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共244,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拟议横议窃议风议濮议同议竑议重议
公议谋议言议密议佥议讽议谹议省议
论议群议建议舆议宏议疑议语议嘉议
谏议世议异议复议末议流议辩议持议
清议抗议浮议更议博议平议驳议指议
思议大议众议讥议聚议谥议殊议发议
高议廷议时议庙议会议调议商议巷议
和议朝议首议主议党议共议倡议鲠议
物议奏议正议评议参议余议霜议边议
谠议谤议吏议下议谳议筹议徐议八议

词语解释:拟议  拼音:nǐ yì
(1).揣度议论。多指事前的考虑。《易·繫辞上》:“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朱子语类》卷五九:“只今眼下便是用功处,何待拟议思量与辨论是非,讲究道理不同。” 清 黄宗羲 《四明山九题考》:“ 陆皮 未尝亲至,止凭 遗尘 之言,凿空拟议。”
(2).比拟。《晋书·文苑传·左思》:“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以今準古,拟议非伦。”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 杜少陵 诗,自与造化同流,孰可拟议。”
(3).犹建议。 郭沫若 《孔雀胆》附录《昆明景物》:“ 云南 多茶花……闻前有人曾有以茶花为 云南 ‘省花’之拟议。”
(4).打算,计议。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他原想住在校里过夏,但是母亲要他回家……便把先前的拟议取消了。”
词语解释:公议  拼音:gōng yì
(1).见“ 公义 ”。
(2).按公利标准而议论;公众共同评论。《韩非子·说疑》:“彼又使譎诈之士……使诸侯淫説其主,微挟私而公议。”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道原 公议其得失无所隐,恶之者侧目,爱之者寒心。”《明史·外国传一·朝鲜》:“ 昖 卒。 光海君 琿 自称署国事,遣陪臣来讣,且请諡。帝恶其擅,不允,令该国臣民公议以闻。”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词语解释:公义  拼音:gōng yì
亦作“ 公议 ”。
(1).公正的义理。《荀子·修身》:“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以公义胜私欲也。”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二》:“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私怒伤天下公议。” 宋 秦观 《白敏中论》:“夫公义私恩适不两全,犹当以道,权其轻重,奈何无故而废之哉。” 鲁迅 《华盖集续编·死地》:“历史上所记的关于改革的事,总是先仆后继者,大部分自然是由于公义。”
(2).公众的议论,舆论。《后汉书·袁术传》:“ 绍 议欲立 刘虞 为帝, 术 好放纵,惮立长君,託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 执谊 ﹞既而为 叔文 所引用,初不敢负 叔文 ,迫公议,时时有异同。”《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翁 错问了事,公议不平,沸腾喧嚷。”
词语解释:论议  拼音:lùn yì
(1).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管子·轻重丁》:“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 唐 韩愈 《与李翱书》:“持僕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2).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亦指思想认识、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羞白心于人前,则不若伏藏其论议,荡涤秽恶,俾众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内矅。”
(3).议论文。《后汉书·孔融传》:“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词语解释:谏议  拼音:jiàn yì
(1).官名。谏议大夫。《汉书·王莽传下》:“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諫议、六经祭酒各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 蔡州 纳节旧将死,起居諫议联翩来。”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諫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2).谏诤。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子胥 力於战伐,死於諫议。”
(3).指谏诤论议的文字。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如 房玄龄 深识机宜, 马周 长於机变, 魏徵 少学纵横,然 房 长於书檄, 马 长於敷奏, 魏 长於諫议。”
词语解释:清议  拼音:qīng yì
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艺文类聚》卷二二引 三国 魏 曹羲 《至公论》:“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晋书·傅玄传》:“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於朝野,使天下无復清议。”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清议》:“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东汉 后期,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抗议,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
词语解释:思议  拼音:sī yì
