 ,故两 汉 无称,至 魏国 笺记,始云启闻。”
牋記:古代文体之一。给长官的书启。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太僕 杜密 周甫 亦去 北海 相在家,每至郡县,多所陈説,牋记括(托)属。”《后汉书·皇甫规传》:“﹝ 规 ﹞所著赋、铭、碑、讚、祷文、弔、章表、教令、书、檄、牋记,凡二十七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原牋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盖牋记之分也。”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始敢脩牋记参候之礼,庶几将心诚飢渴之勤,载省孤蒙,实为幸会。” 词语解释:古记 拼音:gǔ jì
(1).记载古事的书籍。《汉书·平帝纪》:“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軺传,遣诣京师。”
(2).旧时留下的记号。《四游记·灵光在斗梓宫投胎》:“若无三般古记,便不是我送来的。”
(3).旧话;故事。《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他还説了一大些不该休了老婆,不该替人写休书的古记哩。” 清 方苞 《七思·妻蔡氏》:“昼娱姑兮诵古记,夜助我兮龡荆燧。”《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到晚来便讲些老话儿,説些古记儿,引得他困了好睡。”词语解释:齿记 拼音:chǐ jì
提及,记挂。 宋 司马光 《与吴丞相书》:“今日特蒙齿记,感荷知己之恩,终身岂敢忘哉。”词语解释:东记
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词语解释:登记 拼音:dēng jì
把有关事项或东西登录记载在册籍上。 明 李颐 《条陈海防疏》:“兵部量发马价,於 密 、 蓟 、 永 三道,每道二万两,听专备前项买马造器及海防杂办一应必需之物,详为登记。”《英烈传》第四五回:“ 太祖 出宫,排驾直到演武场中坐下,即谓起居郎官詹司,从旁登记今日比试胜负於簿上,以便赏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书吏便一一查点东西登记。”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八:“人家说只要男女本人愿意,就能到区上登记。”词语解释:考工记 拼音:kǎo gōng jì
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作者不详。内容丰富。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其中六种内容已失传,仅存名目,后又衍生出一种,实存二十五个工种的内容。对车舆、宫室、兵器及礼乐诸器等的制作有详细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词语解释:无碑记 拼音:wú bēi jì
不可胜计;无数。《全元散曲·水仙子·冬》:“墙板般世事无碑记,料想来争甚的,则争个来早来迟。” 元 周德清 《斗鹌鹑·双陆》套曲:“翻云覆雨无碑记,则袖手旁观笑你。” 明 汤显祖 《南柯记·情尽》:“长梦不多时,短梦无碑记,普天下梦 南柯 人似蚁。”词语解释:印记 拼音:yìn jì
(1).公章;图章。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今之印记多不如制。”《宋史·舆服志六》:“请令有司製州县官合用印记,旧印非所当用者,毁之。”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十二章:“当 魏组长 请 黄堡 区委和区公所的代表颁发印记的时候…… 梁三 老汉拍手了。”
(2).盖章的印迹。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古今公私印记》:“是以要明跋尾印记,乃是书画之本业耳。”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三》:“其曾孙 和惇 家藏诸书,皆 鲁公 旧物,末有印记甚完。”《红楼梦》第五三回:“一面瞧那黄布口袋……那一边又有礼部祠祭司的印记。”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 金树旺 拿信离灯光更近点一看,后边的长形印记是‘绥德分区支前委员会’。”
(3).痕迹;标记。 杨朔 《前进,钢铁的大军!》:“每件武器也都带着光荣不朽的历史印记,标志着几十年 中国 革命的伟大进程。”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作家客观地描写人,却不可避免地在人物身上打上自己的印记。” 霍达 《公子扶苏》第一章:“轻快的马蹄,在沙滩上留下一串印记。”词语解释:浮记 拼音:fú jì
商店把帐目暂记在水牌上。泛指帐目未经切实结算而暂时记上。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八:“我不过把他浮记在后边,本来就没有算他。” 赵树理 《老定额》:“ 林忠 费了一个来钟头,把 白杨套 二十来块地里的产量都估算出来,浮记在便条上。”词语解释:枉记 拼音:wǎng jì
屈尊上书。称人对己上书的敬辞。 宋 曾巩 《回李清臣范百禄谢中贤良启》:“方喜闻风,遽蒙枉记。仰惟谦抑之过,第积感铭之深。”词语解释:刻记 拼音:kè jì
牢牢记住。例如:刻记在心。
刻在器物上的标记词语解释:谶记 拼音:chèn jì
即谶书。《汉书·王莽传下》:“ 君惠 好天文讖记,为 涉 言:‘星孛扫宫室, 刘 氏当復兴,国师公姓名是也。’”《旧唐书·姜皎传》:“ 李通 之讖记不言, 田叔 之髠钳罔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九章:“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讖记。”参见“ 讖书 ”。
词语解释:谶书 拼音:chèn shū
记载谶语的书。 汉 王充 《论衡·实知》:“ 孔子 将死,遗讖书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谓 秦始皇 ,上我之堂,踞我之牀,颠倒我衣裳,至 沙邱 而亡。’”《新唐书·张亮传》:“我兄子 大品 言,有神告公名在讖书。” 沉砺 《悲秋》诗:“讖书交口称 新莽 ,秽史何心誚 魏收 。”词语解释:识记 拼音:zhì jì
心理学名词。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感知的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暂时联系。它是记忆的必要前提。词语解释:熟记 拼音:shú jì
牢牢记住词语解释:符记 拼音:fú jì
符号;标记。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四:“我看不出她的低贱的生命的符记--如我们看低贱的货色时所容易发见的符记。”词语解释:稗记 拼音:bài jì
犹笔记。 清 赵翼 《题冯星石鸿胪梦苏草堂图》诗:“大节据长编,琐闻摭稗记。”词语解释:精记 拼音:jīng jì
精明强记。《晋书·舆服志》:“其輦,过 江 亦亡制度, 太元 中 谢安 率意造焉,及破 苻坚 於 淮 上,获京都旧輦,形制无差,大小如一,时人服其精记。”词语解释:鸿记 拼音:hóng jì
鸿篇巨著。 南朝 梁 刘孝标 《与举法师书》:“极龙宫之妙典,殫石室之鸿记。”词语解释:场记 拼音:chǎng jì
指摄制影片或排演话剧时,记录摄影情况或排演情况的工作。也指做这项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