理解;想象。《金石萃编·北齐临淮王像碑》:“变化之奇,实难思议。”《西游补》第二回:“ 行者 此时真所谓疑团未破,思议空劳,他便按落云端,念动真言,要唤本方土地问个消息。”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北录》:“下木浅土,势若悬浮,横竖反侧,非人思议所及。”参见“ 不可思议 ”。
词语解释:不可思议  拼音:bù kě sī yì
(1).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此语。《维摩诘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慧远 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方等深教,不可思议,传之东土,惟尔之力。” 明 宋濂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句引》:“其神功浩浩乎不可思议,是以歷代宝之。”《云笈七籤》卷九四:“思虑所不达,行用所无阶者,则叹不可思议。”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三折:“稽首拈香,无极大道,不可思议功德。”
(2).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那时的人在自然势力威胁之下,常疑心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 巴金 《灭亡》第二十章:“ 杜大心 底瘦削的面容,在月光下,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美丽。”
词语解释:高议  拼音:gāo yì
(1).高明的议论。《战国策·齐策四》:“ 齐 人见 田駢 ,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 唐 杜甫 《寄柏学士林居》诗:“几时高议排 金门 ,各使苍生有环堵。”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高议参造化,清文焕皇猷。”
(2).指大发议论。《六韬·上贤》:“博闻辨词,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次则结綬 金马 之庭,高议 云臺 之上。”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京师交游,慎于高议。”
词语解释:和议  拼音:hé yì
(1).关于停战、讲和的主张。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 秦会之 既主和议,大帅皆罢兵权。” 明 王琼 《双溪杂记》:“ 正统 己巳秋,兵部尚书 于谦 以社稷为重,力排和议。”
(2).与对方达成的和平协议。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八年二月》:“用兵须杀人,若因和议得遂我所欲,岂不贤於用兵。”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道光 二十二年,西夷和议成, 林文忠公 则徐 戍謫 伊犂 。” 沙汀 《范老师》:“ 成都 物价大跌,因为和议已经成功,内战停止打了。”
词语解释:物议  拼音:wù yì
众人的议论。《宋书·蔡兴宗传》:“及 兴宗 被徙,论者并云由 师伯 …… 师伯 又欲止息物议,由此停行。”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方正》:“ 子一 知 异 不为物议所归,未尝造门,其高洁如此。”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安顿穷人》:“昔 陈文恭 公宏谋抚 吴 ,禁妇女入寺烧香,三春游屐寥寥,舆夫、舟子、肩挑之辈,无以谋生,物议譁然,由是弛禁。”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六:“此外还有少数职员的女眷……于是便惹起了物议:‘奇装异服,妖艳过市。’”
词语解释:谠议  拼音:dǎng yì
刚直的议论;直言不讳的议论。《晋书·羊祜传》:“其嘉谋讜议,皆焚其草,故世莫闻。” 宋 苏舜钦 《乞纳谏书》:“歷观前代圣神之君,好闻乎讜议;贤明之辅,不雍乎下情。”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六》:“国家有一讜议,则必有数庸议以持之。”
词语解释:横议  拼音:héng yì
(1).恣意议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南朝 齐 王融 《策秀才文第二问》:“若闲冗毕弃,则横议无已;冕笏不澄,则坐谈弥积。” 宋 司马光 《稷下赋》:“相与奋髯横议,投袂高谈,下论 孔 墨 ,上述 羲 炎 。” 郭沫若 《断断集·屈原时代》:“应运而起的‘执命’的‘陪臣’与‘横议’的‘处士’,不外是皂舆之流之高级者或地主化了的皂舆。”
(2).物议,非难。《梁书·武帝纪中》:“可於公车府谤木肺石傍各置一函。若肉食莫言,山阿欲有横议,投谤木函。”《隋书·李德林传》:“蒙示议文,扶病省览,荒情迷识,暂得发蒙。当世君子,必无横议,唯应阁笔赞成而已。” 宋 岳飞 《奏乞以恩例补张所男宗本文资状》:“若 张所 实先意 两河 ,而身未北渡,已遭横议。”
词语解释:谋议  拼音:móu yì
谋划,计议。《史记·封禅书》:“而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禪事。” 唐 柳宗元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其勤劳侍从,谋议可否,时之所赖者大。”《明史·郭子兴传》:“ 子兴 为人梟悍善鬭,而性悻直少容。方事急,輒从 太祖 谋议,亲信如左右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梁太祖 废枢密院,别立崇政院,任 敬翔 为院使。院使备皇帝顾问,参与谋议,宣皇帝意旨。”
词语解释:群议
众人的议论。《后汉书·马援传》:“帝大喜,引入,具以羣议质之。” 唐 刘禹锡 《唐故韦公集纪》:“羣议鬨然,俟公一言而定。” 宋 李纲 《靖康传信录》卷上:“上为羣议所惑,默然无所主。”
词语解释:世议  拼音:shì yì
世人的评论。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南史·颜延之传》:“兼行闕於家,早负世议,天伦怨毒,亲交震骇。” 宋 王安石 《虞部郎中刁君墓志铭》:“后秘阁再世不大遂,然多名人,在世议中。”
词语解释:抗议  拼音:kàng yì
(1).谓持论正直,对错误意见表示反对。《后汉书·卢植传》:“﹝ 董卓 ﹞大会百官於朝堂,议欲废立,羣僚无敢言, 植 独抗议不同。” 唐 陈子昂 《谏灵驾入京书》:“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鑊而不迴,至诛夷而无悔。”《旧唐书·陈子昂传》作“抗义”。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諫垣抗议,气震回遹。鼓行无前,跋疐非恤。”
(2).今用以指对他方的言论或行动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这个拱手把 东北 让给帝国主义的卖国计划,更加激怒了全国人民,于是,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并且纷纷跑向 南京 去提出抗议。”
(3).进言;献议。《旧唐书·裴耀卿传》:“ 李怀光 以 河中 叛,朝廷欲以含垢为意, 佶 抗议请讨。上深器之,前席慰勉。” 清 钱谦益 《董应举》:“属当烽火震惊之时,遂能奋身而抗议。” 康有为 《感事》诗:“上帝清明閶闔开,纷紜抗议上云台。”
(4).犹高论。见解高远的议论。 清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自序》:“名之曰‘抗议’,即位卑言高之意。”
词语解释:大议  拼音:dà yì
(1).朝廷集议国家大事。《汉书·循吏传·黄霸》:“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 长信 少府 夏侯胜 非议詔书大不敬, 霸 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繫狱当死。” 颜师古 注:“大议,总会议也。”
(2).谓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当发大议时,震动朝廷。”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
(3).朝廷的重大决策。《后汉书·董卓传》:“ 卓 又抗言曰:‘昔 霍光 定策, 延年 案劒。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宋 曾巩 《韩琦制》:“及受末命,戡济艰难,以己徇时,坐定大议。”
词语解释:廷议  拼音:tíng yì
(1).在朝廷上商议或发表议论。《后汉书·方术传上·郭宪》:“时 匈奴 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公卿廷议以转运使不得其人,宜选才干之士往换之。”
(2).指朝廷上的议论。 清 李慈铭 《庚午书事》诗:“夷酋方丧魄,廷议急和戎。”
词语解释:朝议  拼音:cháo yì
(1).谓在朝中议政。《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孝景 时每朝议大事, 条侯 、 魏其侯 ,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清 恽敬 《上董蔗林中堂书》:“下之於上也,有奏状之言,有制詔之辞,有朝议之公,有舆论之详,易矣而实难。”
(2).指朝廷的评议、决议。 晋 潘岳 《关中诗》:“翘翘 赵王 ,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 淳祐 辛亥, 郑丞相 清之 当国,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 清 李清 《三垣笔记》上:“朝议以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於是怨声沸京城,呼 崇禎 为重徵。”
(3).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 隋 ,散官。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 秦忠献 与人简尺多云丈,世俗傚之,虽貽晚进书,亦云丈,知州以上则称朝议,以下皆学士。”
词语解释:奏议  拼音:zòu yì
(1).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条议其是非,谓之奏议。《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有司奏议曰:‘追跡先代,无郊其五运之祖者。’”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王仲舒 ﹞在礼部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废枢密院》:“先是 桑维翰 免枢机之务,以 刘处让 代之,奏议多不称旨。”
(2).文体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序》:“ 文莹 收古今文章著述最多……其间神道碑、墓誌、行状、实録及奏议、碑表、野编、小説之类,倾十纪之文字,聚众学之醇郁。” 清 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目》:“奏议类者,盖 唐 虞 三代 圣贤陈説其君之辞…… 汉 以来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之异名,其实一类。”
词语解释:谤议  拼音:bàng yì
非议。《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於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七五:“他竟自信甚真,所以不怕讥讪,不怕谤议,毅然决然以此三人为八家之续。”
词语解释:窃议  拼音:qiè yì
私下议论;私自评论。《关尹子·九药》:“人之有失,虽已受害於已失之后,久之窃议於未失之前。”《宋书·颜延之传》:“若呻吟於墙室之内,喧嚣於党辈之间,窃议以迷寡闻,妲语以敌要説,是短算所出,而非长见所上。”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书》:“足下连国云从,宏论风行,吾幽生孤説,每获窃议,此之不侔,事有固然。” 明 文徵明 《送侍御吴公还朝诗叙》:“而是非得失,往往窃议於下。”
词语解释:言议  拼音:yán yì
议论;言论。《墨子·公孟》:“因左右而献諫,则谓之言议。”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英宗 ﹞自践东朝,渊默恭慎,无所言议施为,而天下传颂称説,德号彰闻。”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于是哲人 洛克 首出,力排政治宗教之积弊,唱思想言议之自由,转轮之兴,此其播种。”
词语解释:建议  拼音:jiàn yì
(1).对事情的处置或兴办提出具体的意见。《汉书·贾捐之传》:“诸县更叛,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 捐之 建议,以为不当。”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石经》:“ 天宝 中,予在太学与博士诸生共论经籍失正,为欲建议立大 唐 石经,迁延未发。” 谢觉哉 《送军官家属还乡》:“我建议你们最好到三十岁才结婚。”
(2).指所提出的意见。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三章:“她的建议立刻得到热烈的响应。”
词语解释:异议  拼音:yì yì
亦作“异议”。
(1).不同的意见。《后汉书·耿弇传》:“以列侯奉朝请,每有四方异议,輒召入问筹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内外清謐,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 林少颖 云:‘其所以相接而成文者,盖弟子见其事相类而録之,本无异议。’” 巴金 《春》一:“ 觉新 看见大家都这样主张,也就没有异议。”
(2).指持不同意见。《汉书·息夫躬传》:“ 躬 掎 禄 曰:‘臣为国家计几先,谋将然……臣与 禄 异议,未可同日语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当今之世,则人人异议,以惑陛下之听。”参见“ 异义 ”。
(3).法律用语。指法官对狱案判断有不同意见者,得提出另行讨论。《唐律·断狱·疑罪》:“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者,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 长孙无忌 等疏议:“‘即疑狱’,谓狱有所疑,法官执见不同,议律论情,各申异见,‘得为异议’,听作异同……如丞相以下,通判者五人,大理卿以下五人,如此同判者多,不可各为异议,故云‘议不得过三’。”
词语解释:异义  拼音:yì yì
(1).不同的含义;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同字异义例》:“古书亦有上下文同字而异义者。”
(2).不同的观点;新的见解。《后汉书·章帝纪》:“其令羣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晋书·王接传》:“﹝ 接 ﹞备览众书,多出异义。”
(3).指不同的意见,异议。 宋 苏轼 《次韵答刘泾》:“新音百变口如鶯,异义蜂起弟子争。”一本作“ 异议 ”。
(4).道理不同。 汉 班固 《白虎通·三军》:“告天何?示不自专,非出辞反面之道也,与宗庙异义。”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故方罚矜功,而滥咎忘贤,遗存异义,公私殊异,已备前白。”
(5).违反常规、礼法。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传《春秋》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徐彦 疏:“非常异义者,即 庄 四年 齐襄 復九世之讎而灭 纪 , 僖 元年实与 齐桓 专封是也,此即非常之异义,言异於 文 武 时……若其常义,则诸侯不得擅灭,诸侯不得专封。” 宋 曾巩 《为人后议》:“故为人后者,为之降其父母之服,《礼》则有之矣;为之絶其父母之名,则《礼》未之有也……今欲使从所后者为属,而变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异义也。”
词语解释:浮议  拼音:fú yì
没有根据的议论。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卓尔大贤,自足以破众人之浮议。”《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十娘 ﹞道: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於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请铸大钱》:“每觔议定给以价银若干。如是则民不扰,而浮议亦不起。”
词语解释:众议  拼音:zhòng yì
众人的议论。《汉书·王莽传上》:“臣 莽 子女诚不足以配至尊,復听众议,益封臣 莽 。” 汉 蔡邕 《陈政要七事疏》:“诚当博览众议,从其安者。”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常愿携手,寘彼众议。”《旧唐书·卢怀慎传》:“ 李杰 勤苦絶伦,贞介独立,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干时之材,众议推许。”
词语解释:时议  拼音:shí yì
当时的舆论。 唐 王勃 《别卢主簿序》:“吾儕服其精博,时议称其典要。” 宋 王安石 《还自河北应客》诗:“北人虽异论,时议或非疏。”《明史·外国传二·安南》:“ 騏 ( 马騏 )恣虐激变,罪尤重,而 谦 ( 弋谦 )实无罪,皆同论,时议非之。”
词语解释:首议  拼音:shǒu yì
犹倡议。 宋 王安石 《与赵卨龙图书》:“我明示开纳,则彼孰敢违众首议欲为崛强者?”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变故百出,皆由用兵,至於兴事首议之人,冥謫尤重。”
词语解释:正议  拼音:zhèng yì
(1).公正的言论。《左传·昭公三年》:“二子曰:‘吾不可以正议而自与也。’”《汉书·朱博传》:“初, 哀帝 祖母 定陶太后 欲求称尊号,太后从弟 傅喜 为大司马,与丞相 孔光 、大司空 师丹 ,共持正议。”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邻人窃己之财,己以正议责之可也。” 章炳麟 《序〈革命军〉》:“然自 乾隆 以往,尚有 吕留良 、 曾静 、 齐周华 等持正议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
(2).谓秉正发表议论。《后汉书·翟酺传》:“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三国志·魏志·张邈传》:“ 袁绍 既为盟主,有骄矜色, 邈 正议责 绍 。”《新唐书·上官仪传》:“自 褚遂良 等元老大臣相似屠覆,公卿莫敢正议。”
词语解释:吏议  拼音:lì yì
(1).谓官吏议事。《史记·李斯列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圣天子赫然有意千载一时之治,删弃文法,捐除科条,裁损吏议,亲总其大纲大纪,以进退一世。”
(2).指司法官吏关于处分定罪的拟议。《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李周翰 注:“有司以 迁 为诬罔,天子终从狱吏之议。”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五:“人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於吏议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矣。”《清史稿·礼志十二》:“ 光绪 四年, 贵州 巡抚 黎培敬 为已革总督 贺长龄 请諡。詔以易名之典,不容冒滥,严切申儆,且下 培敬 吏议。”
词语解释:风议
指恣意、任意或自由广泛地发表议论、评论。《诗·小雅·北山》:“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马瑞辰 通释:“风议,即放议也;放议,犹放言也……《释文》音讽,失之。”《汉书·叙传下》:“ 贾 ( 陆贾 )作行人, 百越 来宾,从容风议,博我以文。”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出入风议,臧否人羣,文士所优为也;持理议礼,非擅其学莫能至。”
讽劝议论。《淮南子·主术训》:“ 顷襄 好色,不使风议,而民多昏乱,其积至 昭奇 之难。”《宋书·王僧达传》:“远近风议,不获稍进,臣所用夙宵疾首,寤寐疚心者也。” 宋 司马光 《祭观文丁尚书文》:“陪贰殿帷,雍容风议,老成之德,中外式瞻。”
词语解释:密议  拼音:mì yì
秘密计议。《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乃独引 肃 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 汉室 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餘业,思有 桓 文 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太宗 召 向相 敏中 于 玉华殿 密议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四二章:“ 杨文岳 说毕以后,向全体参与密议的文武要员们慢慢扫了一眼。”
词语解释:舆议  拼音:yú yì
舆论。 唐 陆贽 《奉天改元大赦制》:“固辞不获,俯遂舆议。” 宋 王禹偁 《拟拜屈突通为兵部尚书制》:“具官 屈突通 ,间代英气,前朝重臣,清望蔼乎当时,军功推於舆议。” 明 李东阳 《拟册立皇太子贺太皇太后表》:“采舆议之攸同,谓皇储之当豫。”
词语解释:复议  拼音:fù yì
再议;对已做出决定的事重新讨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释死罪之不同》:“院司成招具题,法司復议,奏请已定,但令监候秋后处决。”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十:“再退一步说,在当时虽认错,虽已接受领导机构的决议,事后忽然发现自己并没错,还可以向负责人及领导机构提出理由,要求复议。”
词语解释:更议  拼音:gēng yì
改议。《史记·孝文本纪》:“今释宜建而更选於诸侯及宗室,非 高帝 之志也。更议不宜。” 司马贞 索隐:“言不宜更别议也。”
词语解释:讥议  拼音:jī yì
讥评非议。《孔子家语·观周》:“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讥议人者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况语録出之信口,记之门人,非文字銖两称停者,而毛摘片词,傅会胸臆,可乎!绎 朱 语二条,皆推服 武乡 ,而 杨 以为讥议,难矣哉!” 叶圣陶 《倪焕之》六:“根据这个见解,我们来考核我们所做的,就很有应受批驳和讥议的地方。”
词语解释:庙议  拼音:miào yì
(1).关于宗庙礼制的议论。《新唐书·朱子奢传》:“始, 武帝 时,太庙享止四室。 高祖 崩,将祔主于庙,帝詔有司详议。 子奢 建言:‘ 汉 丞相 韦玄成 奏立五庙, 刘歆 议当七, 郑玄 本 玄成 , 王肃 宗 歆 ,於是歷代庙议不能一。’”
(2).朝廷的谋议。 宋 岳珂 《桯史·刘蕴古》:“ 藴古 素谓庙议咸许,其来也,意得甚。” 明 张居正 《与王鉴川计送归那吉事》:“彼虽有言,庙议已决,无足恤也。”
词语解释:主议  拼音:zhǔ yì
犹决策。《宋史·奸臣传·秦桧》:“﹝ 绍兴 ﹞五年, 金 主既死, 挞懒 主议,卒成其和。”《宋史·奸臣传·秦桧》:“前日国是,初无主议。事有小变,则更用他相,后来者未必贤,而排黜异党,纷纷累月不能定。”
词语解释:评议  拼音:píng yì
(1).经议论而评定;评论。《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 唐 权德舆 《唐故太子右庶子王公神道碑铭序》:“ 李公 尝称公交道之深,评议之正,天下之人,以为知言。” 清 焦循 《阮中丞得陶陵鼎送置焦山邀同人以诗媵之》:“从此鼎入山,烟霞自深匿,评议任游人,永勿堕货殖。” 孙犁 《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不好评议。”
(2).商讨;商议。 宋 司马光 《答彭朝议书》:“足下位为朝大夫,任为部刺史,於朝政闕失,民间疾苦,愿不惜以时上闻,俟禁中降出,得与诸公评议协同者,即行之。”《三国志平话》卷上:“ 玄德 归宅,与二弟评议。”
词语解释:下议  拼音:xià yì
(1).交给下面讨论。《史记·韩长孺列传》:“ 匈奴 来请和亲,天子下议。”
(2).写下意见。《南史·齐纪上》:“﹝帝﹞因索笔下议,餘并注同。”
词语解释:濮议  拼音:pú yì
宋仁宗 无嗣,死后以 濮安懿王 允让 之子 赵曙 继位,是为 宋英宗 。即位次年( 治平 二年),诏议崇奉生父 濮王 典礼。侍御史 吕诲 、 范纯仁 、 吕大防 及 司马光 等力主称 仁宗 为皇考, 濮王 为皇伯,而中书 韩琦 、 欧阳修 等则主张称 濮王 为皇考。 英宗 因立 濮王 园陵,贬 吕诲 、 吕大防 、 范纯仁 三人出外。旧史称之为“濮议”。后亦借指朝中的争议。 清 田雯 《碧峣书院歌吊杨升庵先生》:“ 程朱 正论臣所执,今昔 濮 议谁斟量?”
词语解释:佥议  拼音:qiān yì
(1).众人的意见。多用于群臣百官。 南朝 梁 沉约 《授萧惠休右僕射诏》:“入副朝端,僉议斯在。” 唐 白居易 《中书舍人韦贯之授礼部侍郎制》:“仪曹之选,僉议所归。”《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六年》:“﹝ 宋璟 ﹞又奏:‘大理卿 元行冲 素称才行,初用之时,实允僉议;当事之后,颇非称职,请復以为左散骑常侍。’”
(2).共同商议。《宋史·胡銓传》:“ 檜 之遂非愎諫,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臺諫、侍臣僉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臺諫、侍臣共分谤耳。”《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三年》:“先是 全斌 受詔,每制置必与诸将僉议,因是虽小事亦各为异同,不能即决。”
词语解释:宏议  拼音:hóng yì
宏论。《后汉书·马融传》:“俾之昌言而宏议,軼越三家,驰骋 五帝 。”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岂布政未优,将罢民难业?登尔於朝,是属宏议,罔弗同心,以匡厥辟。”《盛世危言·海防上》附 剑华道人 《记日本议院论中国创设海军事》:“时值 中 法 和议既成之后, 中国 乃憬然有贼去关门之虑,为亡羊补牢之图,剏设海军衙门。宏议伟辞,纲目条举。”
词语解释:末议  拼音:mò yì
谦称自己的议论。《汉书·司马迁传》:“乡者,僕亦尝厠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宋 苏洵 《上韩枢密书》:“昨因请见,求进末议。”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粗人”》:“关于大报第一本上的‘粗人’的讨论,鄙人不才,也想妄参一点末议。”
词语解释:博议  拼音:bó yì
全面详尽地讨论或评议。《汉书·沟洫志》:“且水势各异,不博议利害而任一人,如使不及今冬成,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有填淤反壤之害。”《南齐书·神武纪下》:“ 神武 乃集在州僚佐,令其博议,还以表闻。”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议者以为祖宗时,凡建一事,施一令,必下侍臣博议。”
词语解释:聚议  拼音:jù yì
聚集商议。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还復采访讼人,窥望长短,朝夕聚议,寒暑烦劳,背春涉冬,竟无予夺。” 郭沫若 《星空·广寒宫》:“ 嫦娥 们聚议之时, 张果老 半揭书院正中一帘,弓背而出,走至树前。”
词语解释:会议  拼音:huì yì
(1).聚会论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勃逊之》:“与 勃 逊之 会议於 潁 ,或言 洛 人善接花,岁出新枝,而菊品尤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这等又会议不成,如何是好?” 老舍 《赵子曰》第二:“第三号里八圈麻雀叉完,开始会议关于罢课的事情。”
(2).有组织有领导地商议事情的集会。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一天中,第九工程队的党委委员们,坐在 嘉陵江 边的草地上,举行党委会议。”
(3).一种经常商讨并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设机构或组织。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部长会议。
词语解释:党议  拼音:dǎng yì
(1).聚众议论。《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羣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羣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
(2).朋党之间的争论、非议。《后汉书·党锢传·魏朗》:“尚书令 陈蕃 荐 朗公 忠亮直,宜在机密,復徵为尚书。会被党议,免归家。” 南朝 梁 沉约 《君子行》:“嚣途或妄践,党议勿轻持。” 唐 戴叔伦 《敬酬陆山人》诗之一:“党议连诛不可闻,直臣高士去纷纷。”
词语解释:参议  拼音:cān yì
(1).参与谋议。《后汉书·班固传下》:“ 永元 初,大将军 竇宪 出征 匈奴 ,以 固 为中护军,与参议。”《旧唐书·李林甫传》:“ 林甫 久典枢衡,天下威权,并归於己,臺司机务, 希烈 不敢参议,但唯诺而已。”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七:“﹝ 和珅 ﹞将户部事务,一人把持,变更成法,不许部臣参议一字。”
(2).官名。 金 军中、 元 明 中书省属官, 明 布政司、通政司, 清 各部, 民国 初高级军事机关,均置“参议”。《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 蒙古 取 金潞州 ,元帅右监军 纳哈塔布拉图 参议官 王良臣 死之。”
词语解释:谳议  拼音:yàn yì
议处案件。《宋史·选举志三》:“如是,讞议得人矣。”
词语解释:同议  拼音:tóng yì
(1).一同商议。《宋史·职官志一》:“ 开宝 六年,始詔 居正 、 餘庆 於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儒林外史》第二回:“集上人家,凡有公事,就在这庵里来同议。”
(2).特指中人,为双方介绍、作证之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立婚约 金声 。同议友人 张安国 李文才 。”
词语解释:讽议  拼音:fěng yì
讽谏议论;婉转地发表议论。《后汉书·张衡传》:“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絶讽议。” 王闿运 《陈景雍传》:“知督抚不和,数数讽议,列县羣传其迂,诚不知时变。”
词语解释:疑议  拼音:yí yì
有疑问而难以决定的争论。《后汉书·张纯传》:“ 建武 初,旧章多闕,每有疑议,輒以访 纯 ,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三国志·蜀志·许慈传》:“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 宋 叶适 《陈漫翁祭器述》:“有急政疑议,密赞显辩,赴之若饥渴。”
词语解释:流议  拼音:liú yì
(1).犹馀论。《汉书·东方朔传》:“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颜师古 注:“流,末流也,犹言餘论也。”
(2).流俗的议论。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务前公税,以远吏让,无急傍费,以息流议。” 宋 苏舜钦 《串夷》诗:“淳俗易摇无自挠,每闻流议一长吁。”
(3).任意议论。 唐 白居易 《纳谏策》:“工商得以流议,士庶得以传言。”
词语解释:平议  拼音:píng yì
(1).公平论断。《后汉书·霍谞传》:“有人诬 諝 舅 宋光 于大将军 梁商 者…… 諝 时年十五,奏记於 商 曰:‘将军天覆厚恩,愍舅 光 寃结,前者温教,许为平议。’”
(2).论议,评论。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平议无埻的,讥誉无效验。”《三国志·魏志·锺繇传》:“此大事,公卿群僚,善共平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憍萨罗国》:“其后僧徒忿諍,就王平议。”
词语解释:谥议  拼音:shì yì
亦作“諡议”。 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下礼官评议其生平事迹,依据谥法拟定谥号,奏请钦定,谓之“謚议”。 汉 崔駰 有《章帝謚议》。 唐 白居易 《郑涵等太常博士制》:“凡朝廷礼制,或损益有宜,中外謚议,或褒贬不决,尔为博士,皆得正之。”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二》:“﹝《汉书》《高帝纪》:‘羣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 汉太祖 ,功最高。”上尊号曰 高皇帝 。’此諡议之始也。”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题·谥议》:“ 汉 晋 而下,凡公卿大夫赐謚,必下太常定议,博士乃询察其善恶贤否,著为謚议,以上于朝。若 晋 秦秀 之议 何曾 、 贾充 , 唐 独孤及 之议 苗俊卿 , 宋 邓忠臣 之议 欧阳永叔 是也。”
词语解释:调议  拼音:diào yì
议论协调。《荀子·富国》:“其朝廷隆礼,其卿相调议,是治国已。”
词语解释:共议  拼音:gòng yì
共同商讨。例如:共议兴国大计。
词语解释:余议  拼音:yú yì
谓馀留可议的政事。 唐 高适 《古歌行》:“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餘议。”
词语解释:筹议  拼音:chóu yì
犹筹商。谋划商议。《周书·苏亮传》:“ 亮 有机辩,善谈笑, 太祖 重之。有所筹议,率多会旨。”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政事三》:“余藩 吴 五年,日思此事,尝密与 潘功甫 舍人筹议。” 清 林则徐 《批上海县请疏浚李从泾新泾河工程禀》:“仰 苏州 布政司,会同 苏 松 太 道,即速转飭该县督率绅耆人等,刻日赶紧筹议,通稟察覈。”《天讨·相如〈四川革命书〉》:“同乡诸公热心筹议,非不曲陈利害,奈 锡良 付诸不闻不覩,其奈之何!”
词语解释:竑议  拼音:hóng yì
宏论。 明 黄宝 《贾谊〈新书〉序》:“故正言竑议,卓卓乎其奇伟,悠悠乎其深长,凿凿乎其有援据。”
词语解释:谹议  拼音:hóng yì
博大精深的议论。《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必将崇论谹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颜师古 注:“谹,深也。” 宋 陆游 《问候洪总领启》:“崇论谹议,质诸鬼神而不疑。” 明 杨守陈 《重锓〈诚意伯文集〉序》:“其讜言谹议,牖道天衷,伟略奇谋,指授羣帅者,鼎彝勒之,汗青书之。”
词语解释:语议  拼音:yǔ yì
言谈议论。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平子 ﹞每闻 卫玠 言,輒叹息絶倒” 刘孝标 注引《卫玠别传》:“每闻 玠 之语议,至於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輒絶倒於坐。”
词语解释:辩议  拼音:biàn yì
辨析议论。辩,通“ 辨 ”。《吕氏春秋·用众》:“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汉 贾谊 《新书·道德说》:“是以先王举德之颂而为辞语,以明其理;陈之天下,令人观焉;垂之后世,辩议以审察之,以转相告。”
词语解释:驳议  拼音:bó yì
亦作“駮议”。
(1).古时臣属向皇帝上书的名称之一。就他人所论而予以辩驳。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凡羣臣上书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臺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戇议异。”《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駮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迄至 有汉 ,始立驳议……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后臺省駮议恐隳县官法,遂寝其行。”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 汉 定礼仪,书亦四品:章有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别有谢恩,有封事,有让表,有驳议。”
(2).犹异议。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到 范墓 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
词语解释:殊议  拼音:shū yì
不同的意见。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详延有道之士,将欲观殊议异策,虚心倾耳以听。”《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英雄云布,豪杰盖世,家挟殊议,人怀异计。”
词语解释:商议  拼音:shāng yì
(1).商量讨论。 唐 白居易 《与茂昭诏》:“如或乖违,续有商议。”《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你快去叫我哥哥来商议。”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 梅佐贤 受 徐义德 的委托,特地选择了闹市中这个幽静的所在来和他商议。”
(2).犹建议。《儒林外史》第二五回:“这件事,我倒有个商议,只是不好在老爹跟前説。”
词语解释:倡议  拼音:chàng yì
(1).首先建议;发起。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通惠河》:“ 元 至元 间,丞相 完泽 倡议导 昌平 白浮 诸泉为渠……抵 通州 高丽庄 ,以便漕运。” 清 侯方域 《于谦论》:“ 英宗 之北狩也,社稷无主,都城汹汹,廷臣已有倡议南迁者,其不为 宋 之续也几希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这里的族长……倡议要众人分派,派到你名下要出一百两银子。”
(2).首先提出的建议。 袁鹰 《献给英雄的长辈》诗:“你们每一个发明,每一个纪录,每一个倡议,每一个创造,都使我们兴奋,都使我们自豪!”
词语解释:霜议  拼音:shuāng yì
严正的言论。 唐 孟郊 《吊元鲁山》诗:“冰心镜衰古,霜议清遐障。”
词语解释:徐议
从容商议
词语解释:重议  拼音:zhòng yì
从重议处。《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未尝鞠人於轻刑,錮人於重议。” 吕向 注:“言人有轻刑者,宽而不问,议人罪名,不执其重科。”
词语解释:省议  拼音:shěng yì
审察议处。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郭刘二疏》:“圣明时有詰责,漫无省议。”
词语解释:嘉议  拼音:jiā yì
好意见。 唐 上官仪 《劝封禅表》:“採公卿之嘉议,览搢绅之讜辞。”
词语解释:持议  拼音:chí yì
犹持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尉 条侯 周亚夫 与 梁 相 山都侯 王恬开 见 释之 持议平,乃结为亲友。”《新唐书·李珏传》:“三人者居中秉权,乃与 郑覃 、 陈夷行 等更持议,一好恶,相影私,朋党益炽矣。”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自 郑景望 兄弟、 薛士隆 、 陈君举 ,持议精立,号有芒鍔。”
词语解释:指议  拼音:zhǐ yì
指摘议论。 宋 李之仪 《跋文安国篆》:“尝谓其宿畴预计不如是,必有脱略可指议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太学诸生置绫纸》:“ 郑昭先 为臺臣,倏当言事月,谓之月课。 昭先 ,纯谨人也,不敢妄有指议。”
词语解释:发议  拼音:fā yì
(1).产生议论。《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不食 周 粟而食 周 薇,古犹发议,在今寧得息谈邪?”
(2).提出建议。 黄鸿寿 《开设资政院》:“院中内容,笑柄不一……议事日表第一第二项归併於第六项之特任股员,係 劳乃宣 登臺发议,多数议员不俟议长宣告表决,即起立赞成。”
(3).交付讨论。
词语解释:巷议  拼音:xiàng yì
于里巷中议论是非。《史记·秦始皇本纪》:“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后汉书·杨秉传》:“俗夫巷议,白驹远逝。” 宋 苏轼 《乞相度开石门状》:“巷议臆度,不足取信。”
词语解释:鲠议  拼音:gěng yì
刚直的议论。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求谏》:“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鯁议,致天下太平。”
词语解释:边议  拼音:biān yì
守边防敌的意见、谋策。《宋史·赵瞻传》:“兵柄宜削诸宦官,边议宜付诸宿将。” 宋 蔡襄 《送马承之通判仪州序》:“国家既平四方,追鉴前失,凡持边议,主兵要,内宥密而外方镇,多以儒臣任之。”
词语解释:八议  拼音:bā yì
八辟。《后汉书·应劭传》:“ 陈忠 不详制刑之本,而信一时之仁,遂广引八议求生之端。” 唐 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名例》:“八议:一曰议亲,谓皇帝袒免以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緦麻以上亲,皇后小功以上亲;二曰议故,谓故旧;三曰议贤,谓有大德行;四曰议能,谓有大才业;五曰议功,谓有大功勋;六曰议贵,谓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七曰议勤,谓有大勤劳;八曰议宾,谓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 唐 王维 《寓言》诗:“生死在八议,穷达由一言。”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隐》:“ 北齐 始制重罪十条,犯此者,不在八议之列。”
共244,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